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编 地方人民政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713
颗粒名称: 第二十八编 地方人民政府
分类号: D625.55
页数: 30
页码: 754-783
摘要: 本编记述市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除记述政府的组织机构、政务运作和重要政务之外,还记述外事、侨务、对台事务、信访、档案、地方志等。
关键词: 余姚市 地方人民政府

内容

本编记述市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除记述政府的组织机构、政务运作和重要政务之外,还记述外事、侨务、对台事务、信访、档案、地方志等。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主要分市人民政府本级、乡镇人民政府和上级直属机构与派驻机构。市人民政府本级分市政府组成部门、派出机构、驻外机构和直属机构。
  第一节 市人民政府
  1987年5月至2010年,市政府共历6届,5次换届。第十、第十一两届任期三年。第十二届起,每届任期五年。第十四届为了与上级换届统一,省委决定,任期四年,第十五届至2010年尚未届满。
  历届正副市长(代市长)
  第十届至第十五届,市长同时担任市委副书记。其中,第十三届的2000年6月至2000年12月,市长同时担任市委书记。
  市政府组成部门
  1988~2010年,组成部门设置有5次较大调整,先后为1988年、1996年、2001年、2005年和2010年。
  市政府直属机构
  市广播电视台 1988年,为市广播电视局。2001年12月,更名为广播电视中心。2005年3月,更名为市广播电视台。
  市农业机械化管理站 2010年6月,市农业机械化管理总站更名为市农业机械化管理站。
  市旅游局 1992年11月,成立市旅游开发办公室。1996年8月,改现名。
  余姚市中国塑料城管理委员会 1995年6月,建立中国塑料城开发管理委员会。2006年1月,更名为中国塑料城管理委员会,2月改现名。
  市体育管理服务中心 1996年6月,体育运动委员会改为体育管理中心,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2001年12月,改现名并退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序列。
  市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 1996年6月,改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2001年12月,退出序列。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2000年9月,组建城市管理办公室。2006年6月,更名为城市管理局。2009年9月,撤销市城市管理局,建立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 2001年6月,成立市行政审批中心。2004年12月,改为市行政服务中心,2008年,改现名。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2002年5月组建,与市委政策研究室合署办公。2005年4月,改与市政府办公室合署办公。
  市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 2004年6月设立。
  市房屋动迁管理办公室 2007年8月设立。
  市公共项目建设管理中心 2008年7月设立。
  市牟山湖休闲度假区管理委员会 2010年4月设立。
  市四明山旅游开发建设办公室 2010年4月设立。
  市政府派出机构
  区公所 1988年初,有临山、泗门、低塘、马渚、丈亭、环城、陆埠、梁弄、四明山9个区公所。1992年,全市撤区扩镇并乡时,撤销区公所。
  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1992年6月,设立市工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1994年7月,改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1995年7月,建立扶贫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00年8月,扶贫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挂浙东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牌子。2001年12月,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扶贫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浙东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合并组建新的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并保留扶贫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浙东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牌子。
  主城区街道办事处 2001年9月,设立市政府东北、西北、东南、西南4个街道办事处,撤销余姚镇。2005年11月15日,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街道分别更名为凤山、阳明、梨洲、兰江街道。2006年1月1日正式启用新街道办事处名称。
  浙江余姚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2002年1月,建立市姚北工业新区管理委员会。2003年5月,设立朗霞街道办事处,撤销朗霞镇。2003年8月,姚北工业新区管理委员会与朗霞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2005年12月,市姚北工业新区管理委员会更名为浙江余姚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与朗霞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
  低塘街道办事处 2003年5月设立,同时撤销低塘镇。
  市政府驻外机构
  1988年9月,设立驻广州联络处。1989年5月,设立宁波市政府驻深圳办事处余姚工作组。1990年5月,设立驻上海联络处(1996年10月改为办事处)。1991年4月,设立驻黑河办事处。1991年5月,设立宁波市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余姚市联络组。1991年7月,设立驻厦门联络处。2001年12月,保留宁波市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余姚市联络组、驻上海办事处,撤销驻广州联络处、驻厦门联络处、驻深圳工作组和驻黑河办事处。2010年6月,撤销宁波市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余姚市联络组。
  第二节 乡镇人民政府
  设置和任期
  设置 1988年初,设9区、56乡、15镇,其中余姚镇为市辖镇。1992年5月,实施撤区扩镇并乡,设19镇、3乡。之后又几次小范围调整区划,有的改设街道,为市政府派出机构。至2010年底,设6街道、14镇、1乡。
  乡镇长和办事处主任产生 乡镇长、副乡镇长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街道办事处主任和副主任由市政府任命。
  乡镇政府任期 1988至2002年1月,乡镇政府每届任期三年。2002年后,每届任期五年。
  内设机构
  6办1所设置 1992年6月,内设党政办(党委办与政府办合署办公)、工办、农办、教文卫办(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政法办、村镇建设办和财政所。
  7办1所设置 2002年3月,内设机构调整为,党政办(挂审计所牌子)、工贸办(挂招商办公室牌子)、农办、教文卫办(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综合治理办公室(挂司法所牌子)、社会事务办公室、村镇建设办、财政所。
  6办1所设置 2007年4月,内设机构再次调整为党政办、工贸办、农办、社会事务管理办(挂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村镇建设办、综合治理办(挂司法所、综治中心牌子)、财政审计所。
  街道办 街道办事处内设机构与乡镇政府一致。
  第三节 上级直属机构与派驻机构
  上级直属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余姚市支行 中央垂直管理部门,1988年初设立。
  余姚市国家税务局 1994年11月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余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1994年12月,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余姚进出口商品检验局,1999年11月改现名。实行垂直管理体制。
