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地质 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091
颗粒名称: 第二编 地质 地理
分类号: P55
页数: 57
页码: 22-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地质、地理的具体内容介绍,主要介绍了地质及其灾害预防、自然地理、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
关键词: 余姚市 地质 地理

内容

市域地处四明山北麓,浙东宁绍平原中部,钱塘江、杭州湾南岸;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属浙东低山丘陵盆地与浙北杭嘉湖平原的接壤地带。区域面积1526.86平方千米。
  2006年10月,地质学家在四明山镇考察,发现域内保存着大面积的古夷平面。这种夷平面是由于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的夷平作用而形成的。
  第一章 地质及其灾害预防
  1993年,在市内设立地震测报点。1998年后,市政府重视地质的勘探、调查和研究。2002年开始重视地质灾害的预防。2004年贯彻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此后加强对地震活断层的探测和调查。
  第一节 地质环境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地层岩性 市域属华南地层区,出露地层有中元古界变质岩,中生界火山岩、沉积岩,新生界沉积层及燕山晚期侵入岩,以中生界火山岩系与新生界第四系为主,占总面积的95%以上。
  地质构造 市内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不发育,且受东北向丽水—余姚深断裂、近东西向昌化一普陀大断裂、西北向长兴—奉化大断裂的影响与控制。新构造运动与区域相协调,表现为间歇性缓慢上升。山区“V”型谷深切,河谷两侧陡壁,沟口及谷地内全新统堆积层部分内叠于上更新统。市内南北部山地与平原间,亦有平原区继续缓慢间断下陷趋势,表现为姚江谷地全新统(河姆渡组)上叠于上更新统(宁波组)。姚江平原为全新统海相、潟湖相沉积地层。
  区域地壳稳定性 市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g为重力加速度),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地震活动总的特点是强度较弱、频度较低,属区域地壳稳定地区。
  岩土体及地下水类型
  岩土体 根据炭土体物质组成、结构、成因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进行工程地质炭组划分,市域内划分为2大类11个工程地质岩组,其中松散岩类3个、基岩类8个。
  地下水类型 市内地下水根据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红层孔隙裂隙水、玄武岩孔洞裂隙水、基岩裂隙水等4类,其中松散岩类孔隙水又分为孔隙潜水与孔隙承压水2个亚类,基岩裂隙水又分为块状、层块状岩构造裂隙水和风化网状裂隙水2个亚类。
  第二节 地质灾害预防
  灾害区(点)分布
  灾害点 1988~2010年,累计查明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17处,主要分布于南部山区,涉及14个乡镇、街道,其中四明山镇16处、大岚镇6处、梁弄镇13处、鹿亭乡20处、陆埠镇24处、大隐镇1处、河姆渡镇4处、丈亭镇2处、三七市镇4处、梨洲街道18处、兰江街道2处、凤山街道4处、阳明街道1处、临山镇2处。
  易发区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64.59平方千米、占全市的4.9%,主要分布在梁弄镇的让贤村、岭头村、车岗头自然村及鹿亭乡的西部、陆埠镇的西南和梨洲街道的东南等地。中易发区,面积346.97平方千米、占26.2%,主要分布在四明山镇东部、北部和西部,大岚镇,鹿亭乡东部,梁弄镇南部,梨洲街道南部山区,陆埠镇南部山区,河姆渡镇南部山区。低易发区10个,面积348.89平方千米、占26.3%。不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北部与中部平原地带以及四明湖周边平地,面积566.26平方千米、占42.6%。
  防治区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为,钱库岭—茭湖—十五岙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城区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姚北平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总面积292.41平方千米,占全市陆域面积的21.7%。
  灾害预防
  2010年底,有67处灾害(隐患)点趋于稳定或无危害状态,列为四级管理。其余50处灾害(隐患)点稳定性差或较差。其中,9处列为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群众237户、739人。
  1988~2011年5月(2010年底无统计),累计完成地质灾害移民搬迁422户、1377人,累计投入资金2000万元;完成8处地质灾害工程性治理,分别为四明山镇悬岩村滑坡治理、四明山镇溪山村崩塌治理、四明山镇北溪村潜在滑坡治理、大岚镇半岭滑坡治理、陆埠镇孔岙村滑坡治理、临山镇临城村潜在崩塌治理、梨洲街道茭湖村半山滑坡治理和鹿亭乡东岗村滑坡治理,累计投入资金400万元。
  第三节 地震测报
  测报点
  1993年,省地震局为加强仪器布网,在洪山乡的袁马设立临时流动测报点。1995年,余姚市设立破坏性地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1997年,根据省地震局意见,测报点从洪山迁址到梁弄镇,完成人员培训、设备添置及调试工作。
  探测调查
  2004年,开始进行地震活断层探测与调查工作,5月,由宁波地震局组织专家对《余姚地震活断层探测与调查初步设计方案》进行论证、评审。2005年2月项目立项,项目探测范围为朗霞街道(第I靶区)面积55平方千米、城区(第Ⅱ靶区)面积56平方千米,外延地震调查4216平方千米。项目由省工程地震研究所承担,分卫星影像解译、标准钻孔探测、浅层地震勘探、地震地质构造研究4个专题,完成27千米人工地震探测。2006年,对余姚遥测台进行改建,共投资80万元。
  第二章 自然地理
  市域地理特征明显,南部为峰峦起伏的四明山,中部为河网密布的姚江平原,北部为冲海积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阳光充沛,雨量丰富,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第一节 地貌
  山地丘陵、平原(含海涂)、水域(含海域)面积比为53∶29∶18。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南部,面积839平方千米,占陆地63%。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面积498平方千米,占陆地的37%。
  南部中低山丘陵区
  南部四明山脉由闽浙交界的仙霞岭山脉向东北伸展而来。绵亘蜿蜒,间有盆地、台地,发育湖泊。山地四周边缘地势高低悬殊、层峦叠嶂、溪谷纵横、岩石出露。最高峰为四明山镇青虎湾岗,海拔979米。山地中部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等夷平作用,形成层状地形,起伏平缓,发育海拔600~800米的古夷平面,称为四明山面。
  南部中低山丘陵区,包括四明山、大岚、梁弄、大隐镇和鹿亭乡、梨洲街道(不含明伟片)及陆埠镇(不含郭姆、沿江片)、河姆渡镇的车厩片,占陆地面积的46.4%。区域内四明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低山丘陵起伏,地势由南向北逐步倾斜。其中,海拔500~1000米之间的中低山占21.2%,海拔250~500米的山丘占22%,海拔250米以下的丘陵占56.8%。
  南部山区众多树枝状支流自南而北发育,雨季水流湍急,水位暴涨暴落,易诱发山洪等自然灾害。
  中部姚江平原区
  中部以堆积平原为主的姚江谷地,剥蚀残丘零星分布,河网密布。河姆渡镇北片及三七市镇沿慈江大部分海拔只有1.6~1.8米,最低点甚至测到1.2米,为全市最低。
  姚江平原区,包括牟山镇、马渚镇、阳明街道、兰江街道、梨洲街道明伟片、凤山街道、丈亭镇、三七市镇、河姆渡镇(不含车厩片)、陆埠镇(不含兰山、洪山片),占陆地面积的34.8%。土地结构,平原占66%,丘陵占27%,水面占7%。区域内地势平坦,水网密布,土地深厚而肥沃,适宜稻作生产。
  主河道姚江,东西向展布于平原区,地形平坦,雨季易形成洪涝灾害。
  北部冲海积平原区
  北部冲海积平原,海岸线长23.2千米。
  区域范围包括临山、黄家埠、泗门、小曹娥镇和朗霞、低塘街道。位于钱塘江、杭州湾以南,大沽塘前后,50%的土地由海涂围垦而成,这一区域地势平坦,田野开阔,占陆地面积的18.8%。土地结构,平原占64.4%,丘陵占29.7%,河流水库占5.9%。
  第二节 陆地地形
  山体
  四明山 属浙东丘陵(详见本章第一节《地貌》),古名句余山,有280峰。其中,四窗岩有4个洞穴横列于峭壁间,谓之“石窗”。唐刘长卿诗“落落明四目”,四明山由此得名。
  姚北诸山 姚江以南,为四明山主体。姚江以北,分布着数列山丘,或零星孤山。
  东部。河姆渡镇东侧,姚江与慈江之间,有羊角尖等山丘纵列。山峰高度大多只有几十米,唯与江北区交界处数山达百米以上。
  东北部。有一整列小山脉,西起陈山,沿余姚、慈溪界一直向东,延伸至江北区、镇海区,长度40千米。其中,余姚境内20多千米,贯凤山街道、丈亭镇、三七市镇。山峰高度200~300米,最高400多米。
  北部。有赤山、凉帽山等山丘,西南—东北向排列。从低塘街道与凤山街道交界处,一直延伸至慈溪市区。长度10千米,山峰高度百米左右。
  西北部。泗门、临山、马渚、牟山、黄家埠5镇交界处,有一列西南—东北走向的山丘。长度10千米,山峰高度百米左右。
  西部。有一列西南—东北走向的山丘。位于马渚镇西部、牟山镇南部,西南延伸至上虞境内。市境内长度10千米,山峰高度100~200米。
  山峰
  前志记述53座。2010年调查,全市山峰695座,选介如下:
  龙泉山 位于城区中心,属阳明街道。光绪《余姚县志》载:“旧名灵绪山,亦名绪山、屿山。”“山腰有微泉,未尝竭,名龙泉。”海拔67米。1957年辟为公园,面积10.6公顷。1993~2001年多次修建整理(详见第四编《城乡建设》第三章第一节《主要公园和广场绿地》)。
  秘图山 在原市政府机关大院内。清雍正《浙江通志》引南宋嘉泰《会稽志》:“上有石匮,夏禹藏灵秘图之所,初名方丈山,唐天宝六年改今名。”前志记:“1954年,平掉山头,建县人民政府宿舍大楼。”1995年,市政府大院搬迁,原地块改造。2010年尚存一角。
  玉皇山 位于城区东北部,属凤山街道。光绪《余姚县志》记大黄山,亦名凤山。前志记:“因山顶建有玉皇殿,故称玉皇山。”海拔32米。1995年辟为玉皇山公园,2008年扩大规模,2010年尚在建。
  龟山 俗称乌龟山,别名竹山,位于城区东,竹山江与姚江汇合处,属梨洲街道。清雍正《浙江通志》引万历《绍兴府志》:“形如龟,其北趾踆于江,是为县水口。”前志记:“海拔54米。”1988年后采石,龟颈基本被切。2010年实测海拔40.5米。
  白山 位于城区东南部,属梨洲街道。清雍正《浙江通志》引万历《绍兴府志》:“亦名蛇山。”海拔22米。2010年,对山体环境整治,至年底尚在整治中。
  西石山 清雍正《浙江通志》引南宋嘉泰《会稽志》:“在县西三里”。现属阳明街道,位于西石山桥北端,西石山路东边,称西石山。2010年尚存一角。
  胜归山 位于城区北部,属阳明街道。外形如龟而称圣龟山。清雍正“《浙江通志》引万历《绍兴府志》:刘牢之胜孙恩,归屯此,故名”。前志记:“因开山采石,故又名打石山。”海拔147米。1990~2010年,胜归山南坡新增众多佛教建筑,其中以灵岩寺规模最为完整。
  丰山 位于城区西北,属阳明街道。清雍正《浙江通志》引万历《绍兴府志》:“东西二峰相峙,俗呼东丰山、西丰山”。前志记:“因山形似‘风’,故名风山。后谐音为‘丰山’’’。海拔208米。1988年后,山顶建有广播电视信号差转、接收、发射台。1992年建设盘山公路至半山腰的电视台工作室。
  点兵山 位于阳明街道旗山村。海拔50米。清雍正《浙江通志》引万历《绍兴府志》:“晋,高雅之讨孙恩于此点兵焉,今呼为点碧”。现口语呼为“jian兵山”。
  渚山 前志记:“旧名渚山。相传秦始皇东巡时饮马于山麓水渚,故名。”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建设公园,称渚山公园。
  马鞍山 位于马渚镇马漕头村,山形如马鞍,故名。原海拔37米。1988年后开山采石,至2010年仅存一角。
  禾山 马渚镇和朗霞街道界山,前后2峰,一大一小,海拔74米。清《浙江通志》引《名胜志》:“谢灵运云,山海经有浮玉山,北望具区。今余姚乌道北,禾山与具区相望,即浮玉也。”1988年后开山采石,至2010年,位于马渚镇一小峰已为平地。
  木匠庵尖 又名木杨庵尖,因有木匠庵而名。前志记:“山上有望娘庵,别名望娘庵山。”位于牟山镇湖山村西湖岙。海拔247米。
  杏山 前志记:“相传有鹦鹉从石壁间飞出,故旧名鹦山,现名杏山。”在黄家埠镇杏山村。海拔77米。
  庙山 位于临山镇北,山上有纪念姚娘的千年古庙,故名。海拔45米。
  凉帽山位于低塘街道洋山村,界慈溪,形状像帽,常有人上山乘凉而名。海拔153米。
  镆剑山 位于低塘街道镆剑山村,相传古代有官员在此丢失宝剑而打捞,时称摸剑山,后写成镆剑山,海拔27米。至2010年山体有缩小。
  历山 位于低塘街道。清雍正《浙江通志》引《方舆胜览》:“在县东八十里。(按:历山,郑康成云在河南。今越有历山、象田、舜井,盖余姚舜余族所封子孙思舜之乡,取象于此。)”1988年后开山取石,2010年已为平地。
  冶山 位于凤山街道,冶山路北面,海拔43米。2010年尚存一角。
  屯山 位于凤山街道五星村,由东西3个小山丘组成。前志记:“东晋孙恩义军曾在此山屯兵,故名。”主峰海拔25米。1986年建有220伏屯山变电所,2009年因建杭甬铁路客运专线余姚北站,动迁至城东路东侧,2010年尚在建。至2010年底,大部分山顶已经铲平。
  陈山 位于凤山街道双河村,界余姚、慈溪。因陈姓散居山下而名。清雍正《浙江通志》引《名胜志》:“严光故里,有墓在焉,亦名客星山。”海拔159米。
  九垒山 位于凤山街道九垒山村,因附近一排山共有9个垒而名。清雍正《浙江通志》引万历《绍兴府志》:“在县东九里,又名九里山。”海拔22.2米。1995~1996年,甬余余夫公路改造时,平部分山体。
  凤凰山 位于丈亭镇新建成区东侧,山形似凤凰而名。海拔124米。
  鲻山 位于丈亭镇汇头村,海拔36米,因裸露石头为黑色,故名。1978年周围发掘得新石器时代遗迹,称鲻山遗址(见第三十九编《历史文化遗产》第一章第一节《遗址发掘和保护》)。
  蹋脑岗 位于三七市镇东北端,西界丈亭镇,北界慈溪市,形如蹋进去脑袋,故名。海拔446米。
  大霖山 位于三七市镇大霖山村东北,因山中林木多而名。海拔348.2米。
  羊角尖 位于河姆渡镇罗江村东南,界江北区,以形状名。海拔165.3米。
  浪干山 位于河姆渡镇东澄村与河姆渡村之间。山腰一排岩石相传为远古时海浪冲刷而成,故名。海拔207.2米。
  蝴蝶尖 位于大隐镇章山村东南,以形状名。海拔466米。
  化安山 位于陆埠镇南雷村,清雍正《浙江通志》引旧《浙江通志》:“有双瀑数十丈,泉曰化安泉,在明黄忠端公墓侧。”1994~2006年,两次对墓道进行修复。海拔150米。
  大雷山 位于梨洲街道梁辉水库东南,海拔72米。
  朵柱岗 位于梨洲街道雁湖村东,山冈形似柱而名。海拔602米。
  上王岗 位于梨洲街道上王岗村,以村名。海拔611.2米。
  老鹰尖岗 位于梨洲街道三溪村南端,界梁弄镇。因山顶常有老鹰停留而得名。海拔426米。
  黄山 位于城区谭家岭路,属兰江街道。有前中后3座,因多黄泥土而得名。最高海拔36米。2009年9月,在黄山西北麓建儿童公园,2010年尚在建。
  罗壁山 位于兰江街道凤亭村西,又名茅山岗、高庙山。清雍正《浙江通志》引明《一统志》:“在县南十八里,有汉虞国墅,襟带溪山,岩谷大势,具体金谷。晋,郗愔为会稽内史,因卜居焉。”海拔215米。
