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农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17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新农村建设
分类号: F327
页数: 4
页码: 162-1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1988-2010年新农村建设情况,分别记述了小康村和村庄建设、农村宅基地供应和住房制度改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共建新农村等。
关键词: 余姚市 农村 新农村建设

内容

1988年后,每一阶段开展有特定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3年后,进行村庄整治,美化环境。2007年开始,探索解决农村宅基地粗放利用、村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配套成本较高等问题,进行农村宅基地供应制度和住房制度综合改革,促进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一节 小康村和村庄建设
  小康村建设
  1988年,以“农业一优二高(优质、高效、高产)、村庄整齐清洁、家家生活殷实、多数务工经商”为目标,开展小康村建设。1994年6月,市委、市政府命名余姚镇大河村等142个村为全市第一批小康村。2006年2月23日,临山镇临浦村、黄家埠镇回龙村、马渚镇沿山村和梨洲街道南庙村被确定为省全面小康示范村。是年,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按照《余姚市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全面推进小康村建设。至2010年末,累计创建小路下村、谢家路村等省级小康示范村20个;双河村、剑江村等宁波市级全面小康村31个;魏家村、北溪村等余姚市级小康新农村20个。
  村庄建设
  20世纪90年代前后,农村村道、村内道路以沙石路、石板路、泥路居多,基本没有安装路灯。2003年9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和河道净化”(简称“六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改造。2004年开始,市级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专项资金,推进“六化”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除2个村因规划拆迁未列入整治范围外,263个村全部完成村庄整治建设任务,通过省、宁波市验收;累计硬化村内道路3195千米,新建扩建通村(联网)公路1541千米,建设整治河道、溪道1940千米,新增绿化面积880万平方米,建造公厕5147座,增加垃圾箱(桶)8504个,安装路灯37097盏;98%以上的村庄实现改水改厕、村内主干道硬化和路灯亮化;全面实施“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机制,落实村庄保洁人员2907名和河(溪)道保洁管理人员502名;各级投入资金1325万元,建成生活污水处理项目21个,受益农户3000户;全市97%的村建有村落文化宫,46.4%的村创建为绿化示范村,47.9%的村创建为生态村,74.3%的村创建为卫生村,62.5%的村创建为文明村,其中小路下村和谢家路村分别获得国家、省级称号8个和11个。宁波市成片连线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先进乡镇、街道5个。
  第二节 农村宅基地供应和住房制度改革
  传统住房模式
  传统农村住房,以单家独院、一户一宅为主。1987年,全市农村共有住宅建筑面积2120.37万平方米(包括集镇),其中新建、改建楼房建筑面积481.8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22.7%。进入20世纪90年代,新建、改建的单家独院式楼房逐年增加,2010年底,农村人均住房面积62平方米,是1987年的2.53倍。
  2007年改革
  改革内容 2007年开始,改革主要是推进农村建房模式由单家独院、一户一宅向多层高层公寓式住房转变,加快农村人口就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身份向城镇居民转换、居住向适度集中转变、房屋向完全产权转换、管理向社区化物业化转型。
  项目实施 2007年10月,启动实施宁波首个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项目——兰江街道兰墅桥村兰墅公寓二期,随后又实施梨洲街道古路头村村民集中安置小区、泗门镇后塘河社区农民安置小区、梨洲街道第二期下山移民安置房、朗霞街道邵巷安置房三期、泗门镇东大街社区农民安置公寓等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项目,总投资9.02亿元,总用地28.97公顷,总建筑面积50.29万平方米、共3281套。到2010年底,开工建设31.7万平方米,完工24.2万平方米,安置798户。
  2009年深化改革
  深化内容 2009年6月开始,深化以现有住房困难户(紧缺户)、农村困难家庭、地质灾害隐患点住户、山区偏远地区住户等为对象,采取建造农民多层公寓、建设农民集居区(新村)、就地改建翻建、小散远自然村撤并等办法,集中改造建设农村住房,满足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同时,在市农村住房制度改革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市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完善政策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简称农房“两改”,下同)。
  农房“两改” 2009~2010年,通过农房“两改”,全市共改造建设农村住房11892户。其中,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825户,下山移民482户,地质灾害隐患点农户搬迁安置173户,以农民多层公寓方式安置7099户,以农民个人建房方式安置3313户。农民多层公寓建设,共完成梨洲街道古路头村村民集中安置小区一期、兰江街道兰墅公寓二期、阳明街道丰南公寓、凤山街道永丰村安置房一期、低塘街道历山村农民公寓三期、朗霞街道邵巷安置房等以多层公寓为主体的农民集中居住小区(项目)土建工程40个,总建筑面积131.32万平方米。
  第三节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集体经济总收入
  1988~1996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包括土地补偿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村级集体工业企业上缴款占到较大比例。增幅最大的为1992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6547万元,比上年增加58%。2010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75834万元,可用收入31650万元,分别是1988年的27倍和13倍;村级集体总资产达到420047万元,净资产达到244361万元;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含土地征用费)50万元以上的有231个,1000万元以上的有3个。
  图5-4-2 农民新居,临浦村,摄于2010年
  保值增值
  1994年,各乡镇相继成立农村合作基金会,以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强化积累机制。同年,余姚镇东郊村经济合作社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1996年后,进行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综合改革,通过改造、改组、改制,把股份合作制等经营制度引入集体经济领域。
  政策扶持
  1997~2000年,村级集体企业转制后,企业承包上缴收入和资产租赁收入减少。1999年8月,农村合作基金会开始清理整顿,村级投资收益减少。2000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提出扶持村级集体经济政策,重点为集体经济薄弱村开发扶持。2004年起连续4年,市政府每年安排150万元专项资金,连同宁波市下拨扶持资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07年起5年内,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村级集体专项发展资金。2010年起,市级财政扶持资金增加到2000万元,并将扶持对象扩大到全市各村、社区。
  第四节 共建新农村
  村企结对
  2006年5月,市委、市政府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组织全市工商企业积极参与村企结对,主要围绕共谋发展思路、共兴农村经济、共办社会事业、共建基础设施、共创新型社区和共育文明乡风6项内容。到2010年底,1391家工商企业参与村企结对活动,落实共建项目2076个,实际到位资金16151.9万元。
  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
  2003年10月,市委选派40名市、镇两级机关干部驻村担任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重点帮助村组织增强班子凝聚力、提高村务管理能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和谐稳定。制定《余姚市选派机关干部驻村任职管理办法》,明确机关干部驻村任职工作的管理职责及驻村任职干部的管理制度。2004年3月,农村工作指导员,按照建设“村美、户富、班子强”的全面小康新农村的要求,具体承担“政策法规宣传、社情民意调研、上下信息沟通、群众信访调解、富民强村服务、城乡统筹推进、民主制度监督、组织建设督导”等8项职责。第一批农村工作指导员由省、宁波市、余姚市和乡镇、街道4级选派,共269人。其中,省、宁波市两级选派21人,市直部门抽调68人,乡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抽调180人。2004年4月,全体农村工作指导员下村到岗。
  2003年10月至2010年底,抽调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6批、1660人次。其中,省级部门下派3人次,宁波市直部门下派120人次。走访调研农户超过12万户,帮助落实经济发展项目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1300个,投入各类帮扶资金超过7000万元,捐款捐物折合资金达600万元。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