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废止的乡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053
颗粒名称: 已废止的乡镇
分类号: K925.54
页数: 10
页码: 474-4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已废止的乡镇地名,其中包含城北乡、双河乡、余姚镇、老方桥镇、丰北乡等。
关键词: 余姚市 历史地名 废止乡镇

内容

城北乡 位于凤山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2.3千米。以地处余姚城区北得名。乡政府驻地新建北路西王村。东南隔东江与双河乡相望,东北与慈溪石堰接壤,南靠余姚镇,西连丰北乡,北与郑巷乡毗邻。民国后期为胜归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为胜归、屯山乡。1956年胜归乡、屯山乡及石堰乡翁张村、剑江乡竹山村合并为胜归乡。1958年为胜归管理区。1961年为胜归公社。1970年胜归、虹桥2公社合并为城北公社。1983年改称城北乡。1992年并入余姚镇。面积18平方千米,时有13个行政村,97个自然村。5901户,19387人。
  双河乡 位于凤山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3千米。因境内沈家桥江、毛家桥江两条平行横江而得名。乡政府驻地九垒山。东与梅溪乡、汇头乡接壤,南隔姚江与陆埠镇、明伟乡相望,西邻城北乡、余姚镇,北界慈溪县石堰、龙南乡。民国后期属高风乡、慈溪县蜀山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为高风、双河乡和慈溪县蜀山乡。1954年蜀山乡划入余姚县。1956年,3乡合并为双河乡。1958年为环城公社双河、高风、蜀山管理区。1961年3个管理区分别改为3个公社。1966年3公社合并为双河公社。1983年改称双河乡。1992年并入余姚镇。面积29平方千米,时有17个行政村,92个自然村。5688户,18554人。
  余姚镇 位于余姚市城区。系余姚市人民政府驻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镇政府驻地人民东路57号,后迁至长安路22号。东毗丈亭镇,南界梁辉镇,西连马渚镇,北邻低塘、朗霞镇。1992年前面积19平方千米,34个居民委员会,14个行政村,70个自然村。29278户,79946人。民国后期,城区块为阳明镇,城郊分别属丰山、梁虹、梁堰、胜归等乡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属阳明区、环城区。1956年城区改称余姚镇,城郊分属丰山、胜归、双河、明伟等乡。1958年属余姚镇公社、环城公社。20世纪60年代,分属余姚镇、环城区。1992年,原环城区丰北、丰南、城北、双河、城南5个乡并入余姚镇,时辖30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2001年9月撤销余姚镇,其辖区析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4街道。
  老方桥镇 位于余姚城区西北10千米。原名方桥,镇以桥名。,因与奉化市方桥镇重名,冠“老”字区别。镇政府驻地方桥东街。东与原西北街道为邻,南、西均靠马渚镇,北界泗门镇、朗霞镇。民国后期属开元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建方桥乡。1956年以方桥乡、丰乐乡(除大施巷村)和梁堰乡西部5个村重建方桥乡。1958年为马渚公社方桥管理区。1959年划入梁堰管理区的芝山、红心、永心等4个高级社和开元管理区的劲松、繁荣2个高级社。1961年划出开元部分改为方桥公社。1970年至1974年与开元公社合并后复分。1983年为方桥乡:1986年更名为老方桥镇。2003年并入西北街道。面积15平方千米,时辖17个村民委员会,60个自然村,1个居民委员会。4604户,14739人。
  丰南乡 位于余姚城区西1千米。以地处丰山之南而得名。乡政府驻地竹笆村。东靠余姚镇,南隔姚江与长丰、肖东乡相望,西界斗门乡,北邻丰北乡。民国后期为丰山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设丰南乡。1956年又与丰北合并为丰山乡。1958年为环城公社丰南管理区。1961年为丰南公社。1970年与丰北公社合并为丰山公社。1974年复为丰南公社。1983年改称丰南乡。1992年并入余姚镇。面积8平方千米,时辖7个村民委员会,31个自然村。2195户,6717人。
  丰北乡 位于余姚城区西北4千米,以地处丰山之北而得名。乡政府驻地太平桥。东与城北乡接壤,南隔丰山与余姚镇、丰南乡相邻,西连老方桥镇,北界郑巷、新新乡。民国后期为丰山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设丰北乡。1956年与丰南合并为丰山乡。1958年为环城公社丰北管理区,并划入梁堰乡部分村。1961年改称丰北公社。1970年又与丰南公社合并为丰山公社。1974年复为丰北公社。1983年改称丰北乡。1992年划入余姚镇。面积约14平方千米,时辖8个村民委员会,39个自然村。3298户,11182人。
  梁辉镇 位于余姚市城区南6千米。为纪念梁辉烈士而命名。镇政府驻地苏家园村。东接陆埠镇,南至鹿亭乡,西南界梁弄镇,西邻肖东乡,北靠余姚镇。民国后期分属雁燕、梨洲、左溪等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梁辉、双雁、燕窝、新伟、明山、梨洲、左溪、黄明、王石等乡。1958年为梁辉、燕窝、新伟、明山、梨洲、黄明、茭湖管理区。1961年为梁辉、燕窝、新伟、明山、梨洲、黄明、茭湖公社。1966年新伟、明山、梨洲合并改为东风公社。梁辉、燕窝合并为梁辉公社。1972年燕窝从梁辉分出。1981年东风公社改明伟公社。1983年为梁辉、明伟、黄明、茭湖和燕窝乡。1992年5个乡合并建梁辉镇。2001年并入东南街道。面积99平方千米,辖63个行政村,2001年3月撤并为16个行政村。
