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渚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0027
颗粒名称: 马渚镇
分类号: K925.5
页数: 18
页码: 190-2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马渚镇行政区域包含了下叶社区,东一社区,金马社区等。
关键词: 马渚镇 地理 余姚市

内容

马渚镇
  概况
  马渚镇位于余姚市西部,距余姚城区11千米。相传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南巡,屯兵渚山,饮马于潭,故名马渚。镇政府驻地渚山路18号。东与阳明街道相邻,东南接兰江街道,南界绍兴市上虞区永和镇,西毗牟山镇,北连临山镇、泗门镇、朗霞街道。东西极距7.14千米,南北极距15.47千米,区域面积65.84平方千米。辖18个行政村,3个社区,常住人口7.6万,其中户籍人口逾5万人。
  现境域自唐宋设乡始,直至清代均属余姚县云楼、开元、烛溪乡。民国时设马渚镇,辖区仅限于马渚镇近郊各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马渚镇和开元、青山、云楼、云丰、云乐乡。1956年为马渚镇、开元乡、云楼乡。1958年改为马渚、开元、青山、云楼、斗门管理区。1961年又改为马渚、开元、青山、云楼、斗门公社。1970年开元公社并入方桥公社;云楼、斗门公社并入马渚公社。1971年10月分出,仍分别称云楼公社、斗门公社。1974年开元公社从方桥公社分出。1983年马渚公社复称马渚镇,其余公社复称乡。1992年开元、青山、云楼、斗门4乡并入马渚镇。
  马渚镇地处姚西平原,间有部分丘陵,有渚山、峨眉、狮子、犀角等山峰;河流以浙东运河及长泠江、奖嘉隆江、青山江为主干连接各支流交叉成河网,有乐安湖、臧墅湖等天然湖泊。土壤以潴育型和脱潜潴育型水稻土为主。名优特产为西山白杨梅、“龙邦”番鸭、“渚山”大米等。山地以黄泥土和石砂土为主,适宜种植茶、果木等经济林。全镇耕地4390公顷,山林1755公顷。全镇2014年农业总产值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293元。2014年有注册企业2200家,从业人员36500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0家,2014年工业总产值218亿元。主要产品有汽车配件、日用喷雾、厨卫洁具、光伏电子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财政总收入为5.1亿元。集镇现已入驻泰达美家家具市场、余马路农资配送中心、宁波银行、三江超市等现代商贸业态。
  镇内有余姚市第七中学及成人职业学校、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文体中心、卫生院、文化站各1所,有村文化活动中心21处,文化中心户73户,各类图书室22个,藏书10万册。交通便捷,为姚西交通枢纽。萧甬铁路、319省道、浙东运河、杭甬高速公路杭甬铁路客运专线(高铁)均穿境而过。境内有秦始皇南巡遗迹饮马潭、渚山公园等风景区,并建有中国农机博物馆。
  社区及居民点
  下叶社区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300米。原为下叶村辖区,袭村名。社区居委会驻地洪家路188号。东至运河西路,南至余姚汽车电器二厂,西至渚山路,北至水厂路。民国后期为马渚镇一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改为一村,1956年建勤丰高级社和河西居委会。勤丰高级社于1961年改为马渚公社下叶大队,1983年为马渚镇下叶村;河西居委会于1969年并入马渚居委会,1984年又分设。2004年4月,下叶村和河西居委会合并组建下叶社区。总面积1.6平方千米,2014年底居住人口4987人,其中户籍人口1783人。有马渚镇政府、余姚市第七中学、马渚镇初级中学、马渚镇中心小学、浙江金马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为宁波市和谐社区。
  山前新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50米。因位于渚山前而得名。东临洪家路,南傍马渚镇中,西至渚山路,北邻运河西路。1985年开始建造,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20幢,107户。
  文昌名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90米。东临镇文体中心,南傍马渚镇小,西至兴马油嘴油泵公司,北邻余姚市第七中学。2002年动工,2004年竣工。建筑面积29348平方米,其中住宅29188平方米,13幢,238户。商铺160平方米,24套。
  大成花园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625米。东临马云路,南傍杨家,西至马渚镇中心小学,北邻镇文体中心。2008年动工,2010年竣工。建筑面积37224平方米,其中住宅36830平方米,15幢,283户。商铺394平方米,40套。
  涌金花园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719米。东至大成花园,南连姚家,西靠马渚镇中心小学,北临西山路。2013年开工,2015年竣工。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5幢,126户。
  东一社区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1.5千米。地处东一路,以路名居。社区居委会驻地平河路38号。东至大施巷村,南连庙前村,西接金马社区,北邻开元村。民国后期为马渚镇二保、三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改为二村、三村。1956年建中街居委会。1969年并入马渚居委会,1984年又分出复原名。1998年,在镇建成区东建中奕花园,并入斗门、云楼居民小组,于2003年组建中奕居委会。2006年,由中街居委会一部分、中奕居委会、龙舌里村、骆家村合并组建东一社区居委会。辖区总面积1.5平方千米,2014年底户籍人口2894人。有马渚镇中心卫生院、市公安局马渚派出所、市交警大队马渚中队、马渚镇综合管理工作中心、马渚镇广播电视站等。
  三鑫公寓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1.2千米。东临马渚镇中心卫生院,南傍东横路,西至庙前村教师楼,北邻黄泥堰路。2006年动工,2008年竣工。建筑面积23760平方米。8幢,152户。商铺17套。
  中奕花园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0.75千米。东横路与东一路中间,因中奕公司开发而得名。东临东二路,南傍东一路,西至庙前村教师楼,北邻东横路。1998年动工,2000年竣工。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其中住宅25450平方米,8幢,258户。商铺10550平方米,80套。
  丰泽骏园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1.5千米。火车站南,因大丰房产开发而名。东临东二路,南傍黄泥堰路,西至龙舌小区,北邻火车路。2001年动工,2003年竣工。建筑面积34181平方米,其中住宅25711平方米,16幢,336户。商铺8985平方米,49套。
  天骏华庭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1.3千米。东临永兴路,南傍东横路,西至东二路,北邻永盛路。2011年动工,2012年竣工。建筑面积15892平方米,其中住宅14870平方米,4幢,126户。商铺1022平方米,13套。
  怡佳名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千米。东临斗门工业园区,南傍斗门村,西至斗门菜场,北邻余马公路。2002年动工,2004年竣工。建筑面积43789平方米,其中住宅29幢,441户。商铺79套。