  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余姚分局 1999年5月,省以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行垂直管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改为现名,为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直属机构。
  市技术监督局 2000年7月,更名为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1月,实行垂直管理体制,为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直属机构。
  中央直属粮库 2001年4月成立。
  市药品监督管理局 2002年1月组建,2005年8月,改建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宁波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直属机构。
  市气象局 2002年7月,实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与市政府双重领导,以上级气象主管机构领导为主。
  上级派驻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宁波海关驻余姚办事处 1996年5月设立。
  宁波海事局镇海海事处余姚办事处 2002年4月成立。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宁波银监局余姚办事处 2003年12月设立。
  第二章 政务运作
  1988年6月23日,试行《余姚市政府工作规则》,2004年11月正式施行。2005年,制定《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健全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的实施办法》,2007年3月进行修订。2009年,颁布《余姚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规定》。政务运作逐步走向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
  第一节 会议和政务公开制度
  会议制度
  1988年6月后,会议分为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和区、乡、镇长会议。1992年5月,改为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和乡、镇长会议。1997年,改为市政府全体(扩大)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和市政府专题会议。
  政务公开制度
  1998年3月,提出管理权限、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办事结果公开。1998年8月建立领导小组,2002年4月建立相关工作措施。2004年5月,公开范围由行政机关向参与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事业单位拓展,由部门、乡镇、街道向村、厂、院、校等基层单位延伸。2005~2008年,先后制定一系列政务公开的相关制度和规定。2002年,制定邀请市民旁听有关会议办法(试行)。首次邀请市民旁听会议是2002年5月8日市政府常务会议。2009年5月,修改制定邀请公民旁听制度。2005年4月,建立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由1名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担任。5月31日,市政府举行首次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对2005年6月1日起实施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等有关情况进行介绍,并答记者问。以后不定期举行。
  第二节 依法行政
  行政执法责任制度
  1997年,市级行政机关和乡镇政府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2002年7月,制定实施意见,2003年9月,制定暂行规定,成立领导小组,开展行政执法依据清理,规范行政处罚实施主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公示制、错案追究制。2006年起,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2008年6月,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纳入依法行政考核范围。
  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
  2004年,颁发《余姚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每两年清理已属过时或与国家法律法规不符的规范性文件。至2010年底,共废止或停止执行文件497件。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1996年开始,清理和确认行政处罚实施资格的主体,至2010年,确认111个行政机关或单位具有行政执法实施主体资格。是年,细化和规范行政裁量行为。2004年,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开始清理登记行政许可主体和行政许可项目,确认第一批38个部门和单位具有行政许可实施主体资格。2007年,制定实施行政许可责任追究办法。
  办理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
  1990年,明确市府办法制科负责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应诉工作。2002年,明确市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2003年10月和2006年3月,先后制定制度和暂行规定。至2010年底,共受理本级行政复议案件231件。
  第三章 重要政务
  重要政务记述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重大举措,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主要民生实事工程。本章只记要点,详见相应各编章。
  第一节 重要举措
  农业
  建立土地流转机制 1994年11月,开始实行“两田制”(也称“双田制”),即人分口粮田、劳分责任田,1995年全面推开,并逐步建立土地流转机制。1999年3月1日,组织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承包期限30年。2006年,开始山林承包延期,合同期限延长至50年。
  发展集约化规模经营 1988年,开始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1989年,制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扶持政策。此后,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快速增加。1992年,提出发展“一优两高”(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建设“吨粮田”(1亩田年产粮食1吨)。1994年制定政策,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1998年,土地规模经营面积6580公顷。2010年,增加到16453.33公顷。
  建设现代农业 1994年,开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至2010年,先后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4个,农机示范园区9个,观光基地5个,农家乐特色村4个。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不同于传统农业的各种现代经营模式相继涌现。
  调整种植结构 1988年,提出在完成粮食定购前提下,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多种经营。1993年1月,国家取消粮食定购,改为合同收购。棉区推广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扩种榨菜。稻区加快发展淡水养殖、果木、花卉和水生作物等。山区加快发展经济特产林。到2010年,全市榨菜套种5102.55公顷、茭白种植2668公顷、精养鱼塘1800.9公顷、蜜梨982公顷、葡萄1834公顷。
  推进农业产业化 1997年12月,制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此后,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1998年8月,开始认定农业龙头企业,是年为68家,2010年为107家。2006年,开始认定农业产业化基地。至2010年,共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15个,总面积1.14万公顷。
  工业
