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高中段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85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高中段教育
分类号: G64
页数: 9
页码: 886-894
摘要: 本章记述了余姚市1988年至2010年中等学校招生、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的情况。
关键词: 高中 教育 余姚市

内容

1981年,开始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新办一批职业技术学校,部分普通中学也陆续附设职业高中班。1992年,又把部分普通高中改制为职业技术学校,基本完成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2000年后,加快发展高中教育事业。2002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就读比例为87.2%,2010年这一比例为98.2%。
  第一节 中等学校招生
  招生考试
  1978年,中考制度恢复,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政治。1992年,规定考试科目为
  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社会、外语。1993年,增加体育为招生必考科目。此后,陆续增加音乐、美术、英语听力测试、语文听力测试、初中毕业生参加自然科学实验操作和英语口语加试等内容,成绩计入中考总分,其中余姚增加的音乐、美术考试科目于2007年取消。
  1994年始,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初中中专、技校招生考试实行宁波市统一命题、印卷,县(市)组织考试、阅卷。
  新生录取
  中专和技校招生 1988年后(含1988年),中专、技校新生录取继续由市高招办负责。2000~2010年,市技工学校招生取消户籍限制。
  余姚中学招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面向全市招生。1998年,实行招生指标分配,与初中办学水平综合评价结果挂钩。2000年,首次试行保送生制。2002年起,招生指标全部实行配额到校。2004年起,在招生指标中划出5%的名额,由学校自主招生录取。
  其他普高和职高招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其他普高实行“划片招生”,即只招收所在行政区域内的初中毕业生。1992年后,改为全市统一招生,以“尊重志愿,择优就近”的原则录取新生;职业高中不限招生区域,在普通高中后录取新生。1998年,市二职校农业专业试行免试入学,此后,其他职校部分专业也相继实行这一政策。2003年起,部分职高、部分专业实行由考生直接向学校报名,由学校自主录取。2007年,市二中实行自主招生试点,招生区域不再受限。2010年,民办高中完全实行自主招生。
  2004年起,考生报考志愿实行普、职高分别填写,录取分数线划定后,普、职高分别同时录取。2005年,允许公办高中招收计划外择校生,但必须按“三限政策”(限钱数、限分数、限人数)招生,择校生人数不得超过招生总数的20%。2006年,按“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在高中段招生实施公示、诚信、监督、培训和监控评估制度。2007年,实行学科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段招生录取的前置条件。高中段学校在达到综合素质测评等第要求的考生中,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志愿,参考综合评语和《学生成长记录册》,再按学业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第二节 普通高中
  教育网点及入学率
  教育网点 1988年,有普通高中10所,其中,2所设在余姚镇,除四明区外,1区1所。2002~2010年,有普通高中10所,其中公办7所、民办2所、国有民办1所。
  入学率 1988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高比例为17.8%;2010年,为44.1%。
  校名 1988~1992年初,除余姚中学、花园中学之外,各普高以区名为校名。1992年,除泗门、陆埠中学外,其他8所高中改以数序命名。
  教育网点调整
  普高改职高 1992年,泗门和陆埠中学改制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余姚中学迁建 1995年,余姚中学迁建至最良江以南,新校舍于1999年春季投入使用,占地8公顷,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原余姚中学校舍,作为市二中的西北校区。
  市二中迁建 2005年,市政府决定,市二中的西北校区迁建至余姚工业园区,新校舍于2009年8月投入使用。
  其他学校新建 2001年,实验学校招收高中新生,2003年停招高中新生。2002年高风中学和姚中书院,同时建成并招收新生。
  教学与教育
  学制 普高学制三年。
  课程设置 1988年,开设政治、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和劳动技术等课程,高中二、三年级设选修课。2006年,普通高中的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部分组成。
  德育教育 1988年,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94年,开始实施省教委《浙江省高级中学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暂行办法》。1995年后,开发《良知教育》《河姆渡文化》《姚江文化》《四明山革命文化》等课程,开展余姚优秀历史文化教育。
  人才输送和各类荣誉 1988~2010年,普通高中毕业生62899名,向高校输送新生48360名,其中余姚中学2002届学生孙思思获省高考理科并列第一名。1997~2010年,全市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知识竞赛活动中,共获奖1390项。其中,全国一等奖34项、二等奖106项、三等奖87项,省一等奖227项、二等奖475项、三等奖461项。
  学校选介
  余姚中学 即市一中,位于四明西路392号,1935年1月创建,称实获中学。1995年12月,认定为省一级重点中学。2010年,有36个班级、1800名学生、167名教职员工,有省特级教师1名、国家级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5名。
  1988年,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实施良知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和探索》等三项研究成果分别获省第二、第三届基础教学成果二等奖,受到省人民政府表彰。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2.6万名初高中毕业生。1988~2010年,向高校输送新生7697名。
  市二中 1969年,人民路学校办中学部,东风路学校办初中部。1978年建新校,两校中学部和初中部合并,称余姚镇东风中学。1980年更名江北中学。1990年,迁址东旱门路,更名为花园中学。1992年,更名为市二中。2005年,认定为省三级重点中学。1999年,余姚中学迁址后,原校区成为二中的西北校区。2009年,西北校区迁址余姚工业园区。是年,二中分设东旱门路和余姚工业园区两个校区,总占地11.53公顷,校舍面积6.3万平方米。2010年,共有53个班级、2764名学生、206名教职员工。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初高中毕业生16713人,向高校输送新生7194名。