  梁辉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南6千米。为纪念梁辉烈士而命名。乡政府驻地南庙村横溪。东接明伟乡,南毗燕窝、黄明、湖东3乡,西邻长丰乡,北界城南乡。民国后期属雁燕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双雁、燕窝、梁辉3乡。1956年3乡复并称梁辉乡。1958年为梁辉、燕窝管理区。1961年改为梁辉、燕窝公社,1966年梁辉与燕窝合并,1972年复分。1983年为梁辉乡。1992年与明伟、燕窝、黄明、茭湖合并,组成梁辉镇。面积33平方千米,时辖15个行政村,57个自然村。3337户,10799人。
  燕窝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南10千米。以乡境中心有一块约120平方米盆地,形状似燕窝得名。乡政府驻地舒家山。东连兰山乡,南接黄明乡,西靠梁辉乡,北邻陆埠镇及明伟乡。民国后期属雁燕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置燕窝乡。1956年并入梁辉乡。1958年为燕窝管理区。1961年改为公社,1966年并入梁辉公社,1972年复分设燕窝公社。1983年改称燕窝乡。1992年并入梁辉镇。面积14平方千米,时辖8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1366户,4815人。
  明伟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东南5千米,为纪念楼明山、周之伟两烈士命名。乡政府驻地郁浪浦。东界陆埠镇,南靠燕窝乡,西毗梁辉乡、城南乡及余姚镇,北临姚江。民国后期为梨洲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新伟、明山、梨洲3乡。1956年并为明伟乡。1958年为新伟、明山、梨洲3个管理区。1961年管理区改名公社。1966年新伟、明山、梨洲合并为东风公社。1981年改为明伟公社。1983年改为明伟乡。1992年并入梁辉镇。面积18平方千米,时辖16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4515户,15046人。
  黄明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南11千米。为纪念黄明烈士命名。乡政府驻地龙坑。东邻燕窝乡、兰山乡,南邻茭湖乡,西毗湖东乡,北邻梁辉乡。民国后期为左溪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为黄明、左溪、王石3乡。1956年合并为黄明乡,并将石门、鲁家岙、下鲁3个村划给兰山乡,南黄、上王、方家、白龙潭划给茭湖乡,陈巴岭行政村划给南山乡,沿夹岙行政村划给鹿亭乡。1958年为黄明管理区,并将五一行政村从梁辉划入。1961年改为黄明公社。1983年改为黄明乡。1992年并入梁辉镇。面积24平方千米,时辖13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2329户,8394人。
  茭湖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南15千米。据《四明山志》记载:“《云笈七签》曰:第六十三福地,茭湖渔澄洞,在古姚州西。而后知即余姚之茭湖也。其岭高峻,故语云‘事好省,莫上茭湖岭’。”乡政府驻地东大爿。东与南山、兰山2乡相邻,南与晓云乡接壤,西北连黄明乡。民国后期属左溪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王石乡。1956年并入黄明乡。1958年为茭湖管理区。1961年改为茭湖公社。1983年改为茭湖乡。1992年并入梁辉镇。面积10平方千米,辖10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1379户,4947人。
  肖东镇 位于余姚市城区西南5千米。以肖东烈士命名。镇政府驻地石婆桥。东接余姚镇,南界梁弄镇和上虞市,西临马渚镇,北与马渚镇、余姚镇隔江相望。民国后期属凤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凤亭、肖东、长丹3乡。1956年3乡复并为肖东乡。1958年为肖东、长丰、长丹管理区。1961年为肖东、长丰公社。1970年长丰公社并入肖东公社,同年复分。1983年为肖东、长丰乡。1992年长丰乡并入肖东乡。1994年改为肖东镇。2001年,并入西南街道。面积46平方千米,辖22个行政村,141个自然村。7274户,25460人。
  肖东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西南7千米。以肖东烈士命名。乡政府所在地郭相桥。东接长丰乡,南界上虞县永徐乡,西临姚江与云楼乡相交。北与斗门、丰南乡隔姚江相望。民国后期属凤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凤亭、肖东、长丹3乡。1955年凤亭乡蔡家堰村划入肖东乡。1956年3乡复并为肖东乡。1958年为肖东管理区。1961年肖东管理区改为肖东公社。1970年长丰公社并入,同年又分出为肖东公社。1983年改称肖东乡。1992年长丰乡并入肖东乡。1994年改为肖东镇。面积约20平方千米,辖8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2723户,9576人。
