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编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850
颗粒名称: 第三十五编 教育
分类号: G322.25
页数: 34
页码: 876-909
摘要: 本编记述了余姚市1994年至2010年的学前、义务、高中段、成人、民办、教师、经费、设施、教育研究和对台对外交流、教育行政管理的情况。
关键词: 教育 余姚市 情况

内容

1994年9月,余姚成为省首批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县(市)。1997年,被省政府授予“两基”工作先进县(市)称号。
  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幼儿入园率、高中段入学率快速提高。普高与职高(含中专、技校)的招生比例一直保持在1:1左右。2000年,余姚为全省首批14个教育强县(市)之一。由于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不断提升和政府提供的相对不足,择校现象较为突出。此后,市政府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至2002年,高中段教育普及,高中毕业生升入大专院校比例大幅提升。2008年起,普高毕业生一般都能升入高校,职高毕业生升入高职等院校的数量也大幅增加,基本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相关学生的内容,分散在各章节中记述。
  第一章 学前教育
  20世纪80年代,幼儿教育由县妇联领导管理。1991年,划归市教委领导管理。2000~2002年,公办幼儿园进行体制改革,实行国有民营、承包租赁和民办民营等多种形式。2000年后,实行政府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2008年,市政府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将学前教育事业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体系,部分幼儿园转为公办,逐步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作示范,公、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的格局。
  第一节 幼儿园
  办园数及入园率
  幼儿园家数 1988年,共有幼儿园151所。1991~1998年,新办幼儿园243所。至1999年底,总数418所。2000年,关、停、并、转一批无证幼儿园。是年底,有幼儿园360所。2010年,有幼儿园154所,其中市教育局直属2所(含3所分园),乡镇、街道或集体办14所,民办138所。
  入园率 1988年,在园幼儿数12996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42%。1998年,在园幼儿26248人,入园率95.1%。2000年,在园幼儿26027人,入园率95.7%。2010年,在园幼儿28256人,市户籍人口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9%。
  幼儿园质量 2006年,市政府颁发《关于加快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全市有省一级幼儿园7所,二级幼儿园27所,三级幼儿园73所;宁波市级示范性幼儿园9所,星级覆盖率69%,达到宁波市级幼儿园现代化纲要标准的幼儿园31所,现代化幼儿园创建率20%;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达标率100%。
  早教指导2010年,有市级早教指导中心1个,乡镇、街道早教指导站16个,76%的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设立早教指导站。
  幼儿园选介
  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 位于城区富巷新村北三小区,1989年创建,占地4667平方米,建筑面积3204平方米。2000年,实行国有民营。2003年,接管余姚镇育蕾幼儿园作为分园后,又接纳兰江街道四明公寓幼儿园作为分园,组建成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2010年,有班级35个,幼儿1200名,教职工139名。
  1994年,被命名为首批省示范性幼儿园。2004年,评为省一级幼儿园。
  市机关幼儿园 1956年3月创建。1993年3月,移址龙泉山东麓(逊埭路1号),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园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题写。2000年,进行“国有民营、办园自主、经费自筹、收费放开”的体制改革。2005年6月,幼儿园从市政府行政事务管理局移交给市教育局。2008年8月,接管市商业幼儿园,更名为市机关幼儿园瑞云分园。2010年,共有18个班级、548名幼儿及74名教职员工。
  2000年,被命名为省示范性幼儿园。2009年,被评为省一级幼儿园。
  市工业幼儿园 1959年创建。1988年,幼儿园迁至大黄桥路161号。2009年迁至东朝街30号。2001年,幼儿园改制,由部分上级拨款改为自收自支、自负盈亏。1995年,设立余姚最早的全托班。2006年,在城东新区开办以全托为主的分园——城东实验幼儿园。2010年,有教师95人、班级24班、幼儿735人。
  2006年,被评为省一级幼儿园。
  市临山镇中心幼儿园 1956年4月创建。1998年,幼儿园改建,占地1913平方米,建筑面积1943平方米。2010年,有9个班级、入园幼儿318人、教职工28人。
  梁弄镇中心幼儿园 1981年9月创建。至2001年,共搬迁8次。2008年和2010年,镇政府先后投资新建校舍。2010年,幼儿园占地4585平方米,建筑面积3275平方米,绿化面积973平方米。共有9个班级、344名幼儿、20名教职员工,其中专任教师18人。2010年,转为公办幼儿园。
  第二节 教师和学制
  幼儿园教师
  20世纪90年代后期,幼儿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2006年开始,向社会公开招聘公立幼儿教师。2006~2010年,招聘公立幼儿教师137名。
  2010年,共有幼儿园教职工2621人。其中,园长及专任教师1638人,公立教师218名,合格学历达96.4%,高一级学历的占53.27%,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34.8%,教师持证上岗率达65.1%。
  学制和入园年龄
  1991~2000年,幼儿入园年龄为4~6岁,学制三年。部分幼儿园招收小小班,同时存在5~6岁学前班,入园形式以日托为主。2001年,小学入学年龄提前至6周岁,幼儿园招生年龄相应改为3周岁,学制仍为三年。幼儿入园率1988年为42%、2000年为95.7%、2010年为99%。
  第二章 义务教育
  1988年后,主要任务仍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至1993年基本普及。之后,开始高标准普及义务教育。2000年,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99.9%,初中段入学率98.1%,三类残童入学率96.4%。;17周岁人口中初中学业完成率96.2%;小学毕业年级毕业率100%,初中毕业年级毕业率98.9%。2010年,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达到100%。
  2004年起,市政府对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加大支持力度,改善学校内部设施,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本地化,要求公办学校积极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2010年,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者子女占该类学生总数的61%。
  第一节 小学教育
  入学率
  1988年,学龄儿童入学率99.5%,巩固率99.8%,升学率99.6%。1989~2010年,小学入学率基本保持稳定,略有上升。2010年,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为100%。
  20世纪90年代后,外来务工人员增多。2001年,开始有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但仍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2010年,就读小学的有31487人,公办学校接纳19839人,占63%;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11648人,占37%。
  公办学校撤并
  撤并危房学校 1988~1990年,撤并有危房的小学18所。全市小学基本达到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椅、有操场、有围墙、有图书仪器、有校牌。
  撤并薄弱学校 1991年开始,按照《宁波市中小学办学纲要》的基本要求,撤并小学。至1995年,撤并小学127所。1996~2000年,撤并薄弱学校165所。2001~2005年,调整小学网点布局,撤并小学67所。
  撤并小规模学校 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省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调整小学网点。至2010年,撤并6班级以下小规模学校46所。是年,有标准化达标学校122所,达标率82%。
  全市学校数量及其规模
  学校数量 1988年,共有小学498所。1988~2010年,共撤并423所,新建、重建一批学校。2010年,共有小学94所,其中公办学校89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5所。
  学校规模1988年,校均学生116人。1995年,校均学生138人。2000年,校均学生172人。2005年,校均学生529人。2010年,校均学生709人。
  学生和教职工1988年,全市小学在校学生57563人,小学教职工2952人。2010年,全市小学在校学生66663人,小学教职员工3290人。
  教学与教育
  学制和入学年龄 小学学制六年。1999学年起,分步实施小学新生入学年龄从6周岁半提前到6周岁的规定,2001年,全面实施。学校招生按就近入学原则划定施教区。
  课程设置 1988年初,中低年级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高年级增设自然、历史、地理等课程。1989年开始,增设劳动必修课和外语、计算机等选修课。1990年起,小学开设劳动课。1991年,开展体育达标活动。1993年,小学起始年级全面使用省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小学开设体育与保健课。2001年城区小学和部分农村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2003年秋季起,小学体育课改为每周三课时。2004年,小学起始年级按省定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进入新一轮课改。