  兆通悦府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1.6千米。东连大河沿村,南接余马公路,西靠小施巷江,北毗小施巷村。占地面积33076平方米,建筑面积58187平方米。13幢,444户。
  兆通一品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1.8千米。东连大成房,南接余马公路,西靠马渚变电站,北毗杭甬铁路。占地面积3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14幢,252户。
  西城枫景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5千米。东临阳明街道,南靠余马公路,西连规划道路,北靠马漕头村道。占地面积308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418平方米。44幢,416户。
  金马社区位于镇政府驻地北1千米,马渚集镇中心。因有铜金马雕塑,故名。社区居委会驻地四季堰路157号。东至横江桥,南至平河路,西至敬老院,北至甬余公路。民国后期为马渚镇四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改称四村。1956年建后沿、中街居委会。1990年建桑园居委会。2005年,后沿、桑园居委、中街居委的一部分及马渚村合建金马社区。面积2.5平方千米,2014年底户籍人口3260人。有马渚镇中心幼儿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贸市场等。2009年被评为宁波市和谐社区、宁波市示范社区、宁波市文明社区。
  桑园新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0.6千米。在社区西边,因原为桑园地而得名。东近桑园路,南傍马渚中河,西至扁担山,北邻杭甬铁路。1975年动工,1978年竣工。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其中住宅3700平方米,1幢,48户。
  金马房产位于镇政府驻地北0.6千米。因金马雕塑而得名。东临平和路,南傍运河北路,西至桑村,北邻剧院路。2001年开发,2002年竣工。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其中住宅6500平方米,2幢,56户。商铺800平方米,12套。
  金山公寓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0.75千米。因扁担山又名金山而名。东临小马路,南傍工人路,西至扁担山,北邻铁路。2001年开发,2002年竣工。建筑面积8700平方米,其中住宅6800平方米,2幢,66户。
  小马花园位于镇政府驻地北1.1千米。因小马路而得名。东临小马路,南傍工人路,西至扁担山,北邻铁路。2001年开发,2002年竣工。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其中住宅3500平方米,3幢,64户。商铺500平方米,10套。
  村及居民点
  马漕头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5千米,取自合并前的马鞍山、大漕头二村名。村委会驻地前朝东屋。东、北均临阳明街道,南连菁江渡村,西接大施巷村。民国后期为丰乐乡一、二、三、四、九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丰乐乡一、二、三、五村和云丰乡四村。1956年为方桥乡友谊高级社。1961年为斗门公社梁朝漕头、汤家闸、山湾大队。1966年,汤家闸、山湾大队合并为卫东大队,梁朝漕头大队改为向阳大队。1981年分别更名为马鞍山、大漕头大队。1983年为斗门乡马鞍山、大漕头村。1992年改属马渚镇。2001年2村合并为马漕头村。面积3.8平方千米,辖1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现有928户,2786人。耕地130公顷,山林7公顷,2014年粮食总产量3400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塑料制品、五金制造、电器配件。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2亿。村集体收入2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万元。曾被评为宁波市卫生村。
  前朝东屋村委会驻地。位于后朝东屋之南,故名。103户,322人。
  梁巷位于镇政府驻地东3.9千米。以姓得名。86户,272人。
  上河头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5.2千米。境内上、中、下三河交界,村建于河上,故名。82户,267人。
  后朝东屋位于镇政府驻地东4.6千米。地处前朝东屋之北,故名。81户,243人。
  施家漕头位于镇政府驻地东5.2千米。村傍河漕,居民以施姓为主,故名。67户,223人。
  河角位于镇政府驻地东5.4千米。处小河之角,原仅两户,无村名。1971年起,村在此设厂,逐步形成村落,取名河角。6户,32人。
  高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5千米。以姓得名。45户,138人。
  草舍朝东屋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4.2千米。旧时多草舍,均朝东建,故名。64户,248人。
  后南庄位于镇政府驻地东5.6千米。地处丰南南庄之北,故名。86户,288人。
  金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4.2千米。以姓得名。48户,152人。
  田屋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4.3千米。村建于田畈中,故名。13户,49人。
  庄魏杨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4.7千米。以姓得名,由庄魏和杨家合并而成。72户,223人。
  山湾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5千米。因处马鞍山山湾里,故名。43户,131人。
  楼园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5.5千米。据传此地古有九十九间走马楼,后人在此废墟上建村,故名。41户,122人。
  汤家闸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4.6千米。村建于闸旁,为汤姓居住地,故名。96户,338人。
  斗门村位于镇政府驻地3.8千米。以堰名村,村委会驻地斗门。东邻阳明街道,南接菁江渡村,西毗庙前村,北界马漕头村。民国后期为云楼乡一保、丰乐乡五、六、七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云丰乡一、五、六、七村,1956年为云楼乡三联高级社、方桥乡繁荣高级社。1961年为斗门公社马巷、戴家、九功寺大队。1966年马巷、戴家大队合并为红旗大队;九功寺大队与梅山大队合并称东方红大队。1979年红旗大队更名为斗门大队,1981年东方红大队更名为九功寺大队,1983年为斗门乡斗门、九功寺村。1992年改属马渚镇。2001年2村合并为斗门村。总面积4.5平方千米,辖1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现有1577户,4535人。耕地212公顷,2014年粮食总产量1216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天翔通讯器材有限公司、余姚市子华电器公司;农业企业有龙邦番鸭养殖公司。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8254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578521万元,农业产值1198万元。村级集体收入247.0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4210元。2013年被评为宁波市文明村,2015年被评为宁波市全面小康村称号。
