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739
颗粒名称: 专记
分类号: K106
页数: 34
页码: 1511-1544
摘要: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八一三”日寇向淞沪进攻后,杭州告急。12月24日杭州沦陷,以黄绍竑为主席的浙江省政府秉承前主席朱家骅旨意,将丽水地区(处州)作为抗日大后方基地。在省政府迁至永康方岩旋移云和县城的同时,一大批国民党浙江省党政机关、军队、学校、团体及企事业单位迁往丽水地区各县。迁驻丽水县的,在县城与碧湖镇居多,迁移时间先后与年限不一,随着战事发展流动性较大,一般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离开丽水迁回原地。
关键词: 莲都区 专记

内容

抗战时期省政府机关单位入迁专记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八一三”日寇向淞沪进攻后,杭州告急。12月24日杭州沦陷,以黄绍竑为主席的浙江省政府秉承前主席朱家骅旨意,将丽水地区(处州)作为抗日大后方基地。在省政府迁至永康方岩旋移云和县城的同时,一大批国民党浙江省党政机关、军队、学校、团体及企事业单位迁往丽水地区各县。迁驻丽水县的,在县城与碧湖镇居多,迁移时间先后与年限不一,随着战事发展流动性较大,一般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离开丽水迁回原地。
  一批省属机关单位与人员迁驻丽水县后,地处偏僻的丽水县山城、乡镇顿时热闹起来。丽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抗日救亡运动得到空前活跃,并在各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给丽水县人民增加了沉重负担,而且引得了日寇狂轰滥炸与细菌战,使丽水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但国共合作时期,在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指引下,丽水广大人民依然为保卫国家、守护故土;努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商贸经济;积极保障军事战备物资需求,具体帮助外来机关单位、部队、学校等人员解决生活困难问题;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现根据査阅的史实资料,将抗日战争时期省政府有关机关团体、工交财贸、文教卫生、中央派出机构、军警保安等147个单位先后迁驻丽水县的具体情况辑录如下:
  机关团体
  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民国27年(1938)1月,一部分迁丽水县城内孔庙,未几,全部从永康县迁丽水县,随迁200多人。
  省建设厅厅长伍廷飏。民国27年(1938)1月,迁丽水县城内燧昌路,随迁职工、家属225人。
  省审计处处长李文伯。民国27年(1938)1月,迁丽水县碧湖镇中街,后迁瓦窑埠,随迁150多人。
  省民政厅厅长阮毅成。下属土地测量总队,民国31年(1942)前后迁丽水县。
  省卫生处处长孙序裳。民国31年(1942)6月10日,迁云和县城内中正街1号。在丽水县松坑口村设卫生所。
  省粮食管理局(粮政局)局长徐桴。民国31年(1942)5月22日,迁丽水县城内凤山门。
  省地政局局长洪季川。杭州沦陷后迁丽水县。
  省合作工作总队部总队长袁吉。属省建设厅。民国28—29年(1939—1940),驻丽水县燧昌火柴公司。后撤销。
  省军民合作指导处处长冯紫岗、张锡昌。民国33年(1944)8月28日,从丽水县碧湖镇迁龙泉县城中山路。在丽水县碧湖镇设办事处。
  省战时物产调整处处长伍廷飏(兼)。民国27年(1938)2月,在丽水成立。驻丽水县城。与建设厅合署办公。
  省合作社物品供销处驻丽水县。
  省盐务管理局局长倪觉民。在丽水县设分局。
  两浙(浙东、浙西)盐务管理局局长倪灏森、副局长陆润生。英国人司斐生为顾问。随迁700多人(其中盐警中队200人)。民国31年(1942)初,迁龙泉县金沙寺。在丽水县城东路9号设分局。
  省粮食增产督导团总督导伍廷飏(兼)。民国30年(1941)4月12日,在丽水县成立。
  省交通管理处处长伍廷飏(兼)。民国27年(1938)1月一民国31年(1942)6月迁丽水县碧湖镇。
  省驿运管理处处长杨树松。民国29年(1940)冬,迁丽水县城内。与省水陆联运管理处合署办公。
  省公路管理局局长沈景初。杭州沦陷后迁丽水县城内丽阳门外。
  省水陆联运管理处民国29年(1940)冬,迁丽水县城。与省驿运管理处合署合办。
  省战时卷烟管理处民国27年(1938)10月,由省战时卷烟公卖处改建。驻丽水县城。
  浙江邮政管理局办事处主任何幼村。民国27年(1938)1月,迁丽水。曾一度迁丽水县碧湖镇,随迁职工家属约700人。
  浙江省电话局局长赵曾珏。杭州沦陷后迁建德县,后迁丽水县城太平坊。
  省图书杂志审查处处长先后为郑杰、许绍棣(兼)、陈贻荪。民国31年(1942)5月,迁丽水县碧湖镇。6月30日迁龙泉县。民国33年(1944)8月1日,迁回丽水县碧湖镇。
  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团长黄绍竑(兼)。民国28年(1939)5月一民国34年(1945), 驻丽水县碧湖镇汤坟村。
  省战时政治工作人员训练团团长黄绍竑(兼),实际负责人陈希豪。民国27年(1938)2月在丽水县碧湖镇成立,学员500多人,7月并入省战时工作人员训练团。
  省战时青年工作训练团团长黄绍竑(兼),实际负责人陈希豪。民国27年(1938)2月在丽水县碧湖镇成立,学员1500多人,7月并入省战时工作人员训练团。
  省农业改进所所长莫定森。人员400余。民国27年(1938),迁丽水县碧湖镇创办有机化肥厂。后迁松阳县,在丽水县设林场和碧湖畜牧场。
  浙江高等法院院长郑文礼。民国30年(1941),迁松阳县。在丽水县设浙江高等法院第一分院丽水临时庭。三民主义青年团浙江支团干事长宣铁吾。民国28年(1939)9月,成立三青团浙江支部筹备处。后迁丽水县碧湖镇。
  三青团金华青年招待所主任宣铁吾(兼)。曾迁丽水县。收容战区或沦陷区失学、失业青年。
  省妇女会理事长黎沛华。民国31年(1942)7月,迁丽水县碧湖镇。
  省商会联合会民国31年(1942)11月,迁丽水县城酱园弄4号。
  省属民众联合通讯处民国31年(1942)7月,迁丽水县碧湖镇。
  中国童子军浙江省理事会民国31年(1942)6月10日,迁云和县沙溪村22号。在丽水县吕步坑村设教练员训练班。
  浙江战时美术工作者协会理事万湜思、郑野夫等。驻丽水县。下设“浙江战时木刻研究社"、“浙江战时木刻用品社”和“木刻函授班”,编印《木刻半月刊》。第一期函授学员100多人。除浙、闽、赣外,粤、桂、湘、黔、滇等省也有学员报名。
  战时碧湖绘画研究会民国28年(1939)冬,由中国青年励志会碧湖区支部组建。驻丽水县碧湖镇。
  省合作事业促进会为合作工作者的组织团体。驻丽水县。
  省社会事业协进(促进)会民国30年(1941),迁松阳县,后迁丽水县碧湖镇。
  省文化界抗战协会民国27年(1938)初,在丽水县成立。
  中国文化建设协会浙江分会民国28年(1939),在丽水恢复,许绍棣、胡健中任干事长、评议长。在丽水县万象山新建一座会所,内设会议室、图书室、宿舍等。发展协会会员500余人,利用英士大学、教育厅举办过几次学术讲座,并不定期刊出《会员通讯》。丽水一度沦陷时,万象山会所全部被毁,刊物也停办。
  工业财贸
  省工业改进所所长陈琮。民国31年(1942)5月31日,从丽水县迁云和县狮山。下设总发行处、工业陈列馆、乡村工业实验区,分驻丽水县等。
  省手工业指导所所长赵曾珏(兼)。民国27年(1938)7月16日建立。下设丽水发行处。
  浙江省铁工厂厂长黄祝民。民国27年(1938)9月在云和县小顺村建立,原省建设厅民国26年(1937)12月筹建的丽水县大港头铁工厂并入,云和县小顺为第一厂,丽水县坛头嘴为第二厂,玉溪为第三厂,原大港头总厂改为第四厂。分别生产步枪、轻机枪、手榴弹、工作母机、机械零件等。共有职工4000多人(连眷属上万人)。
  浙江造纸厂厂长朱有民。民国29年(1940),建于丽水县十八都村。
  浙东印刷厂民国27年(1938)3月,建于丽水县。
  大东书局浙江印刷分厂厂长姚漱梅。民国29年(1940)初,建于丽水县沙溪村叶家祠堂。专为省地方银行印刷货币和印花税票。为中国农民银行印过一批500元大面额货币,民国31年(1942)底停办。
  浙东电力厂厂长赵曾珏(兼)。民国27年(1938)2月建立。在丽水县城、碧湖、大港头等地设分厂。
  东南化工厂迁龙泉县水南村。在丽水县吕步坑附设丽水炼油厂。省赈济委员会难民工厂厂长吕公望。民国27年(1938)4月,在永康县创办。曾一度迁丽水县太平乡等地。有100余台木织机,日产纱布数百匹,有女工500余人,附设有多个加工厂,农牧场等。
  碧湖化学实验工厂负责人赵曾珏(兼)。迁丽水县碧湖镇(第一工场)。以番薯为原料,生产酒精、酱油。
