第二章 社会救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02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社会救助
分类号: C913.7
页数: 11
页码: 1049-1072
摘要: 本章记述了余姚市1988年至2010年最低生活保障、专项困难救助、灾荒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红十字会救助、市慈善总会救助、其他组织救助的情况。
关键词: 社会救助 生活保障 余姚市

内容

1988年后,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至2010年,基本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灾荒救助为基础,以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为支柱,以政府救助为主体,以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公益组织救助相配套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 最低生活保障
  城乡分别实施
  1997年1月开始,根据《余姚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低保标准为月人均150元。10月,农村低保政策开始实施,低保标准为月人均25元。
  2000年6月,新的《余姚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颁布,同年7月开始实施,城镇低保标准为月人均195元。农村低保标准为月人均30元。
  2001年4月,低保标准进行调整,城镇每人每月由195元提高到225元,农村由30元提高到40元。低保救助金,平原乡镇由市、乡镇各半负担,山区片由市、乡镇按7:3的比例负担。
  2002年1月,开始实施《余姚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农村低保标准分档月人均分别为60元、100元。
  城乡统一实施
  2004年8月,市政府办公室颁发《关于印发余姚市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的通知》,新低保办法整
  合城镇和农村低保制度,城镇居民低保标准调整为月人均250元;农村分3档,月人均分别为80元、100元、120元。此后,城乡联动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至2010年,城镇低保标准为月人均400元;农村分4档,月人均分别为140元、170元、200元、240元。
  第二节 专项困难救助
  特定对象救助
  1993年,1725名在乡“三老”(老共产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人员获得定期定量生活困难救助,总金额59万元;对因病住院治疗费用较大的898户农村贫困户给予救助款15万元。1995年,对因病造成困难的980人安排救助款18万元,对临时困难的370人发放救助款8万元。1996年,对4230户、15229人安排救助款24万元,临时救助2460人次、26万元。1997年,救助1708户、4710人共20万元。1998年,对“三老”人员、城镇居民中的孤老残幼等10类定救对象1813人发放救助款150.5万元。2001年,5899名困难对象获得社会救助金123.3万元。2002年,对415户、806人安排救助款9万元,对124户临时困难户发放救助款18万元。2003年,慰问救助困难户6200多户,发放救助款140万元。2004年,慰问农村“三老”人员、城乡低保对象8558户,发放救助款343.32万元;走访慰问困难对象25140
  户,发放救助款、救助物资总价值共1007.91万元。2005年,慰问农村“三老”人员、城乡“低保”对象8564户,发放救助款597.59万元;救助临时困难对象232人,发放救助款17万元。2007年,救助困难对象2.90万人,发放救助款、救助物资总价值1500万元。同年,428个单位和188位党员领导干部与困难家庭结成对子,每个帮扶对象受助资金均在1000元以上。
  2008年,实施老年人生活补助金发放制度,户籍人口女满65周岁、男满70周岁的老年人,除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享受退休金的人员外,每人每月发放50元的生活补助金。2010年,标准提高到80元。
  提高精简退职老职工生活困难定期补助标准。于1991年、1998年、1999年和2006年,4次分类提高标准。
  住房救助
  2004年起,对民政困难对象家庭进行住房救助。至2010年,共救助1336户、2137人,发放救助资金1249.72万元。
  医疗救助
  2005年开始,实施医疗救助,救助对象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和农村“五保”供养人员等。当年市财政预算安排350万元,全市实际救助164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97.24万元。
  2006年,全年救助297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196.08万元。
