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编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897
颗粒名称: 第三十七编 文化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20
页码: 926-945
摘要: 本编记述了余姚市文化,包括了姚剧、文艺创作、群众文化等。
关键词: 文化事业 余姚市 文化

内容

1988~2010年,文化事业迅速发展。以地方剧种姚剧为主要样式的专业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在国家、省、宁波市各类比赛中屡屡得奖;“东海明珠工程”“村落文化宫”等一批文化软硬件设施相继建成,“送文化、种文化”和自娱自乐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学、戏曲、音乐、舞蹈、书法美术创作活跃;文化市场管理日趋规范,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壮大,政府职能从“办文化”逐步向“管文化”转移,文化体制进一步深入改革和调整。
  档案、地方志分别立章记述,见第二十八编《地方人民政府》第六章和第七章,广电、报刊和历史文化遗产分别立编记述,见第三十八编和第三十九编。
  第一章 姚剧
  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诞生于余姚,流行于浙东宁绍平原,脱胎于当地“雀咚咚”“白话佬”等民间说唱及“车子灯”“采茶篮”“旱船”等民间歌舞,形成于18世纪,又名鹦歌戏。
  姚剧有72出传统剧目,多为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表演男女之情、家长里短的“对子戏”,也有少量的多角“同场戏”。其声腔由“平四”“紧板”两大基本调及其所派生的各式“花腔”与多种杂曲小调组成,音乐明快流畅,表演质朴自然,语言通俗亲切,生活气息浓郁,深受民众喜爱。1956年9月,成立余姚姚剧团,1988年,被评为浙江省一级剧团。1991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沈守良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姚剧)代表性传承人。
  第一节 创作和演出
  1988~2010年,创作、移植、改变各类题材剧目共40台,获国家级奖10项、省级奖29项。1989年,大型现代戏《野杨梅》《桃园记》,入选省第四届戏剧节,获演出奖。1991年,以农村计划生育为题材的大
  型现代戏《传孙楼》,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剧目,参加全国现代戏观摩演出,获新剧目奖。是年,在省现代戏调演中获演出一等奖。1991年10月,应国家文化部邀请,大型近代历史剧《强盗与尼姑》《传孙楼》,进京参加辛亥革命80周年纪念演出活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全程录制,并多次播放,中国戏剧家协会为此召开专家评论会。1992年,四集电视戏曲片《传孙楼》由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获首届中国人口文化奖。1993年,以农村改革开放、脱贫致富为题材的大型现代戏《龙铁头出山》获省第五届戏剧节优秀演出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荣誉提名奖。1995年,大型现代戏《鸡公山风情》获省第六届戏剧节优秀演出奖、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2002年,以农村环保为题材的大型现代戏《女儿大了,桃花开了》获省第九届戏剧节优秀新剧目奖、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铜牌和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2003年,大型现代戏《兰花女》获中国戏剧文学奖全国奖。以家庭、子女教育为题材的大型现代戏《母亲》获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入选剧目、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银奖、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和省第十届戏剧节剧目大奖。2004年4月,姚剧小戏《双推磨》《秋香送茶》《三婿临门》等在香港新光戏院演出。
  2002~2006年,《女儿大了,桃花开了》《母亲》被上海市教委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推荐剧目,先后赴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10余所高校巡回演出。
  2009年,大型新编历史剧《王阳明》获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省第十一届戏剧节新剧目大奖。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6次播放全剧。2009年1月,市文化交流代表团赴日本小郡、柳川市访问,演出姚剧小戏《秋香送茶》《双推磨》和《王阳明》选段。
  第二节 传承和创新
  传承
  1980年8月,开办宁波地区戏曲(姚剧)训练班,招收男女学员19名,学制四年,1984年结业,成为姚剧舞台第六代传人。1992年11月,市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姚剧专业班,招收男女学员30名,学制三年,1995年底结业,其中16名学员进团从艺,成为姚剧舞台第七代传人。2009年9月,招收男女学员17名,由绍兴小百花艺术学校代为定向培训,学制四年。
  2007年、2008年,姚剧先后被列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市艺术剧院先后被命名为余姚市、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姚剧)传承基地。
  研究和推广