  长丰乡 位于余姚城区西南5千米。乡以桥名。乡政府驻地石婆桥村。东临城南乡,南靠湖东乡,西毗肖东乡和上虞县永徐乡,北临姚江。民国后期属凤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为凤亭、肖东、长丹3乡。1956年3乡合并为肖东乡。1958年为长丰、长丹管理区。1961年为长丰公社。1970年并入肖东公社,同年又分出为长丰公社。1983年为长丰乡。1992年并入肖东乡。面积26平方千米,辖14个行政村,99个自然村。4551户,15884人。
  城南乡 位于余姚城区南3千米。以地处余姚城区南而得名。乡政府驻地它山庙。东邻明伟乡,南接梁辉乡,西毗长丰乡,北靠余姚镇。民国后期为南雷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高家畈、古路头、双龙3村划属新伟乡,余5个村为南雷乡。1956年并入明伟乡。1958年原南雷乡为南雷管理区。1961年为城南公社。1983年为城南乡。1992年5月城南乡并入余姚镇。面积11平方千米,辖8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2677户,9647人。
  新新乡 位于余姚市区西北12千米。为纪念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联络站“新新公司”,故名。乡驻地赵家。东与低塘镇、郑巷镇相邻,南接丰北乡、老方桥镇,西连天华乡、朗霞镇,北与慈溪交界。民国后期属柯义、义五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建立新新乡。1956年泠江乡、常胜乡及柯义乡、梁堰乡的一部分并入新新乡。1958年为红旗公社新新管理区。1961年成立新新公社。1983年改称新新乡。1992年新新乡、朗霞、天华合并为朗霞镇。面积13平方千米,辖19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3495户,11410人。
  天华乡 位于余姚市区西北12千米。因域内建有“天华禅寺”得名。乡驻地天华村。东与新新交界,南接老方桥镇和开元乡,西连泗门镇,东蒲、青山乡,北至朗霞镇。清末置天华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西半部划出新置东蒲乡。1956年重新并入天华乡。1958年为红旗公社天华管理区。1961年为天华公社,1970年东浦、天华公社合并为东浦公社,1971又复分。1983年改称天华乡。1992年朗霞、新新、天华3乡镇合并为朗霞镇。面积10平方千米,辖7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2271户,7672人。
  历山镇 位于余姚市城区东北14千米。因境内历山得名。镇政府驻地历山。东、北、南三面分别与慈溪市交界,西连低塘镇。民国十九年(1930)为云山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为历山、黄湖、洋山3乡。1954年划大古塘以北三省塘头、南墩、弄口庵等村归慈溪县。1956年将历山、黄湖、洋山合并为历山乡,并划入双云乡的横墙弄、芦城、垫桥、逊桥和河云溪乡的黄清堰。1958年为历山管理区。1961年为历山公社。1983年复称历山乡。1986年为历山镇。1992年并入低塘镇:面积20平方千米,辖16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67个自然村。6511户,18672人。
  郑巷镇 位于余姚市城区北7千米。南宋时,开封府尹郑炳退居此,后子孙繁衍遂名郑巷。乡政府驻地郑巷。东与慈溪市接壤,南邻城北乡,西南接丰北乡,西北连朗霞镇,北毗低塘镇。民国后期属柯义、云溪2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柯义、云溪、剑江3乡。1956年为项旷乡。1958年为剑山、龙山、杨漕、崇山4个管理区。1959年合并为郑巷管理区。1961年为郑巷公社。1983年为郑巷乡。1989年为郑巷镇。1992年并入低塘镇。面积18平方千米,辖16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1个居委会。4837户,15867人。
  湖堤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西北18千米。古为湖地、湖堤,又名新市。《东山志》载:“湖地在临山东。洪武二十年(1387)筑临山卫城,其地皆民庐田土,割汝仇湖西北隈偿之,名曰湖地:”乡政府驻地湖堤。东和东北接泗门镇,南邻青山乡,西连临山镇,北至塘后、湖北乡。民国后期为湖堤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为湖堤、湖南、湖北3个小乡。1954年大河门村划入。1956年撤湖堤乡并入临山乡。1958年为湖堤管理区。 1961年改为湖堤公社,1962年又并入临山公社,1963年复为湖堤公社。1983年改称湖堤乡。1992年并入临山镇。面积9平方千米,辖10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1个居委会。2585户,8122人。
  临海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西北21千米。因北濒杭州湾而得名。乡政府驻地致和丘。东接湖北乡,南连临山镇,西界兰海乡,北濒杭州湾。1950年置临海乡。1954年划归慈溪县。1956年临海、兰海、横塘合并为海塘乡。1958年为临海管理区。1961年为临海公社,1966年3公社合并为海塘公社,1972年再分为3个公社:1979年划归余姚。1983年为临海乡。1992年并入临山镇。面积约11平方千米,辖8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2681户,10185人。
