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熙(?-约1905),字寅臣,四川宜宾人。咸丰十年(1860)进士,分入工部,因没有空缺,一直不能补职,人谓之“苦守寒窑王宝钏。”直到同治七年 (1868)才补主事,后升员外郎。曾多次以部郎身份为主考官。光绪十八年(1892)外放处州任知府,七月到任。第二年调知台州。三年后,即光绪二十二年(1896)八月,台州知府任满,再次调处州任知府。
赵亮熙“性刚直,风裁峻整,果毅有为”,文牍案卷必亲自披阅。处理政务只求合乎情理,不拘泥于现成的惯例。传说他审理案件常常不在府署大堂上,而在府衙前面的广场上公开审判,起到警示、劝诫、教化作用。他常常穿着便服,不带随从,一个人走街串巷,了解民情。“遇勤苦者,辄加奖恤”。民间传说,某天,他在厦河门外铜牌桥边见到一块地的毛芋长得特别好,便询问正在地里劳作的那位农民,听了农民勤劳耕作、细心管理的介绍,便赏了他两块银元。有个郊外的农民,每天一早挑柴进城卖,卖了柴挑一担粪肥回去,常常被赵知府碰到,每次都赏给他几文钱。这些事不胫而走,传为佳话。
赵亮熙关注教育,每逢书院课考,他把生员召集到府署,关门让每人写两篇文章、一首诗,第二天早晨交卷,他亲自校阅批改,评定等级次第。他劝勉生员力学必以敦品笃行为先。“训诲勤恳,无异父师之诏子弟焉”。处州距离省城遥远,每逢“宾兴”——清朝惯例,地方官设宴招待赴省应乡试的士人。一些贫穷的读书人,因没有路费,不能去赶考。赵亮熙设法为他们筹措路费,设宴为所有赴考之士饯行,“礼貌有加,士气咸奋”,增强了考生的信心和勇气。
赵亮熙“操守清廉,爱才若渴,”但是“严于嫉恶,见人稍不循礼法,”就当面斥责毫不宽容,因此,人们都忌惮他的威严。他管束和治理府中吏胥十分严厉,使得 “蠹役奸胥望风敛迹”。
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瓯江流域各处连日暴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七月廿日、八月十日两次洪水淹漫府城,城厢内外水高数丈。东郊盆地和碧湖平原基本绝收,“嗷鸿遍野”。赵亮熙紧急开启常平仓、预备仓和义仓,平粜、借贷、赈济,但仓廩全罄尚不能渡灾。饥民涌入府署。碧湖饥民将不肯平粜稻谷的财主戴高帽游街。赵亮熙向省台请求拨款向外地购粮,获准。于是“按户赈济,灾民赖以存活。”
府城厦河一带紧临大溪、好溪两水,暴雨季节常被浸漫。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赵亮熙首先捐俸倡修水障,并拨府库钱3000缗(每缗1000文,计300万文),组织民工修筑,水障建成,厦河民居、田地免受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