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 交通 邮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227
颗粒名称: 第八编 交通 邮政
分类号: U412.36
页数: 51
页码: 212-262
摘要: 本编记述了余姚市交通,包括了公路、省道、农村公路等。
关键词: 余姚市 公路 设计

内容

1988~1992年,公路建设主要靠财政投入,建设步伐不快。1990年10月,虽实现乡乡通公路,但等级较低。1993年始,实施“自行贷款、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还贷”(简称“四自”)的政策,公路建设掀起高潮,相继新建、改建一批公路主干线。1996年11月,杭甬高速公路余姚段建成通车。2007年,实现村村通公路,形成四通八达的快速交通网。随着萧甬铁路复线的建成及电气化改造、甬台温铁路的开通以及宁波杭州湾大桥余慈连接线的投用,余姚成为长三角重要交通节点。随之,水路运输逐渐淡出。
  1988~1998年8月,邮政事业由市邮电局负责。1998年8月,设置市邮政局,独立行使邮政事业的管理。
  第一章 公路
  2010年末,公路1645.81千米。按行政管理等级分,国道2段72.15千米、省道3段154.82千米、县道39条(段)368.05千米、乡道91条331.22千米、村道431条719.57千米。县道、乡道、村道统称农村道路。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41.99千米、一级公路114.69千米、二级公路147.53千米、三级公路149.48千米、四级公路1192.12千米。按路面结构分,水泥混凝土路面981.14千米、沥青路面630.08千米、泥结碎石路面34.58千米,路面硬化率97.9%。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千米107.78千米。
  第一节 国道
  杭甬高速公路
  曾称上海至瑞丽公路支线,编号G065A。2007年7月,改称杭州湾环线高速,编号G92,俗称杭甬高速公路。余姚段(G92杭甬高速k252+805—k294+795)起点牟山镇,自西向东途经马渚、兰江、梨洲、陆埠、河姆渡等镇和街道,终点大隐镇,长41.99千米。
  余姚段于1993年1月正式动工建设,1996年11月完工。工程按平原微丘高速公路标准设计建设。
  路基宽46米,设计路面宽26米,双向4车道,全封闭、全立交,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行车速度120千米/小时。设牟山、余姚、大隐出入口及余姚服务区。工程征用土地292.6公顷,拆迁建筑物2万平方米。
  2004年10月至2007年11月,拓宽改建,新征用土地63.13公顷。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41.5米,桥涵与路基同宽,拓宽工程由双向4车道改建为双向8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路段有特大桥1座、大桥10座、中桥15座、小桥99座,共125座计6523.08延米,涵洞80道,荷载标准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
  杭州至朱家尖公路
  简称杭朱线,编号G329。余姚段长30.16千米。1992年6月至1993年10月,历山段由沥青路面改建成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宽9米。1994年,周巷段由沥青路面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穿镇段路基宽30米,主车道宽15米,其他段路基宽15米,路面宽9米。1999年4月开工,2000年5月竣工,按“四自”工程改造为一级公路,路基宽27.5~31米,双向4车道,两侧辅车道各宽4.5~6米,水泥混凝土路面。有小桥32座计369.5延米,涵洞40道,荷载标准汽车—20级,挂车—100级,桥涵与路基同宽。由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与香港招商国际亚太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投资,329国道余姚段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实施。工程征用土地81.43公顷,拆迁房屋78800平方米,决算投资27553万元。2005年7~10月,周巷穿镇段主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重建。2006年9月至2007年12月,低塘段行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重建。2010年平均日交通量19698辆。
  第二节 省道
  浒山至溪口公路
  简称浒溪线。2001年12月,编号由S33改为S213。余姚段长84.62千米。浒溪线走向作过两次调整。
  1994年,城南史家至湖东石家段由途经梁辉、黄明、高地岭调整为途经长丰、肖东、上虞市永和镇。2002年,城北胜堰至城南段由穿越城区调整为由胜堰经新华、梁周线至梁辉,梁辉至石家段恢复1993年时的走向。1992年3月至2002年8月,黄明至四明山段先后分5期由砂石路面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沥青混凝土路面。1998年、2001年和2002年,先后对梨
  图8-1-1余梁公路,摄于2006年
  洲至北溪段、城北胜堰以东段和梁弄穿镇段改道重建。2002年4~10月,梁辉穿镇段按城市道路拓宽改造。2004年4~11月,梁弄至梨洲段弯道改造。2004年11月至2007年4月,先后对梁弄至白水冲段、梁辉穿镇南段、华山泥坪岙段、四明山穿镇段和四明山冷水孔段再次路面改造。2010年5月,梁弄白水冲至大岚段拓宽改造工程开工,至12月底完成路基工程投资8200万元。市内段现有一级公路14.4千米,三级公路3.8千米,四级公路66.42千米。有水泥混凝土路面11.23千米、沥青路面71.59千米。有特大桥1座、大桥3座、中桥5座、小桥19座计2753.3延米,涵洞244道,桥涵荷载标准分别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和汽车—20级,挂车—100级。2010年,大岚观察站平均日交通量1381辆。
  宁波至梁辉公路
  简称甬梁线。2001年12月,编号由S59改为S318。余姚段长25.15千米。
  1993年,陆埠穿镇段改道北移。1993~1996年,余姚段由砂石路面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因建杭甬高速公路,陆埠东、车厩西、车厩东、小东澄4处改道,大隐至陆埠段有6处与高速公路交叉下穿。1997年8月至1998年10月,大隐穿镇段改道北移。2007年,因杭甬高速公路拓宽改造,大隐砖瓦厂、车厩西两路段计1.95千米外移改道。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大隐至陆埠段路面重建。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陆埠至梁辉段路面重建。市内段三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有中桥3座、小桥6座计181.4延米,涵洞42道,荷载标准汽车—20级,挂车—100级。2009年,平均日交通量8598辆(2010年因路面大修未作统计)。
  宁波至余姚公路
  简称甬余线。2001年12月,编号由S61改为S319。余姚段起点三七市镇云山头村,终点牟山镇西吴村,长45.05千米。1989年4月,甬余线余姚段由县道升级为省道。2001年12月,由省道甬余线余姚段和县道余(姚)(五)夫线合并而成。
  1988~1990年,改建成水泥混凝土路面1.3千米、沥青路面18.2千米。1991年,桩号k24+500至k32+000段由砂石路面改建为沥青路面。1990年,余夫线马渚至西吴村段改建为沥青路面。1991年3~12月,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1995年3月至1996年11月,按“四自”工程对甬余、余夫公路改造为二级(加宽)公路,改造工程全长44.32千米,甬余线26.16千米,余夫线18.16千米。其中,新建公路22.7千米,原线路上拓宽改造21.62千米。工程按平原微丘二级(加宽)公路标准设计建设,路基宽24.5米,主车道宽15.5米,双向4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行车速度80千米/小时。新建桥梁25座,改建桥梁5座,埋设管涵227道,设计荷载标准汽车—20级,挂车—100级。征用土地104.13公顷,拆迁房屋3.5万平方米,投资31066万元。2004年和2005年,先后对城区西段、东段由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投资26024万元。市内段二级公路,有大桥1座、中桥4座、小桥28座计839.5延米。2010年,平均日交通量35396辆。
  第三节 农村公路
  荷花池至梁弄公路
  县道,简称荷梁线,编号X012,鄞州区荷花池至余姚市梁弄界,余姚段长24.48千米。1993年、1995年和1997年,晓云、上庄、中村穿村段砂石路面先后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2000年5月至2003年9月,分3期由砂石路面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为四级公路,有水泥混凝土路面2.59千米、沥青混凝土路面21.89千米。有小桥5座计77.9延米,涵洞139道,荷载标准汽车—10级,履带车—50级。
  梁辉至周东公路
  县道,简称梁周线,编号X202,始称梁辉至周东一级汽车专用道,“四自”工程,长21.52千米,其中13.48千米与浒溪线重复,城区段分西环南路和西环北路。一级公路,路基宽24.5米,路面宽15米,双向4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行车速度100千米/小、时。有特大桥1座、中桥3座、小桥20座共24座计1847.1延米,涵洞183道,桥涵除姚州大桥宽20米外与路基同宽,荷载标准汽车—超20级,挂车—超120级。工程共征用土地79.69公顷,拆迁房屋14926平方米,投资29797.26万元。工程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起点梁辉至新华,长13.4千米,1994年8月开工,1996年12月建成;二期工程新华至终点周东,长8.25千米,1997年11月开工,1999年8月建成。2010年,平均日交通量30870辆。
  陆埠至上庄公路
  县道,简称陆上线,编号X203,全长21.48千米。1995年、1996年,袁马穿村段和上庄穿村段先后由砂石路面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1997年4~9月,陆埠至袁马段砂石路面改建。,2000年5~10月,袁马至鹿亭上庄段砂石路面改建。2006年8~12月,西岙桥拆除重建。有三级公路0.33千米、四级公路21.15千米。有水泥混凝土路面4.85千米、沥青混凝土路面16.62千米。有桥梁3座计96.04延米,涵洞89道,荷载标准汽车—20级,挂车—100级;小桥汽车—10级,履带车—50级。2010年,平均日交通量6818辆。
