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应龙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莲都歷史人物》
唯一号: 111930020220000281
人物姓名: 潘应龙
人物异名: 字:翼虞
文件路径: 1119/01/object/PDF/111910020220000012/001
起始页: 0245.pdf
性别:
时代:
籍贯: 福建莆田

传略

潘应龙,字翼虞,福建莆田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以进士授丽水知县。到任后以裕民为本,深入民间了解民俗、民情,得知有的地方民风懒惰,潘应龙亲自到田间耕作,劝勉农民勤力耕种,转变了地方风气。正遇天灾,粮食歉收,赈济饥民,过去由吏胥随意确定救济多少,乘机从中徇私。潘应龙亲自了解灾情,逐户按实情赈济,做到公平、合理,并避免奸吏侵贪。 丽水地处山区,土地硗瘠,产粮无多,因而不能普遍建立社仓、义仓,以济青黄不接。为了有备无患,县里设立常平仓和预备仓。常平仓,是粮荒时平抑粮价的储粮仓廩,定例每年米贵时减价出粜,以平抑粮价,米贱时籴还其数,以“存七粜三”为准。每年秋收后,用粜米所得的钱在本县采买粮食归仓,也可避免谷贱伤农。还规定府、县官员在额贮之外也按例捐谷,知府、同知、知县每年捐2至5石不等。因此,常平仓储粮额逐年递增。预备仓,始创于洪武初,是明代各地方政府为储藏赈济粮的粮仓。各地方官府以备荒为名,选派老年乡民运钞在农村购粮、储粮,每县设东南西北四所,遇到灾荒,就近借给民众。永乐年间,下诏将预备仓从乡间移至县城内。存粮大都在春末贷给农民,秋收后收回,并收取一定利谷,类似借贷。这两种储备粮仓对于平抑粮价、度过春荒是很有作用的。但也成为奸胥猾吏和土豪劣绅对农民进行额外剥削,借以肥己的工具。多年来,丽水县经管常平仓、预备仓的豪门大族,恣意侵吞钱粮,到潘应龙主政时,两仓的钱粮已经所剩无几了。潘应龙明察暗访,核实赈册,查清事实,然后将侵吞钱粮的豪右传唤到堂,严定期限,责令如数追补归还。于是,常平仓、预备仓储粮得以充实,为丽水百姓荒年减轻灾难做了好事。 两年后,潘应龙擢升南京刑部郎中,离开丽水。

知识出处

莲都歷史人物

《莲都歷史人物》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为《莲都历史文化丛书》之三,《莲都历史人物》虽类似地方人物志,但它更倾注于历史文化。在真实性的前提下,还要兼顾可读性,要让读者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并受到文化精神的熏陶。因此,本书不拘泥于人物志的体例和文字风格,要从简历式的框架中跳出,尽可能使人物丰满一些。这种尝试能否成功、能否得到读者的认可,还需在实践中检验。而且,因受史料缺失的限制,对不少人物的叙写也难以完全做到这一点。

阅读

相关专题

知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