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排灌系统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22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排灌系统建设
分类号: S277
页数: 2
页码: 206-20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排灌系统建设,包括了排涝泵站、抗旱泵站、农田灌溉等。
关键词: 余姚市 排灌系统 建设

内容

排涝泵站
  中部地势低洼,有16667公顷耕地需要“强排”——提水排涝。1973年开始建造电力排涝站。到1987年,有28千瓦以上排涝站99座、口径50厘米以上水泵118台,总装机8175千瓦。1999年,排涝站有220座,总动力1.53万千瓦,总排涝能力近400立方米/秒,并将原70-ZLB型泵站改造成污水泵站。2010年,排涝站有240座,总动力略降,为1.5万千瓦,总排涝能力386立方米/秒。
  抗旱泵站
  总体情况 1962年,始建电力翻水站。1987年,有翻水站33座、水泵43台,装机4784千瓦。2000年后改造翻水站19座,把丰产型混流泵改为无锡水泵厂生产的HW型混流泵,同时新建5座翻水站,提高抗旱能力。至2010年,有电力翻水站29座、水泵68台,装机4368千瓦,动力略降。
  市属抗旱泵站 1987年,市属抗旱调水泵站4座,即郑巷、双板桥、剑江、斗门翻水站。1993年,新建临山排翻站。2000年后,改造剑江、双板桥翻水站,新建海涂水库翻水站1座、四明湖水库总渠翻水站2座、牟山湖翻水站1座。2010年,市属泵站9座:临山排灌站、牟山湖翻水站、剑江排翻站、海涂水库翻水站、斗门翻水站、郑巷翻水站、双板桥翻水站、凤凰山翻水站、永思桥翻水站。
  农田灌溉
  1969年,农田基本实现机电灌溉。至1987年,平原灌溉泵站2148座,动力3.63万千瓦。后由于农业经营方式变革和种植结构调整,泵站由大改小,数量骤增。到2010年,灌溉泵站3211座,动力3.53万千瓦。
  山区从1965年开始,建设电力高扬程泵站,到1987年有35座、1466千瓦。此后,由于水田面积减少,泵站数量锐减。2010年,泵站仅有9座,动力430千瓦,其中7座400千瓦泵站分布于梁弄镇四明湖环湖各村。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