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组织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66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组织工作
分类号: D267
页数: 8
页码: 715-722
摘要: 本章记述余姚市组织工作记述干部的选拔使用、教育、管理,以及党员队伍和组织建设。此外,还记述老干部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
关键词: 余姚市 地方组织 组织工作

内容

组织工作记述干部的选拔使用、教育、管理,以及党员队伍和组织建设。此外,还记述老干部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
  第一节 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1988年后,逐步走向公开、公平、公正,采用民主推荐、公开选拔的方式任用市管领导干部。1988年,市委推行“公开选拔、差额选举”制度,并经团市委、市总工会换届试点,逐步推开。此后,所有乡镇政府的副职人选全部实行差额选举。1994年,引入“双推双考”机制,即个人自荐、组织推荐、考试考察和公开选拔,当年有7人选拔为市级机关部门领导干部,另有3人被宁波市局录用。1997~1998年,先后三次公开推荐优秀年轻干部,有19人担任局长助理或乡镇长助理。2001年开始,推行领导干部署名推荐制和考察公示制。次年起,市委常委会对市管干部任免进行票决,市委全委会对正职人选进行无记名全额推荐。2005年,首次面向宁波市公开选拔5名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预备人选和5名副局级领导干部人选,并试行任用干部常委会差额表决制度。2008年,推行公选干部,通过公开选拔、初选评价,在618名报名者中筛选出140人参加笔试,根据笔试成绩,确定79人参加面试,有12人得到提拔。。2010年,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重视对年轻干部特别是“80后”干部的选拔,推出的9个岗位中有7个专门面向“80后”干部,经过公开选拔和笔试面试,7位“80后”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干部交流
  市委于1992年制定干部交流制度,对任职达到一定年限的领导干部实行跨机关和乡镇交流,或选派到外地市挂职。当年共交流副局级以上干部121名。到2010年底,共交流副科(局)级以上市管干部1500余人次,先后有60名干部被派到外地进行挂职锻炼。1998年,市委先后颁发《关于对乡镇中层以下国家公务员(工作人员)实行跨乡镇交流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对市级机关中层干部实行跨部门交流的暂行规定》。是年,共有41名市直部门机关中层干部和35名乡镇中层干部交流上岗。2007年制定颁发《余姚市机关中层干部跨单位交流工作的实施办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机关中层干部跨单位交流,有66名干部进行交流,其中8名任职时间较长的乡镇(街道)财政所长进行指令性交流,13名中层干部从市直部门交流到乡镇、街道或从乡镇、街道交流到市直部门。
  后备干部培养
  1993年、1995年和1998年,市委三次开展公开推荐优秀年轻干部,共有2000余名优秀中青年干部脱颖而出。1999年,市委建立定期公开推荐优秀年轻干部制度,每年结合乡镇、街道和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民主推荐优秀中青年后备干部,不断充实市管后备干部人才库。
  1992年开始,市委定期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至2010年共举办12期,累计500人参加培训。2002年,市委制定颁发《余姚市选派干部到重大项目等一线挂职锻炼实施办法》,通过选派后备干部到重大工程和复杂岗位挂职锻炼等途径,分类落实培养锻炼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后备干部培养、锻炼的力度。
  中层干部竞聘
  1996年,市委在市财政地税局和低塘镇试点的基础上,制定颁发《关于在市级机关和乡镇机关中实行中层干部聘任制的意见》,采用民主推荐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相对稳定与适度轮岗相结合的办法,全面推行机关中层干部聘任制。1999年,经市委同意,市委组织部先后颁发《关于乡镇机关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市级机关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市直部门和乡镇每三年为一轮,组织开展中层干部竞聘上岗。至2010年底,市级机关和乡镇、街道组织开展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各4次,有1390余位中青年干部经竞聘上岗。
  人才工作
