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良枢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莲都歷史人物》
唯一号: 111930020220000280
人物姓名: 樊良枢
人物异名: 字:尚植;号:致虚
文件路径: 1119/01/object/PDF/111910020220000012/001
起始页: 0243.pdf
性别:
时代:
籍贯: 江西进贤

传略

樊良枢,字尚植,号致虚,江西进贤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三十五年(1607)授丽水知县。“始至,问民间疾苦,首革羡余。”羡余,是唐朝以来,官员以上缴赋税盈余为名,向皇室进贡的税款。后来成为官府通过加重赋税、贩卖商品、克扣俸禄等手段,聚敛钱财,堂而皇之与上司分享不义之财的名目。樊良枢到任后,在民间询问疾苦,得悉这是加重百姓负担、官员公开搜括民财的弊政,于是革除了羡余,减轻了百姓负担。他“省徭薄罚,与之休息”。尽量少派徭役,少施刑罚。他到任前,丽水生员到省城参加乡试,多年没有人中举。他“敦明庠序”,亲自到县学教诲生员,严肃教规,整饬学风,“士知兴学”,当年便见成效,进省乡试三人中举。 樊良枢来丽水时,通济堰由于堰闸腐朽,崖石被冲,渠道多处淤塞,上源和中源水淹稻田,而下源却无水浇灌。管理堰渠的乡绅十多人到县衙递送呈词,陈述堰情。樊良枢当即“单车裹粮”赶到堰区,向民众“详加谘访”,并亲自到上、中、下三源巡察现场,将堰、渠、斗门、船缺、闸门、石函、概、崖岸等设施损坏情况勘查得一清二楚。他还了解到堰渠附近农户多年不按堰规疏浚水道,水渠逐渐被沙石淤塞,各人又自图方便,或壑或防,以致水道深浅不一,而且形成水渠高而河道低,水行不畅。农户为争水求活,不顾水性,乱挖乱堵,十分混乱。樊良枢决意大修通济堰,他按农户计亩定工,将疏浚水渠、挖掘泥沙所需劳工分摊到户,取之于民,而购置木石、修理司马庙的费用由官府支付,动支寺租官银20两,并由堰区田户每亩出银3厘,作为工匠之费。他的方案得到行省和州府的支持,处州府、温处道、丽水县都颁发了牌示。知府郑怀魁还捐俸百缗助修。万历三十六年(1608)三月开工,“当年工成而落之”。然后,樊良枢又主持整修了离通济堰5里多的金沟堰。他根据修筑通济堰的实践和了解到的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制订了《丽水通济堰新规八则》,使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樊良枢是江西进贤人,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两人是江西老俵。十年前,汤显祖从遂昌知县任上弃官回乡,居家写作。樊良枢修成通济堰后,派人赴临川请汤显祖写修堰记。汤显祖听了来人的详尽叙述,勾起他十多年前往来于遂昌与府城之间,路经堰区的回忆。想到当年在保定遇到一位姓吕、碧湖一位姓汤的父老,对他讲起通济堰多年芜废不治,粮食减收,生活艰难,叹息而去的情景。如今得知樊良枢半年内就将通济堰从堰头修到白桥出水口,堤坝、渠崖、斗门、石函、塘、概都修葺一新,百姓欢乐,十分高兴。欣然命笔,写了《丽水县修筑通济堰记》(有铭),给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文献。 后来,樊良枢调仁和县(治所今杭州)任知县,“两地交立祠祀之。”后荐升浙江儒学提举,曾到处州,在丽水县学为生员讲解《孟子•良知》,并赋五言诗《=山讲堂讲孟子良知章》。此诗刻石于=山县学。樊良枢后擢刑曹,出为云南副使,改浙江副布政司使。著有《樊致虚诗集》。

知识出处

莲都歷史人物

《莲都歷史人物》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为《莲都历史文化丛书》之三,《莲都历史人物》虽类似地方人物志,但它更倾注于历史文化。在真实性的前提下,还要兼顾可读性,要让读者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并受到文化精神的熏陶。因此,本书不拘泥于人物志的体例和文字风格,要从简历式的框架中跳出,尽可能使人物丰满一些。这种尝试能否成功、能否得到读者的认可,还需在实践中检验。而且,因受史料缺失的限制,对不少人物的叙写也难以完全做到这一点。

阅读

相关专题

知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