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有、集体和个私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38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国有、集体和个私工业
分类号: F42
页数: 7
页码: 398-4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的国有、集体(包括乡镇集体)、个体及联户工业和其他的工业。
关键词: 余姚市 工业 企业

内容

1988年,国有、集体(包括乡镇集体)、个体及联户工业和其他工业的产值比例为19.3∶72∶8∶0.7,个体及联户工业只是“国民经济有益的补充”。20世纪90年代初,个私工业快速发展,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90年代中期到“半壁江山”,90年代末占到70%。2010年,非公有制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90%以上。
  第一节 国有工业
  工业系统
  行业规模 工业系统,即工业局(工业总公司)系统。1988年,企业20家(前志记述21家,把集体企业“染色厂”记为国营企业),职工10210人,产值3.07亿元,利润2728万元,税金1687万元。主要企业有余姚化棉总厂、余姚通用厂、余姚水泥厂、宁波瓷厂、余姚化肥厂、宁波人和镬厂等。分布纺织、机械、化工、电子、轻工、建材、冶金、食品8个行业。
  止跌回升 1989年,受国家紧缩政策影响,发展速度减慢,效益下降。是年,产值和利润增幅分别回落10个百分点。1990年,开展增产、增收、节能、降耗的“双增双节”活动,以技术改造扩大生产,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国营企业一度走出困境,生产回升。是年,产值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后逐年保持增长势头。余姚化棉总厂从1991年到1993年连续3年列为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1994年,全系统产值10.23亿元,同比增长48.8%;利润5365万元,同比下降4.1%。
  企业改制 1996年起,生产下滑,效益继续下降。是年,产值13.75亿元、利润5020万元,分别同比下降7.5%、25.2%。1997年,余姚化棉总厂开始压锭减员。余姚化纤集团公司浆粕车间停产,生产线转至新疆。余姚化肥厂同年11月停产。1998年,余姚化棉总厂完成压锭1.4万纱锭。7月,宁波瓷厂停产,组织少量职工易地兴办股份制公司,生产自救。1999年,工业局所属国有企业全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于次年基本转为非公有制企业。(详见第十四编《工业企业改革》)第一章第二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工业系统6家重点企业
  余姚化棉总厂 始建于1942年2月,原为私营镇海茂丰纺织印染股份有限公司,1954年为公私合营。1960年10月迁余姚,名称变更为余姚久丰纱厂。1966年8月转国营,名称变更为余姚东风化纤棉纺厂。1987年2月,名称变更为余姚化纤棉纺织总厂,下设余姚第一化纤厂、余姚第一棉纺织厂。是年,余姚第一棉纺织厂评为国家二级企业。1988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二级企业证书(前志记为1987年)。1980~1991年,有7只产品获“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3只产品获“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1991~1993年,列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1987~1995年,或以委托管理、或以全建制兼并的方式,将余姚久丰布厂、余姚染织厂、余姚造船厂、余姚无线电二厂、余姚无线电三厂并入;与港商合资兴办余姚华丰制衣有限公司,并投资兴办余姚合成短纤厂、余姚烟用丝束厂;先后在宁波等地兴办余姚久丰纺织实业有限公司、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华贸易发展公司、宁波保税区久丰工贸公司等。至1998年,企业占地15.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45万平方米,年销售额6亿元,在册职工5533人。是年始,按照国务院决定,对企业实施压锭减员。此后,企业持续进行改革、改制,直至国有资本全部退出(详见第十四编《工业企业改革》第一章第二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浙江余姚化纤(集团)公司 1994年5月,余姚第一化纤厂从余姚化棉总厂中分离,同年8月,设立浙江余姚化纤(集团)公司。主要产品为“双象牌”粘胶短纤维以及玻璃纸、化纤机械、化工助剂、纺织服装等。经3次扩建,1997年粘胶短纤维年产2.3万吨,比1987年的1万吨,增产1.3万吨。
