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编 扶贫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356
颗粒名称: 第十三编 扶贫开发
分类号: F323.8
页数: 14
页码: 368-381
摘要: 本篇记述余姚市1988年政府批准为革命老区县(市),各级政府和帮扶单位出资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改善生活条件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企业落实扶贫项目,引导老区群众开发山水资源。进入21世纪,实施下山移民,减少老区人口;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区。
关键词: 余姚市 扶贫开发 经济

内容

1988年5月13日,余姚被省政府批准为革命老区县(市),全市72个乡镇有90%为老区乡镇,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5%;老区村674个,占总村数的82.5%。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老区乡镇当中,经济欠发达区块主要包括四明山、大岚、鹿亭、梁弄4个乡镇及梨洲街道黄明、茭湖、燕窝片和陆埠镇洪山片,区域面积461平方千米,占市域总面积的30.7%;户籍人口10.4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2.4%;拥有耕地面积3296公顷、山林面积31841.7公顷。经济欠发达区块均在市南部山区,故常以山区代称。
  1988年后,主要为“输血型”扶贫,各级政府和帮扶单位出资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改善生活条件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继之“开发式”扶贫,亦即“造血型”扶贫,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企业落实扶贫项目,引导老区群众开发山水资源。进入21世纪,实施下山移民,减少老区人口;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区。
  本编还记述省内外对口扶贫。
  第一章 扶贫领导机构和单位
  1985年成立扶贫机构,此后,把扶贫工作提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扶贫机构分市级议事协调机构和工作机构。1992年成立扶贫开发区。
  第一节 扶贫领导机构
  市扶贫委员会
  市四明山经济开发委员会 1985年5月成立。余姚成为省首个创建老区扶贫开发机构的县(市)。
  市老区经济开发委员会 1985年12月23日,由市四明山经济开发委员会更名。
  市扶贫领导小组
  1985年,成立市革命老区开发领导小组。1998年,成立市欠发达老区乡镇全面奔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03年,成立市人口“内聚外迁”工作领导小组,与前两个领导小组三位一体。下设办公室均与老区开发建设办公室合署办公。
  市扶贫工作机构
  市老区经济开发办公室 1985年12月23日成立。
  市扶贫工作办公室 2010年5月成立,与市老区开发建设办公室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第二节 扶贫开发区
  市梁辉经济开发区
  成立时间和开发范围 1992年6月成立,开发范围1.5平方千米,位于杭甬高速公路梁辉道口。
  优惠政策 1992年8月11日,市政府颁发《关于鼓励投资开发余姚市梁辉经济开发区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在税收、金融、工商、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梁辉、梁弄、大岚、四明山4镇和鹿亭乡引进的港澳台商和外商、市外投资者,可在开发区落户,并按市政府规定享受优惠政策。5乡镇和市内投资者开展横向联合,也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
  扶贫资金 1995年4月,市政府同意开发区建立扶贫资金。区内各类企业及结对扶贫企业,按减免税总额的15%缴纳。扶贫资金返还给所在乡镇、村,用于改善生产条件、生活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
  扶贫成效 到1995年8月,5乡镇及其村在区内自办企业37家,投资3560万元。结对扶贫联办企业21家,总投资9665万元。上缴贫困地区资金370万元。利用建厂办企业,使花岗石、茶叶等山区资源得到开发,推向市场。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1200人,所得工资729万元。市邮电局在区内兴办的通讯用品厂,帮扶鹿亭乡叶家杨和茶山两个村安装自来水,为茶山村修建一条宽6米、长1500米的机耕路。