  乌丹山 位于兰江街道冯村南,界梁弄镇。前志记:“相传为古代航海者指南。”海拔435米。又名乌胆山。
  狮子山 位于梁弄镇四明湖畔,以形状名,海拔112.9米。1973年,建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1983年后,建革命先烈纪念碑,至2010年,建纪念碑11块。
  东岗山 位于鹿亭乡东岗村西南。海拔754米。
  大洋山 位于鹿亭乡沿夹岙村,山形似羊,后雅化为现名。海拔352米。
  上马岗 位于大岚镇上马村、雅庄村之间,因形得名。海拔615米。
  大岚山 位于大岚镇大岚村邱庄自然村,原名大兰山,又名升仙山、伏虎山、孔石、大阳伞。清雍正《浙江通志》引南宋嘉泰《会稽志》:“相传汉刘纲夫妇于此仙去。”海拔547米。
  流沙坪岗 位于大岚镇华家村西南,山坡陡,有较多风化沙石,故名。海拔896米。
  华盖山 位于大岚镇华家村西,别名镬盖山。海拔882米。
  梨洲山 位于四明山镇梨洲村西南,《四明山志》载:“晋孙兴公与兄承公同游于此,得梨数枚,人迹杳然,疑为仙真所遗。故名其地曰梨洲。”海拔878米。
  将军帽 位于四明山镇大山村,以形状名。海拔897米。
  罗成山 位于四明山镇大山村,原有罗成庙,以庙得名。2006年,发现有冰川遗迹(详见第二十二编《旅游》第二章第二节《景点》)。
  秀尖山 位于四明山镇杨湖村东,界奉化,因山尖秀丽而名。海拔975.2米。
  青虎湾岗 位于四明山镇西南端,以岗下有青虎湾而得名。海拔979米,为市内最高峰。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此。
  洞穴
  四窗岩洞 又名石窗,位于大岚镇大俞村西南。峰顶岩间有4个相通的洞穴,故名。洞穴面积80平方米。四明山得名源于此。
  包裹岩洞 位于大岚镇大俞村半岭自然村西南。洞长15米,宽3.7米,高2.5米,面积55.5平方米。
  鹰岩洞 位于大岚镇柿林村西北。因所在山如鹰,洞如鹰眼而名。洞长10米,宽6米,高2.5米,面积60平方米。
  丹洞 位于大岚镇柿林村东北之丹山,相传四明道教祖师爷在此炼丹而遗留。洞顶有“金丹九炼”字迹,洞口有丹。洞长20米,宽高各2米。
  风凉洞 位于大岚镇柿林村,洞穴有好几个,冬吹暖风,夏吹凉风,是夏天乘凉好去处,故名。面积约50平方米。2010年开发为旅游景点。
  仙姑洞 位于大岚镇阴地龙潭村北。洞长、宽、高各为1米。内有长年不涸的清泉。
  鹁鸪岩洞 位于四明山镇西部,仰天湖林区北,因洞所在岩石状如鹁鸪而名。洞口有瀑布,故又名水帘洞。洞长11米,宽5米,高3米。
  老虎洞 位于四明山镇政府西南,因曾有老虎居住而名。洞长2.5米,宽1.5米,高1.2米。
  猢狲洞 位于四明山镇唐田村东南。因曾有猢狲居住而名。
  第三节 土壤植被
  从南部低山、中部平原至北部滨海,分布有6个土类、14个亚类、46个土属、86个土种,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群落。
  黄壤分布及其植被
  黄壤主要分布在四明山、大岚、鹿亭3个乡镇,海拔高程在550米以上的中低山山地,面积1.18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10.4%。分黄壤、侵蚀型黄壤、表潜黄壤3个亚类。包括黄泥土、黄泥沙土、黄黏土、石沙土、草甸黄泥土等5个土属。以黄泥沙土土属为主,占黄壤土壤总面积的91.6%,其母质大部为流纹岩、凝灰岩风化体,局部有玄武岩为土壤母体。土层有厚有薄,有机质含量有高有低,土壤酸性较强,pH值在5左右。
  黄壤地区古老原始植被已很少,以次生植被为主。2006年,古树名木普查,黄壤地区尚有零星分布松、杉、银杏、枫杨、榧、樟、南方红豆杉、三角槭、圆柏、玉兰、朴、栎等古树群落。这些古树群树龄多为300年以上,最长树龄1200年。成片优势次生植被以短叶松、日本扁柏、毛竹林、茶叶树为主,板栗、樱桃、红枫、樱花等有大片分布,2000年后针阔混交林有较大发展,林下植被多为苔藓、兰草、灌丛、山杜鹃、小杂竹等,人工栽培植被作物以番薯、马铃薯、瓜蔬等为主。
  红壤分布及其植被
  红壤主要分布在梁弄、陆埠、大隐、三七市、丈亭、河姆渡、兰江、梨洲等7个镇、街道,马渚、临山2个镇和低塘街道尚有少量山丘地,总面积5.08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44.9%。包括红壤、黄红壤、侵蚀型红壤3个亚类,有红泥土、红黏土、黄泥土、粉红泥土、沙黏质红土、亚黄筋泥土、红沙土、石沙土、白岩沙土9个土属,以黄泥土土属分布最广,其成土母质为酸性岩浆岩的风化物。土层深达60~100厘米,有机质含量2.5%,pH值5~6。
  红壤植被,以针阔混昆交林、竹林、灌木林为主,毛竹面积1万公顷,茶叶树面积0.33万公顷,杨梅树面积0.4万公顷,是竹笋、茶叶、杨梅的主产区。缓坡溪涧谷地多辟为梯田旱地,以种植水稻、杂粮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种植结构逐步调整,瓜蔬、干软果、苗圃面积有较大发展。
  水稻土及其植被
  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姚江两岸平原地区及滨海南侧部分地区,面积4.17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36.8%,马渚、兰江、梨洲、阳明、凤山、丈亭、三七市、河姆渡、陆埠、低塘、朗霞、泗门、临山、黄家埠等14个镇和街道都有分布。水稻土是全市主要耕作土壤,是粮、油、蔬菜、淡水鱼、畜禽主产区。由于地形和成土过程的不同,分有潴育型、脱潜潴育型、潜育型3个亚类。分别形成粉泥田、小粉泥田、白粉泥田、江涂泥田、黄斑田、青粉泥田、青紫泥田、黄化青紫泥田、烂青紫泥田9个土属、30个土种。姚江平原成土母质,主要为浅海湖沼相沉积物,土壤下层分布泥灰层,由于地下水位高低不同,姚西地区分布潴育型水稻土为主,姚东地区分布潜育型水稻土为主。南侧山前多为洪冲积物,土壤下层分布砾石泥沙混合体,土壤通透性好。北侧为杭洲湾淤泥沉降物,土体细密、松软、深厚。
  水稻土地区植被因季节性种植不同,作物品种变化,冬春季植被以十字花科、豆科、禾本科作物为主,夏秋季以禾本科作物为主。低丘山地以杨梅林等经济果林、杂竹林、茶叶树、灌木林为主。
  潮土及其植被
  分钙质潮土和潮土2个亚类,淡涂沙和淡涂泥2个土属,分有3个土种。面积7066.67公顷、占土壤分布总面积的6.2%,成土母质为海相沉积体,分布于大沽塘南北两侧。淡涂泥分布于大沽塘南侧,土体较紧实,植被以大小麦、瓜蔬为主。淡涂沙土分布于大沽塘北侧,土体松散,易板结,有机质含量1.5%左右,毛细管作用强力,pH值在7~8之间,植被以棉花、瓜蔬作物为主。20世纪90年代开始,梨、葡萄等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有较大发展。
  低丘山地涧分布局地性潮土,成土母质为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当地农民称“夜阴地”。面积440公顷,保水性强,多辟为水田、旱地,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盐土及其植被
  分布在七塘以北滨海地区,南侧与淡涂沙土相接,面积1467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1.3%。包括盐土、潮土化盐土2个亚类,涂沙土、咸沙土2个土属,分有3个土种,其成土母质为近代浅海沉积体。咸沙土分布九塘以南,质地松散,易板结,含盐量达2%,有机质含量低,仅1.2%,pH值7.8,后辟为农用地,农作物遇旱情有泛盐威胁。九塘以北分布涂沙土,土体表现盐渍重,辟为鱼塘,经营淡咸水养殖。塘堤种禾本科饲草。
  姚北滨海地区植被,除农作物季节性覆盖外,对海塘、公路和村镇营造防风林带。
  岩性土及其植被
  陆埠镇、鹿亭乡、大岚镇、四明山镇等局地性小片状分布,面积仅80.33公顷,成土母质为玄武岩的风化物,土层深达100厘米以上,养分丰富,保水保肥性好,适宜茶、竹、干果和软果类生长。
  第四节 海域
  海域面积
  四至 北止于宁波、嘉兴市际界线,西与上虞市(绍兴、宁波界)、东与慈溪市为界。由于海域勘界工作进展迟缓,至2010年未完全定论。
  面积 余姚市域面积1526.86平方千米,其中陆域和海域随着北部杭州湾围涂,略有变化。1984年,农业资源调查,海域面积194平方千米。前志第一编《建置》和第二编《自然地理》对海域面积记载不一致,分别记为188.86平方千米和190.06平方千米。1993年出版的《余姚市水利志》记载,海域面积191平方千米。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2006年海域面积2.02万公顷(海涂3480公顷),即202.13平方千米。2006年,宁波市海域行政区域勘界资料(上海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量算)海域面积189.37平方千米。2010年,海域尚无实测面积。
  海界
  上虞界 因钱塘江、杭州湾南岸围涂工程推进,余姚、上虞两市有关部门经协商,于2004年8月27日确定围垦工程建设分界线,原两市交界堤塘延长至治导线。工程分界线向西平移5米作为两市行政分界线。有关两市海域分界线分别由两市政府勘界办为主向上级勘界办汇报并予以确定。
  慈溪界 余姚、慈溪海涂资源界,从1979年两县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起,一直存在争议。21世纪初,经多次不同级别的协商、协调,两市于1998年6月8日签订边界线起始点勘定协议书。2005年,由宁波市海域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给余姚、慈溪两市拟定《关于征求对县际间海域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2005年7月15日,宁波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中写明:“原则同意市海域勘界办公室提出的……慈溪—余姚海域分界线划分意见第三点:慈溪—余姚海域分界线:以陆域勘界向海一侧终点界桩为本次海域勘界的起点,过该起点的宁波—嘉兴市际线作垂线所得的线即为慈溪—余姚海域分界线。”由于尚存异议,未曾在协议书上签字。
  海岸线 前志第二编《自然地理》“无题序”中记钱塘江、杭州湾岸长22.5千米。1989年4月,测量数据为23094米,分属泗门、临山、黄家埠、小曹娥4个镇。2000年后,进行海岸围涂,海岸线发生变化。2010年,工程尚在进行中,无实测数据。
  槽沟
  有南股槽和西三潮沟,详见第七编《水利》第二章第三节《南股槽和西山潮沟整治》。
  第五节 水系水体
  水系
  市内受四明山脉地形控制,分别发育姚江、曹娥江、奉化江水系。
  姚江水系 由姚江干流、其南北诸支流以及若干湖泊组成。市域内流域面积1091.23平方千米,包括中部、北部平原及南部梁弄、陆埠的大部分地区,占全市总面积的80.3%。姚北沿钱塘江、杭州湾一带,原有涂地分布着若干向北排水水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尤其是1990年后,为减轻姚江东排压力,拓浦建闸,加大向北排水量。在姚江水系中形成146平方千米的钱塘江、杭州湾北排区,但与姚江水系无明显、固定的分界。
  曹娥江水系 处于余姚西南部,由黑龙潭、深坑及来汇的其他溪流组成。市内流域面积88.74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6.6%。
  奉化江水系 处于余姚东南部,主要由北溪、晓鹿溪等溪流组成。市内流域面积178.39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13.1%。
  河流
  前志记述51条,其中溪流10条。2010年调查,全市大小河流1579条,选介如下:
  余姚江 俗称姚江(说法依据1995年5月31日,宁波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宁波市余姚江水污染防治条例》),又名舜江。20世纪90年代初考察,其源出自大岚镇夏家岭眠岗山。2003年9月至2008年,建造蜀山大闸和拓宽杭甬运河,郁家湾段和沈湾江段等截弯取直,缩短5千米。2010年调查,全长102.4千米,市内70千米,其中平原段马渚上陈到大隐城山渡长49千米。流域面积1934平方千米,其中市域内1091.23平方千米。上虞市永和镇新江口以上河段为上游,河宽10~20米。新江口至余姚蜀山大闸之间河段为中游,河宽40~60米。蜀山大闸至宁波市三江口之间为下游,河宽50~120米。
  最良江 为姚江流经余姚城区的南支。因江上建有最良桥而得名。2005~2008年,杭甬运河余姚段改造,部分航道截弯取直,河面拓宽至59米。西起兰墅大桥,东出竹山江入姚江,长6.5千米。为市级河道。
  候青江 为姚江流经余姚城区的北支。因流经北城候青门而得名。西接西江、六浦桥江,东流经候青门,至玉皇山入姚江,全长4千米。为市级河道。
  六浦桥江 又名仁寿桥江,位于阳明街道,龙泉山以西,为姚江北分支,接西江、候青江,长0.7千米。
  三官堂江 位于凤山街道,因江边原有三官堂神殿,故名。贯通候青江与姚江,长1千米。
  中山河 南起梁辉水库大坝,流经城区江南新城,于最良桥西侧注入最良江。为梨洲、兰江两街道界河。全长5.76千米。2002~2004年,河道进行整治疏浚。为市级河道。
  东江 又名东洋江、东横河,源于慈溪市白洋湖,向西流至凤山街道五星村东入市境,南流贯凤山街道,在萧甬铁路南入候青江,市内段长7千米。平均河宽35米,水深1.3~2.3米。为市级河道。
  中江 又名低塘江,北起低塘街道新堰头,南在萧甬铁路南入候青江,为阳明、凤山两街道界河,长13.5千米。平均河宽23米,水深2.3米。为市级河道。
  西江 起于阳明街道老方桥,东南流经太平桥,至城区西北部接候青江,长11.7千米。平均河宽20米,水深1.5米。为市级河道。
  溪凤桥江 跨梨洲、兰江两街道,因干流位于兰江街道原溪凤桥村境内而得名。南起梁辉三溪口,往北流至兰墅桥入最良江。全长2.8千米。
  慈江 又名后江。源出镇海区小桃花岭。自东向西流,于丈亭与姚江汇合,沿途有魏家浦、官桥浦、吴泽浦、彭王浦、潺子浦等。为丈亭镇与河姆渡镇的界河,市内段长12.8千米,平均河宽60米,水深2~3米。为市级河道。
  马渚中河 西起马渚镇西横河村,往东南流至菁江渡西入姚江,全长5.7千米,河宽40~60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曾拓宽治理。为市级河道。
  长泠江 起自慈溪周巷镇,东北向西南斜贯朗霞街道、阳明街道、马渚镇,于马渚汇入马渚中河。市内段长13千米,平均河宽22米,水深1.5米。为市级河道。
  湖塘江 因江在牟山湖堤边而得名。西起上虞长坝,东流于牟山镇高车头南入市境,至马渚西横河与马渚中河交接,全长6.5千米。平均河宽45米,水深1.8米。为市级河道。
  青山江 也称青山港或菁江,以“山佳水菁”得名。北起泗门镇姐妹桥,南流经夏王宅,汇入马渚镇湖塘江。长8.3千米,河宽24~44米,平均水深1.4米。为市级河道。
  奖嘉隆江 南起马渚镇湖塘江,北与泗门镇陶家路江相接。因流经马渚镇奖嘉隆村而得名。长6.89千米。2008~2010年,河面拓宽至45米,河底高程负0.85米。
  食禄江 为阳明街道与马渚镇的界河。北起西江,南至姚江,河长4.6千米。
  临周江 是连接临山至慈溪市周巷的主干河流,故名。西起临山人交堰,往东流经泗门镇、朗霞街道至长泠江,长21.5千米。在建设姚西北治涝工程和北排江南延工程时,疏浚整治。河面宽8~14米,平均水深1.5米。
  大沽塘江 宋代修筑大沽塘,西起上虞市沥海,东至慈溪市洋浦,沿塘河道称大沽塘江。后一些河段废弃、改道,余姚境内尚存15.9千米。平均河宽14.5米,水深1.6米。
  四塘横江 西起黄家埠镇十六户村,接跃进江来水,流经临山、泗门、小曹娥镇入慈溪境。市内长19.12千米。2006年,建设浙东引水工程,为该工程余慈灌区主要输水河道,河面平均拓宽至25~40米,水深2.5米。
  七塘横江 西起黄家埠镇韩夏村,流经临山、泗门、小曹娥镇,入慈溪境。市内长19.84千米。2006年后,为浙东引水工程余慈灌区主要输水河道,河面平均拓宽至40~50米,平均水深2.5米。
  陶家路江 因流经陶家路村而名。原江南起泗门镇水阁周附近,北至万圣乡海防。1991年,姚西北治涝工程开工,开掘、拓宽陶家路江,河面拓宽至30~40米,平均水深2.5米。此后,又称北排江。2000年5月,陶家路江南延。2010年陶家路闸北移,年底尚在建。为市级河道。2010年起止点为,南接马渚奖嘉隆江,北至陶家路闸入钱塘江、杭州湾,长10.5千米。