  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1987年6月,开始鼓励发展个私经济,提出国有、集体、乡镇及村、个体四个轮子一起转。至1988年底,个私经济占工业经济的8.6%。1993年后,乡镇企业和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个私经济发展。1999年5月,制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意见。至2010年,个私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64.9%。
  创建开发区、园区 1992年7月,开始建设余姚工业开发区(后更名为余姚经济开发区)。1992年8月,市扶贫经济开发区成立。2002年1月,开发建设姚北工业新区。2007年7月,开发滨海产业园,园区位于小曹娥镇,规划总面积67.39平方千米。从第一个开发区建设开始,适时进行整合提升,扶贫开发区和滨海产业园区相继并入经济开发区。至2010年,最终形成浙江省余姚经济开发区和浙江余姚工业园区两个省级开发区。
  扶持规模企业 1993年,支持组建企业集团,实施强镇、强村、强厂工程、规模实力工程和名牌工程,发展区域块状特色经济。1994年,制定《关于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2003年开始,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重点扶持大企业、大项目、大工程。此后至2010年,全市逐步形成黄家埠镇消防器材、梁弄镇灯具、陆埠镇水暖器材业等特色块状经济,形成舜宇、帅康、富达等一批规模企业。
  实施企业改革 1988年后,主要是实施以承包为主的经营机制转换。1990年10月,制定新一轮乡镇企业承包意见。1993年6月,开始在乡镇企业中加快推行股份合作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至1995年,全市乡镇企业基本上转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个体私营等民营工业。1997年,开始对国有城镇、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到2000年底,地方国有工业企业和城镇集体工业企业基本上转为非公有制企业。
  开放型经济
  1988年后,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初以日资、港资企业为主。1993年,引进台资,兴建浙江远东工业城,前期开发面积88公顷。此后,欧美等外商投资企业逐年增多。投资领域从工业制造扩大到交通、房地产。是年,开始建设宁波太平洋大酒店五星级宾馆。1999年,329国道、甬余余夫线、梁周线以9.6亿元的价格将经营权出售给港商,期限20年。2000年,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鼓励到境外办企业、建市场。至2010年,累计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1690家,创办境外企业(含办事处)220家。是年,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开展“项目突破年”活动,实到港澳台资和外资30018.67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9.2亿元。
  第三产业
  发展新型服务业 1993年前,服务业以传统商贸服务为主。1993年开始,信息、咨询等新型服务业快速成长。1998年开始,发展现代物流业,宁波芦城、余姚东方等物流公司相继成立。2000年开始发展会展业。此后,至2010年,每年举办塑料原料、塑料制品、裘皮、农机、农产品等大型会展活动。
  建设各类市场 20世纪80年代末,市政府开始培育专业特色市场。1993年4月,中国塑料城建设开工,1996年10月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破土,1997年6月26日,中国轻工模具城奠基。此后,又先后建成中国裘皮城、中国有色金属材料城等。至2010年底,全市有各类专业市场30家,年成交额超亿元的有11家,其中中国塑料城年成交额375亿元,网上交易成交额411亿元。
  开发旅游资源 1992年,开始进行旅游开发。1997~2001年,先后建成丹山赤水、天下玉苑等景区。2001年开始,整体开发四明山旅游资源,建设中心城区文化街区。至2009年,四明山地区建成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和一批自然景观以及休闲度假区,中心城区建成武胜门文化街区和北滨江路仿古街等。2010年4月,开始实施牟山湖旅游度假区建设,开发范围18.6平方千米。
  城镇建设
  中心城区建设 1992后,加快旧城和“城中村”改造。2000年,制定城市化发展纲要,开始推进“三江六岸”建设和龙泉山周边区块改造。推动交通、水利等部门参与城市建设。2001年后,开发城东新区,规划用地总面积9.1平方千米,2004年完成拆迁并进行建设。至201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45.56平方千米。
  推动城乡一体化 1985年第一次制定城市总体规划,1990年、1995年和2001年,三次做调整,每次规划均体现城区、镇、中心村阶梯式城乡发展框架。2003年6月,开展以“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整治。是年,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此后,逐步形成泗门宁波卫星城,梁弄、马渚、陆埠省级中心镇,四明山片区、环牟山湖片区等统筹区域发展格局。2010年,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55平方千米。
  社会事业
  加快教育发展 1988年后,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继续改造和新建校舍,充实师资力量。1993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5年后,大力发展高中段教育,迁建余姚中学,扩建市属高中,加快调整普高和职高教育结构。是年,高中段招生人数比1988年增加68.5%,普高和职高比例由1988年2.2∶1调整到1.2∶1。1998年对市四中进行“国有民办”试点,此后,民办、国有民营和股份制学校高风中学、实验学校、职成教中心学校相继建成并招生。1999年,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2000年后,构建社区教育体系和农民工人培训体系。2007年,把外来务工人员学龄子女纳入义务教育规划。至2010年,包括学前教育的全市15年基础教育普及率98.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17所。
  推进科技进步 1989年成立市科技服务中心。1990年,继续推进“星火计划”实施和技术革新,加强技术培训。1991年8月,市科技大会后,制定一系列政策,从财政、税收、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支持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1993年8月在市科技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建立技术市场,开展技术交易。1998年,制定工业技改三年规划,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建设网上技术市场。2002年后,开始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2007年,实施品牌、标准、专利三大战略,培育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2008年,建成市科技创业中心。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8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22.3%。
  建设公共文化设施1988年12月,总建筑面积3007平方米的图书馆新馆建成。1993年5月,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竣工。2000年后,先后建成余姚博物馆、余姚名人馆等。2007年,开始实施文化保护工程,包括史前时代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名山、名镇、名村等。