  浙江省化学工厂厂长薛子民。民国28年(1939),迁丽水县堰头村,用遂昌黄铁矿提炼硫酸,有职工500余人。
  浙江富民磨粉厂民国27年(1938),迁丽水县碧湖镇下江埠村。
  模范榨油厂迁丽水县太平区。后划归乡村工业实验区。
  省交通工具制造厂厂长徐震池。民国27年(1938)2月迁丽水县蔡村,8月再迁县头村。有职工155人。修理省交通管理处车辆。
  浙江樟脑油厂民国27年(1938),建于丽水县水南村。生产以樟木为原料的樟脑油,代替汽油。在丽水县白口、吴圩设3个分场。
  浙江制革厂厂长周永年。民国30年(1941),从温州迁丽水县碧湖镇。
  浙江印刷厂厂长杜铁栅。民国27年(1938)5月,创办于丽水县碧湖镇上赵村。200余工人。
  信大印刷厂民国29年(1940)5月,在丽水县白云山脚建立。印刷1分、2分、5分券(横式)法币及有价证券。民国31年(1942)4月,并入浙江印刷厂。
  浙光工场民国28年(1939)建于丽水县。以修理汽车为主。民国32年(1943)停办。
  白云农场设在丽水县。
  丽水城郊印刷厂民国28年(1939)建立。省手工业指导所所属。
  丽水纺织示范场民国30年(1941)3月21日,建于丽水县碧湖镇下江埠。省手工业指导所所属。
  丽水水南染织厂
  丽水水南工具厂
  民国28年(1939),建于丽水县。省手工业指导所所属。
  民国28年(1939),与温州毓蒙铁工厂合办。毓蒙铁工厂退出后,改为修造部。省手工业指导所所属。
  农具制造厂民国27年(1938)7月,建于丽水县碧湖镇。省手工业指导所所属。文化工具制造厂民国28年(1939),建于丽水县。省手工业指导所所属。
  植物油灯厂与商人合办。省手工业指导所所属。
  机工实验工厂迁丽水县碧湖镇下江埠。原名省手工业指导所面粉厂,民国28年(1939)
  9月改建为机工实验工厂。
  省电话局修造厂厂长杨章越。曾迁丽水县城虎啸门。有职工60—70人。
  省农业改进所有机化肥厂厂长莫定森(兼)。民国28年(1939),迁丽水县采桑村。生产骨灰粉。日军窜丽时停办。
  浙江日报社第二印刷厂民国30年(1941)6月,迁丽水县城中山街22号。
  黎明印刷厂迁丽水县城内西园庙弄11号。
  丽水华昌化学工厂迁丽水县敏河村。提炼汽油、火油等产品。丽水活特锯木厂迁丽水县连河村2号。产标准松杉木料。
  船主牌卷烟厂迁丽水县水南村。
  瓯江船舶运输司令部民国32年(1943)2月建立。同年9月改称为浙东船舶运输司令部。民国33年(1944)8月撤销。
  丽水统益运输处驻丽水县。专营水陆运输。
  丽水顺大总公司驻丽水县。为丽水战时交通总枢纽。
  丽华运输行驻丽水县城大水门横街。
  省贸易特种股份有限公司民国31年(1942)11月16日建立。驻云和县长田村,在丽水等县设办事处。
  省战时火柴公卖处民国28年(1939)春建于丽水县。
  大成庄民国29年(1940),浙江地方银行总行在丽水县成立货物运销处,民国30年 (1941)改名大成庄,总经理徐恩培(兼)。
  上海华美大药房民国27年(1938),迁丽水县城继光街41号。在石牛、水南等地设有5座仓库,储备战时药械。
  杭州天香楼酒家先后迁丽水县等地。
  杭州知味观酒家先后迁丽水县等地。
  杭州天真中西菜馆民国29年(1940)4月9日,在丽水县城泗洲楼开张。
  杭州高义泰布店迁丽水县。
  杭州聚丰园迁丽水县。
  浙光旅行社浙江地方银行总行直属企业。民国30年(1941)6月15日在丽水县成立。
  浙江省地方银行总行董事长徐桴。民国27年(1938)4月迁丽水县城内三坊口。在厦河门外设沦陷行处账务清理处。职工200多人。民国31年(1942)10月迁云和县。在丽水等县设支行,丽水县碧湖等地设办事处。
  浙江省合作金库民国27年(1938)3月先成立筹备处。民国29年(1940)1月在丽水县正式成立。总经理徐渊若。
  文教卫生
  英士大学初设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许绍棣(兼),后设校长为杜佐周。民国28年(1939)初建于处州中学龙门岭旧址,后建于丽水县三岩寺,初名浙江战时大学,后改为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内设工、农、医三学院。校本部和工学院设丽水县三岩寺,医学院设丽水县通惠门,农学院设松阳县白龙川。后在三岩寺增设美术专科,聘潘天寿为专科主任。民国33年(1944)后,由教育部批准改为国立英士大学。
  省立湘湖师范学校校长金海观。民国27年(1938)1月10日迁松阳县古市镇广因寺。在丽水县碧湖镇设附属小学。
  省立临时联合中学主任委员张印通。民国27年(1938)7月由杭州高级中学、杭州初级中学、杭州师范学校、杭州女子中学、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嘉兴中学、湖州中学联合组建。迁丽水县碧湖镇三峰村。下设高中、初中、师范部。民国28年(1939)各部独立建校。
  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原为省立临时联合中学高中部,校长张印通,后崔东伯继任,民国28年(1939)6月迁碧湖镇。31年春,设会计短训班、普通高中、商业专科等共7个班,学生268人,教职员19人。日军侵犯丽水后迁云和、景宁、青田等地。民国34年(1945)底迁返杭州。
  省立临时联合初级中学原为省立临时联合中学初中部,校长唐世芳,后为章湘伯、钟伯庸。民国28年(1939)6月迁碧湖镇。借碧湖沈家祠堂、土地堂为校舍。日军侵犯丽水,一度迁景宁。民国34年(1945)12个班级,学生434人,民国35年(1946)2月迁回杭州。
  省立临时联合师范学校原为省立临时联合中学师范部,址在碧湖三峰村,校长徐旭东。民国31年(1942)、民国33年(1944)日军两次侵犯丽水,学校两度迁景宁桃源。民国34年(1945)普师部6班,学生118人,简师部8班,学生263人,教职员41人。民国35年(1946)2月迁返杭州。
  私立武德农工职业学校董事长宣铁吾(兼),校长章乃焕。民国33年(1944)年5月筹建,民国34年(1945)秋开课。校址在丽水县桃山中国植物油厂内。有农科1班,学生39人, 民国35年(1946)春迁碧湖镇三峰村原省立临时联师校址。民国36年(1947)夏迁回杭州湖墅,改名为杭州武德中学。
  省立浙东第二临时中学民国31年(1942)春,在宣平普照寺设筹备处。校长查溯生。收容学生200余人,民国33年(1944)4月,高中部设宣平榴溪(今属丽水老竹镇)。民国35年 (1946)春并入省立处州中学,学生126人。
  省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民国31年(1942)9月,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商业专科划出单独建校,校长张之桢。校址在碧湖龙子庙,民国32年(1943)后,先后增设会计科和统计科两个专业。民国35年(1946)1月迁回杭州。
  省立金华农业实验学校校长卞贻牟。民国33年(1944)1月迁丽水县。
  省立临时联师附属国民教育实验学校主任汤鸿翥。民国27年(1938)8月设立。校址在丽水县碧湖镇上街头叶家祠堂。在碧湖镇三峰村设分部。民国30年(1941)省立五峰小学并入。民国35年(1946)1月迁回杭州。
  省立五峰小学民国27年(1938)11月,由永康方岩迁至碧湖镇,校长孙一芬。民国28年(1939)春,有小学班4个,幼稚班1个,民国30年(1941)并入省立临时联合师范附属国民教育实验学校。
  浙江省铁工厂子弟小学民国27年(1938)9月,在丽水县大港头建立。
  私立武德小学民国32年(1943)9月,迁丽水县桃山。
  省第一儿童保育院民国27年(1938)6月,中国妇女慰劳前方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浙江分会在丽水碧湖镇天妃宫创建临时儿童保育院,院长彭秀惠,收容战区难童百余人。9月,改称浙江省第一儿童保育院,李家应任院长。院童近千名,按年龄分职教班、基教班、幼稚班。中国共产党在院建立支部。民国31年(1942)5月,日军侵犯丽水,一度迁云和县与第二保育院合并。不久迁回着湖。民国33年(1944)迁址平阳。
  省立贫儿院省民政厅主管,民国33年(1944)迁至宣平上井村(今老竹畲族镇黄桂村),收容8-17岁难童,有学童200余人。民国34年(1945)秋迁返杭州。
  省立图书馆馆长先后为陈训慈、孙延剑(孟晋)。在丽水县设分馆。民国27年(1938)起,在丽水县设图书馆。
  省立西湖博物馆馆长董聿茂。始迁丽水县。
  东南日报社丽水分社社长胡健中,实际负责人刘湘女。民国31年(1942)5月21日迁丽水县上水南村。
  浙江日报社社长严北溟。民国30年(1941)3月在永康县岭张村创刊。民国31年 (1942)暮春迁丽水县城,后迁碧湖镇上赵村。
  江南出版合作社负责人潘一尘。民国29年(1940)创办于丽水县。民国31年(1942)停办。
  现代英文研究出版社负责人徐葆炎。民国30年(1941)创办于丽水县。民国33年 (1944)停办。
  大公出版社负责人王赞侯。民国30年(1941)12月创办于丽水县。
  青年读书生活社设在丽水县。
  幼幼文化服务社设在丽水县。
  省战地救护总队民国27年(1938)初迁丽水县。在天妃宫设诊疗所。是年秋,改名为省医疗防疫总队,在丽水等县设分队。