  1979年,双象牌1.4D×38毫米粘胶短纤维获纺织工业部部优产品、浙江省优质产品证书,1995年,又获浙江省名牌产品证书。1999年,粘胶短纤维“二次浸渍”新工艺获纺织工业部科技进步奖。
  1992~1996年,以车间为单位、以产品为纽带与港商合资兴办宁波升丰胶带薄膜制品有限公司、宁波升敏透明薄膜制品有限公司和宁波升挺机械有限公司。引进港资422.1万美元。
  1994年,兼并余姚二硫化碳厂。1997年,浆粕车间停产,搬迁至新疆玛纳斯县,合资组建新疆玛纳斯浆粕有限公司。2000年6月,开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详见第十四编《工业企业改革》第一章第二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余姚通用机器厂 始建于1951年12月,称余姚县供销合作总社机器修理部,1953年2月,变更为地方国营余姚铁工厂。其主要产品为农业、水利服务。1958年,和余姚第一机械厂合并,是年8月7日,变更为地方国营余姚通用机器厂。此后,产品开发领域逐步扩大。1960年下半年第一台3L-10/8型空压机试制成功后,逐步开发形成三大系列70多个规格的空气压缩机。1969年,帮助筹建余姚动力机厂。1972年,钢铁车间划出成立余姚铁合金厂。20世纪70年代初,余姚乡镇企业初创时期,为乡镇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培养技术人才,并直接与郑巷、牟山、临山、历山等乡镇的农机厂或五金厂联营。1978年L3.5型电动空压机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3L-10/8型空压机获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1984年获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证书。20世纪80年代,企业新开发的大中型风机盘管机组,即中央空调设备,被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北京图书馆、秦山核电站、北京亚运村等建设工程选用。1994年,成立余姚通用集团。1995年,变更为宁波通用集团。1993~1997年,企业以部分设备、场地和产品,分别与港商、日商、澳商合资兴办7家中外合资企业。1995~1998年,通用集团连续4年被浙江省经济评价中心评定为省内规模最大、效益最佳企业之一。1999~2000年,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详见第十四编《工业企业改革》第一章第二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转为民营企业,仍沿用余姚通用机器厂厂名。转制后,企业继续扩大经营规模。至2010年,余姚通用机器厂旗下有浙江捷华电子有限公司、余姚捷华压缩机有限公司、余姚通用宾馆、宁波文山创意广场开发有限公司、宁波文山电子商务产业管理有限公司、宁波舜洁卫生洁具有限公司、梯爱司表面处理技术(宁波)有限公司、宁波通文广告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是年,企业合计实现销售收入6850万元,上缴税金592万元,税后利润271万元。
  宁波瓷厂 建于1957年8月,名为余姚四明瓷厂,性质为县属集体。是年7月,转全民所有制。1984年,变更为宁波瓷厂。1986年,“大雁牌”65头中餐具获省优质产品证书。1988年,“大雁牌”贴花细瓷(镇德罗汉)汤碗和普瓷贴花三大碗同时获省优质产品证书、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证书。是年,获轻工业部质量管理奖。198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二级企业证书。20世纪90年代后,市场占有率下降、产品积压、开工不足。1998年7月停产,职工下岗分流(详见第十四编《工业企业改革》第一章第二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余姚化肥厂 建于1958年,不久停办。1966年重建,初期生产农用合成氨水。1988~1993年,进行设备技术更新和扩产改造,形成年产2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能力,但实际生产能力至1997年为1.5万吨。1991年,名列浙江省43家小化肥厂第六名,获化工部颁发的“全国小氨肥竞赛先进企业”称号。1993年起,因企业产品单一、档次低、缺乏竞争力,连年亏损。1999年破产(详见第十四编《工业企业改革》第一章第二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余姚水泥厂 1970年筹建,翌年投产。1988年,企业的“石煤预均化研究”获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88~1997年,形成年产30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列宁波市第一。1993年,与台商合资,设立生产电线的余姚舜台电讯器材有限公司。1994年,为企业效益最佳年份,实现产值3155.8万元,利润503.57万元,获浙江省水泥产品质量50佳企业。1999年,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详见第十四编《工业企业改革》第一章第二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其他部门工业