  兰海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西北22千米。因地处兰塘之北而又紧濒杭州湾,故名。乡政府驻地新庵。东与临海乡相接,南靠临山和黄家埠,西邻横塘乡,北濒钱塘江。1950年从兰塘分离,设立兰海乡。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6年兰海、临海、横塘3乡合并,称海塘乡。1958年为兰海管理区。1961年为兰海公社。1966年3公社合并为海塘公社。1972年再分3个公社。1979年划归余姚。1983年改称兰海乡。1992年并入临山镇。面积l1平方千米,辖7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3381户,8958人。
  回龙乡 位于余姚市政府驻地西北20千米。以驻地得名。东接临山镇,南与东南连牟山乡,西与上虞区小越镇、谢塘镇接壤,北邻黄家埠镇。民国后期属中河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为中河、杏山、高桥3乡。1956年复并为中河乡。1958年分称杏山、中河、高桥3个管理区。1961年再并更名为回龙公社。1983年为回龙乡。1992年并入黄家埠镇。面积15平方千米,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52个自然村。4413户,13701人。
  横塘乡 位于余姚市政府驻地西北24千米。乡政府驻地在横塘(利济塘),故名。东邻兰海乡,南与黄家埠镇相连,西界上虞谢塘镇,北滨钱塘江。民国后期属上塘、兰塘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成立横塘乡。1954年10月划归慈溪县。1956年临海、兰海、横塘3乡合并为海塘乡。1958年改称第九管理区。1961年撤管理区,改建横塘公社。1966年又与临海、兰海公社合并为海塘公社。1972年又分,复称横塘公社。1979年9月复归余姚县。1983年为横塘乡。1992年并入黄家埠镇。面积10平方千米,辖6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2609户,8967人。
  湖北乡 位于余姚城区西北22千米。因位于湖堤之北而得名。乡人民政府驻地小路下四丘。东接夹塘乡,南邻湖堤、塘后乡,西毗临海乡,北濒钱塘江。民国后期属湖堤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湖堤乡分为湖南、湖北、湖堤3乡,湖北始单独建乡。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6年湖北与万圣、夹塘合称光明乡。1958年为湖北管理区。1961年为湖北公社。1979年重新划归余姚。1983年改称湖北乡。1992年并入泗门镇。面积10平方千米,辖7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2649户,9127人。
  万圣乡 位于余姚城区西北21千米。因境南有万圣庵而得名。乡政府驻地陶家路五丘。东邻镇海乡,南接塘后乡,西界夹塘乡,北濒杭州湾。民国后期为四海乡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四海乡划分为夹塘、万圣、镇海3个乡。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6年夹塘、湖北、万圣合并为光明乡。1958年为万圣管理区。1961年为万圣公社,1966年改为万胜公社。1979年重新划归余姚县。1981年复名万圣公社。1983年改称万圣乡。1992年并入泗门镇。面积为10平方千米,辖5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2479户,8308人。
  夹塘乡 位于余姚城区西北20千米。因乡西有一条夹塘而得名。乡政府驻地谢家路二丘。东邻万圣乡,南邻塘后乡,西接湖北乡,北濒杭州湾。民国后期属四海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四海乡分为夹塘、万圣、镇海3乡,夹塘独立成乡。1954年划入慈溪县。1956年夹塘、湖北、万圣合并为光明乡。1958年为夹塘管理区。1961年改称夹塘公社。1979年划归余姚。1983年改称夹塘乡。1992年并入泗门镇。面积10平方千米,辖7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2540户,8691人。
  塘后乡 位于余姚城区西北17千米。因地处大古塘以北,故名。乡政府驻地后塘河。该乡因行政区域多次变动,辖地被分为东西两块。中间隔朗霞镇属地500米。东部辖地,东南西三面为朗霞环抱,北与小曹娥、朗海乡、镇海乡接壤;西部辖地东连朗霞镇,南接泗门镇,西南邻湖堤乡,北界湖北、夹塘、万圣及镇海等乡。民国后期分属朗霞、泗门、明风、湖堤4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海南、泗北乡及泗门镇一部分。1954年10月划入慈溪县。1956年置乡。1958年分为海南、塘后、泗北3个管理区。1961年又改为3个公社。1966年合并为塘后公社。1979年划归余姚县。1983年改称塘后乡。1989年并入泗门镇。面积14平方千米,辖13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4060户,13238人。
  东蒲乡 位于余姚城区西北13千米。因辖区内宋代曾植蒲数里,故名。乡政府驻地东蒲周。东毗天华乡,南接青山乡,西邻湖堤乡,北界临周江,与泗门镇、朗霞镇隔水为邻。民国后期属天华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从天华乡分出建乡。1956年并入天华乡。1958年为东蒲管理区。1961年改称东蒲公社,1970年再于天华合并称东蒲公社,1971年再分出为东蒲公社。1983年改为东蒲乡。1992年并入为泗门镇。面积约8平方千米,辖9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2172户,6410人。
