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区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754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5
页数: 5
页码: 5-8
摘要: 丽水市莲都区原为丽水市(县级),经国务院批准于2000年5月设立丽水市莲都区。最低气温一8.2℃,最高气温41.5℃,年平均气温为18℃,无霜期257天。
关键词: 地方史 概述

内容

丽水市莲都区原为丽水市(县级),经国务院批准于2000年5月设立丽水市莲都区。丽水市莲都区地处浙江西南部,瓯江中游,介于东经119°38‘~120°08',北纬28°06'~28°44',处在括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大山脉之间。东邻青田,西接松阳,南与云和、景宁相连,东北界缙云,西北与武义接壤。南北长70千米,东西宽56千米,土地总面积1502.1平方千米。区内地形属浙南中山区,以丘陵山地为主,间有小块河谷平原,地势具有盆地格局,四周高山环抱,峰峦连绵高峻,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30余座。境内最高处为南部葑坪湖尖,海拔1325米,最低处为下风化村的河漫滩,海拔40米。其中海拔800米以上,面积133.5平方千米的山地,分布在黄村、岩泉办事处的枫树湾、北部雅溪镇的泄川、南部的大港头、峰源等乡镇。地形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主要河流有:大溪(瓯江中游河段名)、松阴溪、宣平溪、小安溪、好溪(均为瓯江主要支流)、新治河等。
  丽水市莲都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最低气温一8.2℃,最高气温41.5℃,年平均气温为18℃,无霜期257天。多年来年平均降水量1474.1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最大年降水量2121.76毫米,最小年降水量984.5毫米。降水量在年内变化以4~9月居多,4~6月尤多,4~9月占年平均降水量68.9%,11月至次年的1月干燥少雨,此三个月的总雨量,为全年总雨量的8~10%。
  丽水市莲都区历史悠久,隋开皇九年(589)建括苍县,隶属处州,唐大历十四年(779)改为丽水县,1986年6月改为丽水市(县级),2000年5月撤市设区改为丽水市莲都区。2010年底,丽水市莲都区为五镇、六街道、七乡建制(五镇:碧湖镇、大港头镇、雅溪镇、联城镇、老竹镇;六街道:白云街道、万象街道、紫金街道、岩泉街道、水阁街道、富岭街道;七乡:高溪乡、峰源乡、太平乡、仙渡乡、丽新畲族乡、黄村乡、双黄乡)。全区368个行政村,人口35.3万人。系丽水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丽水市莲都区交通运输事业自1990年后发展极为迅速,通过20年大张旗鼓的交通建设,实现了交通从经济制约型向基本适应型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大力加强交通行业管理,以“依法治路”为管理标准,以“文明廉洁”为管理要求,打造依法行政、公正公开、勤政廉洁、文明和谐的交通管理体系,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一个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组成的陆路交通网络形成,促进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1998年6月,金温铁路全线开通,圆了浙西南人民百年之梦,结束了丽水莲都不通火车的历史。目前,金温铁路每天开行温州至哈尔滨、北京、广州、汉口、贵阳、南昌、南京、阜阳、镇江、亳州、上海、杭州、金华共16对(含临时3对)旅客列车和15对货运列车,有力地促进了温州、丽水、金华沿线地区的经济腾飞。2002年12月,丽水市境内首条高速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金华一丽水段建成通车,标志着莲都公路建设进入了高速时代。2006年12月和2007年12月,龙丽高速公路莲都段和丽龙高速公路莲都段相继建成,不仅使莲都境内增加了2条高速公路,而且使莲都公路建设步入了快车道。自1990年后,丽水市莲都区境内330国道丽缙复线、S328(53)省道丽水市段、绕城公路等一大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先后完工,使丽水市莲都区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以项目为抓手,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丽水市莲都区县乡公路从瓶颈制约型转向基本适应。20世纪90年代初,积极争取省、地、市以及社会力量的资金,投入比较集中的资金和技术力量,一方面割断多年续建工程,如富岭公路、畎板公路、畎岸大桥、黄李公路、小安大桥等,另一方面积极通过多渠道的努力,实施建设碧湖大桥、三港公路等项目。90年代中期,针对全区公路交通严重滞后,成为制约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化对交通地位作用的认识,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使命感,确立交通的“先行官”地位,优先发展,加快发展,先后建成了赤圩大桥、李村大桥和丽武公路、安彰公路、武林公路等“两桥三路”。