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物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93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文物保护
分类号: K203
页数: 13
页码: 961-973
摘要: 本章记述了余姚市文物保护,包括了文保单位及文保点、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等地区。
关键词: 文物保护 文物 余姚市

内容

1988年后,依法加强文物保护,加强省级和国家级文保单位申报工作。是年初,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处,即河姆渡遗址。余姚市级文保单位22处。1988年后,一些市级文保单位先后升格为省级和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而另有一些文物点又成为市级文保单位。至2010年,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保单位4处、余姚市级文保单位66处。
  第一节 文保单位及文保点
  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河姆渡遗址 1982年2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本编第一章。
  王守仁故居 位于城区武胜门路。1997年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经多次扩建、改建。至2010年,故居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由南往北依次为照
  壁、门厅、砖雕门楼、轿厅、大厅、主楼(瑞云楼)、后罩屋,东西各有配房。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位于梁弄镇,含中共浙东区委、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浙东行政公署及教导大队、浙东银行和新浙东报社、鲁迅艺术学院浙东分院、浙东敌后各界人民临时代表会议旧址共7处。1981年4月,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与上述所列另6处一起,为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宗羲墓 位于陆埠镇化安山。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墓面用方形块石、条石,错缝叠砌,呈圆弧山墙状,墓设石桌、石凳。墓内无棺椁,置石床,遗体安置石床上。墓碑上书“黄公梨洲先生墓”。全祖望撰神道碑,毛奇龄撰墓志铭。1956年11月,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1年修复,同年4月,省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文保单位
  五桂楼 位于梁弄镇集镇内,坐北朝南,3开间2层楼房,两侧为风火山墙,庭院外筑围墙。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系邑人黄澄量私人藏书楼。有浙东第二藏书楼之称。1981年6月,列为余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鲻山遗址 位于丈亭汇头鲻山东麓,相当于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1981年6月,列为余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8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见本编第一章第一节《遗址发掘和保护》。
