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市委重要决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66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市委重要决策
分类号: D22
页数: 7
页码: 705-711
摘要: 本章记述余姚市1988~2010年,市委从余姚实际出发,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就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
关键词: 余姚市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市委重要决策

内容

1988~2010年,市委从余姚实际出发,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就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
  第一节 经济建设重要决策
  科技兴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
  1991年8月26日,召开科技大会,全面落实“科技兴市”发展战略。同月,颁布的决定,将“科技兴市”调整为“科教兴市”。1991年,在23个工业产值达亿元的乡镇,配备科技乡镇长助理,次年,各乡镇均配备科技乡镇长。1993年8月,开始建设“金桥工程”,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1998年开始,加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3年后,进一步引导产学研结合,开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2007年,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2008年1月,制定《全面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1990年后,继续巩固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搞好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1993年开始,注重优化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促使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紧密结合。1994年9月9日,召开全市教育T作会议,提出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发展。1998年后,支持鼓励企业重视科研和开发,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积极发展各类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学。2003年,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并开始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及子女教育。2007~2010年,重在促进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引导民办教育规范发展,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教育规划。
  重农稳农发展战略
  1988年,继续强化农业基础,稳定粮食生产。1990年,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积极稳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1991年,制定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发展“一优两高”(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和集约化经营。1994年11月,开始推行“两田制”(也称“双田制”),实行口粮田和责任田分离。此后,逐步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推动集约化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1997年12月,制定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1999年3月,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30年不变。2000年开始,实施农业产品标准化,发展创汇农业,提高农业外向度。2007年,开始加快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万元亩值”工程和农业品牌工程,至2010年底,有中国名牌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16个,省名牌农产品7个;有中国驰名商标26件。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
  1992年后,主要目标是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1998年,提出形成中心城区、集镇、中心村等五级网络有机结合、互相呼应、整体联动的城市体系。2000年8月,提出“经营城市”理念,启动新一轮城市建设。2003年,开始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区域协协调发展,主要是分片区、组团发展和城镇化。是年3月起开展村庄整治,加快新农村建设。2006年制定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2008年4月,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家”的新农村建设目标。2008年4月21日,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和谐宜居城市的决定。2009年12月,作出推进泗门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卫星城市的决定。
  工业立市发展战略
  1988年后,继续发展壮大乡镇企业。1992年后,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开始筹划和建设工业开发区;制定政策鼓励支持个私经济发展,并开始引导块状特色经济集聚发展;进行乡镇企业和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1998年,进一步实施“扶强扶优”战略。2000年,动员各级各部门为“工业立市”加强服务工作,并开始对工业开发区进行整合和提升。2001年,开始谋划建设姚北工业新区。2007年,开始建设滨海产业园区。2008年10月,制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2010年1月,通过进一步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决定,到年底,工业企业118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3家,总产值152.8亿元,营业收入149.6亿元。
  外向带动发展战略
  1988年后,继续鼓励出口创汇,鼓励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到余姚投资。1993年,贯彻“三外齐上”“三外联动”方针(三外即外资、外经、外贸),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引导港澳台资和外资投向老企业的嫁接改造,并向商业、房地产、旅游等第三产业和农业开发领域拓展。1998年,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兴办贸易或生产企业。2001年后,清理不符合WTO规则的政策文件,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2003年,市委开始实施“选商选资、选优选强”战略。2007年,提出开放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把“好”放在第一位。2010年,成立市招商局,实施招商引资“1号工程”。至年底,引进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59家,总投资14.52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92.6%和328.9%。
  “商贸活市”发展战略
