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镇化举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16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城镇化举措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4
页码: 147-1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1988-2010年城镇化举措,分别记述了调整行政区划、各街道经济状况、农民转居民情况等。
关键词: 余姚市 城乡建设 城镇化

内容

调整行政区划
  乡镇改街道 2001年9月,撤销余姚镇、梁辉镇、肖东镇建制,设立4个街道办事处,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撤并后,4街道区域总面积254.5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9.27万人,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加快。2003年4月,撤销低塘、朗霞镇建制,设置朗霞、低塘2个街道办事处。6街道区域总面积356.0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2.52万人。
  村改社区 1992年后,余姚镇及泗门、马渚等地的集镇建设向农村扩展,原农村居民点形成“城中村”。城中村所属土地全部或大部被征用,村民不再从事农业劳动,成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社会保险见第四十四编《社会保障》第一章第六节《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1994年开始,逐步撤销城中村的村建制,设立居民委员会,原村各项建设改造统一服从市镇规划。至2005年8月,有18个村建制被撤销,其中原余姚镇7个、泗门镇7个、马渚镇4个。
  各街道经济状况
  凤山街道 街道区域位于城区东北,其东部为小山丘。农业以种植水稻、蔬菜为主,穴湖周边小山丘种植杨梅。是余姚主城区之一,工商业发达,规模较大的专业市场有中国塑料城、中国轻工模具城、余姚五金城、中国有色金属材料城等。2010年,有耕地622公顷,山林591公顷。
  2001年,设置街道。2002年,工业总产值24.9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79亿元。2010年,工业总产值77.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7.92亿元;全社会投资5.86亿元,其中工业投资2.72亿元、商贸服务业投资2.82亿元;自营出口4.2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451万美元;农业总产值1.1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4亿元,其中地方收入3.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950元。
  阳明街道 街道区域位于城区西北。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间有蔬菜、杨梅等经济作物。20世纪90年代后,工业逐步形成以光学仪器、工量具、家用电器、模具制造、塑料制品为主的产业体系。是余姚主城区之一,有阳明西路餐饮一条街、丰山路汽车销售一条街等特色商业街区。2010年,有耕地1800公顷,山林680公顷。
  2001年,设置街道。2002年,工业总产值39.1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09亿元。2010年,工业总产值200.5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3.72亿元;全社会投资10.8亿元,其中工业投资4.24亿元、商贸服务业投资4.49亿元;自营出口6.7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00万美元;农业总产值1.99亿元;财政收入9.74亿元,其中地方收入4.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18元。
  梨洲街道 街道区域位于城区东南,其南部为山区和半山区。农业作物有水稻、茶叶、竹笋等。20世纪90年代后,工业逐步形成以电线电缆、家用电器、铝压铸、机械制造等为主导的产业。是余姚主城区之一,南雷路、巍星路为城区商贸集聚中心,有余姚小商品市场、南门副食品市场、以及保庆路电脑街等特色专业街。2010年,有耕地1120公顷,山林6156公顷。
  2001年,设置街道。2002年,工业总产值50.6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54亿元。2010年,工业总产值124.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3.72亿元;全社会投资8.51亿元,其中工业投资4.17亿元、商贸服务业投资2.37亿元;自营出口4.7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农业总产值1.7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4亿元,其中地方收入1.9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2万元。
  兰江街道 街道区域位于城区西南,其南部为小山丘。农业主产水稻、果蔬类经济作物以及竹木茶等。20世纪90年代后,工业逐步形成以电气机械、交通运输工具、通用设备、塑料制品等5大行业为主。为余姚主城区之一、市政府驻地,有太平洋大酒店、兰江商贸城等。2010年,有耕地1090公顷,山林1770公顷。
  2001年,设置街道。2002年,工业总产值23.7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1亿元。2010年,工业总产值108.6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5.66亿元;全社会投资7.21亿元,其中工业投资4.01亿元、商贸服务投资1.43亿元;自营出口4.3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514万美元;农业总产值1.4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4亿元,其中地方收入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69元。
  朗霞街道 街道区域位于主城区北部。农业以粮棉种植为主,比较著名的水果品牌有舜霞蜜梨。20世纪90年代后,工业以纺织化纤、机械轴承、塑料制品等为支柱产业。2002年,建姚北工业新区(2005年更名为浙江余姚工业园区),有中国裘皮城等大型商贸城。2010年,有耕地2019.8公顷,山林49公顷。
  1993年社会总产值3.71亿元,其中农业0.54亿元、工业2.83亿元;财政总收入928万元。2002年工业总产值34.0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66亿元。2010年,工业总产值172.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5.59亿元;全社会投资14.38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0.4亿元、商贸服务业投资8056万元;自营出口2.5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800万美元,农业总产值3.0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6亿元,其中地方收入1.8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15元。
  低塘街道 街道区域位于主城区北部。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间种经济作物,比较著名的品牌有早熟蜜梨。著名的工业企业有帅康集团公司等。有宁波芦城、宁波市美家亮等物流有限公司以及姚北金属专业市场等。2010年,有耕地1357公顷,山林747公顷。
  1993年,社会总产值8.03亿元,其中农业0.81亿元、工业6.47亿元;财政总收入2024万元。2002年,工业总产值7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91亿元。2010年,工业总产值151.0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8.31亿元;全社会投资5.55亿元,其中工业投资4.11亿元、商贸服务投资5150万元;自营出口1.6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72万美元;农业总产值2.1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7亿元,其中地方收入1.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148元。
  农民转居民
  1987年底,在册户籍人口78859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6561人,占总人口的14.7%。
  1992年,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和科技人员在“农转非”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农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并购房居住的给予办理“蓝印户口”,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至1993年,共办理农转非的蓝印户口2300多人。
  1994年3月,市东郊凤山菜场438户农户、965人经省政府批准农转非。1996年3月,市西郊富巷村674户农户、2245人农转非。
  1996年开始,陆续在泗门、马渚等镇开展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制定《泗门镇户籍制度改革试行工作方案》。是年,泗门镇有64人农转非。
  2001年4月,市政府制定《余姚市有关户口落户问题的实施细则》,取消自理口粮、三场(农、林、茶场)户口和蓝印户口,3类户籍人员均根据本人申请就地转为非农户口。同年5月,市政府办公室颁发《余姚市城区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行办法》,规定在城镇建成区内拥有合法固定住所、有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业人口,根据本人意愿登记为非农业人口(城镇居民)。当年共有5875人农转非。
  2010年4月,市府办颁布《关于做好余姚市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工作的通知》,推出积分落户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城镇落户。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