  1988年,首次评选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对任祖伊等5位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1999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设立每年100万元科技人才专项资金。2002年,成立省内首家县级市博士(高层次人才)联谊会,有49名高层次人才为首批会员。2009年,首次提出创新型人才政府津贴制度,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及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等创新举措,投入1000万元资金开始第二期人才公寓建设。至2010年,有各类人才15.6万人,其中硕士和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3100人。有1位专家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1人确定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
  第二节 干部教育和管理
  干部教育
  1991年,开展思想作风教育整顿,强化宗旨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在教育整顿中对问题较多的24名干部进行集中培训,以示戒勉。1998年,组织3000名机关干部分期分批开展“进村入户”活动,为民办好事、办实事。2000年,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党性党风教育(简称“三讲”),经历学习提高、自我剖析、开展批评、落实整改4个阶段。2001年初,分批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乡镇、街道和部门所有干部职工,均参加学习教育活动,集中学习到课率达99.9%。2005年后,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和“为民、务实、清廉”等主题教育活动。
  干部监督管理
  1991年,建立干部谈话制度。1997年,对领导干部实行函询和谈话制度。1999年,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完善领导干部诫勉制度,建立干部预警系统。2001年,建立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畅通信息渠道。2002年,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个人报告重大事项的若干规定。2003年,制定国家工作人员因私出国(境)管理办法,实行“党群书记和组织部长夜谈”制度。2004年,制定颁发《进一步加强党政“一把手”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2007年,制定颁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管理的意见》。2008年,制定颁发《加强对党政主要负责人监督管理的若干意见》。2010年,进一步深化市管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建立规范干部监督信息收集处理制度。
  1992年起,每年组织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施年度考核。1992年,对乡镇人员实行分流,2761名乡镇行政、事业和自聘人员进行定岗和分流,共分流856人,其中到村任职201人,到乡镇企业任职和兴办经济实体486人。1997年,市级机关和乡镇全面推行公务员制度,有1085名干部过渡为公务员。。
  第三节 党员队伍建设
  党员发展
  1988年,有党员34684人,大专以上占3.2%,36岁以下占52%,60岁以上占13%。2010年底,党员57195人,大专以上占27%,36岁以下占22.3%,60岁以上占29%。
  1990年,注重吸收在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中的优秀分子入党。1993年,把党员发展重点转向生产能手、业务骨干和管理人才。1997年后,每年新党员发展人数均超1000人。2007年,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发展党员530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发展党员224名。2000年起,全面推行党员发展公示制。2002年,进一步规范党员发展双推制、双重考察制、公示制和预告制。2005年,制定发展党员票决制、入党积极分子动态管理制度等7项发展党员工作制度。
  党员教育
  1989年前,党内教育大多采用传统方式落实“三会一课”(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党课)制度。1989年起,逐步推行“电化教育”“党员活动日”“电视党校”“微型党课”“手机报”等教育形式和载体。1990年,534个村均建立党员活动室,357个基层党组织建立党员活动日制度。
  1992年,20个乡镇、90个片、村建立电教室。1994年3月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党员电化教育先进。2002年,创新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在全市农村建立1089个党员家庭教育活动点。到2006年,建成338个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覆盖全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党员教育活动点。
  1998年,市广播电视台开辟《党的生活》专栏,各乡镇均建立电视党校。2007年起,探索推行“微型党课”和“手机报”制度。
  2010年,探索建立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经费保障制度,保证党员教育活动正常开展。
  党员管理