  德育教育 1988年,乡镇中心小学及规模较大的完小建立德育领导小组。1992年,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长委员会。1994年,城市社区和乡镇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1996年,开展中小学学生行为规范达标活动,144所小学达标。2000年,各校普遍建立校级德育教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建立家长学校。2002年,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活动和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的主题教育活动。2008年,开展德育特色学校评选活动,评出小学德育特色学校8所。2010年,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等。
  学校选介
  实验小学 1908年创建,原名康节小学,位于学弄63号。2007年,位于南兰江东路100号的白云校区新校舍建成。2010年,学校两个校区共有55个班级、2457名学生、133名教职员工。
  1999年,获“全国体卫工作先进集体”“省国防教育先进集体”称号。2001年,命名为“浙江省示范小学”。2006年,获全国“十五”科研教改先进实验学校称号。至2010年,有200人次在省市级各类计算机比赛中获奖,在宁波市中小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比赛中21次获得冠军。
  东风小学教育集团 1898年创建东风小学。2001年,迁址舜江名苑。2008年,城东新区星光小学并入,成立东风小学教育集团,设东风校区(东旱门路66弄1号)和东城校区(怡景路1号)。2010年,文山路新校区——东江校区动工兴建。是年,共有54个班级、2554名学生、124名教职员工。
  2006年,获全国环保第一大奖“地球奖”和“全国绿色学校”称号。2007年,获联
  图35-2-1 东风小学教育集团,摄于2010年
  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示范学校、“全国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社会行动项目示范学校”称号。2009年,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泗门镇中心小学 原为泗门区中心小学。前身为余姚诚意学堂,1902年创建。2006年,易地新建,占地3.67公顷,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2010年,有32个班级、1341名学生、98名教职员工。
  2008年,被评为省农村示范小学。2009年,被评为“省体育特色学校”。2010年,被评为“省艺术特色学校”。
  梁弄镇中心小学 原名正蒙学堂,1906年创建。后为梁弄区中心小学,占地1.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11平方米,绿化面积5500平方米。2010年,有23个教学班、947名学生、74名教职员工。
  2002年,被评为“省示范小学”。
  朗霞小学 1911年创建,后几经易址。2010年,学校占地19288平方米,建筑面积5275平方米,有17个教学班、630名学生、49名教职员工。
  肖东第一小学 1936年创建。2010年,学校占地16590平方米,建筑面积7058平方米,有20个班级、824名学生(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62名)、46名教职员工。
  2002年,开展“姚剧进校园”活动,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09年,成为“省首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第二节 初中教育
  入学率
  1988年后,继续普及义务教育。1993年,基本普及。2010年,高标准普及。
  2003年,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本地化。是年,接受初中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700人,其中公办学校就读1488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就读1212人。
  2010年,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9.9%,升学率98.2%;外来务工:子女就读初中6429人,公办学校接纳3291人,外来务工子女学校接纳3138人。
  学校及其撤建
  1988年学校分布 全市9个区、70个乡(镇)和一个市属镇余姚镇,共设初中67所。余姚镇设初中2所,即江南中学和新建中学,1993年分别改名为梨洲中学和阳明中学。四明山区6个乡,设2所初中,即四明山中学和大岚乡初级中学。其余,除丈亭区的梅溪乡外,一个乡镇一所初中,校名均以“某某乡(镇)初级中学”命名,简称乡中或镇中。
  学校撤并 1989年,塘后乡并入泗门镇,学校随之撤并。泗门镇中迁至塘后乡中校舍。1992年,全市撤区扩镇并乡。之后,学校撤并加快,至2010年共撤并41所,分别为黄明、明伟、茭湖、燕窝、长丰、双河、
  丰南、城北、老方桥、郑巷、天华、新新、让贤、横岙、湖东、晓云、白鹿、兰山、南山、沿江、汇头、二六市、罗江、车厩、开元、云楼、青山、斗门、湖山、青港、万圣、湖北、夹塘、东蒲、朗海、镇海、兰海、临海、湖堤、回龙、横塘初中。
  学校新建 新建公办学校9所,其中2所新建后又撤并。1994年新建舜水中学、临山镇第二中学。1995年新建兰江中学。1999年新建泗门镇第二中学(2010年撤并)。2000年新建子陵中学、泗门镇第三中学(2007年撤并)。2005年新建世南中学。2008年新建舜江中学、姚北实验学校。
  新建民办学校13所。1999年新建实验学校。2001年开始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至2010年共12所。
  2010年学校分布 初中45所,其中公办32所、民办1所即市实验中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12所。32所公办学校分布情况:主城区4个街道11所,其中阳明街道3所,即舜水(城北中学为其分校)、阳明和丰北中学;凤山街道2所,即子陵和世南中学;梨洲街道3所,即兰江、舜江和梁辉中学;兰江街道3所,即梨洲、城南和肖东中学。朗霞和低塘街道分别有2所,其中一所即姚北实验学校。乡镇17所,其中陆埠2所、临山2所、其他乡镇各1所。
  学校质量 至1990年,初中学校基本达到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椅、有操场、有围墙、有图书仪器、有校牌的要求。1991年,39所初中达到宁波市中小学办学纲要基本要求,占学校总数的59%,20个乡镇“达纲”,有物理、化学、生物教育实验中心20个。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省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至2008年,公办学校标准化达标率93%。
  全市学校规模 1988年,校均学生334人。2005年,校均学生809人。2010年,校均学生762人。
  学生和教职员工 1988年,初中在校学生22404人,教职员工1361人。2010年,初中在校学生数34301人,教职员工3087人。
  教学与教育
  学制 初中学制为三年。
  课程设置 1988年,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生理卫生、劳动技术等课程。1994年,根据省教委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必修课有公民、体育与保健、语文、数学、外语、自然科学、社会、音乐、美术、农业技术基础(或劳动技术)、家庭生活。初一、二年级设10科,每周总课时数分别为31和27。初三年级设8~9科,每周19~24总课时数。选修课有自然科学、劳动(职业)技术等。1999年,加强劳动劳技教育基地建设,形成市、镇、校三级劳动基地。2001年,初中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2003年秋季起,初中开设体育与健康课,每周3课时。2004年,全面启动初中起始年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一年级实施国家新课程计划,进入新一轮课改。2005年,制定《余姚市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和学校课程周课时安排建议》。2006年开始,组织开展体育艺术“二加一”(要求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项目活动。2007年,增设地方教材《文献名邦——余姚》。
  德育教育 1989年,阳明中学建立省第一所少年法制学校。1991年,江南中学等98所中学建立少年团校。1992年,各初中学校聘任校外法制副校长,作法制专题讲座。2006年,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2008年,开展德育特色学校评选活动,评出首批“德育特色学校”12所,其中初中4所。
  学校选介
  舜水中学教育集团 舜水中学,位于阳明街道长元路28号,1994年创办,占地2.8公顷,以乡贤朱
  之瑜之号命名。2008年4月,组建舜水教育集团。2010年9月,北郊九年一贯制学校并入。2010年,共有48个班级、2601名学生、162名教职员工。
  2002年被评为省示范初中。2003年,获“省文明单位”称号。
  阳明中学 位于阳明街道舜水北路29号,1987年8月创建,原名市新建中学,1993年5月,改以乡贤王守仁之号命名。占地21196.18平方米,建筑面积11322平方米。2010年,有32个班级、1704名学生、109名教职员工。
  2002年被评为省示范初中。
  梨洲中学 1956年创建,原名江南中学。1993年3月,迁至江南新城万年桥路2号,改以乡贤黄宗羲之号命名。占地2.4公顷,建筑面积10799平方米,绿化面积2696平方米。2010年,有36个班级、1975名学生、122名教职员工。
  2002年,被评为省示范初中,2003年,被评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兰江中学 位于梨洲街道东旱门桥南,1995年创建。2010年,有29个班级、1428名学生、109名教职工。
  2002年,被评为省示范初中。2003年,被评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子陵中学 位于凤山街道金昌路,2000年创建,以乡贤严光字命名。占地3.81公顷,建筑面积17685平方米。2010年,有37个班级、2005名学生、123名教职员工。
  实验学校 位于兰江街道谭家岭西路199号,1999年创建,占地8.87公顷,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九年制全寄宿民办学校。2010年,有73个班级。其中,小学36班、1550名学生,初中37班、1776名学生;194名教职员工。