  1994年,市姚剧团编写的《姚剧发展简史》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1年11月,市姚剧研究会成立。2003年12月,余慈地区姚剧演唱大赛在龙山剧院举行。2004年9月,市文化局、市教育局联合在肖东第一小学、市子陵中学开展“姚剧进校园”活动试点。2008~2010年,肖东第一小学三年中先后被命名为余姚市、宁波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2001~2002年,市姚剧研究会编印、发行《姚剧大家唱》资料和《姚剧研究》第一、二辑,出版发行《姚剧剧作选》《姚剧音乐》等专著。出版由姚剧老、中、青多代传人演唱的姚剧CD光碟12张,以及《强盗与尼姑》《沙场泪》《龙铁头出山》《女儿大了,桃花开了》《母亲》《王阳明》等VCD、DVD光盘。在市广播电台《空中舞台》栏目中举办姚剧知识讲座、教唱姚剧曲调等。2003~2005年,连续三届参加“长三角”滩簧剧种学术研讨会。2006年11月,在余姚宾馆举行姚剧团建团50周年纪念大会。
  创新
  剧目创作 姚剧历来以编演家庭伦理道德、农村生活等题材的现代戏、清装戏见长。20世纪80年代起,积极创作各类题材的大型剧目,有取材于辛亥革命传奇人物故事的大型近代历史剧《强盗与尼姑》,也有取材于抗日战争史实的大型现代历史剧《沙场泪》和取材于姚江文化史迹的大型新编历史剧《王阳明》等经典剧目。
  音乐唱腔 随着原创或移植、改变剧目的不断推出,尤其是重大历史题材、重要历史人物艺术形象在姚剧舞台的呈现,姚剧音乐唱腔在20世纪80年代至2010年间也随之出现新的发展。由男腔女唱的“反平四”“反紧板”,派生出女腔男唱的“反平四”“反紧板”。出现一批由“平四”“紧板”“花腔”等各种曲调有机组合、运用多板式演唱,体现人物复杂情感的“板腔体”成套唱腔。音乐创作上更注重剧目主题的揭示、塑造人物音乐形象和剧情气氛的烘托渲染。
  表演艺术 生活化是姚剧舞台表演的风格,形式上带有“话剧加唱”的色彩。20世纪80年代至2010年,“话剧加唱”逐渐淡化,戏曲化的表演成分大大加强。尤其是现代戏《女儿大了,桃花开了》,增加载歌载舞的舞台场面,突破传统的表演手法。
  舞台美术 1988~2010年,姚剧舞台美术既不失民族戏曲传统,同时又吸收现代舞台、美术的先进理念,设计有颇多创意。大型现代戏《野杨梅》和《鸡公山风情》设置台上有台(舞台上搭建表演区域)的写意式表演区,大型现代戏《母亲》、大型新编历史剧《王阳明》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创新舞台美术表现。《王阳明》中“龙场悟道”一场,象征王阳明精神升华时,主人公身躯平卧,徐徐而升;“中天阁讲学”中,龙山泉水(真实的水)飞流直下,有身临其境之感;“江西平叛”中,通过现代声、光、电技术,生动而简洁地表现宏大的战争场面。
  第二章 文艺创作
  1988~2010年,文艺创作以儿童文学和小小说成绩最为突出。1996年起,少儿舞蹈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2000年后,出现一批原创歌曲。2005年后,书画、摄影等多次获省、国家级奖项。
  第一节 文学
  1988~2010年,散文、新故事等作品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60件次。1999年和2004年承办全省文学作品大赛。
  1989年,余姚始有中篇小说发表。是年,短篇小说《空屋》获浙江作家奖,儿童小说《等待》获省作协优秀儿童文学奖,儿童故事《断水风波》获全国新童话新故事征文二等奖。1999年,长篇儿童文学《逆境少年》获宁波市“五个一工程”优秀奖,《河姆渡文化探源》获宁波市“五个一工程”奖。2010年,历史小说《立春》获宁波市优秀文学作品奖。
  谢志强,获第三届(2005~2006)金麻雀奖、2009年度冰心儿童图书奖。
  1998年,散文《在音乐的大街小巷里》《算盘人生》获全省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2003年,散文《站在SARS的废墟上仰望生命》获省抗击“非典”群众文学作品一等奖。2000年,新故事《梁秀才选美》获《故事林》杂志社、福建省文联主办的“新时代风貌”全国新故事大奖赛二等奖。2006年,《李小龙讨债》《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分获省新故事征文比赛二、三等奖。2008年,《三访倔老头》获省新故事征文比赛一等奖。2008年,《我们是一家人》获“天阳杯”“携手同心、抗震救灾”全省文学作品大赛三等奖。2009年,《姜老头的怪毛病》《同登彼岸》,获省新故事作品征文大赛一、二等奖。
  1999年9月,“富达杯”全省国庆50周年文学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优秀奖6篇。2004年11月,“鹿鼎杯”全省文学作品大赛中,《途经鹿亭》等6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
  第二节 戏剧 音乐 舞蹈
  群众戏剧
  1988~2010年,业余戏剧作品获省级以上(含省级)奖项的共10件次。2001年,业余戏剧小品《好大一个桶》获省戏剧小品赛创作、表演一等奖。姚剧小戏《一张老照片》于2004年获省群星奖,2005年获省第二届小戏曲会演编剧一等奖、表演一等奖、导演奖。校园剧《小老外的心愿》于2005年获省第四届青少年校园剧比赛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2007年获省群星奖。2009年,四明南词《四明红》获省第五届曲艺新作大赛暨群星奖选拔赛创作二等奖、表演二等奖。业余爱好者演唱的越剧《孔乙己》选段获“良渚文化杯”全国越剧演唱大赛金奖、十大票友奖。越剧《三笑》获“明珠杯”全国电视越剧票友演唱大赛银奖。
  越剧(专业剧团)
  剧目创作 1987年,新编古装剧《谢阁老》《皇后易嫁》赴杭州演出,由省电视台舞台录像后搬上荧
  屏。同时,被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拍成条屏向全国发行。1990年,新编古装剧《皇后易嫁》,获省新剧目调演优秀演出奖。1991年,又由宁波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成戏曲电视剧,荣获全国第六届戏曲电视剧金纸奖三等奖、大众电视金鹰奖三等奖,其唱段《崇秀我一十三岁进宫墙》被录制为越剧名曲VCD出版发行。1993年,现代戏《家事千秋》获省现代戏演出超百场奖。1995年,现代戏《人生大转盘》参加省第六届戏剧节获优秀演出奖。1997年,现代戏《悠悠情缘》获省第七届戏剧节新剧目奖。2000年,新编古装剧《鱼玄机与温庭筠》获省第八届戏剧节演出奖。2005年,新编古装剧《阴阳草》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铜奖。2006年,新编古装剧《民女封后》获首届中国越剧艺术节铜奖。2010年,《皇后易嫁》获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银奖。经典剧目《民女封后》演出600场,《皇后易嫁》演出500场,两剧音像制品均由上海电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至2010年,创作剧目10台。创作剧目中获全国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6项。