  1988年初,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和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工作,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共2360个党支部、33964名党员参加评议。评议结果,合格党员23228人,占参加评议党员的68.4%,共处置不合格党员和基本不合格党员1066人,占3.1%。其中,限期改正596人,劝退除名103人,开除党籍13人。1990年起,民主评议党员作为一项制度每年开展一次。1994年起,重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推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1999年开始,建立党员信息库管理系统,各乡镇、市级机关先后配置党员信息管理专用电脑。2002年起,实行在职党员社区和单位双重管理双重考评。2005年7月1日,成立市党员服务咨询中心,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49支,有党员志愿者4434名。其后,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党员服务咨询中心相继建立,总数达321个。到2010年,登记的流出党员467人、流入党员263人,分别建立外出和外来党员支部。是年,全面推行“共产党员户”亮牌工作。
  第四节 基层组织建设
  村组织建设
  1999年,实施村干部重大事项报告、任期和离任审计、述职评议及全日制办公4项制度。2002年,村区划调整后,村级党组织进行首次换届。2004年起,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全面推行“公推直选”,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2004年,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先锋工程”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基础。2006年,全面推行村级重大事项党员首议制、党员提案制、党员票决制、党务公开制四项制度,规范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程序。2006年7月起,先行对全市各村主要干部的报酬实行市和乡镇、街道两级财政统筹支付,2008年,明确全市村实职干部(核定职数内脱产到村任职的村干部)基本报酬由市财政统筹。2009年起,每三年评选1次“十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十佳进取型村党组织书记”和“十佳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搭档”,培育“领头雁”队伍。
  1996年5月,全市第一个村级党委——泗门镇小路下村党委成立。至2010年,有村级党委12个。
  社区组织建设
  2002年,社区体制调整后建立19个社区党总支和1个党支部。2004年,首建3个社区党委。2002年,建立健全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在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2005年6月,社区党组织换届,季卫桥社区党总支率先实施无候选人公推直选。2006年,总结推广社区建党委、楼群建支部的经验,实行城乡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至2010年底,全市社区党组织152个,党员3031人。建制镇社区党组织37个,党员1783人。
  “两新”组织建设
  1984年8月,中日合资企业——长城精工有限公司成立党组织,全市以“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为重点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开始起步。1998年全市乡镇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后,开始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到2001年底,全市50名以上职工的非公有制企业,其中有党员的企业达到82%;100名职工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其中单独建立党组织的为60.8%。2003年,全面开展新社团组织党建工作,党员3人以上的新社团组织都单独建立党支部。到2010年底,非公企业中共建立党委4家、党总支9家、党支部726家,新社团组织中共建立党委1家,党总支2家,党支部33家。
  第五节 机关党建
  创建活动
  2002年,实施“五星级支部”创建活动。2003年,有19个机关支部被评为“五星级党支部”,占机关支部总数的24%。至2008年,市直部门党组织创建“五星级党支部”77个,占机关支部总数的95%。1988~2010年,市级机关累计评出优秀党员388名,先进党组织154个。
  教育培训和纪律检查
  党员教育 1988~2010年,一般每季度安排一次集中党课教育。形式有“三会一课”(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和党课)、微型党课、网上党课等。2009年,创办《机关党建报》、手机短信党课等。至2010年底,累计编《机关党建报》20期。
  积极分子培训 每年举办一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培训内容为党的知识、党纪党风教育等,培训时间一般为40个课时。2003年开始,新增培训知识测试。1988~2010年,市直机关有2894人次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
