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扶贫措施及成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36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扶贫措施及成果
分类号: F323.8
页数: 8
页码: 370-377
摘要: 本章记述余姚市1989年,制定5年扶贫计划,至1994年结束。其间,扶持种植、养殖项目41个,下拨资金128.4万元,化肥184.5吨,受益农户2211户,脱贫率70%。1995年开始,重点扶助山区集体经济薄弱村,兼顾贫困户。20世纪90年代末,山区乡镇摘掉省贫困乡镇帽子。2000年后,充分开发利用山水资源,四明山不仅是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而且成为余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柱。
关键词: 余姚市 扶贫措施 扶贫开发

内容

1989年,制定5年扶贫计划,至1994年结束。其间,扶持种植、养殖项目41个,下拨资金128.4万元,化肥184.5吨,受益农户2211户,脱贫率70%。1995年开始,重点扶助山区集体经济薄弱村,兼顾贫困户。20世纪90年代末,山区乡镇摘掉省贫困乡镇帽子。2000年后,充分开发利用山水资源,四明山不仅是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而且成为余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柱。
  第一节 改善基础设施
  农民饮用水工程
  1995年,开始实施山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2005年6月,开始实施提升工程,主要有水质测验、管道修复、蓄水池扩容,到2007年底,基本完成。总投资1.2亿元,新建供水站210个,改造各村自来水工程的蓄水池、过滤池、总管等设施。根据水质和人口数量采用膜处理、紫外线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等不同方法对饮用水进行消毒净化。
  村庄环境改造工程
  2003年3月,开展以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溪道净化、村庄绿化和环境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山区村庄整治工程。2004年开始,市财政设专项资金资助薄弱村进行村庄环境改造。到2010年底,山区创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2个、宁波小康村3个、余姚小康新农村4个。
  2005年开始,实施溪道常年保洁工程,全面建立每周6天长效保洁机制。至2010年,山区建设生态公益林22567公顷,创建生态乡镇4个。
  扶贫公路工程
  1995年开始,建设扶贫公路工程,至2010年,累计建造78条共231千米的扶贫公路,实现山区村村通公路。
  1997年开始,实施油路上山工程,至2005年,山区72个村的通村道路都实现硬化或油化。2010年,开始实施省道浒溪线山区段拓宽改造工程。
  资源型机耕路工程
  1988~2010年底,累计建造山区资源型机耕路120条,计200千米。
  2007年开始,宁波市、余姚市对新建的资源型机耕路按每千米8万元标准进行补助。至2010年底,有51条计118千米的资源型机耕路获补助。
  教育和信息扶贫工程
  20世纪80年代末,全市山区实现村村有小学。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资助下,累计新建、翻修学校52所,3.5万平方米。此后,对危房学校、薄弱学校、小规模学校进行撤并,提高教学质量。2010年,山区有中小学校11所,教师473人。
  1995年,山区村村通程控电话。1997年10月,鹿亭乡成为第一个通有线电视的山区乡镇。至2010年,全市山区实现程控电话、广播、有线电视全覆盖。
  林特扶贫“1215”工程
  1995年,市人大作出关于推进林特扶贫“1215”工程决议,市财政落实专项扶贫资金600万元。要求通过林特扶贫,帮助山区农民人均建设2亩经济特产林,经济特产林年收入达到每亩1500元。到1999年底,山区累计开发和改造各类经济特产林20.5万亩,人均2.04亩,经济特产林收入1.08亿元,人均1160元,占山区农民当年人均收入的48%,基本实现工程扶贫目标。
  第二节 结对帮扶
  企业结对帮村
  1991年11月,市委、市政府组织32个单位及企业,出资金、出项目,帮扶山区32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到1995年,结对扶贫企业总数达117家,当年度筹集村级集体资金65.94万元。1996年,随着国家财税制度改革,税收优惠取消,企业帮扶随之告一段落。
  部门结对帮村
  1988年开始,余姚市级机关17个部门、宁波市级机关13个部门结对帮扶山区乡镇。2007年结对个数最多,余姚市共有72个部门结对山区54个欠发达村。至2010年,余姚市级54个机关部门联系结对山区38个欠发达村,宁波市级24个部门挂钩结对山区24个欠发达村。2000年后,宁波市级部门和余姚市级部门年均到位帮扶资金在500万元以上,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此外,有20个平原经济强村与山区2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结对。非公企业则通过“光彩事业”开展帮扶。