  2006~2010年,连续五届被评为“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浙江赛区优秀参赛学校”。2006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学校”。2008年,确定为“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培训实验学校”。20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民办中小学校。
  泗门镇初级中学 位于泗门镇大沽塘路6号,前身为汝湖初等农业学堂,创建于1908年。学校占地两公顷,建筑面积5540平方米。2010年,有32个班级、1351名位学生、127位教职工。
  丈亭镇初级中学 位于丈亭镇文卫路东首,1974年创建。1989年3月,迁至凤凰山麓。1992年6月,梅溪中学并入。校园占地33216平方米,建筑面积11215平方米。2010年,有24个班级、1125名学生、84名教职工。
  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示范初中。
  三七市镇初级中学 位于三七市镇市新南路68号,1965年创建。1988年,迁入新校址。学校占地2267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896平方米。2010年,有1122名学生、27个班级、85名教职员工。
  黄家埠镇初级中学 位于黄家埠韩夏村高兰公路1号,1958年创建。1998年,横塘中学并入。1999年,回龙中学并入。1999年,在姚西村建新校舍,校园占地3.33公顷,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2010年,有
  31个班级、1237名学生、97名教职员工。
  第三节 特殊教育
  市聋哑学校
  1989年10月,创办市聋哑学校,招收聋哑学生2班,共30人。1991年,市政府投资126万元,在世南东路246号新建聋哑学校校舍,占地0.52公顷,建筑面积2098平方米。1993年,市聋哑学校有6个班级、78名学生,入学率84.1%。学校有教师19名。其中,青年教师15名,占79%,中级职称4人,其余均为小学一级教师。是年,智障儿童随班就读在各乡镇学校全面铺开,375名适龄智障儿童,随班就读306名,入学率81.6%。1995年,学校招收低视力儿童1班、8人入学。1996年,国家教委、民政部、中国残联联合发文,余姚被评为“特殊教育先进县(市)”。
  市特殊教育中心
  2000年,市聋哑学校更名为市特殊教育中心,开始招收智力障碍和学习障碍儿童入学,实行集听障、智障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教育。是年,三残儿童少年(视力、听力、智力)入学率分别为97.1%、94.5%、91.8%。2004年开始,就读学生享受全免费教育,杂费、学费、代管费、护理费、住宿费、借读费一律予以免除。2005年,有13个班级,在校学生136人。学生黄柯峰在全国残疾人锦标赛中夺得2金1银,在广州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上夺得2块银牌。2000~2010年,先后接纳特殊儿童280人,其中88人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60人走向社会找到工作,开始自立谋生之路。2010年12月18日,成立市支持性教育资源中心。
  第三章 高中段教育
  1981年,开始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新办一批职业技术学校,部分普通中学也陆续附设职业高中班。1992年,又把部分普通高中改制为职业技术学校,基本完成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2000年后,加快发展高中教育事业。2002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就读比例为87.2%,2010年这一比例为98.2%。
  第一节 中等学校招生
  招生考试
  1978年,中考制度恢复,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政治。1992年,规定考试科目为
  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社会、外语。1993年,增加体育为招生必考科目。此后,陆续增加音乐、美术、英语听力测试、语文听力测试、初中毕业生参加自然科学实验操作和英语口语加试等内容,成绩计入中考总分,其中余姚增加的音乐、美术考试科目于2007年取消。
  1994年始,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初中中专、技校招生考试实行宁波市统一命题、印卷,县(市)组织考试、阅卷。
  新生录取
  中专和技校招生 1988年后(含1988年),中专、技校新生录取继续由市高招办负责。2000~2010年,市技工学校招生取消户籍限制。
  余姚中学招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面向全市招生。1998年,实行招生指标分配,与初中办学水平综合评价结果挂钩。2000年,首次试行保送生制。2002年起,招生指标全部实行配额到校。2004年起,在招生指标中划出5%的名额,由学校自主招生录取。
  其他普高和职高招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其他普高实行“划片招生”,即只招收所在行政区域内的初中毕业生。1992年后,改为全市统一招生,以“尊重志愿,择优就近”的原则录取新生;职业高中不限招生区域,在普通高中后录取新生。1998年,市二职校农业专业试行免试入学,此后,其他职校部分专业也相继实行这一政策。2003年起,部分职高、部分专业实行由考生直接向学校报名,由学校自主录取。2007年,市二中实行自主招生试点,招生区域不再受限。2010年,民办高中完全实行自主招生。
  2004年起,考生报考志愿实行普、职高分别填写,录取分数线划定后,普、职高分别同时录取。2005年,允许公办高中招收计划外择校生,但必须按“三限政策”(限钱数、限分数、限人数)招生,择校生人数不得超过招生总数的20%。2006年,按“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在高中段招生实施公示、诚信、监督、培训和监控评估制度。2007年,实行学科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段招生录取的前置条件。高中段学校在达到综合素质测评等第要求的考生中,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志愿,参考综合评语和《学生成长记录册》,再按学业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第二节 普通高中
  教育网点及入学率
  教育网点 1988年,有普通高中10所,其中,2所设在余姚镇,除四明区外,1区1所。2002~2010年,有普通高中10所,其中公办7所、民办2所、国有民办1所。
  入学率 1988年,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高比例为17.8%;2010年,为44.1%。
  校名 1988~1992年初,除余姚中学、花园中学之外,各普高以区名为校名。1992年,除泗门、陆埠中学外,其他8所高中改以数序命名。
  教育网点调整
  普高改职高 1992年,泗门和陆埠中学改制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余姚中学迁建 1995年,余姚中学迁建至最良江以南,新校舍于1999年春季投入使用,占地8公顷,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原余姚中学校舍,作为市二中的西北校区。
  市二中迁建 2005年,市政府决定,市二中的西北校区迁建至余姚工业园区,新校舍于2009年8月投入使用。
  其他学校新建 2001年,实验学校招收高中新生,2003年停招高中新生。2002年高风中学和姚中书院,同时建成并招收新生。
  教学与教育
  学制 普高学制三年。
  课程设置 1988年,开设政治、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和劳动技术等课程,高中二、三年级设选修课。2006年,普通高中的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部分组成。
  德育教育 1988年,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94年,开始实施省教委《浙江省高级中学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暂行办法》。1995年后,开发《良知教育》《河姆渡文化》《姚江文化》《四明山革命文化》等课程,开展余姚优秀历史文化教育。
  人才输送和各类荣誉 1988~2010年,普通高中毕业生62899名,向高校输送新生48360名,其中余姚中学2002届学生孙思思获省高考理科并列第一名。1997~2010年,全市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知识竞赛活动中,共获奖1390项。其中,全国一等奖34项、二等奖106项、三等奖87项,省一等奖227项、二等奖475项、三等奖461项。
  学校选介
  余姚中学 即市一中,位于四明西路392号,1935年1月创建,称实获中学。1995年12月,认定为省一级重点中学。2010年,有36个班级、1800名学生、167名教职员工,有省特级教师1名、国家级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5名。
  1988年,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实施良知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和探索》等三项研究成果分别获省第二、第三届基础教学成果二等奖,受到省人民政府表彰。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2.6万名初高中毕业生。1988~2010年,向高校输送新生7697名。
  市二中 1969年,人民路学校办中学部,东风路学校办初中部。1978年建新校,两校中学部和初中部合并,称余姚镇东风中学。1980年更名江北中学。1990年,迁址东旱门路,更名为花园中学。1992年,更名为市二中。2005年,认定为省三级重点中学。1999年,余姚中学迁址后,原校区成为二中的西北校区。2009年,西北校区迁址余姚工业园区。是年,二中分设东旱门路和余姚工业园区两个校区,总占地11.53公顷,校舍面积6.3万平方米。2010年,共有53个班级、2764名学生、206名教职员工。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初高中毕业生16713人,向高校输送新生7194名。
  市三中 位于丈亭镇延庆路19号,1956年创建。1992年由原丈亭中学更名。2004年,认定为省三级重点中学,占地6.4公顷,校舍面积2.1万平方米。2010年,有27个班级、1400名学生、98名教职员工。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初高中毕业生9000名,其中输送大中专新生2500多名。
  市四中 位于梨洲街道南雷路南路西侧,1969年创建,称城南中学。1979年改名县环城中学。1992
  年,更名为市四中。2001年,转制为民办学校。2002年,认定为省一级民办普通高中。占地4.67公顷,校舍2.9万平方米。2010年,有30个班级、1619名学生、141名教职工,有省特级教师并享受教授级待遇中学高级教师1名。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初高中毕业生1.22万名,其中被大中专学校录取5919名。