  浙江余姚扶贫经济开发区
  沿革 由市梁辉经济开发区升格。1995年3月9日,省长万学远视察市梁辉经济开发区。1995年4月10日,省人民政府批复宁波市政府,同意成立余姚扶贫经济开发区。
  开发范围 南起梁辉水库大坝,北至浙江远东工业城,西起孤山村烂水田畈,东至向漕江。开发面积2.3平方千米,即市梁辉经济开发区的全部区域。
  扶贫资金及返还 1995年至1996年9月,扶贫开发区收取扶贫资金178.5万元,其中1996年70.5万元。返还给老区150万元,其中,管委会直接返还给与企业结对村64万元,市政府统一调度用于山区饮用水工程25万元,市委、市政府指定下拨给贫困村6万元,支持老区100位困难学生补助费4万元。返还给梁辉镇、洪山乡、鹿亭乡、四明山镇管理费33.3万元和教育附加费19.8万元。
  扶贫资金使用 用于为老区人民改善生产条件、生活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31个项目;修建公路、村道、机耕路,涉及10个村,共22.5万元;建设饮用水工程32.7万元;改善农业设施,涉及7个村29万元;开发果林基地,涉及2个村,7万元;发展教育事业10.6万元。
  开发区整合提升 1996年9月后,随着公有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进区企业优惠政策调整,扶贫资金收取作相应调整,“扶贫”优势渐失。区内个体私营企业渐成主体,按照法律自主经营。2002年1月,浙江余姚扶贫经济开发区并入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开发区不再具有扶贫功能。
  第二章 扶贫措施及成果
  1989年,制定5年扶贫计划,至1994年结束。其间,扶持种植、养殖项目41个,下拨资金128.4万元,化肥184.5吨,受益农户2211户,脱贫率70%。1995年开始,重点扶助山区集体经济薄弱村,兼顾贫困户。20世纪90年代末,山区乡镇摘掉省贫困乡镇帽子。2000年后,充分开发利用山水资源,四明山不仅是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而且成为余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柱。
  第一节 改善基础设施
  农民饮用水工程
  1995年,开始实施山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2005年6月,开始实施提升工程,主要有水质测验、管道修复、蓄水池扩容,到2007年底,基本完成。总投资1.2亿元,新建供水站210个,改造各村自来水工程的蓄水池、过滤池、总管等设施。根据水质和人口数量采用膜处理、紫外线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等不同方法对饮用水进行消毒净化。
  村庄环境改造工程
  2003年3月,开展以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溪道净化、村庄绿化和环境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山区村庄整治工程。2004年开始,市财政设专项资金资助薄弱村进行村庄环境改造。到2010年底,山区创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2个、宁波小康村3个、余姚小康新农村4个。
  2005年开始,实施溪道常年保洁工程,全面建立每周6天长效保洁机制。至2010年,山区建设生态公益林22567公顷,创建生态乡镇4个。
  扶贫公路工程
  1995年开始,建设扶贫公路工程,至2010年,累计建造78条共231千米的扶贫公路,实现山区村村通公路。
  1997年开始,实施油路上山工程,至2005年,山区72个村的通村道路都实现硬化或油化。2010年,开始实施省道浒溪线山区段拓宽改造工程。
  资源型机耕路工程
  1988~2010年底,累计建造山区资源型机耕路120条,计200千米。
  2007年开始,宁波市、余姚市对新建的资源型机耕路按每千米8万元标准进行补助。至2010年底,有51条计118千米的资源型机耕路获补助。
  教育和信息扶贫工程
  20世纪80年代末,全市山区实现村村有小学。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资助下,累计新建、翻修学校52所,3.5万平方米。此后,对危房学校、薄弱学校、小规模学校进行撤并,提高教学质量。2010年,山区有中小学校11所,教师473人。
  1995年,山区村村通程控电话。1997年10月,鹿亭乡成为第一个通有线电视的山区乡镇。至2010年,全市山区实现程控电话、广播、有线电视全覆盖。
  林特扶贫“1215”工程
  1995年,市人大作出关于推进林特扶贫“1215”工程决议,市财政落实专项扶贫资金600万元。要求通过林特扶贫,帮助山区农民人均建设2亩经济特产林,经济特产林年收入达到每亩1500元。到1999年底,山区累计开发和改造各类经济特产林20.5万亩,人均2.04亩,经济特产林收入1.08亿元,人均1160元,占山区农民当年人均收入的48%,基本实现工程扶贫目标。
  第二节 结对帮扶
  企业结对帮村