  1988~1992年,国有商业和供销社起主渠道作用。1992年后,鼓励发展民营商业,国有城镇集体商业逐步改制为私营或股份合作等。1992年,开始着力建设生产资料市场和要素市场。1993年后,拓宽第三产业发展领域,信息、咨询、会计、审计、律师等事务所和中介组织逐步兴起。1998年,开始发展现代物流业。2003年,引导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和现代营销方式,加快中心城区重点商业圈和特色街区建设。2004年,进一步确立“商贸活市”发展战略。2009年8月,制定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定,鼓励第三产业向旅游、物流、信息、咨询、农村和社区商贸服务等延伸。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94.13亿元,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37亿元,金融业33.06亿元,房地产业27.65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11.18亿元。
  建设优秀旅游城市
  1992年11月,决定发展旅游业,成立市旅游开发办公室。1996年8月,更名为市旅游局。1997年2月,制定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若干意见。2001年,开始把四明山地区作为发展休闲旅游业的一个片区统筹规划。2005年,提出建设优秀旅游城市。2007年,提出结合余姚优秀历史文化、新农村建设等发展旅游业新思路。2010年,旅游业收入41.5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526.9万人次。
  第二节 政治建设重要决策
  干部队伍建设
  配备选拔“四化”干部 1988~1993年,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配备、选拔干部。至1993年底,全市科局级领导干部共901人,其中35岁以下113人、占12.5%,45岁以下298人、占33.1%,具有大专以上学历284人、占31.5%。
  选拔任用年轻干部 1995年,贯彻执行中共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选拔群众公认度高、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成绩的年轻干部。。1994~1998年,先后提拔副科(局)级以上领导干部343人。至1998年底,全市科局级以上领导干部722名,其中35岁以下94人、占13%,45岁以下305人、占42%,具有大专以上学历464人、占64%。
  公开招考优秀干部 1994年,根据公开、公平、择优原则,采取“双推双考”,即组织推荐与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相结合,考试与考察相结合方式,选拔干部。此后,又多次进行公开招考。2005年,首次面向宁波市公开选拔5名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预备人选和5名副局级领导干部人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引入公开透明、交流竞争和群众监督新机制。
  干部教育培训 1988年起,每年对干部进行主题教育,内容有职业道德、艰苦创业、服务奉献、创先争优等。1996~2010年,每年制订干部教育培训计划。1999年,建立领导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强化统筹协调,有计划地培训干部。2000年,建立领导干部理论考试制度。2006年,制定领导干部学习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办法,根据“大教育大培训”的要求,分层分类抓好干部的教育培训。2007年,设立余姚市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网,搭建网上学习平台。2007年,开设姚江讲坛,邀请专家、学者、领导讲课,鼓励领导干部自主选学,至2010年底,共举办39期。
  培养后备干部 1992年开始,定期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1996年,制定干部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05年,建立定期推荐后备干部、干部挂职锻炼、轮岗交流、竞争上岗等制度。2007年,开展新一轮市管后备干部的公开推荐和考察工作,共推出市管副职后备干部建议人选208名,并全部进行考察。2006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全市共安排各类培训班49个,培训干部8000人次。至2010年,共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12期。
  思想作风建设
  思想建设 1988年,学习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展生产力标准的学习讨论。1989年7月4~5日,市委召开八届七次扩大会议,传达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邓小平三次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讲话,提出彻底制止动乱、稳定余姚局势和抓好党的建设等6条意见。此后,广泛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1992年后,认真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2000年3月起,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2001年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2004年,开展为期一年的机关效能建设主题教育活动。2005年,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9~2010年,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作风建设 1991年,开展思想作风教育整顿。1994年开展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年活动。1997年,制定领导干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关于加强乡镇及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的若干意见。1998年,组织近3000名干部分期分批开展进村入户活动。2004年,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行联村、联企、联户、联活动点活动,市700名市管领导干部和1218个党组织与1584户困难家庭实行结对帮扶。2005年,又相继开展“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活动。2007年,在全市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和“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主题实践活动,共帮助落实项目32个、资金1598万元,制订发展计划246项,征集各类问题、意见建议1591条。2010年,开展“解放思想再跨越、转变作风再落实”学习实践主题活动。
  廉政建设 1994年,制定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行为规范。1999年,市委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是年9月制定实施细则。2000年11月颁发考核办法。2002年,完善《关于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个人报告重大事项的若干规定》。是年,在市级机关中开展“作风建设年”和“道德建设”年活动。2004年4月,市委颁发《关于加强党政“一把手”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人事和工程项目,以及廉政谈话、经济责任审计、向市纪委全会报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党内询问质询等监督制度。至2010年,有18位党政“一把手”向市纪委全会报告工作。
  民主法治建设
  普法教育 1986年,实施第一个五年普法教育。至2010年,共实施5个五年普法教育,用各种形式向公民普及法律常识。
  依法治市 1993年8月,市委颁发《余姚市依法治市五年规划》。2001年3月,市委颁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的实施意见》。2006年6月,市委颁发《关于建设“法治余姚”的决定》。
