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人文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区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810
颗粒名称: 第四篇 人文科技
分类号: F204
页数: 55
页码: 295-349
摘要: “人杰地灵”,莲都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交通人。交通战线上众多的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为交通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丰功伟绩,推动了莲都社会经济繁荣兴旺。对历史人物,由于史料贫乏,仅择要记其事略,纂为简介,当代人物则依据生不立传原则,有的仅作先进事迹介绍,同时取市级以上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列为简表, 以资褒彰。
关键词: 人文科技 技术管理

内容

技第一章人文
  “人杰地灵”,莲都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交通人。交通战线上众多的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为交通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丰功伟绩,推动了莲都社会经济繁荣兴旺。对历史人物,由于史料贫乏,仅择要记其事略,纂为简介,当代人物则依据生不立传原则,有的仅作先进事迹介绍,同时取市级以上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列为简表, 以资褒彰。
  第一节立传人物
  段成式字柯古,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唐大中年间(847~859),任栝州(处州)刺史。组织民众整治缙云至丽水的恶溪(即今好溪)航道,既灌农田,又通筏舟,大中十年(856), 在县东10里立“好道庙碑”,并自撰庙记。史书以“有善政,水怪潜去,民谓之好溪”颂其功绩。
  关景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宋元祐(1086-1093)间以左朝清郎知栝。州境河道多滩汇,能覆舟。景晖命疏凿以利舟筏往来。元祐壬申(1092)重修通济堰,创叶穴以走暴涨淤沙”。修建占、南二司马庙,自作记,以“弊而能变,变而能复”的辩证观点,激励后人同水患作斗争。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吴郡(今苏州)人。南宋乾道四年(1168)知处州。冬,倡修丽水小水门外济川浮桥,用木船72艘,横梁36条,铁索贯联成浮桥,后改名平政桥,又将废浮图田50亩作为修桥经费。倡修通济堰,置堤闸49处,立堰规19条,妥善处理农田灌溉与通航的矛盾。立义役法,“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以减轻徭役害民程度。
  应元衮宋嘉定十年(1217)知处州,次年即动议修平政桥。桥成未匝月,被大水冲毁。“乃议重建。起仲夏,讫孟秋。公无一日不在桥也”。当时郡厅岌岌可危,他不急于修理。“视民之无桥以渡,甚于己之无宫室以处”。这种“急于民而不急于己”的精神,世代受人赞颂。
  何钢丽水人。独资建造桑溪村的延福桥,并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主持改造大鹤岭险道。“辟路于山麓,遇坑水处则竖石为步,架木为桥,延袤八里而远,且中路建亭,以资憩息。拨田募僧以备茶汤。往来者称便”。
  游之英蕲水(今湖北浠水)人。明崇祯(1628~1644)初,以举人授知县。“修好溪、通济二渠及下河、栝苍诸埠,皆捐金为倡。以劳致疾卒。一生清廉,宦橐萧条,几不能归其榇焉”。
  刘延玑字玉衡,号在园。满州镶红旗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任处州知府。长才伟抱,文采风流。颇能体察民情,关心民生大事。他“为邦自古忌因循,独驾熊车问俗频”。对丽水“不通车马不通帆,半在风林半在岩”、“谋生沙里三斤铁,治产云中数亩杉”的边境,深为关切,因而对交通设施十分重视。见下河埠是来往要津,就于下河北岸建馆。往返经括苍古道,见驿馆毁废,即亲临筹划并捐资重建。
  吕宗志丽水保定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捐田21亩余作石牛渡经费,同年又捐助大港头渡田10亩2分5厘,捐助石侯渡田11亩4分。所捐石牛渡的田亩渐次被水冲坍,至民国11年(1922)仅存2亩。宗志的后裔吕调阳继承祖上义行,积上年渡租余款,购置徐姑=田租10石,大林村田租10石零,使石牛渡的开支得以维持。
  曹抡彬字文明。贵州黄平州人。清雍正七年(1729)秋,就任处州知府。到任后咨访利弊,了解到平政桥自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作乱时被毁,代之以渡筏。康熙二十年(1686)渡筏又被洪水冲走。认为,“惟兹桥是急,乃商同僚捐修”。雍正八年(1730)动工,九年(1731)秋竣工。文武绅士捐输,共费银900余两。曹在任时“苏民积困,革除耗米,惩戒博徒…… 凡可以惠地方者,知无不为、为无不力”。
  颜学贤丽水城内人。“清道光六年(1826)捐款六千七百多缗(一千文为一缗)”,把城里府前至大水门,东至虎啸门,西至通惠门,北至丽阳门,东南至下河门,西南至小水门的主要街道,都换上石板。此前,街道“溪石鳞次,举步磊落”。颜学贤的义举,改善了当时城内之交通和市容。
  朱景熙丽水库头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起,先后对通武义的稽勾古道进行加修。草鞋爬勾岭段最为险滑,雨天往往颠踬行人。他“于石堂山凿石通道,上至黄狗盘窝,凡六里”。后又修筑奇峰庵至潘桑园10里。稽勾岭20里磴道亦系他捐修。
  潘绍唐丽水人。清同治年间处州府职员。同治九年(1870)负责督修平政桥十分得力,仅两月即完工。同治十三年(1874),独资重建桑溪村的石拱桥,桥长30.8米,宽3.6米,3孔,全系条石建筑,非常牢固,至1958年仍被沿用作公路桥。县西柳溪的万福桥,咸丰 (1851-1861)间毁于战乱,改用渡船。潘绍唐助田7亩,并建屋3间供渡工住宿及行人歇息。
  叶天籁(1885~1932)字逸响,号一三。丽水河川(今大港头镇河边村)人。曾留学日本,接受孙中山的革命主张。1908年回国后在上海任事,积极为革命奔走。后又参与反袁(世凯)斗争。回乡后以办教育培养人才、改良风俗为己任。1922年,丽水山洪成灾。他协助县知事办急赈,以工赈款700元,修复被洪水冲毁的=头嘴桥。竣工后改名“义赈桥”,并捐集良田5亩作维修经费。县知事李郁芬曾赠以“急公好义”匾额。
  丘远雄广东人。曾任永嘉、永康县长。民国21年至26年(1932~1937)任丽水县长。曾兼任处属公路督察专员、处属公路筹款委员会副主任。为建造丽(水)缙(云)、丽(水)青(田)、丽(水)云(和)公路筹集资金、调集人力,并为修筑丽水至三岩寺、丽水至南明山脚等公路作出努力。曾有“公路县长”之称。
  端木梅璘(1871~1940)原名彬,后改名彧,字梅璘,丽水城内人。清末廩贡生,善书法。曾任处州军政分府秘书、财政主任及龙泉县长等职。退休还乡后,热心地方公益事业,联络地方关心交通的人士,为修建公路筹募资金。集股成立“缙丽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被选为董事长。经他努力,省工程处拨给公司董事会1辆4缸18座福特客车作教练车。民国23年(1934)冬,主持开办了驾驶员培训班,学员60人。后又争取名额,选送学员17名到杭州省公路局“司机养成所”培训,培养出丽水市第一代汽车驾驶员。晚年,曾编修《浙江全省舆图水陆道里记》、《处州丛书》等。
  王继武(1916-1990)曾改名王一五。安徽省凤阳五河县人。回族,中共党员。曾任丽水县委工交部副部长、县机关党委书记等职。1949年5月在衢州汽车站当驾驶员时,得知国民党败兵要劫汽车逃窜消息,主动把汽车分散隐藏,免受损失;秋,冒着生命危险,运送解放军去开化剿匪;冬,又协助公安机关查获武装土匪头子“马司令”。1950年4月调丽水保养场当驾驶员,行驶在不断有武装土匪袭击的丽水一金华公路,出色地完成任务。1951年5月,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浙江省第一届工人劳动模范(一等)。
  孟宪坤(昆)(1925~1971)山东烟台人。原浙江省公路运输局丽水运输处(丽水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吉斯车队驾驶员。1954年安全行车10万千米,1960年安全行车45万千米。并超越完成四定(大修、材料、燃料、任务)指标,成绩显著。1954年被评为金华专区劳动模范和丽水运输处一等模范,1955年被评为丽水县级、浙江省级和全国交通系统先进生产者。1956年5月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林岩进(1956年病故)青田芝溪头人。瓯江木帆船运输社船工。一生行船小心谨慎,做到安全生产,40余年无重大事故。1956年4月出席全国交通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获奖章和奖品。
  严顺风(1888年生,已故)云和县人。丽水县民船运输社(航运公司)船工。安全航行50多年没出重大事故。航管部门曾总结推广他的安全行船经验,写成《八都港险滩放滩法》。1959年7月,台风袭击丽水时,他虽已71岁高龄,仍坚持和年轻船员一同参加抗台抢险。在礁石林立的瓯江上游溪流航行,他使用的船只自然损耗6年左右才大修1年,比一般船只大修期延长1倍左右。1956年被评为全区航行模范,1957年被评为省级先进生产者。
  第二节热心交通建设人物
  建设康庄工程典型人物——江金翠丽水市莲都区老竹畲族镇的东头村,地处老竹镇与巨溪乡交界的半山腰。从乡道路口至东头村的机耕路长1千米,又窄又陡,无法通车。全村96户,340人,耕地12.7公顷(191亩),山林面积102.2公顷(1533亩)。村民以种植西瓜、荸荠、柑橘等为主,2003年人均收入2065元。由于东头村路况差,信息相对闭塞,经济得不到迅速发展,村民生活质量差。村民走的是石子路,住的是泥木房,二三幢砖房也只起点缀作用。姑娘们纷纷嫁到村外,小伙子只得娶云南、贵州的姑娘。有条件的青壮年都外出经商、打工,留在村里的仅剩200余人,每天上山下田, 挑水施肥,只盼一年辛苦的劳作能有个好收成。一旦有人来收购农产品,收购车只能停在山脚的路口,大家一担一担地将农产品从山腰挑到路口,买主挑剩的还要一担一担地挑回半山腰的家。即便如此,只要有人来收购就算不错了。许多买主听说东头村不通车,根本就不来。这条机耕路制约了东头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村民的正常生活。
  “要致富、先修路!”历届东头村干部都有修路的打算,但是东头村是个“空壳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别说修路,就连村里写报告买墨水的钱基本上都是私人垫付的,村干部的误工费更是想都别想。2002年,村级换届选举,东头村产生了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原东头村妇联主任江金翠当选为党支部书记。
  江金翠一上任就有了带头修路的念头。她多次组织召开村双委会议,统一大家思想,把改造东头村机耕路的工作摆上了村两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并马上请丽水市莲都区交通局进行工程测设,结果得出工程预算为59.84万元。“59.84万元”这对于东头这样一个“空壳村”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这时有人劝江金翠:算了,村里的情况你又不是不知道,你都53岁了,一个女人嘛,在家洗洗衣服,烧烧饭,三年一任就过去了。是呀,59.84万元,这么多钱怎么筹呢?工程量大,在家青壮年少,村民生活不富裕,更何况工程牵涉到一系列的政策处理问题,江金翠有点犹豫了。但家人的支持,村民殷切的期盼给了江金翠为之奋斗的动力。“一定要让这条路成为大家的致富路。既然大家信任我,选我坐上村支书这个位置,我就该干村支书该干的事情。”村民代表会上,村民听说决定修路,各个激动不已,看着村民盼望修路的积极性,她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干,而且一定要干好”。村民代表会很快定下了村民每人投义务工的次数和工程款的集资方式。鉴于村民生活不富裕,村里采取集资款可由相应个数的义务工来抵扣的办法。第二天,江金翠到老竹镇政府向镇党委汇报修路工作,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镇政府立刻帮助打了申请资金补助的报告,并把东头村机耕路改造工程列入了镇康庄工程。
  工程必须动工,才能得到补助资金。可是村两委会上定下的分段投标方案,由于工程利润低而使招投标失败,最终只能采用起始路段由村干部牵头,带领村民先动手干的方案。没有承包金,工程启动资金如何解决?为此又专门开了村双委会,会上江金翠带头集资1万元,在她的带动下,6名村干部共集资2.3万元作为工程预付款。2003年9月,东头村机耕路改造工程终于正式启动了。
  修路就会涉及政策处理问题,更何况该工程地质结构复杂,岩石路段居多,拓宽路基需要开岩放炮。本来需要政策处理的问题就多,开岩放炮施工过程中岀现的预算外政策处理问题就更是防不胜防。江金翠亲自主持政策处理工作,在处理过程中,她保持着一位支部书记先公后私的作风。一次放炮,飞射的石块射向一户人家的墙脚,虽没对房子造成多大影响。但户主提出500元的赔偿金。这哪行,资金不够,仅剩的一点钱还要作为放炮员的工资。于是江金翠主动做户主的思想工作,早也劝,晚也劝,终于达成赔偿200元的协议。可当时工程款中连200元也没有,怎么办?“总不能因为200元影响了工程进度!”江金翠二话没说先垫付了。又有一次,石块压坏了一农户田里的橘苗,江金翠又垫付了100元赔偿金等等。这些垫付的钱都是她儿子在外打工寄回来给她的,用江金翠的话说:“我把儿子孝敬我的钱,孝敬给东头村的康庄工程,我现在是这条路的女儿。”在修弯道时,弯道的路坎由于一场暴雨,不慎塌方,埋没了路坎下方的一块地。村里决定用一块集体的地作补偿,但该户主嫌那块集体的地不好,始终达不成协议。又是江金翠,用自己的一块2倍于被损地的好地补偿给了户主,自己认领了那块“没人要”的地。田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有人问江金翠你不心疼吗?江金翠笑着说:“哪能不心疼,这事我都不敢跟儿子说。只要这条路能快点做好,就当是我的地被砸了。“这是一个多么朴实的农民,一个多么厚道的支部书记。她虽然大字不识几个,要她背“三个代表”,也许背得结结巴巴,但她用自己的行动实实在在地实践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履行着一个共产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她留给我们的只有崇敬。
  做路难,难在没资金。为筹集工程款,江金翠常用这样一句话鼓励自己,“村里穷,集不了多少钱,资金缺口大。我要用讨饭人一样的耐心,到有关单位去讨款(申请补助)。多讨一分,就为村民减轻一分负担”。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到有关部门申请补助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来回奔波,磨破嘴皮,该村终于得到了4.5万元的补助资金。江金翠修筑康庄路的事迹感动了每一位认识她的人,同时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关心。2004年8月4日,省公路局副局长、省康庄办主任汪银华等一行在丽水市莲都区调研康庄工程建设工作时,专程赴东头村看望了江金翠,对江金翠舍小家顾大家、修筑康庄路的事迹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和同行的领导同志一起拿出2000元钱作为对江金翠的奖励,这给了江金翠莫大的鼓舞。后来, 村干部每天都带领二三十位村民修路。路修好是给自己走的,村民都很积极,只要田间地头有空闲,就参加修路。经过10个月的“面朝村路,背朝天”的辛苦劳动,东头村一条长1千米,路面宽3.5米的通村公路终于建成。村民们兴奋地说:“有江金翠这个’火车头’的牵引,我们东头村的康庄路终于可以通车了!”