  1991年11月,市委、市政府组织32个单位及企业,出资金、出项目,帮扶山区32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到1995年,结对扶贫企业总数达117家,当年度筹集村级集体资金65.94万元。1996年,随着国家财税制度改革,税收优惠取消,企业帮扶随之告一段落。
  部门结对帮村
  1988年开始,余姚市级机关17个部门、宁波市级机关13个部门结对帮扶山区乡镇。2007年结对个数最多,余姚市共有72个部门结对山区54个欠发达村。至2010年,余姚市级54个机关部门联系结对山区38个欠发达村,宁波市级24个部门挂钩结对山区24个欠发达村。2000年后,宁波市级部门和余姚市级部门年均到位帮扶资金在500万元以上,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此外,有20个平原经济强村与山区2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结对。非公企业则通过“光彩事业”开展帮扶。
  社会结对帮户
  1997年开始,组织开展“千个支部帮千户”活动,108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1084户有劳力、缺资源、少门路的生产型特困户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2001年开始,又组织开展700名市管领导干部和500个机关党组织与1586户贫困家庭结对,开展助学助医帮扶。至2010年底,全市有828名市管领导干部与山区918户低收入农户结对,每年帮扶资金(物资)达130万元。
  扶贫攻坚战
  1995年初,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3年扶贫攻坚战。对照贫困乡镇脱贫的9条标准,分乡镇制定脱贫规划。1995年,梁弄镇率先脱贫。1996年,四明山镇、大岚镇脱贫。1997年,鹿亭乡和梁辉镇的茭湖、燕窝、黄明3个片脱贫。至此,全市3年限期脱贫攻坚战完成,进入巩固脱贫成果和奔小康的新阶段。
  贫困乡镇限期脱贫9条标准:按农业口径,80%的农户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户户吃上清洁水;村村通公路或机耕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消灭学校危房;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基层组织健全,班子过硬。
  奔小康工程帮扶
  2008年,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关于开展低收入农户状况调查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至2010年,基本形成低保资助、就业援助、生产扶助、就学资助、医疗救助、住房补助等机制;对人均居住面积不足20平方米、单人户不足30平方米的住房困难户,宁波市和余姚市财政每年配套投入300万元,按照每户2000元到1万元的标准进行一次性补助。这一帮扶工程面向全市。至2010年底,山区有1100户住房困难户,共获900万元补助。
  第三节 开发帮扶
  发展山区小水电
  小水电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1987年,有小水电站32座,总装机容量8170千瓦,年发电量1998.7万千瓦时。1988年开始,市政府把开发小水电作为发展山区经济,帮助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战略任务。到2010年,山区共建成小水电站77座,总装机容量26055千瓦,占可开发量的82.8%。年发电量4264.69万千瓦时,其中上网电量3446.82万千瓦时,年均产值2500万元。山区72个村有43个村拥有小水电股份,年分红收入700万元,村均16万元。
  2007年开始,宁波、余姚两级政府以资助电站技改扩容、购建厂房、购置店铺等形式,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到2010年底,两级财政共投入专项扶持资金3673万元,扶持项目73个,山区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400万元。
  发展山区特色农业
  1988~2010年,开发高山“三笋”(春笋、冬笋、鞭笋),建立以山羊、番鸭、土鸡为主的畜禽养殖等农产品基地,面积1.4万公顷。2002年,市政府实施番鸭上山工程,整个山区土鸡、番鸭年出栏量30万羽,年产值2500万元。2010年,山区春茶总产值7412万元,春笋总产值5090万元,分别是1988年的4.5倍和2.8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山区花卉产业开始发展,2010年,种植面积2667公顷。2010年上半年,销售收入1.25亿元,其中四明山镇9800万元。
  20世纪90年代后,梁弄镇引导培育灯具、茶叶、竹笋制品等一批加工制造企业。到2010年,灯具企业发展到450家,提供工作岗位1万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5%以上。还拥有桃、梨、杨梅、桑果等优质水果基地近670公顷。2010年,果农收入1000万元。