  实施乡村文化工程 1995年,开始“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浙江东海明珠工程”余姚实施工程。2003年,开始建设10个文化中心镇、街道和100个文化中心村、1000个文化中心户。2005年起,财政每年安排700万元,建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2007年,首届全国乡镇文化建设论坛在余姚举行,主题是“和谐文化、新农村建设”,11月底,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是年,全面启动“文化燎原”工程。至2010年,每个集镇均建有综合文化中心,259个村建有村落文化宫。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 1988年,部分合同制工人实行养老保险基金统筹。1993年,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农婚知青、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先后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1995年,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即“老农保”。2001年开始,基本养老保险进一步扩面。此后,又陆续制定城镇老年居民保险、失地农民保险等政策。2007年12月,实施农民养老保障,即“新农保”。至2010年,基本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工伤等10项社会保险全部建立并得到完善。至年底,全市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219所,并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第二节 重要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
  开掘陶家路江 自出海闸到临周江。1992年12月,工程完工,全长9700米。姚江遇洪,得以通过陶家路江往北强排入海。
  建设梁辉水库 1998年10月,梁辉水库竣工,总库容3152万立方米。2003年10月,建成陆埠水库和梁辉水库连库隧道,利用地势落差,通过隧道将陆埠水库库水引至梁辉水库。是市内第一条引水隧道。
  最良江拓浚改造 2001年8月动工,2003年7月竣工。两岸建成绿地、景观、广场。
  建设蜀山大闸 2003年9月开工,2005年9月通过通水验收,是市内第一座自动化船闸。城区皇山、竹山、姚江节制闸、郁浪浦四闸同时废弃。
  建设双溪口水库 2005年12月开工兴建。2008年11月,大坝主体工程竣工。至2010年,工程基本完工。总库容量3398万立方米。
  奖嘉隆江拓宽 2008年9月开工,2010年11月完工,南始于马渚镇余夫公路枫林桥,北止于泗门镇北排江与大河门江的交叉口。
  交通
  铁路余姚客运站改建 1992年开工,1993年12月竣工,建有大型广场和市内第一条地下人行通道。
  杭甬高速公路余姚段 1993年1月开工,1996年11月12日通车,双向4车道。是过市境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在牟山、梁辉和大隐设有互通立交道口。2004年10月拓宽,2007年11月竣工,双向8车道。
  余梁公路 北起兰江街道莫家湖村,南至梁弄镇浣溪。2003年8月开工,2004年12月竣工,双向4车道。2008年,余梁公路北延,南起莫家湖、经城区、跨萧甬铁路与梁周线相连,2010年尚在建。
  梁周线 南起梁辉杭甬高速道口,北至周东公路。1994年8月开工,1996年12月梁辉至城北新华段通车,1999年8月全线通车,双向4车道。是329国道连接杭甬高速的快速通道。为余姚第一条建成的“四自”公路。
  甬余余夫公路 东起三七市镇云山头,西止牟山镇西吴村。1995年开工建设,双向4车道。至2010年,几次拓宽改造。是余姚中部通往宁波的重要干线。
  329国道余姚段拓宽改造 1999年4月开工,2000年5月竣工,双向4车道,按“四自”工程改造为一级公路。2005年5月,在市境内开工建设329国道复线,2008年12月竣工,双向6车道。
  古乍线 西起梨洲街道古路头村,东止宁波市江北区乍山。2002年9月开工,分期分段建设。至2004年12月,余姚段建成9.53千米,起点东环线至陆埠郭姆段,双向4车道。河姆渡大桥段2.67千米,2009年12月,建成通车,河姆渡镇内段8.82千米,预计2012年底建成通车。是继余姚中部甬余线后,通往宁波的又一要道。
  余慈连接线 2007年6月开工,2008年12月竣工,双向6车道。北经慈溪芦庵线进入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南与2003年1月竣工的东环线相连,是杭甬高速公路余姚(梁辉)道口经余姚城区通向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主要通道。
  萧甬铁路复线余姚段 1996年9月批准立项,1998年4月开工。1999年12月31日全线开通。2006年11月,开始电气化改造,2009年4月竣工。
  杭甬铁路客运专线 俗称“高铁”,2008年12月28日开始拆迁。2009年4月1日开工。全立交,全封闭,双轨,电气化,工期4年。2010年底,市内段主体工程完工。在凤山街道五星村设站。
  杭甬运河余姚段拓宽 2005年5月开工,2008年底竣工。四级航道标准,可通500吨级船只。涉及城区东旱门桥、最良桥、新西门桥、开丰桥改建,东旱门路建成过江隧道,是市内首条过江隧道。
  通信
  程控电话建设 1991年1月20日开通。1992年移动电话开通。此后,程控电话逐步扩容。1994年与宁波市话联网,电话号码由6位升至7位。2001年,电话号码升至8位。2006年,传统的程控电话网络升级为智能通信网络。
  沪闽光缆通讯工程余姚段铺设 1992年完工,是过市境的第一条数据、语音通讯重要干线。
  输变电
  110千伏输变工程建设 1989年,建成110千伏丈亭变,是市内第三座110千伏变电所。至2010年,全市共有110千伏变电所23座。
  220千伏输变工程建设 2001年,建成220千伏溪凤变,为市内第二座220千伏变电所。至2010年,共建成220千伏变电所6座。
  500千伏输变工程建设 500千伏甬西变,又称河姆变(位于丈亭镇镜内)。2003年开工,2004年竣工,是市内第一座、宁波市第二座500千伏变电所。
  第三节 主要民生实事工程
  “菜篮子”工程
  1988年,扩大蔬菜基地,增加农产品供应。至1990年,一线蔬菜基地扩大到100公顷,二线蔬菜基地达到46.67公顷,7个区所在地建制镇蔬菜基地达到33.33公顷。建立饲养生猪500头以上的专业场10个,20头以上656户。建立精养鱼塘463.33公顷。
  1994年,新辟蔬菜基地20公顷,全市蔬菜基地稳定在150公顷,新建万头猪场和万头羊场各1个,建成年产2000吨的豆制品生产流水线1条。至1995年,有万头猪场、万头良种仔猪场、畜禽养殖基地各1个,新辟蔬菜基地20公顷。1996年,新扩建城区蔬菜基地13.33公顷,在8个建制镇建设66.67公顷蔬菜基地,新建年产50万千克禽蛋基地和万头羊基地。1997年,新建万头猪场1个,5000头菜牛基地1个,10万只禽蛋场基地1个,新增大棚蔬菜基地13.33公顷,新建大型综合性农贸批发市场1个。
  1998~2002年底,投入1000万元,建设“菜篮子”重点工程项目9个。推广大棚蔬菜面积86.67公顷。建成100头奶牛场1个,5000头良种母猪基地1个。2006年,改造、新建5个标准化农贸市场。2010年完成村级菜市场改造18个,推进12家宁波级“菜篮子”基地建设。新建、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小区)8个,标准化鱼塘改造66.67公顷。
  饮用水工程
  城区 1988年,龙山水厂取水口上移和增容扩建。1989年扩建花园水厂。1993年,开始建设七里浦水厂。此后,各水厂不断扩容,取水口也逐步由姚江转向水库。2007年,龙山水厂拆除。2010年7月,城东水厂竣工。是年,城区日供水达24万吨,原水分别来自四明湖、梁辉、陆埠水库和双溪口水库。
  平原农村 1988年后,不断扩建和新建集镇水厂,至1992年,建制镇扩建、新建水厂8座。1996年2月12日姚西北农村水改工程竣工通水,原水来自四明湖水库,姚西北7个乡镇、20万群众结束饮用江河水的历史。2010年,平原地区农民的清洁饮用水基本解决。
  山区、半山区 原山区、半山区农民生活用水,均在就近溪流取水,有的则依靠山塘水库。2005年6月,山区、半山区15个乡镇、街道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至2007年底工程基本完成,共建水站210个,受益21.1万人。
  住房解困和保障工程
  1989起,城区主要通过清理整顿空关房、集资建房、统筹建造解困房等多种办法解决住房困难。1993年,开始改革住房分配制度。1994年,新建经济适用房2万平方米。1995年、1996年,每年新建经济适用房1.5万平方米。2010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8.5万平方米。是年,竣工1.72万平方米。
  “村村通”工程
  公路 1988年,完成梅溪至东岙等6条山区公路。至1990年10月,实现乡乡通公路。1997年5月,开始实施油路上山工程,最先开工建设为陆上线(陆埠至洪山袁马村),浒溪线(梁弄至大岚16千米;1998年大岚至四明山18千米),至1999年,油路上山改造共12条,总长100千米,投资4000万元。至2005年底,全市实现等级公路村村通,路面硬化率100%。
  电视 1992年,马渚镇一期有线电视安装1800户、陆埠石门村安装365户。1994年,有线电视用户2万户。1995年,新增2万户,其中四明山、鹿亭、梁弄、大岚和梁辉等山区乡镇5000户。1996年,又新增2万户,其中山区3000户。1997年,新增1万户,其中山区2000户。1998年2月开始,实施村村通电视工程,至2003年2月完成。
  电话 1995年,实施村村通程控电话。
  城区道路畅通工程
  打通断头路 1998年人民东路延伸工程竣工,与余夫公路相接。2006年,西石山路公铁立交建成,成为城区又一往北通道。2010年,打通长元路等3条支路,世南西路(开丰路至梁周线)等2条断头路。
  消除“瓶颈” 1991年,新建路铁路平交道拓宽,交通有所缓解。至1999年末,立交建成,“瓶颈”基本消除。2007年,建成阳明西路毛家菜场,把多年严重影响交通的马路菜场搬至室内。2010年,新西门路世南小学段拓宽改造竣工,并在大门前建成停车场。是年,开始拓宽西石山路下菱菜场地段。
  改造背街小巷2006年,完成城区1/3背街小巷建设,2008年,完成杜义弄、保庆路等8条背街小巷的改造,达到路平、灯明、水通、行畅、整洁。
