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趋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29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经济趋势
分类号: F124
页数: 7
页码: 300-3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1988~2010年经济趋势,1988~2010年,余姚经济趋势呈直线上升。其间,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2003年“非典”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增速有所回落,但不久即止跌回升。
关键词: 余姚市 经济 趋势

内容

1988~2010年,余姚经济趋势呈直线上升。其间,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2003年“非典”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增速有所回落,但不久即止跌回升。
  第一节 趋势分析
  1988~1992年,经济仍以计划调节为主,所有制结构基本未变,传统管理模式无多大变化。全市工业总产值从1987年的20.47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60.1亿元,增长1.94倍,年均增长24.1%;农业总产值从1987年的5.09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9.03亿元,增长77%,年均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87年的2.18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8.68亿元,增长2.98倍,年均增长31.8%,快于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由17.7%上升到28.3%。
  1992年后,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乡镇企业进行改革,随后城镇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相继跟进,企业活力进一步激发。农业改革单一的种植结构,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多种经营。房地产市场兴起,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1996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亿元。2001年,工业总产值512.97亿元,比1992年增长7.54倍,年均增长26.9%;农业总产值27.81亿元,比1992年增长2.08倍,年均增长13.3%,增速明显高于前5年;1992年后,第三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2001年达到50.54亿元,比1992年增长4.82倍,年均增长17.4%,占比达31.2%。1998~2000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工业生产速度略有回落,然未伤大局。
  2000年后,公有制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全市国民经济转入以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企业素质全面提升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工农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发展,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高。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国民经济再度受到考验。由于抗风险能力增强,工业生产未现大起大落,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2009年工业总产值环比增速为3.3%,2010年为12.8%。至2010年的10年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87倍,年均增长14.5%。工业总产值增长3.85倍,年均增长17.1%;农业总产值增长1.04倍,年均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3.58倍,年均增长16.4%。
  第二节 发展方式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988~2010年,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主要体现“三个转变”,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设施农业。1996年6月,全市第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钟家门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90年代末期,引导发展农家乐。2000年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至2010年,累计建设各类农业科技园区5个,各级休闲观光农业基地5个,农家乐省级特色村、点9个,宁波市级示范村、点12个。
  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988年后,经济发展主要还是靠外延扩张。20世纪90年代中期,市政府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扩张,转到企业内涵素质提高上来。政策向创新创优、扶强扶大倾斜,鼓励组建企业集团。2003年开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开始关注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2007年,编制完成《余姚市“十一五”节约能源规划》。2010年,全市有1个工业园区、2个乡镇、3家企业列入宁波市循环经济试点,有5家企业列入资源综合利用试点。
  1994年,全市累计设立集团公司8家。是年,市政府制定《余姚市企业集团管理暂行办法》。1995年,新增企业集团6家,至2010年,有企业集团21家,其中无域名企业集团10家,分别是明峰建材、万成建设、莱利控股,帅康、舜宇、舜泉、王龙、增洲、舜台及港资比依集团。
  1995年,开始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开始认定宁波市科技型企业。至2010年,有高新技术企业82家、宁波市科技型企业29家。
  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1993年2月,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把发展市场流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旅游业等作为第三产业重点来抓,同时发展信息、咨询、会计、审计等现代服务业。2003年,市政府制定发展旅游业的若干意见,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发展较快的新兴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2010年增加值分别为11.18亿元、4.37亿元、33.06亿元、27.64亿元,分别占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5.8%、2.2%、17%、14.2%。信息产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节 经济总量
  地区生产总值(GDP)
  1987年,地区生产总值12.3亿元,人均1570元。1988年开始,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以18.1%的速度增长。2010年升至567.88亿元。其中,一产35.38亿元,占6.2%,年均增长10%;二产338.37亿元,占59.6%,年均增长19%;三产194.13亿元,占34.2%,年均增长21.6%。
  工农业总产值
  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25.56亿元;1993年突破100亿元;1998年突破400亿元;2004年达到871.83亿元,6年翻一番。至2010年,达到2182.32亿元,6年又翻一番。与1987年相比增长84.4倍,年均增长21.3%。