  阳明先生讲学处 位于龙泉山南坡,旧称中天阁。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顶,2层结构,上下各5间,底层有围廊。1981年6月,列为余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公岩摩崖石刻 位于胜归山南坡。系纪念胡宗宪石刻,为明清及民国时作品。胡宗宪明朝时曾为余姚县令。1981年6月,列为余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市级文保单位
  1988年22处 1988年后,升格6处;拆除1处,即中共余姚支部活动旧址,2010年在舜江名苑建楼适夷纪念碑亭;通济桥和舜江楼合为1处;其余13处为四先贤故里碑亭、马步龙窑址、东澄遗址、宰辅第、戚少保祠、仙圣庙戏台、白云桥、李家塔板桥、学士桥、孙大年墓、“高风千古”石坊、九缸岭窑址、草茅庵重建革命武装旧址。
  1997年3月公布11处(含王守仁故居) 赵考古祠,位于城区笋行弄26号,清同治初年为纪念明初著名古文学家赵谦而建。坐北朝南,由倒座和正厅组成,均为5开间,中间有一天井。
  朱舜水纪念堂,位于城区龙泉山南麓,清代建筑,原为朱氏老三房宗祠,名崇孝祠,朱舜水即为此祠下子孙。坐北朝南,自南至北沿纵轴线依次为门厅、正厅和后罩屋,每进各为5间。1995年,修缮后辟为朱舜水纪念堂。
  龙泉寺,位于城区龙泉山南麓。初建于东晋咸康二年(336),为浙东千年古刹之一。后几经毁建,大殿
  为清光绪元年(1875)建筑。
  四明阁,原位于城区酱园街,建于清同治初年,为道光年间探花、内阁学士、安徽督学朱兰藏书楼。1999年迁建龙泉山西麓。坐北朝南,3开间,歇山式重檐。
  黄家墙门,位于城区管家弄100号,建于清乾隆年间,为黄宗羲后裔、清代著名地理测绘学家黄炳垕故宅。坐北朝南,自南至北有门厅、正厅、后楼、后罩屋4进。
  清晖佳气楼,位于城区武胜门路倪宗正故居内,明代南雄知府、著名散文家倪宗正出生于此。为木结构楼房。
  状元楼,位于泗门镇市弄内,据传是明代大学士谢迁幼年读书处。坐北朝南,3间2弄,重檐歇山,西侧有一水池。
  关帝殿,位于牟山镇新东吴村马家堰,其东紧靠马家堰堰坝。坐东朝西,分前后2殿,左右各为厢楼3间。天井中有戏台1座,呈方形,顶部为结构精细的藻井,柱子全部为石质,上有阳刻对联。
  谏议坊,位于兰江街道谭家岭村史家,建于明代。坐北朝南,4柱3门,残高7.5米,明间横额刻“谏议坊”3字,额坊上镌有狮子滚绣球和花卉纹浮雕图案。
  方丈碑,位于牟山镇湖山村姜山,镌刻于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碑高1.38米,阔0.99米,厚0.11米。碑阳面镌刻“舍黄檗裴公真像文”,共500余字。阴面是“五代·云叆禅师五咏”,分别以金鸡峰、峨眉峰、积翠峰、凌云峰、白马峰为题的5首七绝诗,咏姜山5峰秀丽景色。碑下部横镌“方丈”2个大字。
  2001年9月公布10处 鲞架山遗址,见本编第一章第一节《遗址发掘和保护》。
  陈氏故居,位于三七市镇二六市村官桥,为清代民居建筑,是陈布雷等陈氏7兄弟及堂兄陈屺怀的出生处。坐北朝南,依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前楼、后楼、后罩屋,东西两侧各有厢楼。前后楼各5开间,后罩屋7开间。
  文昌阁,位于城区龙泉山南山腰。初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系清同治元年(1862)倾圮后于光绪十九年(1893)由乡人集资重建。坐北朝南,重檐,东西两侧筑马头山墙。分3开间。前廊饰卷棚顶。雕刻以浅雕、浮雕为主。阁东侧有附属建筑,为3开间硬山平房。
  树滋堂,位于四明山镇芦田村,建于清晚期。分前后两进,两边为厢楼,天井中有戏台1座。前楼为5开间,后进大厅为3开间,明间和次间后檐柱以及戏台全部采用石柱。石柱上均镌有楹联。戏台与大厅之间用卷棚廊轩相连接。
  符氏宗祠,位于朗霞街道天华村,坐南朝北。分前后两进。前进为7开间,后进为5开间,东西厢房各3开间。“符氏宗祠”匾额尚存。建筑用材粗壮,装饰雕刻精湛。
  岳殿,位于阳明街道梁堰村,是清代祭祀五岳大帝而建的神庙。存大殿1进,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顶,5开间。明、次间为一体组成一穹顶,左右稍间用4根抬梁斜撑4角。为宫殿式庙宇建筑,有“姚北第一殿”之誉。
  禅悦寺,位于河姆渡镇五联村史门,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尚存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坐北朝
  南,5开间,重檐马头墙。建筑气势雄伟,雕刻精细。
  南顺盛周宅,位于泗门镇水阁周村,为清代民居建筑,坐北朝南。由砖雕门楼、主楼和东西厢楼构成三合院。砖雕、木雕和石雕富有特色。