  临浦江 又名临海大浦,位于临山镇。因主要流经地为原临海乡,故名。南起临山镇西,北至临海浦闸入杭州湾,长5.5千米,平均河面宽40米,平均水深2.2米。为市级河道。
  横岙大溪 位于梁弄镇西部,1992年前为横岙乡所属,故名。又名贺溪。发源于梁弄镇西南与上虞市交界处,上游段称青山溪,北流经横岙水库,在横路村北流入四明湖水库,汇入姚江。全长8千米。
  蓝溪 源于梨洲街道茭湖村南。其上游段“夹岸藤萝,色深可染,因以名之”。入陆埠镇,称洋溪,又称陆埠大溪。在浦口入姚江,全长20千米。
  大隐溪(隐溪河) 源于鄞州区横街镇,北流经陆埠镇大坪地等地后入大隐镇,又名白岩龙溪,过芝林村后折东,经双溪口水库、大隐集镇,在城山流入姚江,全长22千米。
  晓鹿溪 位于鹿亭乡,因流经原晓云、鹿亭2个乡,故名。源于乡西南部与大岚镇交界处,先北流,后折向东,横贯全乡,至中村,入鄞州皎口水库,为奉化江水系。市内长27千米。
  北溪 源于四明山镇南部。出大横山水库,北流经大岚镇大俞村以下,一直流至余姚市与鄞州区分界线附近,在柿林村东流入鄞州,为奉化江水系。市内长26.5千米。
  大岚溪 位于大岚镇,发源于后朱村,向南流经丁家畈后,折向西南入上虞境,为曹娥江水系。市内长8千米。
  深坑(溪山村溪) 源出四明山镇大湾岗,往西流经棠溪,北流至悬岩村西南入上虞境,为曹娥江水系。市内长9.5千米。
  湖泊
  牟山湖 在牟山镇境内,也名西湖、新湖。2010年,湖面面积3.36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97米。
  乐安湖 位于马渚镇寺前自然村,村中原有乐安寺,因而得名。2010年,存水面6.67公顷。
  臧墅湖 位于马渚镇臧墅湖自然村西,前志记述湖面18.8公顷,为鱼塘,20世纪90年代末废鱼塘。此后至2010年,湖面大部分种植荷花藕。
  小楂湖 位于马渚镇杨岐岙自然村附近,余姚市与上虞市交界处,湖中以堤为界。前志记述湖面3.33公顷,为精养鱼塘,20世纪90年代末废鱼塘。此后至2010年,湖面大部分种植荷花藕。
  杏山湖 又名鹦山湖,旧名余支湖。在黄家埠镇杏山村,2010年,存水面3公顷,为鱼塘。
  其他湖泊 穴湖、前溪湖、黄沙湖改建为水库。渣湖,2010年前后填湖建房。桐池湖,至2010年仅存不到1公顷水面。莫家湖、千金湖、鸭塘湖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建为鱼塘。
  湖岛
  竺山岛 位于牟山湖南侧,因岛上竺山村,故名。面积0.36平方千米,岛南北最大距离700米,东西最大距离1000米。有山峰竺山,俗称田螺山,海拔61米。
  玉兔岛 位于四明湖中,岛东麓在建库前,名野猫湾。建库后,取名玉兔岛。面积0.18平方千米。1994年建设浮桥与外相连,后建钢筋混凝土桥,2010年尚在建。
  丁山 在四明湖东北部,因岛上山石有“丁”字状裂口而名,面积0.08平方千米。
  八字桥山 位于四明湖西,属八字桥村而名,面积0.06平方千米。
  晓山 四明湖中小岛,面积300平方米。相传葛洪入山采药,行至此山天刚拂晓,因名。
  瀑布
  白水冲 位于梁弄镇南4千米道士山。“《浙江通志》引《名胜志》:山壁峭立,有泉四十二道,投空而下,是曰白水。白水宫在其下。”前志记瀑布高约30米。2000年后,测得瀑布落差53米,最大宽度15米。
  鹁鸪岩瀑布 在四明山镇北部,因位于鹁鸪岩洞口而名。落差20米,最大宽度3.5米。
  乌龙潭 位于陆埠镇杜徐村西2.5千米,又名乌盆潭,因旁为悬崖峭壁,竹木蔽日,终日不见阳光,潭面乌黑,故名。有瀑入潭,落差5米,最大宽度3米。
  虹龙潭瀑布 位于陆埠镇石门村西南,下鲁自然村东2千米,因雨后水气散射现彩虹,故名。落差20米,最大宽度5米。
  岩头山瀑布 位于陆埠镇石门村西南,下鲁自然村东1千米,有6个大小不一的瀑布连接而成。总落差30米,最大宽度2米。
  第六节 水文
  此节中“降水”和“蒸发”名称与第七节重复。此节内容由市水利部门提供,为全市多年(1955~2010)平均数值,而第七节由市气象部门提供,仅为余姚文山站多年(1961~2010)平均数值。本节“降水”和“蒸发”约数精确到0.1。
  降水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546.8毫米。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内各月降水量相差悬殊,呈2峰2谷。第一个高峰在6月下旬梅雨季,低谷在7月中旬伏旱期。第二个高峰在8月中下旬台风暴雨期,为全年降水量最大月份。一般10~12月至次年1~3月降水量最少,这6个月降水量,余姚站占年降水量的35.6%,临山站占年降水量的34.9%,夏家岭站占年降水量的34.5%。4~9月降水量最大,余姚站占年降水量的64.4%,临山站占年降水量的65.1%,夏家岭站占年降水量的65.5%。降水量年际变幅大,最多年与最少年的比值在2.10~2.66之间。降水量的面上分布总的是平原小、山区大。自北部平原至南部山区,降水量逐渐增加。北部平原临山站多年平均降水量1327.9毫米;姚江沿岸城区、丈亭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381.2毫米和1388.9毫米;处低山丘陵区的黄土岭多年平均降水量1780.5毫米;四明山区夏家岭为全市的暴雨中心,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003.4毫米。
  降水高值区在四明山区的夏家岭、梨洲一带,降水量等值线在1800~2000毫米。历年最大年降水量:黄土岭站2412.9毫米(1975年)、夏家岭站2795.8毫米(2000年)、梨洲站2399.6毫米(1981年)。历年最小年降水量:临山站679.2毫米(1967年)、余姚站879.4毫米(1967年)。历年最大月降水量:夏家岭站925.9毫米(2000年9月)、梨洲站822.9毫米(1979年8月)。
  蒸发
  陆面蒸发,山区在650~750毫米之间,平原在750~900毫米之间。余姚站(蒸发器E601型),实测最大年蒸发量1118.1毫米(2009年),最小年蒸发量726.3毫米(1999年),比值为1.54;月最大水面蒸发量为187.3毫米(2007年7月);日最大水面蒸发量为10.7毫米(2006年8月1日)。黄土岭站(蒸发器E601型),实测最大年蒸发量961.8毫米(1967年),最小年蒸发量586.3毫米(1989年),比值为1.64;月最大水面蒸发量为198.0毫米(1967年8月);日最大水面蒸发量为8.5毫米(1998年8月13日)。
  蒸发量年内分配,7月和8月份最大,1月和2月份最小。
  蒸发量面上分布,山区蒸发量因日平均气温较平原区低,蒸发量较平原小,蒸发量的面上变幅亦较小。
  径流
  黄土岭站,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995.40毫米,年际径流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为3.72。
  径流年内分配呈2峰2谷。年内月径流1~6月,呈逐月增大趋势。6月中下旬开始出现第一个高峰值(梅雨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是径流第一个低谷期(伏旱期)。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出现第二个高峰值(台风期)。10月份开始,径流逐月骤降。11月至次年3月,是径流低值期(枯水期)。年内最大月径流与最小月径流之比,可达数十倍。
  域内径流面上分布与降水量分布相对应。由北向南递增,而姚江北岸的低山丘陵地区又高于姚江平原。
  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深907毫米,年径流变差系数在0.34~0.36之间。北部平原径流深为550~650毫米。姚江沿岸径流深700~750毫米。低山丘陵径流深800~1000毫米。四明山区夏家岭、梨洲一带径流深为1200~1300毫米。
  山区设有陆埠溪黄土岭站。1992年,调査洪水所得的洪峰流量和设站后实测最大洪峰流量,模数变幅在18.30~8.48立方米每秒之间。
  潮汐
  余姚北濒钱塘江入海口,潮汐明显,属不正规半日潮混合潮。即每个太阴日中虽有2次高潮和2次低潮,但相邻高(低)潮的潮高不等。每潮从起涨到落平,平均历时为12小时25分。
  姚江由西向东入海,原为潮汐河流。1959年6月,姚江大闸建成后,无潮汐。
  第七节 气候
  气温
  1961~2010年,年平均气温16.7℃。四季平均气温冬季(12月到次年2月)5.8℃、春季(3月至5月)15.3℃、夏季(6月到8月)27.0℃、秋季(9月到11月)18.5℃C。
  年较差 即一年内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值,平均年较差24.6℃,最小年较差20.3℃,最大年较差28.6℃。日较差即一天内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值,平均日较差7.9℃,最小日较差0.6℃,最大日较差22.8℃。
  极端气温 1961~2010年,平均最高气温21.1℃,年极端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7~8月间。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年均22天,2003年最多,为51天;1982年最少,只有3天。高温在40.0℃以上,50年共出现过14次,其中超过41.0℃有2次(2003年7月17日41.7℃C、2003年8月1日41.3C)。年平均最低气温13.3,年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日最低气温低于零下3℃的年均5.6天,其中1977年1月31日零下9.8℃为最低。
  积温
  稳定通过10℃的积温初日一般在3月27日前后,最早初日为2002年3月7日。终日一般在11月24日前后,最晚终日为2007年12月28日。积温的持续天数平均243天。年平均积温5290.2℃。而年际积温有高低,2007年积温最高,为6034.1℃,1976年积温最低,仅4825.7℃。积温值平原、山区、半山区均不相同,平原高,山区低。
  无霜日
  一年中,春季终霜日与秋季初霜日之间的持续天数为无霜日,年均为252天。无霜日长短主要取决于地形,山区初霜日早,终霜日迟,无霜期相对短些。无霜期日数年际变化也较大,多的年份与少的年份比相差68天。1980年最多,达282天;1962年最少,仅214天。初霜日和终霜日各年均不相同,1966年,初霜日10月29日为最早,2007年12月15日为最迟,相差47天。最迟的终霜日,出现在1961年和1987年的4月16日;最早终霜日,出现在1997年2月19日,相差57天。
  降水
  1961~2010年,根据余姚文山站监测记录,平均降水量1386.4毫米,3~5月为春雨,6~7月为梅雨,8~9月间,多系台风带来的雨水,占全年降水量的24.5%,10月至次年2月,雨水较少。多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丰水年和枯水年相差1059.3毫米。
  年降水量,1967年为779.9毫米,是1961年后雨量最少的一年。1989年1839.2毫米,是雨量最多的
  一年。
  月降水量,1962年9月648.0毫米,为最多;1963年1月、1973年12月、1987年12月降水量0.0毫米,为最少。降水量年、月变化差异较大,是导致余姚旱涝的主要原因。
  雨日
  日降水量达0.1毫米以上为雨日,全市年均154.2天。1975年雨日最多,为185天;1967年最少,仅116天。一年中3月份雨日最多,年均15.90天;11月份最少,年均9.8天。
  暴雨日
  日降水量50.0~99.9毫米为暴雨日,年均为2.7天。暴雨主要出现在6~9月间,占全年暴雨日的80.0%,其中9月份最多,年均0.8天。
  大暴雨日
  日降水量100.0~199.9毫米为大暴雨日。50年间共出现13次,年均0.3次,平均每隔3年有1次。
  特大暴雨日
  日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为特大暴雨日。50年间只出现过1次,1962年9月4日,日降水量267.7毫米。
  雪日
  降雪量在0.10毫米以上为雪日,出现在11月至次年4月间。年均降雪日为8.1天,1984年雪日最多,达26天。最早初雪日出现在1979年11月18日,最晚终雪日出现在1969年4月4日。积雪主要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下雪天1月份最多。1972年2月8—9日积雪最厚,达30厘米,1971年、1975年、1995年、2001年和2002年无积雪,2007年片雪未降,是历史上罕见的无雪之年。2008年1月底至2月初持续雨雪冰冻,最大雪深24厘米。山区最大雪深30~40厘米,并出现罕见的冻雨天气,为市域内最严重的一次雨雪冰冻灾害。
  气压风
  气压 1961~2010年平均气压1015.6百帕。冬季气压比夏季高。7月份气压最低,为1003.9百帕。12月和次年1月份气压最高,均为1025.7百帕。
  风 年平均风速为3.0米/秒,春季平均风速最大,为3.3米/秒,冬季平均风速最小,为2.7米/秒。风向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夏季节,东南偏东风为主,秋冬季节,偏北风为主,年最多风向为东南偏东风。
  大风日数 一天中出现瞬时风速大于或等于17米/秒为大风日,年均5.8天,受地理环境影响,各地差异较大。7月和8月出现大风日数最多,50年总计分别为48天和55天。1963年和1965年大风日数最多,为20天。1962年次之,为19天。1970年、1993年、1999年和2003年均无大风出现。
  晴雨日
  晴天 日平均总云量少于两成为晴天,年均56.5天。一年中12月份晴天最多,为8.9天;6月份晴天最少,为1.4天。其年际变化也较大,1971年为74天,2000年则只有36天。
  阴天 日平均总云量大于8成为阴天,年均179.7天。6月最多,月均19.7天;8月最少,月均11.4天。2000年阴天日数最多,为212天;1971年最少,为146天。
  湿度
  相对平均湿度(表明空气中的水汽距离饱和程度)为78%。湿度的变化与降水量同步。50年间最大为100%,出现在1979年1月28日;最小为5%,出现在1992年4月19日。平均相对湿度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分别为80%和76%。从日最小相对湿度出现的频数来看,春季出现小于40%的频数最高,夏季在40%~80%之间频数最高,而冬季出现大于80%的频数最高。
  日照
  日照时数年均1952.2小时。年际变化较大,1971年为2394.4小时,2006年则为1669.1小时,相差725.3小时。一年之中7月和8月日照时数最长,年均248.8小时和241.1小时,占全年的25.1%。1月和2月最短,年均117.9小时和111.3小时。同时7月份变化也很大,1971年7月为361.6小时,而到1999年7月为140.8小时,相差达220.8小时。
  蒸发
  1961~2010年,根据余姚文山站监测记录,年均蒸发量1423.1毫米,蒸发量与温度同步变化。7月和8月是全年蒸发量高值期,7月年均蒸发量为219.9毫米,8月为204.9毫米,两个月蒸发量占全年的29.9% ;1月份最少,为49.2毫米。
  第三章 自然资源
  余姚五山二水三分田,矿产资源极为贫乏,风力资源尚待开发。市域南部是广袤的四明山,森林资源丰富。
  第一节 土地资源
  调查及现状
  1991年,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995年开始,每年进行1次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査。2003年起,开展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各次调査数据见第二十五编第八章第二节《地籍管理》。2007年4月开始,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整,2008年完成,上报国土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办公室,2009年4月,下达核查意见书,修正误差结果如下:
  耕地 共有42173.38公顷(2010年,各乡镇、街道上报的耕地面积合计,少于普查面积,主要原因是部分耕地尚未实际使用),占土地面积的29.5%,其中水田36252.59公顷、旱地5920.79公顷。园地4920.03公顷,占3.4%,其中果园1259.52公顷、茶园和其他园地合计3660.51公顷。
  林地 共有51630.87公顷,占土地面积的36.2%。其中,有林地46629.87公顷、灌木林地627.12公顷、其他林地4373.88公顷。
  草地 633.82公顷,占0.4%。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共有20749.13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4.6%,其中城市2889.3公顷、建制镇2612.3公顷、村庄13880.96公顷、采矿用地965.53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401.04公顷。
  交通运输用地 共有3734.16公顷,占土地面积的2.6%,其中铁路用地153.89公顷、公路用地1850.78公顷、农村道路用地1697.11公顷、港口码头用地32.39公顷。
  水利及水利设施用地 共有17576.29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2.3%,其中河流面积11178.66公顷、湖泊水面300.57公顷、水库水面1903.33公顷、坑塘水面701.9公顷、沿海滩涂和内陆滩涂共计2571.29公顷、沟渠656.02公顷、水工建筑用地264.52公顷。
  其他土地 共有1386.79公顷,占土地面积的0.95%。其中,设施农用地130.72公顷,田坎1154.04公顷,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合计102.04公顷。
  围涂造地
  2002年初,海塘除险围涂工程之前,自然形成的滩涂主要集中在中、东线海塘外侧。而后开始实施的海塘除险围涂工程,通过科学的人工促淤方法,增加滩涂面积,实施围垦造地。到2010年底,通过围涂造地而新增土地面积达到31.5平方千米,滩涂面积亦有大量增加,超过48平方千米。
  第二节 水资源
  地表水
  循环水量 市域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46.8毫米,折合水量20.74亿立方米。其中,9.08亿立方米耗于蒸发,占43.8%;11.36亿立方米形成河川径流,即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占54.8%;0.3亿立方米直接补给平原及山前河谷平原地下水,即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占1.4%。进出天然径流量为4.27亿立方米,其中上虞市入市境2.71亿立方米、慈溪市入市境1.35亿立方米、鄞州区入市境0.21亿立方米。
  资源总量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66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省和宁波市水资源总量955亿立方米和75.3亿立方米的1.2%和15.1%。人均水资源量为1330立方米,低于全省人均2100立方米和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平,远低于世界人均近9000立方米的水平。从水资源时空分布来看,由于气候及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水资源禀赋差别较大。时间上,年内降水集中在梅汛期和台汛期,非汛期少雨甚至干旱无雨,三伏时期往往出现一段时间的伏旱。年际之间变化也很大,枯水年份全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而丰水年份全年降水量高达2000毫米。空间上,南部山区降水量大于中部姚江平原,姚江平原降水量大于北部滨海平原,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减。
  水域面积 总水域面积为71.2平方千米,相应水面率5.3%,容积率23.34万立方米/平方千米。河流1579条,水库、山塘1137座,湖泊、池塘20座,人工渠道26条。平原河网水域面积36.05平方千米,占水域总面积的50.7%。山丘河流4.23平方千米,占6%。水库、山塘25.78平方千米,占36.2%。湖泊、池塘4.69平方千米,占6.6%。
  水质 见第六编《环境保护》第一章第一节《水环境质量》。
  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开发程度约占可开发的天然水资源总量的50%。95%年份,可供水量38540万立方米。需水分为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及生态用水三方面,合计年总需水量39674万立方米。水库建设见第七编《水利》第一章第一节《水库建设》,水质保护见第六编《环境保护》第三章《环境污染防治》。
  地下水
  分布状况 全市年均地下水储量13475万立方米。其中,丘陵山区9390万立方米,占地下水总量的70%%;平原地区1850万立方米,占14%;灌溉2235万立方米,占16.8%。赋水地段集中在姚江南岸较大的溪沟出口处。根据地下水类型和埋藏条件分为潜水和承压水2类。潜水洪冲积含水层,主要呈带状分布在较大河谷中,岩性为砾石、砂砾石等,主要分布在大隐、陆埠镇和梨洲街道的南庙等地,水量丰富,一般单井涌水量为1000~3000吨/日,矿化度为0.02~0.5克/升,为淡水。潜水动态变化大,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与地表水关系密切,是农村生活和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来源。潜水坡洪积含水层,分布在沟谷两侧及山前地区,岩性为黏性土夹砾石,地下水位埋深与地形关系密切,一般为2~5米,水量在10~50吨/日,矿化度为0.05~0.2克/升,为淡水,只作小型生活用水。承压水根据埋深度,分为第I含水层和第Ⅱ含水层。第I含水层主要分布在姚江谷地,静水位在0.2~2.3米之间,水量为100~1000吨/日,水质一般为咸水。第Ⅱ含水层,分布局限于平原北部一带,静止水位0.46~3.74米,水量从上游向下游递增,一般在800~2000吨/日,水质一般为咸水。2010年,全市有地下水监测井6眼,分别为11-17(泗门)、11-4(马渚)、1-4(马渚)、余20(横路)、余21(横坎头)、余22(贺溪);按监测类型分,水位监测井3眼、水质监测井3眼;按监测层位分,Ⅱ层承压水2眼、I层承压水1眼、河谷孔隙潜水3眼。
  开发利用 南部山区,水量充沛,水质较好,适合开发利用。宁波四明山矿泉水有限公司,位于大岚镇蜻蜓岗,1993年8月经省第五地质大队勘测测定,日平均泉水流量为77立方米,水质样品由地矿部浙江中心实验室和地矿部南京综合岩矿测试中心测定,矿泉水中含有锌等14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硼、锗等人体有益的元素,硝酸盐、化学耗氧量等完全符合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1998年12月,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开采,允许日产瓶装和灌装矿泉水60吨。宁波白水冲矿泉饮品有限公司,位于梁弄镇让贤村白水冲,2005年4月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生产,日允许开采量50吨;企业生产的百岁山牌矿泉水的化学成分、感官指标、常量成分、微量元素、放射性物质及微生物指标等,均符合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
  地下水保护 随着城乡建设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污水处理能力相对不足,地下水污染形势严重,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始加强地下水保护和污染防控工作。
  第三节 动物资源
  1982年,余姚进行动物资源调查。2000年,宁波市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査(简称“2000年调查”), 余姚为调查点。根据调査并多年研究成果,全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454种,分别隶属于哺乳纲、鸟纲、爬行纲和两栖纲,共31目、91科、241属。角䴙䴘(Podicepsauritus),2000年调查,余姚有记录,属宁波市新记录。
  1988年7月编纂的《余姚市渔业史志》记载,姚江水域共有淡水鱼资源16科、58种,姚北滨海滩涂小海鲜有20余种。
  2003~2004年,余姚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市内农林昆虫有12目、147科1001种。其中,长棒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longiclavatus)系 1992年发现的新种,浙江锥头螽 (Pyrgocorypha ahe jiangensis)系 2004年发现的新种。
  《农业》编记述的动物一般不重记。
  脊索动物 哺乳纲
  猫(Felis catus) 家猫。
  金钱豹(Panthera pardus) 1952年,黄明七坵田民兵打死1只金钱豹,后被余姚中学制成标本(前志无记载)。1988年,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至2010年,无发现报告和信息。
  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1958年,黄明后山岗村民在湖东桃花岭烧炭,在一口井边遇到大老虎(前志无记载)。1988年,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至2010年,无发现报告和信息。
  豹猫(Felis bengalensis) 1998年,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俗称夜猫豹。
  狗(Canis lupus familiaris) 家狗。
  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1998年,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俗称田狗。
  赤狐(Vulpes vulpes) 1998年,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俗称竹狗。
  大灵猫(Viverra zibetha) 1988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
  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 1988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俗称香狸猫。
  花面狸(Paguma larvata) 俗称果子狸。
  食蟹獴(Herpestes urva) 1998年,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又称棕蓑猫。
  水獭(Lutra lutra) 1988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有养殖。
  猪 (Arctonyx collaris) 俗称獾猪。
  黄腹鼬(Mustela kathiah)出没于香菇生长的地方。
  黄鼬(Mustela sibirica)俗称黄鼠狼、黄狼。
  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 俗称老鼠。
  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 俗名松鼠。
  豹鼠(Tamiops sminhoel)又称花松鼠。
  野猪(Susscrofa)2000年调查,余姚属一般分布区。有养殖。
  獐(Hydropotes inermis)别名河麂。1988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2000年调查,余姚北部为次要分布区,其余为一般分布区。
  小麂(Muntiacus reevesi) 体型最小的麂类。
  鬣羚(Capricomis sumatraensis) 2000年调查,余姚和宁海两市(县)适栖面积293平方千米,每平方千米0.0654只。
  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1988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2000年调查,余姚有发现。
  普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 常见。
  猕猴(Macaca mulatta) 2000年调查,余姚和奉化两市合计有30~40只猕猴。
  短耳兔(Lepus sinensis)又叫华南兔,俗称野兔。
  脊索动物 鸟纲
  角(piti) (Podiceps auritus) 2000年调查,余姚有记录。属宁波市新记录。
  小䴙䴘(Podiceps rficollis) 比鸭小,栖山塘、水库、内河。
  凤头䴙䴘(Podiceps cristatus) 2000年调查,余姚有记录。
  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 2000年调查,余姚有记录。
  苍鹭(Ardea cinerea) 1981年,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名录。
  白鹭(Egretta garzetta) 1988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1988年后常见。
  白鹳(Ciconia ciconia)主要栖息于疏树生长的河流、湖泊、水塘和沼泽地等。
  鸳鸯(Aix galericulata) 1988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
  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a) 1981年,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名录。俗称野鸭。2000年调査,余姚有记录。
  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 2000年调査,余姚有记录。
  赤颈鸭(Anas penelope) 2000年调查,余姚有记录。
  白眉鸭(Anas querquedula) 2000年调查,余姚有记录。
  青头潜鸭(Aythya baeri) 2000年调查,余姚有记录。
  鸢(普通亚种Milvus korschun lineatus) 1988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俗称老鹰。
  雀鹰(Accipiter nisus) 2000年调查,余姚有记录。
  普通〓(Buteo buteo) 2000年调查,余姚有记录。
  游隼(Falco peregrinus) 2000年调査,属南方亚种(Falco peregrinus peregrinator)。
  红隼(Falcotinnunculus)2000年调查,有普通亚种(Falco tinnunculus interstinctus)和南方亚种(Falco tinnunculus saturatus)。
  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 2000年调查,余姚有记录。
  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 2000年调査,余姚有记录。