  公交惠民措施 1998年,离休干部实行免费乘坐公交车。2005年,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城区公交车。2007年,公交票价由1.5元调整为1元,IC卡(智能卡)实行9折优惠,学生卡实行5折优惠,夏季不再收取空调费;延长公交运营时间1至1.5小时,开通301路夜班车。
  蓝天碧水工程
  “三江六岸”建设 1995年,姚江、最良江、三官堂江两岸进行绿化。1998年,实施姚江两岸城区段景观改造和亮灯工程。2000年8月,规划姚江、最良江、候青江“三江六岸”建设。2001年,完成最良江疏浚拓宽和绿地公园建设。2004年,完成候青江南河沿路拓宽改造和景观建设。至年底,“三江六岸”建成兰江喷泉广场、阳明公园、候青公园、最良公园等。2006年,建成兰墅公园。
  生活垃圾处理 2006年,全面实行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2010年,完成谭家岭西路、中山北路两座垃圾中转站建设,启动谭家岭东路、广安路、北郊村3座垃圾中转站建设。
  污水处理 1995年,建设城区工业污水综合处理系统,将污水集中处理后北排。2006年,实施姚北地区榨菜污水整治工程,收集处理面达到70%。2010年,城区第三期污水收集排放调度中心化验室竣工,铺设集污管道7千米,铺设梁弄、陆埠、牟山镇以及梨洲街道部分农村生活污水集污管道20千米。滨海再生水水厂建成并试运行。是年底,小曹娥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竣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由每日6万吨提高到每日12万吨。
  河道保洁 2005年,完成市域三类河道和山区主要溪道的疏浚工程。2006年,开始实施河道常年保洁制度。至2010年,2100千米的河道,落实长效保洁管理。
  第四章 信访
  198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信访相对较少。90年代中期后,群众信访出现两次大的高潮,1999~2002年,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和部分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出现以职工维权为主的信访高潮,1999年、2002年,信访总量分别达到1798批(件)、2654批(件)。2003~2005年,出现以征地、拆迁及其补偿安置维权为热点的信访高潮,2003年、2007年,信访总量分别达到2820批(件)、4575批(件)。2010年,信访总量1544批(件),4770人次。
  第一节 信访制度
  领导和工作机构
  1988年前,市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和乡镇、街道信访工作领导小组相继建立。2005年5月,建立市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下设办公室和农村土地征用、城镇(集体)房屋拆迁、涉法涉诉、企业转制、劳资纠纷、环境污染等若干专项工作组。专项工作组设置根据信访形势进行调整。
  接访制度
  1991年开始,规定每月16日(遇节假日顺延)为市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2003年9月,建立每年一次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和下访约访制度。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以“市委书记大接访”为活动载体的市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市法院院长、市检察院检察长参加的公开接访活动。北京奥运会闭幕后,市委、市政府将“市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制度化、定期化,建立“1+4”的领导干部接待模式,即在坚持每月1次的市党政领导接访的基础上,每月安排4次市党政领导和法、检两长轮流到市信访局接访。同时,加强对全市各级各部门信访工作的业绩考核。
  信访责任制
  市委、市政府从2005年起,建立全市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每年初,与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签订年度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坚持开展每月1次通报、年终考核评比。
  第二节 信访受处
  受理
  市信访局收到信访事项并登记后,对于不予(再)受理范围的信访事项,在15日内告知信访人不予(再)受理。
  对属于信访受理范围内的信访事项,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15日内转送、交办有权处理的市级部门或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其中,对需要有关乡镇、街道或市级部门一般掌握、了解和处理的来访事项,作发函转送处理,出具《信访事项转送单》;对市领导批示的,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应该解决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或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有关地方或部门处理意见不当等信访事项作发函交办处理,市信访局出具《信访事项交办单》。对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或单位的,由市信访局确定或报请有关领导决定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分头交办。
  2005年,开始推进基层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实施信访工作基层基础“五个一”工程,即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有工作班子、组织网络、工作机制和制度、工作场所和设施、经费保障等。2008年丈亭镇创新提炼的以常联系、常培训、常排摸、常调处、常激励为主要内容的基层信访工作“五常法”,获得浙江省新时期枫桥经验创新成果奖,入选全国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先进典型案例。
  处理
  承办单位对于一般的信访事项,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不得超过30日,并告知信访人延期理由。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对于重要的或市信访局出具的《信访事项交办单》《市党政领导定期接待信访事项交办单》和《市党政领导接待日信访事项交办单》交办的信访事项,应在指定期限内办结,向信访人出具书面信访答复处理意见书并送达,同时以报告形式报送市信访局有关职能科室。
  承办单位负责信访工作的机构,经主要领导或业务分管领导或分管信访工作的领导批示后,将信访件送有权处理的职能机构办理,并落实承办人。经调查核实,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分别作出处理,并书面答复信访人。
  第五章 外事 侨务 涉台事务
  1988年后,国外境外来宾到访逐年增多,既有工商、科技、学术界的,也有政府、议会及国际组织代表等,地域涉及世界各大洲。出国(境)访问记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重要的出访活动,有招商引资、文化交流等。侨务和涉台事务,主要记述台、侨情基本情况及台、侨胞投资、捐赠等情况。
  外事、侨务和涉台事务,分别由市政府外事办、侨办和台办负责。
  第一节 外事
  外宾到访
  政府往来 1994年9月30日,日本常陆太田市市长渡边龙一一行10人到余姚访问。1996年11月17日,以麦维海尔为团长的澳大利亚市长协会访问团一行24人到余姚访问。2002年8月1日,韩国罗州市辛正勋市长率代表团到余姚访问。2006年4月13日,摩洛哥王国马拉喀什市市长奥玛·贾祖里先生一行9人到余姚访问。2007年10月25日,德国瓦德开基市市长莱丙格尔到余姚访问。2008年4月20日,日本长冈京市市长小田丰、议长八木浩为首的代表团到余姚访问。2010年3月26日,澳大利亚赫斯特维尔市市长菲腊·森信一行到余姚考察。
  议会交流 1999年7月16日,罗马尼亚众议长、国家农民党主席约·迪亚库一行到余姚访问。同年11月6日,古巴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副主席到余姚访问。2002年9月23日,日本国会众议院议员竹本直一等到余姚访问。2002年11月15日,以宫田欣三为团长的日本自由民主党茨城县市町村议员联盟访华团一行到余姚访问。
  友好城市签约 1997年6月16日,以韩国罗州市市长罗仁洙为团长的友好访问团一行到余姚签订《友好交流协议书》。2010年5月17日,以日本柳川市副市长刈茅初支为首的代表团到余姚出席旅游文化友好交流城市签约仪式。
  农业考察 2001年6月17日,匈牙利装儿瓦什农业研究所所长诺亚夫斯基·亚诺什一行到余姚考察。2005年10月,世界银行土地政策研究小组成员到余姚调研土地政策。2009年10月1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项目官员马德琳·马利·斯宾塞女士、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教授瓦莲京娜·塔拉蒙博士等到余姚考察,并对以河姆渡为场景、建设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农业部核技术农业应用平台的水稻新品种和新产品的展示中心进行探讨。考察现代农业示范园和节水农业分别见第十二编《农业》第四章《现代农业》序言和第七编《水利》第五章第二节《节水灌溉》。