  市五中 位于低塘街道镇北路8号,1956年创办。1992年,由低塘中学更名。2005年,认定为省二级重点中学,占地4.4公顷,校舍2.45万平方米。2010年,有30个班级、1632名学生、112名教职工。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初高中毕业生1.4万名。1988~2010年,向高校输送新生6815人。
  市六中 位于临山镇校场路3号,1956年8月创建。1992年,由临山中学更名。占地1.57公顷,校舍5758平方米。2010年,有10个班级、518名学生、44名教职员工。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8000名初高中毕业生,其中幼师毕业生253名,向高校输送新生1427名。
  市七中 位于马渚镇汉达路2号,1956年8月创建。1992年,由马渚中学更名。2004年,认定为省二级重点中学。占地7.05公顷,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2010年,有34个班级、1809名学生、131名教职员工。
  1988~2010年,培养初高中毕业生13207名,向高校输送新生5460名。
  市八中 位于梁弄镇镇中路8号,1956年创建。1992年由梁弄中学更名。2002年,认定为省二级重点中学。1999年,被评为省文明学校。占地5.44公顷,校舍2.2万平方米。2010年,有28个班级、1478名学生、115名教职员工。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初高中毕业生1万名,1988~2010年向高校输送新生5048名。
  高风中学 位于凤山街道子陵路422号,2002年9月创建,民办完全中学。2006年,认定为省二级重点中学。占地11.87公顷,校舍9万平方米。2010年,有初、高中49个班级,2300名学生,其中高中32班、1675名学生、207名教职员工。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初高中毕业生3972人,向高校输送新生2634名。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
  职高班和初职班
  职高班 1988年,普通高中附设职高班的学校有6所。1993年,三七市等8个乡镇的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开办职高班。1994年,梁弄、丈亭、余姚镇的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开办职高班。1995年,市总工会职工业余学校及市委党校、经委职工学校、农机化职校、化纤厂职工学校、姚江业余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等也先后举办职高班。1997年,举办职高班学校有26所。
  初职班 1988年,有8个乡镇的初级中学试办初级职业班。1991年,有23个乡镇初中在初三实施职业教育。此后,随着职业高中事业的逐步扩大和高中段入学率逐年提高,初职教育自然结束。
  中职网点及调整
  网点调整 1988年7月,城镇职业中学与江南中学分离,更名市职业中学,迁到撤销后的舜江中学校址(1992年更名为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1989年1月,四明山职业中学和四明山中学分设,前者更名为四明山职业技术学校。1990年,新建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梁弄职业中学并入。1992年,泗门中学和陆埠中学改为职业技术学校;撤销市第六职技校(原四明山职业技术学校)建制,将其改为市第二职技校分部;原区办职业中学改为镇办。2003年,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与宁波电大余姚学院合并,新建校舍,并更名为市职成教中心学校。
  学校数量 1988年,有中等职业学校9所,即职高6所,师范、中专、技校各1所。2010年,有国家级重点职校2所,分别是市职成教中心学校和市职业技术学校;省一级重点职校2所,分别是市第二、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市卫生进修学校被认定为省甲等卫生进修学校。中职新生占高中段新生的55.1%。
  职业高中
  专业设置 学制一般为三年。1992年,设有机械、电子、农业多种经营、农机、幼师、财会、护士等20个专业。此后,时有调整。2006年,推行“一校一品”特色专业建设,至2008年,开设机械、电子电工、信息技术、经济贸易、农业、工艺装潢、文化艺术、三产服务8大类、23个专业,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种养殖、机电、商贸、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6个专业是省示范性专业。
  课程设置 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三大部分构成。基础课程陆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体育、计算机基础等,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内容按专业要求设置。2008年,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后,按“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结构开设相应课程。
  教育教学 创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与高校合作办学、半工半读、走班制、弹性学分制、校级技能鉴定等教育形式。
  实训基地 2010年,建有国家级实习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3个,在38家市内外企业、单位中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或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
  人才输送 1988~2010年,共培养46625名职高毕业生,其中9775人升入高校,另有通过“中高职连读”升入高校2267人。
  2001~2010年,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竞赛中,职高学生获全国一等奖42项、二等奖89项、三等奖100项;获浙江省一等奖52项、二等奖75项、三等奖111项。
  1993~2010年,职高学生共获得国家专利技术5项。
  1993年,市职技校94届学生郭行波被团中央、国家教委、中国科技协会评为“全国中学生实践技能标兵”。是年,国家教委授予市职技校86届畜禽饲养专业毕业生康雪芬为全国回乡务农优秀职高毕业生,全国妇联授予“‘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称号。
  2006年8月,市二职校2000届毕业生邵树锋获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省技术能手称号,2008年12月,又获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职高选介
  市职技校 位于兰江街道新西门路28号,1984年创办。2006年,被评为省职教先进单位。200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增挂宁波机械工程学校校牌,分设新西门和丰南(阳明街道)两个校区,占地6.73公顷,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先后开设数控、机械、模具等10多个专业。数控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是国家级实训基地。2010年,有教学班48个、学生2373人、教职员工128人。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毕业生7683人,其中1543人升入高校。
  市第二职技校 位于梁弄镇镇中路6号,1990年6月,在余姚师范旧址新建,梁弄区职业学校并入。1999年,被评为省文明学校。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劳动技术教育基地”。2006年,被认定为省一级重点职高。2010年,增挂宁波农业技术学校牌子。占地11公顷,其中校园5.8公顷、农业实验园5.2
  公顷,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设有农经、机械、财会等专业,其中农经专业为省示范专业,农业实验园为省级实习培训基地。2010年,有34个班级、1352名学生、89名教职员工。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毕业生6272人,其中升入高校1264人。
  市职成教中心学校 位于兰江街道开丰路388号,2003年6月,由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与宁波电大余姚学院组成,其中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于2001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分为三个校区,即开丰路主校区、电大路电大校区、新西门路电大教学点。开丰路主校区占地27.67公顷,建筑面积11.3万多平方米,总投资2.18亿元。先后开设机电技术应用、国际商务(商务英语)等10多个专业。其中,商务外语和机电技术应用为省示范专业,电子电工实训基地为国家级实训基地,综合性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2010年,有中职教学班94个,学生4470人;电大业余学生3800人,成人教育年培训量1万人次。有296名教职员工。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中职毕业生12272人,升入高校3965人,师生获得专业技术发明专利6项,各类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累计10072人。
  市第四职技校 位于泗门镇大沽塘路1号,1992年6月,由泗门中学改办为职业高中,改名为市第四职技校。2006年认定为省一级重点职高。2008年,成为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指定合作学校。占地5.93公顷,建筑面积2.3万多平方米。开设计算机、物流等四个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为浙江省示范专业,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实训基地为国家级实训基地。2010年,有32个班级、1575名学生、94名教职员工。
  自建校至2010年,培养1.7万名毕业生,1988~2010年向高校输送新生1182人。
  市第五职技校 位于陆埠镇中学路1号,1992年6月,由陆埠中学改办。占地1.46公顷,校舍9000平方米。设有国际商务、工艺美术等专业,其中工艺美术为宁波市重点专业。2010年,有18个班级、844名学生、60名教职工。
  1988~2010年,培养毕业生4456人,其中1414人升入高校。
  中专、技校