  斗门村委会驻地。光绪《余姚县志》:“陡亹(men)坝在烛溪乡,邑西二十五里。明嘉靖间修建,后废,清同治二年(1863)重建。”习写斗门堰,村以堰名。532户,1573人。
  大成房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2.3千米。大施巷施姓分支大成房迁居至此,故名。115户,333人。
  中央胡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1千米。在三个胡家之中心,故名。93户,245人。
  山前胡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1千米。在梅山前,村民多姓胡,故名。69户,197人。
  黄巷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5千米。村民多姓黄,故名。93户,251人。
  高阶沿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4千米。村址地势较高,故名。37户,103人。
  马巷位于镇政府驻地3.9千米。以姓得名。123户,368人。
  毛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9千米。以姓得名。45户,144人。
  桑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4千米。以姓得名。184户,543人。
  九功寺胡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6千米。因村内有九功寺,村民胡姓,故名。又名里胡。131户,331人。
  小戴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7千米。旧时村民全姓戴,后部分戴姓迁居大戴家,今诸姓杂居,村仍以戴姓为名。61户,179人。
  大戴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9千米。以戴姓集居得名。60户,165人。
  菁江山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4.2千米。村以山水名。34户,103人。
  瑶街弄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千米。村委会驻地瑶街弄,以驻地名村。东接斗门村,南频姚江,西毗乐安湖、姚家村,北至姚江支流中河。民国后期为云楼乡二、三、四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称二、三、四村。1956年为八一、勤胜高级社。1961年为斗门公社八一、胜利、杨巷大队。1966年胜利、杨巷大队合并,易名勤胜大队。1981年八一大队更名瑶街弄大队,勤胜大队更名袁巷大队。1983年为斗门乡瑶街弄、袁巷村。1992年改属马渚镇。2001年2村合并为瑶街弄村。总面积3.3平方千米,辖14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现有876户,2495人。耕地220公顷,山林6公顷,2014年粮食总产量2566.5吨。主要工业企业有余姚市巨丰塑料五金厂、余姚市永丰五金电器厂。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519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1917.5万元,农业产值1739.6万元。村级集体收入119.1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068元。2011年被评为宁波市文明村。
  瑶街弄村委会驻地。相传古时有集市,街巷多商店。221户,588人。
  袁巷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2千米。清时袁姓人居此,设有油坊、磨坊,故名。12户,35人。
  姚梅章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2.3千米。以姓名村。32户,101人。
  李家堰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2.4千米。村附近原有堰,村袭堰名。56户,185人。
  方家庵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2.8千米。境内有方姓家庵,村以庵名。现村民无方姓。30户,80人。
  孟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3千米。以姓名村。46户,113人。
  贺墅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5千米。光绪《余姚县志》:“贺墅在云楼乡,贺循所居。”建有贺墅庙。今王姓集居。154户,443人。
  竹桥头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2.4千米。旧有竹桥(今已改建为石桥),村建于桥头,故名。71户,194人。
  田屋里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千米。旧董姓建大宅于田畈中,故名。48户,128人。
  杨巷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5千米。以姓得名。以地势低洼,又名杨白畈、鬼叫畈。101户,311人。
  史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9千米。以姓得名。35户,102人。
  卅里牌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9千米。俗呼三十里牌。在余姚通上虞官路中点,东去余姚县城,西往旧日上虞县城,各距30里,旧有路牌与亭,故名。12户,36人。
  吊水周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8千米。村三面临江,周姓所居,故名。16户,48人。
  大河桥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1.6千米。近有大河桥,村以桥名。42户,131人。
  长泠江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2千米。村东有长泠江,以江得名。村委会驻地南魏。东接阳明街道,南与东一社区、金马社区相连,西与渚北村交界,北与开元村接壤。民国后期为开元乡四、五保及马渚镇七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称开元乡四、五村及渚北乡五村。1956年建立开元乡长泠、连刚、光明高级社。1961年为开元公社长泠、南魏、光明大队。1966年南魏大队更名为永安大队,光明大队更名为奖嘉隆大队。1970年,奖嘉隆大队划入马渚公社。1971年,长泠大队更名为劲松大队。1981年,劲松、永安大队复名长泠、南魏大队。1983年为开元乡长泠、南魏村和马渚镇奖嘉隆村。1992年,均属马渚镇。2001年,3村合并为长泠江村。面积4.22平方千米,辖13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现有1149户,3050人。耕地300公顷,2014年粮食总产量2470.5吨。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9444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50970万元,农业产值43470万元。村级集体收入28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6885元。建有“火烧长泠江”抗日纪念教育基地。2011年被评为宁波市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
