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教育问题1983年5月25日,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共中央〔1983〕16号),结合全县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教育组进行了座谈,对教育工作中的偏向做法提出了看法,指出丽水县教育为什么质量低,主要在于基础差,偏重升学率,违背教学规律,建议领导重视并采取必要措施。
讨论丽水经济振兴问题1984年7月23至24日,县政协举行七届二次常委(扩大)会议。委员们就当前的改革和如何振兴丽水经济进行了讨论。县委书记毛留荣就县委提出以发展乡镇企业为突破口,把丽水经济搞上去的决策而恳请政协委员献计献策。委员们进行了热
烈的讨论,大家结合丽水实际,表示要为支持发展乡镇企业作出积极贡献。大家认为:要把丽水经济搞上去,首先要把当地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解决科技人员的实际困难,使科技人员安心丽水工作。其次,由于丽水地处山区,信息不灵,要让科技人员有一个进修学习更新知识的机会,同时人事劳动部门对科技人才要用其所长,因才使用。
县政协常委、丽水医疗器械教具厂厂长吕迪轩,专门撰写了《我对发展乡镇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办厂经验,提出了发展乡镇企业应注意的问题。这个材料在简报上刊出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许多与会委员都发挥各自所长,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和好建议。
讨论丽水县经济体制改革问题1984年11月22至24日,县政协七届常委会举行第三次会议,认真学习讨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与会者认为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及时,是形势发展的必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明确了中国发展的方向,并表示要积极投身改革,为改革献计献策。
讨论电力建设问题1985年8月26日,县政协在工业科技组调查考察的基础上,汇总了有关材料,形成了题为《我县当前电力建设几个问题的建议》,直接提供县委、县政府领导参考。《建议》分三大部分:1、电网建设基本情况和用电供需矛盾;《建议》认为:自1981年7月全县电网联入华东电网以后,电力余缺得到了调节,然而由于经济迅猛发展,乡镇企业、铁路建设、人民生活用电的急剧增加,用电供需矛盾突出,已造成全县生产损失,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2、全县电网建设薄弱环节;全县大部分电站为径流电站,受降雨量的影响,而限制了正常发电,这是一;二是目前输电线路能力已达限额,而负荷又增加快,不得不在用电高峰和枯水期对工业采取限电;三是变电能力不足,限制工农业生产发展;四是大电网分配丽水县用电计划远远少于实际需要。3、措施和建议;要解决用电供需矛盾,促进工农业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提出如下三条建议:一是要求大网增加统配电量1200万度计划,减轻购入加工电价的负担;二是抓紧大网与220KV丽水变电所的电网配套的碧湖、城东变电所基建工作;三是解决增容碧湖变电所和新建城东变电所需要的120万元资金,由县政府统筹解决。
讨论环境保护问题1985年7月,县政协工业组就本县环境保护问题,举行专题座谈议政。委员们认为:在县委、县府、县政协的重视及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环境保护工作已取得进展。仅1984年用于治理“三废”投资就达26万元,是1973年至1977年环境保护治理资金的2.7倍,省、地、县下达老企业限期治理16项,已完成6项,实施3项。然而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工业废水对环境危害很大;二是城内环城河、丽阳坑和好溪普遍遭到污染;三是生活工业废水和医院污水污染。上述污染不仅污染了地表水,而且也污染了浅层的地下水,由于瓯江水系不仅是全县工业、农业、渔业用水的主要水源,也是沿江人民生活用水的水源,水质被污染后,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鉴于上述情况,委员们建议:一是首先做好水质环境的保护,解决蔬菜等农作物污染问题;二是采取措施处理好化肥厂废气废水,作为本县重点治理项目,纳
入经济发展计划,争取1986年治理三废达到国家标准。三是有计划地做好城镇分散处理生活废水方案,对每片新开辟的住宅区有一个完整的小处理系统;四是加强管理,健全法制,增强人民群众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建议设立局一级管理机构,扩大充实环境管理与监测人员编制,以适应城市环保的要求。
讨论丽水撤县建市问题1986年3月27日,县政协七届三次全体会议召开,3月28日下午,中共丽水县委邀请出席县政协三次会议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政协委员代表座谈,就撤县建市有关问题和今后工作征求意见。县委书记毛留荣、县长张福新、副书记樊宝兴、政协主席于成章、县委统战部部长王毅等领导出席。张福新传达了省政府关于国务院批准撤消丽水县,建立丽水市(县级)的通知。委员们经过认真讨论并提岀意见建议。同时县政协七届三次会议就撤县建市后有关问题作了决议:即从4月2日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丽水县第七届委员会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丽水市第七届委员会。县七届政协委员改为市七届政协委员;县七届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以及各委员会、工作组的主任、副主任、组长、副组长均改为市七届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常务委员、各委员会、工作组的主任、副主任、组长、副组长。原发政协丽水县七届委员会《政协委员证》继续有效。
讨论撤县建市后丽水城镇总体规划的调整问题1986年3月,国务院决定撤销丽水县,建立丽水市(县级)以后,丽水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作相应的调整,各界人士十分关心,政协发挥自己的优势,为丽水市城镇建设献计献策。政协七届九次常委会决定开展一次全面的城镇建设考察调查工作,从1986年7月上旬开始,历时近两个月。市政协专门组织委员和各界人士共210人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先后召开19次大小会议,市政协工业组、农林组、医卫组、文化组、工商组在掌握材料、实地察看的基础上,就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撰写调查考察报告,各组分别就丽水市城市建设和布局、给排水、环境卫生、绿化范围和布局、旅游资源开发、防洪措施、环城河利用、小商品市场和粮油市场设置等各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中共丽水市委、市政府领导于10月25日专门召开会议,听取了市政协关于城镇建设的考察意见和建议。12月1日,分管城建的副市长沈广尧专题向政协各组反馈了城镇建设专题考察意见和建议。