  社会结对帮户
  1997年开始,组织开展“千个支部帮千户”活动,108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1084户有劳力、缺资源、少门路的生产型特困户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2001年开始,又组织开展700名市管领导干部和500个机关党组织与1586户贫困家庭结对,开展助学助医帮扶。至2010年底,全市有828名市管领导干部与山区918户低收入农户结对,每年帮扶资金(物资)达130万元。
  扶贫攻坚战
  1995年初,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3年扶贫攻坚战。对照贫困乡镇脱贫的9条标准,分乡镇制定脱贫规划。1995年,梁弄镇率先脱贫。1996年,四明山镇、大岚镇脱贫。1997年,鹿亭乡和梁辉镇的茭湖、燕窝、黄明3个片脱贫。至此,全市3年限期脱贫攻坚战完成,进入巩固脱贫成果和奔小康的新阶段。
  贫困乡镇限期脱贫9条标准:按农业口径,80%的农户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户户吃上清洁水;村村通公路或机耕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消灭学校危房;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基层组织健全,班子过硬。
  奔小康工程帮扶
  2008年,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关于开展低收入农户状况调查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至2010年,基本形成低保资助、就业援助、生产扶助、就学资助、医疗救助、住房补助等机制;对人均居住面积不足20平方米、单人户不足30平方米的住房困难户,宁波市和余姚市财政每年配套投入300万元,按照每户2000元到1万元的标准进行一次性补助。这一帮扶工程面向全市。至2010年底,山区有1100户住房困难户,共获900万元补助。
  第三节 开发帮扶
  发展山区小水电
  小水电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1987年,有小水电站32座,总装机容量8170千瓦,年发电量1998.7万千瓦时。1988年开始,市政府把开发小水电作为发展山区经济,帮助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战略任务。到2010年,山区共建成小水电站77座,总装机容量26055千瓦,占可开发量的82.8%。年发电量4264.69万千瓦时,其中上网电量3446.82万千瓦时,年均产值2500万元。山区72个村有43个村拥有小水电股份,年分红收入700万元,村均16万元。
  2007年开始,宁波、余姚两级政府以资助电站技改扩容、购建厂房、购置店铺等形式,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到2010年底,两级财政共投入专项扶持资金3673万元,扶持项目73个,山区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400万元。
  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1988~2010年,开发高山“三笋”(春笋、冬笋、鞭笋),建立以山羊、番鸭、土鸡为主的畜禽养殖等农产品基地,面积1.4万公顷。2002年,市政府实施番鸭上山工程,整个山区土鸡、番鸭年出栏量30万羽,年产值2500万元。2010年,山区春茶总产值7412万元,春笋总产值5090万元,分别是1988年的4.5倍和2.8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山区花卉产业开始发展,2010年,种植面积2667公顷。2010年上半年,销售收入1.25亿元,其中四明山镇9800万元。
  20世纪90年代后,梁弄镇引导培育灯具、茶叶、竹笋制品等一批加工制造企业。到2010年,灯具企业发展到450家,提供工作岗位1万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5%以上。还拥有桃、梨、杨梅、桑果等优质水果基地近670公顷。2010年,果农收入1000万元。
  发展红色和生态旅游业
  2002年10月,大岚镇丹山赤水景区建成开放,此后四明山森林公园、四窗岩漂流、天湖山庄等一批旅游景区景点陆续建成开业。2004年,梁弄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被列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5年被中央红色旅游办公室等单位评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之一。2010年,山区有各类农家乐129家,床位1200个,餐位近万个;拥有宁波级以上的农家乐特色示范村、示范点6个;接待游客45万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收入2183万元。
  大岚镇柿林村有90%以上的家庭与旅游产业挂钩,30家农户因从事旅游业而脱贫。2010年,村人均纯收入8504元。
  第四节 梯度下山移民
  移民工程