  南魏村委会驻地。以姓得名。126户,278人。
  奖嘉隆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2.6千米。据传明嘉靖年间,村有陈天官曾立功勋,受皇上隆重嘉奖,因名其地为奖嘉隆。227户,648人。
  西江沿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3.1千米。地处西江沿岸,故名。41户,123人。
  季家堰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2.5千米。以村西有季家堰,以堰名村。62户,191人。
  蔡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2.2千米。以姓得名。45户,146人。
  后新屋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3.8千米。魏氏分支居住地。78户,160人。
  长泠江村中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2.7千米。97户,256人。
  金孟殿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2.4千米。昔有金孟殿,村袭殿名。金孟殿在日军入侵时被焚毁。73户,179人。
  木桥头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3.9千米。昔有刘古木桥,后称刘家木桥,村以桥得名。石桥在1973年圮,今已改建混凝土拱桥。82户,188人。
  后戚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3.5千米。以姓得名。原与前戚相对命名,前戚在长泠小学之北,已泯。80户,257人。
  后魏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3.1千米。后魏、南魏两村相邻,均以姓前加方位命名,通称为长泠江魏家。138户,424人。
  长泠江新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2.5千米。77户,148人。
  小胡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2.7千米。以姓得名。23户,52人。
  开元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3.5千米。以唐代建开元乡得名。村委会驻地瑶湖苑。东接阳明街道方桥村,南连长泠江村,西毗与大将桥村,北交朗霞街道。民国后期为开元乡三、十一、十二、十三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开元乡一、二、三、六、七村。1956年属繁荣高级社。1961年分为开元公社繁荣、南张、漕斗头、禾山大队,其中繁荣、南张大队20世纪70年代初曾一度划入方桥公社。1981年繁荣大队更名为八楞柱大队。1983年改称开元乡八楞柱、南张、漕斗头、禾山村。1992年改属马渚镇。2001年4村合并为开元村。面积4.7平方千米,辖1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现有1394户,4190人。耕地302公顷,山林44公顷,2014年粮食总产量2277.34吨。主要工业企业有余姚市宏松日用品有限公司、余姚市银雾塑料有限公司、余姚市开源针织品有限公司。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8.3亿,其中工业产值16.2亿,农业产值2.1亿。村级集体收入19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4653元。为宁波市文明村。
  瑶湖苑村委会驻地。原名老湖沿,因村边建有花园,雅化为现名。259户,769人。
  八楞柱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3.7千米。村中建有东岳庙,规模较大,柱有八楞(棱),又名八楞庙,村以庙得名。《王氏宗谱》载:“元季,王明三由上海徙开元八楞柱,是为开元王氏始迁祖。”117户,331人。
  南张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4.8千米。村北有一条官路,路南为南张,路北为后张。215户,623人。
  陈魏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3.6千米。以姓名村。45户,128人。
  漕斗头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4.4千米。村址东、西、北都有漕斗,故名。83户,238人。
  后陈巷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4千米。67户,230人。
  禾山王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5.8千米。地处禾山之南,居民以王姓为主。又名山前王家。119户,372人。
  后张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5.8千米。以姓得名,与南张相应命名。126户,393人。
  漕头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5.1千米。以河漕得名。86户,246人。
  唐巷位于镇政府驻地北4千米。以姓得名。75户,222人。
  钱家位于镇政府驻地北3.7千米。以姓得名。86户,278人。
  南王位于镇政府驻地北3.2千米。以姓得名。69户,213人。
  青龙桥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6千米。境内有青龙桥,村袭桥名。8户,22人。
  井头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5.4千米。以井得名。29户,88人。
  田屋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5.2千米。建屋于田中,呼为田屋,后成村落,遂以名村。10户,37人。
  全佳桥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5千米。明代境内建有全佳桥,村袭桥名。村委会驻地水沟头。东交大将桥村,南接沿山村,西与临山镇临南村、汝东村为界,北连泗门镇。民国后期为青港乡十、十一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青山乡七、八村。1956年为开元乡青山高级社。1961年为青山公社全佳桥、夏王宅大队。1983年改称青山乡全佳桥、夏王宅村。1992年改属马渚镇。2001年,2村合并为全佳桥村。面积3平方千米,辖8个自然村,分5个村民小组,现有535户,1712人。耕地134公顷,山林81公顷,2014年粮食总产量1049吨。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3086万元,其中工业产值9018万元,农业产值2669万元。村级集体收入17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801元。2005年被评为宁波市文明村,2013年被评为浙江省文明村。
  水沟头村委会驻地。村南有一横向水沟,因名。13户,41人。
  全佳桥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6.2千米。境内有明代建光绪间重修之全佳桥,村以桥名。88户,282人。
  夏王宅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5.8千米。以夏、王两姓世居得名。今已无夏姓。233户,745人。
  后宋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7千米。宋姓世居地,处南宋村北,故名。95户,304人。