90年代后期,全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继续加快,一是树立“一盘棋”思想,积极配合市交通部门建设金丽温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和330国道丽缙复线两项省、市重点工程;二是主动承担S328(53)省道丽水市段全长24.6千米,总投资2亿多元的一级公路改建工程;三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了S222(50)省道龙丽线联城桥至碧湖19.3千米和7.8千米黄碧公路砂改油工程;四是先后分两批帮助区域农村建成简易公路717.1千米,使全区150个行政村通了简易公路。通过近十年的努力,丽水市莲都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交通对经济社会瓶颈制约问题基本缓解。但局部区域交通建设仍然滞后,公路网络化程度不髙,路面硬化率低,现有交通干线和农村公路网难以满足新一轮发展的需求。进入21世纪,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和实施交通“六大工程”的战略思想,推动了丽水市莲都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大投入、大发展、大建设。2000年5月,撤市设区,区委、区政府及交通部门重新认识交通的地位和作用,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把支持交通、发展交通放在突出位置。当年共投资3149万元,先后完成了老竹镇东西岩一期工程、黄李公路4.5千米淹没段工程、双溪至滴水岩公路改造工程、碧湖至黄山坑油路改造工程、周坦至老竹段改造工程等六大工程。从此以后,丽水市莲都区交通建设发展势头锐不可当。2001年,区政府采取“三三制”政策,大力支持县乡公路改造,当年投资600多万元,改造了区境内30多千米县乡公路,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2002~2003年,公路基础设施实行改建并举,10个工程项目齐头并进,其中丽雅公路改建一期工程15千米、安彰公路改建工程、黄畈至330复线改建工程、老竹至畎岸段改造工程、双滴公路路面改造工程、黄村至李村段路面改造工程、庞山至夏庄路面改造工程、老竹至巨溪路面改造工程、双港口至泄川路面改造工程等8项改造工程全面完工。2004年,根据省交通厅全面实施交通“六大工程”的指示精神,丽水市莲都区一方面迅速启动“康庄工程”,全面实施通村公路建设。另一方面抓好干线“畅通工程”,全力以赴抓好全长15千米的丽雅公路一期改造工程。2005年,丽水市莲都区把县乡公路路面改造并实行硬化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全年共完成改造项目11个,计134.8千米,并全面硬化,创历史之最。2006年,又建设完成了全长14.33千米丽雅公路二期改造工程,使丽水市莲都区北部交通主干线全线贯通。另外,还投资500万元完成了武村至林宅口、雾岭头至彰口塘两条乡道硬化工程和总投资465万元的联城清湾等三个撤渡建桥项目。2007年,建设完成区重点工程项目——全长7千米的大大公路二期。2008~2009年,投资4500万元,建设完成石牛至郎奇2.693千米二级标准公路。2009年底开工建设丽武公路联城至老竹段,长13.145千米,二级公路标准,总投资3.2亿元新建工程。截至2010年底,全区共拥有各级公路236条1247.897千米,其中:高速公路3条,计68.46千米;国道1条,计29.721千米;省道3条,计61.074千米;县道32条,计303.674千米;乡道12条,计69.615千米;专用道2条,计19.853千米;通村公路183条,计695.5千米。融入了省会杭州4小时交通圈,形成了“以国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通村公路成网”的交通网络。
  心系“三农”,全力抓好乡村康庄工程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在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指示的指导下,自2003年以来,丽水市莲都区乡村康庄工程建设的洪流以其充满激情的活力和源源不竭的能量,在全区的每一片乡村展开。在实施乡村康庄过程中,交通部门积极当好政府参谋和助手,迅速成立了区康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负责领导和指导全区乡村康庄工程建设,与此同时,先后岀台了《丽水市莲都区乡村康庄工程实施办法》、《丽水市莲都区乡村康庄工程技术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根据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了《丽水市莲都区实施乡村康庄工程规划》,还积极组织人员下到乡村,帮助选线、设计和政策处理,从而促进了全区康庄工程如火如荼开展,并取得了可喜成绩。2003~2010年,全区康庄工程建设累计投资13.35亿元。一是强势推进县乡公路建设,先后完成了丽雅公路、大大公路、黄李公路、石牛至郎奇等一大批县乡公路改造,还开工建设了丽武公路莲都联城至老竹段公路改建工程,实现了全区县乡公路等级化、路面硬化的目标。二是如火如荼开展通村公路建设,到2010年底,7年间,已完成通村公路建设项目183个,计695.5千米,全区368个行政村,等级公路通达行政村365个(其中3个村下乡脱贫),通达率从2003年的46.3%上升到100%,路面硬化行政村365个,硬化率从2003年的38.8%上升到100%,农村公路通班车率从2003年的69%上升到84.28%。已经完成通村公路的乡村,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令人欣喜的变化。