  袁马至毛家埠公路
  县道,简称袁毛线,编号X205,起点陆埠镇袁马村,终点大隐镇毛家埠,全长16.34千米。1993年,蒋岙穿村段砂石路面改建,1998年4~l0月,袁马至蒋岙段砂石路面改建。1998~1999年11月,蒋岙至毛家埠段砂石路面改建。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因建双溪口水库,终点0.86千米段改道,三级公路。除改道段外为四级公路,有水泥混凝土路面6.14千米、沥青路面10.21千米。有桥梁3座计229.84
  延米,涵洞76道,荷载标准汽车—10级,履带车—50级。2010年,平均日交通量1874辆。
  高桥至上虞市夹塘公路
  县道,简称高夹线,编号X207,黄家埠镇高桥村至上虞市夹塘。余姚段途经临山、泗门、小曹娥、朗霞、马渚镇,终点马渚镇云楼西河头村,再进入上虞界,长45.78千米,有0.66千米与杭朱线、甬余线重复。高夹线2001年12月由县道高桥至四洞闸公路、夹塘至四洞闸段公路、朗霞至夹塘公路、马渚至朗霞公路、马渚至过水路段公路、云楼至夹塘公路余姚段合并而成。2001年7月至2002年4月,小曹娥至朗霞3.77千米段左侧拼宽改建为二级公路。2004年1月至2005年10月,泗门万圣3.11千米段改建。2006年8月至2007年6月,开元至马渚2.8千米段、小曹娥穿镇4.02千米段改建。2008年1~12月,朗霞街道境内5.25千米段路面大修。市内段有二级公路8.61千米、三级公路15.56千米、四级公路20.95千米。有水泥混凝土路面32.35千米、沥青混凝土路面12.76千米。有桥梁26座计545.7延米,涵洞122道,荷载标准汽车—10级、履带车—50级,汽车—20级、挂车—100级。2010年,平均日交通量18316辆。
  寺前王至慈城公路
  县道,简称寺慈线,编号X210,余姚段起点丈亭镇寺前王村,终点河姆渡镇叶泾浦河,再进入宁波市江北区界,长14.45千米。寺慈线余姚段2001年12月年由原寺前王至丈亭公路和丈亭至罗江公路合并而成。1991年6~12月,寺丈线2.7千米段拓宽改造。1992年,丈亭至泾浦庵段砂石路面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同年6月,罗江至叶泾浦河段建成通车,与慈城贯通。2001年2~8月,钱家漕至泾浦庵3.97千米段拓宽改建为二级公路。市内段有二级公路3.97千米、四级公路10.48千米。有桥梁8座计208.7延米,涵洞61道,荷载标准汽车—10级、履带车—50级、汽车—20级、挂车—100级。2010年,平均日交通量15187辆;有水泥混凝土路面7.62千米,沥青混凝土路面6.83千米。
  梨洲至白龙潭公路
  县道,简称梨白线,编号X211,位于四明山镇内,与上虞市百官至悬岩公路相接,全长21.58千米,2002年和2005年,先后两期由砂石路面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四级公路。有小桥3座计32.8延米,涵洞89道,荷载标准汽车—10级、履带车—50级、汽车—20级、挂车—100级。2010年,平均日交通量310辆。
  李家塔至余家横公路
  县道,简称李余线,编号X214,起点鹿亭乡李家塔村,终点大岚镇余家横,全长17.28千米,四级公路。2004年5~11月,由砂石路面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沥青混凝土路面。有水泥混凝土路面1.88千米,沥青混凝土路面15.4千米。有桥梁2座计60.1延米,涵洞48道,荷载标准汽车—10级,履带车—50级。2010年,平均日交通量1009辆。
  开元至夹塘公路
  县道,简称开夹线,编号X215,起点马渚镇开元村,终点泗门镇夹塘,全长14.57千米,其中1.08千米与杭朱线重复。开夹线,2001年12月由县道开元至泗门公路和泗门至夹塘段公路合并而成。1993年、1996年、1998年,先后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2003年1~12月,泗门至夹塘段由三级公路改建为二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有二级公路3.96千米;三级公路9.53千米。有桥梁10座计192.01延米,涵洞32道,荷载标准汽车—20级,挂车—100级。2010年,平均日交通量9762辆;有沥青混凝土路面7.45千米,水泥混凝土路面6.04千米。
  东环线
  县道,原称杭甬高速公路余姚东连接线,编号X228,起点杭甬高速公路余姚出口,终点阳明街道报房村,“四自”公路,全长11.99千米。至2010年,整条东环线成为城区道路,称城东路、北环东路和北环西路。2001年5月开工,2003年1月竣工。一级公路,路基宽26.5米,行车道宽15米,双向4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中央宽3米绿化隔离带,设计行车速度100千米/小时。有特大桥、大桥、中桥各1座和小桥7座计1537.04延米,涵洞33道,桥涵与路基同宽,设计荷载标准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工程征用土地47.33公顷,拆迁房屋4.7万平方米,投资28915.42万元。2010年,平均日交通量49830辆。
  余姚至梁弄公路
  县道,简称余梁线,编号X229,起点兰江街道莫家湖村,经上虞市永和镇,终点梁弄镇浣溪,全长14.41千米,其中余姚段长9.3千米,有改建路段2.63千米、新建路段6.67千米。有5处分别与城肖线、永石线、浒溪线重复,共6.14千米。2003年8月开工,2004年12月竣工。二级公路,路基宽25.5米,行车道宽15米,双向4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中央宽两米绿化隔离带,设计时速80千米。有中桥2座、小桥4座计113.14延米,涵洞46道,桥涵与路基同宽,设计荷载标准汽车—20级,挂车—100级。工程投资9943.78万元。2010年,平均日交通量12134辆。
  余慈连接线
  县道,编号X230,南起冶山东环线,北经经济开发区和凤山、低塘两街道,跨329国道与慈溪市芦庵线相接。“四自”公路,长度11.7千米,里程11.24千米。2007年6月开工,2008年12月竣工。一级公路,路基宽40米,主车道宽23米,双向6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中央宽2.5米绿化带,设计行车速度80千米/小时。有大桥2座、中桥3座、小桥6座计901.44延米,桥涵与路基同宽,设计荷载标准一级。征地64.4公顷,投资48108万元。
  329复线
  县道,编号X231,起于小曹娥镇,经泗门、临山镇,终于黄家埠镇,“四自”公路,全长16.3千米,统计
  里程16.41千米。2005年5月开工,2008年12月竣工。一级公路,路基宽58米,机动车道宽22.5米,双向6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中央宽5米绿化带,设计行车速度100千米/小时。有大桥1座、中桥5座、小桥10座计490.92延米,有涵洞50道,桥涵与路基同宽,设计荷载标准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 工程征地108.93公顷,投资57739万元。
  余姚大道(一期工程)
  县道,编号X232,余姚大道又称杭甬高速公路至宁波沿海北线高速公路余姚连接线。一期工程位于小曹娥镇内,起点329国道复线,终点宁波沿海北线(规划),长6.52千米。2004年4月开工,2008年8月竣工。一级公路,路基宽56米,主车道宽22.5米,双向6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中央宽10米绿化带,设计行车速度80千米/小时。有中桥4座、小桥5座计352延米,有桥涵1道、管涵29道,桥涵与路基同宽,设计荷载标准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工程投资39685万元。
  古路头至乍山公路
  村道,简称古乍线,编号C128,梨洲街道古路头村至宁波市江北区乍山。余姚段已建成12.2千米,起于东环线,与谭家岭东路相接,终于河姆渡镇宋家,与寺慈线相交。有一级公路0.21千米、二级公路11.99千米,有大、中桥各1座和小桥15座计913.08延米。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东环线至郭姆,长9.53千米,2002年9月开工,2004年12月竣工。二级公路,路基宽40~38.5米,机动车道宽16米,双向4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行车速度80千米/小时;有小桥14座、圆管涵34道,桥涵与路基同宽,设计荷载标准汽车—20级,挂车—100级;工程征地48.87公顷,投资16536.9万元。二期工程郭姆至宋家,长2.67千米,2005年12月开工,2009年10月竣工;路基宽38.5米,机动车道宽15米,双向4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行车速度80千米/小时;河姆渡大桥以西段为二级公路,河姆渡大桥以东段为一级公路,中央设宽2米绿化带;有大、中、小桥各1座,中、小桥与路基同宽,桥涵设计荷载标准公路一级;工程征地12.93公顷,投资16700万元。
  管理机构
  市公路段 管理国、省道及重要县道公路为主。1990年9月组建公路路政管理队伍,1992年3月更名为市公路管理段。
  市交通局交通建设队 管理县、乡道公路为主,1991年2月更名为市交通建设管理所。1996年7月段、所合并,称市公路管理段。2001年5月至2002年5月,增挂市公路路政管理大队牌子。
  公路治理
  拆违章建筑 2001~2010年,共拆除违章建筑6045平方米、清理违章堆积物21444立方米、拆除非公路标牌8970块、整治马路市场302处(次)。
  测违章车辆 2001~2010年,检测违法超限运输车辆5441辆、卸载超限运输货物42250吨;办理公路路政行政审批(许可)567件、行政处理12364件、行政处罚3856件。
  第二章 铁路
  经过市域的有萧甬铁路、余慈铁路和杭甬铁路客运专线(在建)3条。1999年12月,萧甬铁路完成复线建设,2006年11月进行电气化改造,其间数次提速,提高通行能力。2009年9月,甬台温铁路开通,萧甬铁路由支线变成干线。
  第一节 铁路改造和建设
  萧甬铁路建设
  复线建设 铁道部和省共同投资,在既有线上兴建。全长144.3千米,市内段长43.5千米,扩建余姚西货站、蜀山站。1998年4月开工,1999年12月31日竣工。既有路基拓宽至14米,新征土地21.66公顷,收回铁路既有用地43.43公顷,增加改河用地4.6公顷,拆迁房屋7618.65平方米。公铁立交桥和余姚西货站等由地方配套。城区6处公铁立交桥列入复线工程,梁周线上跨立交桥先期建成,候青门、玉立路、城东路、姚西、武胜门立交桥与复线建设同步进行。阳明街道群立村和三七市镇祝家村2处平交道改为立交桥,沿线3处平交道移位,8处平交道拓宽。
  电气化改造 2006年11月,萧甬线沿线实施全封闭、全立交电气化改造。对机务、车辆、通信、信号等铁路设施设备进行配套改造,线路采用直供加回流供电方式,上空架有2.75万伏的高压电接触网。新建余姚西站牵引变电所并完成线路改造。2009年,实施道口平改立工程,新、改建公铁立交桥37座,将原有30处平交道口改建为28座立交桥,新增牟山等9座立交桥,其中3座为上跨立交桥。2010年末,27座立交桥完成主体施工,其余在建。工程征地29.33公顷,拆迁房屋2.6万平方米。