  2007年,全年救助410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308.29万元。
  2008年,全年救助572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462.79万元。
  2009年,全年救助897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705.41万元。
  2010年,市政府办于2月20日出台《余姚市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全市救助人次和支出资金增加较多,达到1242人次、共1256.07万元。
  2005~2010年,医疗救助共3582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3025.87万元。
  教育救助
  2004年起,实施教育救助,救助对象为全日制学校的困难家庭子女。2004~2010年,共救助2733户、2756人次,发放救助资金995.7万元。
  第三节 灾荒救助
  市内救灾
  1990年秋季,遭9、12、15和17号台风袭击,受灾面积4.47万公顷,受灾人口8.5万人,倒塌房屋340间、损坏房屋670间,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市政府下拨救灾资金36万元、水泥80吨、红砖100万块。
  1991年,雪灾,为500户受灾群众提供救助款13万元。
  1993年,火灾烧毁民房138间,受灾群众80户、255人,提供救助款6万元、救助棉被95条。
  1994年,遭17号台风袭击,受灾面积3333公顷,受灾人口11.2万人,倒塌房屋216间,死亡3人、重伤10人,直接经济损失6324万元,下拨救灾资金52万元。
  1996年,处理火灾33起,救助受灾群众68户、228人,提供救助款8万元;春、冬两次安排山区受灾群众救助款24万元,发放救助棉被500条,共救助4230户、15229人。
  1997年,遭11号台风袭击,倒塌房屋496间、损坏房屋400间,下拨救灾资金15万元;救助火灾户57户、176人,提供救助款6万元、救助棉被67条。
  1998年,市财政决定此年起按年度财政预算内支出的5%~10%作为救灾预算经费,市级安排预算60万元。
  1999年,共处理自然灾害8起、火灾16起,救助火灾户29户、89人,提供救助款13.2万元、救助棉
  被60条。
  2001年,对姚北因暴雨受灾的13户群众进行救助,下拨救灾资金17.5万元;救助火灾户47户、96人,提供救助款5.6万元。
  2002年,救助火灾6起,提供救助款8.3万元。
  2004年,遭14、22号台风袭击,下拨救灾资金45万元;组织开展救灾捐赠活动,共收到99家单位的救灾捐款36.58万元;火灾救助29户,提供救助款7.16万元、救助棉被23条;下拨冬令救济、旱灾等救灾资金239万元,6400户、19200名受灾群众得到政府救助。
  2005年,9号和15号台风袭击,受灾人口13万人,倒塌、损坏房屋2319间,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下拨救灾资金135万元;火灾14起,提供救助款9.91万元、救助棉被65条。
  2006年,火灾救助23户,提供救助款10.5万元、救助棉被60条;下拨冬令救助金60万元,1500户、5000名受灾群众得到政府救助。
  2007年,因13号“韦帕”和16号“罗莎”台风袭击,受灾人数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87亿元;市下拨救灾资金303万元,帮助解决群众灾后生活和生产自救。同年,火灾救助28户,提供救助款14.5万元、救助棉被60条。年初开展“避灾工程”建设,全市建立避灾中心65个,可容纳6000人。
  2008年,受雨雪冰冻灾害,受灾人员15万人,受损房屋500间,直接经济损失4000万元,下拨救灾资金575万元,帮助解决群众灾后生活和生产自救。同年,为解决低收入家庭无电视机问题,开展“彩虹行动”,向农村困难家庭捐赠电视机1100台。
  援外捐赠
  1991年,为安徽、江苏、浙北受灾地区捐款70万元;粮票7万千克。1994年,市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向贫困地区捐赠衣被27154件(条);捐款29万元。1996年向文成县捐衣被7.4万件(条)。1998年,向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地区捐款495.28万元、衣被606818件(条)及价值100万元的其他实物。1999年,为贫困地区捐衣被7.4万件(条)。2000年,向贵州地区捐赠衣被15.6万件(条)。2002年,再次向贵州地区捐赠衣被10万件(条)。2003年,向贫困地区捐赠衣被87442件(条)。2005年,向贫困地区捐赠衣被5万件(条)。2008年5月,为汶川地震开展赈灾募捐,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的现金1816万元,帐篷、棉被、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各类物资58080箱(件),折合人民币665万元,全部送往地震灾区。
  第四节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收容遣送