  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 又称雉鸡、野鸡。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 1988年,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2000年调査,余姚确知有分布,栖息地面积140平方千米,种群总数量14~70只。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 1951年秋,有猎人在肖东莫家湖打伤1只丹顶鹤(翅膀受伤被活捉),后被余姚中学制作成标本(前志无记载)。 1986年2月,万圣乡也捕获1只。1988年,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至2010年,无发现报告和信息。
  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 俗称野鸽。1988年后常见。
  大杜鹃(Cuculus canorus) 1981年,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名录。1998年,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俗称布谷鸟。
  长耳鸮(Asiootus) 1981年,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名录。1988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 俗称猫头鹰。
  白腰雨燕(Apus pacificus) 1981年,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名录。1986年,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名录。
  普通翠鸟(Alcedo atthis) 多栖息于南部山区。
  戴胜(Upupa epops) 1998年,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云雀(Alauda arvensis) 2000年调査,余姚有记录。
  家(Hirundo rustica)俗称燕子。1981年,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名录。1986年,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名录。1988年后,农屋罕见燕巢。
  白鹡鸽(Motacilla alba) 1981年,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名录。1986年,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名录。
  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 俗称白头翁。
  牛头伯劳(Lanius bucephalus) 1998年,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旧称鵙。
  黑枕黄鹂(Oriolus chinensis) 1981年,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名录。1998年,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俗称黄鹂。
  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多栖息于南部山区。
  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多栖息于南部山区。
  白颈鸦(Corvus torquatus)俗称乌鸦。罕见。
  喜鹊(Pica pica) 1998年,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画眉(Garrulax canorus) 2000年调査,余姚有记录。
  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 2000年调查,余姚有记录。
  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 2000年调查,余姚有记录。
  大山雀(Parus major)也称白脸山雀。
  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us) 多栖息于南部山区。
  麻雀(Passer montanus)最常见鸟类。
  金翅雀(Carduelis sinica) 多栖息于南部山区。
  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 2000年调查,余姚有记录。
  脊索动物 爬行纲
  鳖(Trionyx sinensis)亦称甲鱼。
  乌龟(Chinemys reevesii) 俗读 wūjū。
  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 1988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
  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 能在壁上爬行。
  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 ) 俗称四脚蛇。
  蝘蜓(Lygosoma indicum)前志记:“俗名四脚蛇”。
  蝘蜓和石龙子,同属石龙子科。
  蝮 蛇(Agkistrodon blomhoffii) 2000年调查,每平方千米3.91条。
  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 1998年,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亦称蕲蛇。2000年调查,每平方千米0.18条。
  王锦蛇(EIaphe carinata)俗称菜花蛇。2000年调查,每平方千米2.5条。
  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 1998年,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亦称黄颌蛇,无毒,俗称家蛇。2000年调查,每平方千米0.42条。
  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2000年调查,每平方千米2.74条。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2000年调查,每平方千米0.27条。
  眼镜蛇(舟山亚种NajaNaja atra) 1998年,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00年调
  查,每平方千米1.8条。
  脊索动物 两栖纲
  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 大鲵(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 , 1988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俗称娃娃鱼,余姚为人工养殖。大蟾赊(中华亚种Bufo Bufo gargarizans)。o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俗称青蛙。虎纹蛙(Rana tigrina rugulosa) ,1988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
  脊索动物 硬骨鱼纲
  淡水鱼 鲫鱼(Carassius aurat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鲤鱼(Cyprinus carpio)。鳡鱼 (Elopichthys bambusa),鳡亦称黄钻,1950年春节,丈亭渔业队在姚江捕获大黄钻一条,重24.5千克,在县府大院内的荷花池边2人抬着拍照留念(前志无记载)。翘嘴红鲌(Erythrocuher ilishaeformis)。花䱻 (Hemibarbus maculatus )。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 鳙鱼(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俗称胖头。团头鲂(Megalobrama amhlycephala),又名武昌鱼。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 )。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银鲴(Xenocypris ar gentea)。泥瞅(Misgumus anguillicaudatus)。胡子鲶(Clarias fusc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俗称昂刺鱼,鳜鱼(Simperca chuatsi)。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乌醴(Ophicephalus argus argus)。黄鳝(Monopterus albus)。 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鳗鲡 (Anguilla japonica),海里的是另一种,叫狼牙鳝,即海鳗 (Muraenesox cinereus)。
  海水鱼 梭鱼(Liza haematocheilus)。白姑鱼(Argyrosonius argentat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鮸鱼(Miichthys miiuy)。燕尾鲳 (Pampus nozawae)。蓝点马鲛鱼(Scomberomorus niphonius)。小弹涂鱼(Periophthahnus cantonensis)。鲻鱼(MugiJ cephalus)。凤尾鲚(Coilia mystus)。刀鲚(Coilia ectenes)。黄鲫(Setipinna taty)。鲥鱼(Tenulosa reevesii)。短吻舌鳎(Cynoglossus abbreviatus)。宽体舌鳎(Cynoglossus robustus)。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
  节肢动物 唇足纲
  小棘巨螟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节肢动物 甲壳纲
  海水 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mis)。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 )。宁波泥蟹(Ilyoplax ningpoensis)。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红螯相手蟹(Chiromantes haematocheir)。长足长方蟹(Metaplax longipes)。无齿相手蟹(Sesarma dehaani)。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淡水 日本沼虾(Macrohranchium nipponense)。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亦称大闸蟹、河蟹等。
  节肢动物 昆虫纲
  新种 长棒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longiclavatus),益虫,1992年,市森防站采于四明山。竹叶涓夜蛾(Rivula biatomea),1997年和1999年,竹子发生大面积虫害,余姚首次报道,属中国大陆新纪录。浙江锥头螽(Pyrgocorypha zhejiangensis),2004年,林业害虫普查发现。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和具条实蝇(Bactrocera scutellata),严重危害水果,2004年,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植物检测首次发现,至2010年,连续7年检测到。
  资源虫 紫胶虫(Laccifer lacca),生产工业用虫胶。白蜡虫(Ericerus pela),亦称白蜡蚧,资源昆虫,生产白蜡。
  益虫 蓝面蜓(Polycanthagyna melanictera)。中华大刀螂(Paratenodera sinensis)。黑腹草蛉 (Chrysopa perla)。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in)。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蚱蝉(Cryptotyinpana pustulata)。
  观赏虫 黄凤蝶(Papilio machaon)。苎麻斑蛱蝶(Acraea issoria)。宽尾凤蝶(Agehana elwesi)。碧凤蝶(Papilio bianor)。玉带凤蝶(Papilio polytes)。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丝带凤蝶(Sericinus montelus)。取食林木叶片。箭环蝶(Stichophthalma howqua)。长尾大蚕蛾(Actias dubernardi)。黄尾大蚕蛾(Actias heterogyna)。红尾大蚕蛾(Actias rhodopneuma)。绿尾大蚕蛾(Actias selene ningpoana)。紫光筑纹蛾(Brahmaea porphyri)。 中国虎甲(Cicindela chinensis)。双叉犀金龟(Allomyrina dichotoma)。以上只有中华虎甲为益虫,其余均为害虫。
  常见及大田害虫 中华蚱蜢(Acrida chinensis)。棉叶蝉(Empoasca biguttula)。电光叶蝉(Inazuma dorsalis)。黑尾叶蝉(Nephotettix bipunctatus)。棉蚜(Aphis gossypii)。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 。桃蚜(Myzus persicae)。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黄地老虎(Argotis segetum)。金刚钻(Earias cupreoviridis)。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黏虫(Leucania separata)。稻螟蛉(Naranga aenescens)。大螟(Sesamia inferens)。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瓜绢野螟(Diaphania indica)。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梨大食心虫(Nephopteryx pirivorella)。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棉大卷叶虫(Syllepta derogata)。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菜粉蝶(Pieris rapae)。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中华黄萤(Luciola chi﹣nensis)。蚕豆象(Bruchus rufimanus)。小黄家蚁(Monomonhm pharaonis)。褐大头蚁(Pheidole mega﹣cephala)。家蝇(Musca domestica)。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尖音库蚊(Culex pipiens)。