  发展红色和生态旅游业
  2002年10月,大岚镇丹山赤水景区建成开放,此后四明山森林公园、四窗岩漂流、天湖山庄等一批旅游景区景点陆续建成开业。2004年,梁弄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被列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5年被中央红色旅游办公室等单位评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之一。2010年,山区有各类农家乐129家,床位1200个,餐位近万个;拥有宁波级以上的农家乐特色示范村、示范点6个;接待游客45万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收入2183万元。
  大岚镇柿林村有90%以上的家庭与旅游产业挂钩,30家农户因从事旅游业而脱贫。2010年,村人均纯收入8504元。
  第四节 梯度下山移民
  移民工程
  1994年,梁弄镇道士山整村31户村民迁至梁弄镇车岗头,成为第一个不通路、不通水、不通邮的整体搬迁村。此后,陆续有一些“三不通”的村搬迁下山。2003年开始,实施山区人口“内聚外迁”(也称梯度下山)移民工程。“内聚”指拆并山区零星居民点,“外迁”指安置到城镇周边地区。至2010年底,山区内聚2420户,外迁1963户。
  至2010年,在城区建成阳光公寓一期工程、西南公寓等下山移民集中安置小区2个,总占地面积14公顷,总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共2076套,总投资2.51亿元;建设内聚点6个,集聚移民654户。2010年底开始,推进实施阳光公寓二期建设工程,规划用地7公顷,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1.7亿元,计划安置下山移民户850户,山区通过退宅还耕,可净增耕地10.7公顷。
  减免补助政策
  1994年开始,由政府定价的服务性收费,实行减半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除房屋登记证书工本费外,免收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新增宅基地整理复垦指标,给予每公顷700万元的补助。
  选择到移民集中安置小区落户的农户,按照人均25平方米,购买75、100、125平方米等户型套房,实际购买面积超过应安置面积的,其超过部分按建造成本价结算。自然村整村拆迁到中心镇、中心村安置的农户,宁波市财政每户补助5000元,余姚市再给予每人6000元的补助,并按每户3000元实施基础设施配套补助;整村拆迁自愿到平原集镇和城区购买商品房的农户,宁波市财政每户奖励5000元,余姚市在规定面积内再给予每平方米400元的奖励。
  30户以下自然村实行一次性整体搬迁时,允许适当保留原建住房,以改作生产用房。比例不超过移民总户数的5%,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方便村民作业和休息。对一次性整体搬迁确有困难的,特别是规模较大、原有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的自然村,允许分期实施,但第一年拆迁户数须达到总户数的60%。
  权益保障和配套服务
  明确原有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不变,集体资产享有权以及收益分配权不变,土地承包权、林木收益权和自留山使用权不变,鼓励依法对土地山林使用权等资源以租赁、转包、入股等形式流转。继续享受农业人口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其子女实行安置地施教区就近就学,免收择校费。
  在集中安置小区,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民学校、菜场、超市等生活配套设施,小区内统一配置多功能活动室、科普长廊、宣传窗等,组建文体队伍,满足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2008年,组建3个山区乡镇外出人口中介服务机构,依托市、乡镇(街道)、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和平台,开展适用职业技能培训、劳务中介和劳动权益维护等服务工作,帮助移民就近就地就业。
  第五节 扶贫成果
  经济发展
  2000年后第三产业兴起,至2010年,连锁便利店、农资连锁店,基本覆盖山区。
  2010年,山区有茶园3626.8公顷,毛竹林128942公顷,花木2762.5公顷,果园670公顷;各类农家乐129家,床位1200个,餐位近万个。小水电、茶叶、春笋、毛竹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壮大,花木、果蔬等种植业,土鸡、番鸭等养殖业不断发展,旅游业、灯具制造业发展更为迅速。