  运行能力 萧甬铁路几经改造,年货物运输能力达到6000万吨,行驶时速120千米。2010年,日办理旅客列车45趟,年客运量336.95万人次;日办理货物列车18对,年货运量251.96万吨,其中到达193.44万吨、发送58.52万吨。
  杭甬铁路客运专线建设
  全长149.89千米,西起杭州火车东站,终于宁波站。设计行车时速300~350千米。路高13米,墩跨32米,宽14米,为双轨铁路,全程电气化、全封闭、全立交。
  市内段长38.4千米,经过牟山、马渚、阳明、低塘、凤山、丈亭、三七市7个镇和街道,设余姚北站。2009年4月1日开工,征地80公顷,拆迁房屋26万平方米。预计2011年末完成铺轨,2013年建成通车。
  余慈铁路建设
  慈溪市出资建设,是货运专线。1992年10月开工,1996年底竣工。线路自萧甬铁路K104+100处接轨(蜀山站西端),沿萧甬线经穴湖泄水道西侧向东北延伸,穿越桃花山隧道,经横河镇,终于浒山南大洋山。单线长13.75千米,市内段长5.17千米,征用耕地16.18公顷。隧道1座、长648.58米,桥梁1座,涵洞38个,有人看守道口6处,无人看守道口4处。
  第二节 站场建设
  萧甬铁路站场
  余姚站 位于凤山街道车站路53号。1983年7月,由三等客货兼营站升格为二等客货兼营站。1992年,余姚站改建,1993年12月竣工。1999年,货运业务迁至余姚西站,2001年6月,停办货运业务。2005年,新建行包房1幢,面积661平方米;有候车大楼1幢,面积2739平方米,可容纳候车旅客1500人;旅客站台2座,面积10225平方米;旅客雨棚2座,面积7300平方米;人行地道1条。另置办公楼,行车室,售票房等。2009年,动车组通行,站台高度从30厘米提高到125厘米。站线9股。其中正线2股,有效长1820米;到发线2股,有效长1761米;货物线3股,有效长685米;其他线2股,有效长194米。2010年,日办理到发客车45趟,其中上行26趟、下行19趟;年客运量336.95万人次,其中旅客发送
  169.46万人次、旅客到达167.49万人次。
  余姚西站 位于阳明街道,为二等货运站。1992年9月始建,翌年3月建成运营。建站初期,系五等会让站。1998年9月,扩建为货运作业站。次年9月,建成启用。2001年6月,改为货运站,办理整车、零担、集装箱到发货运业务。2003年起,车站行车、货运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2006年10月,停办零担业务。车站有站线11股。其中,正线两股,有效长1759米;到发线4股,有效长3400米;货物线4股,有效长1433米;牵出线1股,有效长442米。设备为色灯6502继电联锁和双线双向4显示移频自动闭塞。有办公楼和行车室各1幢,货场仓库1座,面积1592平方米,货物雨棚1座、2476平方米,露天货区33588平方米。有36吨门吊1台,26吨门吊2台,26吨门抓2台,3吨叉车2台,装载机3台。2010年,日均办理货物列车12趟,年货运吞吐量212.51万吨,其中到达157.68万吨、发送54.83万吨。
  蜀山站 位于凤山街道大河村(2001年并入蜀山村)。1994年4月,停办客运业务。1995年,改为会让站。同年11月,蜀山站扩建开工,1996年12月竣工,改为三等货运站,主要办理余慈铁路进出的货物列车到发作业。2000年4月,为余慈铁路货运专用站。有站线9股。其中,正线2股、有效长1686米;到发线5股、有效长4105米;其他线2股、有效长340米。2010年末,日办理货物列车6对,年货运量39.45万吨,其中到达35.76万吨、发送3.69万吨。
  马渚站 位于马渚镇枫林堰自然村,车站中心里程萧甬线87.77千米。1995年4月,停办客运业务。2000年,停办货运业务。
  叶家站 位于三七市镇叶家村。1994年4月,停办客运业务。
  丈亭站 位于丈亭镇北。1994年4月,停办客运业务,改为会让站。2007年11月撤销。
  杭甬铁路客运专线余姚北站
  凤山街道内规划,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最高峰每小时可容纳2600人,规模为2台、6线,其中正线2条、到发线4条,站台长约1.16千米。2010年8月开工,年底尚在建。
  图8-2-1 余姚火车站,摄于2009年
  第三章 航道
  1991年,有航道27条,总长368.01千米,其中重叠里程107.47千米。1996年,全省内河航道技术等级评定保留12条。2002年,第二次全国内河航道普查保留10条。2010年末,有航道10条,总长162.67千米(含重叠里程17.23千米)。
  第一节 杭甬运河余姚段
  余姚段航道
  杭甬运河甲线余姚段 西起上虞市五夫升船机,经西横河铁路桥入马渚中河,过曹墅桥入姚江,再从中舜江节制闸至大隐浦口与宁波江北区交界,长54.65千米,准7级航道。
  杭甬运河甲线(附)余姚段 自仁寿桥入六浦江,转入候青江,经皇山船闸至三江口,长4.77千米,准7级航道。
  杭甬运河乙线余姚段 西起上虞市安家渡,经城区通济桥、中舜江,至丈亭三江口入慈江,东止江北区慈江节制闸,长53.04千米,其中曹墅桥至丈亭三江口段与杭甬运河甲线重叠里程28.4千米,准7级航道。
  杭甬运河改造
  2005年5月,杭甬运河全线按4级航道标准改造,市内段西起上虞市安家渡,经兰墅大桥入最良江,至郁浪浦后复入姚江,东至大隐浦口与宁波江北区交界。2008年竣工。改造后长45千米。航道最宽250米,最窄60米。安家渡至蜀山船闸段,最高通航水位3.2米,最低2.2米;蜀山船闸至大隐浦口段,最高通航水位3米,最低2.2米。最小航道弯曲半径不小于330米。桥梁通航净高7米,通航500吨级船舶。设有船闸1座(蜀山)。
  第二节 港区与码头
  余姚东港区
  位于陆埠镇应家闸自然村“S”弯河段。2004年1月开工建设。港区占地33.2公顷,水域23公顷,500
  吨级泊位13个,概算投资9253.69万元。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概算投资6788.78万元。2010年末,建成泊位10个、堆场2万平方米,港区疏浚24960平方米。
  码头
  客运码头 龙山剧院客运码头(昔称上虞客轮码头),能泊20吨级船舶,为上虞通明运输公司客轮专用。1990年,停航弃用。
  货运码头 货运码头主要集中在姚江及姚江主要支流两岸,其中城区34座、马渚11座,大都为干砌和浆砌块石等岸壁式简易码头。1996年后,大量货运弃水走陆,两地码头相继弃用。
  渔船专用码头 位于姚江节制闸外三江口南岸。浆砌块石岸壁式结构,长300米,宽2.5~3米,高3.8米,码头前沿水深2.5米,能泊150艘30吨级渔船。1991年弃用。
  第四章 桥梁隧道渡口
  1988~2010年末,新建和改建公路桥梁702座,总长24098.41米。其中,杭甬高速公路余姚段桥梁125座、329国道32座、省道69座、县道184座、乡道86座、村道208座。按跨径分,特大桥1座、大桥24座、中桥91座、小桥586座。
  1988年初,城内有桥梁29座,2010年,达111座,其中保存古桥梁7座、新建改建桥梁95座、公铁立交桥梁9座。废弃、拆除桥梁12座。1995年7月,开通第一条铁路隧道,至2010年,有铁路隧道4条、公路隧道2条、江河隧道1条。
  1988年,有渡口 17处,其中16处为古老渡口,起始时间已无从考证。1973年4月,设梅湖水库渡。
  1996年后,先后撤渡8处。2010年,有渡口9处,其中姚江干流8处、慈江1处。
  文保古桥见第三十九编《历史文化遗产》第二章第一节《文保单位及文保点》。
  第一节 铁路桥梁
  萧甬铁路桥梁
  1987年,市域内铁路桥梁33座,之后,列车运行多次提速,道口逐渐改为立交桥。1997年,余慈铁路建成,萧甬铁路复线改造,市内桥梁数骤增。2010年末,桥梁89座。
  第二节 公路桥梁
  特大桥
  有五夫大桥、姚州大桥、舜水大桥。,随着城区扩大,姚州大桥和舜水大桥成为城区桥梁(见本章第四节《城区桥梁》)。
  五夫大桥地处牟山镇,建在跨萧甬铁路的杭甬高速公路上,中心桩号k254+289,1996年12月竣工。桥梁长1235.3米,跨径总长1230米,共57孔,单孔最大跨径30米,行车道宽15米,双向4车道,沥青混凝土桥面,桥下净空高9米。桥梁上部为T型组合梁,下部为桩式墩、肋板台。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2007年11月,五夫大桥拓宽工程竣工,桥面净宽37.5米,行车道宽30米,双向8车道。
  大桥
  牟山湖大桥 跨牟山湖,为杭甬高速公路桥,中心桩号k256+727,1996年12月竣工。桥梁长995.7米,跨径总长992米,共62孔,单孔最大跨径16米,行车道宽15米,双向4车道,沥青混凝土桥面,桥下净空高5.1米。桥梁上部为空心板梁,下部为柱式墩台。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2007年11月,拓宽工程竣工,桥面净宽37.5米,行车道宽30米,双向8车道。
  江夏大桥 地处马渚镇,跨高桥至夹塘公路,为杭甬高速公路桥,中心桩号k260+035,1996年12月竣工。桥梁长131.9米,跨径总长128米,共8孔,单孔最大跨径16米,行车道宽15米,双向4车道,沥青混凝土桥面,桥下净空高5米。桥梁上部为空心板梁,下部为柱式墩台。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2007年11月,拓宽工程竣工,桥面净宽37.5米,行车道宽30米,双向8车道。
  姚江大桥 地处马渚镇、兰江街道,跨姚江,为杭甬高速公路桥,中心桩号k261+144,1996年12月竣工。桥梁长163.7米,跨径总长160米,共8孔,单孔最大跨径20米,行车道宽15米,双向4车道,沥青混凝土桥面,桥下净空高4.7米。桥梁上部为空心板梁,下部为柱式墩台。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因杭甬高速公路拓宽改造和杭甬运河拓宽改造,拆除重建,2007年11月竣工。桥梁长734.04米,跨径总长730米,共29孔,单孔最大跨径90米,桥面净宽37.5米,行车道宽30米,沥青混凝土桥面。桥梁上部为主跨现浇箱梁、辅跨空心板梁,下部为柱式墩台。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重建工程拆除17号通道桥和夏巷桥。
  前溪湖大桥 地处兰江街道,跨四明湖水库城南干渠,为杭甬高速公路桥,中心桩号k263+218,1996年12月竣工。桥梁长211.7米,跨径总长208米,共13孔,单孔最大跨径16米,桥面净宽15
  米,双向4车道,沥青混凝土桥面,桥下净空高5.6米。桥梁上部为空心板梁,下部为柱式墩台。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2007年11月,拓宽工程竣工,桥面净宽37.5米,行车道宽30米,双向8车道。
  茶园大桥 地处梨洲街道,跨三:溪口大溪,为杭甬高速公路桥,中心桩号k269+302,1996年12月竣工。桥梁长115.7米,跨径总长112米,共7孔,单孔最大跨径16米,行车道宽15米,双向4车道,沥青混凝土桥面,桥下净空高5.3米。桥梁上部为空心板梁,下部为柱式墩台。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2007年11月,拓宽工程竣工,桥面净宽37.5米,行车道宽30米,双向8车道。
  童湖头桥 地处梨洲街道,跨中山河,为杭甬高速公路桥,中心桩号k271+177,1996年12月竣工。桥梁长133.7米,跨径总长130米,共10孔,单孔最大跨径13米,行车道宽15米,双向4车道,沥青混凝土桥面,桥下净空高4.6米。桥梁上部为空心板梁,下部为柱式墩台。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2007年11月,拓宽工程竣工,桥面净宽37.5米,行车道宽30米,双向8车道。