  节肢动物 蛛形纲
  草蛛(Agelena labyrinhica)。棉红蜘蛛(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危害棉花、瓜果。
  环节动物 寡目纲
  直隶环毛蚓(Pheretima tschiliensis)。
  环节动物 线虫纲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1998年开始发生虫害,2010年仍有发生。
  环节动物 蛭纲
  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
  软体动物 腹足纲
  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泥螺(Bullacta exarata)。灰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e)。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后2种为棉田害虫。
  软体动物 瓣思纲
  长牡蛎(Ostrea gigas)。泥蚶(Tegillarca granosa)。贻贝(Mytilus edulis)。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文蛤(Meretrix meretrix)。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缢蛏(Sinonovacuia constrzcta)。河蚬(Corbicula fluniinea)。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除后2种外,其余均为海生。
  腔肠动物 钵水母纲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伞部为海蜇皮白皮子,下部口腕部称海蛰头。海生动物。
  外来野生动物入侵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软体动物,腹足纲,中腹足目,瓶螺科。20世纪80年代,出现福寿螺养殖专业户。1985年统计,全市福寿螺养殖专业户5户,数量35360个。后因停止食用,造成福寿螺泛滥成灾,成为茭白生产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有害生物之一。2004年开始,茭白田套养中华鳖,用中华鳖吃福寿螺试验,收到良好效果。2008年,套养农户发展到39户,面积34公顷,套养中华鳖16950只,外部捕捉福寿螺15900千克。至2010年,福寿螺发生危害基数大为减少,很难见到福寿螺群集危害的茭白田。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双翅目,潜蝇科。1995年9月,余姚镇西郊蔬菜基地首次发现,后列入常规害虫。
  第四节 植物资源
  余姚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市域内河姆渡文化遗址证明,植物分布特征复杂,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多样,热带、温带和特有成分兼而有之。
  1992年,对市内竹子种类资源调查。2010年,对市内维管束植物种类资源调査,全市有蕨类植物26科、67种,裸子植物9科、47种,被子植物123科、1253种,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共有827种。
  余姚种子植物区系含有不少古老类群和孑遗植物。裸子植物中起源于晚石炭纪的松柏类分布有松科(Pinaceae)、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红豆杉科(Taxaceae);被子植物,有木兰科(Magnoliaceae)8属15种、樟科(Laareceae)7属20种、毛莨科(Ranunculaceae)6属18种和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木通科(Lardizabaeaceae),三白草科(Sauvuaceae)等。另外,许多白垩纪和早第三纪就已形成的古老科也有分布,主要有壳斗科、杨柳科、桦木科、榆科、无患子科、胡桃科、豆科、五加科等。
  古树及珍贵植物
  苏铁(Cycas revolula) 俗称铁树。1999年,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名录。常见。
  银杏(Ginkgo biloba) 1999年,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名录。浙江珍稀濒危植物。古树46株:鹿亭乡12株,大岚镇11株(1株树龄750年以上),梁弄镇10株,四明山镇4株,河姆渡、泗门镇各2株,陆埠、大隐和三七市镇以及梨洲、兰江2个街道各1株。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古树58株:四明山镇47株,梁弄镇8株,鹿亭乡2株,丈亭镇1株。
  黑松(Pinus thunbergii) 四明山镇古树1株。
  金钱松(Pseudolarix kaempferi) 1999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浙江珍稀濒危植物。古树63株,四明山镇47株(1株树龄700年以上),大岚镇11株,鹿亭乡3株,陆埠镇和梨洲街道各1株。
  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古树47株,四明山镇46株,梨洲街道1株。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1999年,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名录。常见。
  台湾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1999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2010年调查,见于宁波林场。
  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 1999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浙江珍稀濒危植物。2010年调査,引自陈征海《宁波市四明山区植物名录》。
  刺柏(Juniperus formosana) 梨洲街道古树2株。
  圆柏(Sabina chinensis) 诗经上称桧。古树16株:大岚镇10株(2株树龄800年以上),四明山镇4株,陆埠镇和三七市镇各1株。
  高山柏(Sablua squamata)别名翠柏。1999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2010年调查,见于宁波林场。
  竹柏(negeia nagi)浙江珍稀濒危植物。2010年调查,发现于梁弄烈士陵园。
  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 梁弄镇古树1株。
  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2010年调査,见于宁波林场。
  南方红豆杉(Taxus mirei) 1999年,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名录。浙江珍稀濒危植物。四明山镇古树6株,其中300年以上3株。
  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 1999年,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名录。2010年调査,见于宁波林场。
  榧树(Torreya grandis) 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古树34株:大岚镇19株(1株树龄750年以上),四明山镇13株,鹿亭乡2株。
  杨梅(Myrica rubra) 1987年3月,经市人大通过定为市果。三七市镇有古树10株。1995年4 月,余姚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
  青钱柳(Cyclocaiya paliurus) 四明山镇古树1株。浙江珍稀濒危植物。
  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古树49株:梁弄镇19株,陆埠镇8株,四明山、大岚镇各4株,大隐、三七市镇和梨洲街道各3株,鹿亭乡和河姆渡镇各2株,兰江街道1株。
  锥栗(Castanea henryi)亦称珍珠栗。古树5株,其中四明山镇3株、鹿亭乡2株。
  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 果实可制豆腐。陆埠镇古树1株。
  栲树(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 2010年,市古树名木保护名录记四明山镇古树5株。前志无记。
  大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jenseniana) 四明山镇古树1株。
  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古树6株,其中四明山镇4株、丈亭镇1株、梨洲街道1株。
  白栎(Quercus fabri) 四明山镇古树1株。
  光叶榉(Zelkova serrata) 浙江珍稀濒危植物。2010年调查,发现于鹿亭半山腰。
  沙朴(Cehis tetrandra ssp. sinensis)朴树的亚种。古树15株:梨洲街道4株,大岚、三七市镇各3株,丈亭镇2株,四明山、陆埠镇和朗霞街道各1株。
  长序榆(Ulmus elongata) 1999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浙江珍稀濒危植物。2010年调査,引自陈征海《宁波市四明山区植物名录》。
  春榆(Ulmus davidiana) 古树13株,其中四明山镇3株、鹿亭乡5株、梨洲、兰江街道分别有1株和4株。
  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 四明山镇古树2株。1999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浙江珍稀濒危植物。
  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1999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浙江珍稀濒危植物。2010年调查,发现于马渚泰夫昌农庄(罗大岙村)。
  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subsp.biloba) 1999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浙江珍稀濒危植物。2010年调查,见于宁波林场。
  鹅掌楸(Liriodendmn chinense) 1999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浙江珍稀濒危植物。余姚常见,龙泉山南大门西边并排3株。2010年调査,见于宁波林场。
  玉兰(Magnolia denudata) 四明山镇古树13株。
  荷花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俗称广玉兰,1987年3月,经市人大通过定为市树。
  乳源木莲(Manglietia yuyuanensis) 浙江珍稀濒危植物。2010年调査,引自陈征海《宁波四明山区植物名录》。
  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lotungensis)浙江珍稀濒危植物。2010年调查,见于下坑水库边。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1999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古树118株:陆埠镇23株,牟山镇15株,大隐镇13株(1株1200年以上),河姆渡镇12株,梁弄、三七市镇各11株,兰江街道10株,丈亭镇和低塘街道各7株,梨洲街道4株,鹿亭乡3株(1株树龄880年以上),黄家埠镇和朗霞街道各1株。
  黑壳楠(Lindera megaphylla) 浙江珍稀濒危植物。2010年调査,见于宁波林场。
  云杉青冈(cyclobalanopsis sessilifolia) 四明山镇古树1株。
  牛鼻栓(Fortunearia sinensis) 浙江珍稀濒危植物。2010年调查,见于下坑水库溪沟边。
  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 古树86株:四明山镇46株,鹿亭乡11株,梁弄镇7株,陆埠镇5株,大岚、三七市和丈亭镇各4株,梨洲街道3株,大隐镇和兰江街道各1株。
  杜仲(Eucommia ulmoides)浙江珍稀濒危植物。2010年调查,见于宁波林场。
  野大豆(Clycine soja) 1999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010年调査,见于陆埠镇石门村。
  黄檀(Dalbergia hupeana)古树8株:梨洲街道3株(1株树龄600年以上),大岚和陆埠镇各2株,鹿亭乡1株。
  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四明山、陆埠镇和朗霞街道古树各1株。
  槐(Sophora japonica) 梨洲街道古树1株。
  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兰江街道古树2株。
  冬青(Ilex purpurea) 兰江街道古树1株。
  三角槭(Acer huergerianum) 古树7株:兰江街道4株,陆埠镇2株,鹿亭乡1株。
  苦茶槭(Acer ginnala) 四明山镇古树1株。
  枣(Ziziphus jujuba) 黄家埠镇古树1株。
  杜英 (Elaeocarpus decipiens) 2010年,市古树名木保护名录记兰江街道古树7株。前志无记,2010年调查报告正文有记,名录中无。
  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别名红花油茶。浙江珍稀濒危植物。2010年调查,见于宁波林场。
  长柱紫金(Stewartia rostrata) 浙江珍稀濒危植物。2010年调查,引自陈征海《宁波市四明山区植物名录》。
  木荷(Schima superba)四明山镇有古树1株。
  柞木(Xylosma japonica) 鹿亭乡古树1株。
  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1999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
  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朗霞街道古树1株。
  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俗称映山红,1987年3月,经市人大通过定为市花。
  金桂(Osmanthus fragrans)梁弄和陆埠镇、鹿亭乡、朗霞和梨洲街道有金桂古树各1株。
  银桂(Osmanthus asiaticus)朗霞街道有银桂古树1株。
  柿(Diospyros kaki)大岚镇有古树3株,其中1株树龄500年以上。
  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四明山镇古树4株。浙江珍稀濒危植物。