  交流演出 1988年,《皇后易嫁》《双女闹花堂》赴上海演出,上海电视台为两剧全剧录像,并以专题节目介绍市越剧团的情况和成功经验。1999年,《鱼玄机与温庭筠》《皇后易嫁》赴上海演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和姚籍著名作曲家等观看演出,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进行采访和录像。2000年6月,市艺术剧院越剧团4名青年演员分别拜著名越剧、流派创始人王文娟、徐玉兰、张桂凤、毕春芳为师。是年,越剧《鱼玄机与温庭筠》进宁波大学等高校演出成功,越剧《民女封后》赴上海演出。2004年,越剧《民女封后》《皇后易嫁》在香港新光戏院演出,徐玉兰、王文娟作为艺术顾问随团前往。2005年起,市越剧团连续三年应邀参加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至2010年,市越剧团在上海、香港等地交流演出10场,观众人数达万人。
  音乐
  1988~2010年,获省级以上(含省级)奖项的音乐作品共20项次。
  MTV音乐《河姆遐想》获1996全国百家电视台音乐作品金奖。歌曲《河姆渡木桨》获省第四届音乐新作演唱演奏大赛双金奖、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纪念奖。歌曲《家乡的葡萄熟了》获省第二届乡镇文艺会演创作、表演银奖。歌曲《四明红枫》获省首届江浙民歌演唱大赛创作金奖、省第三届“爱我家园”原创歌曲大赛十佳环保歌曲创作奖。歌曲《河姆渡的太阳》获省首届江浙民歌演唱大赛银奖、省第八届音乐新作演唱演奏大赛创作银奖、表演银奖、辅导银奖。歌曲《我的谢家路》获第二届全国村歌十大金曲提名、第二届全国优秀村歌评选作曲铜奖。
  2006年11月,市文化馆、市音乐家协会联合编辑《和谐风·余姚歌词歌曲创作作品选》一书。2011年1月,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民风情”系列丛书之《余姚歌词歌曲创作作品集》。
  2007年,出版《乡音韵·余姚民间音乐作品集》,收录民间小调30首、姚剧小调24首、民间曲牌21首和四明山革命歌谣12首。
  舞蹈
  1988~2010年,获省级以上(含省级)奖项的舞蹈作品共20件次。
  少儿舞蹈《河姆渡童趣》,1996年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全国第六届舞蹈大赛群星奖铜奖;1998年,获得首届“小荷风采”全国舞蹈比赛银奖。少儿舞蹈《山乡小车嘟嘟嘟》《小蜜蜂爱劳动》于2004年在中国首届少年舞蹈艺术节上分获金、银奖;2007年获省群星奖少儿舞蹈大赛银奖。广场舞蹈《犴舞》于2006年获省群星奖广场舞蹈大赛银奖。少儿舞蹈《奶奶乘上小轿车》于2007年获省少儿舞蹈大赛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排舞《钓鱼》于2007年获省首届排舞大赛中老年组一等奖。
  第三节 美术 书法 摄影
  美术
  1988~2010年,省级以上获奖的美术作品共15件次,入展40件次。
  1996年,《河姆古韵》系列藏书票设计作品获第二届全国藏书票艺术大展铜奖。1997年,《杏花苑》系列美术设计作品获首届华人平面设计大赛入选奖。2005年,中国画《海韵》入展第五届当代中国画展。是年,《大河奔流》入选中国画名家作品选。2006年,山水画《四明千峰叠翠》获省中国画大奖赛金奖,《临山古卫》获特邀作品奖,《田螺山》获银奖。2007年,中国画《岚飞生翠》入选省第四届青年美展。
  1989年2月,29名书画作者37幅书画作品,在台北市凤鸣轩画廊展出。1993年,《舞龙》《竹市》等5幅民间画作品赴美、德、澳等国展出。1994年,书画家胡匡一赴日本常陆太田市举办个人书画展。2005年,中塑国际会展中心举办长三角油画风情写生名家邀请展。2006年底,农民画作品《丫丫看大戏》入选“时代画农民,农民画时代”全国农民画大展,并入编同名作品集。2007年,临山镇临浦村举办“新农村、新风尚、新活力”余姚·奉化·象山美术作品交流展。
  书法
  1988~2010年,书法、篆刻作品获省级以上(含省级)奖项共10件次,入展50件次,举办市级以上展览、赛事30次。
  2000年,组织参加全国第三届少儿“美术杯”书画大赛,选送书画作品41件,获一等奖9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14个。2003年,在“杏花村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中获银奖1个。2005年,有4幅作品在首届西泠印社中国书法大展中入展。2005年,在临山镇举行的全省书法艺术小作品大赛中,余姚作者1人获金奖,5人分获银奖、铜奖和优秀奖。2010年,在全省农民书法现场比赛中获二等奖2个。
  摄影
  1988~2010年,获省级以上(含省级)奖项共50件次,发表(展出)200件次。
  1988年,《新戏》入选中国农村摄影大奖赛,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91年,《春雨绵绵》在首届“DS杯”全国摄影大赛中获优秀奖。2002年,《飞翔的藤萝》在第九届上海国际影展交流展展出。2004年,《瓶与苹果》入选第二十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2007年,《无题》获第二十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铜奖。是年,《山祭》入选第二十二届全国黑白类影展。2007年,《收获蛏子》获省群星优秀摄影作品展老年组二等奖。
  1988~2010年,举办各类摄影比赛、展览活动150次。2003年9月,市政府和上海市旅游局、上海市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美哉四明山——余姚、上海两地摄影书画联展”。2005年,省群艺馆、市旅游局主办的省群文摄影工作会议暨省“四明风情”摄影赛在姚举行。是年4月,市政府和省摄影艺术学会联合在浙江图书馆举办“红色四明,绿色家园——余姚(四明山)风情摄影作品展”,展出摄影精品120幅。
  第三章 群众文化
  198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较少。春节后,邀请业余戏剧团演出,是农村最大的一项传统性群众活动。20世纪90年代中期,政府组织送戏下乡、举行四明山电影节等。2000年后,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既有群众自发的,也有政府组织的;既有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又有新型节庆活动。
  1992年10月,市群众文化学会成立,每年与市文化馆联合举办一期群众文化理论研讨会或培训班,至2010年累计举办19期。