  余姚师范 1990年并入宁波师范学校,校舍划归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1956~1990年(中间曾停
  图35-3-1 市职成教中心学校,摄于2010年
  办)共办学17年,培养普师和中师毕业生2600人。
  市教师进修学校 位于兰江街道开丰路398号,占地2.3公顷,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1985年,省教委同意学校享受中等师范学校待遇。1990年前,以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为主。1990年后,以教师高学历进修为主。1995年9月,定为宁波教育学院余姚教学点,2006年,升格为宁波教育学院余姚学院。2010年,在编教职工31人,其中省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17人。至是年底,毕、结业学员2874人。
  市卫生进修学校 位于兰江街道世南西路。1980年3月创办,隶属市卫生局。占地0.67公顷,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学校有护理实验室及模拟病房、解剖实验室等教学设备设施。1996年,认定为省甲等卫生进修学校。2010年,有全日制中专、函授大专、远程专升本等教学班9个,社区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岗位、急救等培训班11个,共有学员1246人;在编教职员工24人,兼职教师23人,其中60%以上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自建校至2010年,累计培养护士、助产士、医士1587人,培养大专或专升本学员2489人,培训非学历教育学员1万人。
  余姚中专 位于兰江街道新西门路28号。1988年9月,经宁波市政府批准,在市职技校设立宁波中等专业学校余姚分校,列入国家招生计划。1999年,设立余姚中专。至2010年,累计培养幼师、机械、模具和环保等中专毕业生1735名。
  市技工学校 位于阳明街道阳明西路339号。1979年创办,隶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占地0.73公顷,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1988年,招收新生仍为市内城镇户口,2000年始,新生户籍不限。2010年,设有数控技术、电气工程、数控机械加工、会计与电子商务四个主干专业,其中数控机械加工为宁波市现代化专业。2010年,有10个班级、385名学生、32名教师。60%以上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占63%。自建校至2010年,累计培养毕业生5000人。
  第四章 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主要分三大块:一是扫除青壮年文盲,1994年余姚成为省首批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县(市);二是岗位培训,主要是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工岗位培训;三是学历教育,主要通过宁波电大余姚学院招生和组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第一节 扫盲和社区教育
  扫盲
  1988年11月,贯彻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市长与各区、乡镇长签订扫盲责任状。
  1988年11月至1989年2月,逐户逐人核实年龄和文化程度,编制15~40周岁文化程度总名册和文盲、半文盲名册。15~40周岁的人口为388459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为12432人。文盲、半文盲中妇女占70%,35周岁以上的占50%。
  1988年,扫除文盲、半文盲1565人。1989年,扫除文盲、半文盲2647人。1990年,扫除文盲、半文盲3364人。1994年9月,非文盲率98.5%。1996年开始,高标准推进扫盲工作,至1999年4月,青壮年非文盲率99.1%。
  社区教育
  2001年市政府颁发《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区教育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至2010年,21个乡镇、街道和1个开发区均建立社区教育中心。
  市社区教育学院,位于兰江街道大黄桥南路438号,2000年成立,占地1.4公顷,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2001年10月,成为市直属学校,有国家电子商务职业资格鉴定所等各类培训和考核机构6个。
  第二节 培训和进修
  成人学校发展与培训基地建设
  1988年底,全市65个乡镇成人学校验收合格,130个村、厂建有成人学校教学点。
  1993年,临山、泗门、马渚、陆埠、梁弄等成人学校升格为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
  1994年,各乡镇都建有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至1998年底,有马渚、低塘、余姚镇等省示范性成人学校3所、省一类成人学校4所,其余乡镇成人学校均达到省二类标准。95%以上村、厂建有成人学校,每个乡镇有1所设施较好的村级重点成人学校。
  2000年,建成以市成人教育中心为龙头、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村和厂成人学校为基础的三级农民、工人培训体系。
  2000~2010年,有7所成人学校获“省示范性成人学校称号”。
  岗位培训
  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1989年,开始实施“燎原计划”。先在四明山职成校和湖北乡成校试点,项目为四明山香菇和花卉、苗木栽培,湖北乡为榨菜种植及加工,至2003年,扩展到14个乡镇。实施“燎原计划”的乡镇技术培训率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以上,同时还开展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农函大学习。
  职工岗位培训 1988年秋,市总工会投资41万元,在工人路建成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市总工会职工学校新校舍,组织职工进行业余文化学习和岗位技术培训。1995年,创办计算机培训考核中心,
  年培训1000人次以上;与各街道合作培训计算机操作员16535人次;1997年,为太平洋大酒店培训新职工250名。
  城区成人学校根据市场需求,推出60个实用技术菜单式培训项目,对城区四个街道相关人员和外来流动人口进行岗位培训。2002年,培训计算机技术员、摩托车维修工、电工等1084人次,对下岗、待岗职工无偿技能培训17期、526人次。2004年,培训失地农民4667人次,企业岗位培训27533人次。2001年起,健峰管理技术培训学校为企业培训各类管理人员。2002年,建办省内第一所县(市)级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成人学历进修
  宁波电大余姚学院 1988年5月,成立宁波广播电视中专余姚分校,与电大工作站合署办公。分校先后开设机电、财会与电脑、外贸、企管等10个专业,并在历山中学、马渚职成校、梁弄职成校、总工会职工校、化纤厂、市建筑协会等单位设立教学点。1999年12月,余姚电大被省教委批准为省示范性县级电大,并冠名为宁波电视大学余姚学院。同年,被列入中央电大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首批试点单位,实施远程开放式教育,并招收75名首届教育管理专业学生。2001年,招收首届本科会计学专业学生28人。2002年6月和2004年11月,教育部专家评估组通过对市电大开放式教育中期和总结性评估。2004年秋,成立奥鹏学习中心,建立教育部网考考点。先后参与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远程教育。先后举办会计学、法学、汉语言文学、金融学、小学教育、行政管理、工商管理7个开放式教育本科专业,毕业学生940人。开办教育管理、小学教育、金融、计算机应用、会计学、英语、法学、行政管理、工商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10个专科专业,毕业专科学生1173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始于1984年下半年。1986年开始,财政、卫生、邮电、教育等系统开始组织中专自学考试。高教自考课程按计划进行,至2010年,累计专科毕业2719人,本科毕业458人。
  市总工会职工学校 2001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开展远程教育。2002年,与江南大学、福建师大网校10个专业挂钩,在余姚招收在职学员300人。与中国地质大学挂钩,招收土木工程专业学员。至2007年,取得大学本科毕业文凭630人、大专文凭169人。
  第五章 民办教育
  1988~1997年,义务教育段和普通高中没有民办学校,有民办幼儿园、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高等教育。1993年8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2000年1月,市府办印发《余姚市发展社会力量办学实施细则》,依法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宏观管理和服务指导。民办教育机构的年检,由市民政局负责实施。2010年,共有合格的各类民办学校202家。
  第一节 民办幼儿园和中小学
  民办幼儿园
  1988年,民办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65.5%。在园幼儿占在园幼儿总数的40%。2002年,对办园秩序进行整顿、规范,撤并近100家不符合办园条件的民办幼儿园,总数减少,规模逐步扩大。至2010年,有民办幼儿园138所,占幼儿园总数的89.6%;在园幼儿23766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84.1%。
  民办中小学
  市第四中学 1998年,市第四中学进行国有民营试点。2001年1月,市第四中学实施除校园土地使用权外的国有资产全额转让,改为民办学校。转制后,余姚话机世界数码连锁有限公司先后投入资金2500万元,新建宿舍楼、生活综合楼等,并新征土地0.97公顷。2010年,有普高3个年级共30班、1601名学生。
  市实验学校 1999年5月,市实验学校成立,当年秋季开始招生。由舜宇、帅康集团等10余家企业筹资5000万元,以股份制形式创办的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寄宿制民办学校。2001~2002年,招收两届高中,2005年,停办高中段。2000年秋,新校舍交付使用,校园占地8.67公顷,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2010年,有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共计73个班级、3330名学生。