  市粮食局 余姚粮机厂,1988年产值841.07万元,1993年达到1200万元,增长42.7%。余姚米厂,1988年利润36万元,1992年利润98.31万元,增长1.73倍。此外,余姚油厂及其他米厂,于2000年前后或停产或转为非公有制企业。
  市商业局 余姚酿造厂,1988年后一度快速发展,到1992年产值增长83%;1988年5月,增挂余姚市致和实业公司牌子;1996年1月,启用市致和实业公司名称;同年5月,兼并市属大集体的市食品饮料厂。余姚食品厂,1994年产值2507.8万元,比1988年增长13倍。1999年后,企业先后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此外,还有天一食品有限公司、宁波绿色制品有限公司、市畜禽养殖公司,分别于1997年后或歇业或改制。
  其他 市物资局、市供电局等所属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比重不大,但都经历发展、困难、改组改制等,于2000年前后或停产或转为非公有制企业。
  第二节 城镇集体工业
  二轻系统
  行业规模 二轻系统,即二轻工业局(二轻工业总公司)系统。1988年,企业60家(中日合资企业2家),职工12508人,产值3.72亿元,利润1810万元,税金1194万元。主要行业有塑料加工、机械五金、纺织,分别占26.1%、22.3%、9.7%。1993年,总产值10.78亿元,利润5084万元,税金331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8%、58%、41.8%。1995年开始,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出现双下滑。此后,采取关、停、并、转、破产、拍卖等形式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至2000年底,基本转为非公有制企业。
  行业发展 1989年1月,浙江吸尘器厂从余姚塑料总厂分离出来,开始批量生产吸尘器。是年“玉立”牌新一代薄型吸排油烟机问世。一批小家电产品成为新兴产业,尤其是清洁类、厨房类等家用电器。1990年,二轻系统共开发“四新”(新品种、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产品216只,新产品产值6739万元,占总产值的15.1%。1991年,长城牌GW双色多功能钢卷尺被评为国优金奖。发展主要有3种模式。一种模式是企业联合。1988年后,继续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横向联营。至1992年,实施联营合作项目32项,其中工贸联营14项,工工联营11项,工科联营7项。第二种模式是企业合资。1988~1993年,累计组建合资企业17家,协议引进外资602.06万美元。1993年,完成出口交货值1.88亿元,是1988年的4.8倍。再一种是盘活存量。1988年开始,有计划地实施城区老企业的迁建改造。利用地租级差,筹集企业更新改造的资金。1993年,余姚棉纺织厂、富华针织制衣公司、余姚电机厂向城西开发区搬迁。其间,余姚塑料机械厂、余姚装潢工程公司、宁波毛巾厂、余姚布厂、舜广公司等11家企业相继实施迁建,腾出土地7.85公顷,盘活存量资金8000万元。改革详见第十四编《工业企业改革》第二章《城镇集体企业改革》。
  其他部门工业
  市供销社 1988年,企业45家,职工1953名,产值4231万元,利润215万元。主要企业有临山棉花采购加工厂、泗门棉花采购加工厂、低塘棉花采购加工厂(第三棉纺织厂)、余姚茶厂、余姚商业机械厂等。1994年,产值1.49亿元,利润307万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2.52倍和42.8%。1995年开始,总量徘徊不前,效益下降。1998年,利润105.19万元,比1994年下降65.7%。1999年开始企业改组改制,原个人承包、租赁的小企业与供销社脱钩,较大企业公开转让或定向转让,成为非公有制企业。
  市商业局 1988年,企业4家,附营企业4家。主要企业有市豆制品厂、市味一炒货厂。是年,市豆制品厂投资22万元,引进年产300吨内脂豆腐生产线,开创余姚豆腐生产由手工作坊式向机械化生产方式的转变。翌年8月,市豆制品厂和市食品饮料厂合并为市食品饮料厂。1993年12月,对市味一炒货厂的部分网点、厂房进行拆除,盘活部分存量资产,改组为市润丰工贸公司,1996年产值485万元,销售收入434万元。1997年停产,2000年4月歇业。
  市粮食局 1988年,企业8家,主要企业有余姚粮油副食品加工厂、余姚麦芽厂等。1993年,企业20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粮食工业企业开始下滑。到2000年,转为非公有制企业。
  其他 工业局、乡镇局、广电局、农林局、交通局、民政局、教育局等部门所属的企业,于2000年前后都转制为非公有制企业。
  第三节 乡镇集体工业
  止跌回升
  1988年,总产值(现行价、下同)19.17亿元,占全市工业的67.9%。村以上集体企业2262家,职工122952人,产值16.53亿元,占乡镇工业的86.2%。产值超百万元企业435家,其中超千万元企业17家。