  朗海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西北20千米。因辖区南靠朗霞,北临杭州湾,故名。乡政府驻地杨家路三丘。东临曹娥村,南连泗门镇,西接镇海村,北濒杭州湾。民国后期属曹娥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出建乡。1954年划归慈溪县。1956年曹娥、朗海、镇海3乡合并为曹海乡。1958年改称为泗门卫星人民公社朗海管理区。1961年为朗海公社。1979年划归余姚。1983年改称朗海乡。1992年5月并入小曹娥镇。面积10平方千米,辖6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2788户,8724人。
  镇海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西北20千米。因乡内有镇海殿而得名。乡政府驻地方家路。东临朗海乡,南与泗门镇、朗霞镇接壤,西靠万圣乡,北濒杭州湾。民国后期属四海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设镇海乡。1954年划归慈溪县。1956年与曹娥、朗海合并为曹海乡。1958年改称为(泗门)卫星人民公社镇海管理区。1961年为镇海公社。1979年划归余姚。1983年改称镇海乡。1992年并入小曹娥镇。面积10平方千米,辖7个行政村,15个自然村。2691户,8741人。
  青港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西部13千米。因青山港(江)南北贯穿全境而得名。乡政府驻地赵家山。东接马渚镇,南隔牟山湖与湖山乡相望,西邻牟山乡、回龙乡,北连临山镇、青山乡。清以前属东山乡。民国十九年(1930)设青港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划出北部归青山乡。1956年并入牟山乡。1958年分出为青港管理区。1961年为青港公社。1970年青港、湖山、牟山3公社合并为牟山公社,1971年复分。1983年改称青港乡。1992年并入牟山镇。面积14平方千米,辖8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2040户,6649人。
  湖山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西部16千米。境内地形背山面湖,因称为湖山。乡政府驻地新庄。东邻马渚镇、东南连接云楼乡,西南与上虞交界,北靠牟山湖。民国后期属牟山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设湖山乡。1956年并入牟山乡。1958年分出,设湖山管理区。1961年改为湖山公社。1970年青港、湖山、牟山3公社合并为牟山公社,1971年复分。1983年改称湖山乡。1992年并入牟山镇。面积14.6平方千米,辖5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1110户,3873人。
  斗门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西7千米。因境内有斗门山、斗门堰而得名。斗门为古代水利交通设施名称,始于宋代,形成村落后,以此为名。乡政府驻地九功寺。东界食禄江与丰南乡、丰北乡为邻,南濒姚江与肖东乡隔水相望,西临贺墅江与云楼乡接壤,北面紧靠马渚镇、老方桥镇。民国后期分属丰乐、云楼2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以铁路为界,路南称云丰乡,路北为丰乐乡。1956年并入云楼乡。1958年为斗门管理区。1961年改为斗门公社。1970年斗门、云楼合并为云楼公社。1971年10月分出,仍为斗门公社。1983年为斗门乡。1992年并入马渚镇。面积12平方千米,辖8个行政村,49个自然村。3554户,10894人。
  云楼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西10千米。唐时已设乡,为余姚最早设立的15乡之一。相传秦始皇南巡会稽祭海时,此地曾现海市蜃楼,有楼阁仙山,祥云缭绕,因名其地。乡政府驻地沈家。东濒姚江与肖东乡相望,南界上虞县虞东、永徐两乡,西踞谢家尖、云岫岭与湖山乡接壤,北邻马渚镇,东北隔贺墅江连斗门乡。旧时属云楼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划出斗门、金家畈、姚家弄、九功寺、下叶、西山下、下姚7个村。1956年斗门乡并入云楼乡。1958年分为云楼、斗门2个管理区。1961年原云楼管理区改称云楼公社。1970年云楼、斗门合并为云楼公社,1971年复分为云楼、斗门2个公社。1983年为云楼乡。1992年并入马渚镇。面积约16平方千米,辖17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2319户,7935人。
  开元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西10千米。开元为余姚最早设立的15乡之一,又名开原。乡政府驻地瑶湖苑。东接老方桥镇,南濒五庙江与马渚镇隔水相邻,西至青山乡,北界禾山与天华乡接壤。1950年西半部划出置青山乡。1958年改为开元管理区。1961年为开元公社,1970年并入方桥公社,1974年又分出称开元公社。1983年为开元乡。1992年并入马渚镇。面积约8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6个行政村,26个自然村。2304户,6839人。
  青山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西北12千米。因境内青山而得名。乡政府驻地魏家。东邻开元乡,南接马渚镇、青港乡,西毗临山镇、湖堤乡,北靠东蒲、天华乡。民国后期东半部 原属开元乡,西半部原属青港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新置青山乡。1956年并入开元乡。1958年分出称青山管理区。1961年改建为青山公社。1983年复称青山乡。1992年并入马渚镇。面积13平方千米,辖15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2703户,8742人。