  高风中学 2001年,市大众房地产有限公司独资兴建,投资2.5亿元,占地11.87公顷,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2002秋季开始招生,当年招收普高10班、初中4班。2010年,有普通高中3个年级、32班、1675名学生,初中3个年级、17班、742名学生。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 2001年,市育才民工子女学校建立,位于兰江街道谭家岭村,是市内第一家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招收小学12班,适龄儿童600人。2010年,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共17所,在校就读学生14786人。
  姚中书院 2000年后,余姚中学参与举办民办学校。2002年秋,投资2500万元的余姚中学姚中书院开始招生,学校设在余姚中学内。每年招收2班普高,2009年停止招生。至2010年,尚有高二、高三年级各2班、200余名学生。
  第二节 民办职业学校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
  1989年,由中国民主促进会余姚支部与市政协教卫文体委员会、市企业家俱乐部联合创办,称姚江
  业余学校。2002年转为私立学校,并更名为姚江旅游学校。2010年,设有导游、酒店管理、旅游管理3个专业、5个班级。
  民办高等职业学校
  1988年4月,市职业技术专修学院成立,为全省首批举办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的14所院校之一。1999年,更名为浙江阳明专修学院,开设机电一体化、市场营销、外贸英语三个专业,招生140余人。办学初期设在市三职校,后搬入原余姚中学校舍。2002年,由于高校扩招、生源萎缩而停止招生。2006年停办。
  第六章 教师
  1988~1993年,教师队伍主要由公办教师和民办教师两种性质的人员组成。此后,民办教师逐步减少。1994~2010年,除民办学校之外,教师队伍主要由公办教师组成。
  教师来源,1988年前,主要是大中专毕业生分配。1988年后,逐步在大中专毕业生和社会人才中招考录用,大中专毕业生仍占主体。
  历年教职员工人数见各教育段基本情况一览表。
  第一节 教师队伍
  教师数量和结构
  1988年,教职员工总数为5607人。其中,全民教职员工4144人,市属大集体人员246人(经费由校办厂支付194人),在编民办教师627人,临时民办教师590人。小学专任教师2579人中,中师、高中毕业以上1570人(中师、高师毕业1238人),高中肄业、初师毕业762人,初中以下247人。初中专任教师1348人中,本科毕业34人,大专毕业584人,大专肄业15人,中专、高中毕业715人。高中(含职业高中)专任教师417人中,本科毕业165人,大专毕业205人,高中、中师毕业47人。
  2010年,有中小学(含民办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教职员工8497人。其中,全民教职员工7065人,代课624人,民办(与下文“在编民办教师”不同)808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8.1%、97.1%和93.1%。高学历教师比例为小学84.1%、初中81.8%、高中2.1%。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为小学3%、初中15.3%、高中23.6%。全市有小中高教师88名,正高级中学教师2名。
  在编民办教师
  对1978年底前公办学校在编的民办教师,通过高师、中师院校和市教师进修学校学历培训,公办教师自然减员补员,每年“民转公”及辞退安置等,逐年减少。1993年,尚存的424名在编民办教师转为公办,全面完成“民转公”。
  第二节 教师管理
  资格认定
  1994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1996年10月始,实施教师资格过渡。1997年,4562名教师取得教师资格,其中高中教师514人、初中教师1377人、小学教师2511人、幼儿园教师160人。
  2002年,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至2003年6月,又有1537名中小学教师、179名幼儿教师和733名退(离)休教师取得教师资格,在职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全部结束。
  2003年下半年开始,面向社会人员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每年春季、秋季各受理一次申请。到2010年,累计有1931名社会人员经初审、测试、审定及公示等规定程序取得各类教师资格。
  2008年起,对不符合任职资格的在职幼儿园园长和保教人员给予三年调整期,到期不符合任职资格的不予续聘。
  职称评定和任(聘)用
  1988年6月,首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完成,之后每年一次。
  1999年9月,13所学校试行劳动用工聘任制,校级领导全面实行聘任制。
  至2000年11月,全市完成中小学教师全员聘用工作。全市不聘14人,待聘159人,离岗退养88人。
  2001年,进一步完善“一考双聘”制度,市教育局制定《加强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后管理的有关规定》,对中级职称评定采用评审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晋升要求。2002年,颁布教师聘后管理的考核评估办法,加强教师聘后管理工作。
  2007年,实施评聘分离制度。2008年,实施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的调控和评聘分离工作。是年,575人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其中374人获得晋升,同时全市有100名教师高职低聘。
  招聘和待遇
  1993年起,开始向社会、向外省市招聘合格教师。至2009年,共招聘17批、4600余人。2010年,招
  聘中小学教师192人。其中,优秀大学毕业生直接签约23人,招聘特岗教师131名(农村初中、小学教师75名、幼儿园教师56名),全市统招各类教师38人。
  1988年,中小学教师首次职务评聘后,开始实施基础职务工资。1993年,进行工资制度改革,实行职务(技术)等级工资制,由职务(技术)等级工资和津贴两部分构成,并建立正常增资机制。2001年,改革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把教师工资中30%的活工资部分同学校中的自有资金捆起来,实行按劳分配、优劳优酬。2006年7月,进行工资改革,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中小学教师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标准提高10%。2009年1月起,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设立生活补贴、岗位津贴、教(工)龄补贴、班主任津贴、农村教师任教津贴五个项目;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在考核的基础上,由学校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方式和办法。
  2010年1月起,非义务教育段学校实行绩效工资制。
  第三节 教师培训
  1990年前,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主要是举办中师、高师学历进修班,通过函授、自考、脱产培训等途径,一大批民办、代课教师成为学历合格教师,市教师进修学校中师专业毕业183人,中师函授毕业879人,大专函授毕业354人;其次是组织未具备合格学历的中小学教师参加《教材教法合格证》和《专业考试合格证》考试培训,参加考试培训的教师大部分取得《教材教法合格证》,387人取得《专业考试合格证》。20世纪90年代始,教师培训的重点逐步转向岗位培训和高学历进修。
  学历培训
  2000年,宁波教育学院在市教师进修学校设立本科函授教学点。2006年11月,市教师进修学校升格为宁波教育学院余姚学院。至2010年,共举办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英语、数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等专业本科班22班,毕业学员995人。同时,招收英语、计算机专业大专班4班,毕业学员118人。此外,市进修学校与浙江教育学院合作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本科1班,毕业学员41人;与浙师大合作,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分数学、中文、英语、政史四个专业,151名学员结业;与宁波邵逸夫幼儿师范学校联合举办幼师中专函授教学班2班,82名学员毕业。
  校长培训
  1988~2010年,共举办各类校长培训班20班次,结业876人,后备干部班9班次,受训433人。2007年下半年开始,与浙江教育学院教管学院联合举办首期初中、小学骨干校长研修班,2009年培训结业,还开展校长轮训、校长专题培训、新任校长培训及乡镇中心初中(小学)教导主任培训、完小校长培
  训等。
  新教师培训
  1991年开始,每年暑假组织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进行上岗前集中培训,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120学时。2005年起,实行新教师试用期培训考核制度,考核合格后按期转正定级。
  第七章 经费 设施
  1985年,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教育经费实行以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收取学杂费、校办企业投入和社会多方投资办学、捐资助学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此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校舍和设施,基本按照分级办学的原则进行投资建设。
  第一节 教育经费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财政拨款 1988年后,逐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1999年起,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在原有的基础上连续5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征收教育费附加 1988年,仍按市政府1986年《通知》精神征收。1993年,完善城乡教育费附加征收办法:全民、大集体企业的教育费附加按“三税”(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的3%计征;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工业企业按销售额的1.5%~0.5%计征;商业、服务业按营业额的0.1%计征。市统筹部分主要用于扶助老区、贫困山区办学。1999年12月,市政府要求按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1.5%比例收取教育费附加。2000年,城镇教育费附加计征率为4%。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工业企业按销售收入的1%~0.6%范围内由各乡镇确定;商业企业按营业额的0.2%计征,商业批发减半计征;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饮食服务等其他企业按营业额的0.4%计征。2006年5月1日起,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停征,开征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2010年5月,开始对职业教育经费进行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经费按在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下限标准计算的工资进行统筹,统筹比率为1%,缴入国库,纳入预算管理。