  收容遣送站,年收容量300人。1991年,收容对象扩大到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无稳定收入的“三
  无”人员。1992年,收容遣送对象增加被拐卖妇女儿童。1994年,遣送越南籍被拐妇女3名。
  救助管理
  2003年7月23日,收容遣送站更名为市救助管理站。同年,国家废止收容遣送制度,收容对象变为救助对象。
  2005年,强制性的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的救助管理。2009年,市救助管理站成为首批全国规范化救助管理机构。
  第五节 红十字会救助
  机构沿革
  1989年5月8日,成立市红十字会。2004年,西北街道阳明社区等5个社区成立红十字服务站。
  2005年3月和4月,分别成立医疗卫生和学校红十字工作委员会。确认36家医疗卫生单位和52家中小学校为市红十字会团体会员单位。2007年3月,成立首支由卫生系统70名团员组成的红十字宣传志愿服务队,坚持每周一次上街开展无偿献血和器官遗体、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服务。
  2010年,市红十字会由卫生局代管调整为由市政府直接联系,纳入群团管理。4月15日,市红十字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8月,首家企业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在舜宇集团成立。
  救灾
  1988年,市卫生局受上级红十字会委托,对当年受雪灾影响的四明山、梁弄和陆埠3个区的卫生保
  健站分别发放3900元、4100元和2000元的救灾款。2004年底,印度洋海域发生地震、海啸。2005年初,募集捐款95197.8元。2008年,汶川地震捐款788.31万元。2009年,台湾“莫拉克”台风灾害捐款5.9万元。2010年,海地地震捐款2.16万元、西南旱灾捐款3.01万元、青海玉树地震捐款59.29万元、舟曲泥石流灾害捐款6.2万元。
  救助
  2004年开始,每年春节前对大岚、四明山、梁弄、陆埠镇和鹿亭乡、梨洲街道等60户贫困家庭进行安排,每户发放600元慰问品,7年累计受益群众550户,发放物资金额33万元。每年的世界防治麻风日之前,组织人员携带物品慰问麻风病院的6位余姚籍病人。2004年5月给南雷里、舜北小区、下菱社区等120户群众送去每户价值300元的救助物资。2005年,接受宁波普利民金属品有限公司价值4.23万物品,同时组织其他物资,价值共10万元,赠送全市特困家庭、长青老年公寓、余姚友爱和爱心2所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共2000户(人)受助。2006年,组织价值6万元的物资救助社区困难居民2000户(人)。2007年,救助困难对象1500户(人),组织的物资价值达5万元。是年,由宁波划一马达有限公司采购价值41.5万元彩超1台赠送兰江街道卫生院,绍兴天瑞医疗器械公司捐赠人民医院笔记本电脑1台,价值13999元。2010年,捐助21家乡镇、街道卫生院小型发电机各1台,价值3.15万元。救助陆埠振华民工学校60位困难学生每人价值300元的“爱心书包”。
  救护
  1993年开始,开展驾驶员应急救护培训,当年培训224人。至1995年,累计培训驾驶员653人。2005年开始,救护培训扩大到涉外企业员工。2005~2010年,合计培训红十字救护员1179人。
  器官遗体捐献
  1999年9月,鹿亭乡的郑传勇自愿捐献遗体,成为余姚遗体捐献的第一人。2004年,市红十字会成为遗体捐献登记接受单位。2005年5月,西南街道敬老院的岑厚德成为余姚自愿捐献遗体登记第一人。此后,每年有居民自愿登记捐献遗体或角膜。其中2006年4人,2007年5人,2008年3人,2009年6人,2010年3人。2008年2月,兰江街道孙旭捐献遗体,成为余姚实施登记后捐献的第一人;3月,黄家埠村张国新捐献眼角膜,为余姚角膜捐献第一人。2010年1月30日,离休干部徐杏菊捐献遗体,个私业主吴联军捐献眼角膜。
  造血干细胞捐献
  2003年开始,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征集工作。2003~2004年,组织送志愿者赴宁波集中采样,2年共有48位志愿者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骨髓库。2005年,采供血点负责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工
  作,当年53位市民志愿捐献登记并被采集血样入库。2006年,有152位市民被成功采样入库。2007~2010年,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登记、采样入库人数分别为73人、70人、75人和50人。2007年,艾莱依专卖店店主、丽水籍市民雷庆云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全市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2008年,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谢福源捐献成功,成为余姚籍居民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雷庆云、谢福源获2008年宁波市“人道、博爱、奉献”奖,并被授予浙江省第二届“红十字公益之星”“感动余姚新闻人物”等称号。