  1990~2010年,共发表群众文化、图书类论文80篇,其中15篇分别获得国家、省级奖项;市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先后编印出版《秘图山》《河姆渡风情录》等书籍10余种。
  第一节 阵地设施建设
  市级公共文化设施
  1988年,有市文化馆、市工人文化宫、市档案馆、市图书馆、龙山剧院、人民电影院、江南电影院、新华书店等。至2010年,新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余姚博物馆、影城,改建扩建书城、市档案馆、市图书馆等。
  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乡镇、街道文化中心 1988年,有区文化站10个、乡镇文化站70个。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后,有乡镇文化站21个。2009年,经省文化厅评估定级和“东海明珠工程”复查,有特级文化站6个、一级文化站4个、二级文化站6个、三级文化站5个;有市级文化强镇14个、省级村落文化示范点5个、宁
  波市级基层文化宫20个。
  村落(社区)文化宫 2001年,村、社区级文化设施建设起步。至2010年12月,259个村、15个社区建成村落(社区)文化宫。
  “东海明珠工程”1995年,根据国家文化部建设“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和省“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浙江东海明珠工程”的要求,开始实施“东海明珠工程”建设。至2009年,所有乡镇、街道均达到宁波市“东海明珠文化工程”标准。其中,泗门、陆埠、小曹娥、临山、丈亭、梁弄、朗霞、低塘8个乡镇、街道达到省级“东海明珠文化工程”标准。
  “111”文化建设工程 2003年,市政府提出建设10个文化中心镇、街道、100个文化中心村和1000户文化中心户的“111”文化工程建设规划。至2006年全面达到建设目标。
  文化燎原工程2007年,市政府制定《余姚市“文化燎原工程”建设规划》,要求在5年内,一半左右的镇(乡、街道)创建成文化强镇(乡、街道),乡镇、街道普遍建成集镇综合文化中心,村基本建有村落文化宫,自然村建有一个以上的文化活动点,培育300户文化示范户。至2010年,全面达到上述目标,城乡基本形成15分钟文化活动圈。
  第二节 活动与团队建设
  市级文化品牌活动
  “舜江之夏”艺术博览月 1999年起,由市文化局主办,至2010年,共举办10届。有广场音乐会、戏曲表演、电影展映、书画展示、才艺表演、诗歌作品大赛和全民健身活动等。
  村落文化艺术节 2003~2010年,由市文化局主办,各乡镇、街道承办,共举办4届,每届村落文化艺术节参加表演人数800~1000人。
  中国·余姚国际河姆渡文化节 2009年起,由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旅游局承办,至2010年,举办2届。主要内容有开幕式暨文艺晚会、河姆渡国际论坛、遗址博物馆馆长河姆渡峰会、台湾同胞河姆渡寻根之旅、中华学子河姆渡遗址修学体验游和城乡文化大联动等配套活动。文化节活动遍及城乡,形式多样,规模宏大,参与面广。
  四明山电影节 1995年起,由市文化局主办,市电影公司承办,每年一届,至2010年共举办17届,放映电影1360场次,观众64万人次。有电影歌曲邀请赛、开幕式首映礼、电影海报展等活动。
  送文化下乡 1996年开始,每年进行。1997年,组织市文化馆、姚剧团、越剧团、图书馆、电影公司、新华书店及部分乡镇文化站,分别在低塘、泗门、小曹娥、临山、黄家埠等乡镇开展为期一周声势浩大的百里海岸线文化大巡游活动。1999年,在革命老区梁弄开展“万山红遍”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携手大型送文化活动。2002年元旦,在陆埠石门村进行欢乐石门行送文化活动。2008年起,每月每村放映电影一场,每年送戏下乡超200场,实现村村有戏看的目标。2010年,向农村免费放映电影3396场,送戏下
  乡270场。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1988年开始,开展“一镇(乡、街道)一品”文化活动建设,至2010年,各乡镇、街道普遍有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
  传统节日文化活动
  1988~2000年,仅在个别地方有一些小型的文化活动。2001年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陆续出现。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后,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各地都开展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有“春节之乐”“清明之思”“端午之忆”“中秋之韵”“重阳之孝”主题活动和兰江街道、泗门元宵灯会、泗门汝湖金秋文化艺术节以及马渚民俗传统节日文化系列活动等。
  城乡文化团队 1988年,有各类文化团队400支、7000名队员。至2010年,有群众文化业余团队623支、文艺骨干1.5万人,涉及音乐、舞蹈、戏曲、美术、书法、文艺创作、摄影等艺术门类。
  文化骨干和文化户 2009年起,推出“周末课堂”,面向文化骨干每年培训50期。2004年,提出并启动全市建设文化中心户的构想,分阶段实施。至2010年底,有省级文化示范户187户、市级文化示范户300户。
  第三节 公共图书馆
  市图书馆
  馆舍 位于舜水南路106号,一期工程于1988年12月竣工,建筑面积1947平方米,设书库、外借厅、阅览室以及少儿图书借阅室。之后,自筹资金建造附属房1060平方米,至2000年,馆舍建筑面积增至3007平方米。
  经费及藏书 2000年前,无固定的专项购书经费指标。2001年,市财政确定年购书经费20万元,后每年按全市人均0.1元的幅度递增。至2010年,年购书经费达到99.6万元,10年内藏书年均增长率近20%。图书馆藏书以古籍、地方文献见长,品种2000种。藏有典籍影印本《四库全书》《永乐大典》、残本《佩文韵府》和《册府元龟》等。
  信息化管理 1997年,实施自动化工程,购置自动化管理软件(ILAS5.0系统),创建馆藏书目数据库,外借图书实行计算机管理。1998年,建立馆内局域网,业务工作实现计算机系统管理。报刊、参考、少儿阅览室均实行全开架阅览,年阅览读者67860人次。2000年,建成电子阅览室,并对外开放。2003年,共享工程分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启用,实现读者通过互联网查取各种信息、收发电子邮件、阅览电子文献和多媒体文件等。2007年,建立图书馆网站,并连接宁波网络图书馆和浙江网络图书馆,为持卡读者提供书目检索、图书续借、数字资源的检索和浏览等远程服务。