  2010年,山区4乡镇两片区共实现地区生产值68.34亿元,其中工业55.48亿元、农业5.92亿元、第三产业6.94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287万元。与1985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3.7倍。
  生活变化
  1993年,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至2010年,每个乡镇建有文化中心,3个村建有村落文化宫;每个乡镇建有卫生院,56个村设有村卫生室;各类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积达98%。
  2000年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普遍进入农户家庭,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开始拥有小汽车。2010年,人均收入7132元,与1985年相比,增长21.1倍。
  2010年,山区72个村等级公路通村率、硬化率、合格率和城乡公交客运通达率均100%;生产生活用电、程控电话、广播、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移动信号实现全覆盖,宽带网络也开始走进山区群众的日常生活。
  第三章 对口扶贫
  对口扶贫分省外和省内市外。根据国务院、浙江省政府、宁波市政府安排,对指定贫困地区实施长期扶贫。对临时性的对口帮扶,本章不作记述。
  第一节 对口支援贵州省望谟县
  根据宁波市委、市政府安排,1996年起,由余姚市和宁波市财政局共同帮扶贵州省望谟县。余姚市作为对口帮扶望谟县的牵头单位,不断加大对口项目扶持和资金帮扶力度,助推望谟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2004年、2006年、2008年连续被宁波市委、市政府评为对口帮扶先进单位(每两年评比1次)。
  望谟县基本情况
  望谟县位于贵州最南部,处麻山地区腹地,素有“贵州西藏”之称。县城复兴镇距贵阳市272千米,距黔西南州府驻地兴义市199千米。全县国土面积3005.5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积占76.8%、丘陵占20.4%、河谷盆地仅占2.8%。县域内最高点海拔1718.1米,城区海拔560米。全县辖17个乡镇、311个村、2个社区,人口29.1万人,有布依、苗、汉等15个民族,其中以布依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占80.1%,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少数民族比例高、贫困面大、经济总量小、发展能力弱,全县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山区。1986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2000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对口帮扶情况
  帮扶项目总数 1996~2010年,余姚市政府和宁波市财政局共支持望谟县对口帮扶项目107个,帮扶资金2729.85(含物资折款)万元,项目涉及教育、卫生、种植业、公路桥梁、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广播电视、新农村建设等多个方面。援建资金,除在余姚开展的助学活动外,余姚市、宁波市财政局各半分担。
  教育 项目30个,帮扶资金663.2万元,共修建中小学校教育楼18幢,累计1.8万余平方米,从根本上解决8个深山乡镇2500余名适龄少年入学难的问题。其中,援建民族中学公寓楼,帮扶资金200万元,解决近4000名中学生寄宿难的问题;2006年和2007年在余姚发动社会力量,开展“情系贵州·千人助学”活动,共有929位爱心人士参与助学,助学金额总计38.84万元,帮助望谟县1429名贫困学生顺利就学。
  卫生 项目13个,帮扶资金330万元。有医技大楼、医院综合大楼、传染病防治中心、生殖保健服务中心、6个乡镇卫生院建设等项目。
  广电文体 项目7个,帮扶资金175万元。有青少年活动中心、广播电视大楼、20个山村地面卫星接收站、民族文化村建设等项目。
  道路桥梁 项目20个,帮扶资金696万元。有宁波大桥、余姚大道、宁波二桥、平坝桥、乡村公路硬化等项目。
  种植 项目18个,帮扶资金340万元。主要支持发展核桃、西番莲、甘蔗、烤烟、砂仁、脐橙等。并从余姚引入种植杨梅、雷竹,目前杨梅已成当地热销水果。
  其他 有新农村建设、农贸市场建设、劳动技能培训、村村通电工程、灾后重建等项目19个,帮扶资金525.65万元。
  第二节 对口援建四川省青川县黄坪乡
  黄坪乡概况及“5·12”地震受损情况
  黄坪乡位于青川县城东9千米处,面积68.09平方千米,耕地834.13公顷,辖5村,全乡总户数1679户,总人口5985人。震前的2007年底,全乡农业总产值2323万元,粮食产量3189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44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000元左右。