  教育收费 1998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免收学费,只缴杂费。2006年秋季开始,义务教育免除杂费,当年免费资金(一学期)1015万元。2008年春季开始,义务教育学生免收课本费、作业本费,免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当年免课本费、作业本费的资金达到3526万元。2010年春季开始,义务教育
  免除住宿费。非义务段学校收取一定费用,民办学校收费按成本补偿原则确定标准,分别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
  校办产业收益 20世纪80年代后,勤工俭学、校办产业迅速发展。2000年,校办产业各项评估指标达到顶峰,总产值达到10.65亿元,销售9.89亿元,利润6617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63亿元。2002年,校办企业按国家政策规定进行转制。
  社会捐资集资 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赵安中、陆章铨、魏绍相、闻儒根等港台同胞,先后帮助16所中小学建设新校舍,合计捐赠资金1600余万元。陆章铨于2007年建立非公募性质的太平洋慈善基金会,本金为1000万元人民币,至2010年,已有245人次受助,受助金额共146.4万元;2008年,陆章铨还在市实验小学设立本金100万元的教师奖励基金。
  慈善助学 市慈善总会自1998年成立后,每年对贫困学生进行助学。至2010年,共有36144人次贫困学生得到慈善助学,合计善款2657.9万元。一些企业家在市慈善总会设立定向助学基金,如“东方房产”助学基金、“蔡宜雄”助学基金、中宇房产公司在市职技校创办“爱心职高班”等。市慈善总会还安排资金资助11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改善设施,对17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统一发放校服、添置教学设备等。
  人民教育基金 市人民教育基金会成立于1989年4月。2005年3月,经省民政厅重新核准登记为公募基金会。至2010年,基金会接受定向及非定向捐款3633.2万元。至2010年,基金会帮助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奖教奖学力度和助学面,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就学,支出分别达到3270.83万元、230.13万元和82.78万元。
  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保障体制 2003年,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2007年,市政府颁布并实施《余姚市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办法》。
  寒窗基金 1997年起建立。发放标准从初期的每生1500元,调整到2010年的每生8000元。资金来源初期在人民教育基金中安排,后逐步过渡到财政资金安排。至2010年累计资助学生796人,资助经费326万元。
  “两免一补”2002年7月,四明山镇、大岚镇、梁弄镇、鹿亭乡、梨洲街道的茭湖片等列入宁波市教育“两免一补”扶持范围,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和住宿费,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人数的50%给予经费补助。补助额度为小学生每人每年42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560元。2007年秋季开始,对四明山镇、大岚镇、梁弄镇、鹿亭乡、茭湖片低收入农户子女就读高中高校学生实行帮困助学,高中段学生免除学费,考入全日制高校本科的每生每年补助5000元,考入专科的每生每年补助3500元。
  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 2001年前,教育资助的对象比较少,资助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学校学费收入,义务段、高中段学杂费收入的5%用于资助贫困学生。2003年7月,扩大享受免费教育的对象。2004年3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子女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每学年每人补助3000元。
  2005年,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简称“四项工程”)。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对象为义务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爱心营养餐 2005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爱心营养餐制度,享受爱心营养餐学生经费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15元(2009年,调整为每生每年350元)。2007年起,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爱心营养餐制度,享受爱心营养餐的经费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400元。
  高校学生生源地贴息贷款 2007年,开始实施高校生源地贴息贷款制度,生源地助学贷款由财政全额贴息,对农村合作银行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
  中职奖学金 2007年7月,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奖学金,奖励面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人数的5%,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元。
  中职国家助学金 2007年秋季开始,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制度,资助对象为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学生,发放标准为每人每年1500元。2008年,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1077万元。
  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 2010年秋开始,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资助面为普通高中在校生总人数的10%,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500元。
  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 2010年,市财政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主要包括,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课本费、作业本费所需费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爱心营养餐,城区四个街道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建、扩建、改建校舍的经费,“两免一补”所需经费等。市财政保障义务段学校的基本支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其他所需经费由乡镇、街道财政承担。
  收入与支出
  收入 1988~2010年,教育经费总收入逐年有较大增长。1988年为2401万元,至2010年增到152568万元,增长62.5倍。2010年,教育经费财政拨款117149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93900万元。
  支出 教育经费支出随着事业发展和教师待遇提高逐年增加。1988年为2386万元,至2010年增至150280万元,增长62倍。历年教育经费支出中,人员经费所占比重较大。
  经费管理
  1989年,改革经费管理办法,按学校类别和上年班级数核定综合定额包干经费,其余部分专项补助,15所市属学校试行工资总额包干。
  1994年,实行“分类核定,总额包干,节约奖励,超支不补”的经费包干办法。
  1994~1996年,乡镇教育事业费包干,按教职员工编制分配人员经费,按学生人数安排公用经费,包干年限为三年,包干期内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1995年起,教育经费预算单列。1996年秋起,中小学实行收费登记卡制度,提高学校各项收费透明度。1993年,贯彻教育部《中小学校财务制度》,中小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学校财务活动在校长领导下,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学校预算内外资金,必须由学校统一收支、集中管理,禁止私设“小金库”。1997年6月起,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市属学校预算外资金上缴市财政专户。1999年,部分市属学校施行会计委派制。2000
  年,制定实施《余姚市教育系统会计委派实施细则》,对会计委派制进行完善规范。2002年8月起,对市属学校、单位教育资金实施单一账户、集中支付的管理制度。2002年9月起,实施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学校通过公示栏、公示牌、公示墙等方法公示收费项目、标准、依据、范围和举报电话等。
  2004年,“一费制”收费。当年秋季新学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即在严格核定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标准基础上,一次性统一向学生收取费用。