  前河头徐宅,位于黄家埠镇回龙村,为清代民居建筑,坐北朝南,沿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门厅、石墙门、主楼,主楼两侧各有厢楼。该宅花格门窗和石窗的雕刻工艺精湛,图案有生活情趣。
  大方桥,位于鹿亭乡晓云村,初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修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大跨度单孔石拱桥,全长17.3米。桥孔净跨14.1米,两侧边墙上镌有楹联,拱券采用纵联砌置法,桥面两侧有抱鼓石、望柱和栏板。
  2004年8月公布1处 田螺山遗址,见本编第一章第一节《遗址发掘和保护》。
  2010年4月公布30处下庄遗址,位于河姆渡镇芦山寺村下庄,北濒慈江,西临白罗浦。面积约1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遗址。采集的标本有夹砂陶器、石器等残件。
  茅湖遗址,位于低塘街道黄清堰村锭子山东麓,分布面积8000平方米。1955年发现,属河姆渡后续文化遗址。采集的标本有泥质灰陶、夹砂红陶、夹砂灰陶、石器等残件。为市内最早发现的古代遗址。
  臧墅湖窑址,位于马渚镇云楼村臧墅湖北山坡,为宋代民窑址。窑床整体保存较完整。产品种类丰富,有盏、碗、罐、韩瓶等。
  羊额古道,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历代皆有修建,旧时为沟通梁弄与大岚的重要通道,对促进山区对外交流和经济、社会发展曾发挥重要作用。古道及万春庵、益家桥、天平桥及“羊额古道”摩崖题刻等相关景观保存较好。
  五金墩古墓群,位于兰江街道凤亭村大庙自然村西山山坡,为汉至南朝时期墓葬分布密集区域,规模较大,规格较高。市文保所藏国家一级文物、西晋时期青瓷蜥蜴把鸡头壶即出土于此。
  渔溪茶亭,位于丈亭镇渔溪老街,建于明嘉靖丙寅年(1566),系3开间过街凉亭,木石混合结构,为市内唯一现存的明代凉亭。
  朱家大厅,位于兰江街道谭家岭村山树堰,又称聚顺堂,系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陕西副使朱瀛达旧居。坐北朝南,由门厅、大厅和两侧厢房组成。用材粗壮,结构简练,是典型的明后期民居建筑。
  霍宅,位于阳明街道武胜门路东侧,建于明代。原建筑规模较大,现仅存中轴线和东轴线上2组建筑。中轴线有砖雕门楼和后楼,东轴线有大厅和后楼,装饰素雅。
  谢氏始祖祠堂,位于泗门镇后塘河村。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由谢迁倡议建造。现存建筑除门楼外均为清代重建,占地2200平方米。整体坐北朝南,由门楼、前厅、中厅、后楼、积谷仓组成。
  胡界老宅,位于丈亭镇胡界村,由建于清初的朝南院和建于清后期的朝东院两个院落组成。昔日规模宏大,有“九进十明堂”之说。
  万隆老屋,位于河姆渡镇罗江村,建于清代,为当地罗氏世居宅院。整体坐北朝南,由砖雕门楼、门厅、主楼、后楼等组成。为典型的清代商派民居建筑。
  山王庙及长命山古石宕遗址,位于大隐镇大隐村。庙系大隐石工为祀山神秀公而建,初建于唐代,重建于清代。由山门、前殿、大殿及商铺组成,结构繁复,雕刻精细,格局基本完整,是大隐石业者祭祀、议事、经营场所。庙附近的长命山石宕始自明代开采,东西绵延约2千米,尚保存历代采石遗迹。
  孙家孙氏宗祠,位于陆埠镇江南村孙家,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由门厅、大厅、后楼组成,各5开间。
  龚氏宗祠,位于鹿亭乡石潭村,现存建筑建于清代。由门厅、大厅及两侧厢房组成。
  干氏宗祠,位于朗霞街道杨家村西干自然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由门厅、大厅、戏台、后楼等组成。清嘉庆至民国时期的7通石碑保存完好。
  潜德堂,位于泗门镇汝湖社区高踏步,清中期建筑。坐北朝南,由门楼、主楼及厢楼组成院落。该宅砖雕精美,木雕素雅,为清代优秀民居建筑代表。
  成之庄,位于泗门镇西大街社区望安路,建于清后期。整体坐北朝南,有门厅、仪门、主楼、后罩屋及东西厢房、侧屋组成。规模较大,格局完整,为典型的地主庄院。
  史邵宅院,位于阳明街道管家弄。建于清代,原为洪氏所有,后由史邵两户共同购入,故名。整体坐北朝南,现存主楼、东西厢房、侧屋等,主楼7开间。体现清中晚期建筑风格。