  省卫生处第一辅助医院院长裘造时(兼)。医务人员100余人,病床600个铺位。民国31年(1942)5月迁云和县。抗战胜利后迁丽水县,改名为省立处州医院。
  中央派出机构
  财政部浙江缉私处处长赵世瑞。民国31年(1942)6月由永康县迁青田县北山乡。在丽水县张村设办事处。民国32年(1943)300多人继迁丽水。民国33年(1944)迁出。
  财政部浙江直接税局局长张森。民国28年(1939)春迁丽水县碧湖周巷村。
  财政部两浙温处盐务丽水收税局局长赵可森。民国30年(1941)11月4日迁丽水县城隍庙路口。
  财政部浙东区货运管理处民国32年(1943)10月3日从丽水县沙溪村迁青田县鹤城镇。分别在丽水等县设运输站。
  中国茶叶公司运输部东路运输总站运输队手车大队大队长陈祥亭。先迁丽水县城中山街21号。民国31年(1942)5月30日迁出。
  中央赈济委员会浙江办事处主任王希隐。民国27年(1938)迁丽水县碧湖镇,民国31年(1942)7月从丽水县碧湖镇迁出。下属第三救济区永康办事处,同时迁丽水县。
  中央医疗防疫队曾迁丽水。
  西南干训班主任李默庵(兼)。民国31年(1942)10月一民国33年(1944)7月设在丽水县县头村。系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总部与英国军事代表团合办的训练特务机构。
  军警保安
  第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部司令李觉。驻丽水县碧湖镇采桑村。
  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部司令李默庵。民国29年(1940)驻丽水县碧湖镇采桑村。第八十八军军部军长刘嘉澍。先后驻丽水县河边金、松坑口村和城北丽阳殿。陆军第十一师曾驻丽水县城。陆军(暂编)第三十三师师长肖冀勉、周淘漉。驻丽水县。
  陆军第七十三师驻丽水县。
  陆军七十九师师长殷霖茂。驻丽水县。
  陆军(暂编)第十一旅旅长李启蒙。驻丽水县石牛、县头村。由汪伪军改编。
  省保安司令部(保安处)司令(处长)先后为宣铁吾、竺鸣涛。民国31年(1942)6月14日迁丽水县碧湖镇采桑村,驻周巷、保定、赵村、九龙村一带。
  省警察大队大队长俞式。民国27年(1938)1月迁丽水县碧湖镇魏村,100多人。专训处属各县警察,有学员150多人。民国32年(1943)间,曾迁丽水县城城东路。
  省青年铁卫队队长宣铁吾(兼)。驻丽水县碧湖镇沈祠。由宣铁吾亲自组建的青年武装特务组织。
  浙江保安二总队曾驻丽水县境内。
  浙江保安一团曾驻丽水县境内。
  浙江保安二团驻丽水县西溪村。执行“清乡”任务。
  浙江保安三团曾驻丽水县大港头。执行“清乡”任务。民国31年(1942)8月曾参加方山岑战斗,抗击日本侵略军。
  军委战时新闻检查局浙江新闻检查处处长娄子伦。民国27年(1938)7月迁丽水县碧湖镇,民国33年(1944)9月从丽水县碧湖镇迁出。
  军委特种技术浙南训练班主任赵世瑞。曾设在丽水县县头村。
  军委陆军突击总队部司令李默庵(兼),副司令胡琦山,具体负责人魏人监。驻丽水县赵村、西溪村。部分武器由美国供给。有英国军官1名、参谋多人的所谓“国际军事组织”。其所属第二营,驻丽水县九龙村。
  浙江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直属扩编一、二两个保安独立营驻丽水县境内。1400人。
  教导团驻丽水县赵村,有200多人。由余姚游击队改编。约3个月即撤销。
  其他
  第十一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曾迁丽水。
  英国军事代表团驻丽水小组民国31年(1942)10月建于丽水县县头村。团长驻福建省浦城县,副团长驻丽水县。民国33年(1944)7月撤离。丽水县文化大革命纪略
  1965年
  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
  1966年
  5月16日,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五一六通知”成为“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要求全党高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旗帜,彻底揭露批判反党反社会主文反动立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这些文化领域的领导权。
  5月25日,浙江省委派人来丽水向地委委员和各县委书记传达《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5・16通知),全国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5月31日后,地委及各县相继建立“文化大革命办公室”,丽水县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通知。
  6月10日,丽水中学及在丽部分大中专学校,开始集会声讨北京“三家村”(指邓拓、吴晗、廖沫沙)。
  6月18日,丽水县各学校部分学生开始书写大字报。
  6月20日上午,丽水中学校园贴出许多大字报,矛头指向学校领导及学校规章制度。高三(1)班部分学生写的《踢开党支部闹革命》大字报,轰动校园,少数教师到高三(1)班教室和学生辩论。
  6月21日,丽水县委根据中央、省委指示及学校的文革动态,向丽水中学等学校派出工作组。学校掀起写大字报高潮,批判当权派及少数教师。
  丽水县委先后于6月30日、7月5日、8月3日召开常委会,组织学习“五•一六”通知和报刊上的有关文章,并按照浙江省委、丽水地委指示精神,研究如何在全县贯彻“五•一六”通知精神。
  截至7月3日,县委召开全县全民所有制单位党员干部会议,494名党员敞开思想讨论 “文化大革命的形势、意义、性质和义务。”
  7月8日,驻丽中工作组经过调查并宣布“丽中6-20事件”是反革命事件,上级和工作组支持学生运动。8月24日,县委1名副书记到学校宣布,根据中央、省委指示,撤销工作组织。
  7月31日,丽水县委召开全民所有制单位党干部大会,到会494人,学习文化大革命文件,统一认识,参加运动、抓革命、促生产。
  8月初,林校、农校等学校红卫兵成立丽水地区中等学校革命造反司令部。
  8月5日,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8月8日,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公布。明确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丽水县干部群众上街游行庆祝。
  8月,丽水县中小学生成立“红卫兵、红小兵”组织。9月初,丽水县红卫兵达1102人。部分工人、农民、干部等也建立红卫兵组织。红卫兵开始“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传统、旧习惯),烧毁古画、砸石膏像、毁石木刻等。“破四旧”由城镇扩展到农村,搜查、游街、封私营商店、拆牌坊、毁菩萨、毁庙宇、焚烧古戏装,破坏文物古迹成风。据统计,被抄查12903户,被游街26人。
  9月2日至12日,丽水县召开干部大会,共1486人参加,(相关单位434人,各区、公社书记514人,村支书337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201人)。第一阶段7天,学习中央文件;第二阶段,研究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抓革命,促生产。会议结束后,各区、公社书记连续召开各级会议,贯彻丽水县干部大会精神,宣传16条。
  9月4日,丽少师42个学生到地区贴出第一张《炮轰地委》的大字报。
  9月5日,丽中54名学生和丽少师26名学生冲破阻力,首批外出串联。
  9月14日,丽水城关镇成立红卫兵总部。
  9月15日开始,根据中共中央[中发(1966年)612号]文件,丽水地区各县中等学校开始推选10%比例的中学生代表及1%比例的教师代表到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学习北京文化大革命经验。
  9月21日,林校42位学生组成“长征取经大队”第一批步行串连。
  9月27日开始,地区1969位学生、200名教师分三批赴北京接受毛主席接见和学习取经。之后停课闹革命,开始全国大串联。
  10月7日,城关镇中学10名学生串连后返校即成立“八一红卫兵总部”,后改称“井岗山兵团”。
  10月下旬,林校“长征取经大队”串连归来,发表《无产阶段造反宣言》。
  11月,丽水县雅溪区双溪公社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26位代表发出倡议,号召全体贫下中农积极投入文化大革命。
  11月17日,工交系统十多个革命群众造反组织相继成立。
  11月21日,“丽水中等学校造反司令部”成立并发表《致丽水地区革命群众公开信》。
  11月22日,丽水各学校部分学生会同浙大、北大赴丽造反派和地委主要领导进行辨论。