  拳拳赤子心海外侨胞慷慨解囊支持交通事业居住在海外的游子,不仅日夜思念故乡,而且和故乡的发展、兴旺一脉相承。为帮助家乡改变落后的交通面貌,他们纷纷慷慨解囊,被人们传为佳话。具体有:2006年,籍贯青田,现侨居在荷兰的华侨周翠兰捐助资金3万元,帮助老竹镇章记村建设农村机耕路。同年,籍贯青田,现侨居在法国的华侨邱藏书捐助资金3万元,帮助老竹镇赤坑村建设农村机耕路。2007年,籍贯丽水,现侨居在斯洛伐克的华侨谢一龙,捐助资金3万元,帮助太平乡大畈村建设村中水泥桥。同年,籍贯丽水,现侨居在意大利的华侨叶玲, 捐助资金2万元,帮助大港头镇利山村建设村中水泥桥。同年,籍贯青田,现侨居在斯洛伐克的华侨叶芬也捐助资金2万元。也在同年,籍贯丽水,现侨居在塞尔维亚的华侨王家惠,捐助资金11.5万元,帮助石牛下圳村机耕路建设,并设立村口路牌。2008年,籍贯青田,现侨居在法国的华侨付少武,捐助资金5万元,帮助太平乡吴弄村建设农村机耕路。
  在他们的支持帮助下,使许多农村建成了机耕路,修筑了村中的桥梁,有效地改变了农村交通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他们的义举得到莲都人民的高度称赞,并永载历史名册,流芳百世!
  华侨捐资建设交通项目情况汇总表第三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一、先进集体二、先进个人第四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一、历届党代表名单二、历届人大代表名单
  三、历届政协委员名单第五节旅游交通
  一、瓯江风景区
  位于丽水市莲都区范围内瓯江干流沿线,上起玉溪电站下至开潭电站,长约29千米的瓯江河段及沿江两岸宽约2千米的地带。这里聚集了22个3级以上的优秀旅游资源单体和众多的其他旅游资源,其中有瓯江、通济堰两个5级优秀旅游资源单体和4个4级单体,是一个旅游资源高等级富集的区域。
  这里瓯江蜿蜒,碧水青山,风光旖旎,宛如一条山水画廊。碧湖镇、大港头镇、丽水市区和众多村庄傍江串立,有碧湖大桥、北埠大桥、溪口大桥、桃山大桥、小水门大桥、水东大桥、塔下大桥横跨瓯江两岸,车来人往,一副繁荣景象。从碧湖镇白口村到市郊桃山的十二里水路水色最秀丽,风景最为优美。在白口村设有“瓯江漂流乐园”旅游休闲度假中心,以竹筏漂流为主,还设有皮筏、冲浪艇、水上自行车和沙滩排球等娱乐项目。
  这里有大量的旅游风景点。自大港头至市区的江上和江边,散布有古堰画乡、石牛、资福圩、千古一吻、港口草茵、巾山塔、白岩、大港头坪地半岛、厦河塔、碧云山蛤蟆石、古城岛、桃山癯瘦老僧石、琵琶洲等游览景区。其巾山塔与厦河塔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瓯江水特产品十分丰富,盛产瓯江溪鱼、瓯江溪虾、瓯江毛蟹,是丽水市星级旅游饭店的上等菜肴。瓯江还栖息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总数有1000多只。瓯江白鹭在江上翻飞嬉戏,给游人增添了不少游兴。
  瓯江两岸的旅游资源富有历史、科学价值。建于南北朝萧梁年间的通济堰,位于碧湖镇堰头村边松阴溪上,其拱形坝体不仅居浙江古水利工程之最,也领先于国外同类水利工程,早在1961年就定为浙江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碧湖平源保定村附近的保定古窑址,毗邻瓯江,可追溯到宋代,为宋元时期瓯江流域的窑业中心。瓯江边上厦河村77号,为中共浙江省委旧址,是丽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交通线路:市区往东方向,可沿G330国道驾车或乘11路公交车至开潭电站。市区往西南方向:一是沿S328(53)省道驾车或乘203路城乡公交车经水阁、南山至大港头、玉溪。二是沿桃碧线驾车或乘207路城乡公交车经水阁、石牛大桥、九龙湿地公园、碧湖至堰头。
  二、古堰画乡
  古堰画乡位于距丽水市区20千米的碧湖和大港头,核心区块包括大港头、堰头、坪地和保定。“古堰”是指建于公元505年(距今1500年)、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画乡”突出了文化特色和发展定位。这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有古街古亭古埠头、青瓷古窑址、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和古樟树群,一条瓯江贯穿全境,自然风光异常秀美。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吸收了全国各地的画家、摄影家、游客到这里写生、采风、观光。
  按照丽水市委、丽水市政府提出的“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的城市形象定位和中心城市区块功能布局,古堰画乡的发展定位为“三基地一中心”:美术写生基地、创作基地、行画生产基地、生态休闲度假中心。计划通过五年的建设,到2010年争取将古堰画乡打造成中国知名的文化产业园区,建成长三角最大的自然风光写生和创作基地,长三角主要的中高档行画生产基地和行画、原创画集散中心,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城市生态文化休闲度假重要目的地,绿谷文化产品展销中心。
  自2005年古堰画乡开发建设以来,得到了许多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国家主席(原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湖南省省长(原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夏宝龙,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原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等领导来古堰画乡视察,并给予了肯定和好评。
  目前,古堰画乡总规划和项目策划方案已完成编制;引进了弘业国际礼品有限公司等40余家行画企业;大力推进镇区道路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创作基地建设有序开展,成立了丽水油画院,修建了古堰画乡展览馆;写生网点布局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组建了管理机构,设立丽水古堰画乡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和浙江丽水古堰画乡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开通了古堰画乡网站;开办了古堰画乡分校和画工培训中心;启动了古堰画乡旅游。古堰画乡将会把一个生态和人文的丽水完整地传达给后人。
  交通线路:大港头方向,可走丽龙高速南山互通下至大港头或沿S328(53)省道直达到大港头;乘车线路:203路公交车。堰头方向,可沿S222(50)省道或者桃碧线到堰头村;乘车线路:207路公交车。
  三、风情东西岩景区
  东西岩景区坐落在浙江丽水市西北28千米的千年畲乡老竹镇境内,总面积9.04平方千米。是浙江省1985年公布的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2006年底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东西岩景区以丹霞地貌、畲族文化、革命遗址而闻名,内有东、西两座丹霞岩峰对峙而立,景区因此得名。
  东西岩的丹霞地貌玲珑剔透,清丽婉约,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小巧清秀,二是景致丰富完整。整个景区都是由沉积岩自然形成,景区内怪石嶙峋、峡谷幽深。巧夺天工的东西岩丹霞自然景观,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东西岩内浓郁的畲族民族风情——畲族的歌声、畲族妇女的服装、畲族人的民俗表演,是东西岩景区的又一特色。每逢节假日,景区内推出“三公主”迎宾、畲族婚嫁表演、祭祖表演、畲族歌舞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具有浓厚畲族风情的节目。
  东西岩景区还是浙西南最早成立区委的革命老区,在黄弄村有中国军民抗日战壕3000多米。粟裕将军也在这里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丽水市莲都区政府下定决心,力争把东西岩景区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区,实现景区品质、品牌的全面提升,最终把东西岩景区建设成为依附于丽水市的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娱乐、科普地质考察和探寻红色之旅的风景名胜区。
  交通线路:桃碧线转港前线到老竹镇,或S222(50)省道转丽武公路至老竹镇;乘车线路:310路公交车至老竹镇下。
  四、南明湖景区
  南明湖景区是丽水山水生态城市构建的核心,地处瓯江中游段,2006年10月1日瓯江干流开潭水利枢纽工程水库下闸正式蓄水,在丽水主城区形成2800万立方米库容的人工湖,湖岸线全长约16千米,湖面宽度200~600米,湖面积达5.6平方千米,与杭州西湖水域面积相当。
  南明湖贯穿丽水城区,沿线自然风光旖旎,汇集了大溪、好溪,琵琶圩、中岸圩、古城岛、千年古樟、环湖19千米高标准防洪堤、近40多万平方米滨江景观绿化带等众多的自然真山真水,湖区水质清纯,湖区的湾、港、汊、岛、堤、滩等各具水景形态;四周山峦起伏,奇峰叠翠,空气清新,林丰木华。其自然风光集隽秀、幽奇、旷清于一体,兼具湖光、山色、林木之美,较华东地区水网平原湖区和浙江省湖区更富有个性特色。
  南明湖是丽水山水生态城市构建的核心。良好的山水生态城市环境是丽水城市最为珍贵的城市资源。尤其是南明湖环湖自然景观和环湖文化底蕴品质卓越,湖光山色和人文精神相映生辉,丽水城区可谓“城在山中、水在城中”,南明湖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其中。