一是解决了农民出行难的问题,以往农村地区农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将不复存在,农村交通条件得到彻底改善;二是促进了“三农”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城乡沟通,加快了农产品流通,发展了农村经济;三是有效地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四是加快了信息流通,改善了农村招商引资环境。一条公路,带富了一方乡邻,活了一方经济,更搅动了当地农民致富的念头。公路通了,莲都多少闭塞的村庄变得红火兴旺,多少优质的农副产品名声远扬,多少秀美山河迎来八方宾客,多少梦想最终成为现实。许多农民兄弟和广大基层干部把乡村康庄工程亲切地称为是“惠及万民、泽被几世”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解开“三农”问题的金钥匙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加速器。
  自20世纪90年以来,丽水市莲都区交通运输市场进一步繁荣,交通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首先,运输市场呈现多元化格局,公路运输工具迅速增加,截至2010年底,市区共有机动车辆129691辆,其中各类汽车53145辆(载客汽车707辆,11165客位;载货汽车5749辆,18365吨位),摩托车76546辆。
  其次,客运市场更加完善。截至2010年底,市区拥有出租车409辆,市区公交车客运已形成城市公交和城乡公交两种形式,共有6家公交公司参与经营。营运线路共计26条,里程372.56千米,营运车辆185辆。其中城市公交线路17条,里程148.16千米,营运车辆131辆;城乡公交线路9条,里程224.4千米,营运车辆54辆。客运东站客运班线82条,拥有进站班车213辆,日发送382个客车班次;客运西站班线29条,拥有进站班车122辆,日发送220个客车班次。不仅如此,丽水市莲都区城乡客运也日趋繁荣,现已开通农村客运班线22条,日发车423个班次,大大方便了东西南北群众往返城区。
  再次,交通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区共设有丽水客运东站和丽水客运西站。其中客运西站为一级站,客运东站为二级站。两站均被评为国家三星级客运站,并通过了 IS0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在抓好陆运建设和管理的同时,1990~2010年,在这20年间,丽水市莲都区水运工作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990年以前,丽水市莲都区水运曾盛极一时,瓯江中游舟楫穿梭,大水门码头客货船星罗棋布,但随着公路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瓯江上游紧水滩、石塘、玉溪电站的相继建成,莲都水运逐年萎缩,到了1995年已基本瘫痪。面对严峻的水运形势,莲都交通航管部门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一是从实际出发,转移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全区渡口安全管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丽水市莲都区原来共有渡口33个,渡船35艘,分布在20余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渡船长期以来用木质船,渡工为当地农民。为确保渡口安全,丽水市莲都区具体采取签订渡口安全管理三级责任书(区、乡镇、村),对渡工进行分期分批培训,以提高素质;将木质船改为钢质船,以提高渡运安全系数;多方筹措资金,积极进行撤渡建桥。通过几代交通人的不懈努力,截至2010年底,全区保留渡口12个,渡船9艘,撤渡建桥13处,并创下了连续25年渡口安全无事故的光辉记录。二是积极配合市航管部门编制《瓯江中上游航运规划》和《丽水港总体规划》,力争早日实现港航强省建设目标。根据“一干两支两港”总体规划思路,瓯江航道莲都段丽水城关至云和石塘44.56千米建成六级航道,丽水市区至青田鹤城段实现通行开潭、五里亭、外雄、三溪口4级电站的梯级渠化,同步建设船闸达到四级航道通航标准,使500吨级船直达丽水市区。到2010年,建好丽水港下属风化货运港区、水阁货运港区、水东客运中心等,同时规划建设各类泊位51个,吞吐能力达到330万吨。
  与此同时,丽水市莲都区还将计划投资1.2354亿元用于实施水上康庄工程,其中建桥撤渡6处,建路撤渡2处,建交通码头11个,渡埠改造6个,渡船改造5艘,建候船亭7个,建桥涵标16座,其他航标26处。
  回顾过去,心潮澎湃,展望未来,信心百倍。丽水市莲都区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不仅对全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证明了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事实证明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把交通放在先行位置,任何艰难险阻都能克服;只有知难而进,奋发有为,一定能够谱写交通发展的新篇章。

知识出处

莲都区交通志

《莲都区交通志》

出版者:西泠印社出版社

新编《莲都区交通志》是在原《丽水市交通志》(县级)基础上续编而成的,它是一部记述丽水市莲都区交通事业的地方性专业志书,如实记载了丽水市莲都区境内交通行业的历史和现状,全面反映了莲都交通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真实面貌,进一步突出了丽水市莲都区的区域特点和交通的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莲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