  11月25日,专区水文站因参加文化大革命被打成“反革命”的同志得到公开平反。
  12月1日,地区机关35个革命组织,联合成立“丽水地区机关炮打司令部联络站”。
  12月8日,丽水中学“红旗兵团”成立。之后,“五四纵队”、丽少师“东方红兵团”、林校“长征取经大队”等十多个学生造反组织相继成立。
  12月9日,中共中央发布《抓革命、促生产的十条规定》。
  12月10日,丽水城关镇教育界革命造反联络站成立。
  12月11—12日,丽水造反派在丽中操场召开万人大会,彻底揭发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12月15日,丽水城镇及城郊的广大贫下中农成立“秋收兵团”“敢跨火海”“红旗挺进”“匕首战斗队”“刘英红旗战斗队”等造反派组织。
  12月18日,丽水中学造反派举行大会揭批丽中工作组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12月25日,地、县工人、农民、红卫兵、机关干部召开第三次彻底批判地委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万人大会。
  12月30日,浙江省革命造反联合总指挥部成立(省联总)。
  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各大中学校进行短期集训的通知”。丽水部分学校开始军训。丽水中学军训后成立红卫兵团。
  1967年
  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元旦社论《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1月8日,丽水县各造反派组织共2万多人,召开揭批县委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大会。
  1月20日,林校长征大队首起夺权,22日县法院、检察院紧跟夺权。同日县公安局夺权。24日,地专总部红卫兵等14个造反组织夺了地委各部、委、办、局的权。同日,邮电、银行、专建、丽少师等单位被夺权。1月23日,红旗兵团、五四纵队、中等学校造反司令部等十多个革命群众组织在丽中操场召开“炮打司令部”大会。
  1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重要社论《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夺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权》,丽水群众组织在上海“一月风暴”影响下形成大联合高潮。地专机关计24个革命群众组织成立造反联合总部。城关各大队革命群众组织成立丽水县贫下中农革命造反总部。县机关成立捍卫毛泽东思想革命造反总部。
  1月24日,丽水地县造反派主办《丽水战报》出刊。
  1月27日,县机关共17个造反派组织夺政府机关部、委、办、局的权。
  2月17日,丽水工人、农民、学生、机关干部等十几个造反派组织联合成立了“丽水地区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指挥部”(丽联总)。
  3月8日,军分区及各县人武部建立生产办公室,领导抓革命、促生产。各乡、镇成立“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人武部长主持党委、政府工作。
  3月10日,丽联总在丽中操场召开“全面揭批地委资产阶级盖子誓师大会”,军分区领导在大会上发言,表态支持“丽联总”。5月11日,丽水军分区、南京351部队、丽水县人武部联合成立支左联络站。
  4月,丽水县委组织开展批判“三自一包”和“四大自由”,把''评工记分”“按劳分配”“钻研业务”等,当作“唯生产力论”进行批判。
  5月17日前后,县城学生两大派分别成立“红革会”和“红联革”组织。
  5月中旬,“红旗兵团”宣布退出丽联总。中等学校造反司令部退出丽联总。
  7月6日,丽水工人、农民、学生、机关干部等造反派成立“丽水地区革命造反派联合总部” (革联总)。12月6日,成立丽水县革命造反派联合总部(县革总)。
  8月2日,丽水革联总召开“打倒XXX大会",8月13日,召开“斗争XXX大会”。
  10月3日,丽水革联总和丽联总关于大联合问题的谈判破裂。
  10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全国都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丽水县举办多期以“斗私批修”“批资本主义复辟势力”“批多种经营”为内容的学习班。
  10月16日,丽水革联总发出恢复革命大联合谈判的倡议。
  10月22日,丽水革联总和驻丽部队组织召开13000余人的“拥军爱民”大会,会后进行游行。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20军411部队进驻丽水,支持革联总。
  10月底,丽水县响应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学大寨”号召,组织三批共300多人到大寨参观学习,推广大寨“标兵工分”“自报公议,突出政治”经验。
  11月2日,丽联总与革联总在丽水县建筑公司发生武斗,死1人,伤7人。
  11月3日,丽水军分区、351部队、县人武部、411部队组织丽水革联总、丽联总代表,就立即制止武斗进行谈判,达成4条协议。
  11月中旬,地区机关部、委、办、局领导干部32人被诬为“保皇团”进行批斗。
  12月12日,地区机关开始解放县(处)级领导3人。
  12月20日,丽水县革命委员会筹备办公室成立。
  12月31日,丽联总宣布被吸收为省“红暴”组织,打出“浙暴丽联总”旗号。
  1968年
  1月6日至8日,丽水县工人革命派召开工人革命派代表会议,宣告成立丽水县工代会。兄弟市、县代表应邀参加了会议。
  1月10日至13日,丽水县贫代会召开,宣告丽水县贫代会成立。
  1月17日至20日,丽水县红卫兵代表大会召开,宣告成立丽水县红代会。
  1月19日,丽水县第一个基层红色政权——均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诞生。
  1月22日,在丽水少数民族师范校园内两派发生武斗,死1人,伤32人。
  2月16日,浙江“省联总”和“红暴派”代表在北京达成革命大联合的协议。
  3月9日、4月7日,丽水革联总、丽联总两次达成“立即上交武器,制止武斗和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的协议”。
  3月15日,在碧湖松坑口村“丽联总”和“革联总”发生武斗。
  4月3日,丽水“丽联总”和“革联总”两派在城关西山背、桃山发生武斗,死5人,伤32人。
  4月15日,地区公安局、检察院、中级法院实行军事管理,各县公、检、法也相继实行军事管理。
  5月18日,浙江省革委会向各县贫下中农赠送《毛主席语录》,丽水县普遍开展“三忠于”活动,掀起"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请毛主席像章的热潮。
  8月4日,5万人在人民广场集会,热烈庆祝丽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解广恩任县革委会主任,常委13名,委员35名。革命造反派代表田新友等人也成为县革命委员会的班子成员,田新友担任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8月10日,丽水县革委会成立“清理阶级敌人领导小组”。
  8月下旬,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丽水县各中小学,实行工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并实行老师回乡任教,记工分报酬制。
  9月19日,“丽联总”和“革联总”在大港头灵山发生武斗,死12人,伤30余人。
  10月6日,丽水县33个人民公社、2个镇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实现全县城乡一片红。10月16日,丽水地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办公室成立。
  11月18日,省革命委员会领导接见丽水赴杭汇报代表团。宣读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批准建立丽水地区革命委员会的批示。1969年1月20日,10万军民在丽水人民广场召开丽水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省革委会领导、部队领导、省联总等单位领导和兄弟地(市)代表参加会议,会后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丽水地区革命委员会设正、副主任8名,常委18名,委员45名。军分区副司令何纪明任第一副主任(主持工作)。工代会代表毛同昌、贫代会代表田新友任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2月,丽水县机关多数干部下放“5・7”干校劳动。