  洋溪桥 地处陆埠镇,跨洋溪,为杭甬高速公路桥,中心桩号k278+952,1996年12月竣工。桥梁长179.7米,跨径总长176米,共11孔,单孔最大跨径16米,行车道宽15米,双向4车道,沥青混凝土桥面,桥下净空高6.6米。桥梁上部为空心板梁,下部为柱式墩台。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超20级、挂车一120级。2007年11月,拓宽工程竣工,桥面净宽37.5米,行车道宽30米,双向8车道。
  车厩西桥 地处河姆渡镇,跨省道宁波至梁辉公路,为杭甬高速公路桥,中心桩号k286+241,1996年12月竣工。桥梁长163.7米,跨径总长160米,共10孔,单孔最大跨径16米,行车道15米,双向4车道,沥青混凝土桥面,桥下净空高4.5米。桥梁上部为空心板梁,下部为柱式墩台。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超20、挂车—120。2007年11月,拓宽工程竣工,桥面净宽37.5米,行车道宽30米,双向8车道。
  车厩桥 地处河姆渡镇,跨车厩至青龙山公路、车厩溪,为杭甬高速公路桥,中心桩号k286+845,1996年12月竣工。桥梁长131.7米,跨径总长128米,共8孔,单孔最大跨径16米,行车道宽15米,双向4车道,沥青混凝土桥面,桥下净空高7.9米。桥梁上部为空心板梁,下部为柱式墩台。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2007年11月,拓宽工程竣工,桥面净宽37.5米,行车道宽30米,双向8车道。
  大隐桥 地处大隐镇,跨大隐溪,为杭甬高速公路桥,中心桩号k294+445,1996年12月竣工。桥梁长147.7米,跨径总长144米,共9孔,单孔最大跨径16米,行车道宽15米,双向4车道,沥青混凝土桥面,桥下净空高3.9米。桥梁上部为空心板梁,下部为柱式墩台。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2007年11月,拓宽工程竣工,桥面净宽37.5米,行车道宽30米,双向8车道。
  梁辉立交桥 地处梨洲街道,跨杭甬高速公路,为省道浒溪线桥梁,中心桩号k28+788,1996年12月竣工。桥梁长342米,跨径总长338米,共20孔,单孔最大跨径25米,桥面净宽23.6米,行车道宽15米,双向4车道,水泥混凝土桥面,桥下净空高5米。桥梁上部为空心板梁,下部为多柱墩、多柱框架式桥台。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20级、挂车—100级。
  凤翔桥 地处梨洲街道,跨梁辉水库,为省道浒溪线桥梁,中心桩号k31+646,1997年8月竣工。桥梁长246.8米,跨径总长240.3米,共21孔,单孔最大跨径53.8米,桥面净宽7米,水泥混凝土桥面,桥下净空高3米。桥梁上部为悬链线双曲拱,下部为重力式桥墩,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20级、挂车—100级。
  照山桥 地处凤山街道,跨余慈铁路,为省道甬余线桥梁,中心桩号k41+756,1995年7月竣工。桥梁长222米,跨径总长221米,共17孔,单孔最大跨径13米,桥面净宽15米,水泥混凝土桥面,桥下净空高7米。桥梁上部为空心板梁,下部为多柱墩、多柱框架式桥台。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20级、挂车—100级。2005年4月至12月,拓宽改造,梁板更换,两侧各拼宽4.5米,改造后桥面净宽22米,行车道宽15米,双向4车道,沥青混凝土桥面。
  新华立交桥 地处阳明街道,跨梁周线,为县道胜新线桥梁,中心桩号k0+750,2000年10月竣工。桥梁长428米,跨径总长416米,共26孔,单孔最大跨径17米,桥面净宽12米,水泥混凝土桥面,桥下净空高8.3米。桥梁上部为空心板梁,下部为多柱墩、多柱框架式桥台。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
  毛家埠大桥 由市交通局暂名。地处大隐镇,跨双溪口水库,为县道袁毛线桥梁,中心桩号k16+232,2008年4月竣工。桥梁长198.35米,跨径总长184.8米,桥宽9米,行车道宽7米,水泥混凝土桥面。主跨径120米为上承式悬链线箱型拱梁,两侧辅跨为各2×12米简支板梁,上部三柱排架结构,拱座为8根直径1.3米桩承台基础,设计荷载标准为公路一级。
  丈亭大桥 地处丈亭镇,跨慈江,为县道寺慈线桥梁,中心桩号k3+562,1982年3月竣工。桥梁长122.5米,跨径总长90米,共2孔,单孔最大跨径48米,桥面净宽5.5米,水泥混凝土桥面,桥下净空高5.5米。桥梁上部为肋拱梁,下部为重力式墩台,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10级、履带车—50级。2005年拱形梁和桥面加固大修。
  祝家渡大桥 地处三七市镇,跨慈江,为县道三河线桥梁,中心桩号k3+199,2001年9月竣工。桥梁长107.5米,跨径总长100米,共5孔,单孔最大跨径20米,桥面净宽12.2米,水泥混凝土桥面,桥下净空高3.5米。桥梁上部为空心板梁,下部为双柱式墩台。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20级、挂车—100级。
  南明桥 地处梨洲街道,跨南明河,为县道东环线桥梁,中心桩号k0+603,2003年1月竣工。桥梁长104.4米,跨径总长100米,共5孔,单孔最大跨径20米,桥面净宽22.5米,行车道宽15米,双向4车道,水泥混凝土桥面,桥梁上部为空心板梁,下部为双柱式墩台。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2007年7月到2008年6月,左幅桥面改造为绿化带。
  车厩渡槽桥 地处河姆渡镇,跨姚江,为乡道车厩至江中公路1桥,中心桩号k0+186,1980年12月竣工,装配式钢筋水泥混凝土肋拱渡槽桥,上下两层。上层为公路桥,桥梁长334.5米,跨径总长316.5米,共14孔,单孔最大跨径26.5米,桥面净宽4.5米,水泥混凝土桥面,桥下净空高7.5米。设计荷载标
  准为汽车—10级、履带车—50级。下层为渡槽,用于农业灌溉。2007年,因杭甬运河拓宽改造工程建设拆除。
  鲍堰前桥 地处阳明街道,跨东江,为县道余慈连接线桥梁,中心桩号k1+328,2008年12月竣工。桥梁长234.04米,跨径总长230米,共11孔,单孔最大跨径30米,桥面净宽34.5米,桥下净空高6米。桥梁上部为简支梁,下部为柱式墩台,沥青混凝土桥面。设计荷载标准为公路一级。
  芦城立交桥 地处低塘街道,跨329国道,与329国道互通,为县道余慈连接线桥梁,中心桩号kll+298,2008年12月竣工。桥梁全长425.04米,跨径总长422米,共20孔,单孔最大跨径30米,桥面净宽18米,桥下净空高5米。桥梁上部为主跨箱梁、辅跨简支梁,下部为双柱、三柱式墩,埋置式桥台,沥青混凝土桥面。设计荷载标准为公路一级。
  大浦江大桥 地处临山镇,跨大浦江,为县道329复线桥梁,中心桩号k12+582,2008年12月竣工。桥梁长148.78米,跨径总长145米,共7孔,单孔最大跨径25米,桥面净宽45.5米,桥下净空高4.5米。桥梁上部为简支梁,下部为双柱墩、双柱框架式桥台,沥青混凝土桥面。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
  郁浪浦大桥 地处梨洲街道,跨南排江,为乡道黄箭山至竹山桥公路桥,中心桩号k5+012。桥梁长430.74米,跨径总长427米,共19孔,单孔最大跨径67米,桥面净宽9米,沥青混凝土桥面,两侧人行道宽各1.2米。桥梁上部为下承式钢管系杆拱(主跨)和简支梁(引桥),下部为柱式墩台、钢板支座,设计荷载标准为公路一级。
  河姆渡大桥 连接陆埠、河姆渡镇,跨姚江,位于古乍线,中心桩号k11+628,2009年10月竣工。桥梁长720.04米,跨径总长716米,共25孔,单孔最大跨径140米,为市内单孔跨径最大桥梁。桥宽26.5米,桥面净宽24.2米,桥下净空高7米。主桥为双塔双索面斜拉桥,变截面箱梁;引桥为空心板梁,柱式墩台,沥青混凝土桥面,橡胶支座,设计荷载标准为公路一级。
  湖滨立交桥 地处牟山镇,跨萧甬铁路、湖塘江,为村道环湖北路桥梁,中心桩号k1﹢634,2010年1月竣工。桥梁长559米,跨径总长554米,共30跨,单孔最大跨径30米,桥面净宽9米,主跨净空高7.96米,桥梁上部结构为北侧引桥空心梁板、跨铁路主桥小箱梁、南侧引桥现浇箱梁,下部为桩柱式墩台,水泥混凝土桥面,设计荷载标准为公路二级。
  中、小桥
  公路中桥91座,3967.06延米。其中,杭甬高速公路15座、790.5延米,省道12座、576延米,县道27座、1072.32延米,乡道8座、425.6延米,村道29座、1102.64延米。
  公路小桥586座,8812.69延米。其中,杭甬高速公路99座、1553延米,329国道32座、369.5延米,省道53座、785.4延米,县道148座、2478.51延米,乡道77座、1061.4延米,村道177座、2564.88延米。
  第三节 航道桥梁
  至2010年,航道管理部门批准登记的跨航道桥梁139座,其中杭甬运河余姚段跨航道桥梁14座、跨五余(五夫—余姚)航道19座、跨北环线(候青江)航道10座、跨余临(余姚—临山)航道15座、跨庵马(庵东—马渚)航道19座、跨马泗(马渚—泗门)航道26座、跨谢家路江航道5座、跨余周(余姚—周巷)航道24座、跨丈镇(丈亭—镇海)航道3座、跨余慈(余姚—慈溪)航道4座。
  第四节 城区桥梁
  保存古桥
  通济桥、季卫桥、武胜门桥、六浦桥,此4桥在老城区内。新城区内有3座,分别为兰墅桥、命家桥、愈嘉桥。前两桥均位于最良江老河道,为人行石桥。兰墅桥建造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愈嘉桥位于新建北路以西,舜宇路以南,跨中江,为人行石桥,建造于清嘉庆年间,1972年重修。新建桥梁
  舜水大桥 位于城东路,跨最良江和姚江,2003年1月建成。技术参数分别见表8-4-2和8-4-3。
  姚州大桥 位于城西,在西环南路上。跨姚江,连续跨城区东西向4条道路和萧甬铁路,故设计为高架桥,与阳明西路互通,为市内第一座互通式立交桥。1996年建成。技术参数分别见表8-4-2和8-4-3。
  兰墅大桥 2005年1月建成。位于市区世南西路,跨最良江,为两跨独塔双索面斜拉桥,为余姚第一座斜拉桥。设计全长760米,其中主桥长120米,桥面宽35.5米。技术参数分别见表8-4-2和8-4-3。
  中山桥 位于中山路,跨最良江,2010年10月建成。荷载等级汽车城市A级。技术参数分别见表8-4-2和8-4-3。
  凤山桥 位于北滨江路东延线上,跨候青江,长94米,桥面宽15米。2010年12月建成,荷载能力汽车—20级。
  念圣桥 位于中山路,跨姚江,长80米,桥面宽40米,双向6车道,人行道宽2×5米。2010年12月建成。荷载等级汽车城市A级。
  西石山桥 位于西石山路,跨姚江,长54米,车行道宽14米。1995年建成。荷载等级汽车—20。
  丹凤桥 位于中山北路,跨候青江。1992年建成。2004年,因中山路建设而扩建。扩建后桥长70米,车行道宽28米。荷载等级为汽车—20级、挂车—100级。
  三官堂桥 位于三官堂路,跨候青江。2003年新建。2009年扩建。扩建后桥长52米,车行道宽22米。荷载等级汽车城市B级。
  改建扩建桥梁
  新建桥 位于新建路南端,是市中心沟通南北城区的主要桥梁。1999年,在原址拆除重建为钢筋混凝土组合式板梁桥。桥长40.84米,车行道宽15米。荷载等级汽车—20。
  姚江桥 位于舜水路,跨姚江,1990年拓宽。桥长47.1米,车行道宽21米。荷载等级汽车—20。