  乘车线路:1、Y1、2、8、10、16路。
  五、南明山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
  南明山位于丽水市城南2千米处,1985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以人文景观著称,以摩崖石刻和山林寺庙为特色,以观光、休闲为主,是兼具城市公园功能的山水文化分区。采用“四片一轴”的布局结构,“四片”即南明山分区中的四大景区,由东至西分别是:仁寿寺景区、锦绣谷景区、观音岩景区、官岩景区;“一轴”即以大梁渠为骨架,串联以上各景区的流域轴线。
  南明山开发年代始于东晋,至唐代出现寺宇。园林建筑宋元以后成为游览胜地,游人纷至沓来,其鼎盛之势延绵不绝,传为晋代葛洪修道之处。今山顶云阁崖刻有“灵崇”两大字,传为葛洪所书。山上寺阁掩映于丛林,古迹隐现于丹崖,素有“括苍之胜美誉”。山与城之间有碧波涟漪的瓯江穿流而过。隔江相望,名流题咏,丘壑生辉。对于这样一个淡雅清新之所,古人有诗写照:“荷香僧院静,泉响石梁幽。古洞夸仙迹,虚亭豁远眸。”
  南明山摩崖石刻群于196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丽水人民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山中有寺庙、楼台亭阁、摩崖石刻、石碑、石梁、山林、洞穴、瀑布、水流、池塘等自然景观。山上的云崖阁、高阳洞和石梁的梁壁上还留有东晋、宋、元、明、清历朝名人、学者和书画家的珍贵题刻71处。题刻尤以摩崖石刻闻名,共7处,其中以葛洪、沈括和米芾的手迹最为珍贵。石梁长达十数丈,凌空横悬,喻为“半云”、“悬虹”。
  根据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南明山从原来的城郊之山成为城中之山、城市的绿心。因此,它既是一个风景名胜区,也是一个城市公园,成为丽水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南明山景区控制范围概念规划》,整个控制范围东至通往富岭老路至高速公路连接线,南至南城规划道路北三路,西至桐岭坑道路,北至绕城南路,总面积约11.77平方千米。
  整个规划以“生态优先、整体发展”为理念,景区总体定位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南明山、南明湖山水风光为依托,以摩崖石刻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为底蕴,融山林风光、乡野氛围、文化展示为一体,具生态保全、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居住疗养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旅游度假区,是名人南明、生态南明、文化南明、休闲南明的集中展示区。
  交通线路:过市区小水门大桥转绕城南路或过市区紫金大桥转绕城南路至南明山脚;乘车线路:2路公交车。
  六、东括名胜——白云山
  位于丽水市区北面,距市区5千米,海拔500米。其东侧是丽阳山。丽阳山海拔720米,穿越丽阳山可上寿元山,山上建有丽水电视塔与调频转播台。白云山之北是城门山,《永嘉记》云:城门山瀑布,值风散为雨,遇日散为晴虹。丽水人将上述群山,统称为北山或白云山。白云山景区则包括上述诸名山。这是一个天然的旅游风景区,现已成为省级森林公园,名为丽水白云森林公园,其总面积近2666.66公顷(4万亩),国家级生态公益林有2365.53公顷 (35483亩),森林覆盖率达97.2%,是天然的氧吧、人们度假、消暑、休闲的好去处。
  乘车线路1、Y1、12路至白云森林公园门口。七、丽水白云森林公园
  位于丽水市北郊2.5千米处,以白云山为主的北部山区,于1992年12月建立,面积为2848公顷(42720亩)。森林总蓄积量为17万立方米。公园内以奇山秘洞、怪石、幽林、古树、秀水等自然景观为主,兼有寺、观、庙、庵及动人神话、美妙传说等人文景观可供旅游观光、休疗康复、避暑度假、野营狩猎、森林沐浴;可开展书法摄影、文学美术、林业科教及林产品商贸的城郊综合型多功能省级森林公园。公园的开发建设项目已于2007年纳入丽水市重点工程,编制了《白云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划景区面积270.11公顷,建设用地12.5公顷, 总投资7.65亿元,计划五年基本建成,10年全部建成。根据风景资源分布特点和森林公园特点划分为8个功能景区:入口综合区、白云山万福禅寺、丽水名茶都、白云度假村、丽水森林乐园、览胜台、森林娱乐中心、森林公寓等,各景区都有不同的景观特点和旅游接待功能。主要的自然景观有:太山峰,孤峰突兀,拔地而起为公园第一高峰,海拔1073米,山体雄峨,四周空绝,山顶成片常绿阔叶林,尽显神秀;丽阳峡谷,从骑龙山至公园管理处止,全长6千米,谷地与谷脊平均相对高差约500米,为公园最大地貌特点,是公园内山高、坡陡、沟深、林茂的集中体现,更是直通公园南北的美丽的“风景走廊”。水帘洞,位于悟空探海景区的西侧,主洞高10米,宽、深各5米,常年有水从洞顶泄流,珠雨漫滴如垂帘而名之。龙潭瀑布,龙潭约为50米,深数丈,成圆桶形,周围为花岗岩水蚀所剩的岩壳,光滑洁白,与潭中绿水相映成趣,溪水从10米高倾泻而下,形成瀑布。白云山万福禅寺:在白云山之巅,海拔500米,属三面环山,一面向阳,集山、水、林、寺于一体的山中台地,占地10公顷(150亩)。
  乘车线路:1、Y1、12路。
  八、处州公园
  位于丽水市区中北部,北面为丽水市行政中心,南面为人民路和花园路迎宾大道。公园占地68529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49550平方米(含绿地面积44540平方米、水体面积501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012平方米(含地上面积1934平方米,地下层面积14012平方米),停车场泊车位170个。
  园区设置音乐喷泉、茶室、花坛、亭子、小品、雕塑等。南北入口处耸立10幅巨型浮雕,生动而形象展现了丽水地域文化、历史名人和山水风景。是集市民游览、观赏、休闲、集会、文化、体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中心绿地。
  乘车线路:Y1、5、9、13、16路。
  九、山水休闲——灵山灵山,亦名马头山,原名灵鹫山。位于丽水市区东北部,距市区约10千米。山不高,海拔约191米。青山环抱,层峦叠翠,山色幽致,好溪之水环其前。清道光《丽水县志》记载“灵鹫山,在县东二十里,与鹁鸪山相对,好溪环其前,层崿峙云,重阴被水,霜旦晴初,尤极幽致。中有灵鹫禅院,宋绍圣中,郡守刘泾建溪雨亭其上,山南有元祝梅所墓碑。”这里交通便利,330国道和49省道从灵山南北山麓夹绕,城区8路公交车可直达。
  灵山南侧山麓现为丽水市莲都区岩泉街道所辖的堰头村,村中有始建于唐代的好溪堰,村因处于好溪堰的源头而得名。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括州刺史山东临淄人段成式主持创建了好溪堰。好溪原名恶溪,人们为纪念造福于民的段成式,将恶溪改称为好溪,并一直流传至今。现在灵山东南隅建有一座“思贤亭”,就是为纪念段成式而建。
  现今,灵山寺已经成为丽水一处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并成立了相关的管理组织。以灵山寺为中心的灵山寺风景区,得到了进一步的规划和发展,共有建设面积1.5万多平方米。先后在景区内修建了亭台楼阁等20处,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堂、祖师殿、藏经楼、八卦厅(八角殿)、平天圣母(夫人殿)、胡公殿、罗汉堂(五百罗汉堂)、三宝殿、阎王殿、地藏王殿以及关公殿、弥勒佛、历代皇帝塑像馆和包公殿(清正廉明),有纪念段成式的段公亭,还有憩雨亭(原为溪雨亭)、望城亭、思贤亭、灵山寺、燕云亭以及灵山禅寺石牌坊、钟楼、鼓楼,并仿原灵鹫寺石塔另建了四座石塔,以及十二生肖石雕像等,还有高文化品位的诗词廊、办公楼会议室、招待所、食堂等配套设施。
  灵山寺脚马头山好溪游泳场是新近开发的供市民休闲之处,它是一个利用好溪堰大坝拦截的水形成的人工湖,附近并有绿草地等休闲处,还有农业田园和花果园可观光。
  随着丽水城区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灵山风景区离市区越来越近,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其功能区块的优越,它是深受丽水人民喜爱的一处旅游休闲之地。
  乘车线路:8路至灵山寺下。
  十、碧湖通济山庄
  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通济山庄位于碧湖镇堰头村,在美丽的瓯江之畔,距丽水市区28千米。山庄于2005年翻新修建,占地1500平方米,停车场1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形成集休闲、度假、观光和餐饮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休闲点。堰头村于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农家乐特色村,碧湖通济山庄被评为农家乐三星级经营户。
  碧湖通济山庄已建成室内设施有:1•餐厅:分大厅和包厢,可同时接待200多人用餐;2•会议室:可容纳50~60人左右的中型会议;3.住宿:有标准间6间,可容纳12人住宿;4.棋牌室。碧湖通济山庄依托千年通济古堰,景观得天独厚,有古堰博物馆、三洞桥、占地近3.33公顷(50亩)毛竹林,游客在瓯江边与毛竹林中会产生如诗如画般梦境,每天都有许多新婚佳偶来此觅景留影。不但景美,碧湖通济山庄还开发出一系列独特美味:红烧溪鱼、红烧土鸡、红烧猪脚及各种时令鲜蔬,坐拥美景,遍尝美味,可谓人生一大幸事!