  1989年下半年,乡镇工业呈下滑趋势。此后,市政府引导企业调整结构,开发市场适销产品,解决资金短缺。1990年8月,止跌回升,是年产值22.02亿元,比上年增长0.3%。其中,村以上集体企业产值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8%。1991年,乡镇企业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是年,产值29.5亿元,其中村以上集体工业产值25.57亿元。
  企业逐步转为非公有制
  1992年,乡镇企业试行股份合作制,促进乡镇工业快速发展。是年,完成产值40.33亿元,其中村以上集体企业完成产值34.8亿元,比上年增长36.1%。1993年6月,被农业部授予“1992年乡镇企业百强县”称号,居第56位。1994年,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为126.17亿元。其中,村以上集体企业产值74.53亿元,占乡镇工业的59.1%。
  1995年,除少量骨干企业外,村及村以上集体企业,基本完成产权制度改革,转为股份合作制和私营企业,但仍按乡镇企业口径统计。是年1月,被省政府命名为“八五”期间(1991~1995)发展乡镇工业先进县(市)和乡镇工业产值超百亿元县(市)。同时命名市电讯设备厂、姚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电视机厂为“八五”期间规模经济效益先进企业。是年,总产值219.65亿元,其中村及村以上集体企业产值115.13亿元。
  1998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发展速度有所回落,同比增长15.4%,是年产值362.46亿元,其中村及村以上集体企业145.65亿元、占乡镇工业的40.2%。2001年,乡镇工业产值487.35亿元,其中村以上集体企业产值166.89亿元、占乡镇工业的34.2%,比重呈继续下降趋势。此后,个私企业不断发展,集体企业继续改制为非公有制企业。
  至2010年,有村以上集体企业45家,从业人员1943人,产值7.05亿元,占乡镇工业的0.4%。
  第四节 个体私营工业
  个体及联户
  1978年,允许个体联户企业发展,但企业用工规模、行业等有所限制。农村开始兴办家庭工业,为国营、城镇集体企业加工生产零配件。20世纪80年代初,一部分国营、城镇集体企业的职工,辞职从事个体经营。到1984年,工商登记的个体工业1456家,个体、联户工业产值1538万元,占全市工业的1.2%。是年,贯彻国务院批转农牧渔业部报告,将个体、联户工业作为乡镇企业组成部分,鼓励其发展。
  1987年6月,市政府制定《发展联户家庭工业的意见》,提出发展工业经济“四个轮子”(国营、城镇集体、乡村、个体4种所有制性质的工业)一起转的思路,当年个体、联户产值1.73亿元,占全市工业的7.9%。主要从事塑料配件、小五金、机械零部件、冲件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个体及私营
  1988年7月后,工商部门开始受理私营企业注册登记。是年11月,市舜江轻工零件厂获工商批准,成为第一家私营工业企业。全年,批准设立私营企业23家。但个体私营企业在征地审批、银行贷款、税收优惠等方面仍受到限制。到1991年,仅有私营企业38家,从业人员819人,产值1063万元。
  1993年1月,市委制定《鼓励和支持城乡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翌年2月,制定补充意见,市财税、工商等部门制定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至1995年,个体户11144家,私营企业1278家,从业人员87852人,产值101.12亿元,占全市工业的42.3%。
  1998年,市委制定《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见》,鼓励下岗职工和企业富余人员从事个体私营经济。个体私营企业在立项审批、用地、用电、用水及人才引进、税收规费收缴与公有制经济企业一视同仁。同时,乡镇企业基本完成改制,绝大多数工业企业转为个体私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生产经营扩大到家电、仪表、机械等市内所有行业。是年,有个体户11376家、私营企业2571家,从业人员102602人,产值214.48亿元,占全市工业的54.7%。此后,个体、私营工业产值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1999年,市政府积极扶持、引导发展个私企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全市形成10个重点块状经济:临山镇的按键和制笔、泗门镇的剃须刀、老方桥镇的打火机、洪山乡的汽车配件、陆埠镇的水暖配件和电动工具、低塘镇的铁芯冲件、黄家埠镇的消防阀门、梁弄镇的建筑灯具。2000年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继续快速发展。2010年,有个体户11980家、私营企业8713家,从业人员266593人,产值1380.56亿元,占全市工业的64.9%。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