  后冯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6.7千米。冯姓世居地,处冯姓新祠堂之北,故名。32户,103人。
  渔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5.5千米。六七十年前,俞、郭两姓从上虞县崧厦迁此定居,初时草舍,貌如渔船,习呼渔舍。14户,45人。
  前章巷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6.4千米。原为章姓世居地,今已无章姓,村名循旧。57户,183人。
  新祠堂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6千米。建有冯姓新祠堂,故名。3户,9人。
  沿山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5千米。村东有青山江,从南向北沿老鹰山、椅子山逶迤,得名沿山。村委会驻地鲍家界。民国后期属青港乡八、九保及杏山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青山乡四、五、六村。1956年为开元乡沿山高级社。1961年为青山公社横三、滑家桥、宣郎岙、谢家、南宋大队。1981年横三大队改称横山大队。1983年为青山乡横山、滑家桥、宣郎岙、谢家、南宋村。1992年改属马渚镇。2001年,5村合并为沿山村。东连下沙畈村,南隔老鹰山与牟山镇青港村相接,西隔九里湾山、牛头山与临山镇为界,北毗全佳桥村。总面积4.96平方千米,辖8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现有692户,1954人。耕地174.2公顷,山林203公顷,2014年粮食总产量1191吨。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477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7500万元,农业产值4577万元。村级集体收入13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280元。沿山村为中国杨梅原产地保护区,2006年为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006年为浙江省文明村,2010年为浙江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鲍家弄村委会驻地。鲍姓世居地,故名。今鲍姓已泯,多王姓。23户,81人。
  里宅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5.1千米。相传汪氏兄弟以江和桥为界,东西筑居,东为外宅,西称里宅。65户,195人。
  外宅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5.2千米。与里宅相应命名。51户,139人,。
  谢家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4.2千米。以姓名村。谢氏于100多年前从上虞县崧厦迁居于此。83户,233人。
  南宋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4.6千米。宋姓世居地,因全佳桥有后宋,为区分,故名。133户,337人。
  宣郎岙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5.2千米。清《东山志》:“宣郎,在洪岭西南,明时有宣镐字绍南居此。”以姓名村。114户,352人。
  滑家桥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5.3千米。相传元末明初医学家滑寿(伯仁)被汪姓招赘。今多为汪姓,无滑姓。183户,504人。
  后渔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3.4千米。旧时村民以打鱼为生,居住茅草房,以此得名。40户,113人。
  下沙畈村位于马渚镇政府驻地北4千米。因村北部有一片沙地,故名。村委会驻地何家闼。东与开元村隔江相望,南与渚北村接壤,西与沿山村相连,北接大将桥村。民国后期为开元乡十四、十五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青山乡二、三村。1956年为开元乡幸福高级社。1961年为青山公社幸福、新建大队。1971年幸福大队改为下沙畈、何家闼大队,新建大队改为余庄大队。1983年为青山乡下沙畈、余庄、何家闼村。1992年改属马渚镇。2001年3村合并为下沙畈村。面积3.2平方千米,辖10个自然村,分8个村民小组。现有820户,2376人。耕地206公顷,2014年粮食总产量1319.6吨。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0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7569万元,农业产值2246万元。村级集体收入3.1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7691元。
  何家闼村委会驻地。以姓得名。相传何氏祖先从河南迁此定居。234户,667人。
  余舍位于镇政府驻地北5.3千米。原名圩舍,圩为旧煮盐围垦之土地,后盐地淡化,垦殖成村。村民多姓俞。又名俞舍。82户,204人。
  西余舍位于镇政府驻地北5.4千米。4户,20人。
  魏家位于镇政府驻地北4.4千米。以姓名村,为与牟山镇魏家相区别,又呼后油车魏家。120户,234人。
  杨家位于镇政府驻地北4.2千米。以姓名村。清举人杨积芳故里。72户,175人。
  河西岸位于镇政府驻地北3.8千米。因处何家闼江西岸,故名。54户,109人。
  陈桥庄位于镇政府驻地北3.6千米。陈桥近处有戚姓坟庄,后成村落,以桥名庄,村袭庄名。22户,70人。
  后庄位于镇政府驻地北4.8千米。杨姓居住地。90户,325人。
  小何家位于镇政府驻地北3.6千米。何姓分支居住地,故名。7户,19人。
  诸家位于镇政府驻地北4.6千米。以姓得名。135户,553人。
  大将桥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5千米。村委会驻地大将桥,以驻地名村。东邻开元村,南接下沙畈村,西毗全佳桥村,北靠朗霞街道。民国后期属开元乡十二、十四、十五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青山乡一、二村。1956年为开元乡五联高级社。1961年为青山公社五联大队。1971年分为大将桥、三联、利尜(duo)大队。1981年三联大队改为四将桥大队,利尜大队改为利朵大队。1983年为青山乡大将桥、四将桥、利朵村。1992年改属马渚镇。2001年,3村合并为大将桥村。面积2.3平方千米,辖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现有822户,2318人。耕地113.3公顷,2014年粮食总产量1173.1吨。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994.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237.3万元,农业产值1329.1万元。村级集体收入119.81万元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6397元。
  大将桥村委会驻地。相传东浦乡杨家有妇,赤贫,其子外出谋生,官至大将军,后回乡省亲,母已亡故,大将军悲呼“生不能养娘,死不能葬母”,遂自刎,后人为纪念其孝心至笃,遂以桥名大将,村以桥名。470户,1335人。
  石桥头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4.3千米。旧日时村东北有三座石桥,故名。92户,274人。
  虎帅基杨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5.4千米。相传宋代有位将军在此造宅第,后人称其废墟为虎帅基,约300年前东蒲杨姓就此基建房定居,因以为名。47户,130人。