  碧湖通济山庄是丽水市莲都区功能较为完善的集休闲、度假、观光、美食等为一体的新型农家乐,在第二期宾馆项目投入后,将以更全面的服务和功能为各界朋友提供吃、住、游、购、娱、行等一条龙服务,让游客在此得到全身心的放松和回归自然的感觉。
  交通线路:沿S222(50)省道至堰头村;乘车线路:207路。
  十一、新麻雀湾农家乐园
  丽水市莲都区新麻雀湾农家乐园位于东西岩风景区沿线的联城镇昆濑村,在美丽的宣平溪畔,距丽水市12千米。总规划面积约3.59平方千米,有停车场65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集休闲、度假、观光和运动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休闲景区。新麻雀湾农家乐园于2008年被评为丽水市级农家乐特色点,省农家乐四星级经营户。
  乐园第一期投资500多万元,已建成室内设施有:1.餐厅:分大厅和包厢,可同时接待200多人用餐;2.会议室:可容纳50~60人左右的中型会议;3.住宿:有标准间8间,可容纳16人住宿;4.棋牌室;5.乒乓球室;6.台球室;7.卡拉OK室;8.茶楼:可容纳40多人品茗聊天。
  室外娱乐项目有:1.水上娱乐中心,天然游泳池、水上手划船、脚踏船、橡皮艇;2.沙滩排球;3.儿童戏水池;4.溪边休闲道,设有沙滩椅、遮阳伞、野外烧烤设备等,为你提供运动后的休憩与茶点;5.文前山登山道及凉亭,登高望远可及宣平溪与瓯江交汇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6.农事体验园,环门前山的农事体验园可采摘橘子、柿子、各类蔬菜等。此外还有斗鸡、斗牛、小猪赛跑等多项游乐项目正处于筹备之中,不久即可开放,游客在茶余饭后可达到身心全面放松。
  不但景美,新麻雀湾农家乐园还开发岀一系列独特美味:啤酒鸽、红烧番鸭、清炖野鸭、清炖土鸡、蜜制豆腐丸、山粉面等,可供旅客品尝。
  交通线路:沿S333(50)省道到港口村转入港前线至麻雀湾农家乐;乘车线路:310路至麻雀湾站下。
  十二、大山峰森林公园
  位于市区西南面峰源乡境内,距市区约35千米。具体走向:从市区岀发,经53省道莲都至大港头镇东首喇叭口,折转进入大大线,至大大线22千米岔路口处后往右拐进入柿大线,行至10多千米即到。大山峰森林公园是2002年7月以峰源林场为基础建立的,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园内苍松秀竹、气候凉爽,环境优美。大山峰云湖山庄,已吸引了不少顾客前来休闲观光。随着公园内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山峰森林公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森林公园。
  交通线路:S328(53)省道至大港头镇转入大大线转大峰公路。第二章科技档案
  第一节科技队伍与技术培训
  一、2010年交通系统科技人员二、各类技术培训学校
  (一)丽水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汽车技术学校
  汽车技术学校是丽水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的分公司,其前身是“浙江省汽车驾驶技工学校丽水分校”(小梅汽校),创办于1971年6月。1983年5月17日,省汽车运输公司根据省交通厅指示,将省汽车驾驶技术学校所属的“丽水分校”划归丽水地区汽车运输分公司领导,并改称为“职工学校”。其任务是除培训分公司职工外,仍承担省校驾驶、修理培训任务。1984年1月190,公司将小梅汽校迁址丽水黄泥山(现丽阳路514号),建立“浙江省汽车运输公司丽水分公司职工学校“。1992年12月,公司对丽水片各二级单位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时,将该校更名为“丽水地区汽车技术学校”,对内仍保留“职工学校”名称,主要承担内外部的职工技术教育和培训。1995年11月2日公司兼并地区茶厂后,该校于1996年6月迁址原地区茶厂(丽阳街636号)。2002年5月,因原地区茶厂地块被市政府征用,该校又搬迁至公路客运东站内。
  该校下设教练队、教务处、培训科、办公室、财务科等部门、科室,现有教职工106人,其中中教一级教师5人、指导驾驶员(技师)3人、高级驾驶员13人。拥有各类教练车61辆(其中:大客车3辆、大货车1辆、小轿车57辆)。
  该校主要业务:
  学历教育,全日制技工、职高及中等职业教育和大专函授。
  汽车驾驶培训,大型客车、大型货车、小车驾驶培训。
  其他培训,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及初、中级汽车驾驶员、修理工技术等级培训。
  该校是劳动部门核定的丽水市唯一的初中级汽车驾驶员、修理工职业技能鉴定所,省交通厅核定的浙江省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培训机构;2001年经浙江省教委批准,成为浙江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丽水函授站。2001年被丽水市莲都区评为“文明单位”,2003年被丽水市评为“文明单位”。该校目前是丽水市唯一通过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汽车驾驶培训机构。
  汽车技术学校1991-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二)丽水市公路管理处职工学校
  位于丽水市莲都区岩泉街道长岗背村,创建于1981年5月。1989年1月31日,经丽水地区教委补批。该校有教育生活用房600平方米,有校舍、食堂、球场等设施。其任务是:为丽水地区公路总段培训职工,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和政治素质,以适应养路事业发展的需要。2003年2月,因机构改革需要该校并入丽水市高等级公路养护中心,办公地点设在市直属公路段。
  1992年12底前王端岳任副校长,1993年1月~1994年8月楼加富任副校长,1994年9月~2000年2月潘桂法任校长,2000年3月~2003年王省洲任副校长,潘景飞为现任校长。
  丽水市公路管理处职工学校1991—2010年教育培训情况表第二节技术革新
  一、航运方面
  游艇浅吃水课题研究并应用
  1997年10月,根据“九五”丽水水运交通建设规划,丽水地区航运管理处提出开发适合瓯江航道的浅吃水机动船的课题项目。
  1998年3月,省交通厅下发浙交〔1998〕81号文件,确定该项目为省交通科技开发项目。由丽水地区航管处为第一承担单位,浙江省船舶运输设计研究所为科研图纸设计单位,丽水市(县级)航管所为协作单位。
  2001年6月,浙江省船舶运输设计研究所提出的游艇浅吃水的科研设计方案通过省交通厅验收。为更好地落实省交通厅〔1998〕81号文件确定的交通科技项目,尽快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开拓瓯江水系的航运资源和旅游资源,促进瓯江航运事业健康发展,2001年9月12日,丽水市大通联运有限公司和丽水市航运管理处达成《联合开发瓯江浅吃水游船的会议纪要》。2002年8月28日,丽水市大通联运有限公司与温州永嘉县造船厂签订了瓯江32客位浅吃水游船正式合同,由省船舶设计研究所提供设计制造的国内首台直翼式船舶推进器,并在温州永嘉县造船厂动工建造。
  2003年12月1日,瓯江32客位浅吃水游船在永嘉县制造厂制造完毕下水试航。2004年3月2日下午15时,瓯江32客位浅吃水游船从永嘉造船厂起航,沿瓯江向丽水航行。2005年12月29日,瓯江32客位浅吃水游船通过全省船舶专家的论证,可以投入使用。2006年12月1日,瓯江32客位浅吃水游船正式投入南明湖旅游客运,成为瓯江第一艘投入旅游客运的游船。该船设计总长17.64米,宽3.6米,垂线长15.80米,额定功率32.4千瓦,静水航速每小时14千米,32客位。为双层式,内设有空调、娱乐设施,并具有噪音低、污染少的特点。该船与普通船舶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吃水浅,当载客30人时常规船吃水0.7米,而该船水仅为0.5米。
  二、公路大、中修方面
  (一)厂拌冷再生技术应用
  2008年7月23日,丽水市公路管理处下达〔2008〕206号批复,同意市直属公路段在53省道莲都境内公路路面大中修中应用厂拌冷再生技术。这是公路大、中修方面采用的一种新工艺、新技术。
  按照常规做法,一般公路路面的大中修,要先从石场里开采原料,再安装搅拌机械,搅拌好水稳层的原料后,再运到工地摊铺。而采用厂拌冷再生技术,改变了传统工艺。与传统工艺比较,有以下明显特点:
  1.降低成本。与传统的施工工艺相比,冷再生技术可大大降低成本,经济效益显著。
  2.再生层的质量稳定。采用冷再生技术,将旧路原有材料与水和稳定剂的连续、高质量的拌和,确保了再生层的质量,液态稳定剂的添加,因采用微机控制的输运系统而非常准确。
  3.结构的完整性显著。冷再生施工产生较厚的均匀路面,不存在传统施工方法中有时出现的较薄路面间的薄弱界面。
  4.不损坏路基。与传统施工机械修复道路相比,冷再生施工很少损坏路基。典型的冷再生施工,均为一次性作业,再生机的高附着力的轮胎(轮胎式再生机)在暴露的路基上只通过一次。而采用传统机械施工时,路基将承受频繁的高应力荷载,往往导致“局部隆起”的现象。
  5.施工周期较短。现代再生机械具有很高的生产率,与其他施工相比,大大缩短了工期,降低了交通中断时间。
  6.绿色环保。冷再生技术提高了旧路等级,减少了路面大修或维修改造的频率,从而减少对空气、环境的污染。传统施工方法是将旧路部分挖除重建,需将废料运走堆放,而冷再生技术是在原有的旧铺层材料上进行铣刨、拌和、摊铺压实成型,减少了新材料的开采,不存在废料的运输和堆放问题,保护了环境资源。冷再生机械采用封闭式自动控制添加系统,自动注入水与水泥、石子和辅助层破碎、拌和,防止了粉尘飞扬。因此,就地冷再生技术对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路面厂拌冷再生施工工艺以其节能、环保、高效的优势得到了国家的认可。2008年4月1日,国家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公路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规范,并作为行业标准进行推广。
  (二)纤维封层技术应用
  该工艺于2009年根据丽水市公路管理处丽市公〔2009〕316号《关于2009年县道丽和线路面大中修工程预算的批复》,由市直属公路段在丽和线路面大中修工程中实施的新工艺项目。实施桩号为该公路K7+000-K21+500,全长14.5千米。路面大中修方案:K14+000~ K14+900, K19+450~ K20+000段对原沥青路面病害处理后加铺0.5厘米纤维碎石封层,其余路段直接加铺0.5厘米纤维碎石封层。纤维封层,这是一项省公路局“四新” 科技应用项目。纤维封层技术是指采用纤维封层核心设备同时洒(撒)布沥青黏结料和玻璃纤维,然后在上面撒布碎石经碾压后形成新的磨耗层或者应力吸收中间层的一种新型道路建设施工和养护技术。它的技术特点有:1.有良好的应力吸收和扩散能力;2.高耐磨性;3.高防水性;4.高稳定性;5.施工快捷性。
  三、隧道管养方面
  330国道塔下隧道照明采用节能控制系统应用工程
  330国道塔下隧道照明节能控制系统应用项目是经浙江省公路管理局批复立项的(浙公路复〔2006〕174号文件),具体内容为:塔下隧道采用SD-207隧道照明节能装置集光汉智设备。由丽水市公路管理处负责组织实施,丽水市海威光控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丽水技术学院合作参与该项目研究,于2006年11月开始,2007年5月完成。
  塔下隧道长280米,采用SD-207隧道照明节能装置集光汉智后,能使调压、隧道灯保护、车辆检测、电压跟踪技术于一体,改变了隧道照明电量居高不下的现状,有效地进行节电节能,同时还能延长隧道照明灯具的使用寿命。SD-207隧道节能装置经在330国道塔下隧道试用3个月以来,节能效果明显,平均节电效率达20~30%,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隧道照明节能控制系统应用研究基本达到预期效果,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交付使用,并且可以在相对较低交通量的公路隧道照明系统中进行推广应用。
  四、科技产品应用方面
  (一)GPS卫星跟踪系统
  实施单位:丽水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卫星跟踪系统(GPS),主要是能够实时记录车辆所在位置、速度、运行线路,包括处于某个位置的具体时间、经度、纬度、状态信息、方向等,并具有报警防盗抢等功能,数据无须为人读取,可实时监控车辆运行情况,及时对车辆违规或意外事故进行处理和运力调配。与此相配套的行车记录仪(黑匣子),主要能够循环记录最新时间段内车辆运行速度、转向、制动、倒车、大灯等数据,数据必须为取件读取,为车辆安全管理和事故分析提供数据。
  丽水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为加强对营运车辆的安全管理,提高道路运输的智能化程度,于2002年12月开始对快客公司丽水至上海、杭州、金华、温州班线的19辆快客班车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自2002年12月至2004年底,公司共对234辆营运客车和64辆货车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其中社会车辆147辆、客车104辆、货车36辆、其他车辆7辆); 同时又对180辆营运客车和6辆货车均安装了行车记录仪。2004年9月28日,随着公司综合办公楼正式投入使用,GPS卫星定位系统监控室也组建到位,并于10月8日开始对平台内的营运车辆进行24小时监控。
  为减少GPS卫星定位系统的运行成本,充分发挥该系统的使用功能,公司还在安装使用GPS卫星定位系统的基础上,于2003年8月建立了丽水市唯一的GPS卫星定位系统信息服务站,广泛吸收社会业务。
  (二)智能检测仪
  实施单位:丽水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智能检测仪又称危险品检测仪或全自动行李检测仪,用于火车站、汽车客运站、机场、码头,为提高对旅客行包检查的水平,保证行包检查的快速、准确与方便,打破过去行包检查靠人力、凭经验,抽查开包等落后的检查方式,在旅客进入候车(机、船)室(厅)处的配置智能检测仪,进站旅客的行包全部通过检测仪检查,堵截了危险品携带上车(飞机、轮船), 确保了安全。
  丽水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于2003年6月28日率先在客运西站投资35万元引进和安装了智能检测仪,后来又在客运东站引进和安装了智能检测仪。该智能检测仪投入使用后,使旅客行包检查率达到100%,并正确无误,堵截了危险品携带上车,确保了安全。