  读书活动 市图书馆常年组织举办“图书馆宣传服务周”“未成年人读书节”“农民读书节”“全民读书月”“十佳藏书家庭评选”等读书活动。1991~2010年,共举办各种形式的读者活动292次,其中3次获省未成年人读书节组织奖。1999年,3篇征文在全国读书征文比赛中获二等奖、三等奖。2000年,组织参加全国第三届少儿美术杯书画大赛,选送书画作品41件,获一等奖9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14个。
  荣誉 1994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明图书馆。是年,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二级图书馆。1999年、2005年和2010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2009年,市图书馆被省文化厅评为省文化共享工程先进集体。
  基层图书馆(室)
  1990年,有乡镇图书馆(室)53个,其中万册图书馆4个。2000年,有乡镇、街道图书馆21个,总藏书169900册,其中万册以上图书馆13个。2010年,21个乡镇、街道图书馆总面积4860平方米,阅览座1715个,总藏书35.2万册,其中万册以上图书馆17个。
  2006年,建立流动图书馆。2009年,图书配送中心藏书增至50932册。2010年起,实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计划分三年完成21个乡镇、街道图书分馆建设,构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至2010年底,完成凤山、泗门、黄家埠、小曹娥、朗霞、鹿亭6个乡镇、街道图书分馆建设。
  第四节 民间艺术
  表演艺术
  姚剧 单独立章记述。见本编第一章。
  犴舞流传在姚西北一带的艺术样式。按舞手传承人关系推算,可上溯至清中期。2006年,泗门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犴舞)。2007年,犴舞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泗门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类似犴舞的民间舞蹈,还有流传于牟山的黄鳝舞、迎神驱虫舞。黄家埠的蜈蚣舞。马渚的绷龙舞和河姆渡的山坑龙舞等。
  木偶摔跤 流传在泗门镇一带的艺术表演项目。晚清时从苏北传入,有一百多年历史。1982年,表
  演团队恢复重组后,在省、市重大文化节庆活动中演出100场。2007年,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三套《欢乐中国行》、七套《乡村大世界》《乡土》等栏目中亮相。2008年,参加全省部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5月,参加上海世博会演出。同年,代表余姚参加浙江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获最佳传承奖。
  车子灯 陆埠一带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据传起始于隋炀帝下江南时,有1200年历史。一般在春节期间,串村挨户表演,为节日增添喜庆、吉祥的气氛。1987年重组后,多次参加宁波、余姚等地重大文化节庆活动。2008年,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采莲船 流传于姚西北一带,是表现江南水乡人们采摘莲蓬时的劳动场景和喜悦心情的传统舞蹈。舞步轻盈,动作优雅,边舞边唱,娓娓动听,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2010年被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泗门镇盛事达幼儿园为教学传承基地。
  其他表演艺术 踩高跷、迎抬阁表现戚继光在浙东抗倭时的登高远望、察看敌情的一种军事活动;鼓亭、迎大旗作为迷惑倭寇的疑兵之计,后来,被民间保留下来,成为传统表演样式,有450年历史。甩酒甏、甩彩瓶、舞镗叉以及三上吊、调无常等民间绝技,是过去庙会和节庆时的传统表演项目,但因传承人年事已高,已处于后继乏人的濒危状态。甩酒甏、甩彩瓶2007年列入首批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迎抬阁2008年列入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造型艺术
  陆埠佛雕 始于东晋时期,兴盛于明清时期,是浙江木雕佛像美术工艺的杰出代表。佛雕以雕塑文派佛像见长,工艺自成一派,故有“陆埠宗”之誉,兴盛时,有艺匠400人。九华山、普陀山、上海龙华寺、宁波七塔寺等名刹古寺,都有陆埠匠人的作品。民国后期,陆埠佛雕分为两支,名匠黄炳荣留居国内,佛雕艺人在广州、汕头、东莞、安徽等地均有工场;另一名匠王泰生移居海外,先后为香港、台湾等地区和新加坡、菲律宾、美国等国寺院创作佛像,使陆埠佛雕扬名海外。2009年,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大隐石雕 南宋时,大隐石业就很发达,当时已有11只宕口、1000工人。有“大隐石板石石硬,修桥
  筑路遍城乡”的民谣。随着社会发展,大隐石雕从制作石板、石碑、石桥梁、石牌轩、石纹樽等传统产品逐步转为雕工精细的各类石雕工艺品,形成特有的雕塑风格。2007年6月,在宁波市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展中,大隐石雕艺人的3件石雕作品《华表》《双狮戏珠》《喜》分别获得银奖、铜奖、优秀奖。2008年,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微雕 1987年,市工艺美术师李期慈创作的微雕《美国历任总统三十九位肖像》在美国洛杉矶展览;1991年9月,微雕《世界文化名人100位肖像》在美国展出,作品获美国第五届发明家年会暨新产品展示会特殊成就大奖;1996年7月2日,微雕《九龙壁》被全国人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秘书处选定为迎接“九七”香港回归祖国国内个人献礼作品。2006年12月,微雕技艺被列入首批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泥塑 以佛像为主要雕塑对象,也有根据相片、画像制作祖宗神像或历史人物泥塑像及塑造马、牛、羊、狗等动物形象。泥塑艺术细致复杂,如佛像泥塑集中泥、木、漆等多道工艺。安徽九华山、镇江金山寺、上虞市永和镇东岳庙、明恩寺等寺院均有余姚泥塑艺人的作品。2008年,兰江街道的佛像泥塑列入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粉塑 是一种将稻米加工成米粉后、捏制成吉祥物的民间传统工艺。农村建房上梁、办寿诞时,用米粉制作五代元宝、聚宝盆、三牲、十二生肖等作为吉祥物和祭祀品;过年做年糕时,用做年糕的粉团即兴捏一些小动物供孩子们赏玩。久而久之,产生不少民间粉塑艺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黄家埠镇何来根老人,他的彩色粉塑小动物作品,在2003年11月市首届村落文化艺术节中获得民间造型艺术作品大赛一等奖。2008年,他接受中央电视台的专题采访。是年,粉塑被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统工艺