  1969年
  1月,响应毛主席号召,丽水县第一批230名知青下农村插队(决定平原公社接收300人,高溪公社150人,水阁公社100人,石牛公社100人,新合公社100人,丽阳公社80人,富岭公社70人)。截至1979年,共下放3462人,支边67人。
  2月5日一3月10日,丽水地区分别召开工人、贫下中农、红卫兵造反派代表大会,成立丽水地区工代会、农代会、红代会。
  3月,丽水县成立斗、批、改干校,受审査的对象进校被斗批或劳动。丽水县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文化、教育、卫生等机关搞“斗、批、改”。
  3月27—29日,龙泉造反派组织和丽水造反派组织在龙泉马蹄岙发生武斗。
  4月,根据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丽水县在万象山脚下挖防空洞。
  4月22日和6月14日,分别成立丽水地、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
  5月16日,《新丽水报》创刊,1972年3月1日停办。
  7月,丽水县贯彻“五•七”指示,制订教育革命纲要,农村公办小学下放给大队,公办教师回队任教,实行记工分加补贴制度。小学学制六年改五年,中学“三三”制改为“二二”制。
  8月,丽水县革委会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8月中旬,丽水县成立社会治安指挥部,开展打击流氓阿飞、投机倒把和各种刑事犯罪分子活动。
  9月10日,丽水县部分社队开展“三忠于”(无限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忠于毛泽东思想,无限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割资本主义尾巴”、''三献一并”(即献自留地、百斤粮、自留山,合并生产队)、“忠不忠,看行动,通不通,三分钟”运动。
  11月25日,省机关276名干部到丽水县富岭,均溪、大港头等地插队落户干革命,成立 “五•七”连。
  1970年
  1月,瓯江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公路桥梁——桃山大桥建成通车。
  1月底,丽水县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抓革命,促生产,粮食争取超纲要。开展学大寨,学南堡运动,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并组织工作组下乡。
  4-10月,全地区共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753个,计2万多人,进驻各重点公社和重点单位开展“一打三反”(打击反革命,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运动。
  9月,雅一电站动工兴建。
  10月,丽水中学开始从工农和干部子女中招收160余名高中新生,标志着丽水中学重新走上正常教学轨道。
  11月,丽水县招收工农兵学员255人上大中专学校。
  11月14日,中共丽水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由29名委员组成的新一届丽水县委。解广恩为县委书记、崔方功、李广新为副书记。
  11月24日,浙江省“山区工作会议”在丽水县召开。省委领导作关于山区建设工作报告,参观典型。此后,丽水县召开会议贯彻省山区工作会议精神。
  12月,丽水县恢复团县委,大部分基层团委和团支部恢复团活动。
  这一年,全县先后召开了工交、农业、教育、文艺、财贸,卫生战线和知识青年学习讲用会,涌现出2000多名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这一年,全县工农业生产得到初步恢复,全县工农总产值达到6881万元,比1965年增长35.88%。全县大部分党的基层组织恢复组织生活、32个公社重新建立了党委,445个支部,有358个重新建立,占80.40%。
  1971年
  1月,丽水县召开干部大会,以批修整风为武器,反骄破满为突破口,帮助领导开门整风。会议代表对落实政策、山区建设提出了上千条意见和建议。会议部署了1971年工作和农村所有制政策,恢复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4月,成立丽水县清查“516”分子办公室。
  6-8月,县委开展“批陈整风”运动,第一阶段批陈伯达罪行,第二阶段进行整风,批骄傲自满,资产阶级派性。
  10月中旬,丽水县委召开党员干部会议,传达中央关于“林彪叛党叛国罪行文件”。10月10日—11月15日,县委召开“批林整风”会议。11月,传达到群众,支部书记以上干部参加。
  1972年
  2月9日,丽水县人民法院及刑事审判庭和民事审判庭恢复工作。
  3—4月,丽水县抽调干部,到各单位、农村,传达中央专案组整理的《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二)》,重点批判林彪一伙炮制的《571工程纪要》反革命纲领。
  7月,丽水县首批知识青年回城,分配工作。
  7—8月,丽水县委召开县委扩大会,传达中共中央关于解决浙江问题的文件,联系丽水实际,揭批林彪反革命集团罪行。并传达到各生产大队。成立材料组,清查与林彪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11月20日,批林整风结束。
  8月,恢复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全面开展计生工作。
  9月2—29日,地区召开批林整风会议,地县“三代会”停止活动。
  1973年
  1月,撤销学校革委会,恢复校长制,丽水县公布了各校校长名单。1974年3月,地委又决定撤销校长制,恢复学校革命委员会,并向各学校派工人或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3月,县委组织干部下乡,帮助基层开展批林整风,96个大队开展批林整风。
  4月,丽水县委党校恢复。
  8月24—28日,丽水地区革委会副主任雷桂梅(女,畲族),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
  9月19-24日,地委召开扩大会,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会议鼓励和支持群众“反潮流”。
  11月10日,恢复地、县“三代会”活动,并召开“三代会”代表会议。
  12月12日,地县“三代会”代表以地委领导不解决问题为由,组织“上访团”156人到省委上访。
  1974年
  1月4-7日,召开地区平整土地现场会,到沙岸、后甫、大众、红旗大队参观,学习平整土地,造田造地,改良土地的经验。
  1月,丽水县一批造反派组织“汇报团”赴杭州向省委汇报。丽水县两派斗争又趋激烈。
  2月,丽水县委成立“批林批孔”领导小组,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2月23日,“上访团”和“汇报团”在环城旅馆和地区招待所发生武斗,死1人。
  3月14日,批复丽水县建立丽水城镇民兵指挥部。
  3月25日开始,地县开始突击提拔干部,突击发展党员。
  4月19日、6月24日、8月27日,地区三次召开常委扩大会,历时69天。
  7月,丽水县革委会举办“丽联总”人员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丽联总停止组织活动。
  8月起,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省委指示,对突击提干和入党的人进行重新处置,其中承认为中共党员680人,除名579人,清除164人,突击提拔干部回原单位。
  8月31日,地、县革联总召开会议,贯彻中央“8·28”布告,宣布革联总完成历史使命,停止组织活动。
  10月20—26日,召开地、县农业学大寨会议,地县、区、社、大队7000多人参加会议,听介绍、学经验、表彰先进、发《倡议书》。会后地、县领导带领1000多名干部,到各区、公社贯彻会议精神。
  11月15—22日,召开地、县工业学大庆会议,1500多人参加会议,介绍经验,研究规划,发展地方工业,支援山区建设等。
  1975年
  1月,丽水县委贯彻中央“三项指示”,县委决定撤销“批林批孔”领导小组。
  5月26日-6月3日,地区206人参加文艺系统批林批孔座谈会。
  6月17日,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参加丽水的“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人员全部撤回部队。
  8月12日上午,丽水地、县革委会召开4万多军民参加的誓师大会。