  1994年,梁弄镇道士山整村31户村民迁至梁弄镇车岗头,成为第一个不通路、不通水、不通邮的整体搬迁村。此后,陆续有一些“三不通”的村搬迁下山。2003年开始,实施山区人口“内聚外迁”(也称梯度下山)移民工程。“内聚”指拆并山区零星居民点,“外迁”指安置到城镇周边地区。至2010年底,山区内聚2420户,外迁1963户。
  至2010年,在城区建成阳光公寓一期工程、西南公寓等下山移民集中安置小区2个,总占地面积14公顷,总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共2076套,总投资2.51亿元;建设内聚点6个,集聚移民654户。2010年底开始,推进实施阳光公寓二期建设工程,规划用地7公顷,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1.7亿元,计划安置下山移民户850户,山区通过退宅还耕,可净增耕地10.7公顷。
  减免补助政策
  1994年开始,由政府定价的服务性收费,实行减半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除房屋登记证书工本费外,免收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新增宅基地整理复垦指标,给予每公顷700万元的补助。
  选择到移民集中安置小区落户的农户,按照人均25平方米,购买75、100、125平方米等户型套房,实际购买面积超过应安置面积的,其超过部分按建造成本价结算。自然村整村拆迁到中心镇、中心村安置的农户,宁波市财政每户补助5000元,余姚市再给予每人6000元的补助,并按每户3000元实施基础设施配套补助;整村拆迁自愿到平原集镇和城区购买商品房的农户,宁波市财政每户奖励5000元,余姚市在规定面积内再给予每平方米400元的奖励。
  30户以下自然村实行一次性整体搬迁时,允许适当保留原建住房,以改作生产用房。比例不超过移民总户数的5%,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方便村民作业和休息。对一次性整体搬迁确有困难的,特别是规模较大、原有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的自然村,允许分期实施,但第一年拆迁户数须达到总户数的60%。
  权益保障和配套服务
  明确原有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不变,集体资产享有权以及收益分配权不变,土地承包权、林木收益权和自留山使用权不变,鼓励依法对土地山林使用权等资源以租赁、转包、入股等形式流转。继续享受农业人口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其子女实行安置地施教区就近就学,免收择校费。
  在集中安置小区,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民学校、菜场、超市等生活配套设施,小区内统一配置多功能活动室、科普长廊、宣传窗等,组建文体队伍,满足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2008年,组建3个山区乡镇外出人口中介服务机构,依托市、乡镇(街道)、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和平台,开展适用职业技能培训、劳务中介和劳动权益维护等服务工作,帮助移民就近就地就业。
  第五节 扶贫成果
  经济发展
  2000年后第三产业兴起,至2010年,连锁便利店、农资连锁店,基本覆盖山区。
  2010年,山区有茶园3626.8公顷,毛竹林128942公顷,花木2762.5公顷,果园670公顷;各类农家乐129家,床位1200个,餐位近万个。小水电、茶叶、春笋、毛竹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壮大,花木、果蔬等种植业,土鸡、番鸭等养殖业不断发展,旅游业、灯具制造业发展更为迅速。
  2010年,山区4乡镇两片区共实现地区生产值68.34亿元,其中工业55.48亿元、农业5.92亿元、第三产业6.94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287万元。与1985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3.7倍。
  生活变化
  1993年,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至2010年,每个乡镇建有文化中心,3个村建有村落文化宫;每个乡镇建有卫生院,56个村设有村卫生室;各类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积达98%。
  2000年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普遍进入农户家庭,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开始拥有小汽车。2010年,人均收入7132元,与1985年相比,增长21.1倍。
  2010年,山区72个村等级公路通村率、硬化率、合格率和城乡公交客运通达率均100%;生产生活用电、程控电话、广播、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移动信号实现全覆盖,宽带网络也开始走进山区群众的日常生活。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