  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 1999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浙江珍稀濒危植物。2010年调查,见于下坑水库溪沟边。
  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 1999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浙江珍稀濒危植物。2010年调查,见于下坑水库路边灌丛。
  绣球荚蒾(Viburnum macrocephalum) 浙江珍稀濒危植物。2010年调查,见于兰墅公园。
  野荞麦(Fagopyrum dibotrys) 1999年,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2010年调查,见于陆埠镇石门村。
  短萼黄连(Coptis chinensis var. brevisepala) 浙江珍稀濒危植物。2010年调查,见于马渚泰夫昌农庄。
  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 浙江珍稀濒危植物。2010年调查,见于马渚泰夫昌农庄。
  华重楼(Parfs polyphylla var. chinensis) 浙江珍稀濒危植物。2010年调查,引自陈征海《宁波市四明山区植物名录》。
  水稻(Oryza sativa)河姆渡文化遗址表明,7000年前余姚先民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现为栽培种。
  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 20世纪80年代引种过竹苗,不成活。90年代引播过种子,不适宜生长。
  主要药用植物
  解表药 石香薷(Mosla chinensis)、高粱泡(Ruhus lambertianus)、紫苏(Perilla frutescens)、杭州荠苧(Mosla hangchowensis)、姜(Zingiber officinale)等。
  清热药 江南卷柏(Selanginella moellendorfii)、井栏边草(Pteris multifida)、蕺菜(Houttuynia corda-ta)、无花果(Ficus carica)、野养麦(Fagopyrum dibotrys)等。
  泻下药 合萌(Aeschynomene indica)、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乌桕(Sapium sebiferum)、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等。
  祛风湿药 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柱果铁线莲(Clematis uncina-ta)、小果蔷薇(Rosa cymosa)、肉花卫矛(Euonymus camosus)、窄基红褐柃(Eurya rubiginosa)、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白簕(又称三加 Acanthopananx trifoliatus)、树参(Dendropanax dentiger)、九节龙 (Ardsia pusilla)、赛山梅(Styrax confuses)。
  芳香化湿药 黄香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is)、兰香草(Caryopteris incana)、菖蒲(Acorus calamus)、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金钱蒲(Acorus gramineus)等。
  利水渗湿药 蕨(Pterisium aquilinum)、葎草(Humulus scandens)、透茎冷水花(Pilea pumila)、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等。
  温里药 浙江樟(Cinnamomun chekiangense)、山鸡椒(Litsea cubeba)、毛山鸡椒(Litsea cubeba var.formosana)、臭辣(Euodia fargesii)、茴香(Foeniculum vulgare)、浙江柿(Diospyros glaucifolia)、柿(Diospyros kaki)、姜(Zingiber officinale)8种。
  理气药 苏铁(Cycas revolute)、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杨梅(Myrica nibra)、化香(Platycaryastrohilacea)、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木通(Akebia quinata)、乳源木莲(Manglietia yuyuanensis)、柚(Citrus grandis)、野芝麻(Lamium barbatum)等。
  消食药 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小叶三点金(Desmodiurn mi-crophyllum)、柚(Citrus grandis)、油桐(Vemicia fordii)、蝴蝶戏珠花(Virbumum plicatum f.tomentosum)、萤蔺(Scizpus juncoides)等。
  驱虫药 土荆芥(Chennopodium ambrosioides)、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云实(Caesalpinia decapeta-la)、油桐(Vemiciafordii)、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香根芹(Osmorhiza aristata)、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等。
  止血药 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竹柏(Negeia nagi)、金线草(Antenoron filiforme)、羊蹄(Rumex japonicus)、轮叶八宝(Hylolelephium verticillatum)、牛鼻栓(Fortunearia sinensis)、山莓(Rubus corchori-folius)等。
  活血化瘀药 线蕨(Colysis elliptica)、龙柏(Sabina chinensis) 、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丝穗金粟兰(Chloranthus fortunei)、庐山楼梯草(Elatostemastewardii)、荭草(Polygonum orientale)、柳叶牛膝(Achyranthes longifolia)、莲(Nelunibo nucifera)等。
  化痰止咳平喘药 锥栗(Castanea henryi)、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 fern)、虎杖(Polygonumjaponi-ca)、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瓜子金(Polygala japonica)、天胡荽(Hydrocotyle sibthorpioies)、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n) 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等。
  安神药 昆明鸡血藤(Millettia reticulate)、茅栗(Castanea seguinii)、何首乌(Polygonum inultiflorum)、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落花生(AracAis Aypogaea)、铁马鞭(Lespedeza pilose)、野灯心草(Juncus setchuensis)7种。
  平肝息风药 葱兰(Zephyranthes Candida)、野大豆(Glycine soja)、白背叶(Mallotus apeltus)、一把伞天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5种。
  开窍药 香樟(Cimamomum camphora)、皂荚(Gleditsia sinensis)、野柿(Diospyros kaki var.sylvestris)、菖蒲(Acrus calamus)、石菖蒲(Acoms tatarinowii)、金钱蒲(Acorus gramineus)6种。
  补益药 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11us)、菠菜(Dpinacia oleracea)、蓝花参(Wahlenbergia marginata)、锥栗(Castanea henry i)、土人参(Talinum paniculatum)、杜仲(Eucommia ulmoides)、多花黄精 (Polygonatum cyrtonema)、枸骨(Ilex cornuta)等。
  收涩药 梅(Prunus mume)、金樱子(Rosa laevigata)、香椿(Toona sinensis)、盐肤木(Rhus chinensis)等.
  涌吐药 狼尾草(Pennisetun alopecuroides)、牯岭藜芦(Veratnnnschindleri)、石蒜(Lycorisradiata)3种。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乌蕨(Sphenomeris chinensis)、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金钱松(Pseu-dolarix kaempferi)珍珠莲(Ficus sarmentosa var.henryi)、刺蓼(Polygonum senticosum)、莲子草(Alternan-thera sessilis)等。
  外来野生植物入侵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纲,菊目,菊科,余姚加拿大一枝黄花大面积发生于2004年,发生面积585.33公顷。2005年,发生881.67公顷。是年,成立市重大农业植物疫情防控指挥部,全年防控加拿大一枝黄花,并在重点区域设立专业队伍以防控为主体的综合治理示范区,进行不间断防治。2010年,一枝黄花发生面积400.2公顷。
  第五节 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普查和现状
  普查 1984年,开展森林资源普査。1989年,进行补充复查。1998年和2006年分别开展一类、二类调査相结合的普查。2006年,完成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现状 陆地总面积129928.74公顷,林业用地总面积60470.27公顷,占46.5%,森林覆盖率45.1%。
  各类林地面积
  2006年余姚市各类林地面积状况(不含宁波林场):
  各类林木蓄积
  普查 2006年普查,活立木总蓄积1407579立方米,其中乔木蓄积1363206立方米,占总蓄积的96.9%;散生木蓄积5780立方米,占0.4%;四旁树蓄积38593立方米,占2.7%。不含宁波林场。
  乔木蓄积 纯林蓄积921590立方米,占67%;混交林蓄积452946立方米,占33%。乔木林中各龄组蓄积:幼龄林431706立方米,占31.4%;中龄林461025立方米,占33.5%;近熟林316081立方米,占23%;成熟林154679立方米,占11.3%;过熟林11045立方米,占0.8%。
  活立木蓄积 超过10万立方米的镇、街道有6个:陆埠镇216465立方米,四明山镇159913立方米,梨洲街道157026立方米,梁弄镇116654立方米,河姆渡镇108716立方米,大岚镇105239立方米。6个镇、街道的活立木蓄积占全市活立木蓄积的60.9%。
  森林资源权属
  林地所有权属 2006年,森林资源调查,林地面积包含平原地区农田种植的葡萄、梨头、果桑等经济林。全市林业用地60470.27公顷,其中国有901.66公顷(不含宁波林场),集体59568.61公顷。
  山林所有权和使用权属 2006年,山林延包面积,不含平原地区农田种植的经济作物。是年,全市山林延包共签订责任山承包合同46826份,核发林权证54112本。其中,国有林场所有权证67本、山林面积4648.7公顷(含宁波林场),集体所有权证2490本、山林面积51800公顷。集体山林面积中农户承包山林37133.3公顷,发放使用权证51555本。
  林木权属 活立木总蓄积1407579立方米中,国有75800立方米,占5.4%;集体289137立方米,占20.5%;个人1042642立方米,占74.1%,林木权属以个人为主。
  森林分类情况
  根据功能,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2011年,首次确定生态公益林地22628.67公顷,占林地的37.4%;商品林地37841.6公顷,占林地的62.6%。生态公益林地中,国家级重点公益林地210.1公顷,省级公益林地19169.8公顷,县级公益林地3248.8公顷。陆埠、四明山2个镇占全市生态公益林面积的43.8%。
  商品林地中,鹿亭乡5410.13公顷、梨洲街道4994.87公顷,占商品林面积的27.5%。
  森林资源动态
  1998年,进行森林二类调查。2006年,再次调查。2次调査比较:森林覆盖率提升2.49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增长1.53倍。其中,林地净增1676.47公顷,年均净增209.53公顷;竹林净增2490.53公顷、年均净增311.33公顷;苗圃净增492.8公顷;疏林地、灌木林地、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减少2443.93公顷。
  第六节 矿产和风力资源
  矿产资源
  至2010年,探明有铁、锰、铜、铅、锌、金、银、萤石、黏土、高岭土、石英、饰面石材、建筑用石料、砖瓦黏土、泥炭、矿泉水等15个矿种,31处矿产地。其中,萤石中型和小型矿床各1处,2009年底,保有资源储量(CaF2)82万吨;矿泉水小型水源地2处,合计日涌水量120吨;矿点、矿化点25处,无开釆价值。
  探明的矿产资源特点,建筑用凝灰岩资源丰富,萤石资源一般,其他金属、非金属和能源资源贫乏。
  2009年初,开采矿山企业52家,其中石料矿山企业40家、砖瓦黏土矿山企业10家、矿泉水企业2家(见本章第二节《水资源》)。矿产开发以建筑石料和砖瓦用黏土为主。因采矿许可证到期及矿山整合,2009年底,持证石料矿山企业总数压缩到23家,砖瓦黏土矿山企业全部注销采矿许可证。截至2010年,开发利用矿种3种,产品有建筑用石料、砖瓦黏土及矿泉水。
  风力资源
  市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夏盛行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据市气象局资料,多年年平均风速为3.8米/秒,静风出现天数频率为10%(一年中出现37.8天)。姚北滨海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无阻挡遮拦,存在一定的风能资源。从姚江平原向南部山区、南部山区山体从西南向东北及山顶台地都存在较丰富的风能资源。但能否利用这些风能,尚应通过定点实测累计风速数据,并通过风能计算公式〔E=1/2(ptsv³)确定,关键取决于风速v。公式中,p为空气密度(千克/米3),v为风速(米/秒),t为时间(秒),s为截面面积(米2)。
  第四章 自然灾害
  市域台风影响年均2次以上,带来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为泥石流,洪灾集中在7月份的梅雨季节及8月和9月的台风期。其他灾害有旱灾、虫灾,少数年份发生雪灾、冰雹灾害等。平常年份灾害性天气较多。
  第一节 风涝灾害