  工贸考察2001年2月8日,希腊共和国驻华大使约安尼斯·塞奥法诺普洛斯及随行的澳大利亚MGP公司总经理莫赛等到余姚考察。2002年3月16~17日,由法国国民议员、法国92省勒伐鲁市副市长巴勒加尼率领的经贸考察团到余姚考察。2004年4月7日,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阿卜杜拉及该国PARISIGN公司客人一行到余姚考察。2006年4月13日,摩洛哥王国马拉喀什市市长奥玛·贾祖里一行9人,参观余姚茶厂、宁波燎原灯具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鑫化纤有限公司、宁波富达电器有限公司。贾祖里市长是余姚历史上第一位到访的非洲政府官员。是年6月10日,法国鲁昂市副市长让·米歇尔·纪亚率领的法国鲁昂市经贸代表团到余姚考察。是年10月21日,由南非曼德拉市市长、市议员玛派兹率领的市政府代表团一行10人,考察浙江大丰实业有限公司,双方就大丰为南非世界杯足球赛设在曼德拉市的分赛场安装看台座椅达成合作意向。2007年11月7日,英国贸易工业部化工局局长理查德·卡特等到余姚考察。2010年月3日,波兰驻华大使塔德乌什·霍米茨基及波兰NTSSA公司总经理曾小辉一行到余姚考察。
  教育考察 2001年4月13日,以美国核桃市教委副主任李安岳为团长,美国洛杉矶市圣盖博学区总监加里·古德森为副团长的美国友好代表团到余姚考察。学校交流,见第三十五编《教育》第八章第二节《对台对外交流》。
  计划生育考察 世界人口与发展组织公关部专家马克查塔伟到余姚考察市计划生育情况。
  文化交流 2002年10月,日本常陆太田市议会会长小祝隆雄、市长渡边龙一率友好访问团到余姚文化交流,拜谒朱舜水先生纪念碑,并参观朱舜水纪念堂。2005年9月23日,日本文部省日中文化研究课题组成员代表团到余姚参观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犁洲四先贤史迹和阳明学研究情况。2008年11月20日,日本茨城县常陆太田市市长大久保太一、议长黑泽义久一行参加中日“舜水学”研讨会。2009年9月9日,加拿大爱德蒙顿市长办公室中国业务主任黄伯新一行5人到余姚,就两市在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并与余姚达成建立友好交流关系意向。是年5月25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展示与传播委员会主席尼尔·希波尔曼一行到余姚参加国际遗址博物馆馆长河姆渡峰会。
  新闻交流 1996年5月22日,法国《欧洲时报》、加拿大《星岛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马来西亚《南洋商报》等家报纸的总编、副总编到余姚进行交流。1998年10月15日,由美联社、美国之音、英国BBC等11个国家的20名记者组成的国际记者采访团,到泗门镇小路下村采访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活动。2007年5月29日,参加“连线浙江——欧非记者采访活动”的俄罗斯、德国、英国、乌克兰等国12家媒体的20名记者到余姚参观河姆渡遗址。
  合作论坛 2002年6月21日,卡塔尔、阿曼等7个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到余姚访问并出席余姚—中东交流与合作论坛。2004年6月9日,科威特、阿曼、巴林、巴勒斯坦、毛里塔尼亚、苏丹、利比亚、伊拉克、摩洛哥10个中东国家和组织的大使、商会主席,出席余姚—中东交流与合作论坛。
  出国访问
  合作洽谈 1992年2月,代市长徐杏先率团赴美国旧金山等地考察合作项目。2003年9月,市委书记苏利冕率团赴美国,进行投资项目洽谈。2008年,市长陈伟俊率团赴埃及、南非和阿联酋开展多项重要商务签约,并出席余姚驻迪拜会展业办事处揭牌仪式。2009年4月,市委书记王永康率团赴美国和印度尼西亚进行友好城市访问和经贸合作洽谈。
  城建考察 1994年9月,市委书记俞良培率团赴美国纽约、洛杉矶考察城市建设规划、设计。1995年5月,市长励奎铭率团访问日本常陆太田市,并签署建立友好交流关系协议书。
  投资环境推介 2003年4月,市长贺富昌赴加拿大BC省举行投资环境推介会,与JHL国际集团公司签订有关合作协议。2009年5月,市政府组团赴日本福冈县举行余姚市旅游说明会,并与福冈县柳川市、菊花市观光协会签订合作意向书。2010年6月,市长毛溪浩率领市经贸代表团前往德国参加“欧洲·宁波周”活动暨“宁波—德国经贸合作交流会”。其间,会见比勒费尔德市市长赫斯特·格鲁博及当地工商会、经济促进局等政界、企业界、金融界人士。
  文化交流 2008年12月底,市人民政府组团赴日本小郡市和柳川市演出姚剧《王阳明》,是姚剧第一次在国外演出。
  友好城市
  1995~2010年,与国外缔结或意向签订协议的友好城市(括号内为签约时间)有:日本常陆太田市(1995.5)、澳大利亚诺克斯市(1996.12)、韩国罗州市(1997.6)、美国加州沃尔纳特(核桃)市(2005.7)、澳大利亚普贝宁市(1998年,月份无考)、英国伦敦红桥市(2010.8)、日本柳川市(2010.5)。
  第二节 侨务
  华侨、港澳同胞人数
  1988年前,有华侨243户、789人。旅居香港611户、2201人。澳门3户、6人。市内有港澳同胞眷属615户、2778人。
  2010年,余姚籍华侨华人3700人,港澳同胞2500人;有出国留学人员563人,其中博士105人、硕士181人,分布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8个国家和地区,市内有出国留学人员家属611户(按:家属户多于留学人员数)。
  余姚籍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从事工商、文化教育、服务业等居多,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后则以从事科技教育、医学卫生、通信与信息技术、新材料、能源与环境工作为主。
  市内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4100人。
  侨资侨企
  1988年初,全市有侨属企业23家,年产值765万元。至2010年底,由市侨办牵线搭桥,引进“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项目15个,引进港资及外资7600万美元;有侨属企业21家。
  2000年后,余姚籍留学人员开始回家乡创业。2009年,留日回国博士姚力军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获国务院侨办第二届百名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奖。研发的新型材料溅射靶材列入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至2010年,有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15家。
  捐赠
  华侨捐赠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主要以捐赠生产设备、工具、车辆为主。20世纪90年代是捐赠的高峰期,项目主要集中在为贫困山区改善教学设施上。2000年后,捐赠数额有所回落,主要集中在扶贫助学、新农村建设、敬老等社会公益事业。
  1988~2010年,共接受华侨、港澳同胞捐赠项目150项,折合人民币2693万元,其中港胞魏绍相累计捐赠560万元。
  依法护侨
  1990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保护法》。2009年,阳明街道长安社区、新城市社区被国务院侨办命名为全国侨务系统“五五”普法侨法宣传角。至2010年,帮助解决归侨侨眷升学、就业、出国留学、出境探亲访友、落实生活待遇及相关政策等问题累计845件次。
  第三节 涉台事务
  台情
  1987年,已取得联系的在台人员共460户。2010年底,余姚籍在台人数700户、2700人;在余姚台属715户、3800人;定居台胞17人,其中在姚台湾省籍同胞3户、14人,定居老兵3人;姚台两地男女居民通婚联姻65对;在姚投资兴业、就业就学、定居而常住的台胞500人。
  台资企业
  1988年,第一家台商合资企业宁波开源针织有限公司落户余姚。至2010年底,累计批准台资项目287项,正常运营的台资企业146家,总投资金额6.9亿美元,合同利用台资4.4亿美元,占“三资”企业总数的20%。台商投资项目主要集中于生产制造业,占95%,三产服务业占5%。产业类型从初期生产服装、塑料、玩具等转型为塑料模具、机械五金、电子电器、园艺工具、汽车配件等。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台商独资经营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17家,2000万美元以上的10家,主要集中在浙江远东工业城和丈亭镇台商工业园区。
  姚台交往
  寻根探亲 1987年11月,台湾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后,姚台两地开始直接交流。1988年4月,余姚籍台胞陆章铨先生偕同夫人、子女首次经香港返乡探亲祭祖。1988年10月,曾任国民党“中央妇运会副主任”的吕晓道女士首次直接由台到余姚探亲。1990年,台湾文化界著名人士陈汉山先生回乡扫墓。是年11月,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先生秉承父亲遗愿到余姚探亲。1991年6月,台湾岭东科技大学洪建勋先生回故乡,随后长期开展姚台两地幼儿教育经验交流。2009年10月,余姚籍台胞洪秀柱女士到余姚寻亲访故。
