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禔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莲都歷史人物》
唯一号: 111930020220000264
人物姓名: 王禔
文件路径: 1119/01/object/PDF/111910020220000012/001
起始页: 0221.pdf
性别:
时代:
籍贯: 扬州

传略

王禔,扬州人。北宋政和(1111-1118)年间任丽水知县。为人礼厚仁爱,清廉诚信,在他的影响下,县吏都能奉公守法,不敢刁奸妄为、欺压百姓。他重教化,轻刑罚,对囚犯讲仁德,春节期间放他们回家与家人团聚,限定时间回来。对那些乡里有恶行的人,重在劝诫,大多都能改邪归正,老老实实从事正业。他常到民间访耆问老,了解民情。 通济堰是我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成功典范,现为国家级文保单位。通济堰拦截松阴溪水入渠,灌溉碧湖平原。离进水口一里多的堰头村东,有一股来自泉坑的水由北而南,横穿干渠。坑水从山上夹带下来的泥沙乱石常常壅积在渠中,尤其是遇到暴雨、洪水,泉坑冲下的湍沙怒石,堆积如山阜,几乎将干渠堵塞断流。每年都要投入大量民工清淤疏浚,费工上万,农户不堪重负。 王禔了解泉坑水的祸害,决心让百姓“受其利而去其害”,便向各方征询治淤良策。县学助教、丽水人叶秉心提出建造石函,导引坑水入大溪的办法。函就是匣子,石函就是用石板做成上方和两头不封口的石匣子,是一个凹形的“渡槽”。把石函横压在水渠上,形成“十”字相交,石函一端与泉坑水相接,另一端通向大溪。引坑水从石函中流过,堰渠在石函之下,渠水、坑水各行其道,“坑水不犯渠水”,互不相扰,可谓“水上立交桥”。王禔采纳了叶秉心的建言,令田亩多、受益大的业主捐钱,一般农户出工,共同建造石函。王禔得悉离堰50里外的桃源山石质坚硬耐腐蚀,便亲自带领民夫前往采运,并自己设计石函图形,以求一劳永逸。 石函建成后,王禔又在离石函2里多处修建了斗门(亦写成“陡门)。斗门就是调节水量的闸门,遇洪水及暴雨,即挑开闸门,免致洪水、沙石入渠;天晴水落,开闸放水入渠,灌溉田亩。从此,干渠不再淤塞,“工役疏决之劳自是不繁。”因为支撑石函的桥墩立于堰渠中,干渠形成三个桥洞,民间就称它为“三洞桥”。至今,凡到通济堰游览的人,都会逗留在三洞桥前,对800多年前创造水上立交的叶秉心、王禔的聪明智慧赞叹不已。 绍兴(1131-1140)年间,王禔又以朝散大夫任处州知州。后,王根被祀于名宦祠。

知识出处

莲都歷史人物

《莲都歷史人物》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为《莲都历史文化丛书》之三,《莲都历史人物》虽类似地方人物志,但它更倾注于历史文化。在真实性的前提下,还要兼顾可读性,要让读者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并受到文化精神的熏陶。因此,本书不拘泥于人物志的体例和文字风格,要从简历式的框架中跳出,尽可能使人物丰满一些。这种尝试能否成功、能否得到读者的认可,还需在实践中检验。而且,因受史料缺失的限制,对不少人物的叙写也难以完全做到这一点。

阅读

相关专题

知县
职位
知州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