  2007年起,市直属学校(单位)教育经费全部由市财政统一管理。乡镇、街道中小学以校为基本编制单位,经费由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管理。
  第二节 校舍建设
  排除危房,改造破旧校舍
  1986~1990年,投入经费3413.6万元,拆扩(新)建校舍13.61万平方米。至1990年底,实现校校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椅。1993~1994年,新征土地20.6公顷,新建扩建校舍29658平方米,改造破旧校舍15059平方米。至1994年,全市中小学无危房,破旧校舍改造完成98.3%。
  调整中小学网点布局
  1988年,全市共有初中和小学565所,其中初中67所。至1995年9月,15所10人以下学校全部被撤并,后又撤并一批小型学校。2010年,6个班级以下小规模学校撤并任务基本完成。是年,有小学94所,校均715.6人;初中45所,校均749人。
  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
  2003年起,小学和初中实施“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至2007年底,累计投入资金24908万元,122所小学、初中通过宁波市组织的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达标率为84%(含15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其中公办学校标准化学校的达标率为93%。
  2005~2007年,全市完成学校食堂、宿舍改造项目30个,总投资4912万元,建筑面积44885平方米。
  第三节 教育技术装备与信息化
  发展历程
  “八五”(1991~1995)期间,中小学普遍建立理科教学实验室,各学校教学仪器配备基本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三类及以上标准。
  “九五”(1996~2000)期间,中小学完成从普及实验教学到高标准普及实验教学的跨越。
  “十五”(2001~2005)期间,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装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十一五”(2006~2010)期间,启动教育城域网的改造和“书香校园”“科技校园”工程的实施,教育装备工作继续保持稳定、均衡、快速的发展。至2010年底,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累计投入3.21亿元,生均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累计达2886.78元。
  实验仪器
  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常规实验仪器设备总值2925.25万元,生均实验仪器设备价值241.53元。中小学建有各类实验室388个,总建筑面积达36021.92平方米,平均每个实验室的建筑面积达92.84平方米。有劳技教室(通用技术实验室)102个、体艺室385个。教学仪器大多按一类标准配备,个别小规模学校按二类标准配备。
  技术装备
  2010年,装备计算机总值10634.63万元,网络及外部设备(含闭路电视系统,校园音响系统等)总值3389.25万元。多媒体设备总值5099.6万元。共装备计算机20096台,中小学平均生机比为5.54:1。
  信息网络
  2010年,中小学校全部实现“校校通”,其中有91.6%的班级实现“班班通”。完成教育城域网改造的一期建设。实现1000M出口(M,指Mb/s,兆比特每秒)、1000M接入、100M到桌面的教育网对所辖中小学(幼儿园)的全覆盖。
  第八章 教育研究和对台对外交流
  1988年后,教育科学研究组织网络逐步完善,研究领域包括基础、职业、成人、特殊教育及教育管理等。成果包括论文、论著、教材、实验器材、教学软件等。以老师的教育教学论文为主体,包括论著、教材等。
  1990年开始开展对台对外交流,国外、境外的教育专家和学校也开始到余姚进行交流。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
  1988~2010年,获得由教育部和省政府颁发的优秀科研成果20项,由省教育厅颁发的教育科研规
  划课题成果48项,由宁波市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和由宁波市教育局颁发的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成果共293项;共发表教育教学论文6667篇,出版教育论著、教材321部(册),取得专利技术13项。
  研究机构
  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1952年设立。至2010年,有教研员25人,省厅级以上获奖研究课题4项,出版教材、教学参考书及学习指导用书21册。
  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1991年7月成立。至2010年,有教学科学研究人员6人,省厅级以上获奖研究课题11项,出版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2册。
  市教育局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 1995年成立。2010年,有教研员5人,省厅级以上获奖研究成果7项,出版中职学校和市民技术培训教材11册。
  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室 1998年,在市属学校、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设立的学校中层机构,承担本校教育科学研究的管理工作。
  市教育学会 1989年4月成立。至2010年,拥有32个分会、2500名会员。
  市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学会1995年1月成立。2008年1月,升格为一级学会。至2010年,拥有60个团体会员单位。
  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1987年10月成立。至2010年,拥有会员156人。
  第二节对台对外交流
  在余姚交流
  日本 1990年8月,日本安昙川町中学生访问团首次访问余姚中学,中日学生举行书法交流和联欢会。至2001年5月,日本安昙川町中学生10次组团访问余姚。1995年8月,以日本小郡市立石小学校长长野和夫为团长的小郡市日中友好青少年访华团共22人,访问市实验小学。
  韩国 1997年6月,韩国罗州市代表团26人访问市机关幼儿园。
  美国 2001年11月,美国莱辛中学校长STEVENOTT等4人访问市实验学校。
  澳大利亚 2004年1月,澳大利亚国家教育专家访华团共5人访问市舜水中学。2008年4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西悉尼教育局代表团共10人访问高风中学和东风小学。
  马来西亚 2010年6月,马来西亚四所中学300位师生访问高风中学,并与该校师生进行民族乐器教学交流和演奏。
  非洲 2010年11月,非洲职业技术院校校长考察团共35人访问市职成教中心学校。
  台湾 2010年1月,台北新和小学师生34人访问东风小学教育集团。
  出境交流
  朝鲜 1996年7月,由全国和省优秀教师共10人组成的考察组,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中国教育工作者考察团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考察访问。
  台湾 2010年7月,东风小学教育集团师生33人到台北新和小学回访。
  第九章 教育行政管理
  1987年,除幼儿园之外,没有民办学校,政府办学校管学校。1988年始有民办学校,打破单一的政府办学体制。此后,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的同时,逐步形成多元化办学的体制,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域随之拓展。市教育局是主管全市教育事业和语言文字工作的市政府工作部门,统一管理全市公办、民办的各级各类学校。1993年2月,成立市政府教育督导室。
  第一节 市属学校管理
  市教育局直接管理的学校
  2010年,市教育局直接管理的公办学校有:普高7所,即余姚中学、市二中、市三中、市五中、市六中、市七中、市八中;职高5所,即市职技校、市二职校、市职成教中心校(市三职校)、市四职校、市五职校;市属其他教育机构5所,即市社区教育学院(城区职成校)、市中小学实践基地、市特殊教育中心、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市机关幼儿园。
  其他部门参与管理的学校
  市卫生进修学校,由市卫生局参与管理。
  市技工学校,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参与管理。
  第二节 乡镇和街道学校管理
  1985年后,对乡镇、街道管理的学校,经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到“以市为主管理”两个阶段。
  分级办学和分级管理
  1985年2月,开始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县政府对县和乡镇两级政府的办学范围和管理职责进行划分。县属中学和区中心小学由县政府办学,县教育局主管;乡镇初中、小学、成人学校由乡镇
  政府办学,县教育局和乡镇政府分工管理。
  1985年7月,撤县设市。以区为单位,市属完中辅导乡镇初中,市属区中心小学辅导乡镇小学。
  1989年2月,市属完中停招初中,各区设立区辅导学校,市属高中与乡镇初中脱钩,区内初中、小学、成人学校由区辅导学校辅导管理。
  1992年,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原9个区的辅导学校建制。为统筹九年制义务教育,除示范性、实验性、特殊性校(园)外,初中、小学、幼教事业原则上由乡镇管理。教师的编制审定、资格审定、考核奖惩、职称评审等仍以市教委为主,乡镇配合进行。
  1992年7月,各乡镇建立校长联席会议制度,协调乡镇属各类教育工作,召集人由乡镇中心初中或中心小学校长兼任。
  1993年11月,建立乡镇教育辅导室。乡镇教育辅导室通过乡镇中心初中、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对本乡镇的初中、小学、幼儿园、成职校进行辅导和管理。
  以县(市)为主管理
  2001年5月,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6年,贯彻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以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市政府及市教育局负责中小学的规划、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统一发放教职员工工资,负责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乡镇人民政府承担相应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责任。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