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亨咸,字吉偶,号邵村,安徽桐城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授丽水知县。当时刚经历改朝换代和抗清战事,尤其是顺治三年(1646)六月,明勋戚方国安反清失败,兵勇溃散,退入丽水,败兵大肆抢掠,丽水男女纷纷逃亡,丁口大减,田地荒芜,一派破败景象。方亨咸到任后,采取各种优惠办法招彳来外逃农户回乡,恢复农业生产,如发放耕牛、粮种,在一定年限内免去他们的赋税徭役等。外逃者相继回乡,人口逐渐增加。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他推行保甲法,强化治安,招收青壮年组织乡兵,并经常训练,加强了御寇能力,使得周边地区的盗寇不敢侵犯丽水县境。
方亨咸重视教化,常和儒生们在一起讲论经书儒学,因此士人都很喜欢和他接近,他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威望。
方亨咸重视水利建设。他见东郊好溪堰严重崩坏,影响灌溉和城中用水,就捐银备料、雇工,组织民众重筑堰坝,垒石修堤,引水入渠。并设北堰、小堰、东堰,将好溪渠分为三派支流,灌田二万余亩。百姓念其恩德,将好溪堰改名为“子来堰”。典出《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意思是民心归附,如子女趋事父母,不召自来,踊跃参与。
顺治六年(1649)春天,方亨咸下乡劝农(旧时,县令每年春天到民间劝导农民下田耕种,称“劝农”),到了西乡(今碧湖一带),召集父老,慰问辛劳,询问百姓利害疾苦。父老们诉说近几十年战事不断,当官的把做官看成住旅店,没有心思顾及水利,而溪水长年累月奔流侵蚀,通济堰有的地段被冲,有的地段干涸,水不再在原来的堰渠里流淌了,什么地方好流就往什么地方流,年年有旱灾,苦煞了西乡百姓,修缮通济堰是当今头等大事。方亨咸到实地察看,认为应趁堰渠尚未大坏时作一次修补,现在只需花时3个月,费用万缗,便可修复,否则,让它颓败不问,总有一天会全面崩溃,酿成大患。他倡言由各都图受益农户投工、出钱,推选有德望的老人主持,全面修复堰渠。在方亨咸倡导下,官民协力,于春夏之交动工,当年秋天完工。
方亨咸宦绩卓著,调京任刑部主事,累官至御史。
方亨咸的父亲方拱乾,字坦庵,明朝天启年间进士,官至左谕德兼侍读。入清后官少詹事。为詹事府官员,掌管经史文章之事,充日讲官,编修书籍、典试、提学等事。与翰林院官相同顺治十四年(1657)因江南主考官方端,以联宗之故取中方拱乾五子方章钺,同主考官龚勋等亦有舞弊。事实败露,主考官、同主考官18人全部处绞刑,举人方章钺等8人各责40板,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流放黑龙江宁古塔城。方亨咸是方章钺的兄弟也受株连,与其父一同流放宁古塔。这就是震惊一时的江南丁酉科场案。后来,方氏父子均获释放归。
方亨咸好文学,精于诗词,擅长书法。康熙中期是方亨咸从艺活动兴盛期。他善书法、治印,尤其精于小楷,兼长山水、花鸟画。著有《邵村诗集》、《塞外乐府》、《楚粤使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