  1987年,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在两者总值中的比重各为80.1%和19.9%,差值60.2个百分点。以后工业发展远远领先于农业,两者比重差值逐年扩大。1993年77.8个百分点,2004年两者比重分别为96.5%和3.5%,差值升至93个百分点。2010年,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97.5%,农业总产值比重仅2.5%,差值95个百分点。23年中,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重差值扩大34.8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1987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87亿元。
  1989年,贯彻中央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压缩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的精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略有减少。
  1992年后,工业发展加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多,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升温。当年投资总额8.56亿元,比上年增长51.2%。
  1993年始,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当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86亿元,同比增长73.6%,其中房地产投资额3.06亿元,占20%。
  1995年后,交通运输、电信等基础产业投入增加,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扩大到30亿元以上。2002年超过60亿元,2004年超100亿元,2010年219.20亿元,为1987年的76.38倍,年均增长20.7%。各个五年计划完成投资总额分别为:“八五”(1991~1995),83.08亿元;“九五”(1996~2000),148.99亿元;“十五”(2001~2005),450.71亿元;“十一五”(2006~2010),829.11亿元。
  财政收入
  1987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亿元,1993年超过3亿元、1997年突破5亿元。2001年13.8亿元,2004年跃上30亿元,2006年50.2亿元,2010年82.07亿元,为1987年的58.62倍,年均增长19.4%。
  进出口总额
  1988年,除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自用办公设施及原材料外,只有少量间接进口。当年出口25.87万美元。
  1991年,进口4.37万美元,自营出口1881万美元。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出口贸易发展较快。2003年,进出口总额14.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5%。2006年为36.63亿美元,2008年为53.42亿美元,2010年为66.56亿美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8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9亿元。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商贸企业乘势而上,市场繁荣,供需两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1992年超过10亿元,1996年达到32.21亿元,2000年突破50亿元,2006年达到114.02亿元。2010年219.86亿元,为1987年的41.56倍,年均增长17.6%。
  第四节 经济效益
  1988~2010年,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劳动者人均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实现同步增长(人均人口指户籍人口)。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987年,人均GDP1570元,1988年升至1957元。1993年突破5000元,为5364元。1995年10155元,2000年为17856元。2005年36099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4473美元。2010年68157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10291美元。
  一、二、三产业劳动者人均増加值
  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 1987年为1602元,1994年超5000元。1999年突破1万元。2005年达到20354元。2010年为37013元,为1987年的23.1倍,年均增长14.6%。
  第二产业人均增加值 1987年为3300元,1993年突破万元,为12356元。1997年为32064元。2003年突破5万元。2007年达到90787元。2010年为106573元,为1987年的32.3倍,年均增长16.3%。
  第三产业人均增加值 1987年为3334元。1989年升至5194元。1991年突破万元,为11122元。1995年达到23610元。2002年为31114元。2007年为 66687元。2010年为80053元,为1987年的24.01倍,年均增长14.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987年为842元。1988年达到1093元。至1994年,7年翻一番,达到2584元。“九五”(1996~2000)期间一直在4000~5000元之间徘徊。2001年突破5000元,为5261元。2005年达到7662元。“十五”(2001~2005)期间增长57.8%,年均增长9.6%。2006年跃上8000元台阶。2008年超过1万元,为10997元。至2010年,达到13770元。“十一五”(2006~2010)期间增长79.7%,年均增长12.4%。23年间增长15.35倍,年均增长12.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87年为1166元。1990年达到2094元。1995年6510元,“八五”(1991~1995)期间增长2.19倍,年均增长25.6%。2000年达到8409元。“九五”期间增长29.2%,年均增长5.3%,增速放慢。2005年为17381元,“十五”期间增长1.07倍,年均增长15.6%。2010年为29670元,“十一五”期间增长71%,年均增长11.3%。23年间增长24.45倍,年均增长15.1%。
  万元GDP综合能耗
  综合反映能源消耗所获得的经济成果,体现能源利用效率,间接反映经济增长方式及产业结构的优劣。2005年开始实施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各年万元GDP综合能耗分别为:2005年0.95吨标准煤,2006年0.92吨标准煤,2007年0.87吨标准煤,2008年0.83吨标准煤,2009年0.78吨标准煤,2010年0.76吨标准煤,其中第一产业为0.13吨标准煤,第二产业为0.81吨标准煤,第三产业为0.57吨标准煤。
  第二章 经济结构
  1988年初,经济以国营、集体经济为主。三次产业结构中以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为48.9%;第一产业居第二位,为30.5%;第三产业居第三位,为20.6%。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和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国有、集体经济比重逐年降低,民营经济成为全市国民经济主体。至2010年,非公有制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8%;私营和股份制商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9.6%。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缩小,1991年开始低于第三产业比重,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由1987年的32.1%、50.2%、17.7%,变为24.6%、47%、28.4%。以后第一产业比重继续缩小,第二产业稳定,第三产业上升。至2010年,第一产业占6.2%,第二产业占59.6%,第三产业占34.2%。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