  组织发展 2005年起,实行预备党员公示制。至2010年,市级机关中共发展党员1108人,有1300名预备党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纪律检查 1988~2010年,市直机关纪工委配合市纪委共查处违纪党员163名,其中有66人被开除党籍。
  第六节 老干部工作
  基本情况
  老干部工作由市委老干部局负责,主要服务对象为离休干部。2002年,市委决定退休的原市级领导纳入老干部局服务范围。
  1980年,开始实行干部离职休养制度。1982年起,对健在的符合离休条件的干部办理离休手续。至1988年初,累计办理干部离休手续547人(含易地来余姚安置58人)。2010年底,离休干部总人数为735人(含易地安置余姚58人),其中红军时期1人,抗日战争时期252人,解放战争时期482人。享受司局(地专、师)级政治、生活待遇11人,享受司局(地专)级生活待遇3人,享受地专级医疗和用车待遇4人,享受县(处)级政治、生活待遇227人。2010年12月31日,健在离休干部294人(含易地安置余姚19人),其中享受司局(地专)级政治、生活待遇5人,享受司局(地专)级生活待遇1人,享受地专级医疗和用车待遇1人,享受县(处)级政治、生活待遇103人。
  组织活动
  1988年起,每月举行1次在城区居住的抗战时期入伍、享受副局(科)以上待遇的离休干部情况通报会。每年春节前,召开老干部迎春团拜会。坚持举办离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培训班。2007年6月,建立余姚老干部党校,坚持每年两次政治理论大课制度,设立退休原市级领导学习班、离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培训班、老年大学党员学习班。2007年开始,每季度组织参观、考察活动一次。每逢建党、建军、国庆等纪念日,开展多种形式的走访、慰问老干部活动。。
  服务保障
  1995年,推出企业离休干部离休费、医疗费(统称“两费”)实行系统统筹制度。1996年1月1日,企业离休干部离休金标准重新进行“套改”。1998年11月,企业离休干部“两费”实现全市统筹。2006年7月起,开展城区离休干部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工作。2010年5月,市人民医院建立老干部保健室。离休干部健康体检每年1次。
  2000年起,建立离休干部疗休养制度,每年健康疗养1次,同时做好健康体检。2007年,退休的原市级领导列入老干部健康疗养。1990年,为8位享受司局(地专)级政治、生活待遇和享受地专级医疗、用车待遇的离休干部安装住宅电话。1995年,采用邮电部门优惠、所在单位补助和个人出资的形式为享受县(处)级和曾担任过正局(科)级领导职务的离休干部安装住宅电话。。1996年,为全市离休干部优惠安装住宅电话。
  2000年起,实施离休干部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制度。2005年,开展“朝夕相伴共增辉”活动,组织社会志愿者为老干部开展医疗结对、保健咨询、小家电维修、日常生活服务。2007年3月起,开展社区为老干部服务工作,为老干部提供社区日常服务。2009年,在城区社区全面创建“老干部之家”。为离休干部建立“一键通”服务平台,发放家政服务卡等,为老干部生活、就医、急救提供方便。2009年起,每年举办老干部保健护理培训班。2010年,发放老干部公交IC卡(智能卡)。2010年起,易地离休干部体检、疗养费用全部由余姚市财政负担。易地离休干部除基本离休费、生活补贴、医疗费由原单位负责外,其他待遇与本市离休干部一视同仁。
  老年活动
  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成立于1985年。1988年,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建有门球队、桥牌队、歌咏队、钓鱼协会、书画协会、花鸟盆景协会和气功研究小组。2002年后,主要服务对象由离休干部扩大到市级退休干部。
  市老年大学
  1987年10月,成立宁波市老年大学余姚分校。1994年,改名为余姚市老年大学。2007年,建立老干部党校老年大学党员学员班。2004年12月,成立市老年大学艺术团。至2010年底,市老年大学开设63个班次,有学生600人。
  第七节 关心下一代工作
  工作网络
  1986年3月,成立市关心下一代协会。1991年3月,更名为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市关工委”)。至2010年,形成市和乡镇、街道以及村、市直机关、学校、企业的关工委组织系统。
  相关活动
  1986~2010年,关工委宣讲团(组)187个,宣讲员981名,年均宣讲次数230场次,受教育人数1.5万人次以上。有129所中小学成立法制学校。先后组织5届“十佳”小孝星评选活动,有3名小孝星被评为“感动余姚十大新闻人物”,1名被评为宁波市“文明之星”,2名被评为第三届“当代宁波最感人的十大慈孝人物”。建立35处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先后组织13届“青少年英才”评选活动,累计328人次获“青少年英才奖”,其中有37人被评为宁波市和省青少年英才。2004年后,募集社会各界人士捐助爱心资金252.98万元,累计结对帮助贫困学生3033人。
  1990年起,组织编辑、出版青少年课外读本。至2010年,先后出版《丹山赤水》故事集、连环画、烈士传等20册,并在5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建立爱心图书库。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