  (三)微机联网售票
  实施单位:丽水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1995年,丽水地区汽车运输联合总公司(丽汽集团)针对公路客运售票系统技术的滞后和传统的操作模式,影响旅客出行的实际情况,引进了电子售票系统。先后运用于丽水客运站(中心)、客运东站。
  为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率和工作资金积累,2001年4月1日,公司帮助丽水客运站与客运东站成功地实现了微机联网售票。2003年6月28日,丽水客运西站建成投入运营(丽水客运站业务和人员并入西站),丽汽集团通过改用光纤,完善了东、西两站的联网售票系统,提高了售票,检票工作的快速性和稳定性。2010年9月,丽水客运东站、西站全省11个地级市区联网购票业务正式开通,乘客只要用手机登录wap.86580.cn或用电脑登录www.86580.cn网站,查询和选择车次,并通过网上银行成功付款后即完成购票。交易成功后,网站会通过移动、电信等彩信平台发送给一个二维码,取票时,只要将手机放在车站里的取票机上一刷,就能拿到纸质的车票。倘若旅客因故临时取消行程,则必须到车站先将纸质车票取出,再到售票窗口办理退票手续。退票系统流程按照《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需在发车前半小时办理。
  通过电子售票系统,乘客在平常日子里可以提前3天买到票,在春运期间则可以提前40天,在方便乘客的同时,更加有效地规范了客运市场。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秘书长常庆宪称,电子售票系统率先在丽水投入使用运行,标志着我国道路客运信息化技术的新进步,中国道路运输协会今后将大力支持并推广这一新技术。
  (四)触摸屏仪器
  实施单位:丽水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这台仪器是丽汽集团经过6个多月时间,自行研发的客运智能门检系统。
  客运智能门检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指纹识别等先进技术,对车辆技术状况、驾驶员身份资格认定等涉及安全的全过程进行智能化管理,避免手工作业管理存在的人为不规范因素,进一步提高客运管理工作效率和安全管理能力。
  驾驶员在调度室触摸屏报班,他的指纹是先前已经被录入到系统中的,同时录入的还有该驾驶员的照片。当系统确认驾驶员的指纹后,会自动跳出驾驶员信息及他所驾驶班车的信息。如:驾驶员所属单位、驾驶证信息、驾驶员从业资格信息及所驾车辆的车属单位、车牌号、年检、车况门检、季度检、保险等信息。并利用网络,实现车况门检、高度、检票、出站门检等岗位的信息联网。这些环节只要有一处不合格,系统就会提示,并对下一环节进行封锁,出站门检对该班车不予放行。
  五、公路绿化方面
  项目:引种香根草治理水土流失
  实施单位:市直属公路段
  交通的迅速发展,给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自然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在一些黏土质严重风化岩石地带,公路边坡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边坡经长期风吹雨打出现许多大小不一、深浅各异的弯曲坑槽、片蚀,极易引起公路边坡、路基不稳,严重的造成坍方、缺口、中断交通。为有效地防治公路边坡水土流失,市公路管理处、市直属公路段于1999年4月率先在全省公路边坡上引种香根草固土护坡的新项目,获得成功。
  香根草又名岩兰草,属禾本科多年生草类,具有适应性广、易繁殖、生长快、根系发达、耐旱耐脊等特点。根可深及2~3米,根的强度达1/6钢筋的强度,其粗壮、稠密的根系能将土壤固紧,抵挡住高速水流的冲刷。
  市直属公路段通过1999年在330国道丽缙复线公路边坡的试验种植香根草,取得了明显效果。如丽缙复线K4+600处上边坡为土质边坡,下雨时经常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造成公路不能通车。自1999年种植香根草后,基本上治理了水土流失。如果用工程构物防护,要多花上百万元人民币,因此引种香根草,经济环保效益十分明显。
  引种香根草治理公路水土流失项目,于2000年11月通过省级鉴定。省专家组一致认为: 引种香根草防治水土流失,是一种经济、环保、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我省公路水土治理中有推广价值。之后,香根草种植在我省公路边坡上得到了推广发展,先后在杭金衢高速、330国道、省道云寿线、丽浦线、龙后线、龙丽线等公路边坡上大量种植,累计约种植了43.8万平方米。
  六、公路安全设施方面
  项目:新型抗冲击旋转式防护栏
  实施单位:金丽温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省交通设计室、浙江飞虹集团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的特点,2010年初,金丽温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省交通设计院、浙江飞虹集团从韩国引进“新型抗冲击旋转防护栏”技术,并根据国内道路特点和有关要求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成功研制了国产的新型抗击旋转式防护栏。该护栏采用“一柱四栏”方式,通过加强立柱和护栏的性能及安装方式,有效地防止汽车穿越防护栏,驶岀行驶车道。该护栏还开创性地采用了一种旋转结构,把富有弹性且防撞耐磨的旋转桶支撑在立柱上,使旋转桶的这种自由旋转分解汽车撞击力。旋转桶采用EVA聚氨酯的复合材料,这种EVA聚氨酯材料本身就富有弹性且防撞耐磨,可以避免旋转桶受冲击时被撞碎,有效地对防护栏和司乘人员进行保护。除了良好的防撞耐磨性能之外,还具有抗化学物质腐蚀、抗紫外老化、抗候性等优点。不易破损,外观精美不易褪色,在户外自然条件下,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
  该护栏已安装在G25、S33高速公路的事故多发路段,总长度约600米。2010年6月,经过交通部交通工程监理检测中心测试,实车碰撞试验和产品的常规性能测试,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全省还是首次运用。第三节汽车技术检测
  一、丽水市机动车辆安全检测站、丽水市机动车检测中心
  丽水市机动车辆安全检测站、丽水市机动车检测中心是经丽水市编委批准设置,经丽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授权,独立行使法定职责的机动车辆安全检测站。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对外称丽水市机动车辆安全检测站,对内称丽水市机动车检测中心,受浙江省公安厅的委托开展机动车辆安全技术项目的检测。
  该站地处丽水市莲都区吕埠坑村,交通便捷,占地面积33350平方米,总投资1600万元,2003年10月建成运转。有检测车间面积2992平方米,办公室面积438平方米。拥有各类检测仪器设备91台,固定资产原值230.39万元。有工作人员47人,其中高工1人,工程师12人,助工1人,技术员1人。该站按GA/T134-1996《机动车安全检测站条件》配置资源,机动车安全项目检测设备计算机联网,实现自动检测、报告自动生成打印,并形成车辆检测从申报受理到上线检测、统计查询等全过程数据和信息的电脑化管理,检测结果数据库与浙江省公安厅道路交通管理局联网。
  该站的检测服务对象为机动车辆的安全检测、注册登记检测及各类临时检验。在省公安厅道路交通管理局和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指导下,承担公安部门的委托,对机动车辆安全项目进行检测,并承接司法、质监、环保等部门的车辆委托检测。
  二、丽水市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有限公司
  丽水市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有限公司是丽水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公司,成立于1997年3月13日。下设办公室、技术计量室、受理引车室、检测车间、外检诊断车间等5个部门,有员工35人,检测能力为110辆/日。
  该站位于丽水市莲都区岩泉街道岩泉村,毗邻330国道丽水收费站,占地面积13300平方米。首期工程建有918平方米主检测办公楼,350平方米综合检测楼,250平方米外检调试厂房,2000平方米停车场地和2000平方米绿化区。检测站设有功能齐全、自动化程度高的安全环保检测线和综合检测线;并形成车辆检测从申报受理到上线检测、调试及统计咨询等全过程数据和信息的电脑化管理。
  该站检测服务对象为莲都、云和、景宁、遂昌、松阳、青田、缙云等区县的营运车辆。在行业管理部门和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实行对车辆技术状况的定期检测评定和对汽车维修行业维修车辆的质量检测;接受司法、质量技术监督、环保、检验检疫、保险等部门和社会的委托,承担有关项目的检测。
  该站于2002年6月12日获得浙江省检验机构计量认证证书〔证书号“(02)量认(浙)字(P377)号”〕,有权向社会提供公证数据。
  丽水市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1997〜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
  第四节交通档案
  丽水市莲都区交通局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达省一级标准
  2006年2月220,浙江省档案局下发了〔2006〕9号《浙江省档案局关于公布2005年度通过全省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省级认定单位的通报》,经过认真考核,认定丽水市莲都区交通局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达省一级标准。这是丽水市交通系统首家获此殊荣的单位,也是丽水市莲都区交通局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一系列方针、路线、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长期高度重视档案管理,落实措施、积极工作的结果。
  丽水市莲都区交通局综合档案室成立于1992年,当时硬件设施极为简陋,库房面积不足30平方米,各种档案保管设备欠缺,不仅如此,档案管理长期延续传统粗放型的做法,使档案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根据浙江省档案局,浙江省交通厅浙档〔1991〕26号《关于在全省交通系统开展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活动的通知》精神,丽水市莲都区交通局自2005年以来,紧紧抓住争创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达省一级标准的目标,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做到档案工作软硬件并举,从档案管理规范化、现代化和综合利用开发入手,不断建立健全档案管理长效机制。
  领导重视,各部门齐抓共管。丽水市莲都区交通局党政班子,结合交通中心工作,紧紧抓住交通基础建设年的有利时机,牢牢把握当前档案工作发展的新机遇,认真贯彻执行省档案局、省交通厅《关于在全省交通系统开展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活动的通知》精神,抱着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态度,把档案升级达标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局党组书记、局长高跃峰多次深入到办公室了解档案升级达标工作开展情况,并亲自到档案室检查指导工作。当得知在升级达标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他当即表态全力帮助解决,并拨出资金5万元,专门用于配置档案保管设施。针对机构改革后人员变动较大的实际,丽水市莲都区交通局在档案升级达标过程中及时调整了丽水市莲都区交通局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兼职档案员管理网络,与此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档案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和专兼职档案员的职责,并列入了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把档案工作搞得好坏与部门奖惩利益挂钩,以此来调动大家搞好档案工作的积极性,增加责任心。为使档案升级达标活动有序展开,局办公室先后召开10次档案工作专题会议,对组织实施、整理整改、库房设施、申报验收等各个阶段的工作都进行认真探讨、落实。从而,使全局形成了开展档案升级达标活动的浓厚气氛。
  加大投入,以省一级标准为目标,切实加强硬件建设。在档案升级达标活动中,丽水市莲都区交通局对照省一级标准,首先加强硬件建设。在局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项资金5万元,用于档案管理配套设施添置。到目前为止,丽水市莲都区档案室有库房50多平方米、阅览室13平方米,档案室内专门配置了电脑、空调、防磁柜、除湿器、密集架等档案保管设施,库房湿度平均保持在45℃到60℃之间,温度保持在14℃到24℃之间,并且“八防”措施到位。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档案室条件,而且还按规定达到了省一级标准。