  竹编 四明山区山民利用当地丰富的毛竹资源,手工编制出的各种生产、生活器具,如梁弄扫帚、南黄淘箩、北溪竹簟等。20世纪80年代,竹编开始向高、精、美的动物造型工艺品发展,有鸡、鸭、猫、狗、狮、象、凤凰、孔雀等动物造型。产品经常在广交会展销,出口日本、美国等。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塑料制品的冲击,竹制品需求逐年减少,竹编技艺濒临失传。2008年,四明山竹编被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草编 明清时期,用早稻草或麦秆芯编织草鞋、草包、草帽、麦秆扇等,成为当地妇女的一项日常手艺。1925年,法商永兴洋行见余姚民间有编织草帽的传统,且技艺娴熟,就将菲律宾的金丝草运到长河镇(今属慈溪市),发放给当地农妇编织成草帽,销往欧美国家。之后,美商坤和商行等纷纷在长河一带设立草帽行,逐步形成姚北金丝草帽商业网,出现“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织帽人”的兴旺景象。1934年,余姚金丝草帽产量达210万顶,占宁波海关草帽出口总额的2/3以上,闻名于世界各国。1954年,成立以编织金丝草帽为主的工艺草编厂,产品远销7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出口创汇大户。1988年后,手工草编业开始衰落。工艺草编厂改制为宁波舜广工艺美术有限公司,以手工与机械结合的方式生产草帽,产品主要销往国外。2009年,销售额700万美元。2009年12月,列入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11月,被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舜广公司列入宁波市级传承基地。
  刺绣 因采用传统金银线绣制,故又称金银丝绣。余姚刺绣属越绣,结合苏绣与京绣风格,以精细、巧色见长。余姚刺绣针法多样,配色秀雅,题材以花鸟为主,构图秀丽,质感强烈,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的美誉。民国时,有代表性传承人姚籍绘绣艺术家陈嗣雪,其创制的乱针绣技艺秉承余姚越绣的诸多传统而颇具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民间有吴小娥、李杏花、孙菊仙、毛桂英等业余绣花能手。2008年,被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1月,市首届农博会展出刺绣代表作品《财神》《八骏图》《仕女图》等。
  剪纸 是彩色纸面镂空艺术。有寿诞生肖花、福寿双全花、五世其昌花,也有婚嫁龙凤双喜花、鸳鸯万年青花、节庆日窗花、灯饰花等,集中体现余姚剪纸细巧精致、玲珑剔透、惟妙惟肖的艺术之美,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追求。1995年起,剪纸掀起热潮。马渚镇成立剪纸艺术兴趣小组,参与人数50人,并多次举行剪纸艺人赛事,参赛作品200件,68件作品获优秀奖。2007年5月,凤山街道举办首届剪纸作品大赛,参与作者51位,参赛作品168件,其中25件作品获奖。作品《十二生肖》入选1997年省民间剪纸大赛。2007年7月,作品《远古的记忆》获省群艺馆主办的“江河湖海”风情剪纸大赛金奖。2008年剪纸被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第四章 文化产业
  1988~2010年,制笔等文化用品行业快速发展,并出现文化设施品牌企业——浙江大丰实业有限公司,专业制造舞台机械、灯光音响等。其间,印刷包装业也获得一定发展。见第十五编《工业》第三章第八节《文化体育用品》。本章仅记述文化娱乐、图书发行、电影音像和戏剧演出方面的内容。至2010年,市统计部门尚未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进行经济指标的测算。
  1986年1月,建立市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1989年8月,其职能由市文化局承担。是年底,各区、乡镇成立文化市场管理小组。1992年8月,市演出公司成立,市演出管理站撤销,人员并入市演出公司。1996年,市文化市场稽查队成立。2005年5月,更名为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2006年1月,增挂文物监察大队牌子。2002年,获“全国文化市场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第一节 文化娱乐业
  歌舞厅
  1988年6月,余姚宾馆及文化部门所属一些单位共7家先后开办营业性舞厅,总面积1400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随着流行歌曲的盛行,非营业性广场歌舞场地的出现,KTV歌舞厅应运而生。1993年10月起,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进行清理整顿。至1999年底,有歌舞厅96家,其中城区59家、乡镇37家,场地总面积10560平方米。2000年后,歌舞厅渐趋规范。2010年底,有歌舞厅54家,其中城区47家、乡镇7家,场地总面积13万平方米,注册资金5400万元,从业人员12000人。
  卡拉OK厅
  1990年,有营业场所2家,场地总面积250平方米。由于KTV歌舞厅普及,非营业性卡拉OK向室外延伸,卡拉OK厅多年保持在5家左右。1993年,对室外卡拉OK活动实行场地、时间、音量的限制,卡拉OK遂向与饭店、餐馆包厢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至1995年,餐厅卡拉OK达30家,专营卡拉OK的营业场所仅9家,其中城区6家、乡镇3家,场地总面积约990平方米。
  台球室
  始于1985年。至1988年发展至365家,总台数约520台,场所总面积8300平方米。1990年后,不足10家。1996年后有所回升,1999年底,有台球室31家,球台88台,场所总面积1680平方米,其中城区5家、乡镇26家。