  汇头乡 位于余姚城区东9千米。因两处钟姓在此会合定居,故名钟家汇头,简称汇头。一说村在龙头浦与西通九垒山的横江汇合处,故名。乡政府驻地汇头汇信村。东至丈亭镇,南临姚江,西至双河乡,北接梅溪乡。民国后期分属慈溪县丈亭镇、渔溪镇、蜀山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建龙山乡。1954年划归余姚。1956年并入丈亭乡。1958年为丈亭公社龙山管理区。1961年为龙山公社。1965年龙山、梅溪二公社合并称龙山公社。1966年复分二公社。1981年改为汇头公社。1983年改为汇头乡。1989年与梅溪合并为梅溪乡。面积15平方千米,辖11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2388户,8029人。
  梅溪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东9千米。据光绪《余姚县志》记载,梅岙湖侧,昔有梅树,梅溪水出此,因名梅溪。乡政府驻地汇信村。东至丈亭镇,南临姚江,西至双河乡,北至慈溪。民国后期为龙南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置为梅溪乡。1956年并入龙南乡。1957年因建造梅湖水库,水库以南为梅溪乡,以北仍为龙南乡。1958年改称梅溪管理区。1961年改为梅溪公社。1965年梅溪、龙山2公社合并称龙山公社。1966年复分2公社。1974年公社驻地由俞家岙迁址陆家山顶。1983年改为梅溪乡。1989年汇头、梅溪2乡合并为梅溪乡,乡驻地改为汇信村。1992年并入丈亭镇。面积25.2平方千米,时辖17个村,42个自然村。3241户,11228人。
  二六市乡 位于余姚城区东22千米。光绪《慈溪县志》载:“湖塘下市,县西二十里,今称二六市,月逢二、四、六、八日市。”以村名乡。乡政府驻地二六市。东界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南临慈江与河姆渡镇隔江相邻,西与三七市村相连,北至牛角峰与慈溪县东安镇接壤。民国后期为慈溪县二六市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明德、明山两乡。1954年划入余姚县。1956年明德、明山合并称明德乡。1958年改为明德管理区。1961年改为二六市公社。1983年改为二六市乡。1992年并入三七市镇。面积29平方千米,辖14个村,54个自然村。3608户,11572人。
  江中乡 位于余姚城区东南17千米-四周均有江河围绕,故名。乡人民政府驻地钱家漕。东隔小泾浦与罗江乡交界,西南滨姚江与沿江乡、车厩乡隔水相望,北临慈江与丈亭镇、三七市镇毗邻。旧时属慈溪县,民国十九年(1930)时曾称江慈乡,因四面环水,改名为江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江中、罗江两乡。1954年10月划入余姚县。1956年江中、罗江2乡合并复称江中乡。1958年属丈亭公社江中大队,旋改江中管理区。1961年改为江中公社,1966年2月三七市、新桥、江中3公社合并为新桥公社,同年11月恢复江中公社。1983年为江中乡。1992年5月并入河姆渡镇。面积13.77平方千米,辖7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2363户,6885人。
  罗江乡 位于余姚城区东南22千米。据光绪《慈溪县志》载,“朱梁贞明间(915—921),罗甫自桐庐挈家避乱于此定居,努力耕作,施以礼教,蔚成善俗,居者益众,号其江曰罗江”,并作地名。乡人民政府驻地罗江。东邻江北区,西毗江中乡,南临姚江与车厩乡相邻,北濒慈江与三七市镇、二六市乡隔水相望。旧时属慈溪县。民国后期属江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设罗江乡。1954年10月划入余姚县。1956年罗江复入江中乡。1958年10月属丈亭公社罗江大队,旋改罗江管理区。1961年5月为罗江公社。1983年为罗江乡。1992年5月并入河姆渡镇。总面积14.43平方千米,辖12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2346户,7288人。
  车厩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东南17千米。光绪《慈溪县志》引《会稽记》云:“越王勾践于此置厩停车秣马,遗迹犹存,故名车厩。”乡人民政府驻地车厩。东接大隐镇,南邻洪山乡,西靠南山、兰山、沿江乡,北隔姚江与江中、罗江乡相望。民国后期为慈溪县车厩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为车厩、河姆两乡。1954年10月划入余姚县。1956年车厩并入沿江乡,河姆并入大隐乡。1957年原车厩、河姆复并为车厩乡。1958年为陸埠公社第三、四大队,旋改车厩管理区。1961年改为车厩公社。1983年为车厩乡。1992年5月并入河姆渡镇。面积36.62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0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2317户,7561人。
  洪山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东南17千米。为纪念朱洪山烈士而得名。乡政府驻地望石坑,后迁至袁马。东与大隐毗连,南与鄞县为邻,西南接鹿亭乡,西与北界南山、车厩乡。民国后期属慈溪县南山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洪山、雷山两乡。1954年划归余姚县。1956年2乡合并为洪山乡。1958年为洪山管理区。1961年为洪山公社。1983年为洪山乡。1992年5月南山乡并入,仍称洪山乡。区域面积52平方千米,辖26个行政村。2003年洪山乡并入陆埠镇。面积24平方千米,辖13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时有2585户,8520人。
