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农田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220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农田水利
分类号: S27
页数: 4
页码: 206-209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宁波市农田水利,包括灌溉设施和技术、排灌系统建设、节水灌溉、灌区建设与改造等。
关键词: 余姚市 农田水利 水利工程

内容

农田水利包括灌溉设施和技术。1988年后,设施建设主要是泵站和沟渠建设,将泥土沟、渠逐步建设成混凝土防渗护砌的沟渠;在灌溉技术上,逐步推广喷滴、水稻薄露灌溉和无水层灌溉等节水方法。
  第一节 排灌系统建设
  排涝泵站
  中部地势低洼,有16667公顷耕地需要“强排”——提水排涝。1973年开始建造电力排涝站。到1987年,有28千瓦以上排涝站99座、口径50厘米以上水泵118台,总装机8175千瓦。1999年,排涝站有220座,总动力1.53万千瓦,总排涝能力近400立方米/秒,并将原70-ZLB型泵站改造成污水泵站。2010年,排涝站有240座,总动力略降,为1.5万千瓦,总排涝能力386立方米/秒。
  抗旱泵站
  总体情况 1962年,始建电力翻水站。1987年,有翻水站33座、水泵43台,装机4784千瓦。2000年后改造翻水站19座,把丰产型混流泵改为无锡水泵厂生产的HW型混流泵,同时新建5座翻水站,提高抗旱能力。至2010年,有电力翻水站29座、水泵68台,装机4368千瓦,动力略降。
  市属抗旱泵站 1987年,市属抗旱调水泵站4座,即郑巷、双板桥、剑江、斗门翻水站。1993年,新建临山排翻站。2000年后,改造剑江、双板桥翻水站,新建海涂水库翻水站1座、四明湖水库总渠翻水站2座、牟山湖翻水站1座。2010年,市属泵站9座:临山排灌站、牟山湖翻水站、剑江排翻站、海涂水库翻水站、斗门翻水站、郑巷翻水站、双板桥翻水站、凤凰山翻水站、永思桥翻水站。
  农田灌溉
  1969年,农田基本实现机电灌溉。至1987年,平原灌溉泵站2148座,动力3.63万千瓦。后由于农业经营方式变革和种植结构调整,泵站由大改小,数量骤增。到2010年,灌溉泵站3211座,动力3.53万千瓦。
  山区从1965年开始,建设电力高扬程泵站,到1987年有35座、1466千瓦。此后,由于水田面积减少,泵站数量锐减。2010年,泵站仅有9座,动力430千瓦,其中7座400千瓦泵站分布于梁弄镇四明湖环湖各村。
  第二节 节水灌溉
  经济型喷滴灌
  推广应用 1975~1985年,引进推广喷灌技术,安装设施的农田85.8公顷。由于土地分散承包,规模化的喷灌设施与小面积的经营方式不相适应,到20世纪末全部报废。2000年开始,优化设计方法,应用新材料,使工程造价降低到每公顷农田9000~13500元,成本降低50%以上。经济型喷滴灌大面积推广,广泛应用于竹笋、杨梅、红枫、榨菜、葡萄、猕猴桃等30种作物,平均增收节本效益1.15万元/公顷。滴灌还应用于猪、鸡、鸭、兔、鹅、羊等养殖场降温和防疫,从种植业到养殖业拓展喷灌应用领域,使喷滴灌成为效益农业的推进器。到2010年底,喷滴灌面积达到5900公顷,为中国南方喷滴灌面积最大县(市)。同时,建成畜禽场喷灌26万平方米,占规模化养殖场的95%。
  项目评估 2008年8月和12月,副省长茅临生两次专程到余姚考察经济型喷滴灌使用和推广情况,并作出评价,“余姚走出了一条把国外先进技术与浙江实际相结合的成功道路”“经济型喷滴灌是转变我省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是农民增收的好技术”。2009年1月,由中国工程院茆智、王浩院士参加的专家组作出评审意见,“经济型喷滴灌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政策支持 2008年市政府决定加快喷滴灌发展速度,并把专项资金从每年100万元增加到500万元。