  溜冰场
  兴起于1984年。各乡镇利用原集体晒场兴办溜冰场,多时达50家。至1990年,逐渐衰落,农村尚存4家。
  电子游戏机房
  始于1986年。至1988年底,有电子游戏机房29家,其中城区15家、乡镇14家,游戏机300台,场地总面积1260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电子游戏业快速发展。至1999年底,有电子游戏机房123家,游戏机1001台,场地总面积4000平方米。2001年8月,电子游戏机房减少至11家,其中城区8家、乡镇3家,场地总面积3207平方米。
  游艺场
  始于1990年。综合性游艺场有宁波太平洋大酒店娱乐中心、四明湖度假村、市工人文化宫等数家。
  其中,宁波太平洋大酒店娱乐中心活动场地2700平方米,有14道保龄球室、30台电子游戏机及溜冰、儿童乐园、碰碰车等项目。
  网吧
  详见本章第三节《电影音像》。
  第二节 图书发行销售
  市新华书店
  体制改革 1987年开始,新华书店与供销社进行购销形式改革,全面推行进销不包存,提高折扣率。2002年,市新华书店改组为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由市河姆渡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全资控股,为国有独资企业。
  建设农村网点 1988年,有农村网点68处,专兼职发行人员140名。年销售总额达200万元,成为农村图书发行的主渠道,被省新闻出版局表彰为“农村图书发行先进集体”。
  新建书店 1989年,投资89万元与市二商公司在新建路(桐江桥)合建五层新大楼,1991年竣工(1998年拆除)。其中,书店营业场所2136平方米。是年,与梁弄供销社共同筹资重建浙东韬奋书店。
  送书下乡 1995年,书店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全年送书下乡48次,发行图书18.6万册,销售26万元,被中宣部授予“全国送书下乡活动先进单位”称号。1997年年初,书店被全国万村书库工程委员会、文化扶贫委员会、新闻出版署、团中央等单位命名为“全国万村书库工程先进集体”,被省委宣传部推荐为“全国三下乡先进单位”。
  门市部调整 1997年,设立长城路7号教材门市部,面积1824平方米;1998年,修建教材仓库800平方米。2002年4月,新建路新华书店营业主楼(五层,2136平方米)及100平方米库房因道路拓宽拆除。2007年4月,承租购物中心四楼500平方米场地,开设中型图书门市部。2009年,教材部整体搬迁至磨刀桥路88-1号。2010年4月,重设桐江桥门市部(在原拆除地块重建,规模缩小),营业总面积500平
  图37-4-1 余姚书城,摄于2009年
  方米。
  余姚书城2002年4月,购入阳明西路河姆渡商厦,组建余姚书城。书城共五层,占地2112.83平方米,建筑面积7567.98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5300平方米。2002年10月1日,余姚书城开业。是年,销售额3121.2万元,图书品种增加至8.5万种。2004年,全省新华书店最佳门市部优质服务评比中,获宁波市各县(市区)第一名。2008年3月,首次实行教材政府采购,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缴全部书杂费。
  规模 2009年,市新华书店入列中国新华书店2007~2008年度百强基层店。至2010年,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辖有余姚书城、桐江桥门市部、四明西路门市部、泗门连锁店、马渚连锁店、“姚江书吧”健身中心门市部等营业场所,年图书发行5157万元。
  书店报亭
  1983年,推行以“新华书店为主体,多种流通渠道,多种所有制,多种购销形式,少流通环节”的发行体制,1988年有个体书店22家。1999年底,有书刊零售出租企业146家。其中,城镇100家,乡镇46家,营业总面积达2355平方米;集体企业13家,个体133家。
  2002年7月,城镇主要街路、社区、市场、车站、旅游景点、学校附近,安置统一规格、式样、标识的舜江报刊亭80座,其中城区60座、乡镇20座,用于出售报纸、期刊、图书和兼营公共电话业务。
  至2010年底,有出版物出租零售点186家,总面积2.79万平方米,其中城区138家、乡镇48家。
  第三节 电影音像
  电影公司及电影院
  1989年,市电影公司变更为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被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先进集体。2002年,成为市河姆渡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
  1996年,余姚影城一期工程竣工,1998年二期工程结束,建筑总面积7100平方米,为姚城首家设施齐全的多功能的文化娱乐场所。2009年,大厅安装7×17米的巨幕,3个放映厅全部安装高品质数字放映设备和3D设备。
  1998年,因电视普及,电影市场逐渐萎缩。影城建成后,人民电影院、江南电影院停映。2009年5月江南电影院被拆迁征用。
  发行放映
  2000年,市电影公司加强对电影的宣传、策划和营销力度,实现单片票房超45万元。2003年,市电影公司加入省电影公司所属浙江时代院线。2008年,公司全年票房在全省名列第4位。
  2007年,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全面铺开,即在21世纪初,农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实
  现数字化放映技术。2009年始,实现全市每村每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是年,成立全省农村第一个电影放映服务中心,开展农村电影放映服务。
  2010年,市电影公司共有面向农村的流动放映队10支,35毫米提包机3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11套,流动放映车2辆,放映技师5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人。
  网吧
  最早出现于1998年。至1999年底,共有网吧66家,其中城区44家、乡镇22家。2001年9月,市文化局、公安局、工商局等有关部门印发《关于清理整顿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重点解决网吧下载、制作、传播有害信息犯罪活动和制度不严、安全隐患突出、秩序混乱、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等诸多问题,并列出开办网吧场地、面积、设施、规章制度等五项条件,严加控制。