  候青门桥 位于新建路,跨候青江,1992年改建。改建后桥梁长45米,车行道宽12米。荷载等级汽车—20。
  舜水桥 原称龙山桥,1987年改现名(前志未记)。位于舜水北路,跨候青江,2003年改建。改建后桥梁长25米,车行道宽14米。
  开丰桥 开丰桥以及下面的新西门桥、最良桥和东旱门隧道,称“运河四桥”。2007年新建,2008年3月投用。技术参数分别见表8-4-2和8-4-3。
  新西门桥 在原址上改建。改建后为连续箱梁结构。技术参数分别见表8-4-2和8-4-3。
  最良桥 前志记:“宋时已建。原为木桥,清道光年间改为3孔石拱桥。”始称南门桥。光绪《余姚县志》载,宋宣和二年(1120),官军与方腊起义军战于此,故名战场桥,后称最良桥。1985年,桥东侧建新最 良桥,1987年改名南雷桥。2007年拆除2桥,再建最良桥,市地名办定名南雷桥,民间仍称最良桥。桥梁结构为双索面自锚式悬索桥。技术参数分别见表8-4-2和8-4-3。
  公铁立交桥
  1986年,舜水北路公铁立交桥建成。此后,相继建成西环南路、候青门、玉立路、中山路、城东路、西石山路、富巷北路、皇山桥、九垒山9座公铁立交桥。2003年建造的中山路下穿萧甬铁路立交桥,为市内最大的公铁立交桥。整个工程分为主体工程、附属工程和照明工程等几部分。机动车道净高5米,非机动车道净高3.5米。附属工程为立交桥引道工程,全长462.8米,引道宽34米。
  卫星桥 新建北路南端,萧甬铁路北侧,跨中江支流。 2000.1第五节 隧道
  铁路隧道
  余慈铁路桃花山隧道 位于与慈溪市分界线(k5+172.5)处,余姚进口处k4+831.42,慈溪出口处k5+480,总长648.58米,市内段长341.08米。1992年4月25日开工,1995年7月18日投用。
  大山脑隧道 位于丈亭镇,为杭甬铁路客运专线隧道,全长6209米,2010年尚未通车。
  寺前王隧道 位于丈亭镇,为杭甬铁路客运专线隧道,全长685米,2010年尚未通车。
  章家山隧道 位于丈亭镇,为杭甬铁路客运专线隧道,全长152米,2010年尚未通车。
  公路隧道
  章山岭隧道 位于县道上陈至大隐公路双溪口水库改道路段,桩号k10+387到k10+465,全长78米,净宽9米,行车道宽7.5米,净高6.5米。2006年6月开工,2008年4月完工。
  戴山岗隧道 位于上陈至大隐公路双溪口水库改道路段,桩号k10+814到k11+063,全长249米,净宽9米,行车道宽7.5米,净高6.5米。2006年6月开工,2008年4月完工。
  运河隧道
  东旱门隧道是市内唯一的江河隧道。位于杭甬运河k160+480处,全长623.76米。20世纪90年代初建有东旱门桥,为公路桥梁。2007年拆桥建隧道。2008年5月竣工。江底隧道宽17米,净空高4米,可供机动车双向通行。两边非机动车道宽5米,供行人、非机动车过江。在两岸的南、北兰江路各设2个上下人行进出口,其中上行通道安装电梯。隧道顶部航道最高通航水位(吴淞高程)3.2米、最低通航水位2.2米,航道底宽40米,航道底标高负0.3米,隧道顶标高负1.3米。
  第六节 渡口
  在用渡口
  夏巷渡 古渡。位于杭甬运河k150+650处。渡程75米,东渡兰江街道夏巷村,西渡马渚镇孟家村,两岸各设渡亭1间。置“三防”(防沉、防翻、防超载)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量25人,渡工2人。
  菁江渡 古渡。位于杭甬运河k153+485处。渡程80米,南渡兰江街道廿六房自然村,北渡马渚镇菁江渡村,两岸各设渡亭1间。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量25人,渡工2人。
  姜家渡 古渡。位于杭甬运河k165+770处。渡程100米,南渡梨洲街道西姜自然村,北渡凤山街道咸池自然村,两岸各设渡亭1间。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量25人,渡工1人。
  蜀山渡 古渡。位于杭甬运河k169+210处。渡程80米,南渡陆埠镇下墙门自然村,北渡丈亭镇应王自然村,两岸各设渡亭1间。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量25人,渡工1人。
  郭姆渡 古渡。位于杭甬运河k172+340处。渡程120米,南渡陆埠镇十二房自然村,北渡丈亭镇下齐塔自然村,两岸各设渡亭1间。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量25人,渡工1人。
  郑家渡 古渡。昔称王马渡、丈亭渡。位于杭甬运河k174+140处。渡程130米,南渡陆埠镇郑家自然村,北渡丈亭集镇,两岸各设渡亭1间。置钢质船两艘,其中1艘“三防”非机动船,核定载客量25人,1艘12马力机动船,核定载客量80人,渡工共2人。
  河姆渡 古渡。又称黄墓渡。位于杭甬运河k184+440处。渡程80米,南渡河姆渡镇河姆村,北渡河姆渡镇浪墅桥自然村,两岸各设渡亭1间。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两艘,核定载客量均为25人,渡工7人。
  城山渡 古渡。位于杭甬运河k189+15处。渡程150米,南渡大隐镇城山自然村,北渡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螺湾自然村,两岸各设渡亭1间。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两艘,核定载客量均为25人,渡工2人。
  罗江渡 古渡。位于慈江祝家渡桥下游5.1千米处,渡程60米,南渡河姆渡镇罗江村,北渡三七市镇魏家桥村,两岸各设渡亭1间。置“三防”钢质非机动船1艘,核定载客量25人,渡工4人。
  撤销渡口
  莲木渡 古渡。位于杭甬运河k183处,渡程150米。有木质非机动渡船1艘,渡工1人。1996年4月撤销。
  梅湖水库渡 1973年4月设渡。位于丈亭镇杨家岙村。起点杨家岙任家纸坊,终点位于慈溪龙南石门头。有机动水泥渡船1艘,非机动渡船两艘,渡工3人。1996年6月撤销。
  霍家渡 古渡。又称七里浦渡。位于杭甬运河k156+285处,渡程50米。有钢丝网水泥非机动渡船1艘,渡工1人。1998年6月撤销。
  张家渡 古渡。位于慈江祝家渡桥下游2.7千米处,渡程50米。有木质非机动渡船1艘,渡工1人。2001年3月撤销。
  罗家渡 古渡。位于杭甬运河k154+515处,渡程50米。有“三防”钢质非机动渡船1艘,渡工1人。2002年12月撤销。
  史家渡 古渡。位于兰江街道夏巷村,渡程70米。有“三防”钢质非机动渡船1艘,渡工1人。2006年10月撤销。
  泥翁渡 古渡。又称吴翁渡、虞公渡。位于杭甬运河k170+540处。渡程110米。有“三防”钢质非机动渡船1艘,渡工1人。2008年12月撤销。
  下陈渡 古渡。位于梨洲街道竹山桥村。渡程100米。有“三防”钢质非机动渡船1艘,渡工1人。
  2010年1月撤销。
  第五章 运输
  市内有道路、水路、铁路、管道运输。联合运输记入第一节《道路运输》中。1984年开始,运输市场发生变化,个体运输专业户参与道路运输,国有、集体企业转制重组并向集约化、股份制转变。1988年后,水路运输逐渐淡出。
  1994年前,市民乘飞机,需赴杭州、宁波购票。同年12月16日,中国民航总局批准,成立余姚市民航售票处。出行的空港有宁波栎社机场、杭州萧山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到2010年底,民航售票处发展到3家。
  2002年9月,开始有煤气和天然气的管道运输。
  第一节 道路运输
  客运
  城乡客运 1987年,有2家公路客运企业,营运线路56条。后发展迅速,至2006年,269个村全部通客车,通达率100%。2010年末,有城乡客运线路73条(含区间线12条)。其中,市公路运输有限公司45条,市姚东汽车客运有限公司6条,市顺风汽车客运有限公司2条,市姚南汽车客运有限公司7条,市四明丹山汽车客运有限公司12条,市三兴交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1条。
  长途客运 始于1947年,由姚江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通余姚—杭州(萧山西兴)首条跨地(市)长途客运线路。1984年,运输市场开放后,个体、集体、国营运输企业一起参与公路客运。同年12月,黄明乡姚姓个体运输户置55座黄河牌大客车1辆,经营余姚至上海客运业务。1991年初,有余姚—嵊县、余姚—上海、余姚—杭州、余姚—金华等长途客运班线7条。2010年末,有跨县(市)以上客运班线69条(含停运2条),其中跨省(市)17条、跨地(市)34条、跨县(市)18条,有长途客运车辆206辆(含停运2辆,不含旅游包车20辆)。其中,市公路运输有限公司线路60条、173辆,市新干线快客公司3条、5辆,市四明丹山汽车客运有限公司4条、4辆,市姚东汽车客运有限公司1条、23辆,市姚南汽车客运有限公司1条、1辆。
  出租车客运 1992年,首现个体私家车出租。至1995年底,发展到70辆。1996年1月,投放100辆黄色微型面包车。1999年8月,市三兴交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投放50辆桑塔纳2000型,为城区第一批标准型出租车。同年11月,市三兴交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投放50辆淡绿色桑塔纳出租车。同年,70辆个体出租车挂靠公司经营。是年底,全市出租车都进入公司化运作。2000年3月,先前投放的100辆黄
  色微型面包车退出客运市场,更新为100辆桑塔纳出租车,由市大中交通运输有限公司经营。2004年1月,以招投标方式投放100辆大众帕萨特豪华型出租车,市大中出租车有限公司中标60辆,市四明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中标40辆。同年8月,市三兴交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将运营的100辆桑塔纳出租车更新为宝来出租车。2005年1月,市大中交通运输有限公司也将100辆桑塔纳出租车更新为宝来出租车。2010年末,有中高档出租车370辆,其中市三兴交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101辆、市大中交通运输有限公司169辆、市四明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100辆。
  客运企业选介
  市公路运输有限公司1953年5月成立。后几经改名,1987年12月,称宁波市长途汽车运输公司余姚分公司,归属宁波市管理。1988年7月1日起,归属余姚市管理。次月15日,改称余姚市长途汽车运输公司。1996年,变更为市公路运输总公司。1999年4月,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现名。二级旅客运输企业。2008年10月,公司股份由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收购。经营市内、县(市)际、市际、省际班车客运及包车客运。辖城乡、长途、高速客运和站场经营4个分公司,控股浙江省新干线快速客运、余姚市顺风、姚东、姚南4家汽车客运有限公司。有汽车东、西、北站3个站场,占地面积5.25公顷,房屋建筑面积12918.86万平方千米。2010年末,有经营线路94条,各类运营车辆363辆,年客运量74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7145万人每千米。