  南山乡 位于余姚城区东南14千米。以地处陆埠以南山区得名。东邻洪山乡、车厩乡,南靠鹿亭、晓云乡,西接茭湖乡,北毗兰山乡。乡政府驻地袁马。民国后期为慈溪县南山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为南山、蓝山、蓝水3个乡。1954年划归余姚县。1956年为兰山乡。1957年分为南山、兰山乡。1958年为南山管理区。1961年为南山公社。1983年为南山乡。1992年5月并入洪山乡。面积28平方千米,辖13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时有2865户,9660人。
  兰山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东南12千米。因境内有蓝溪,故又名蓝水,后区域扩大,山区增多,改名兰山。乡政府驻地干溪。东南与车厩、南山乡接壤,西与茭湖、黄明、燕窝乡毗邻,北连陆埠镇,东北邻沿江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从陆埠镇划出置蓝水乡。1954年划入余姚县。1956年王石乡下鲁、石门、鲁岙和梅树湾、泥镬自然村及燕窝乡江沿山等划入,改称兰山乡。1958年为陆埠公社干溪管理区。1961年为兰山公社。1983年复称兰山乡。1992年并入陆埠镇。面积约27平方千米,辖11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时有1893户,6626人。
  沿江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东南13千米。以境濒临姚江,故名。乡政府驻地支溪岙。东北与江中以姚江为界,东南与车厩乡接壤,西连陆埠镇,西南邻兰山乡,北隔姚江与丈亭镇相望。民国后期分属慈溪县郭姆乡和车厩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慈溪县沿江乡和五马乡。1954年划归余姚县。1956年合并为沿江乡。1958年分为沿江、五马2个管理区。1961年合并为沿江公社。1970年属陆埠公社。1972年从陆埠公社分出,仍名沿江公社。1983年改称沿江乡。1992年并入陆埠镇。面积21平方千米,辖14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时有2359户,7993人。
  让贤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西南20千米。初时亦呼上沿、上贤,后称让贤: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设横坎头村。东至晓云乡,东南连大岚乡,南界上虞陈溪乡,西接横岙乡,北邻梁弄镇。民国二十九年(1940)设让贤乡。1950年分为让贤、羊额2乡。1956年让贤、羊额2乡合并为让贤乡,同时将缸窑、上张、岙塘等村划给梁弄镇,埭头、麻地下、汪家、蔡家、石树湾、乌坭坎、陶家岙等村划给永兴乡,毛洞村划给晓云乡。1958年为四明山公社让贤管理区。1961年为让贤公社。1983年复名让贤乡。1992年5月并入梁弄镇。面积28平方千米,辖21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1991年底,全乡有3102户,9753人。
  横岙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西南19千米。境内南多山岙,北多横路,素有“七条横路四个岙”之称,故名横岙。乡人民政府驻地横路村。东起让贤乡和梁弄镇,又濒四明湖,南界上虞下管镇,西毗上虞丁宅、朱巷、通明等乡,北连上虞永和镇。民国后期为上虞县后陈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为后陈、横岙2乡。1956年合并为永兴乡,同年划归余姚县。1958年更名为横岙乡,同年为四明山公社横岙管理区。1961年为横岙公社。1983年复名横岙乡。1992年5月并入梁弄镇。面积26平方千米,辖15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1991年底,全乡有2165户,7043人。
  湖东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西南14千米。地处梁弄镇西北部四明湖东的山地,故名。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后俞。东连黄明乡,南接梁弄镇,西濒四明湖,西北界上虞永和镇,北毗梁辉和长丰2乡。民国十九年(1930)设前方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名雅贤乡。1958年为四明山公社石家管理区。1961年为湖东公社。1983年为湖东乡。1992年5月并入梁弄镇。面积22平方千米,辖12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1991年底,全乡有1911户,5897人。
  华山乡 位于余姚城区南31千米,因华盖山而得名,乡政府驻地船底湾。东接鄞州区杖锡乡,南连梨洲乡,西界上虞陈溪乡,北邻大岚镇。旧时属南岚乡。1950年分为南岚、大岚、新岚3乡。1956年属大岚乡。1958年为大岚公社南岚管理区。1960年6月,上虞县龙潭、阴地、长弄等划归余姚并入南岚管理区。1961年设华山公社。1983年为华山乡。1992年并入大岚镇。区域面积18.57平方千米,辖8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821户,2973人。