  2002年底,共有网吧52家,其中城区29家、乡镇23家。场地总面积4430平方米。2010年,共有网吧140家,电脑12468台。其中,城区62家,电脑7154台;乡镇78家,电脑5314台;场地总面积4.98万平方米。
  音像
  录像放映 至1988年底,有录像放映队62家,全年总放映场次18628场,观众人次319940人。1991年后,经整顿压缩,有证营业性录像队为52家。1993年,录像放映达到巅峰,有营业性录像队104家,年放映约2.6万场,观众52万人次。之后,随着家庭电视的普及,营业性录像放映队数量骤减。至1999年底,录像放映队仅存25家,其中城区15家、乡镇10家。2001年,省文化厅提出整顿和规范音像市场后,营业性录像放映逐渐停业。
  音像制品发行 1986年4月,根据《浙江省录像片发行管理试行办法》,先后成立余姚文化、余姚广电、余姚电影公司音像制品发行站。据1990年统计,3家发行站年发行音像制品187061盒。1991年后,本市音像制品零售出租点陆续出现,发行站业务逐渐萎缩而停止。
  音像制品出租零售 1992年2月,有出租点25家、零售点5家,年出租零售音像制品128500盒。1999年底,有出租、零售点104家,场地总面积2814平方米。2001年5月,省文化厅发布《整顿和规范音像市场具体实施意见》,改变音像制品经营单位过多过小过滥现象,规定县(市)零售出租单位场地面积,城区不得低于50平方米,乡镇不得低于30平方米。经过整顿,尚有音像制品零售单位38家,录像带出租单位52家。随着VCD片的出现及互联网的发展,音像制品出租零售企业有所萎缩。2010年,有音像出租零售企业80家,场地面积1200平方米,其中城区48家、乡镇32家;个体经营居多,达68家。
  第四节 戏剧演出
  演出团体
  民间剧团 1992年,民间剧团减至11个,有曙光、红艺、欣欣、兰花、迎春、兰海、春燕越剧团和振兴、回龙姚剧团及新盛绍剧团、现代歌舞团。至1999年底,第一代民间剧团仅剩曙光、红艺越剧团。一些年轻戏曲爱好者成立泗门实验越剧团、朗霞弘扬越剧团,低塘姆湖姚剧团、临山姚剧团和梁弄环湖绍剧团等演出团体。2003年前后,部分街道、乡镇以经济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为依托,花数十万元,购置服装、灯光、音响、布景、道具、乐器等设备,并聘请嵊州、新昌、余姚、慈溪等地经过专业戏校培训的青年演员及已撤销的其他县(市)专业剧团青年艺术骨干担纲组织演出团体。其中,阳明街道阳明越剧团、凤山街道金马(后改名恒马)越剧团、马渚镇百花越剧团等,能完整演出经典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如《皇后易嫁》《康王告状》《五女拜寿》《三请樊梨花》《碧玉簪》《追鱼》等。阳明姚剧团置有流动舞台一座,除演出《打窗楼》《半夜鸡叫》《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等剧目外,还结合形势,自编姚剧小戏和表演唱,日夜包场演出,年演出场次550场。至2010年底,各剧团的演职人员平均在35~40人之间,以中青年演员为骨干,常年坚持在农村演出,上演的传统剧目多达200出,每团年演出场次在500场以上。
  专业剧团 见本编第一章《姚剧》和第二章第二节《戏剧 音乐 舞蹈》。
  演出场地
  1988年,有影剧院26家,合计座位27141个。1995年,有2800个座位的市体育馆建成,除作为体育竞技场所外,亦为大型文娱演出场地。至1999年,有演出场所14家,合计座位15083个。至2010年,备案注册的演出场所共8家,座位合计9870个。除此之外,民间剧团大多在乡间自行搭台演出。
  第五章 文化体制改革
  1988年开始,政府职能逐步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移,推动和鼓励发展文化产业,下放乡镇文化管理体制,市政府加强对文化事业的宏观管理和调控。20世纪90年代,市政府直接管理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事业单位按照市场化要求进行改革。
  第一节 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
  目标责任制
  1995年,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考核内容由基础性工作、业务性工作和经济目标三部分组成。基础性工作任务,主要指领导班子建设、规范化制度建设、干部职工培训及作风建设、财务纪律、党建、团建、工会、老龄、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等工作内容。业务性工作和经济目标,根据各单位行业特点分别确定。
  年终按职务系数发放目标考核奖,正职领导为单位平均效益工资的1.5倍,副职领导为单位平均效益工资的1倍,职工实行档案工资(职务系数随事业发展逐步调整)。
  剧团和剧院改革
  1998年6月,市姚剧团、市越剧团、市龙山剧院合并组建市艺术剧院,性质为全民事业单位,对外演出保留市姚剧团、市越剧团牌子。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实行单位效益与个人利益挂钩、个人贡献与个人收入挂钩的分配机制;人员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竞聘上岗、全员聘任制、劳动合同制,富余人员分流或待聘。
  第二节 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
  经营和管理改革
  经营承包责任制 1987~1993年,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分别实行以经济指标为主、基础目标和业务性目标考核与公益性事业单位相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经济责任制和经济岗位责任制。对单位经营者,实行档案工资,按原标准工资的80%按月预发,年终结清,超额奖励。
  实行企业化管理 1993年,市新华书店由事业性质转为企业性质,职工仍实行结构工资制。由于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承担着部分公益事业,市政府仍确定为事业性质单位,但单位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
  进行企业改制
  2002年,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市新华书店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改制后,单位名称分别变更为市电影发行放映有限责任公司和市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