  市姚东汽车客运有限公司 1998年8月成立。由市公路运输有限公司和36位社会自然人共同出资组建,经营市内和县(市)际班车客运。2010年末,有运营线路7条,车辆53辆。
  市姚南汽车客运有限公司 2000年7月成立。由市公路运输有限公司、梁弄镇村镇建设开发总公司和23名原个体客运车主共同组建。经营市内和市际班车客运。2010年末,有运营线路7条,车辆30辆。
  市顺风汽车客运有限公司 1999年11月成立,由市公路运输有限公司全资控股。经营城乡客运班线。2010年末,有运营线路2条,车辆19辆,年客运量120万人次。
  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1990年3月成立。始名市公共汽车服务站,隶属市建设局,全民事业单位,1997年与财政脱钩。1999年1月变更为市公共交通公司。2001年4月,改制变更为现称。2007年8月,市城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51%股份转让给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2008年7月,由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248.23万元收购自然人股东49%的股份。2010年8月,市三兴交通有限公司公交资产由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收购划归。企业隶属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经营城区公交。占地面积1.9公顷,房屋建筑面积4048.8平方米。2010年末,有公交线路15条,营运线路里程197.7千米,客运车辆222辆,年客运量2088万人次。
  市三兴交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1996年1月成立。始名市第二公共交通站,国有企业,隶属市交通局。同年9月兼并余姚汽车大修厂、市交通技术学校。1998年7月改制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现称。经营公交、出租车服务、汽车修理、驾驶员培训。辖公交、出租汽车2个分公司和汽车大修厂、交通技术学校有限公司。2010年8月,公交资产由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收购,公交线路经营权划归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占地面积3.3公顷,房屋建筑面积8492平方米。2010年末,有出租汽车101辆,教练车27辆。
  市大中交通运输有限公司 2000年7月成立。由市公共交通公司、宁波阳明股份有限公司、市金汇物产经营公司3家共同出资组建的股份制公司。2008年6月,由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收购公司全部资产,企业性质转为国有,经营出租汽车客运服务。2010年末,有出租汽车169辆,其中桑塔纳普通型60辆、捷达109辆。
  市四明丹山汽车客运有限公司 2002年1月成立,股份制企业。经营余姚市内、县际、市际班车客运。经营场地租用大岚车站。2010年末,有运营线路16条,客运车辆17辆,年客运量25万人次。
  市四明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 1993年2月成立,股份制企业。主营出租汽车客运服务。2010年末,有出租汽车100辆,其中捷达54辆、桑塔纳3000型41辆、桑塔纳普通型4辆、宝来1辆。
  货运
  总货运量 1988年后,道路货运业由传统运输方式转向专线专运、快件联运方式发展。运输组织结构由松散型逐步转向集约化。经营体制形成国有、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货运格局。运输工具不断翻新、档次提升,各类新颖货车进入运输市场。运营范围辐射至全国各地,货运量大幅增长。货运企业规模扩大、等级不断提高。2010年末,完成道路货运量1910万吨,货物周转量301230万吨千米。
  集装箱运输 1984年8月,余姚集装箱联合运输服务公司成立(系县交通局与铁路绍兴车务段劳动服务公司联合创办的集体企业),首营集装箱公、铁联运。1999年公司改制,名称变更为市集装箱联运有限公司。后经十余年发展,集装箱运输企业又增加4家(宁波市富升国际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宁波市环集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宁波市舜发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余姚市四通联运有限公司)。2010年末,全市有集装箱运输企业5家,车辆50辆,计1512吨位,年货运量达15.38万吨,承运集装箱货物7690标箱。
  离岸港口 集装箱货物离岸,以走上海港为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走宁波港逐渐增多,少量走天津、福州、广州等口岸。宁波海关余姚办事处报关的出关货物量见第二十四编《口岸管理》第一章第一节《监管》。
  联合运输 余姚境内主要是铁路、公路、水路的运输协作。组织最早成立于1966年11月。1985~2010年,称余姚市联合运输指挥部,下设疏站疏港办公室。1992年,有16家联运企业,其中铁路部门驻余姚3家、慈溪市驻余姚2家。20世纪90年代末期后,联运企业逐步向物流公司转型。
  货运市场计划经济时期,货物运输按计划调度。1984年,运输市场放开,个体、集体、国营运输企业一起参与公路货运。20世纪90年代后期,货运逐步发展成为物流业。
  运输企业 1988年,有国有运输企业1家,即市公路运输公司(货运站);有集体运输企业2家,分别为市运输总公司和市第二运输公司,主要业务是疏港疏站,即进港、站搬运、短驳;另有兼营企业7家及一些个体运输专业户。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国有、集体运输企业或转制或歇业。90年代末期后,运 输企业向物流公司转型。物流公司见第十八编《国内商贸服务业》第十三章第一节《物流业》。
  站场建设
  1988年,有汽车客运站场22个,代办站5个,招呼站196个。民营车辆进入客运市场后,客运车辆定线不定班,旅客就近上下车,大部分站场失去使用功能而弃用。1996年后,先后在城郊接合部新建东、南、西、北4个客运站和1个高速客运站、3个有站房的公交车首末站、7个城乡客运站。2010年末,有汽 车客运站场15个,货运站场7个。
  非机动车
  人力三轮车 1988年,有人力三轮车521辆。1991年12月,人力三轮车由交通局划归公安局管理。次年,城区人力三轮车发放牌证。2004年1月,取消从业人员户籍限制。2010年末,有上牌人力客运三轮车2192辆。
  自行车 自行车曾是城乡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2001年,自行车取消上牌。是年,自行车32万辆,之后逐渐被助动车、电瓶车取代。
  助动车、电瓶车 2001年后,助动车逐渐发展起来(燃料为汽油),后逐步被电瓶车(充电)代替。至2009年,助动车和电瓶车合计进行抽样调査,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37辆和58辆;2010年,抽样调查分别为37辆和61辆。助动车、电瓶车归非机动车类管理。
  机动车
  1988年,有各类机动车10726辆,其中大车1376辆、小车3781辆、摩托车5569辆。2010年,有各类机动车270414辆,其中大车5066辆、小车111641辆、摩托车153707辆。
  第二节 水路运输
  客货运
  海运企业 2004年7月,宁波市霄龙航运有限公司成立。有散装货运船舶霄龙1号和霄龙2号,吨位分别为4905吨和5012吨,主要经营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区域的普通货物运输。2010年,货运量29万吨,周转量39742万吨千米。
  内运企业 1988年后,客、货运输逐步弃水走陆。1990年7月,市外海航运公司并入市航运公司。 1990年,上虞通明航运公司经营的余姚至上虞客轮停航。1996年10月,丈亭航运公司经营的丈亭至宁波客轮停航,至此市内无水路客运。1998年,市丈亭运输公司、大隐运输公司、陆埠运输社、泗门运输公司、市航运公司相继歇业,市内水运仅存少量黄沙运输船。2008年,市姚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通中舜江(锦江华园至舜江名苑)水上公交线,沿途停靠11个站点,每日往返2个航次,船舶2艘,为凤山号、兰江号公交船。
  第三节 铁路运输
  客运
  客流结构及流向 1988~1991年前,客流多为探亲和出差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学生。1991年后旅游者逐渐增多。2000年始,客流中大部分为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和大中专院校学生。2009年,动车组启运,探亲、旅游者增多,遍布广州、南宁、成都、重庆、贵阳、西安、郑州、武昌、福州、厦门、南昌、吉林等城市。
  行包运输 1988年,余姚境内各站均办理行包运输。1994年4月起,马渚、丈亭、蜀山站行包运输与客运同时停止。行李按规定不超过免费携带重量、长度和体积外,凭车票托运;包裹分一、二、三、四类,鲜活、急运包裹优先承运,其余均按车站规定运输。
  车次及运量 1988~1991年,过市旅客列车仅9对。1993年7月,开通首趟宁波至包头的长途直通列车,停靠余姚站。1996年11月,甬沪开通双层旅客列车,停靠余姚站。1997年4月,铁路全面提速,经停余姚站长途列车增至5对,分别为宁波至合肥特快列车,宁波至北京、广州、吉林直通旅客列车。复线改造完成后,开通宁波至杭州城际列车停靠余姚站,长途列车停靠余姚站的逐渐增多,先后有西安、成都、阜阳、南宁、贵阳、南昌等直通列车。随着运营速度加快,普通旅客列车等级提高为快速列车,部分列车又多次调整运营区间。2009年9月,萧甬铁路开通“和谐号”动车组列车,甬台温、温福铁路试运行,余姚站停靠的动车组列车有15趟。
  2010年,余姚站日办理至广州、南宁、成都、重庆、贵阳、西安、郑州、武昌、福州、厦门、南昌、吉林等直通大城市的旅客列车45趟,其中上行26趟,下行19趟,年客运量336.95万人次。
  1996年,市内客运站仅剩余姚站,年客运量217.69万人次。此后,余姚站客运量曾一度萎缩。1999年,仅为133.83万人次。2003年,达206.15万人次。2006年,余姚站客运量达327.1万人次。2010年,余姚站客运量336.95万人次。
  货运
  1988年前,过市货物列车15对,市内两站货物发送量合计35.93万吨。到达物资以煤、钢材、木材、石灰石、化肥、化纤原料为多,发送以工业产品、矿建材料、榨菜产品等为多。2000年后,到达的金属矿石、非金属矿石、矿物性建筑材料数量逐年增多,煤逐年下降。
  余姚站是主要货物集散站。1997年2月,余慈铁路建成投入运营,1999年9月余姚西站建成,余姚铁路货运业务发展迅速,货流辐射全国各地。2010年末,日办理货物列车18对,年货运量252.96万吨。
  第四节 管道运输
  杭甬长输管网干线
  2005年12月25日至2006年底,省天然气公司的杭甬长输管网干线沿杭甬高速公路自西向东途经余姚,市内全长32千米,西起牟山,东至大隐。铺设管径800毫米输气管,设计压力630万帕。市内还铺设2条高压支线,全长14千米,其中黄箭山(梨洲街道)至九垒山(凤山街道)长6.7千米、牛头山(兰江街道)至国华电厂(阳明街道)长7.3千米。