  考察交流 2009年11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到余姚考察交流。2010年8月,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高孔廉到余姚考察交流。同月,台湾“立法院长”王金平夫人陈彩莲到余姚考察。至2010年,共接待到余姚旅游、探亲、考察的台胞2.2万人次,接待工商团组和社会团体78个;与台湾缔结友好学校2所。2009年5月举办的台湾同胞河姆渡寻根旅游活动被列为国台办重点交流项目。
  组团赴台 1997年3月,第一个经贸交流团组首次访台。至2010年底,组织赴台交流公务团组31批、255人次。其中,经贸团9批、85人次,文化团3批、16人次,农业团3批、37人次,教育团8批、60人次,卫生团1批、8人次,宗教团1批、8人次,法律团1批、7人次,社区团3批、20人次,环保团1批、8人次,城建团1批、6人次。
  捐赠
  1988~2010年,累计接受台胞捐赠项目132项,共计善款3906.94万元人民币。捐赠项目多数为科教、文化、卫生、公共设施和助学帮困等社会公益事业。
  第六章 档案
  1988年起,档案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人们的档案意识也越来越强,档案利用逐渐走向普通民众。2003年10月开始,市档案馆同时成为市现行文件查阅服务中心。
  第一节 市档案馆
  馆舍设施
  档案馆建于1959年。1988年,市档案馆库面积1234平方米,档案箱、柜940只。1996年4月,新建档案馆,馆库面积2039平方米,其中库房676平方米,档案技术用房75平方米。至2010年,全部库房建立和配置机械通风系统、恒温恒湿自控系统、自动防火防盗安全设施,馆内有密集架205立方米,微机45台、服务器4台、阅读器1台、复印机3台、集中式空调机1套、去湿机17台、消毒机1台、空调器19台等。
  馆藏管理
  馆藏等级 1994年12月和1998年1月,市档案馆先后达到省三级和省二级综合档案馆标准。1999年2月,晋升为省一级综合档案馆。2005年2月,通过省一级馆复评。至2010年,先后4次被评为省先进集体和单位。
  传统录检 1990年10月前,用手工著录、检索利用档案。1990年,馆藏档案有257个全宗、49475卷,资料4516册;档案门类从单一扩大到多种,实用性检索工具23种。先后3次向社会开放档案共14492卷,占馆藏量的28.7%。至2010年,手工案卷目录394本,全引目录439本,归档文件目录2本,簿式专题目录103本,卡片式专题目录133561张。
  计算机录检 1990年10月,开始用计算机对馆藏档案材料进行著录和检索工作。2006年,开通馆藏开放档案目录网上查阅、咨询服务。2007年,启动重要常用档案和现行公开文件数字化转换工作。至2010年,启动存量档案全文扫描工作,此项工作尚在进行中。
  数据库建设 1999年10月,数据库条目累计153281条。2001年,建成民国档案数据库。2004年,建成婚姻、知青档案两大数据库。2006年,新增档案数据库9个。2009年,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试点。至2010年,建成专题档案目录数据库22个,数据库案卷级条目10万条,文件级条目累计347万条。
  档案抢救 1990年,抢救历史档案资料1235卷(册),占应抢救数的82%;抢救现行档案556卷,占应抢救数的35%。至2010年,抢救国家重点档案9715卷,占应抢救数的67.7%。
  局域网建设 2000年7月,局域网建成。2001年,完成余姚档案网站互联网工程,局域网办公自动化系统全面运作。2003年6月,余姚档案网站落户“数字浙江”。2005年,实现局域网、档案网、政务信息网三网并运。至2010年,档案网站累计浏览量30万人次,先后3次被评为省优秀档案网站。
  档案馆藏
  档案进馆规范 1994年,制定《档案馆接收名册》,建立分年实施的进馆序列。2004年调整充实档案馆接收名册,准确划分馆藏档案全宗。
  档案接收进馆 1988年,首批区、乡、镇档案接收进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0年。2001年,第二次接收乡镇机关档案进馆,时间为1981~1992年。
  档案资料征集 2005年,开展民间重要档案资料征集活动。此后,开展百姓档案、老照片、老票证和全国名家书画、余姚名家书画、余姚地方名人史料征集等活动,征集到各类珍贵资料和照片2345卷(件)。
  馆藏档案种类 除文书档案之外,还有声像、缩微及幻灯片和实物等。
  馆藏档案珍品 主要有明清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名家书画等。其中,清道光四年(1824)《竹桥黄氏宗谱》、清宣统二年(1910)“贡方腐乳银牌奖”、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卖(地)契》、浙东抗日根据地浙东银行发行的抗币等,2010年被入选《中国档案精粹——浙江卷》地方馆藏珍品。
  馆藏档案数量 全宗,有354个,其中18个全宗涉及民国档案。
  案卷,有234779卷。分两部分,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14362卷,其中明清档案3143卷、民国档案11201卷、革命历史档案18卷;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220417卷。
  件,有3816件。分两部分,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6件,其中明清档案2件、民国档案4件;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3810件。
  其他,有排架2802米,录音、录像、影片档案107盘,照片档案28851张,电子档案磁盘2张,电子档案光盘94张,缩影胶片4幅。
  第二节 基层馆室
  档案总量
  至2010年,全市档案馆(室)藏档案总量突破200万卷(册、件),其中公安、检察、法院、国税、地税、国土、工商、房管、城建等部门档案藏量为1628019卷(册、件)。
  档案馆舍
  城建档案馆 除市档案馆外,唯一的专业档案馆设在市建设局。1992年,开始接收城建档案资料,后门类逐步扩大,种类逐步增加。2002~2010年底,共保存18个大类、57个属类、163个小类的档案,共收藏档案53466卷。档案馆有库房385平方米,安装240立方米密集架,配置空调机、除湿机、灭火器等档案保管必备的设施。2000年后,城建档案馆朝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2004年,开通市城建档案网。2006年,网上增添“办事大厅”,方便档案接收审核。2010年,开始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及时为规划、建设、管理提供翔实、准确的资料数据。
  基层档案室 1988年,全市有各级各类档案室1644个。2002年,开展基层文书立卷改革和文档一体化试点。2007年,基层数字化使用率70%,保持全省档案现代化整体评估先进。至2010年,基层单位有市级综合档案室404个,147家应用计算机录检。有100个村、社区创建规范化、示范化档案室,其中省级规范化86家,省级示范化14家。有6家企业单位通过达标考评,其中国家二级3家,省级3家。
  第三节 开发利用
  窗口服务
  1988年5月,首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史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30年档案向社会开放。2003年12月,市现行文件查阅服务中心向社会开放,并建立数据库,为公众无偿提供查阅服务。2006年,开通开架查阅、网络查阅、电函咨询等服务。2008年5月1日,建立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至此,市档案馆集市现行文件中心、政府信息查询、档案查询利用等功能为一体。2009年,专门推行“企业查档直通车”,建立企业档案信息数据库。至2010年底,建成民生档案数据库23个,涉及婚姻、土地、林权、社保、医疗、教育、移民、安居等方面。共开放档案242个全宗、15518卷,现行文件4347件。其中,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档案18个全宗、962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档案224个全宗、14556卷。案卷级开放档案目录30039条,文件级开放档案目录7895条。共接待利用档案、资料40147人次,利用现行文件1345人次,查阅档案、资料90051卷(册),查阅现行文件2384卷(册),复制、摘抄档案、资料94263页(张)。
  编研开发
  1988~1990年,先后编写《清民五十年余姚县一级官吏一览表》《余姚概况》等17种编研材料。
  1998~2007年,先后编辑出版《浙东大隐石文化》《余姚民间艺术》《余姚市服务大全》《余姚境域县政概略》等。其中,《余姚民间艺术》被评为国家档案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浙东大隐石文化》被评为国家档案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8~2010年,先后编辑出版《余姚人手册》《认识王阳明》《认识黄宗羲》《余姚馆藏精品书法作品集》《认识朱舜水》等编研作品共26部、200万字。其中,《认识王阳明》《认识黄宗羲》《认识朱舜水》《认识严子陵》均被列为全国档案编研出版重点项目。
  第七章 地方志