  “5·12”地震给黄坪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6767万元。全乡受灾户数1623户,受灾人口5985人,垮塌房屋7546间,严重受损房屋2116间;农作物受损511.67公顷,耕地受损163.13公顷;群丰、新生2条村级公路和10条乡级公路无法通车,5所村小校舍垮塌,中心小学1/3的房屋垮塌,2/3的教室严重受损;乡医院和4所村级卫生站垮塌;乡信用社、林业站、农电站、农技站、广播电视站、水管站、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中心等乡级机关全毁;4个村支部活动室垮塌,1个支部活动室受损;全乡97处人畜饮水损毁;广播电视线路损坏48杆千米;农村供电网280杆千米全部受损,处于瘫痪无法供电。
  前方分指挥部
  工作机构及任务 2008年5月27日,余姚市委、市政府成立援助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2008年8月27日,成立黄坪乡援建分指挥部。4天后,进驻黄坪乡,开始实施援建项目建设。援建项目共21个,其中省定项目2个、余姚自选项目19个。
  省定项目 为必建项目,由余姚全额投资。一是黄坪乡中心小学新建。在原址新建,规模6个班级,占地面积7395平方米,实际投入936万元。2008年12月28日开工,2009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获四川省“天府”杯优质工程奖和浙江省“钱江”杯优质工程奖。二是黄坪乡卫生院新建。在原址新建,占地面积520平方米,实际投入175.6万元。2009年3月1日开工,2009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获青川县“青川”杯优质工程奖。
  自选项目 共19个,总投资2748.89万元。其中,17个项目为补助类投入,援助资金1587.89万元;2个项目为全额投入,共投资1161万元。项目有农房示范点及配套设施建设、环境整治、道路和桥梁修建、农业生产恢复、养殖业发展等。至2010年6月底,自选援建项目全部完工。
  后方援建办公室
  募集资金和物资 共募集资金13805.31万元。其中,市财政划拨6432万元,社会捐款7373.31万元(市民政局接收1816万元,市慈善总会接收4769万元,红十字会接收788.31万元)。这笔资金除直接用于援建项目外,其余通过省全部捐赠给四川省。募集物资折合人民币665万元,全部送往灾区包括黄坪乡。
  落实学校结对帮扶 2008年底,余姚市实验学校结对帮扶黄坪乡中心小学,为期3年,并资助60万元设立奖学金。
  落实镇(街道)村结对帮扶 阳明、凤山街道和泗门镇对口结对黄坪乡的群丰、建设、枣树村,分别资助项目帮扶资金20万元。
  落实其他社会组织帮扶2010年5月,余姚市慈善总会专程赴川向黄坪小学捐赠100万元舜大房产助学基金,出资110万元,设立黄坪乡农业产业发展基金。
  第三节 省内结对帮扶
  2000年开始,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余姚市政府及泗门、马渚、低塘、朗霞、临山5个镇、街道参与省内结对帮扶工作。到2010年底累计帮扶资金2006万元。。其中,市政府764万元,5个镇、街道1242万元。
  市政府对口帮扶
  省内结对帮扶工作可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2年,结对帮扶脱贫阶段。第二阶段,2003~2007年,帮扶欠发达乡镇奔小康阶段。这两个阶段主要结对帮扶松阳县四都乡。8年中,余姚市政府累计帮扶四都乡资金506万元,项目28个,帮扶内容包括交通道路、自来水改造、下山移民、新建学校、发展香榧和白茶等项目。第三阶段,即从2008年开始,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结对帮扶,余姚市政府和5个镇、街道结对松阳县44个低收入村(见下文“乡镇结对帮扶”),其中市政府结对松阳县象溪镇8个村,2008~2010年市政府共落实帮扶资金168万元。
  2004年开始,余姚市政府连续6年被省政府评为结对帮扶先进单位。
  乡镇结对帮扶
  2003年开始开展乡镇结对帮扶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经济强镇(经济总量全省前100个乡镇)结对省内欠发达地区的指示精神,2003年起,泗门、马渚、低塘、朗霞、临山5个镇、街道参与省内结
  对帮扶。其中,马渚、临山2镇,2003~2005年,结对庆元县举水乡、张村乡,2006年起调整为结对遂昌县蕉滩乡、黄沙腰镇;泗门镇和低塘、霞街道,2003~2007年,分别结对松阳县板桥、新处、谢村乡。2008年,5镇、街道统一调整为与松阳县玉岩、枫坪、竹源、板桥、谢村等6个乡的36个低收入村结对,到2010年底,累计帮扶资金达1242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00个。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