  气化站和天然气管网
  见第十编《公用事业》第三章第二节《天然气》。
  第六章 交通体制改革
  1988年前,公路建设主要靠财政投入。20世纪90年代始,打破单一财政投入体制,开始多元化投入。通过着力改革运输体制,培植个体、民营企业等,加快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第一节 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
  设立公路改造基金
  1988年前,公路建设主要依靠市(县)财政拨款和上缴养路费返还两部分资金。根据“民办公助和谁受益谁出钱”原则,向汽车、拖拉机等机动车业主筹集公路改造资金。1990年1月至1992年12月,共筹集资金608万元。1999年,公路改造基金停止收取,9年累计筹集公路改造资金8129.7万元。
  建立“四自”公路建设模式
  1993年,余姚公路建设开始走自行贷款、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还贷的新路子。至2010年,共建设6条“四自”公路,即梁周公路、甬余余夫公路、329国道余姚段、东环线、杭州湾大桥余慈连接线、329国道复线。
  公路建成后,设5个收费站,按不同车辆种类收取2~30元不等的车次费。余姚马渚收费站,1995年12月开始收费,期限30年。61省道江余收费站余姚收费点,1995年12月开始收费,期限30年。余姚梁周公路收费站,1997年2月开始收费,期限30年。梁周公路收费站陆埠检(补)票点,2002年3月起收费。329国道慈余收费站余姚收费点,2000年6月起收费,期限30年。
  2006年7月1日起,余姚马渚收费站、61省道江余收费站(余姚至宁波方向)、329国道慈余收费站余姚收费点(余姚至杭州方向)暂时停止对余姚籍车辆的过站收费,免收的余姚籍车辆的通行费由市财政统一向宁波港舜交通开发有限公司等6家合作公司支付。
  实施交通投资多元化
  成立交通投资公司 1995年11月,设立市交通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1996年4月完成工商登记注册,为国有独资企业。1993~2000年,先后利用银行贷款,建设“四自”公路项目6个。2010年注册资本1.88亿元,总资产43.55亿元,净资产9.19亿元。
  引进港资参与公路建设 1997年,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将甬余余夫公路、梁辉至周东一级汽车专用道(梁周公路)、329国道余姚段3个“四自”公路建设工程项目在香港与亚太交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合作谈判,2000年1月签约。同年6月,组建设立宁波港舜交通开发有限公司等6家合作公司,经营并管理329国道、甬余夫公路、梁周公路等3条“四自”公路,共筹集公路建设资金5.76亿元。
  实施道路交通与房地产联合开发 1997年7月,实施市五金市场一期工程建设。市政府权限范围内收取的各种建设规费扣除市政公用设施代建费用后,返还给交通局,并缓缴各类主要税收,用于城区汽车西站、东站等公用型汽车站场建设。2000年3月,市五金市场二期工程建设继续按一期工程政策执
  行,返还资金专项用于新建北路道路建设。2000年4月,实施新建北路街景改造工程,采用道路建设和两旁商业用房开发结合,将商业用房开发所得资金专项用于新建北路道路建设。
  第二节 运输企业及运输体制改革
  运输企业改革
  运输企业经营机制转换 1989年,国营运输企业进行以经营承包为主要内容的改革。1994年后,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2003年,根据运输市场发生的变化,实施“滚动发班、沿途设站、服务规范”客运原则,推行内部资产授权经营改革。
  运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1991年初,市交通局有下属运输企业12家。1997~2000年,4家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8家歇业停产。同时,按相关政策对职工进行安置处理(相关政策见第十四编第一章第三节《国有企业用工制度改革》和第二章第三节《城镇集体企业用工制度改革》)。
  运输管理机构设置及变化
  市公路管理所 1987年9月成立。
  市公路稽征所 1989年9月成立,与余姚市公路管理所合署办公。
  市航运管理所 前身为1949年11月成立的省航务局余姚管理站,1985年改为市航运管理所。市交通运输管理所 1993年1月,合署办公的市公路管理所、市公路稽征所与市航运管理所合并,更名为市交通运输管理所。至2010年,市交通运输管理所增挂的牌子有市道路运输管理所、市公路稽征所、市道路运输稽查大队、市港航管理处、市航道管理处。
  城区公交体制改革
  国有经营 1990年3月,成立市公共汽车服务站,为全民事业单位。1991年1月,变更为市公共交通公司。
  国有控股经营 2001年4月,市公共交通公司改制为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市城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占51%股份、自然人占49%股份)。2007年8月,公交归交通局管理,市城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51%股份转让给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2008年7月,公司自然人49%股份由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全额收购。
  恢复国有经营 2010年8月,市三兴交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公交资产和105路等5条公交线路经营权由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收购,城区公交由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独家经营,恢复国有经营体制。
  交通规费征收改革
  公路养路费征收改革 1998年1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采用征收燃油附加费的方法征收公路养路费。1999年10月,根据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征收养路费改为征收燃油税,即“费改税”,2009年1月正式实施。
  车辆购置附加费征收改革 1994年1月,车购费改为由车辆落籍地交通部门向义务缴费人征收。时由交通部门设专人负责征收全市农用汽车、拖拉机、挂车、摩托车车购费。2001年1月,车购费改为车购税,征收范围、标准不变,由国税部门负责征收,在没有正式移交之前,仍由交通部门代征。
  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
  以条为主管理体制 1991年前,市公路段系宁波市公路总段下属机构,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国道、省道及部分重要县、乡道路,在宁波市公路总段领导下,由公路段实施养护改造。域内县、乡道路养护改造由市交通局负责,市交通建设管理所负责养护。
  以块为主管理体制 1991年4月,公路段成建制下放余姚市,实行以县(市)为主的双重领导,负责公路养护和路政管理。1996年7月,市公路管理段和市交通建设管理所合并,对外称市公路管理段。1997年4月,撤销21个养护道班,组成城郊、姚北、姚东、姚南4个区域养护站和4个路政中队。
  成立公路养护有限公司 2000年8月,组建养护总站(养护总公司)。2001年12月,撤销养护总站(养护总公司),组建4家区域公路养护有限公司,即城郊、姚北、姚东、姚南公路养护有限公司,与公路段脱离关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第七章 邮政
  1988~1992年,沿袭传统的邮政业务。1992年2月,开通快递业务,发展物流业。2000年后,拓展开发代购火车票、飞机票等新业务。2008年,邮政储蓄从邮政业务中分离,邮政储蓄银行成立。
  第一节 邮政网络
  服务网点
  1988年初,市邮电局下设丈亭、马渚、车站(支局名称)、四明山、低塘、陆埠、梁弄、临山、泗门邮电支局9个,江南、五夫(营房)、朗霞、人民东路、人民西路自办邮电所5个,乡邮电所联营管理站1个,邮电代办所61个,邮政代办所3个,电信代办所3个。另设邮政储蓄点12个,报刊门市部2个,报刊零售亭5个(私营),集邮销售点9个,信筒信箱222个。1989~1990年,增设12处邮政储蓄网点。1990~1996年,自办邮电支局、所17处,新增城区邮电支局及余姚镇、富巷、城南、舜水南路邮电所。
  1998年邮政支局9个,邮政所9个,代办邮政所45个,邮政储蓄网点38个,报刊批销门市部1个,邮政报刊图书销售点75个,集邮门市部1个,集邮品销售点9个,信筒信箱197只。
  2008年3月28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宁波余姚市支行成立。6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余姚市桐江桥等20个二级支行成立,其中桐江桥、世南东路、泗门3个隶属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余姚支行直接管理,其他二级支行和邮政(储蓄)所由邮政代理。2008~2009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余姚支行新建市模具城、阳明2个二级支行和5个邮政储蓄银行自营网点。至2010年,全市邮局共设有15个支(分)局,22个二级支行,32个代理邮政储蓄银行网点,5个邮政储蓄银行自营网点,10个邮政营业所。
  邮运邮路
  1988年初,市内邮政邮路由自办汽车、摩托车邮路与委办汽车邮路相结合,进行邮件运输。邮政代办所至支局,支局与邮车交接邮件后由自行车运送。
  1988年8月31日,撤销余姚城区至慈溪市庵东、天元、长河委办汽车邮路。1989年底,城区至丈亭、马渚支局三轮摩托车邮路改为小型邮车。1990年4月,马渚、丈亭2支局进出口邮件铁路发运改为自办邮车转运。1991年9月撤区扩镇并乡,自办汽车邮路延伸至黄家埠、小曹娥。
  农村投递 1989年末,农村投递邮路109条,总长度(单程)2018千米。乡、村全部到达,自然村到达
  面85%。投递深度“沿线投村,单位送到,挂号到户”。班期:平原、半山区周6班,部分山区隔日班,投递专用自行车122辆。1990年,农村邮路计112条,总长度(单程)2233千米,村 到达面为98%。1995年,农村邮路为119条,总长度(单程)3253千米,村通邮824个,自然村通邮6793个。2001年,农村邮路为82条,总长度(单程)3684千米。2005年,农村邮路为77条,总长度(单程)4163千米。2010年农村邮路为89条,总长度(单程)5113千米。
  1996年开始,农村投递邮路向摩托化邮路发展。到2010年末,农村投递邮路摩托化达96%。