  全局动员,扎扎实实开展档案升级达标活动。丽水市莲都区交通局根据省档案局、省交通厅有关文件精神,率先制订了《丽水市莲都区交通局综合档案室档案达标工作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工作步骤和工作措施,并确定了各个阶段的工作时间、要求和目标。要求档案员严格对照省档案目标管理认定标准,全面整理库存档案,查漏补缺。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共整理完成档案、资料1914卷(件、册),其中:1982~2001年共215卷,属永久92卷、长期94卷、短期29卷;2002~2004年共1019件,属永久138件、长期548件、短期333件。战备档案11件;科技档案680卷,其中基建档案4卷,设备档案14卷、工程竣工档案340卷、底图42张、照片档案154张、光盘3张;实物档案21件、资料102册。使档案在交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全局围绕档案目标管理达省一级的目标,开展了准备、清理、检查整改再收集等三个阶段活动。通过活动,实现了档案信息电脑化管理、档案编研材料推陈出新、档案的整理精益求精,档案利用开拓创新,并且还建立具有特色的“荣誉室”。受到省档案局、省交通厅的一致好评。第三章生态交通建设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交通发展事业中,如何一手抓好建设,另一手切实做好生态保护工作,使交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有机结合,是交通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丽水市莲都区党和政府在抓好交通建设和交通管理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丽水市莲都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和《丽水市莲都区生态区建设规划》所确定的总体目标,从实际出发,认真抓好生态交通建设,具体内容为生态公路建设和生态航道建设,从而促进了交通事业发展。
  第一节树立生态交通理念
  全国人大常委会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253号令1998年颁布《交通行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以及省人民政府颁布《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之后,丽水市莲都区各级党和政府以及交通部门,组织了一系列认真学习讨论,并联系丽水市莲都区交通建设实际,提高了对山区交通建设环境保护的认识。
  首先,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大。近年来,区境内公路里程不断增长,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尤其是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其施工、营运期间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
  其次,充分认识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从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资源节约型发展之路; 减少交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交通与环境友好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摆在党和政府以及交通部门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第三,充分认识到加强交通生态建设,是深入贯彻丽水市莲都区“发挥生态优势、建设绿色莲都”的战略目标,实施“绿色兴区、工业强区、环境立区”三区发展战略的需要。莲都作为浙西南生态屏障,做好生态交通建设,在新形势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其自然生态环境不只是祖宗的遗产,更是子孙的财富。在公路航道建设和管养中,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生态区交通建设为载体,发挥“浙西南生态屏障,绿色莲都”的自然优势和人文优势,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积极保护“天蓝、水清、山绿、景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才能营造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和投资发展环境奠定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
  第四,充分认识到生态交通是公路建设自身的需要。公路建设时大量占用土地,尤其是山区公路,大面积的挖方、填方,对植被的砍伐和破坏导致地质结构的改变,水土流失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变等问题,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引起公路的严重毁坏、中断。在公路建设中,注意节约用地、填挖平衡、保护水利设施等措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边坡防护和绿化,可以有效地保护水土流失,减少公路的水毁,保证公路的安全。
  第二节生态公路建设
  截至2010年底,丽水市莲都区境内共有各类公路236条,计1247.897千米。呈现线长、面广、分散等特点。许多公路临崖临水、坡陡弯急、自然灾害频发。20世纪90年代以来,丽水市莲都区党和政府,以及交通部门高度重视生态公路建设,并从当地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
  一、交通环保工作从公路建设中做起
  根据1998年国务院253号令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省人民政府2003年12月15日第1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丽水(莲都)对新建、扩建、改建的公路工程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环境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1999年,丽水市(县级)交通局在实施53省道丽水市段(桃山一大港头)改建工程中,除依法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外,还根据设计部门提出的改建工程环境保护设计问题,做到:①填方边坡表面采用种草皮防护,并在坡脚种一排乔木;②土质挖方边坡,采用三维植被网固土,湿式喷播植草防护;③石质挖方边坡,采用爬藤植物防护;④在所有护面墙顶培土,间种灌木和乔木;⑤在中央分隔带和交通岛内,片植小灌木和花草等;⑥所有弃料集中用于造田,利用农作物防止水土流失。从而使53省道丽水市段改建工程达到环境保护要求。
  据统计,丽水市(县级)从1999年实施的双滴公路改建工程开始,后来的2003年实施的丽雅公路二期改建工程、2005年实施的大大公路改建工程(含夏庄至大顺7千米新建工程)、2009年实施的郎奇至石牛段公路建设工程,以及同年实施的丽武公路联城至老竹段改建工程等重点工程,均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并坚持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查和水土保护方案审查未通过的,决不开工建设,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公路生态环境。
  二、加大交通环保投入
  公路工程建设环保资金投入,是确保交通环保的关键问题。据统计,我省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实际环保投资占工程总投资的2%到6%左右,比交通运输部要求的0.5%和1%高出好几个百分点。而丽水市莲都区2008年前建成的通车项目,因综合考虑山区公路的环保因素,实际因环保原因增加投资占到总投资的10%以上,从而确保了交通环保投资,使公路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有机结合。
  公路是个小系统、大社会,环保和资源节约工作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行业。交通环保单靠交通一家很难成功。近些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丽水市莲都区各相关部门对公路事业的环保和资源节约工作引起了足够重视。为了切实做好交通环保工作,发改、环保、国土、水利、林业、电力、通讯等部门从自身专业角度岀发,自觉服务交通环保这一重要工作,切实帮助交通部门解决公路建设中遇到的环保、土地等要素制约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重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的技术处置、用地指标的安排等,相关部门都作为重点加以保障。交通环保由交通部门单一承担,转变为相关部门共同承担,有力地促进了交通环保工作。
  三、康庄工程做到保护生态环境
  根据全省统一部署,丽水市莲都区自2004年以来全面实施乡村康庄工程。至2010年,每年都有数十个项目、数十千米实施路基、路面改造工程项目。为了响应丽水市莲都区提岀的建设生态区,实施“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生态文化”六大工程的号召,丽水市莲都区交通部门及乡镇街道,在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建设中,始终做到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一是坚持利用原有机耕路(简易公路)改建康庄公路,据统计,现已建成183条康庄公路,有150条是利用原有简易公路的;二是对需改造的康庄公路,尽量傍山而减少占用农田;三是对于实施康庄工程而废弃的土石料,则配合乡、镇、村三级土地整理,予以利用,其中有的用于改造为田地,有的用于新农村建设和旧房改造,引导农民珍惜每一寸土地。四、强化公路绿化(亦称绿色通道建设)建设
  丽水市莲都区境内公路绿化分高速公路、国省道和县乡公路三大部分。
  金丽温高速公路莲都段:全长38.895千米,绿化工作分别由金丽温高速公路丽水段二、三期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实施。分为公路中间分隔带、上下边坡框格植草、互通区绿化、废方区绿化和楼堂管所办公区五大部分绿化,总投资1800多万元;龙丽高速公路莲都段:全长3.278千米,绿化工作由龙丽龙高速公路莲都段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路桥集团第二公路工程局第六工程处莲都段第五合同项目部和宁波市青草地园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龙丽丽龙高速公路莲都段绿化项目部共同实施,分为公路中间分隔带、上下边坡框格植草、互通区绿地、废方区绿化等四大部分绿化,总投资360万元;丽龙高速公路莲都段:全长26.143千米,绿化工作由龙丽龙高速公路莲都段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宁波市青草地园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龙丽丽龙高速公路莲都段绿化项目部实施,分为公路中间分隔带、上下边坡框格植草、互通区绿地、废方区绿化、两个收费站和两个停车区,以及富岭两龙高速公路管理中心绿化等五大部分,总投资950万元。
  国省道公路:330国道莲都段、49省道莲都段、53省道莲都段、50省道莲都段共计90.952千米,由市公路管理处直属公路段管理绿化和保护。以上公路自1988年以来,公路两旁均全部植树。其中330国道莲都长岗背至缙云段,原称丽缙复线,后改为330国道,全长27千米,1996年破土动工,1997年底建成通车。地形为山岭重丘,土质为轻黏土。因建公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1998年通车一年后,公路上下边坡水土流失严重,一场雨后边坡上坑槽满布,时常发生公路塌方,严重威胁行车安全。据此,市直属公路段于1999年下半年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K5+450(上边坡)、K10+400(下边坡)、K12+100(下边坡)地段引种香根草,种植面积10600平方米。香根草以其发达的根系有效地治理了水土流失。2000年11月该试验项目通过了省级鉴定,之后香根草种植在我省公路边坡上得到了推广发展,先后在杭金衢高速公路、330国道、省道云寿线、丽浦线、龙后线、龙丽线等公路边坡上大量种植。2008年,在53省道(莲都段)文明公路创建活动中,市直属公路段,投入100多万元建设公路“绿谷”长廊,在南山转盘处、大港头大大线入口修建了花坛,对公路两侧行道树和中间绿化带进行清理和补植,在公路的路肩上铺设了草皮,全面营造“绿谷”文化,以此打造品质公路,确保人民出行的畅通和安全。
  县乡公路:绿化工作由市直属公路段和丽水市莲都区县乡公路管理所共同负责,其中市直属公路段负责县道143.716千米,乡道19.305千米;县乡公路管理所负责县道149.60千米,乡道50.31千米,专用公路19.853千米。根据省公路局每年下达的公路绿化工程计划,两家单位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宜绿则绿、注重实效”的原则,扎扎实实抓好公路绿化工作,截至2010年底,丽水市莲都区境内县乡公路绿化里程达882千米,总投资605万元,绿化率达90%以上。通过公路绿化,不仅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而且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
  五、实施公路文明样板路建设
  1996年,根据浙江省交通厅、浙江省公路管理局部署,丽水市(县级)交通局开展330国道原丽水段文明样板路创建活动。全长28千米的路段,共完成油路大修9.06千米;砼路面换板4746平方米;沥青硬路肩9.5千米;全开挖边沟4848米;小路暗沟109米;砼石砌明沟17740米;护栏柱1679根;片石挡土墙2088立方米;挡土墙封顶2000米;新建涵洞9道;路基拓宽2处;修复护栏墩60多座;新增护墙3处;修复涵洞一字头60多只;隧道人行道换板21块;拆除违章建筑200多处;取缔马路市场3处,彻底治理了公路脏、乱、差。
  2008年,根据省交通厅统一部署,丽水市莲都区开展53省道莲都段文明样板路创建活动。做到“畅通工程、美化工程、安保工程、文化工程、廉政工程”五大工程齐头并进。畅通工程,投资895万元,对该路段进行了全面大中修;美化工程,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将该路段打造成“绿色长廊”、“景观长廊”,其中对南山50省道和53省道交汇处进行了彻底整治,除地面排水工程的重修和路面修补外,还改善了周围的绿化,使昔日事故多发区,成为今日的绿草红花地;安保工程,共投入资金70万元规范了沿线的标志设置,进一步完善公路安全设施,使创建路段安全设施、标志标线达到规范、清晰、醒目、完好。