  镇东桥,位于四明山镇梨洲村庙下,始建于明代。所存建筑为清代所建,系单孔石拱廊桥,全长13.8米,筑有桥屋5间。旁建有文昌阁。
  季卫桥,位于城区凤山街道,南北横跨候青江。现桥建于清道光年间,由邑人叶季卫出资并设计建造,故名。系5孔石拱桥。桥全长51米,主孔净跨10.2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为市内现存最长的古代石拱桥。
  金岙万安桥,位于梨洲街道金冠村金岙,建于清光绪辛丑年(1901),系八字形折边石梁桥,长11米,桥面两侧各筑有栏板及望柱。
  汇源当旧址,位于朗霞街道杨家村,建于清晚期。坐北朝南,由门厅、主楼、后楼等组成,为余姚迄今保存最好的传统当铺建筑。
  白岩桥,位于陆埠镇大坪地,为3孔石拱桥,现存桥梁重修于民国时期,桥长18.5米。桥用不规则的大石块作桥栏,在余姚桥梁中仅1例。
  赤水桥,位于大岚镇柿林村,始建于清代,重修于民国时期,系单孔陡拱石桥。桥长30米,拱券高8.5米,拱跨13.6米。
  沈明记洋楼,位于临山镇湖堤村,建于1929年。由头门、主楼和侧楼组成。头门由西式门楼和中式亭子组合而成。主楼5开间,侧楼3开间,顶上均设阳台。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
  凤宝老宅,位于黄家埠镇杏山村介堂里,为富商陈凤宝所建。由门厅、大厅、主楼等组成,间置花园和天井,四周围墙,占地3000平方米。体现民国时期大户居宅的建筑特色。
  蒋梦麟故居,位于黄家埠镇华家村后蒋自然村。清光绪十二年(1886),蒋梦麟出生于此宅,并度过少儿时代。故居原有3进,现仅存后进5开间平房,为清晚期建筑。
  祝江大桥,位于三七市镇祝家渡村祝东,南北横跨慈江(民间亦称祝江),沟通三七市和河姆渡两镇。1966年建成,全长101米。为省内最早的钢结构铁索斜拉桥。
  泗门光明粮站,位于泗门镇谢家路村,原为万圣、湖北、夹塘乡共用粮站,占地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呈蜂窝状,由6座六角形建筑连体组成。造型独特,也体现20世纪70年代历史背景下的建筑风格。
  鼎新潭摩崖题刻,位于大隐镇章山村大岗山北麓山坑中。潭两侧各镌“其泽配天”和“鼎新潭”等大字和若干小字,为清顺治年间慈溪知县王绣所题。
  市级文保点
  1993~2010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分4批公布82处不可移动文物为文物保护点(已升级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再计入)。
  第二节 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2004~2007年,全市完成40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即有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有保护标志、有科学记录档案、有保护管理机构,并通过省文物局验收。部分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规定如下:
  河姆渡遗址
  规划保护区域范围东至金吾村潘家、鲞架山、吊山,南至大宝山山脊线、甬梁公路南侧,西至元宝山
  山脊线、江中村郑家、浪墅桥西、里汇头西,北至寺慈公路,总面积3.9平方千米。
  规划核心保护区域范围,由4万平方米调整至16.3万平方米,其中重点保护区12.3万平方米,一般保护区4万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增加芦山寺村的王其弄西南和渡头山西侧部分面积,共计面积2.91平方千米。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中共浙东区委旧址 保护范围包括旧址范围及其附属建筑,共占地1358.5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公路东侧馒头山岗西坡,南至上新屋南首,西至村内小路,北至浙东银行旧址北首。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 保护范围东至前进后墙,南至西厢房后墙,西至正厅后墙,北至东厢房后墙。建设控制地带东至镇东路,南至晓岭街西至黄胜根家后墙,北至黄家武家西墙。