  9月,丽水县召开县委工作会议、全县干部大会、全县党员大会和群众大会,掀起学大寨高潮,苦战3—5年,建成大寨县。11月,组成工作队赴农村,发动群众开山造林和开展农田基本建设。
  12月20日,地委召开各县书记和部分负责人会议,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1976年
  1月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逝世,丽水县干部群众佩戴黑纱、白花、沉痛悼念。
  3月23—27日,丽水县召开教育革命大辩论座谈会,学习中央文件,再次批判所谓修正主义教育路线。
  4月8日,丽水地、县召开“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万人大会,会后游行,批判“唯生产力论”。
  5月16日,丽水地、县、城关镇联合召开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大会,会后游行。
  8月4日,地、县召开“工人造反派”座谈会,纪念毛主席《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发表10周年。
  8月22—28日,地委召开各县委书记会议。
  9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全国政协名誉主席毛泽东逝世。地委、地区革委会在地区大会堂设灵堂,地委常委轮流值班守灵,地、县广大干部、群众、职工佩戴黑纱、白花,沉痛悼念。18日,丽水地、县召开3万多人追悼大会,收听北京追悼大会实况,地区及各县参加吊唁活动达92万多人。
  10月6日,以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
  10月14日,丽水县委召开了万人大会,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伟大胜利。
  12月17日,建立地、县材料组,清查与江青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揭批“四人帮”。
  12月,丽水地、县、开始揭批“四人帮”反革命罪行,建立落实政策办公室,平反冤、假错
  案。莲都低丘缓坡开发
  莲都区低丘缓坡高溪区块开发项目涉及竹溪、缸窑、黄塘窑、山根等4个行政村。于2012年7月开工建设,至2015年8月,累计完成投资17.6亿元,区块3平方千米(约295公顷)场地平整到位,土地指标全部落实,路网一期三个标段完成建设。2017年9月10日,莲都区人民政府与温州万洋集团正式签约,丽水万洋低碳制造小镇项目落户高溪低丘缓坡开发区块,规划总用地面积295公顷,总建筑面积496万平方米,总投资135亿元,于2018年1月28日开工建设。
  前期谋划
  背景条件2000年撤市建区,莲都区主要工业园区和规模以上企业上划市属管理,全区工业经济排名从全市第一位下滑至倒数第四位。2000年莲都区委提出“十二五全区工业产值150亿元,园区工业产值105亿元”的目标,但在市区体制下,莲都工业发展长期受土地要素制约,园区成立10年来,平均每年工业用地指标仅0.67公顷,空间发展平台亟须拓展。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通知》及《浙江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2010-2020年)》,丽水成为国土资源部全国首批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地区,专项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用地指标单列),丽水各县市都视此为机遇,想方设法争取纳入试点。《丽水低丘缓坡区块区“十二五”空间拓展规划纲要》和《丽水工业园区“十二五”空间拓展规划纲要》明确碧湖高溪低丘缓坡区块作为城镇建设发展的重点空间,列入全省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重点区块。高溪区块内多为低丘缓坡地,受耕地保护政策影响小,政策成本低;水阁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南山园、碧湖产业区块等各大工业功能集聚区建设,发展产业链的配套需求,对高溪区块具有产业基础依托和梯度转移的机遇,且与50省道、53省道和龙丽高速相近,具有一定的交通区位优势。在此背景条件下,莲都区委、区政府决定推进高溪低丘缓坡综合开发。2010年开始可行性规划研究,委托处州规划设计院着手编制《莲都区碧湖高溪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建设规划》。
  专家论证2010年10月,浙江省发改委在杭州主持召开专家论证会,审议处州规划设计院编制的《莲都区碧湖高溪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建设规划》。经专家审议,形成以下论证意见:1.全省处于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工矿用地、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等,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较大需求,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编制低丘缓坡开发重点区块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为保障,以拓展建设用地利用空间为突破口的低丘缓坡开发战略,明确功能定位、开发布局及时序,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低丘缓坡,意义重大。2.规划根据莲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产业集聚区建设、耕地保护和城乡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实施,依托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明确莲都区碧湖高溪低丘缓坡重点区块的功能定位和用地布局、基础实施和开发时序,总体思路清晰,内容较为全面,基本符合浙江省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重点区块规划编制的要求。3.专家组原则同意规划通过论证,建议重点区块面积和规划开发时序与省规划基本一致进一步做好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更加重视防洪、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
  审批过程进入审批程序后,区委、区政府要求区属相关部门本着“服务第一”的原则,既当操作工,更当参谋助手,认真梳理办事流程,尽可能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并积极主动与省、市相关部门对接,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配合,环环相扣。区委、区政府领导还专程去省相关部门汇报沟通,确保整个审批过程高效及时,顺利进行。
  2011年2月,莲都区政府批复同意丽水工业园区管委会上报的《莲都区碧湖高溪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建设规划》。
  2011年12月,《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高溪低丘缓坡重点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通过部门及专家论证。
  2012年4月,《高溪乡总体规划》和《莲都区低丘缓坡重点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区政府批复。
  2012年5月,《莲都区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获省发改委批复。
  2012年6月,完成丽水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生态产业项目莲都组团试点方案的编制和审批。
  2012年7月,省国土资源厅同意莲都区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
  期间,同步完成编制建设规划、土地规划、林业规划,完成环评、水土保持方案、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调查报告、莲都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等。