  扩大党内民主 1988年后,不断扩大党内民主。2004年,市委颁发《中共余姚市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乡镇(街道)及市直部门党政正职人选及推荐人选表决办法》《余姚市提拔任用干部差额考察暂行办法》《关于领导干部辞职制度的实施细则》等文件。是年,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开始实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全委会初始提名推荐、投票表决、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差额考察等制度。
  扩大基层民主 1999年3月,全市按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第五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各村首次由全体选民直接提名推选村委会候选人。2002年,市委颁发《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深入开展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的意见》。2008年,市委办转发《市司法局、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意见》。
  平安余姚建设
  探索起步阶段 1991年,制定颁发《余姚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五年规划》,实施“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综治工作发展战略。1991年3月,市委第一次与各乡镇、街道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基层综治工作责任。1991年6月,成立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健全综治工作机构。1992年,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综治工作属地管理细则,细化部门与基层责任。1994年12月,成立市社会治安见义勇为奖励基金会。1994~1996年,开展专项斗争、集中整治农村治安。
  普遍发展阶段 1997年,实施“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综治工作发展战略。1997年3月,实施乡镇及村(居)、企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事机构规范化建设。1999年,市委发文学习推广新时期“枫桥经验”。2001年,先后实施乡镇、街道综治组织和城区综治工作建设,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会。2002年,开展“平安大市”创建活动。2003年,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深化发展阶段 2004年,将“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拓展为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加强和完善综治工作机制的发展战略。2004年7月,市委作出《深化“平安余姚”创建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2005年,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内部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全市4305家企业、45家市场开展“综治进民企”工作。2006年,开始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设,规范基层综治平台,配强基层综治力量。2007年,推进平安建设向农村发展,开展农村治安混乱地区、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在农村广泛建立“新老居民和谐联谊会”组织。至2009年底,全市共建立“新老居民和谐联谊会”496个。2009年,实施“加强综治基层基础、深化基层平安建设”工作,完善排查化解、治安防控、平安创建、组织网络、工作责任五大体系建设。2004~2010年,共6次获省“平安余姚”称号。2010年3月31日,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鼎。
  第三节 文化和社会建设重要决策
  文化强市建设
  1988年起,继续弘扬地方历史文化,涌现姚剧《传孙楼》等一批全国性获奖作品。1992年后,引入市场机制,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改革。1998年起,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净化,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培育和管理。2000年,开始实施文化大市、强市建设。2003年后,重点建设体现余姚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2007年,启动文化保护工程。2009年3月,颁布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
  区域文化协调发展
  1988年起,在繁荣城市文化的同时,活跃农村文化,开展文化下乡活动。1998年后,加强社区、村落文化建设。2003年,开始建设农村、社区群众性文化娱乐场所。2007年,全面启动“文化燎原”工程,将和谐文化融入新农村建设,至2010年,259个村建有村落文化宫。
  余姚精神提炼
  1993年,余姚精神的表述语为“团结务实、开拓创新、拼搏超越”。2007年11月,新时期余姚精神表述语为“崇文崇德、开明开放、创新创优”。
  教育优先战略
  1988年后,继续巩固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1993年,决定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年逐步调整农村教育网点,加快撤并和破旧校舍改造。1995年起,加快发展高中段教育,提高职高教育比例。1998年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999年后,开始鼓励社会力量办学。2000年后,加强劳动力素质培训。2003年开始,推进高标准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2004年后,进一步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2010年,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该类学生总数的61%。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988年,合同制工人开始实行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医疗费仍采用企业职工定额,机关事业单位公费。此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面和完善。1993年,提出按照统筹原则,建立和完善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1995年,开始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998年,开始发展各种补充保险。2003年,提出发展救助、救济、福利、优抚等社会保障事业。至2010年,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完善。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988年后,进行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市)建设。20世纪90年代,主要开展妇幼保健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2000年后.主要开展卫生监督体系、卫生应急控制体系等建设。2003年,开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2007年,进行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至2010年末,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219所。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