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文昭,字叔衡,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授刑部代递主事(最低级司官)。当时腐败的清政府不断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处于危亡之中,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力图学习东方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挽救祖国。在他们的推动下,维新运动不断高涨。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十一日,光绪皇帝下诏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萧文昭是受维新派思想影响很深的知识分子,曾数次上书,建言实行新政,开办茶叶学堂,举办机器制茶厂,扩大茶叶出口,以平衡贸易逆差,深得光绪皇帝赏识。由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103天的维新变法,以改良派的流血牺牲而告终。萧文昭的建言也付诸东流。光绪三十二年(1906),萧文昭被派到处州任知府。
萧文昭来丽水前,通济堰曾两次遭受洪水袭击,堰坝、陡门被冲毁,因政局动荡,没有及时修复,堰渠淤塞,碧湖平原粮食连年歉收。萧文昭到处州后,急民所急,与丽水知县黄融恩计议修葺通济堰。他亲临堰区勘视,召集当地士民商议,并率先捐俸带动筹款。通济堰经过整修,恢复了灌溉功能。萧文昭又与丽水县丞、堰长等商议,在碧湖龙庙后建造三间西堰公所,作为堰长、堰董议事办事场所,并设神龛,祀奉对通济堰作出贡献的先贤,建造粮仓,储存堰租。随后又制订《通济堰善后章程》,刻石立碑(今存),完善管理制度。萧文昭到处州任知府的前一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下诏“废科举,兴学堂”,丽水莲城书院改成的崇正学堂改为处州中学堂,就是丽水中学的前身。萧文昭到任后视察学堂,见校舍简陋,便捐赠银元250元,扩建学舍,并创建种植学堂、阅报所和图书馆。又拨款令丽水知县黄融恩开办劝学所。处州所属各县,也相继开办学堂,但资金匮缺,十分困难,萧文昭遵照先祖父母、先父母“鬻田兴学”的遗训,写信给善化老家的亲属,叫他们变卖田产,汇来解湘平银1485两,全部捐出用来办学和充实图书馆。这一义举深得民众和省署称赞,浙江提学使支恒荣认为萧文昭“摄篆处州,实心任事,提倡学务,不遗余力”,“仰承先志,由原籍变卖田产捐银补学,洵属难能可贵”。奏请朝廷在其家乡建立牌坊旌表其先祖父母、先父母和萧文昭。
萧文昭于三十三年(1907)八月离任。三年后,即宣统二年(1910),九月,再次来处州任知府,并兼丽水知县。这时,腐朽的清朝已经穷途末路,走到尽头。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11月初,浙江宣布独立;11月25日,吕逢樵从缙云壶镇率领光复军光复处州府城。萧文昭作为最后一位处州知府,随着清朝的灭亡离开处州。他虽怀爱国、惠民、济世之心,很想做一番事业,但生不逢时,仕不逢时,壮志难酬。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个人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