  路东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5.1千米。村址在官路之东,故名。相传清代符姓从天华乡迁此。85户,231人。
  利轭窟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6千米。村后有河,形似犁田的牛轭,原名犁轭窟,后改“犁”为“利”。103户,285人。
  朵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6.3千米。原名尜家,因生僻而以同音代之。村民符姓。25户,63人。
  渚北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北2千米。地处集镇之北,以方位名村。村委会驻地后俞巷。东接长泠村,南接马渚集镇,西毗牟山镇,北连下沙畈村、沿山村。民国后期属马渚镇五、六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渚北乡一、二、四村及马渚乡四村。1956年属开元乡勤勇、第一、光明第三高级社。1961年为马渚公社勤一、勤勇大队,开元公社施章下大队,青山公社木斗魏、倪家畈大队。1966年勤勇大队改称朝晖大队,1970年施章下大队改属马渚公社。1981年勤一大队改为前俞巷大队,朝晖大队改为后俞巷大队,施章下大队改为施张夏大队。1983年为马渚镇前俞巷、后俞巷、施张夏村和青山乡木斗魏、倪家畈村。1992年,均属马渚镇。2001年,5村合并为渚北村。面积3.42平方千米,辖15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现有1427户,3998人。耕地200公顷,山林4公顷,2014年粮食总产量2000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云雾塑业有限公司、余姚市凌云电器有限公司、余姚市翔盛塑业有限公司。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007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5307万元,农业产值2400万元。村级集体收入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7246元。
  后俞巷村委会驻地。俞姓为主,建村迟于前俞巷,故名。366户,1025人。
  前俞巷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1.5千米。据传200年前,上虞崧厦俞姓迁居于此,建村早于后俞巷,故名。166户,469人。
  施张夏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2.4千米。据该村陈氏宗祠民国八年(1919)碑记载,原系施、张、夏三姓聚居成村,以姓名村。今已无张、夏二姓,而以陈姓为主。200户,567人。
  木斗魏位于镇政府驻地北3.1千米。清同治四年(1865)县图作莫渎汇,其义不详。今人以村后漕头,形似木斗,因作今名。居民魏姓。107户,314人。
  倪家畈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3.3千米。相传该地原为一片荒芜土地,建村时道路泥泞,遂呼泥家畈,后“泥”字谐音为“倪”。85户,242人。
  峨嵋山桥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1.2千米。近峨嵋山及峨嵋山桥,以桥得名。69户,179人。
  施家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2.6千米。以姓得名。64户,176人。
  陈家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2.3千米。原分前陈、后陈二村,通名陈家,今已相连。121户,356人。
  大章家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2千米。以姓得名。51户,135人。
  小章家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1.7千米。以姓得名。24户,57人。
  夏家位于镇政府驻地北1.9千米。相传祖先由上虞县夹塘乡夏家迁此定居,以祖地名村。41户,107人。
  店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1.6千米。又名店前王家。旧时村后有小店,故名。44户,122人。
  黄家位于镇政府驻地北1.6千米。以姓得名。原附近有祝家村,现已相连。黄家36户,107人;祝家34户,90人。
  西安庙位于镇政府驻地北1.4千米。村以庙得名。3户,6人。
  小杨家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2.5千米。相传100年前,青港杨姓来此定居成村,村以姓名。16户,46人。
  大施巷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3千米。村委会驻地大施巷,以驻地名村。东接马漕头村,南靠肖甬铁路和余马公路与斗门村接壤,西接东一社区,北至长泠江村及阳明街道丰乐村。民国后期为丰乐乡八、九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四、五村。1956年为马渚镇群力高级社、方桥乡新建高级社。1961年为马渚公社大施巷、民主大队。1971年合并为优胜大队。1981年改为大施巷大队。1983年分为马渚镇大施巷、汀水堰村。2001年,2村合并为大施巷村。总面积1.8平方千米,辖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现有522户,1572人,耕地68.7公顷,2014年粮食总产量243吨。主要工业企业有浙江达可尔汽车电子科技公司、余姚市格尔生洁具有限公司、宁波格尔笔业有限公司。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961亿元,其中工业产值6.76亿元,农业产值760万元。村级集体收入3603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0043元。
  大施巷村委会驻地。据《施氏宗谱》载:“施氏本姓姬,周公之后,传十三世孙惠公生子幼、尾、生为丁,公府椽‘仁敷列国,誉赫他方’。遂以他方合作一字以氏焉。施氏由曲阜迁临淄而沛邑,后历迁六地,先祖寿二公由乌镇奉命宰姚,家于嵋山之北。”村以姓得名。283户,861人。
  连池堰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2.2千米。村近有连池堰,以堰名村。65户,212人。
  周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2.9千米。明代周姓自东蒲迁此定居,以姓名村。103户,290人。
  黄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3.2千米。黄氏祖先于明代从黄家竹桥(属梨洲街道)迁此定居,村以姓名。71户,209人。
  姚家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1.5千米。村委会驻地姚家,以驻地名村。东接瑶街弄村,南连乐安湖村,西临渚山村,北与下叶社区接壤。民国后期为云楼乡三、五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马渚镇五村、云丰乡三村。1956年为金星高级社。1961年为马渚公社下姚、金星大队、斗门公社金家畈大队。1981年下姚、金星大队更名为姚家、西山下大队。1983年改为马渚镇姚家、西山下村和斗门乡金家畈村。1992年均属马渚镇。2001年,3村合并为姚家村。总面积2.2平方千米。辖7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现有464户,1388人。耕地114.33公顷,山林69.4公顷,主产水稻,2014年粮食总产量1124.5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一中管桩有限公司、余姚市双立包装有限公司。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615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2750万元,农业产值1463万元。村级集体收入127.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9343元。