讨论县“七五”计划在县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全体与会委员认真听取了副县长沈广尧代表县政府所作的关于丽水县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委员们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认为:在全县人民团结奋斗和努力工作下,我县已经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六五”计划。国民经济保持着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好势头,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县城乡出现了繁荣兴旺的景象。委员们认为:七五计划的制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改革和建设任务,是我县实现小康水平的重要步骤。切实完成这个计划,将为本世纪未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委员们认为:全县实现第七个五年计划具有充分的有利条件,但是也要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阻力,特别是工农业基础薄弱,因此要继续发扬愚公精神,发扬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振奋精神,埋头苦干,努力去夺取新
胜利。
讨论丽水经济发展战略1988年上半年开始,丽水开展了生产力标准讨论,市委领导专题向政协提出决策咨询,要求政协就丽水经济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专题研讨,请各界政协委员对丽水市经济发展战略提出自己的见解。市政协常务委员进行了专题研究,认为这是一次议大事的高层次的政治协商活动,是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全体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发挥整体功能作用的好机会。政协各工作组、各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们冒高温酷暑,深入调查考察,共写出论文17篇,从不同专业、不同角度,对丽水市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其中“关于工业兴市”、“关于利用本地优势发展电力”、“关于恢复和发展油茶生产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决策和部署全市工作中,采纳了这些意见和建议,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纪委领导及市属30多个部门领导共100多人,专题到会听取了委员们的调研意见。
讨论《丽水市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1995年丽水市政协对《丽水市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编制表示了极大的关注。通过政协委员座谈和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有关专业人员作调查研究的基础上,9月28日~29日市政协举行第十二次常委会,对《纲要》(送审稿)进行了会审。会议一致认为《纲要》的制定是丽水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为丽水市“九五”时期和下世纪初提出了奋斗目标、战略及实施计划,对丽水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与会者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1、“八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评估,要看到深层次矛盾和存在的问题,如:工业存在“快速发展,重点产品形成规模”和企业整体素质,效益不高的矛盾;农业存在综合开发成绩显著”和农业内部投入机制和积累功能较弱,科技含量不高,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矛盾;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快速一面,但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滞后,制约矛盾仍很突出;外资、外经工作有形势喜人,但也存在着软环境欠佳,外资到位率不高,外贸商路不多等情况;市场建设确有长足发展一面,但也存在有场少市、相互排挤、管理无序等问题。人民生活既有明显改善的一面,但也存在着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价格高位运行,工薪阶层的部分人生活水平下降等情况。2、指导思想与战略重点;《纲要》指导思想、思路要从丽水实际出发,才能提出盘子,选好路子;3、科技教育。应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上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教育投入应体现优先发展教育的国策。除“普九”与扫盲之外,应大力发展幼儿教育、普及高中教育。九五期间创办幼儿师范学校,积极扶持社会办学,逐步提高教师待遇。4、工业经济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应抓好三点:一要解决企业家(经营者)队伍建设问题;二要加强技术改造;三要注重发展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产业。5、继续抓好农业的综合开发。应做好两篇文章,根据市场需要,发挥山地优势,大力发展名、特、优、新水干果、食用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如蔬菜加工、竹笋加工,以带动农业的发展。6、集镇建设与乡村建设。城市与集镇建设,重点在城市应调整为城市与集镇建设并重。发展集镇经济应从集镇现有产业优势或形成产业优势的趋势和潜力、集镇应具的功能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出发,建议:碧湖镇,水阁镇,联城镇,老竹镇、双溪镇应依托交通条件的改善发展经济。