  1993年3月,《余姚市志》出版。2010年1月,新一轮《余姚市志》编修全面启动。配合第二轮市志编修,一些部门相应编印或出版部门志、专业志。余姚镇(2001年撤销镇建制)及最良桥、磨刀桥、永丰村编印或出版镇志、村志。《泗门镇志》2010年基本完稿,准备付梓。
  本章还记述谱牒。
  第一节 新志编修和研讨
  市志编修
  前志编修 1985年12月,市委、市政府成立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次年5月,市地方志办公室开始工作;6月,市政府批转市地方志办公室《余姚市地方志编纂规划》。志书上限始于事物发端,下限至1987年底。横排门类,纵述史实,详今略古,述而不论。主编为章亦平。此次志书编修,历时5年,五易稿目,三改志稿。1990年形成送审稿。全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共设专志32编,共120万字。1993年3月,《余姚市志》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余姚的第一部市(县)志。
  本志编修 2010年1月8日,《余姚市志》(1988~2010)编纂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代市长毛溪浩部署第二轮市志编纂任务。市政协主席陈建泰任主编。共设专志48编,编前设概述、大事记,编后设丛录、索引。全书180万字。
  山水志馆
  2001年3月28日,位于梁辉水库边的余姚山水志馆开馆。馆舍面积800平方米,由市水利局投资建设。馆藏志书2000种、3000册。有县、市水利志,有《钱塘江志》《甬江志》《瓯江志》等水系志,有《黄山志》《芦山志》《雁荡山志》等山系志。
  方志研讨
  2010年1月,市史志办和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联合举办市首届地方志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22篇,编印《余姚首届地方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第二节 旧志及其整理
  县志
  有记载的余姚最早的县志为明正统年间《余姚县志》,是志久佚,纂修者无考,卷数亦不详细,仅见诸《文渊阁书目》卷20新志类著录。
  存世最早的余姚志为明嘉靖《余姚县志》。始修于嘉靖十四年(1535),嘉靖二十二年(1543)刊。知县、长洲人顾存任修,县人杨抚、岑原道等纂。原刊本今藏宁波天一阁,属孤本。全书17卷,外记1卷,今存卷五至卷十七,另外记1卷。内蒙古图书馆有钞本,市档案馆藏有此钞本之复印本。
  存世第二部余姚志为明万历《余姚县志》。全书24卷、6册。万历二十九年(1601)知县、金坛人史树德修,县人杨文焕等纂。万历三十三年(1605)刊。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均藏有原刊本。市档案馆藏有国家图书馆原刊本之复印本。
  存世第三部余姚志为清康熙《余姚县志》。全书25卷。康熙三十二年(1693)知县、安邑(今运城县)人康如琏修,同年付刊。国家图书馆藏有原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有原刻本之复制胶卷。市档案馆有残缺本。
  存世第四部余姚志为清乾隆《余姚县志》。全书40卷、8册。始修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知县、三原人唐若瀛主修,县人邵晋涵等纂,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印。原刊本存藏较多,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天一阁、余姚文保所都有藏。
  存世第五部余姚志为清光绪十九年(1893)《余姚县志》。全书40卷。钱献之纂。此志未刊印,上海图书馆有初稿本13册,存卷一、二、四、六至十二、二十至三十一、三十六、三十八至四十。
  存世第六部余姚志亦为清光绪十九年(1893)始修。主修者知县、南海人周炳麟,县人邵友濂、会稽人孙德祖等纂。光绪二十五年(1899)刊刻。全书27卷,首、末各1卷,16册。此志存世尚多,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天一阁、余姚文保所等均有原刻本收藏,民间也时有发现。
  存世第七部余姚志为1947年宁海人干人俊修的《民国余姚县新志稿》,26卷,首、末各1卷,稿本未付印。
  存世第八部余姚志是1986年6月始修,1993年3月出版的《余姚市志》。
  专志
  除县志外,尚有多部专志存世。《临山卫志》,4卷,明朱冠、耿宗道、马斌修,张训、谢铁纂,1914年付刊。《(始宁)东山志》,19卷,明泗门人谢敏行纂。《余姚海堤集》,4卷,明鄞县人叶翼辑。《石步志》1卷,明叶士标纂。《四明山志》,9卷,清黄宗羲纂。《芦山寺志》9卷,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释宗尚纂。《余姚圣庙志辑要》,清康熙间知县鹿嗣宗辑。《(余姚)东山志》,10卷,清泗门人谢起龙纂。《姚江书院志略》,2卷,清邵廷采纂。《牟山湖志》,清刘福升纂。《余姚六仓志》,44卷,首末各1卷,民国杨积芳等纂。《余姚兰塘乡千金湖浚垦志略》,民国陈国材县长编。《龙泉山志略》,1955年梨洲文献馆编。
  旧志整理
  《临山卫志》,2010年由临山镇文化站组织校点重新出版。《余姚六仓志》,六盐仓所在区域,1954年大部分划给慈溪。2003年,由慈溪市组织校点后重新出版。存世第六部清光绪《余姚志》,2009年,市文化局重新影印。
  第三节 谱牒
  谱牒收藏
  2010年,尚存世的余姚谱牒有535种,涉及95姓,多藏于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各级收藏机构及慈溪千乘楼、泗门看云楼等私人藏书室。另外,市文物保护所藏有37种,市图书馆藏有11种,市档案馆藏有5种。
  十大姓谱牒
  陈姓 尚存《鹦山陈氏大成宗谱》《鹦山陈氏宗谱》《白马桥陈氏宗谱》《姚江四堡陈氏宗谱》《余姚竹山桥陈氏谱》《余姚东塘陈氏宗谱》《姚江云楼陈氏宗谱》等15种。其中清乾隆九年(1744)德星堂木活字本《鹦山陈氏大成宗谱》,始修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谱前有冯兰手迹《鹦山陈氏宗谱序》,今藏浙江图书馆。
  张姓 尚存《张氏西堑家谱》《张氏宗谱》《姚江逊桥张氏宗谱》《余姚历山张氏宗谱》《白鹤桥张氏宗谱》《钱库张氏宗谱》《姚江三墙门张氏宗谱》《余姚禾山张氏宗谱》《慈溪支溪张氏宗谱》《云柯张氏宗谱》《余姚张氏宗谱》等17种。其中清光绪三十年(1904)亲睦堂木活字本《余姚张氏宗谱》,始修于明嘉靖二年(1523),谱前有王守仁序,今藏上海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王姓 尚存《余姚三山王氏族谱》《姚江王氏宗谱》《姚江双雁乡王氏宗谱》《余姚官人宅王氏宗谱》《芦山上宅派王氏宗谱》《余姚上塘王氏宗谱》《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宗谱》《余姚兰风王氏宗谱》《臧墅王氏宗谱》等20种。其中,清德逸堂钞本《姚江王氏宗谱》,谱中有《文成公传本》及袭爵始末等珍贵史料,今藏绍兴图书馆。
  黄姓 尚存《竹桥黄氏宗谱》《黄氏家录》《姚江孝义西黄氏宗谱》《湖西陡黄氏续修宗谱》《四明黄氏宗谱》《余姚梁弄横街黄氏谱》《彭桥黄氏宗谱》《余姚黄氏支谱》《姚江黄氏宗谱》《余姚眉山黄氏宗谱》等31种。其中1916年崇德堂木活字本《四明黄氏宗谱》,始修于清康熙年间,谱中有《先王父讳澄亮家传》《四明三大难纪略》等珍贵史料,今藏上海图书馆。
  徐姓 尚存《姚江徐氏宗谱》《余姚江南徐氏宗谱》《孝义徐氏宗谱》《余姚南徐徐氏宗谱》《余姚茹墟徐氏宗谱》《姚江菖蒲塘徐氏宗谱》《余姚梅川徐氏宗谱》《姚江马堰徐氏宗谱》《慈西任徐村徐氏宗谱》等24种。其中《姚江徐氏宗谱》1916年木活字本,系汇刊江南徐氏自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经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1916年四修谱而成,共14册,今藏上海图书馆。
  周姓 尚存《水田周氏谱》《余姚东蒲周氏宗谱》《余邑周氏宗谱》《姚江孝义周氏宗谱》《余姚上林周氏宗谱》《余姚丰山周氏宗谱》《余姚开元周氏宗谱》《姚北周氏宗谱》《余姚横江周氏宗谱》《余姚乐安周氏宗谱》等23种。其中1926年大本堂木活字本《余姚开元周氏宗谱》,始修于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谱中有《濂溪书院记》《爱莲亭记》等珍贵史料,今藏浙江图书馆。
  李姓 尚存《三江李氏宗谱》《上虞李氏宗谱》等4种。1918年木活字本《三江李氏宗谱》,始修于南宋景定三年(1262),谱中有议据等珍贵史料,今藏宁波天一阁。
  沈姓 尚存《兰风沈氏宗谱》《姚江梅川沈氏宗谱》《余姚半霖沈氏宗谱》《古虞沈氏宗谱》《姚西沈氏宗谱》《余姚云楼沈氏宗谱》《姚北沈氏宗谱》《虎潭沈氏宗谱》《姚江沈氏宗谱》等18种。其中,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肃雍堂木活字本《兰风沈氏宗谱》,谱中有王守仁草书序,今藏上海图书馆。
  杨姓 尚存《余姚双桥杨氏宗谱》《余姚云楼杨氏宗谱》《姚江杨氏宗谱》《余姚杨氏宗谱》《姚江云柯杨氏宗谱》《陡亹杨氏宗谱》《余姚汇头杨氏宗谱》《姚北杨氏宗谱》《余姚马渚杨氏宗谱》等18种。其中1921年四知堂木活字本《余姚云楼杨氏宗谱》,始修于清乾隆二年(1737),谱中有杨简题《宋故理司伯恭墓偈》《小渣湖全图》等珍贵史料,今藏上海图书馆。
  吴姓 尚存《余姚双雁吴氏宗谱》2种。其中1929年至德堂木活字本《余姚双雁吴氏宗谱》,始修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今藏余姚市文保所。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