  市三中 位于丈亭镇延庆路19号,1956年创建。1992年由原丈亭中学更名。2004年,认定为省三级重点中学,占地6.4公顷,校舍面积2.1万平方米。2010年,有27个班级、1400名学生、98名教职员工。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初高中毕业生9000名,其中输送大中专新生2500多名。
  市四中 位于梨洲街道南雷路南路西侧,1969年创建,称城南中学。1979年改名县环城中学。1992
  年,更名为市四中。2001年,转制为民办学校。2002年,认定为省一级民办普通高中。占地4.67公顷,校舍2.9万平方米。2010年,有30个班级、1619名学生、141名教职工,有省特级教师并享受教授级待遇中学高级教师1名。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初高中毕业生1.22万名,其中被大中专学校录取5919名。
  市五中 位于低塘街道镇北路8号,1956年创办。1992年,由低塘中学更名。2005年,认定为省二级重点中学,占地4.4公顷,校舍2.45万平方米。2010年,有30个班级、1632名学生、112名教职工。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初高中毕业生1.4万名。1988~2010年,向高校输送新生6815人。
  市六中 位于临山镇校场路3号,1956年8月创建。1992年,由临山中学更名。占地1.57公顷,校舍5758平方米。2010年,有10个班级、518名学生、44名教职员工。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8000名初高中毕业生,其中幼师毕业生253名,向高校输送新生1427名。
  市七中 位于马渚镇汉达路2号,1956年8月创建。1992年,由马渚中学更名。2004年,认定为省二级重点中学。占地7.05公顷,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2010年,有34个班级、1809名学生、131名教职员工。
  1988~2010年,培养初高中毕业生13207名,向高校输送新生5460名。
  市八中 位于梁弄镇镇中路8号,1956年创建。1992年由梁弄中学更名。2002年,认定为省二级重点中学。1999年,被评为省文明学校。占地5.44公顷,校舍2.2万平方米。2010年,有28个班级、1478名学生、115名教职员工。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初高中毕业生1万名,1988~2010年向高校输送新生5048名。
  高风中学 位于凤山街道子陵路422号,2002年9月创建,民办完全中学。2006年,认定为省二级重点中学。占地11.87公顷,校舍9万平方米。2010年,有初、高中49个班级,2300名学生,其中高中32班、1675名学生、207名教职员工。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初高中毕业生3972人,向高校输送新生2634名。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
  职高班和初职班
  职高班 1988年,普通高中附设职高班的学校有6所。1993年,三七市等8个乡镇的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开办职高班。1994年,梁弄、丈亭、余姚镇的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开办职高班。1995年,市总工会职工业余学校及市委党校、经委职工学校、农机化职校、化纤厂职工学校、姚江业余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等也先后举办职高班。1997年,举办职高班学校有26所。
  初职班 1988年,有8个乡镇的初级中学试办初级职业班。1991年,有23个乡镇初中在初三实施职业教育。此后,随着职业高中事业的逐步扩大和高中段入学率逐年提高,初职教育自然结束。
  中职网点及调整
  网点调整 1988年7月,城镇职业中学与江南中学分离,更名市职业中学,迁到撤销后的舜江中学校址(1992年更名为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1989年1月,四明山职业中学和四明山中学分设,前者更名为四明山职业技术学校。1990年,新建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梁弄职业中学并入。1992年,泗门中学和陆埠中学改为职业技术学校;撤销市第六职技校(原四明山职业技术学校)建制,将其改为市第二职技校分部;原区办职业中学改为镇办。2003年,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与宁波电大余姚学院合并,新建校舍,并更名为市职成教中心学校。
  学校数量 1988年,有中等职业学校9所,即职高6所,师范、中专、技校各1所。2010年,有国家级重点职校2所,分别是市职成教中心学校和市职业技术学校;省一级重点职校2所,分别是市第二、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市卫生进修学校被认定为省甲等卫生进修学校。中职新生占高中段新生的55.1%。
  职业高中
  专业设置 学制一般为三年。1992年,设有机械、电子、农业多种经营、农机、幼师、财会、护士等20个专业。此后,时有调整。2006年,推行“一校一品”特色专业建设,至2008年,开设机械、电子电工、信息技术、经济贸易、农业、工艺装潢、文化艺术、三产服务8大类、23个专业,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种养殖、机电、商贸、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6个专业是省示范性专业。
  课程设置 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三大部分构成。基础课程陆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体育、计算机基础等,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内容按专业要求设置。2008年,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后,按“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结构开设相应课程。
  教育教学 创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与高校合作办学、半工半读、走班制、弹性学分制、校级技能鉴定等教育形式。
  实训基地 2010年,建有国家级实习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3个,在38家市内外企业、单位中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或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
  人才输送 1988~2010年,共培养46625名职高毕业生,其中9775人升入高校,另有通过“中高职连读”升入高校2267人。
  2001~2010年,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竞赛中,职高学生获全国一等奖42项、二等奖89项、三等奖100项;获浙江省一等奖52项、二等奖75项、三等奖111项。