  暴雨
  1989年8月21~23日,暴雨成灾,全市1.73万公顷晚稻和0.23万公顷经济作物受淹,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
  台风
  1988年7月29~30日,四明山、梁弄和陆埠区部分村遭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220处山洪暴发,17个山区的91个村受灾,206.67公顷水稻受淹,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50万元。
  1988年8月7~8日,遭7号台风正面袭击,最大风力12级以上,并伴有大暴雨。0.77万公顷棉花遭到严重损坏,0.67万公顷水稻受淹,0.47万公顷竹林普遍受损,房屋倒塌2996间、损坏20611间,23人死亡,15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7190万元。
  1990年,受6月24日的9号和8月20日至9月8日的12号、15号、17号台风袭击,受灾面积4.47万公顷,受灾人口8.5万人,倒塌房屋340间,损坏房屋670间,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
  1992年8月29~31日,遭16号强热带风暴袭击,1.13万公顷水稻、0.41万公顷棉田受淹,0.49万公顷棉花倒伏,0.67万公顷其他经济作物受损,126家企业进水,19.2千米海塘损坏,严重塌方2600米,冲走塘石22394立方米,损坏道路50千米、水电站17座、民房236间、山塘22处、桥梁16座,1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340万元。
  1992年9月23~24日,遭19号台风袭击,农作物受损1.2万公顷,粮棉分别减产80万千克和550万千克,淡水养殖损失210吨,海塘、道路、桥梁、厂房、民房等遭到严重损坏,直接经济损失1990万元。
  1994年8月21日,遭17号台风袭击,受灾面积3333公顷,受灾人口11.2万人,倒塌房屋216间,死亡3人,重伤10人,直接经济损失6324万元。
  1997年8月17日,遭11号台风袭击,临海浦闸水位9.05米,10千米海塘出现倒塘险情,丰山广播电视发射塔被拦腰折断。乡镇企业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
  2000年9月13~15日,14号强台风“桑美”影响余姚,最大风力12级,并带来强降雨,平均降雨231毫米,山区平均降雨335毫米,降雨量最大的夏家岭达711毫米。四明湖水库面临50年一遇泄洪压力,姚江干流域区段最高水位4.64米,丈亭段最高水位4.47米。2万公顷农田受淹,0.2万公顷农田被冲毁,减收粮食约4万吨,水产养殖损失约3500吨,直接经济损失达2.1亿元。
  2005年,遭8月6日的9号“麦莎”和9月12日的15号“卡努”台风袭击,受灾人口13万人,倒塌、损坏房屋2319间,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
  2007年,遭9月19日的13号“韦帕”和10月7日的16号“罗莎”台风袭击,受灾人数6万人,66户215间民房倒塌和不同程度的损坏,直接经济损失1.87亿元。
  第二节 旱灾
  冬旱
  1989年11月15日至12月20日,余姚气象站累计雨量仅1.1毫米,冬旱。
  高温干旱
  1992年7月15日至8月12日,连续高温少雨,雨量仅7.2毫米,高温23天。旱情明显。
  1994年6月24日至8月8日,降雨稀少,余姚气象站累计雨量仅23.9毫米,高温42天,出现罕见的高温干旱,61个村庄饮水极度困难,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1995年7月8日至8月5日,近一个月无雨,同时高温天气达24天,出现一定程度的高温干旱。
  2003年6月30日至9月7日,高温51天,其中7月17日,气温41.7C,为余姚有气象记录至2010年最高,日最高气温40℃以上有5天。从6月30日出梅后至9月30日,雨量仅275毫米,比常年少216.2毫米。受干旱影响,农作物受灾面积3000公顷,用电缺口严重,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
  2007年,共出现47日最高气温≥35.0℃的高温天气,高温天数是常年的2.4倍。4~8月份总降雨量510.4毫米,比常年偏少210.4毫米,同期蒸发量1106.5毫米,比降雨量多596.1毫米,造成夏季用水紧张。
  第三节 雹灾 雪灾
  冰雹灾害
  2000年5月12日傍晚至夜里,四明山镇出现冰雹,受影响的有唐田、屏风山、芦田村,短时间地面积雹2~3厘米,最大冰雹如拇指大小。四明山镇的春茶、马铃薯、花卉、中汛稻秧苗等严重受损。
  2009年6月5日18时15分,受罕见的强雷雨大风、冰雹和短时暴雨影响,15个乡镇、街道受灾。冰雹持续时间一般5~10分钟,长的10~20分钟,大部分冰雹大小如黄豆,最大冰雹有桂圆大小,而且降雹密集。葡萄、蜜梨、杨梅、水稻、棉花、黄瓜、西瓜、藕、玉米等0.67万公顷农作物受灾,部分大棚设施、房屋瓦片、简易房、畜牧业、渔业及竹木等也受不同程度损失,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
  雪灾
  1991年1月4~5日,普降暴雪,积雪4天,雪深15厘米,山区30厘米以上,供电、邮电、广播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全线停滞,山林竹木断枝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
  2008年2月2日,遭1972年后最大暴风雪袭击,1666.67公顷露天鲜销蔬菜和533.33公顷大棚蔬菜受灾,7733.33公顷榨菜、雪里蕻菜、弥陀芥菜遭冻伤、渍害,禽舍大棚倒塌5570平方米,花卉、竹笋、茶叶、杨梅及其他果木经济林受损4万公顷,受灾人员15万人,受损房屋500间,直接经济损失4亿元。
  第四节 虫灾
  粮食作物虫灾
  1988~2010年,危害水稻虫害主要是“两螟三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2005年后灰飞虱危害加重,并传播病毒病。同年,褐飞虱发生特大虫害,晚稻减产20%以上。
  1988年,一代二化螟、三代二化螟、白背飞虱、褐飞虱虫害先后大发生,6万公顷早晚稻均遭不同程度危害,晚稻局部减产。
  1989~2000年,受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中等偏轻程度危害。
  2002~2004年,早、晚稻每年均有二化螟危害,累计2.36万公顷早稻、5336公顷单季稻遭到不同程度危害。
  2005年9月下旬,褐飞虱大发生,1.72万公顷晚稻遭危害,一般田块成虫量40万~60万只,最高田块成虫1000万只以上。市政府召开防治现场会,虽经多方努力,终因缺少对口农药,防治效果不好,667公顷晚稻绝收,2001公顷晚稻严重减产。
  2006~2010年,褐稻虱和三代、四代卷叶螟每年有大发生,累计6.92万公顷晚稻(单季稻)遭受不同程度危害。
  林业特产作物虫害
  松毛虫危害 1988~2010年,每年发生面积1000公顷,主要分布于马渚、临山、丈亭镇等部分低山地区,深山区发生较轻。
  松材线虫病 1998年,发生面积1333.4公顷。此后逐年下降。2010年,发生面积532.3公顷。
  毛竹虫害 以竹螟为主,个别年份尚有竹叶涓夜蛾、卵圆蝽、箭环蝶等虫害。1988年竹螟危害面积1801公顷,严重发生37.35公顷。危害面积最大的是1991年,发生3789公顷,其中严重发生1334公顷。1995年后,发生面积逐年下降。以梁弄镇、鹿亭乡、陆埠镇洪山片为主,其次为大岚镇。1997年,发生竹叶涓夜蛾虫害。竹叶涓夜蛾,中国大陆新记录种,余姚首次报道,1999年再次发生。
  杨梅虫害 柏牡蛎蚧是杨梅的主要虫害。1988~1991年累计发生虫害4446.67公顷。
  板栗虫害 主要是栗绛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发生。
  第五节 灾害性天气
  1988年
  连阴雨 2月23日至3月4日,11天雨量共101.5毫米,日照严重偏少,烂冬明显。
  寒潮 3月14~16日,受强冷空气影响,24小时日平均降温12.8℃,48小时日平均降温15.6℃,16日早晨最低气温1.1℃。
  倒春寒 4月6~8日,日平均气温连续小于11.0℃,出现倒春寒天气,影响春播。
  1990年
  连阴雨 8月30日至9月17日,持续低温阴雨,累积雨量324.1毫米,影响晚稻生长发育,棉花烂桃严重,蔬菜供应紧缺。
  1991年
  暴雪 12月27~28日,全市普降暴雪,积雪5天,雪深13厘米,山区15厘米以上,并有严重冰冻,自来水管冻裂,交通运输受阻,山林竹木断枝严重,蔬菜遭受冻害,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连阴雨 2月27日至3月15日,多阴雨天气,累积雨量62.5毫米,日照偏少。
  春播低温 5月2~5日,日最低气温连续4天小于10.0℃,使早稻秧田枯苗、死苗严重,全市出现苗不足的情况,棉苗霉根死苗,部分重播。
  1992年
  寒潮 1月29~31日,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日平均气温过程降温12.5℃,31日早晨最低气温1.1℃。3月15~17日,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日平均气温过程降温11.5℃,18日早晨最低气温2.5℃。
  连阴雨 3月15~31日,出现半个月连阴雨天气,累积雨量达243.7毫米,日照严重偏少。
  1993年
  寒潮 2月6~8日,受强冷空气影响,24小时日平均气温过程降温11.2℃,48小时日平均气温过程降温13.2C,10日早晨最低气温零下2.0℃。
  倒春寒 4月4~9日和4月11~14日,日平均气温连续低于11.0℃,倒春寒天气明显,对春播、育秧影响严重。
  1994年
  寒潮 1月16~18日,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日平均气温过程降温12.2℃C,19日早晨最低气温零下1.2℃。
  1995年
  连阴雨 4月8日开始至5月3日,连续阴雨天气,雨量特多,同时光照严重不足,对春播育秧、棉花播种产生严重影响。
  强冷空气 4月22~2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日平均气温过程降温10.7C,24日早晨最低气温仅10.0℃。
  冷黄梅 6月份平均气温22.9℃,比常年偏低10.0℃,形成典型的冷黄梅天气,对早稻、棉花、蔬菜等影响较大。
  1996年
  降雪 1月18~20日和2月24日,平原出现中雪(雪深3厘米),山区暴雪(5~15厘米),山区交通中断10天。
  寒潮 2月14~18日,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日平均气温过程降温13.0℃,72小时达16.6C,18日早晨最低气温零下1.8℃。3月7~9日和17~19日,受一股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过程降温分别达到12.9℃和13.4℃。
  倒春寒 4月9~15日,出现严重倒春寒天气,春花作物生育期明显推迟,产量受到影响,早稻有不同程度烂种现象,影响育秧。
  1997年
  降雪 1月23~24日,平原积雪2厘米,山区5厘米,造成平原23%的大棚倒塌,4条1万伏输电线路故障,山区2条供电线路压断,道路中断,部分毛竹被压断,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连阴雨 11月中旬至12月初,阴雨连绵,雨量特多,光照严重不足,对晚稻收晒和冬种极为不利,影响晚稻品质和收成。
  1998年
  冬涝 1998年秋季至冬季,雨量特多,田间普遍积水造成渍害,对春花作物影响较大。
  暴雪 1月23日夜,普降暴雪,平原积雪14厘米,山区30厘米,对农作物和林果竹木影响严重,部分大棚倒塌,毛竹压断1100万株,山区交通运输受阻严重,事故频发,部分供电线路倒杆,造成部分村停电。
  1999年
  凉夏 整个夏天仅有高温日4天,气温比常年明显偏低,光照不足,使早稻和棉花的生长期推迟一星期以上,影响产量。
  2000年
  连阴雨 11月7~17日,出现同期中少见的连阴雨天气,大面积晚稻田块过湿过烂,收割困难。26日开始的连阴雨,使10%的晚稻被滞留在田间。
  2002年
  寒潮 1月15~17日,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降温幅度14.0℃,19日早晨最低气温零下3.1℃。四明山区17~18日出现降雪天气,个别地方积雪10厘米。
  2003年
  寒潮 2月9日起,出现寒潮天气,48小时降温14.0℃。11月7日起出现一次寒潮天气,48小时降温12.2℃。
  2004年
  雷击 7月14日13时50分至15时26分,南部和中部地区出现强雷暴和雷雨大风,局部地区出现冰雹,直径10~20毫米。7月14日15时10分许,大隐镇云旱村一村民在附近花木场内遭雷击身亡。8月1日17时许,西南街道兰墅桥村一村民在该村一空旷工地上遭雷击身亡。
  大雪 12月28日出现大雪天气,平原积雪5厘米,山区暴雪,积雪20~30厘米。12月30日再次出现中到大雪,平原积雪3厘米。山区毛竹被大雪压倒873万株,损失4200万元,杨梅受损20万株,500多只农业(包括花卉、苗木、畜禽)大棚不同程度倒塌,33个村停电,5间平房倒塌。
  2005年
  寒潮(强冷空气) 3月10日后半夜起,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降温15.7C,12日早晨的最低气温零下1.3℃。4月9日傍晚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降温幅度11.5℃。
  大雪 3月11日后半夜到12日上午,全市普遍降雪,余姚气象站驻地积雪7厘米,山区最厚积雪15厘米。大雪和降温天气使茶树受冻,春茶上市时间推迟,产量减少,也给其他春季作物带来不利影响。
  2006年
  寒潮(强冷空气) 2月14日后半夜起,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降温11.1℃,18日最低气温0.5℃。3月11日下午,受强冷空气影响,48小时降温11.0℃,14日最低气温0.0℃。
  强对流 6月10日11~13时,受飑线天气过程影响,全市普遍出现8~10级大风,芝山自动气象站测得风速32.8米/秒(12级),个别地方出现冰雹。果蔬大棚受损64.33公顷,损失190万元,畜牧业损失57万元。
  2008年
  雷击 8月3日傍晚,东南部至城区出现强雷暴天气,城区白云小区某住房遭雷击,屋面局部受损,室内太阳能热水器控制器、1台电脑、1盏吊灯、1个浴霸及1个电视信号放大器遭雷电波侵入击坏,直接经济损失0.75万元。
  寒潮 12月,冷空气活动频繁,4~6日和20~22日,先后2次受强冷空气(寒潮)影响,过程降温幅度分别为10.8℃和13.7℃,风力普遍达6~7级,个别站达8级。过程极端最低气温平原地区零下3℃~零下5℃,山区零下8℃~零下10℃。
  2009年
  寒潮(强冷空气) 1月22~24日寒潮,48小时降温10.4℃,最低气温零下6.5℃。2月13~15日强冷空气,48小时降温11.9℃。10月末至11月初和11月12~13日,各有1次强冷空气,降温分别达10.6℃(48小时)和8.3℃(12小时)。
  2010年
  高温 8月11~13日,受副热带高压控制,8月初开始,气温连续攀升,13日最高气温达40.7℃,市气象台连续发出高温橙色、红色预警信号。全市用电吃紧,用电缺口30万千瓦,启动有序用电3级至5级预案。

知识出处

余姚市志1988-2010

《余姚市志1988-2010》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1988-2010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全志分为概述、大事记、建置、地质、地理、人口、城乡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环境保护、水利、交通、邮政等48篇。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