  梨洲乡 位于余姚城区南35千米。乡政府驻地梨洲寺前,故名梨洲乡。东与奉化市溪口镇交界,南接唐田乡,西连屏风山乡、芦山乡,北靠华山乡,东北与鄞县杖锡乡交界。民国后期属奉化县唐田乡。1957年属奉化县董村乡。1958年属董村公社。1960年7月划入余姚县,为四明山公社梨洲管理区。1961年改为四明山公社。1981年改为梨洲公社。1983年改称梨洲乡。1992年并入四明山镇。面积43平方千米,下辖5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1380户,5529人。
  唐田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南39千米。乡政府驻地唐田,以驻地名。东、南、西与奉化市毗邻,北与梨洲乡接壤。民国后期属奉化县剡明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唐田乡。1958年为唐田管理区。1960年划归余姚县,为四明山公社唐田管理区。1961年改为壶潭公社。1981年更名为唐田公社。1983年壶潭村划归奉化县斑竹乡,壶潭公社改为唐田乡。1992年并入四明山镇。面积15平方千米,辖2个行政村,3个自然村。601户,2225人。
  芦山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南38千米。因境内有芦山,以山命乡。乡政府驻地棠溪。东连梨洲乡、奉化县斑竹乡,南及西与嵊县相邻,西北与上虞县交界,北依屏风山乡。民国后期属嵊县五联乡。1950年五联乡分为卮山、芦山两乡。1954年卮山、芦山合并为新建乡。1958年改称嵊县里东公社新建管理区。1960年划归余姚县,为四明山公社棠溪管理区。1961年为芦山公社。1962年平坑大队划入。1983年改称芦山乡。1992年并入四明山镇。面积35平方千米,辖7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1192户,4283人。
  屏风山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南34千米。因境内秤锤岩山势峻峭,形似屏风,俗称屏风山。乡以山得名。乡政府驻地悬岩。东接梨洲乡,南靠芦山乡,西北与上虞岭南、陈溪交界,东北与华山乡相邻。民国后期屏风山乡的悬岩、溪山2村属上虞岭南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龙潭乡。1956年属岭南乡。大山村属上虞陈溪乡,1950年为干溪乡,1956年属陈溪乡。1960年悬岩、溪山、大山3个大队划归余姚县,属四明山公社悬岩管理区。1961年改为屏风山公社。1983年改为屏风山乡。1992年并入四明山镇。面积28平方千米,辖3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394户,1431人。
  白鹿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南23千米。唐陆龟蒙《鹿亭》诗有云“时领白鹿过”,故名。乡政府驻地新宅(今新村)。东与鹿亭乡为邻,南与鄞州区大皎乡接壤,西与大岚镇上马岗分界,北与晓云乡毗连。民国后期为白鹿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白鹿、鹿亭2乡。1956年又合并为鹿亭乡。1958年为陈家岩管理区。1961年为白鹿公社。1983年为白鹿乡。1992年并入鹿亭乡。面积11平方千米,辖8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826户,3028人。
  晓云乡 位于余姚市城区南18千米。境内有晓岭,旧称晓岭乡。乡政府驻地晓岭。东邻鹿亭乡,南靠白鹿乡、大岚乡,西连梁弄镇,北依黄明乡、菱湖乡。1950年分晓云、东岩2乡。1956年合并为晓云乡。1958年为晓云管理区。1961年为晓云公社。1971年晓云与鹿亭合并为鹿亭公社。1972年复为晓云公社。1983年称晓云乡。1992年并入鹿亭乡。面积34平方千米,辖18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2519户,9187人。

知识出处

余姚市地名志

《余姚市地名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分人文地理实体、自然地理实体、历史地名三卷,以地名为主,收录部分余姚市具有地名意义的人工建筑、单位名称等。采用条目体,按类分编,逐条释名。按街道、乡镇、村民委员会及居民点编排顺序。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
城北乡
相关地名
双河乡
相关地名
余姚镇
相关地名
老方桥镇
相关地名
丰南乡
相关地名
丰北乡
相关地名
梁辉镇
相关地名
梁辉乡
相关地名
燕窝乡
相关地名
明伟乡
相关地名
黄明乡
相关地名
茭湖乡
相关地名
肖东镇
相关地名
肖东乡
相关地名
长丰乡
相关地名
城南乡
相关地名
新新乡
相关地名
天华乡
相关地名
历山镇
相关地名
郑巷镇
相关地名
湖堤乡
相关地名
临海乡
相关地名
兰海乡
相关地名
回龙乡
相关地名
横塘乡
相关地名
湖北乡
相关地名
万圣乡
相关地名
夹塘乡
相关地名
塘后乡
相关地名
东蒲乡
相关地名
朗海乡
相关地名
镇海乡
相关地名
青港乡
相关地名
湖山乡
相关地名
斗门乡
相关地名
云楼乡
相关地名
开元乡
相关地名
青山乡
相关地名
汇头乡
相关地名
梅溪乡
相关地名
二六市乡
相关地名
江中乡
相关地名
罗江乡
相关地名
车厩乡
相关地名
洪山乡
相关地名
南山乡
相关地名
兰山乡
相关地名
沿江乡
相关地名
让贤乡
相关地名
横岙乡
相关地名
湖东乡
相关地名
华山乡
相关地名
梨洲乡
相关地名
唐田乡
相关地名
芦山乡
相关地名
屏风山乡
相关地名
白鹿乡
相关地名
晓云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