  成果奖励 2006年获省水利科技创新一等奖,2010年获全国农业节水科技大奖。
  水稻薄露灌溉和无水层灌溉
  薄露灌溉 1993年,开始推广水稻薄露灌溉技术,当年推广面积3933公顷。1994年7月,省政府推广工作现场会在低塘镇西郑巷村召开。会上,刘锡荣副省长在讲话中总结水稻薄露灌溉技术具有“四节二增”的效益,即节水、节工、节电、节肥和增产、增效。并部署在全省推广这项技术。
  无水层灌溉 1998年,开始示范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此项技术,本质上是严格的薄露灌溉,即在秧苗返青后田面不保留水层,而是充分利用降雨和少量几次沟灌补充水源,使土壤保持70%~100%的田间持水量。在河姆渡镇设立对比示范田,历经13年测产结果,早稻平均增产666千克/公顷,晚稻增产715千克/公顷,增产率分别为10.5%、9.9%。早稻平均节水833立方米/公顷,晚稻节水1344立方米/公顷,节水率分别为51%、59%。早晚稻每立方水生产粮食分别为2.67千克和2.94千克。
  奖项 水稻节水灌溉推广成果,2006年获得省政府科学技术二等奖。
  专家考察 至2010年,先后到余姚考察的国外水利专家有,美国的赛勒斯(1996)、德国的盖洛(1997)、英国的戈特(1997)、日本的内腾克美(1999)、国际水稻研究所巴斯博士(2000)等。
  第三节 灌区建设与改造
  四明湖灌区
  东西宽23千米,南北长25千米,灌区原面积22333公顷。1980年,因行政区划调整扩大到28933公顷。
  骨干工程包括总干渠、分干渠、干渠泵站、牟山湖、骨干河道。总干渠长10.5千米,设计流量20立方米/秒,2006年完成防渗衬砌,水利用系数从0.78提高到0.9。分干渠为城南干渠和马渚干渠,总长34.3千米,设计流量2.5~10立方米/秒,2006年完成节水改造。
  干渠泵站(凤凰山泵站、永思桥泵站)建于2003年,总装机800千瓦,流量4.5立方米/秒,配有8套电磁流量计。泵站从姚江提水进入城南干渠和马渚干渠,以减少四明湖水库的灌溉供水量。两座泵站建成后,水库年供水量从3500万立方米减到1000万立方米。
  骨干河道43条、217千米,承担干渠、支渠及水源功能。1997~2003年疏浚,平均挖深0.6米,清除淤泥180万立方米。
  田间工程主要为末级渠道和灌溉泵站。2010年,灌区有末级渠道2250条、1750千米,过流能力0.05立方米/秒至0.2立方米/秒。85%为混凝土防渗护砌。
  灌溉泵站约2000座,装机2.2万千瓦,泵站均经过节能改造。
  其他灌区
  皇山、竹山、郁浪浦、中舜江4节制闸下移后,蜀山大闸成为四明湖水库灌区的分界,大闸上游为上姚江灌区,即四明湖水库灌区。大闸下游为下姚江灌区,即以各镇为单位的中型灌区。
  丈亭镇灌区耕地1493公顷,灌溉面积为1060公顷,有效灌溉面积为980公顷,水源取自姚江。灌溉保证率90%,渠系水利用系数0.7。2010年,灌区渠道长度201.41千米,其中衬砌长度为161.13千米,其配套建筑物有3923处。
  陆埠镇灌区耕地1780公顷,灌溉面积为1560公顷,有效灌溉面积为1467公顷,主要水源取自姚江,部分取自陆埠水库。灌溉保证率70%,渠系水利用系数0.5。2010年,灌区渠道长度181.46千米,其中衬砌长度为145.17千米,其配套建筑物有4675处。
  三七市镇灌区耕地2587公顷,灌溉面积为1900公顷,有效灌溉面积为1633公顷,主要水源为大池墩水库和相春水库的蓄水,部分水源取自慈江。灌溉保证率70%,渠系水利用系数0.65o2010年,灌区渠道长度318.98千米,其中衬砌长度为255.19千米,其配套建筑物有6801处。
  河姆渡镇灌区耕地2093公顷,灌溉面积为1613公顷,有效灌溉面积为1441公顷,水源取自姚江。灌溉保证率90%,渠系水利用系数0.7。2010年,灌区渠道长度274.9千米,其中衬砌长度为219.92千米,其配套建筑物有5505处。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