  姚家村委会驻地。以姓得名。107户,321人。
  金家畈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2.1千米。本畈土地肥沃,旱涝保收,金黄稻谷遍野,年年高产,故美称为金家畈,里人有谚“上通湖水下通潮,许囡要许徐莫姚”。徐、莫、姚为村中三姓氏。152户,456人。
  西山下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891米。马渚镇西有笔架山,村在山下,故名。65户,195人。
  徐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1.4千米。以姓得名。38户,114人。
  莫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1.5千米。以姓得名。7户,21人。
  大河桥西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1.7千米。地处大河桥西,以桥得名。又称河西。韩姓居多,姚姓次之。60户,180人。
  杨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775米。以姓得名。35户,101人。
  渚山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2千米。位于渚山下而得名。村委会驻地罗大岙。东接马渚集镇,南连乐安湖村,西毗牟山湖,北至杭甬铁路。民国后期属青港乡一、四保,为马渚镇七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马渚镇勤勇高级社、牟山乡狮山高级社。1961年为马渚公社西横河、罗大岙大队。1983年为马渚镇西横河、罗大岙村。2001年,2村合并为渚山村。总面积1.2平方千米,辖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现有271户,811人。耕地71.53公顷,山林115.2公顷,2014年粮食总产量310吨。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523.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096万元,农业产值1427.5万元。村级集体收入93.1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6927元。2007年为宁波市生态文明村。
  罗大岙村委会驻地。原为罗、杜二姓聚居地,得名罗杜岙,后因杜姓外迁改称罗大岙。137户,408人。
  西横河位于镇政府驻地西1千米。位于横河西端,故名。134户,403人。
  乐安湖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南2.5千米。境内有乐安湖,以湖名村。村委会驻地过水路。东、北均接姚家村,南邻云楼村,西毗牟山镇。民国后期属云楼乡六、七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改为六、七村和上七、下七村。1956年属红星、同心高级社。1961年为云楼公社寺前、红星、江下、过水路大队及湖山公社五藏岙大队。1970年五藏岙大队划归云楼公社。1981年为云楼公社寺前、闸下周、五藏岙、江下、过水路大队。1983年为云楼乡寺前、闸下周、五藏岙、江下、过水路村。1992年改属马渚镇。2001年5村合并为乐安湖村。总面积3.5平方千米,辖1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现有746户,2710人。耕地156公顷,山林138公顷,2014年粮食总产量1393吨。主要工业企业有余姚市阿发厨具有限公司、宁波翔辉电器有限公司。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466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192万元,农业产值2274万元。村级集体收入128.5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7090元。
  过水路村委会驻地。因乐安湖排水道经过此村,故名。66户,247人。
  闸下周位于镇政府驻地南1.8千米。乐安湖闸下,居民以周姓为主,故名。192户,717人。
  寺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2千米。红明山脚乐安寺前,故名。92户,336人。
  五藏岙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3.2千米。村前有五个山头,传说古时藏有五只元宝,故名五藏岙。周姓由闸下周迁此。45户,178人。
  江下位于镇政府驻地南3.2千米。本名李家高田,村位于抬头河下,惯称江下。107户,333人。
  何家位于镇政府驻地南2千米。以姓得名。48户,151人。
  程家位于镇政府驻地南2.6千米。以姓名村。祖先从萧山迁此。23户,94人。
  上姚位于镇政府驻地南1.8千米。相传清时姚姓祖先从上虞迁此定居而名。50户,199人。
  老宅位于镇政府驻地南2.4千米。周姓旧居地,后兄弟分居,遂各以老宅、新宅为名。40户,162人。
  新宅位于镇政府驻地南2.5千米。周姓分支居地,故名。54户,205人。
  庙横头位于镇政府驻地南2.3千米。村在吴云庙边,故名。24户,66人。
  方巷位于镇政府驻地南2.9千米。以姓得名。今已无方姓。5户,22人。
  四联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南7.2千米。由四周6个村合并,故名。村委会驻地杨歧岙。北接云楼村,东频姚江与兰江街道沈湾村相望,南邻绍兴市上虞区丰惠镇夹塘村,西毗牟山镇湖山村姜山自然村。民国后期为云楼乡九、十、十一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云楼乡上九、上十、下十村和十一村。1.956年为太阳升高级社。1961年为云楼公社张家山下、杨岐岙、下坝、西河头、上陈、后周大队。1966年下坝大队改名荣伟大队。1981年复名下坝大队。1983年为云楼乡张家山下、杨岐岙、下坝、西河头、上陈、后周村。1992年改属马渚镇。2001年6村合并为四联村。总面积7.4平方千米。辖13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现有1188户,3647人。耕地308.1公顷,山林257公顷,2014年粮食总产量16088吨。主要工业企业有采石场、砖厂、塑胶制品印刷。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1117.7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8211万元,农业产值2179万元。村级集体收入11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6589元。
  杨岐岙村委会驻地。以姓名村。182户,587人。
  上陈位于镇政府驻地南7.6千米。紧邻上虞县境。陈姓居地,故名。101户,334人。
  西河头位于镇政府驻地南7.2千米。村西有河通姚江,故名。184户,543人。
  后周位于镇政府驻地南6.7千米。以姓名村。152户,477人。
  下坝位于镇政府驻地南5.9千米。以坝名村。243户,718人。
  张家山下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5.2千米。村后有山,张姓居山下,故名。130户,412人。
  田屋里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5.5千米。建村于田畈中,故名。5户,21人。
