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环境质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18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水环境质量
分类号: X832
页数: 5
页码: 166-1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1988~2010年水环境质量情况,分别记述了姚江水质总体水平、姚江及其主要支流水质监测、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近岸海域海水质量监测等。
关键词: 余姚市 环境质量 水环境质量

内容

姚江水质总体水平
  1988~2010年,对主要河道和湖库水环境质量进行定点、定期监测。分3个阶段定期监测,分别是1988~1994年、1995~2000年和2001~2010年。
  1988~1994年,姚江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1995年,贯彻实施《宁波市余姚江水污染防治条例》,通过对姚江两岸污染企业的关、停、转、迁等措施及实施城区及乡镇生活污水的收集、输送和集中处理,姚江水质出现明显好转。据监测数据表明,到2005年姚江全线基本恢复Ⅲ类水质,与1995年相比,提高2个以上等级;与2003年相比,提高一个等级,水质整体以Ⅲ和Ⅳ类为主;污染因子(物)主要为氨氮、石油类等,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偏高。2010年,姚江各监测点位基本以Ⅲ类水质为主(除氮、磷外);饮用水源的南部湖库水环境质量总体合格,部分水库受到居民生活、山林种植和渔业养殖等污染,出现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近岸海域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属超Ⅳ类标准,污染物主要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
  姚江及其主要支流水质监测
  1988~1994年,姚江水质监测分为内外姚江监测。全年分平水期(4月份)、丰水期(7月份)、枯水期(12月份)3次采样监测。内姚江监测站位9个,分别是地浦湾(1990年前为兰墅桥)、西洋桥、姚江桥(1991年前监测点为仁寿桥)、联盟桥、三官堂桥、念慈桥、东公路桥、三江口、最良桥;外姚江监测站位2个,分别是菁江渡、下陈渡。
  1988年,监测项目为pH值、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浑浊度及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氰化物、挥发酚、六价铬、铜、锌、铅、砷、镉、石油类含量,共16个项目。1992年,开始釆用省环境监测中心制定的水质类别法评价。地表水评价根据姚江污染特征,取代表姚江水质的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浑浊度及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石油类、铜、锌含量,共11个指标。
  1995年开始,监测站又承担车厩、丈亭三江口、郁浪浦、浦口闸、咸池共5个断面及10个采样点的监测分析任务,监测站位增加到内姚江水质点位9个,外姚江7个,水源保护区监测点位3个。姚江监测站位按平、丰、枯水期各1次釆样。
  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
  1990年开始,对主要饮用水源地取水口水质进行监测,监测站位包括陆埠水库、四明湖水库、大池墩水库、寺前王水库及牟山湖。监测项目有pH值、溶解氧、高镒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硬度、浑浊度及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六价铭、铜、锌、悬浮物、石油类含量,共14个项目。监测频次每年两期,即丰水期(7月)和枯水期(12月)。
  近岸海域海水质量监测
  2005年开始,对近岸海域进行水环境监测,在泗门镇北部近岸海域布设1个监测点。2005~2010年,监测站位水质为劣Ⅱ类,超过Ⅱ类功能区目标,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其他10个评价项目(铜、锌、铅、镉、汞、砷、pH值、溶解氧、非离子氯、石油类等)均优于Ⅱ类海水标准,达标率100%。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