  1993~2010年,职高学生共获得国家专利技术5项。
  1993年,市职技校94届学生郭行波被团中央、国家教委、中国科技协会评为“全国中学生实践技能标兵”。是年,国家教委授予市职技校86届畜禽饲养专业毕业生康雪芬为全国回乡务农优秀职高毕业生,全国妇联授予“‘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称号。
  2006年8月,市二职校2000届毕业生邵树锋获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省技术能手称号,2008年12月,又获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职高选介
  市职技校 位于兰江街道新西门路28号,1984年创办。2006年,被评为省职教先进单位。200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增挂宁波机械工程学校校牌,分设新西门和丰南(阳明街道)两个校区,占地6.73公顷,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先后开设数控、机械、模具等10多个专业。数控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是国家级实训基地。2010年,有教学班48个、学生2373人、教职员工128人。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毕业生7683人,其中1543人升入高校。
  市第二职技校 位于梁弄镇镇中路6号,1990年6月,在余姚师范旧址新建,梁弄区职业学校并入。1999年,被评为省文明学校。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劳动技术教育基地”。2006年,被认定为省一级重点职高。2010年,增挂宁波农业技术学校牌子。占地11公顷,其中校园5.8公顷、农业实验园5.2
  公顷,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设有农经、机械、财会等专业,其中农经专业为省示范专业,农业实验园为省级实习培训基地。2010年,有34个班级、1352名学生、89名教职员工。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毕业生6272人,其中升入高校1264人。
  市职成教中心学校 位于兰江街道开丰路388号,2003年6月,由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与宁波电大余姚学院组成,其中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于2001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分为三个校区,即开丰路主校区、电大路电大校区、新西门路电大教学点。开丰路主校区占地27.67公顷,建筑面积11.3万多平方米,总投资2.18亿元。先后开设机电技术应用、国际商务(商务英语)等10多个专业。其中,商务外语和机电技术应用为省示范专业,电子电工实训基地为国家级实训基地,综合性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2010年,有中职教学班94个,学生4470人;电大业余学生3800人,成人教育年培训量1万人次。有296名教职员工。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中职毕业生12272人,升入高校3965人,师生获得专业技术发明专利6项,各类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累计10072人。
  市第四职技校 位于泗门镇大沽塘路1号,1992年6月,由泗门中学改办为职业高中,改名为市第四职技校。2006年认定为省一级重点职高。2008年,成为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指定合作学校。占地5.93公顷,建筑面积2.3万多平方米。开设计算机、物流等四个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为浙江省示范专业,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实训基地为国家级实训基地。2010年,有32个班级、1575名学生、94名教职员工。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1.7万名毕业生,1988~2010年向高校输送新生1182人。
  市第五职技校 位于陆埠镇中学路1号,1992年6月,由陆埠中学改办。占地1.46公顷,校舍9000平方米。设有国际商务、工艺美术等专业,其中工艺美术为宁波市重点专业。2010年,有18个班级、844名学生、60名教职工。
  1988~2010年,培养毕业生4456人,其中1414人升入高校。
  中专、技校
  余姚师范 1990年并入宁波师范学校,校舍划归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1956~1990年(中间曾停办)共办学17年,培养普师和中师毕业生2600人。
  市教师进修学校 位于兰江街道开丰路398号,占地2.3公顷,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1985年,省教委同意学校享受中等师范学校待遇。1990年前,以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为主。1990年后,以教师高学历进修为主。1995年9月,定为宁波教育学院余姚教学点,2006年,升格为宁波教育学院余姚学院。2010年,在编教职工31人,其中省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17人。至是年底,毕、结业学员2874人。
  市卫生进修学校 位于兰江街道世南西路。1980年3月创办,隶属市卫生局。占地0.67公顷,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学校有护理实验室及模拟病房、解剖实验室等教学设备设施。1996年,认定为省甲等卫生进修学校。2010年,有全日制中专、函授大专、远程专升本等教学班9个,社区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岗位、急救等培训班11个,共有学员1246人;在编教职员工24人,兼职教师23人,其中60%以上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自建校至2010年,累计培养护士、助产士、医士1587人,培养大专或专升本学员2489人,培训非学历教育学员1万人。
  余姚中专 位于兰江街道新西门路28号。1988年9月,经宁波市政府批准,在市职技校设立宁波中等专业学校余姚分校,列入国家招生计划。1999年,设立余姚中专。至2010年,累计培养幼师、机械、模具和环保等中专毕业生1735名。
  市技工学校 位于阳明街道阳明西路339号。1979年创办,隶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占地0.73公顷,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1988年,招收新生仍为市内城镇户口,2000年始,新生户籍不限。2010年,设有数控技术、电气工程、数控机械加工、会计与电子商务四个主干专业,其中数控机械加工为宁波市现代化专业。2010年,有10个班级、385名学生、32名教师。60%以上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占63%。自建校至2010年,累计培养毕业生5000人。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