  城区投递 1989年,城区投递道段为17段。城市投递组共22人,各邮电支局均配有市内投递1~2人。1989年,全组共投信件报刊818万件(份),投递疑难信件98件。1990年,共投递信函、报刊877.6万件(份),其中投递平函208.5万件,给据邮件38.1万件、报纸602.8万份、杂志28.1万份,月平均为4.3万件(份),全年投递疑难信件1050件。1994年7月,实现信报分投,全市划为18个投递段,其中邮政科10个段、富巷支局5个段、市话一分局3个段。2007年1月,局成立商务投递公司,共有投递段15个,投递人员28名,投递给据邮件、银企对账单、特快专递邮件。
  2010年末,全市共有投递邮路168条(段),日行程8693千米。城市投递段62条,长度2787千米,其中机动车投递段5条、长度490千米;农村投递路线89条、长度5113千米;摩托车投递路线72条、长度(单程)4320千米;自行车投递路线17条、长度793千米。
  邮政封发 1988年,邮件分拣封发完全由手工操作。包括港、澳、台函件,包件直封宁波邮件处理中心国际台经转。1990年,出口函件459.31万件。1995年,出口函件589.6万件。2003年,封发微机登单推广至各支局。2005年,邮件封发进入宁波邮区中心局生产作业系统V4.7。
  邮政编码 根据邮电部决定,从1989年5月5日起,分步实施邮政编码。 1994年4月1日,从原有16个编码区,调整为66个编码区。
  第二节 邮政设施
  邮政用房
  1988年末,邮政用房仅3039平方米。至1999年,18个支局、所共建邮政用房26479.34平方米(邮电共用);购买房产作为支局、所营业用房3805平方米。1990~1991年,出售及拆除处理用房8042.79平方米,租赁营业用房面积1461.97平方米。邮电分营后,1999年,在北河沿路29号购置房屋5030平方米,作为邮政综合楼使用。2008年1月,拆除候青门邮政楼及北河沿路29号邮政综合大楼,余姚远东模块局3185.39平方米作为邮政储蓄银行用房。是年,新建邮政用房2665.04平方米作为生产楼使用。2010年末.储蓄银行办公楼租用2100平方米,5个直接管理网点租赁2302.35平方米。是年10月25日,新建邮政大楼9333平方米作为邮政综合大楼使用。2010年末,邮政自有用房面积18031平方米,总资产8184.16 万元。
  邮政用具
  1988年初,82个网点有13台包裹收寄机、2台捆扎机、4台过戳机,大多数局、所称量工具多为台秤和信函磅秤,封发均为手工作业。1992~1993年,添置6台计算机。1994年,实现包裹封发、邮件转运计算机作业。1995年,候青门营业系统、报刊发行系统、转运、封发系统计算机投入使用,速递公司封发实现计算机作业。1996年,实现邮政封发、挂号、登单、袋牌打印计算机作业。1997年,桐江桥储蓄所安装第一台自动柜员机。1998年,实现38个储蓄网点计算机全部联网和邮政营业计算机化,时有计算机111台。
  2010年,有多用途电子秤41台、邮资机5台、邮件捆扎机2台、商业信函制作系统1套、计算机网络服务器9台、邮政计算机网络路由器2台、网络交换机63台、自动柜员机37台。
  运递车辆
  1988年初,邮运汽车5辆,摩托车9辆,投递用自行车91辆,接站装卸用牵引车2辆,装卸用拖(挂)车8辆。1994年,速递公司配置微型汽车2辆,用于特快邮件投递、揽收。1994年5月,邮政储蓄送款车开始运行,配置邮政储蓄专用送款汽车2辆。1998年末,有邮政汽车20辆。2002年,投递公司配置投递专用汽车3辆,停止摩托车投递邮件和邮件转运。2004年,投递公司配置汽车增加到4辆,用于大户段报刊邮件投递、转运;配置物流专用汽车1辆,2006年,速递公司配置特快邮件投递专用汽车10辆。
  至2010年末,邮政汽车51辆,其中邮运7辆、邮政储蓄专用送款车6辆、速递专用车21辆、物流配送专用车1辆、投递专用车5辆、其他生产用车6辆、非生产用车5辆。
  安防设备
  1988年时,邮政营业和邮政储蓄窗口安全防护设备十分简陋,邮政营业只配备普通保险箱,邮政储蓄窗口安装铁栏栅及简易报警器。1988年后,邮政安防设备逐步改善。1990年,邮政储蓄及各营业场所和通信机房、油库等重点部门都安装“三铁一器一箱”(铁门、铁窗、铁栅栏、报警器、保险箱),安装红外线微波警报器17台,配置保险箱169只。1999年,开始安装防弹玻璃、防盗报警系统、三防门(防火、防盗、防抢)、消防报警系统机房(防雷设备)。2005年,逐步安装监控设备。
  至2010年末,38个邮政储蓄网点完成改造安装防弹玻璃、三防门、互锁联动门设备,有数字监控设备79套、监控探头538只、CK报警系统43套,所有营业网点实现数字监控联网。
  第三节 邮政业务
  业务量
  邮政通信具有全程全网、联合作业和确保质量的特点。1988年,邮政业务种类有函件、包件、报刊发行、汇兑、集邮、机要通信和邮政储蓄。1992年起,开办邮政特快专递。1998年,邮电分营后,又发展新的邮政业务,主要有邮送广告、信息代理业务和物流业务等等。
  函件
  函件寄递是邮政基本业务。1997年开始,传统函件业务有所下滑。1999年1月,设立商函广告公司,开办邮送广告等业务。1999~2010年,发行具有余姚特色、弘扬余姚风釆的个性化邮资封片卡。主要有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明信片集、魅力余姚邮政贺年明信片册等。到2010年末,共有158家企业事业单位印制邮资封片卡367.7万枚。
  1988~2010年,对函件类资费作7次调整。至2010年底,信函件本埠为0.8元,外埠为1.2元;明信片本埠外埠均为0.8元;印刷品本埠为0.4元,外埠为0.7元;挂号信本外埠均为3元。
  包件
  1988年,包件业务量为32.13万件,业务收入202.88万元,年包件业务收入占全局邮政业务总收入的61%。1990年,包件的业务量下滑,业务量为21.12万件。1990年7月,民用包裹按现行资费提高150%,起算单位由100克提高到500克,商品包裹仍加收50%。1996年12月,包裹资费再按现行资费上调150%,另按件收取挂号费1元。保价费最低由0.3元调整为1元。取消商品包裹业务,资费起算单位1000克,实行分区计算方式,其计费区与普通包裹相同。快递包裹还采取首重和续重的计费方式。2004年6月,包裹挂号费每件由2元调整为3元。
  报刊发行
  1988年,邮政邮发报刊共2325种,收入33.81万元。后报刊种类逐年增加,2010年,邮发报刊3834种,其中报纸733种、杂志3101种。1992年10月,第一个报刊发行收订微机系统在余姚镇候青门投入使用。1992年,成立邮电代办公司,经营报刊代订代送业务。1998年9月,成立报刊零售公司,先后设立桐江桥报刊批销部,并开设桐江桥图书超市。2003年,新增30个舜江邮政报刊亭,并对33个老邮电报刊亭,通过租赁形式置换成舜江邮政报刊亭。2007年12月,成立报刊公司(撤销报刊零售公司)。2006年10月,报刊发行微机处理系统实行全省联网,同时并入全国报刊发行信息系统,实行全国联网。
  2010年,邮发报纸累计份数3738.6万份,其中零售19.51万份、期发146.87万份,流转额2572.57万元;杂志累计份数115.15万份,其中零售19.44万份、期发49.28万份,流转额41.9万元。
  1988年12月,在市职校举办邮品拍卖会,出售178组邮品。1989年7月,成立集邮公司,经营邮票、集邮品和集邮用品、邮资票品预订、定向邮品开发、金银币等多项业务。1991年1月,市邮政局下属13个自办邮电支局(所)全部开办集邮业务,集邮业务由城区扩大到农村。至2010年末,市集邮协会自1983年成立至2010年,换届8次,共有会员985名。
  1988年12月25日,发行T129《中国兰花》特种邮票1套4枚、小型张邮票I枚,其中“龙字兰”来自城郊高庙山,集邮公司特发纪念封1只。1993年10月20日,发行1993-14《中国古代漆器》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朱漆木碗系河姆渡出土。1993年5月,发行《河姆渡》开馆纪念封。1995年2月舜江邮社成立。1996年5月12日,发行《河姆渡遗址》特种邮票1套4枚,邮票图案分别为“稻作农业”“干栏建筑”“划桨行舟”“崇鸟敬日”,并在河姆渡宾馆举行邮票首发式。同时,发行《河姆渡遗址》特种邮票纪念册。
  特快专递、物流
  1992年2月,市邮政局及邮政支局、所均开办邮政特快业务,同时开通国际及港澳台特快业务,网点先由城区支局延伸到乡镇7个支局。1995年7月,成立速递公司。24个自办支局(所)都开办邮政特快专递,即EXPRESS MAIL SERVICE(简称EMS)业务。此时,申通、顺丰、圆通、天天、韵达、闻达等社会快递公司相继出现。1996年7月,调整国内特快专递邮件最高重量,将每件由原来规定的20千克调整为28千克;9月,开办超常规特快专递邮件业务;12月,开办国内、国际特快专递收件人付费业务,市区推出同城礼仪卡专递业务,邮政特快跟踪查询系统投入使用。1997年1月,办理特快专递代收货款服务。1999年12月,特快揽收投递邮路由原来城区的江南、江北2条邮路,增至5条,连接各支局的揽收 网络(四明山、大岚、鹿亭、大隐、洪山未设揽收点),揽收点增至24个,其中城区6个。2000年后,组织二级揽收网络,增加社会揽收员,缩短国际特快全程时限,开发中速快递、特惠箱、航空快运、IT(信息技术)物品专递、礼仪专递、身份证专递、经济快递、纳税人申报单专递、驾驶执照专递业务。联合社会物流网发展代办业务。与杭州邮政局合作开办限时特快非邮业务,建立大客户档案。2003年7月,开展法律文书和护照专递业务。2004年8月,开办“长三角”“珠三角”及68个重点城市“次日递”,推岀“思乡月”月饼速递业务。
  2002年,开办物流业务。2009年,设立邮政物流公司,隶属邮政速递公司管理,经营附加值较高的邮政精益物流,包括非邮代理业务,区域物流配送业务及其他物流业务。2008年10月,开办余姚裘皮城至海宁皮革城专线运输(每年10月至次年2月)。2007年6月,首次办理杨梅空运代理业务,当年空运杨梅100箱,至2010年累计空运杨梅4.1吨(820箱)。2010年1月,邮政特快独立经营。
  机要通信
  1957年4月,邮电部门接办机要通信业务。专人负责党和国家、军队各级机要文件的收寄、分拣、封发、押运、投递。1998年起,受新华社委托投递国家机要级单位内参选编、参考要文、改革内参等26种机密级内参。至2010年末,机要通信保密、安全质量一直保持全优。
  信息代理业务
  1998年7月,办理代收电信电话费业务。2000年7月,开办代发工资业务。2001~2010年,办理电信业务代收费,岀售航空机票,电信全业务收费,联通代收费,代理保险业务,邮寄爱心包裹,分销“思乡月”月饼,分销端午粽子等。
  第四节 邮政储蓄
  存款业务
  1986年10月,桐江桥邮电营业处恢复邮政储蓄业务。1987年,有11个储蓄点。1991年12月,在11个储蓄点基础上开办汇转储业务,年末余额1050万元。1994年,桐江桥邮政储蓄点和泗门支局储蓄点使用微机。1995年6月,成立邮政储汇科,年末余额1.14亿元,比1987年增加21.84倍。1998年8月,开通“绿卡”业务。1999年12月,全市38个网点全部微机联网,实现通存通兑。同年,中国人民银行余姚市支行对邮政储蓄网点进行整顿、规范。邮政代理、邮政银行直管的23个二级支行获得经营许可证,邮政代理网点共15个获代理许可证。2006年7月,撤销小联网并入国家邮政局统版系统。
  2007年1月,邮政储蓄开办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结束余姚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历史。2006年,开办代理开放式基金业务。
  邮政储蓄银行
  2008年3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余姚市支行成立。6月,市邮政银行二级支行成立。2010年末,全市邮政储蓄余额37.02亿元,其中邮政储蓄银行8.61亿元;业务总收入8087.12万元,其中邮储银行业务收入3653.24万元。
  1991年开办代收电话月租费业务。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