  2009年,又根据省交通厅统一部署,丽水市莲都区开展丽和线创建文明公路活动。共投入专项资金1002.14万元。路政方面:共拆除违章房屋210平方米,临时棚1030平方米,厕所2处、101平方米,非公路标志牌17块,205平方米;清理堆积物、种植物10880立方米,电线杆52根,饮用水管道500多米。公路改建方面,对部分路基边坡采用挡土墙加固,边沟进行改造,对全线沥青路面加铺面层,对破坏的水泥路面进行修复;对全线土路肩进行硬化,增设钢质护栏等安全防护设施,更换标志标线;对全线路肩和边沟两侧进行绿化、美化。完成的主要工程量有:砌挡土墙4150立方米,片石混凝土边沟5158立方米,沥青路面63490平方米,水泥路面2630平方米,硬路肩24900平方米;增设钢质护栏174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护栏640米,标志牌149块,标线10770平方米;绿化28560平方米;设置宣传字画35幅,1610平方米。于当年底通过省、市两级验收。
  文明样板路创建活动,是生态公路建设的生动体现,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使公路、生态和谐发展。六、全方位做好交通环保工作
  (一)在公路管养中,力求保持生态和谐发展。在日常公路管养中,市直属公路段和丽水市莲都区县乡公路管理所,切实注重生态保护,做到:通过种植树木或花草来防护公路两侧边坡和路肩沙土流失的问题;通过废料回收再利用,解决公路废料随意倾倒的问题。同时, 引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市直属公路段在2008年实施53省道桃山至大港头段大中修工程中,积极推广废旧沥青冷再生利用技术等。各级公路管养部门,在日常公路管养中,做到养护机械清洗产生的废油集中起来统一处理;在冰雪灾害发生之前,切实做好预防保障措施;积极与当地乡镇政府、林业部门加强沟通联系,使乡村公路与林业资源和谐共存;通过公路养护定点取石取土,既维护路产路权,又保护生态环境;及时处理公路路面积水,切实保障公路安全畅通。
  (二)推进森林旅游开发。随着生态公路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了丽水市莲都区森林旅游开发。丽水市莲都区境内山水风光秀丽,人文史迹纷呈,畲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通过生态公路建设,推动了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到2010年主要景区有:白云森林公园、大山峰森林公园、东西岩风景区、九龙湿地公园等。各景区与万象山公园、南明山风景区、南明湖等连成一体,可开发不同特色的旅游项目。此外,待开发的景区,尚有峰源乡小岭根的“猕猴峡”、劳垟湖高山湿地、天堂山休闲度假区等。生态公路建设给森林生态旅游带来勃勃生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前景看好。2009年,林业旅游接待游客66.25万人次,旅游收入8611万元,直接带动相关产业产值25489万元。
  (三)加强出租车的尾气污染防治,促进交通事业发展。根据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08年丽水市区客运出租车经营权重新配置及车辆更新工作方案的通知》(丽政办发〔2008〕51号)精神,市运管部门对新的客运出租车提出了“要选用节能、环保、满足乘用功能的轿车”的要求,积极配合市政府出台《丽水客运出租车管理办法》(丽水市人民政府第54号令),明确规定出租车尾气排放污染物,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达不到排放标准的出租车不得上路行使。通过努力,2008年丽水市更新的324辆出租车均达到了以上要求。
  (四)规范生活垃圾,公路沿线村庄垃圾集中处理。2003年,丽水市莲都区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的要求,开始对环境综合整治村的生活垃圾实行村设保洁员、置垃圾箱(池)、村外建垃圾焚烧或填埋场地的“户集村收村处理”。当年实施了10个村。近年来,丽水市莲都区又以村庄整治、城乡环卫一体化、精品村建设、百村绿化、环境专项整治等项目为载体,共投入资金9800万元,用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网络建设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将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与此同时还投资2000多万元,在县乡公路沿线建成垃圾中转站37座,沤肥中转场13座,垃圾处理点138座,固定垃圾收集房近3000座,配备了400多名乡、村保洁员和清运员。区财政按每年常住人口8元/人,流动人口4元/人的标准对各村进行补助,基本实现了垃圾处理和收集设施全覆盖。截至2010年底,全区实施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置的行政村达368个,占全部行政村的100%,其中公路沿线138个村庄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占省、县、乡道公路沿线行政村的100%。
  丽水市莲都区公路沿线村庄垃圾中转、集中处理七、建设生态公益林
  根据《浙江省公益林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丽水市莲都区政府把公益林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公益林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资金投入。区政府建立公益林建设领导班子和办事机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把公益林建设作为重点工程组织实施。在公益林区内的各类公路、各类航道库区、小块坡耕地、林中空地、火烧迹地、病虫害迹地造林绿化,对生态保护功能低下的疏林、残次林等低效林分,进行补植、抚育改造,实施阔叶林发展工程,采用阔叶树大苗、容器栽植,形成树种结构合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2001~2009年,共营造生物防火带320千米,更新造林、补植抚育改造生态林1826.67公顷,林分郁闭度0.7以上的优质林分28800公顷,占原界定面积的80.8%。2008年,丽水市莲都区被省林业厅授予“浙江省公益林建设示范县”。
  2004~2010年,丽水市莲都区新造生态公益林1875.46公顷。1991~2010年,人工造林累计13241.72公顷,其中用材林5333.52公顷,占40.3%,生态公益林2728.8公顷,占20.6%,经济林5179.4公顷,占39.1%。
  大规模的生态公益林建设,使区境内各类公路增加了天然生态屏障,保护了公路安全畅通。
  八、公路沿线实行封山育林
  为切实保护公路沿线两旁和航道周围绿化,丽水市(莲都)政府十分重视封山育林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多次出台封山育林通告,规定公路两侧300米范围内实行封山育林。市直属公路段、市直属路政管理大队、区县乡公路管理所、区路政管理中队和区林业公安分局加强协作,开展公路沿线路两侧封山育林和保护公路行道树的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公路沿线路政巡查,加强对公路沿线乡镇和行政村的联系,及时制止和查处乱砍滥伐公路行道树的违法行为,使公路行道树保存率达到90%以上。1998年,林业部门又以公路、铁路沿线、江河两岸、水库周围、旅游风景区、城镇周边以及天然阔叶林为重点,实施封山育林,面积7100公顷。同时与山主签订合同,制订封山护林公约,设置封山标志,配备护林员,兑现封山育林补助费。1982~2003年丽水市莲都区封山育林累计221520公顷,发放补助费166.78万元。在此基础上,林业部门还于2004年对全区生态公益林实施全面封禁,据统计,2004-2010年,丽水市莲都区共封山护林面积247515公顷,年均35359.28公顷。
  在此基础上,1998年以来,丽水市莲都区林业部门对沿线沿路挂牌的古树加大保护力度,先后投入保护资金30余万元,对高溪乡湾竹的香樟、大港头镇徐山村水口的桂花树等20多株古树,实施工程抢救保护,不仅维护了公路、航道产权,而且促进了生态公路、航道建设,取得较好效果。联城镇路湾的晋代古樟,位于瓯江边桃碧线路湾村公路旁,20世纪90年代因洪水不断冲刷,沿岸泥堤和砂石崩塌流失,一半根部裸露失去支撑,摇摇欲坠,另一半根部延伸至公路,导致公路开裂、坍塌,随时严重影响公路交通安全。1996年11月,丽水市(县级)政府及时实施工程抢险保护,在古樟外侧修筑石砌墙和护栏,避免古樟侧翻倒伏。除实施保护设施外,还对古樟周围环境进行整治和绿化,使这里成为一处可供游人休闲观光、消暑纳凉的好景点——晋樟园。2006年10月1日,开潭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瓯江沿岸大部分古樟根系淹没水中,如长期浸水,会使根系腐烂而枯死,造成水土流失,影响航道安全。古樟的安全,引起了省、市、区各级林业部门的关注,国家林业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和市、区林业局的负责人,专门深入现场调查研究考察,分析评估,提出相应对策,实施工程保护。据此,市林业局投资300万元,按工程设计方案,2006年9月组织施工,2007年7月竣工验收。既保护了古樟,又促进了航道畅通。
  第三节生态航道建设
  丽水市莲都区属瓯江水系,瓯江干流大溪横贯丽水市莲都区中部,河长46千米,境内集雨面积1373.7平方千米。支流有:好溪,境内集雨面积363平方米,全长23.9千米;小安溪,境内集雨面积395.4平方千米,全长45.4千米;宣平溪,境内集雨面积319.8平方千米,河长37千米;松阴溪,境内集雨面积21平方千米,河长4.6千米;其他小支流30多条,集雨面积274.5平方千米。汇入小溪的支流是丽水市莲都区境内峰源乡的峰源溪,集雨面积128平方千米。截至2010年底,全区建成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29座、小(三)型水库181座,万立方米以下有坝山塘735座,总蓄水量9897.8万立方米。建成小水电站85座,装机47250千瓦。
  从21世纪初开始,围绕生态航道建设,丽水市莲都区主要开展“千库保安”工程建设,提高水库的安全度,努力实现水库工程“安全、高效、美丽”的总体目标。通过“万里清水河道工程”、“生态河川”建设工程,河道清淤、修建防洪堤、加强采砂管理等措施,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和通航能力,为居民生活、工业用水、农业用水提供充足的水源,为今后的航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生态护岸保航道
  丽水市莲都区境内的河流属山区性河道,坡陡流急,汇流时间短,一遇大雨河水暴涨,经常泛滥成灾,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还直接影响航道正常通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河道防洪治理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丽水县先后兴建了赵村、连河、陈村、青林、干下、联城、周巷、横塘堰等防洪工程十余处。
  20世纪70~80年代,丽水县(市)建成了联城防洪堤和好溪防洪堤。其中联城防洪堤,起自柴弄口终至苏埠村,全长7千米,除部分沿山外,两岸共建防洪堤长9004米;好溪防洪堤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工程自马头山好溪坝至水东桥,左岸3910米,右岸4855米。第二期工程自水东桥至古城村,防洪堤全长1492.65米。
  到20世纪末,随着丽水城市的发展,城区扩大,原好溪防洪与城市防洪工程的好溪段工程产生重叠,故丽水市在建丽水城区防洪堤中将原好溪防洪堤拆除,建设了新标准的防洪工程——丽水城区防洪工程。
  丽水市城区防洪工程是以防洪为主,兼顾城市建设、旅游、航运等。丽水城区地处丽水盘地底部,大溪自西向东,好溪由北而南流经市区,两溪在古城汇合,折向东南流去。两溪将丽水市区分割成3部分:主城区、水东片、水南片。丽水城市防洪工程针对3部分进行设防。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属Ⅲ等工程,大溪、好溪堤防为3级。主要建筑物有:(1)主城区。大溪厦河段、塔下段劈山拓宽河道;大溪北岸防洪堤;好溪西岸防洪堤;城北防山洪东排渠道、西排渠道;防洪排涝闸等。(2)水南片。大溪南岸防洪堤等。(3)水东片。好溪东岸防洪堤及防洪排涝闸等。
  在建设城区防洪工程的同时,又于2002年9月在瓯江大溪莲都段下游开工建设了开潭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具有发电、改善市区生态环境、改善瓯江航运条件等综合效益。建成后,开潭电站库面,即南明湖,库区航道长14.12千米,航道底标高44米,湖面宽200~400米,湖区水域面积5.6平方千米。
  2008年,根据《瓯江干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方案》,按照修旧如旧,生态防洪的理念,丽水市莲都区先后投资400万元建成了大港头生态堤防工程和投资260万元建成红圩村生态堤防工程。
  2009年,按照生态防洪兼顾景观休闲的理念,丽水市莲都区投资3061万元建成了南山和水阁生态堤防工程。
  2010年,丽水市莲都区投资7732万元,对瓯江太平港(即小安溪)河道进行了全面治理。为改善瓯江航运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整治瓯江优航道
  头顶青天,凝望瓯江,曾哺育一代又一代丽水儿女的母亲河依然奔腾着千古涛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莲都人民坚持不懈地注重治理、保护,使瓯江焕发了勃勃生机。2002~2004年,为确保瓯江干流航道通畅,丽水市莲都区根据市里统一部署,对重点河段进行了河道疏浚。组织编制了《瓯江干流南山至红圩河道疏浚实施方案》,投资100多万元对瓯江干流南山至红圩段河道进行疏浚,疏浚总长度10多千米。