  浙东敌后各界人民临时代表会议旧址保护范围东至东山墙,南至南学堂弄,西至西学堂弄,北至北围墙。建设控制地带东至黎明村办公室东山墙,南至南学堂弄,西至下街,北至北学堂弄。
  遗址故居墓道
  黄宗羲墓 保护范围包括墓基、拜坛和左侧宽6.5米、长28米的路基。建设控制地带,为专用公路南北两侧各20米,东至小溪,南至黄尊素墓南侧75米等高线,西至墓基西侧75米等高线,北至停车场北侧20米。
  王守仁故居 保护范围东至故居东围墙,南至故居照壁,西至故居西围墙,北至故居后罩屋北墙。建设控制地带,东至管家弄109号东墙,南至阳明西路北侧,西至山后新村4幢西墙,北至清晖佳气楼北墙。
  鲻山遗址 保护范围东至三叉江往东200米南北一线,南至新甬余公路往南200米一线,西至鲻山西山脚南北一线,北至鲻山山脊线及往东延伸线。建设控制地带,东南段东至由张家经沙江头至沙桥的机耕路,南段新甬余公路往南360米一线,西段鲻山西山脚往西70米南北一线,北段新甬余公路往北250米一线。
  阳明先生讲学处 保护范围东至讲学处东围墙,南至讲学处台门外平台,西至讲学处西围墙,北至讲学处北围墙。建设控制地带东至梨洲亭至公园东门上台阶南北一线,南至孙忠烈祠南侧东西向上山步道,西至滑寿亭公园南门南北向上山步道,北至阳明亭至梨洲亭东西一线。
  田螺山遗址 保护范围以田螺山中心最高点为基准,以东120米,以南200米,以西150米,以北200米。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塔地山,南至鸡鸣山以南水渠,西至乌则山,北至黄龙尖。
  古楼古桥石刻
  五桂楼 保护范围至前后围墙。建设控制地带东至黄国治屋东墙,南至洞门弄,西至黄家南屋前走路,北至学堂弄。
  胡公岩摩崖石刻 保护范围东段释迦牟尼像向东延伸40米,南段释迦牟尼像向南延伸40米,西至车水孔西崖壁,北段释迦牟尼像向北延伸40米。建设控制地带,东段保护范围向东延伸30米,南段至南山脚停车场,西段保护范围向西延伸30米,北段保护范围向北延伸30米。
  通济桥保护范围,东段向东延伸20米,南端向南延伸20米,西侧向西延伸至新建桥东侧,北至舜江楼。建设控制地带,东至草编弄,南段南桥堍向南延伸50米,西段向西延伸至新建桥东侧,北段城墙向北延伸50米。
  舜江楼 保护范围,东、西至台阶,南、北至城墙脚。建设控制地带,东段台阶向东延伸40米,南至滨江路南侧,西段台阶向西延伸50米,北侧城墙向北延伸50米。
  白云桥保护范围,东侧桥身向东延伸30米,南至桥南岸溪坎,西侧桥身向西延伸30米,北至荷梁公路北侧。建设控制地带,东至桥身向东延伸80米,南至南岸溪坎向南延伸50米,西至桥身向西延伸80米,北至余鄞公路北侧向北延伸50米。
  第三节 文物修缮展示
  历史古迹修缮展示
  中天阁环境整治和修缮 1997年实施。拆除有碍风貌的后期建筑,修缮文物建筑,重建龙泉井亭,增建或改建部分围墙,并对整个庭院环境风貌进行整治。在中天阁展示阳明学在余姚专题,及王阳明中天阁讲学场景。
  黄宗羲墓地保护展示 工程实施经历两个阶段。1994年初至1995年10月为第一阶段,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确定化安山黄宗羲晚年著述处龙虎草堂的故址和建筑风格,重建龙虎草堂,陈列黄宗羲史迹,根据黄宗羲生前遗愿,在其墓地植梅200棵,挖掘荷花池3个,建石亭1座;2005年10月到2006年3月为第二阶段,实施墓地环境保护整治工程,增植绿化,重建墓前甬道及神道碑亭,根据调查和文献记载复建黄宗羲之父黄尊素墓道及墓前石翁仲。
  朱氏宗祠修缮展示 1995年1~10月,搬迁在崇孝祠办公的市环卫所,对祠堂建筑进行全面修缮和环境整治,辟为朱舜水纪念堂,陈列朱舜水史迹,对外开放。
  严子陵史迹修缮展示 1996年7月至1997年,低塘镇黄清堰村通过募资,对“高风千古”明代石坊进行全面整修。2006年,又对严氏宗祠前厅实施抢救性修缮。2007年,重建城区龙泉山严子陵祠。2009年,在祠中陈列严子陵史迹。
  王阳明故居保护展示工程 见本章第四节《文博场馆》、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修缮展示
  中共浙东区委员会旧址保护展示 1991年,中共浙东区委员会旧址进行维护保养。1992年5月,对
  陈列内容进行修改、调整。1997年8月开始,完成搬迁旧址周边相关住户及征地、砌坎填方等环境整治工作,开辟320平方米的绿化广场,更新陈列设施和版面,提高旧址的开发接待水平。1999年初,在完成陈列室装修的基础上又实施重新布展工作,使陈列面积达到480平方米,展线全长150米。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修缮展示 在梁弄粮管所腾出此旧址、市文化文物部门接收后,1992年对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进行全面维修。1993年初,在旧址内布展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史料。同年3月对外开放。
