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考古发掘和文物普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93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考古发掘和文物普查
分类号: K854.1
页数: 2
页码: 973-974
摘要: 本章记述了余姚市考古发掘和文物普查,包括了考古发掘、其他古墓、文物普查等。
关键词: 余姚市 考古发掘 调查方法

内容

1988~2010年,共考古发掘市内古墓(群)10处,其中规模较大的有4处。
  2007年9月,全市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009年8月,基本完成野外调查。2010年10月,普查工作全面完成。
  第一节 考古发掘
  湖山古墓群
  1988~1990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姚市文管会办公室联合对湖山乡汉至南朝古墓群进行3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清理古墓共54座,共出土陶瓷器、铜器、铁器、石器等各类遗物近百件,还对明代吕本墓进行清理。
  其他古墓
  老虎山土墩墓 1992年3~5月,为配合杭甬高速公路建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明伟乡老虎山土墩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墩内墓葬20座,其中西周至春秋时代土墩墓14座、战国至汉初土坑墓6座,出土各种随葬器物151件。
  石屋山古墓 1998年4月,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低塘镇石屋山顶两座西周春秋时期的石室土墩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土原始瓷器、印纹陶器等随葬品21件。
  汪大猷墓 2009年2月,为配合双溪口水库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位于水库淹没区的大隐镇章山村南宋汪大猷墓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第二节 文物普查
  普查时间
  2007年9月,召开动员大会,部署和落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10月至12月上旬,在丈亭镇开展野外调查试点。
  2007年12月中旬,开展实地调查,于2009年8月底基本完成。野外调查范围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村、社区及2564个自然村。自然村普查覆盖率100%。野外普查工作以乡镇、街道—村、社区—自然村为基本调查路径,其间出于季节因素考虑,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穿插安排2次地下文物的专项调查。
  同时,还联合水利、交通等部门,组成运河分组,完成运河余姚段遗产的调查,调查范围涉及11个乡镇、街道,调查水路总里程180.2千米,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64处。
  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的文物普查工作,分查漏补缺和数据分析处理2个阶段。查漏补缺阶段,以国家统一颁发的普查数据处理软件为平台,全面开始普查登记表的数据库录入工作,对野外登记手册进行整理和完善,编制不可移动文物精选集、不可移动文物分布电子地图册,汇编各类行政档案及浙东运河调查资料。2010年6月,进入数据分析处理阶段。10月底,完成《余姚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初稿;在CAD线图上标注出每一处文物的位置,并绘制各类分项图纸30幅;对数据分门别类,进行分析统计,共制作数据表格20幅。
  普查成果
  调查总量 全市共调查文物点1966处。其中,正式登记文物点1032处,包括古遗址59处、古墓葬81处、古建筑634处、石窟寺及石刻l1处、近现代史迹及建筑247处;一般登记934处。此外还调查登记11个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基本摸清全市野外文物家底。
  文物特点 一是类型丰富,登录数量较大,其中新发现占多数。古军事遗址、矿冶遗址、古道遗址、文化景观及20世纪70年代的引水渠、知青房、粮仓、厂房、大会堂等以前不受关注的遗产类型均进入登录范围。二是特色突显,新发现河姆渡文化和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16处,古代及近现代名人旧居超10处,革命史迹11处。三是部分遗产价值较高。在城乡发现数处保存较好的明代建筑,历史、科学价值较高,内涵丰富。同时还发现一批中西合璧颇具特色的近代建筑。但普查也暴露出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后,野外文物数量呈逐年锐减的趋势,明代建筑已不足20例。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