  2002年丽水市莲都区编制了《丽水市莲都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4年在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丽水市莲都区又编制了《丽水市莲都区生态区建设规划》,以上规划把瓯江大溪丽水市莲都区河段列为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和生态重点工程。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定的《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浙政办发〔2005〕109号文件),大溪被划分丽水市莲都区5个水功能区之一,2007年,丽水市莲都区启动保留区水源地保护区创建工作,9月进行整治实施阶段,11月全面完成环境污染综合整治,12月通过组织验收。至此,瓯江干流莲都段水更清了,水质得到优化。
  2007年3月20日,丽水市委、丽水市政府召开瓯江干流莲都段环境整治工作和采砂整治工作千人动员大会,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瓯江生态河川,改善瓯江流域人居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做到治标与治本、整顿与规范相结合,加强法治、监督并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2009年10月,丽水市莲都区委、丽水市莲都区政府开展瓯江干流莲都段全面禁止河道采砂行动,瓯江干流莲都河段原有23家采(制)砂场全面停产停业,完成设备上岸,机械拆除和平整恢复等工作。共切割上岸采砂船22艘,拆除采砂设备28处,平整河道弃渣800万立方米以上,恢复河道面积约400万平方米。至2010年底,瓯江干流莲都段河道已全面禁砂,提前4个月完成了市委提出的禁采目标。给河道休养生息,还江河以碧水。
  截至2010年底,市区共建危险物和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各一处,危险物处理规模达到30吨/日,医疗废物处理规模达到50吨/日,年处理1825吨的能力。
  截至2010年底,市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丽水市莲都区大力整治堵塞航道行为,确保航道畅通安全。金丽温高速公路二期工程莲都段,北从雅溪镇的牛岱岭接入,途经双溪、太平,终点为水阁街道的垟店村,跨越小安溪、瓯江大溪,全长30.499千米。该工程从2000年全面动工,2002年底建成通车。小安溪流域河谷狭窄,沿河村庄密集,汛期洪水暴涨暴落,境内村庄防洪标准低。莲都段工程竣工后,河道内仍有弃渣13万立方米未清除,沿河两岸9处弃渣场共堆放80多万立方米弃渣未落实防护措施,防汛形势十分严峻。为全面落实小安溪流域河道清障和水土保持措施,从根本上恢复小安溪河道防洪和通航能力,遵照区防汛指挥部、区水利局、省高速公路指挥部的指示精神,二期工程莲都段建设指挥部迅速落实全面清障和水土保持治理任务,共计清渣等障碍物18万立方米,拓宽河道5处,修复加固堤防260米,砌筑弃渣场挡墙2500米,建排水沟3000米,并对主要部位进行了绿化,确保了小安溪畅通。
  三、建设沿岸防护林固航道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丽水地委、丽水行署就提出构建公路绿色长廊的设想,其中包括对瓯江干流及其支流整治河道污染、两岸植树造林和两岸山上封山育林,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绿色生态建设。由此,丽水市莲都区对河流两岸原有乔灌木实行严格保护,对无树少树的江溪岸边和滩地进行种植、补植,并由沿溪乡镇村负责管养所辖溪段的林木生长,严禁乱砍滥伐。
  2005~2010年,丽水市水利局连续5年投入300多万元,在瓯江干流南明湖段进行绿化和水土保持工作,其中在南明河周边种植垂柳、杜英、深山含笑、茶梅、海桐等适宜景观树种,撒播草籽,对湖面迎水坡常年裸露于水面的部位进行平整让其自然生态修复。同时,投资100多万元对内河明厦湖水面进行绿化,种植一些能净化内河水质的本土水生植物。
  建立健全江溪两岸护林育林、建设生态河道的各项规章制度。丽水市莲都区前后制定《瓯江干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07年4月又出台《瓯江干流莲都段生态河道管理办法》。上述管理办法推动了瓯江干线莲都河段及5个水功能区生态防护林建设和管理。截至2010年底,丽水市莲都区黄村水库、玉溪水库、高溪水库、大溪丽水饮用水源等5个水功能区共造生态公益林1637.28公顷,占全区生态公益林面积的60%,有效地保护了库区沿岸的生态环境。
  地处瓯江干线莲都段源头的北埠村,从实际出发,划定村重点公益林区,面积150公顷(2250亩),包括瓯江上游北埠村溪段,严格“禁止在公益林内进行樵采、开垦、采石、挖砂、取土、筑坟等损坏重点生态公益林的行为”。并推选管理人员,配置监管人员实行严格监管。
  丽水市莲都区江溪两岸的山地,在各级林业部门的指导下,当地乡镇村选派护林员专职或兼职管护林木,取得了显著效果。昔日山体裸露的荒山、疏林山,如今已是满山树木郁郁葱葱,有的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
  经过十几年的管养,瓯江干流及其支流除沿溪建造金温铁路、高速公路等工程施工地段外,基本上已形成“绿色长城”夹溪流。在瓯江中游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至联城镇大溪段,高大挺拔的护岸树木,郁郁葱葱整齐地排列在江边,护卫着大溪河段。在松阴溪下游两岸,生长着香樟、柳树、翠竹、白杨、青松等自然成长和人工种植的各种乔灌木,青山、绿树和溪水融为一体,更显得勃勃生机。四、小流域治理除水患
  丽水市莲都区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山脉纵横,高耸陡峻,地形起伏较大,河道主要为山区小流域。因地处中亚热带,春季雨日较多,夏季暴雨集中,易发生洪水,秋季受台风影响,暴雨洪水常持续岀现。河水暴涨暴落形成溪岸冲塌,危及航道及农田安全。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丽水市莲都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对区境内小流域河道进行疏浚治理。
  1997年丽水市(县级)对泄川乡双源村河道实行整治工程,整治河道长度669米,标准为10年一遇洪水设计,20年一遇洪水校核。工程量有河道疏浚9110.98立方米,河岸干砌石1586.81立方米,简易便桥一座。
  2002~2004年,丽水市莲都区对仙渡港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其中2002~2003年对葛畈村段1000米河道和何金富村200米河段进行治理,在此基础上,2004年又对滴水岩村段300米,南源村段200米,皂树村段500米河道进行治理。
  2001年,丽水市莲都区对桐岭坑流域河道进行治理,治理观音岩河段36米,河道宽度15米,水深5~6米。
  1998年至2001年,丽水市(莲都)对宣平港支流老竹溪河道进行治理,治理河段为老竹大桥坝至沙溪桥段约1000米,整治标准为洪水标准2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318.9立方米/秒,设计河道宽度40米,水深2.15米至2.87米,两岸以干砌块石护岸。
  通过治理小流域河道,根治了水患,保护了农田和航道。
  五、生态航道建设带动了湿地公园开发
  生态航道建设带动了湿地公园开发,2007年1月10日,经省林业厅批准,丽水市首个省级湿地公园瓯江九龙湿地公园设立。11月190,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公园位于丽水市莲都区瓯江干流玉溪水利枢纽大坝至白岩大桥段,长22千米,涉及大港头镇、碧湖镇、联城镇和水阁街道沿线42个行政村。保定圩湿地、对门圩内侧湿地、连河村河滩湿地、玄埠湿地、吴村圩湿地、松坑口湿地、九龙湿地走廊、新治河河口湿地、万步滩湿地等9片泛洪湿地,呈瓯江干流大溪穿珠状分布,总面积2800公顷。区域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已知植物有近百种,树林成片。
  九龙湿地公园是瓯江中游航道的天然生态屏障,有效地保护养着瓯江中游良好的生态环
  境。
  六、节能减排保护航道生态环境根据浙江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丽水市港航管理处、市直属港航管理所结合实际,制订丽水市莲都区港航系统节能降耗实施方案,努力推进水运交通节能工程,保护航道生态环境。同时,丽水市莲都区从实际岀发,狠抓航运节能降耗工作。
  1.加快老旧渡船改造。大力推进渡船船型标准化工作,截至2010年底,全区渡口渡船一律钢质化,并实行机动化,木质渡船已不复存在。
  2.撤渡建桥改造渡埠。截至2010年底,丽水市莲都区改造渡埠6处,投资300万元;撤渡20处,建桥20处,投资数千万元。第四章诗文
  第一节古道吟
  经桃花岭
  (元)许谦
  人言此山插霄汉,马不容鞭仆夫叹。
  攀援何易蜀道难,气竭人疲尽流汗。
  白云山
  (元)孟淳
  万叠巉岩一径开,中间空洞白云堆。
  阳坡草软人稀到,时有青猿曝背来。
  缙云丽水途中
  (唐)方千
  自缙云赴郡,溪流百里,轻舟一支,曾不崇朝。
  叙事四韵,献段郎中。
  激箭溪湍势莫凭, 飘然一叶若无乘。
  仰瞻青壁开天罅,斗转寒湾避石棱。
   巢鸟夜惊离岛树,啼猿昼怯下岩藤。
  此中明灭寻知己,恐似龙门不易登。三岩
  (宋)姜特立
  一见便非凡世界,恍然兜率化成宫。
  未分混沌天无巧,已凿谽谺鬼有功。
  百尺飞泉晴亦雨,四时阴穴夜吹风。
  莫将俗驾污仙境,明日红尘在眼中。
  登处州城
  (宋)林景熙
  寒芒曾动少微星,一水溶溶叠嶂横。
  落日渔舟吹远笛,断烟戍屋带荒城。
  沙鸥欲近始招隐,关树无多亦厌兵。
  却忆莺花亭下路,太平箫鼓沸春声。
  万象山
  (明)张敦复
  地控苍山溟海回,鲸波东抱巨灵开。
  中天楼阁虚空出,万象风烟旷野来。
  苔古宁磨松雪石,秋高恍上葛洪台。
  微云点缀城头月,鼓角今霄且莫催。
  碧湖
  (清)张吉安
  风景碧湖好,我来刚夕阳。
  乱山横紫翠,老树半丹黄。
  上市鱼虾贱,堆盘桔柚香。
  僧房留一榻,清梦共支郎。第二节航行歌
  丽水风雨下船棘口有怀
  (明)汤显祖
  石城双水门,落日远江介。
  春潮风雨飞,暮寒洲渚带。
  流云苍翠里,绪风箫鼓外。
  分披悟曾裂,含沓迷新届。
  宿雾缅余丘,生洲隐遥派。
  地脉有亏成,物色故明珠。
  曲折神易伤,幽情境难会。
  江花莞流放,岸草凄行迈。
  不见林中人,自抚孤琴对。
  好溪棹歌
  (清)吴世涵
  (一)
  金莲城下采芙蕖,沐鹤潭边觅鲫鱼。
  濑似突星溪似箭,更无人识右军书。
  (二)
  记从水怪息鲸鲵,来往行人路不迷。
  若比西湖堤上路,好溪应是段公溪。
  (三)
  劝君莫厌乱滩多,要向滩头鼓棹歌。
  滩水有时消恶浪,人间无处不风波。
  丁亥栝州大水
  (清)吴唐林
  淫霖狂挟水滔滔,人畜连踪逐怒涛。
  劫过虫沙浑似水,威扬蛟蜃利于刀。扁舟争唱公无渡,比野真成地不毛。
  无计发棠空扼腕,自驮蚁粒慰鸿嗷。
  第三节碑记
  平政桥记
  知州事范成大
  括苍带郭浮桥岁久费葺,民病涉。乾道四年(1168年)冬,郡守范成大实始改作,郡从事张彻惠利民,丽水县留清卿调其工费,以授州民豪长者四人使董,役吏无得,有所与凡。为船七十二,联续架舟为梁三十有六,筑亭溪南,以莅之。岁十一月,桥成。名之曰“平政”; 亭成,名之曰“知津”。又得废浮图之田五十亩于缙云,以其租属亭,岁时治桥,俾弗坏。明年正月前晦三日大合,乐以落之。众请铭其事于石,使后有考。铭曰:孰梁斯兮,踏渊若衢; 我维新之,栉栉其轳;工休于亭,有粟在褥;岂维新之,永以不朽。
  重建却金馆碑记
  知府刘延玑
  却金馆之重建也,说者谓余爱其名,故新其迹也,噫嘻。使余而为好名之举,则第须假以文章勒之碑石,而文渊何公已定不朽,又何必鸠工庇材之,纷纷云尔哉!
  馆舍离郡城四十五里,其去缙云县亦四十五里,实来往车节所憩息投止处。层山环抱,烟云缭绕,细民之开张旅寓者,夹道而居焉。惜乎,馆舍之沦榛莽而民居之,不足以停过客也。余承乏栝土,甫下车即值季省会,旋复署,抗篆者二,理臬篆者一。更值圣驾南巡,日奔走吴山越水间,凡一去一返而却金废址两入眉睫,心罔不怦怦动也。往来既熟,百姓不余避,乃诣余请日:“公治栝,如筑城垣、浚河道、建黉宫、辑志乘,举凡为士为民者诸务毕,举顾于往来宾馆,当何惜此数椽为。”余唯唯。于是材木购诸山无转徏之遥也;砖瓦就地以陶,不假人夫之力也。先是内外堂两层,门一层。余更扩其就山半壁为楼,于前后相接复为两厢以翼之。观者遂谓高广于前也。是役也,起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之冬,落成于明年秋。凡诸匠作每日工给出自余与僚属者若千,出自东瓯在位诸君子者若千。而向之荒烟断梗,不觉为重门邃室矣!
  因念,昔之东瓯名守于是馆而却金,今之东瓯诸君又因是馆而捐金,后先辉映之下,不益使令邻封藉色哉!余不敏,不过因人成事,何敢窃附好名也。丽水瓯江桥记
  丽水瓯江桥破土动工于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一日,竣工于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全桥长三五一点七米,其中主桥长二八六点九米,北岸引桥长四三点六米,南岸引桥长二一点二米。桥面车行道净宽七米,载重一五O吨的大型挂车可以安全通过;两侧人行道各宽一点六二米。主桥共五孔,采用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空腹式双曲拱型结构,气势宏伟。桥上的栏杆装饰端庄大方。整座桥与明净的江水秀丽的丘峦交相辉映,格调和谐明快。
  丽水瓯江桥由浙江省交通设计院设计,浙江省交通厅第三工程队施工,共投资三百九十万元。丽水地、县、镇党政组织和有关部门、单位,驻丽水部队和广大群众为瓯江桥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大桥的落成,改变了我县城关镇瓯江两岸人民千百年来凭借浮桥和舟楫往来的落后状况,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国民经济和城镇建设的发展。
  注:《丽水瓯江桥记》是丽水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8月,刻石立于桥北端的碑文。该桥位于城西小水门,全称是瓯江小水门大桥。竣工时间实系1983年12月25日。

知识出处

莲都区交通志

《莲都区交通志》

出版者:西泠印社出版社

新编《莲都区交通志》是在原《丽水市交通志》(县级)基础上续编而成的,它是一部记述丽水市莲都区交通事业的地方性专业志书,如实记载了丽水市莲都区境内交通行业的历史和现状,全面反映了莲都交通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真实面貌,进一步突出了丽水市莲都区的区域特点和交通的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