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环境质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18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环境质量
分类号: X821.255
页数: 9
页码: 166-1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1988-2010年环境质量情况,分别记述了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等。
关键词: 余姚市 环境质量 水环境质量

内容

1988年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水质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2000年后,人民收入提高,家用小汽车大幅增加。2010年,小汽车超过11万辆,是影响大气和声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1988~2010年,对土壤环境质量未监测。本章主要记述水、大气和声3个方面的环境质量。
  第一节 水环境质量
  姚江水质总体水平
  1988~2010年,对主要河道和湖库水环境质量进行定点、定期监测。分3个阶段定期监测,分别是1988~1994年、1995~2000年和2001~2010年。
  1988~1994年,姚江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1995年,贯彻实施《宁波市余姚江水污染防治条例》,通过对姚江两岸污染企业的关、停、转、迁等措施及实施城区及乡镇生活污水的收集、输送和集中处理,姚江水质出现明显好转。据监测数据表明,到2005年姚江全线基本恢复Ⅲ类水质,与1995年相比,提高2个以上等级;与2003年相比,提高一个等级,水质整体以Ⅲ和Ⅳ类为主;污染因子(物)主要为氨氮、石油类等,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偏高。2010年,姚江各监测点位基本以Ⅲ类水质为主(除氮、磷外);饮用水源的南部湖库水环境质量总体合格,部分水库受到居民生活、山林种植和渔业养殖等污染,出现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近岸海域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属超Ⅳ类标准,污染物主要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
  姚江及其主要支流水质监测
  1988~1994年,姚江水质监测分为内外姚江监测。全年分平水期(4月份)、丰水期(7月份)、枯水期(12月份)3次采样监测。内姚江监测站位9个,分别是地浦湾(1990年前为兰墅桥)、西洋桥、姚江桥(1991年前监测点为仁寿桥)、联盟桥、三官堂桥、念慈桥、东公路桥、三江口、最良桥;外姚江监测站位2个,分别是菁江渡、下陈渡。
  1988年,监测项目为pH值、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浑浊度及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氰化物、挥发酚、六价铬、铜、锌、铅、砷、镉、石油类含量,共16个项目。1992年,开始釆用省环境监测中心制定的水质类别法评价。地表水评价根据姚江污染特征,取代表姚江水质的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浑浊度及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石油类、铜、锌含量,共11个指标。
  1995年开始,监测站又承担车厩、丈亭三江口、郁浪浦、浦口闸、咸池共5个断面及10个采样点的监测分析任务,监测站位增加到内姚江水质点位9个,外姚江7个,水源保护区监测点位3个。姚江监测站位按平、丰、枯水期各1次釆样。
  2001~2010年,共布设地表水例行监测点位28个,38个釆样点。
  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
  1990年开始,对主要饮用水源地取水口水质进行监测,监测站位包括陆埠水库、四明湖水库、大池墩水库、寺前王水库及牟山湖。监测项目有pH值、溶解氧、高镒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硬度、浑浊度及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六价铭、铜、锌、悬浮物、石油类含量,共14个项目。监测频次每年两期,即丰水期(7月)和枯水期(12月)。
  近岸海域海水质量监测
  2005年开始,对近岸海域进行水环境监测,在泗门镇北部近岸海域布设1个监测点。2005~2010年,监测站位水质为劣Ⅱ类,超过Ⅱ类功能区目标,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其他10个评价项目(铜、锌、铅、镉、汞、砷、pH值、溶解氧、非离子氯、石油类等)均优于Ⅱ类海水标准,达标率100%。
  第二节 大气环境质量
  空气主要污染物
  市域内大气环境主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TSP)、氮氧化物(NOx)和二氧化硫(SO2),空气污染以降尘、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主。1988~2010年,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浓度整体无明显变化趋向,而总悬浮颗粒物及降尘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大气环境污染类型属煤烟型,除酸雨外,各项指标均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不含降尘)要求(1996年前评价用GB3095-85二级标准),总体水平较好。雾霾的主要成分可入肺颗粒物 (PM2.5)因当时没有相应标准,未进行监测和评价。
  城区酸雨状况
  1996年前城区属非酸雨区,后随北方大气污染物长距离传输、工业经济大发展、能源消耗猛增、汽车数量快速增加等因素影响加剧,1997~2003年属轻、中酸雨区,2004~2009年属重酸雨区,且酸雨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国家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进一步改进燃烧技术,降低硫、氮等酸性气体的排放,2010年稍有好转。
  第三节 声环境质量
  1988~2010年,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对城区各功能区环境噪声进行监测。各功能区噪声超标情况以交通干线道路两侧最为严重,居民文教区次之,工业集中区居后。2000年后,基本达标。2001~2005年,城区噪声等效声级在55~56分贝(db),噪声达标区覆盖率86%。2006年后,城区各功能区噪声全部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但随着城区不断扩张,道路结构不够完善,机动车数量快速增加,交通噪声污染依然突出。
  第二章 环境污染
  市内环境污染主要有水污染,来源于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废水,其次是大气污染。2000年后,随着汽车的增多,噪声和大气污染加重。另外还有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电离、电磁辐射污染等。
  污染源普查,2007年5月开始,2008年全面展开,至年底结束。
  第一节 水污染源
  市域水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生活、农业、畜牧场、渔业养殖时产生的废水和姚北地区腌制榨菜时产生的废水等,以工业废水为主。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