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渊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唯一号: 111930020220000305
人物姓名: 何文渊
人物异名: 字;巨川;初号:东园;晚号:钝庵
文件路径: 1119/01/object/PDF/111910020220000013/001
起始页: 0192.pdf
出生年: 1385年
卒年: 1457年
籍贯: 江西广昌县

传略

何文渊(1385-1457),字巨川,初号东园,晚号钝庵,江西广昌县人。永乐十六年进士,授监察御使,历按山东、四川。宣德五年(1430),何文渊起任温 州知府。“任初,至问民疾苦,察政得失,凡所举行兴利除害之事。未朞月,政化大洽,号称平治,为循吏第一”。他在任6年,处处顺应民心,为政清廉, “无锱铢取于民,布裘蔬食,处之怡然”。因而官升至刑部右侍郎。 关于何文渊“却金”故事的文献记载主要是其得意门生章纶,他曾在明成化十八年(1482)《处州府志》的《重修却金馆记》中,云“广昌何公文渊宣德中守温时,以朝觐之京,道经栝苍冯公岭,夜宿旅邸。永嘉县丞于建遣其子,间道怀金赠公。公笑而却之,其人惭而退。过客闻之,遂书'却金馆'三字于壁。有司因就其地创造亭馆一区,且以'却金馆'三字立坊揭事于道左。”那么,何文渊“朝觐之京”时,具体是什么时间呢?而在章纶认为“廉君子之行乃分内之一也,古人守之为常事”的宣德年间,对“于建遣其子,间道怀金赠公”和何文渊却金之事为什么会在民众中产生如此大的反响呢? 何文渊“朝觐之京”,却金的具体时间在章纶的《前郡守何公祠记》中有载,“比三年,公当朝觐”(明弘治版《温州府志》)。朝觐考核之制始于洪武十一年,至洪武十四年,已成为定制(《明史》选举三)。何文渊到温州任知府,是在明宣德庚戌年(1430)五月,“比三年”,应该就是他到任的第三年,即明宣德七年(1432),按明制,该是他回京都届中考核的时间。在章纶的另一篇《吏部尚书何公行状》中,记载的时间则更加具体,是“壬子(1432)冬十月入觐道经括苍冯公”(《明名臣琬琰续录》卷七)。这说明“却金”的事是在明宣德七年(1432)冬十月发生的,明成化十六年(1480)章纶写《重修却金馆记》时,距“却金”故事发生已经四十八年。

知识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莲都名胜古迹》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钩沉历史,观照现实,解读莲都,我们不得不聚焦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 自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置县,到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丽水市,2000年撤市设区,在这1400多年历史中,莲都一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居极富魅力的瓯江中游,汲取栝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山脉的灵气,风景这边独好,民风格外纯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诗词歌赋、金石书画、名胜古迹、民俗乡风、贤良传奇等构成的人文历史,延续了绵绵风情,承接了文化传统,诠释了历史内涵,并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融汇一起,彰显了一方水土的丰厚和辉煌。 无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对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挖掘、搜集和整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莲都历史文化丛书》的陆续编辑出版,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绿色莲都、人文莲都、和谐莲都建设不可缺或的重要组成部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是人们了解莲都、认识莲都、热爱莲都的一个亮丽窗口。它不但是提供给人们的一份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展现莲都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文化财富。 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立现代莲都的文化发展方向。现代文化是多元的,莲都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开拓和繁荣。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莲都文化继往开来的重任,他们的不懈努力,促使了丛书的问世。相信通过这套丛书的发行,莲都将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关注,从而促进莲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阅读

相关专题

御使
职位
知府
职位
右侍郎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