  浙东行政公署和军政干校旧址修缮展示 2004年,搬迁旧址内27户村民。2005年下半年,实施整修及陈列布展。2006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浙东银行和新浙东报社旧址修缮展示 2010年11月,在搬迁9户村民后,实施浙东银行和新浙东报社旧址保护展示工程,对建筑进行全面维修并进行布展。
  余姚碑林建设
  2008年实施。碑林位于龙泉山南麓,紧靠朱舜水纪念堂东侧,占地330平方米,碑石展示线长81米,共陈列市文保所历年收藏的碑石82通,主要有宋明时期的墓志铭、明清时期的圣旨碑和学宫中的历代碑石。
  第四节 文博场馆
  国有场馆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见本编第一章第二节。
  余姚博物馆 位于城区龙泉山西麓。2002年,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改建、增建而成,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300平方米,于2003年1月18日开放。设3个基本展厅和2个临时展厅。基本展厅陈列“上下七千年”,由序厅、陶瓷厅和青铜玉杂厅组成,展出自河姆渡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各类代表性文物300件。2010年7月6日经扩建布展后重新开放,扩建后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同年被国家文物局核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基本陈列为“烟水万人家——余姚古代文明展”,分序厅、姚江文脉、东南名邑、文献名邦、姚江流韵5大部分,展出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物精品和代表性文物及珍贵典籍579件。
  王阳明故居纪念馆 位于城区武胜门路。王阳明故居修复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8年上半年至1989年4月,主要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勘探基本确定王阳明出生处瑞云楼故址,并在故址征用、整修3间披屋开辟简易陈列室;第二阶段1993~1994年9月,对故居大厅内住户进行搬迁,并对大厅建筑实施全面维修;此后到1996年11月为第三阶段,主要搬迁瑞云楼故址地块的8户居民,利用清代建筑材料重建瑞云楼,并布展“王阳明史迹陈列”;2005年8月至2007年4月为第四阶段,全面恢复王阳明故居的整体格局和风貌,搬迁故居内居民88户,修缮门厅、轿厅、后屋、东西侧屋等建筑,重建照壁,开辟故居前广场,修复“新建伯”牌坊,展出复原的王阳明生活场景及国内外对王阳明纪念和研究的活动场面等。工程总投
  图39-1-2 王阳明故居,摄于2007年
  资超过8000万元。整修后的王阳明故居总占地面积517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房屋98间。
  中国农机博物馆 1993年3月筹建,1997年5月开馆。馆址位于马渚镇内,占地2.5公顷。分为室内展厅和室外农机操作演示基地。室内展厅分耕作、播种、排灌、植保、收获、脱粒机械和农机史料7个展厅;室外有施宿堰、景初桥等仿古建筑及农机操作演示基地。
  民间场馆
  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位于城区府前路。2003年7月,省文化厅批准成立,是全国第一家越窑青瓷专题博物馆,也是余姚第一家民间博物馆,常年免费对外开放。馆舍为3层楼的木结构传统建筑,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藏品纵括西周的原始青瓷至北宋时期的越窑青瓷,其中常年陈列文物400件。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