7、外经、外贸工作应分步骤有重点地扶持、发展我市一批有优势的出口主导产品,扩大批量,提高档次,形成专业化集团性的出口生产基地。8、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浙西南中心城市在建设中应强调绿化,扩大绿化面积。重视云和至石门洞旅游带中丽水段的风景建设;切实解决丽水市民饮用水受污染的问题;在城市增容中还是应尽量保护耕地;交通电力建设是制约丽水市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是建设重点;继续大力开发瓯江水力资源,搞好瓯江综合开发,积极引进外资。
讨论撤镇设办事处方案2001年2月25日,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就撤销城关镇设置街道办事处方案进行讨论。会议由单希甫主席主持,区委常委、副区长雷春茂,区委常委、城关镇委书记陈景飞到会就撤镇设办事处方案作了说明。与会委员针对撤市设区以后出现的新情况,着重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加强社区管理和街道办事处的设置规模、范围划分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徐昆、徐惠仁、刘世明等参加讨论。
讨论“十五”计划发展纲要2001年2月6日,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莲都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发展纲要(草案)》进行专题协商讨论。会议由单希甫主持。徐昆、徐惠仁、刘世明等参加了讨论。副区长李卫良首先在会上作《莲都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发展纲要(草案)》的起草说明。与会委员积极发言,就今后五年莲都区区划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科技教育、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
讨论“招商引资合力兴工”根据市区合力兴工、招商引资工作部署,区政协积极开展这项工作。为创建莲都区招商引资、合力兴工的环境,区政协从文革后政协恢复以来,就对莲都区工业生产进行多次调查研究,并提出建议,2001年就以建议案的方式提出工业建设问题。2003年6月区政协专题召开招商引资项目推荐介绍会。会上区政协主席朱祖新在会上就招商引资、合力兴工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进一步认识招商引资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它作为政协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任务,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要发挥政协联系广、朋友多的优势,千方百计加大招商引资总量,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努力争取多方朋友来莲都投资办企业;三是要积极带头,力争完成区政协机关的招商引资任务。为了更快发展莲都工业,区政协主席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多次开展工业情况调查。如开展“拓展莲都工业经济发展空间”的调研,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发展战略”的6条建议等等,同时对工业园区工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为莲都区工业的发展作岀了贡献。
讨论和实践“三区战略”和“三大计划”2003年底,市委一届十次全会正式确定了“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的“三市并举”发展战略,莲都区委结合实际,也确定了“三区”发展战略,区政协多次举行常委会议学习讨论,把主要精力放在实施“三区”战略和“三大计划”中共商大计、规划要事、献良策上来,放到建设“平安莲都”上来。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态势。在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动员政协广大委员群策群力,扎实工作,多作贡献。
讨论“十一五”规划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规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规划的一
年。区政协按照区委提出的服务市区、突破难点、攻坚克难、善作善成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区战略”、“三市三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召开了区政协十二届十一次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区政府关于我区“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的起草说明,讨论并提出对莲都区“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的修改意见,常委们积极建言献策,分别就“十一五”规划的预期目标与工作目标,需要正确把握的原则,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等问题,与区政府领导面对面协商,为进一步完善莲都区“十一五”规划献计献策。
讨论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2006年6月7日,区政协主席会议就莲都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问题进行协商讨论。会议听取了区政府副区长吴小平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情况通报,与会同志进行了广泛深入协商讨论,就莲都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一是深入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把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上来,上下形成共识,确保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顺利实施;二是对新建的乡或新建的镇,乡名和镇名要更好地体现历史沿革、人文地理、社会知名度和群众认可度,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确定;三是调整工作必须依法依规稳妥推进;四是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要注重强调区域干部任用的连续性;五是要加大被撤乡镇的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