  上庄下位于镇政府驻地南4.3千米。原仅邹姓一户,无嗣,村废,后李、周两户在旧址下处建村,故名。7户,29人。
  堰下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4.8千米。村南有排水河道,筑有泥堰,村在堰下,故名。23户,65人。
  马家位于镇政府驻地南5.2千米。以姓名村。55户,150人。
  东河沿位于镇政府驻地南7.3千米。周御史宅第之东有河,名东河,村在河沿,故名。18户,61人。
  南岸位于镇政府驻地南5.9千米。村在下坝南岸,故名。60户,155人。
  外畈园位于镇政府驻地南6.4千米。地处田畈中,多园地,且近姚江边,故名。16户,59人。
  云楼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南4千米。以原乡名名村,村委会驻地沈家。东接瑶街弄村,南连四联村,西临牟山镇湖山村,北与乐安湖村接壤。民国后期为云楼乡七、八、九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上七村、上八、下八村、上九、下九村。1956年建立同心、太阳升高级社。1961年为云楼公社合心、荷花、臧墅湖、义家漕头、万九房、枫树弄大队。1966年枫树弄大队更名新丰大队。1981年新丰大队复名枫树弄大队、合心大队改为五公桥大队。1983年为云楼乡五公桥、荷花、臧墅湖、义家漕头、万九房、枫树弄村。1992年改属马渚镇,2001年,6村合并为云楼村。面积6.3平方千米,辖14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现有913户,2420人。耕地3348公顷,山林2075公顷,主产水稻,2014年粮食总产量2810吨。主要工业企业有电线、插头、喷头产业。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9579万元,其中工业产值56240万元,农业产值2537万元。村级集体收入83.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9757元。
  沈家村委会驻地。村民以沈姓为主,外沈、里沈2自然村基本连接,通称沈家。51户,127人。
  荷花位于镇政府驻地南3.7千米。本名烂水田周,因村东多水荡,广植荷花,盛产藕,1960年前建村校,命名荷花小学,村遂改今名。171户,525人。
  义家漕头位于镇政府驻地南4.9千米。村南有湖漕,得名漕头,东有义井庙,故名。128户,420人。
  万九房位于镇政府驻地南4.9千米。相传400年前,沈氏祖先沈万九从里沈迁此定居,故名。110户,317人。
  枫树弄位于镇政府驻地南3.8千米。旧时前村西有一排枫树林,遥望如弄,故名。102户,310人。
  臧墅湖位于镇政府驻地南4.2千米。据村老口传,此湖为贺循家湖,古有别墅,故名。144户,125人。
  回龙庵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3.5千米。近有回龙庵,村以庵名。11户,41人:。
  前洪位于镇政府驻地南3.9千米。村民以洪姓为主,位于南面,故名。36户,118人。
  后洪位于镇政府驻地南3.7千米。在前洪村北,村民以洪姓为主,村名与前洪相应。54户,127人。
  王家石桥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4.4千米。近有王家石桥,村以桥名。27户,86人。
  三板桥位于镇政府驻地南5千米。旧有桥,由三块石板凑合而成,里人惯称三板桥,村以桥名。16户,52人。
  洞桥头位于镇政府驻地南4.3千米。境有石拱桥,名永丰桥,俗呼洞桥,故名。39户,102人。
  贺墅堰头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3.5千米。地处贺墅堰头,故名。19户,53人。
  庄屋里位于镇政府驻地南4.4千米。约在20世纪20年代,杨门清为管理自己墓穴,在此建庄屋,后成村落,故名。5户,17人。
  庙前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1千米。村在后庙庙址前,故名。村委会驻地小施巷。东至斗门,南临中河,西连东一社区,北接杭甬铁路。民国后期为马渚镇二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二村。1956年为勤丰高级社。1961年为马渚公社庙前大队。1970年与同勤、大河沿并称东风大队。1981年复名为庙前大队。1983年为马渚镇庙前村。总面积2.5平方千米,辖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现有191户,594人,耕地7.2公顷。主要工业企业有余姚市美格卫浴有限公司、余姚市启明石英有限公司。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150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7873万元,农业产值284.2万元。村级集体收入1105.7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2758元。2013年被评为宁波市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
  小施巷村委会驻地。原名小樟树,后大施巷施姓分居于此,遂改名小施巷。44户,130人。
  俞家畈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689米。以俞姓建房于田畈中得名。59户,182人。
  大河沿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1.6千米。太平天国时建村,位于中河边得名。88户,282人。
  菁江渡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5千米。光绪《余姚县志》:“县西二十里菁江渡,在姚江。”村以渡名。村委会驻地后场址。东接阳明街道,南濒姚江与兰江街道相望,西与斗门村交界,北连马漕头村。民国后期为丰乐乡四、五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云丰乡四、五村。1956年为方桥乡三联高级社。1961年为斗门公社后场址、前场址大队。1966年2个大队合并改称红卫大队,1981年更名菁江渡大队,1983年为斗门乡菁江渡村。1992年改属马渚镇。总面积1.1平方千米,辖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现有397户,1201人。耕地60公顷,山林4公顷,2014年粮食总产量437吨。201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997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9132万元,农业产值537万元。村级集体收入15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0941元。
  前场址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4.7千米。相传韩姓从南阳迁此定居,天平天国时被焚毁,后在火烧场址复建前后两村,南为前场址,北为后场址。164户,537人。
  后场址村委会驻地。145户,401人。
  田屋里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4.8千米。韩姓建村于田畈中,故名。72户,218人。
  菁江渡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4.9千米。以渡名村。16户,45人。

知识出处

余姚市地名志

《余姚市地名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分人文地理实体、自然地理实体、历史地名三卷,以地名为主,收录部分余姚市具有地名意义的人工建筑、单位名称等。采用条目体,按类分编,逐条释名。按街道、乡镇、村民委员会及居民点编排顺序。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