  第六节 市慈善总会救助
  善款募集
  “慈善一日捐”活动 1998年1月,市慈善总会成立。是年组织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有62个单位,109名个人参与捐款,收到善款364.35万元,之后每年都组织开展。至2010年,共有32.2万人次、8690个(次)单位参与这一活动,累计捐赠善款2.03亿元,有15万人次得到救助。
  慈善冠名基金 2004年,市慈善总会设立冠名慈善基金。2004年有18家骨干企业与市慈善总会签订协议,协议规模1875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有11家。资金分年到位,年到位资金19万元。至2010年底,市慈善总会(分会)与企业设立的各类冠名慈善基金累计达到238家,协议基金规模2.16亿元,累计到位资金1.03亿元。
  村级慈善帮扶基金 2009年5月,建立村级慈善帮扶基金。至2010年,265个村、10个社区都建立村级慈善帮扶基金,基金规模1.36亿元,每年可用于救助困难群众的救助资金800万元,实现村级慈善帮扶基金全覆盖。
  公益项目劝募基金 2004年,市慈善总会与市第三医院联合创办余姚慈善医院。2000年12月,投入资金35万元,在梁弄镇报贤小学内建造一座仁慈教育楼,建筑面积677平方米,于2001年8月交付使用。2009年,为临山、黄家埠镇校筹募资金3000万元帮助扩建校舍。199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帮助公益项目755个,累计投入资金7879.8万元。
  图44-2-1 首届慈善大会,摄于1998年
  慈善救助
  助医 1998~2010年,共有43846人次得到慈善助医治疗,救助资金3523.12万元。1998年开始,基本助医13800人次,每年享受500元医疗资助,累计资助690万元。精神康复资助9810人次,累计资助409万元。视盲复明受助贫困白内障患者307名,提供免费手术治疗,累计资助80万元。推出“慈惠童心”活动,救助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8人,累计资助27万元。资助前列腺增生患者手术治疗12人,累计资助6万元。对低保户大病医疗进行救助,最高补助6000元,共有400人次受助。
  助学 1998~2010年12月,共有36144人次贫困学生得到慈善助学,支出助学款2657.9万元。慈善助学小学生、初中生每人每学年300~500元,高中生每人每学年2000元,大学生每人每学年3000~5000元。2004~2010年,共有2000名大学生得到资助。一些企业家在市慈善总会定向设立助学基金。2006年“东方房产”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大学生20人,每人每年5000元,总额40万元,至大学毕业。2008年,“蔡宜雄”助学基金,每年选择10名考上重点学校的大学生,每人每年5000元,采用毕业后偿还的方式。2010年,宁波中宇房产公司在市职校创办爱心职高班,连招3年,免费让外来民工子弟学习数控技术,资助总额122万元。对16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开展助学,统一发放校服,添置教学设备,累计投入善款140万元。
  助困 总会、分会两级慈善机构自建立至2010年,共有82694人(户)困难群众受惠,救助资金5135.4万元。21个乡镇街道兴办19个慈善爱心超市,发放爱心卡,让困难群众自行采购廉价的大米、食油等生活必需品。2009年,开展创业脱贫帮扶项目,21个乡镇、街道,帮助20户贫困农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发放资金20万元。
  赈灾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共收到赈灾款4769万元,全部拨付给受灾地区。
  第七节 其他组织救助
  市职工帮困基金
  1990年后,成立市职工救急济难小组,建立职工帮困基金,实行困难职工档案和“特困证”制度,举办爱心超市,建立劳模资金和企业工会干部保障资金,开展金秋助学、道义助学等活动。至2010年,慰问困难职工(劳模)1.1万人(户),资助资金454万元,帮扶困难职工子女就学2373人次,资助资金224.67万元。
  巾帼志愿者帮扶协会
  2003年,成立巾帼志愿者帮扶协会,至2010年,帮扶233位大中小学生,发放助学金129.4万元。
  2008年,开始实施困难母亲疾病救助工程,至2010年,共向192名贫困妇女发放救助金29.8万元。
  党员困难互助基金会
  1991年6月,建立党员困难互助基金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捐资36万元,后每年用利息对困难党员进行补助。1992年,90%以上的党员积极参加党员困难互助基金捐款活动,累计捐款突破100万元,至年底,有9.2万元利息下拨到基层党组织,补助给生活困难的党员1311人次。1994年,党员对党员困难互助基金进行第三次续捐,共续捐60万元。至年底,已利用基金利息补助特困党员3284人次,金额达30万元。
  宁波太平洋慈善基金会
  成立于2007年11月28日,由台胞陆章铨发起创办。原始基金1000万元。至2010年,基金会总收入1706万元,救助总支出590万元,结余资金1110万元。主要救助内容为助学、困难家庭救助、助医等。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