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莲都歷史人物》
唯一号: 111930020220000256
人物姓名: 李邕
人物异名: 字:泰和
文件路径: 1119/01/object/PDF/111910020220000012/001
起始页: 0203.pdf
性别:
时代: 唐朝
出生年: 678年
卒年: 747年
籍贯: 扬州江都
亲属: 李善

传略

李邕(678-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今属江苏)人。他的父亲李善,“淹贯古今”,曾因作《文选注》而形成“文选学”。李邕年轻时就很有才气,当父亲问他对《文选注》的看法时,他认为父亲的注本“释事而忘意”,便“附事见义”另作注释,结果父子两本书并行于世,成为佳话。武后时,李邕以“文高气直,才任谏诤”被授为左拾遗(谏官)。中宗复位后,屡擢屡贬。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因他为人“刚强激烈,屡忤权贵,数遭贬斥。”开元三年(715),宰相姚崇以“险躁”奏天子,李邕被贬为松阳县令,在赴任途中改为栝州司马。这是李邕第一次贬到栝州为官。唐代,州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一般为六品,不参与政事,等同闲职,大都用来安置朝中被贬谪之臣。所以,李邕在栝州司马任上,无所事事,以饮酒赋诗,流连山水打发日子。不久,朝廷起用他为陈州(今河南沈丘)刺史。在汴州(今开封)他遇见玄宗,玄宗曾耳闻其文名,数召为赋诗词,结果很得皇帝欢心。本来有了升迁的机会,可是又被仇家诬陷,竟被判处死罪,下狱当死。幸亏许州(今河南许昌)贫民孔璋上书代命才免死,被贬到遵化(今河北遵化)为县尉。后又被流放岭南戍边。因戍边中立了战功,升为澧州(今湖南澧县)司马。开元二十三年(735)迁任栝州刺史。这是他第二次到栝州做官。 李邕经历了这些坎坎坷坷,磨练了他更加爱民亲民和嫉恶如仇的品格。《新唐书》、《处州府志》称赞他在栝州刺史任上“重义爱士,喜兴利除害”、“兴利除害,抑强扶弱,郡人咸服。……以书翰超于时,又号'翰林六绝'”。可见他确实为栝州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可惜史书记载语焉不详,缺乏具体叙述。李邕“抑强扶弱”必然要得罪豪门强族,因此他又遭到诬陷,朝中一些仇家便乘机攻讦,他差点儿被问罪。幸亏玄宗“识其才,下诏不劾”,将他调离栝州了事。因为他当过栝州刺史,人称他为李栝州。晚年任北海(治所在剧县,今山东昌乐县西)太守,后人也称他为李北海。 李邕嫉恶如仇,不与权贵结交,口蜜腹剑的宰相李林甫很忌恨他,就罗织罪名构陷他。天宝六年(747),70高龄的李邕在北海刺史任上被就地杖杀惨死。杜甫为痛悼他写的《八哀诗》,读来催人泪下。 李邕是著名书法家,尤擅以行楷写碑,取法二王(羲之、献之)而有所创造,笔力沉雄,自成面目,李阳冰称他为“书中仙手”,对后世影响较大。他在栝州时,城西北的三岩胜境是他常去之地。三个“类屋”的岩洞一字排开,居中的白云洞前,如注的瀑布,高屋建瓴,气势磅礴,令他心旌飘动,于是挥毫写了“雨崖”二字。每字直径四尺左右,名款每字近一尺,摩刻于白云洞前潭边一块巨石上,其阴有宋郡守刘泾诗刻,为三岩更添光彩。上世纪40年代,摩崖巨石被日寇飞机轰炸震落水潭中。直到1963年才得以重见天日,置于潭畔。李邕“雨崖”留墨为三岩寺增添了文化底蕴。 李邕善写碑文,世人争相奉金帛求书,“前后所受巨万计”,但他“资质豪放”,将所得钱财用于“拯孤恤贫,救乏周惠”,因此“家无私聚”。他任栝州司马时,应叶法善之请为其早已离世的祖父叶国重(叶有道先生)撰写碑文并书碑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并见于《处州府志》。《叶有道碑》被誉为“书中仙品”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知识出处

莲都歷史人物

《莲都歷史人物》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为《莲都历史文化丛书》之三,《莲都历史人物》虽类似地方人物志,但它更倾注于历史文化。在真实性的前提下,还要兼顾可读性,要让读者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并受到文化精神的熏陶。因此,本书不拘泥于人物志的体例和文字风格,要从简历式的框架中跳出,尽可能使人物丰满一些。这种尝试能否成功、能否得到读者的认可,还需在实践中检验。而且,因受史料缺失的限制,对不少人物的叙写也难以完全做到这一点。

阅读

相关专题

县令
职位
司马
职位
刺史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