  获批的项目根据国土部门意见命名为:丽水产业集聚区一生态产业低丘缓坡开发项目(莲都组团)。项目首期概算投资30亿元,开发工业用地3平方千米(295公顷)。项目位于高溪乡,涉及竹溪、缸窑、黄塘窑、山根等4个行政村。区块开发以低丘缓坡为主,大多为自然山体和少量的耕地、园地和村庄建设用地。
  项目推进
  健全组织机构2012年2月1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国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推进会后,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作了专题研究,着手启动高溪低丘缓坡项目开发,区委、区政府成立以区长王小荣为组长、相关副区长为副组长的低丘缓坡开发利用领导小组。2012年5月31日上午,区政府召开第2次常务会议,会议听取区府办关于莲都区高溪生态产业低丘缓坡开发项目指挥部筹建相关情况的汇报。审议通过《莲都区高溪生态产业低丘缓坡开发项目指挥部设立方案》,对指挥部的名称、职能、组织机构、办公场所、日常运行、项目资金管理,工作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
  指挥部设总顾问1名,由政协原主席王国荣担任;总指挥1名,由副区长李伟立担任;常务副总指挥1名、副总指挥若干名,由相关部门领导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分管领导担任。指挥部下设3个科,分别为综合科、征迁科、建设科,科长由相关部门分管领导担任。
  指挥部工作人员通过抽调乡镇、部门相关人员组成,实行集中办公。被抽调人员由指挥部提出,报区委、区政府同意后,由区委组织部负责抽调。
  召开项目推进会2012年6月20日,高溪生态产业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工作推进大会在高溪乡召开,市委常委、莲都区委书记毛子荣出席会议并作动员讲话,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小荣主持会议,指挥部总顾问、人大、政协、指挥部总指挥等领导出席会议,全区乡镇、部门领导、指挥部全体干部、高溪乡、村干部参加了会议。指挥部常务副指挥作工作报告,工业园区管委会、高溪乡、竹溪村三个单位作表态发言。毛子荣代表区委、区政府作动员报告时强调,高溪生态产业低丘缓坡项目规模大、投资大,项目能否顺利推进,关系到发展空间的拓展,关系到“实力莲都”的打造,是莲都的“一号工程”。区政府授权项目指挥部行使一切与低丘缓坡开发有关的职能,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服务,确保项目按既定时序推进。指挥部在谋划项目时要综合考虑项目前期及后续建设阶段工作,工业园区作为业主单位要主动与指挥部对接,确保项目前期与后续建设阶段有序衔接。项目征迁的主体为高溪乡,指挥部负责指导、协调重大事项。项目推进过程中,无论涉及哪个单位,在审批上要高效及时、特事特办,向上争取要积极主动、责无旁贷。项目推进中对于工作作风浮夸、工作力度不够、不敢担责任的干部,要及时跟进组织措施:对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干部,要加强培养和使用。
  抽调征迁工作队员根据工作需要,2012年9月底,指挥部开始在全区乡镇、部门中挑选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高溪籍或在高溪工作过有地缘、人缘优势的征迁干部65人,名单上报经区委、区政府同意后,由区委组织部负责抽调。强调被抽调的干部和所在单位必须无条件执行,安排好各自原来的工作,按时到指挥部报到。2012年10月国庆长假后,抽调的65名征迁工作人员全部到位。被抽调的干部除留少数在指挥部的综合科、征迁科、建设科等科室负责后勤保障、上下联络外,其余干部被分成4个进村工作组。10月15日集中开展政策处理征迁工作业务培训,16日再次召开低丘缓坡项目推进会,17日征迁组成员迅速深入各村,吃住在乡、工作在村,有时为了方便做群众思想工作还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利用地缘、人缘优势和各自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针对群众不理解、不支持、门难进、脸难看等征地拆迁中常见的问题,采用“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模式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各村征迁工作全面铺开,顺利推进。至2013年6月,完成首期区块内295公顷耕地、林地、开发园地等土地的分户测量、权属认定、地类认定等工作,并清场交地;完成首期区块内89户40000平方米的拆迁工作。至2013年12月,完成首期区块内1600多穴坟墓的搬迁和安置。
  这批在全区乡镇、部门中挑选出来的征迁工作队员发挥熟悉农民、农村,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的优势,按要求按时完成征迁工作任务,得到区委、区政府领导的肯定,一批干部被提拔重用。
  工程建设进展低丘缓坡开发项目工程承包严格按照区政府相关要求进行,先后由莲都城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丽水市莲都区低丘缓坡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丽水市莲义山海协作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作为业主单位。2012年7月至2015年8月,完成首期区块内7个标段场地平整工程,累计开挖土石方2678万方,合同总金额4.3亿元。完成箱涵工程5个标段施工,工程总计3290米,合同总金额0.6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7.6亿元,实际支出13.9亿元,其中:工程款4.5亿元,政策处理6.3亿元,利息2.6亿元(含财政调拨的资金成本),待摊费用0.50亿元;资金来源为省财政厅补助0.48亿元,区财政支出6.68亿元,银行贷款6亿元。区块首期3平方千米(295公顷)场地平整到位,土地指标全部落实,路网一期三个标段基本完成建设。开发利用
  签约大项目高溪低丘缓坡区块的用地性质省国土资源厅明确界定为发展生态工业用地。但到底用来发展什么,295公顷土地的体能,19.8亿的前期投入,4年的开发历程,事关莲都的发展方向,容不得半点草率,必须慎之又慎。面对社会各界的争议,47万莲都人民的殷切关注,区委区政府上下寝食难安,苦苦探索发展之路。2017年5月丽水工业园区与温州万洋集团对接之后,莲都区委区政府又先后进行了近10次的相互考察,商讨投资高溪低丘缓坡区块事宜。区委区政府领导多次赴万洋集团考察、听取情况汇报。经过前期大量的对接谈判,2017年9月10日莲都区人民政府与万洋集团有限公司就丽水万洋低碳智造小镇项目正式签约。丽水万洋低碳制造小镇项目落户高溪低丘缓坡开发区块,规划总用地面积295公顷,总建筑面积496万平方米,总投资135亿元。项目将建设低碳智造企业集聚区,打造集智造研发、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生产生活配套、金融服务和智慧园区管理及生产生活配套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小镇,以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电器电子和轻工产品制造为主要产业,做全产业链条,形成规模效应。
  谱写新篇章项目签约后区委、区政府迅速成立了以杜兴林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陈豪区长为总指挥的项目指挥部,同时从工业园区管委会、碧湖镇、区经商局、区建设分局、区国土分局、区质监局等部门抽调37位精兵强将,从项目谈判和签约,到政策制订和专项审批,到基础设施建设,再到入园企业考察,创造了莲都速度、莲都效率。2017年12月18日,项目一期区域内通水、通电、通讯、通污、通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部提前完成;2018年1月初,竹溪安置小区农民自建房正式动工建设;1月15日完成一期工程80公顷土地出让;1月15—17日,第一批拟入园企业接受部门实地考察;1月18日,项目申报近零碳排放试点的实施方案通过省级专家评审。
  经过前期准备,2018年1月28日上午10时,万洋低碳智造小镇项目正式开工,5月初确定PPP模式投资人;6月二期工业用地配套基础设施开工建设;9月出让二期工业用地;10月区块到污水处理厂的临时管网完工;年底第一批企业入园投产。6年建设年限,将形成5万至6万人的工业小镇,总产值超100亿元,年税收总额超3亿元,一座集智造研发、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生产生活配套、金融服务和智慧园区管理为一体的生态产业新城即将崛起,这既是作为全国低丘缓坡开发试点成果的展示,更是莲都工业腾飞的突破口、谱写莲都生态工业新篇章的重大历史机遇。
