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动植物检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34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动植物检疫
分类号: S851.34;S41
页数: 2
页码: 352-3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动植物检疫情况,分别记述了动物检疫机构及检疫制度、动物检疫对象、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等。
关键词: 余姚市 动植物检疫 检疫制度

内容

动物检疫机构及检疫制度
  动物检疫机构,详见本编第八章第三节《动物疫病防治》。
  1988年,动物检疫由市畜牧兽医站负责,乡镇兽医负责当地食品站检疫。1996年4月,城区设立4个生猪定点屠宰,实行集中检疫。1999年6月,设立定点屠宰场9个,肉产品检疫由原市场检疫猪肉转换到定点屠宰场实行全程检疫。2000年,实行牲畜外调《准行证》制度。
  2007年,制定《余姚市动物防疫员产地检疫员绩效考评办法》,聘用80名动物防疫员、产地检疫员。2008年8月1日,停收动物检疫费。
  动物检疫对象
  1988年后,从一般的牛、羊、猪、鸡、鹅、鸭扩大到兔等。疫病防治见本编第八章第三节《动物疫病防治》。
  植物检疫机构
  1988年前后,植物检疫主要由市农技植保总站负责。2004年,市植物检疫站建立,与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合署办公,形成市、乡镇(街道)两级检疫网络。
  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由海南岛繁种而传入。1978年,丈亭晚稻发生病害,面积4.67公顷,全部烧掉,控制疫情。1987年,在马渚、云楼等乡镇发生病害,面积0.67公顷,同样全部烧掉。前志未记。此后,仍有小面积发生。1993年后,通过加强种子基地的产地检疫,淘汰双河、丰南的水稻种子基地,更换无病抗病品种等措施,于1997年后消灭。
  稻水象甲 1995年,开展稻水象甲专项调查,在陆埠镇的山田早稻中捕捉到一只成虫。随着早稻面积减少而自然消失。后全市早稻面积虽有回升,但亦未查见。
  蔗扁蛾 2002年,开展有害生物普查,在临山苗圃、缤纷园艺场、巍星路花木行等处的巴西木、发财树中查到蔗扁蛾,虫害株率1%~28%,个别植株枯死。该虫由花卉苗木传入。此后至2010年未查见。
  棉花枯(黄)萎病 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现。至1982年,发病面积达666.67公顷,约占棉田总面积的8.3%。80年代末期,发病面积下降到133.3公顷。2010年,只在泗门、小曹娥镇零星暴发,发病面积3.3公顷左右。
  豚草 2003年,阳明街道铁路两侧地块首先发现。2004年,在凤山街道、牟山镇相继发现,总发生面积10公顷。通过连续3年药剂防治和人工拔除,农田已无豚草发生。2010年,仅在阳明街道铁路两侧杂地发生0.1公顷。
  美洲斑潜蝇 1995年9月,余姚镇西郊蔬菜基地的扁豆首次发现零星为害,之后2年各乡镇普遍发生,后列入常规害虫。
  加拿大一枝花 见第二编《地质地理》第三章第四节《植物资源》。
  森林植物检疫机构
  1974年2月,成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站。1983年11月,建立森林植物检疫站。2002年,森林植物检疫站与森林病虫害防治站合并,更名为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同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标准站。2004年度,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先进单位。
  森林检疫性有害生物
  毛竹枯梢病 曾经是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1960年,由于毛竹枯梢病危害,新竹死亡率达百万株以上。前志未记。1978~1980年,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采用托布津等药物防治,效果显著。此后至2010年全市竹林中未发生该病。
  松材线虫病 是国家林业局2013年第4号公告公布的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之一。1998年,首次在陆埠镇等高速公路沿线发现松树死亡现象,以后全市各乡镇、街道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2005年余姚市被国家林业局正式公布为松材线虫病疫区。1998~2010年全市累计发生面积为23881.39公顷,病死松树数量为607576株。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