  2018年1月28日,莲都经济"航母"丽水万洋低碳智造小镇项目开工古堰画乡建设专记
  古堰画乡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境内。碧湖镇为丽水市莲都区第一大镇,2000年被确定为浙江省136个省级中心镇之一。大港头镇为莲都区第二大镇,是国家级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瓯江干流龙泉溪与主要支溪松荫溪汇合于大港头。古堰画乡以大港头、碧湖镇堰头村为中心,景区东临对门圩东部,西至坪地半岛、骄马郑沿线,南至53省道,北至堰头村北部向东延伸至沿保定村南部沿江边一线,总面积约7.82平方千米。距丽水市区20千米,古堰画乡核心区块包括大港头、堰头、坪地和保定范围。龙丽、丽龙高速公路在此有出口,53省道、50省道贯穿全境,通过金温铁路丽水站接轨全国铁路大动脉,交通便捷。
  —、景观与文化
  “古堰”即通济堰,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世界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通济堰的拱形大坝地处松阴溪与瓯江汇合之处,选址科学合理,可称得上是世界拱形大坝的鼻祖。通济堰景观优美,景观中的“灌溉系统”有拱形大坝、通济闸、古石涵等,人文自然景观有古碑刻群、古樟群、堰头古村、古民居等,共同构成一幅农耕文明与自然生态景观融为一体的美丽画卷。
  一千年多年的通济堰衍生了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每年的各种庙会、舞龙、灯会、唱鼓词、处州乱弹、翻龙泉等各种剧目和民间传说、民谣等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娱乐生活;悠久的通济堰文化还包含丰富的人文文化,历代修建通济的先贤们,有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 他们成为古代通济堰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港头红色文化也为古堰画乡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抗战中的1938年9月,浙江铁工厂(下简称浙铁)建立,1938—1945年期间,大港头铁工厂为增强民族抗日军事力量,为党的力量的壮大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是重要的敌后政治与军事堡垒。它开辟了浙江省自主创办武器工业的历史,成为浙江省当时最大的一个企业,为中国近代热兵器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周恩来为此专程前往视察。
  瓯江两岸优美的自然风光、通济堰厚重的人文历史文化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来此游览。20世纪50年代起,这里就有全国各地的画家、摄影家、游客到这里写生、采风、观光。孕育了独具魅力的绘画艺术流派,主要是巴比松油画,故有“画乡”之名。20世纪80年代起,丽水油画家群体受到法国巴比松画派的启迪,发现美就在自己的身边。于是,便借鉴法国巴比松画家的精神,决心以表现家乡美为己任,“画我家乡,走向自然”。擅长田园风光创作的丽水巴比松画派应运而生,名扬全国。发祥于古堰画乡景区的丽水巴比松画派是中国乡土油画派的代表,它也是中国油画派唯一进驻法国巴比松展览作品并建立友好关系的画派。2017年底,画派画家群体已达300余人,画廊企业49家,作品远销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古堰画乡同时又是国际摄影文化节和中国摄影之乡重要的主创基地。每年吸引了大量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取景。优质的人文和山水孕育了一大批摄影人才,2017年底,丽水已拥有省级以上专业摄影师600多人,其中国家级大师180多人;古堰画乡是中国最大的写生创作基地之一,已有全国近300多家高等院校在此设立了写生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接待写生创作学生超过15万人次。古堰画乡的“在水一方”写生创作中心和古堰画乡巴比松学校十多年来为艺术界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在经济发展浪潮中,渐行渐远的各种传统手工技艺,如制陶、弹棉花、打铁、酿酒、编草鞋、竹编、制秤、榨油等依然在古堰画乡代代相传。
  二、规划与实施
  2005年4月,丽水市委书记楼阳生在谈及大港头区域文化产业定位时提出了建设“古堰画乡”项目。中共丽水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园区的决定。按照丽水市委、市政府提出“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的城市形象定位和中心城市区块功能布局,“古堰画乡”项目的发展定位为“三基地一中心”:打造美术写生基地、创作基地、行画生产基地和生态休闲度假中心;以原生态保护性开发、建筑风格与自然风貌相协调、政府主导和市场动作相结合的三大开发原则,充分挖掘区域文化内涵,把小城镇打造成为绿谷文化展示的大平台。7月28日,香港知名画商黄人怡创办的弘业国际礼品有限公司正式进驻大港头镇,其后,新堰画坊、博美画坊、听水轩油画工作室和艺雅画坊相继开业,标志着古堰画乡取得阶段性进展。9月5日,缙云工艺美术学校“古堰画乡”分校开学,设2个班共71名学生。该分校与古堰画乡画乡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掀开了古堰画乡项目建设的新篇章。
  2006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丽水调研,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科学论断,告诫丽水“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古堰画乡景区紧紧围绕这一指导思想,依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和丽水巴比松油画的深厚文化积淀、立足瓯江两岸真山真水、优美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构建旅游产业体系,推进艺术产业、旅游服务业、农业休闲观光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年底,编制完成古堰画乡总规划、旅游规划和项目策划方案;引进行画企业30家;大力推进镇区道路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创作基地建设有序开展,成立丽水油画院,修建古堰画乡展览馆;写生网点布局进一步拓展完善;组建管理机构,设立丽水古堰画乡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和浙江丽水古堰画乡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开拓古堰画乡网站;开办古堰画乡分校和画工培训中心。
  2009年1月,古堰画乡景区以委托管理方式引进古堰经营公司,经营管理游客接待中心、瓯江画舫和景区。完成《丽水古堰画乡休闲养生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审查工作。
  2010年,完成通济堰博物馆项目概念性设计方案论证会及项目建设用地清场工作;完成古堰画乡主次游客接待中心项目立项,建设的主要内容有:票务中心、多媒体演示中心、游客餐饮中心、生态停车场星级厕所等。
  2011年1月14—15日,与上海华服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余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有限公司签订古堰画乡旅游开发投资意向协议书。完成游客接待中心初步设计方案,完成堰首观景平台、堰头公厕项目的发改立项。指导和协助有关部门、投资商完成《丽水古堰画乡旅游区总体规划》的重新修编、《古堰画乡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设计方案设计》,对局部区域的旅游交通、游览、安全、卫生、邮电、购物、资源和环保等方面项目进行初步设计,完成景区旅游目的地LOGO、口号、标志标牌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完成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基地项目设计初稿,土地测量等前期工作。
  2012年,指导和协助有关部门、投资商开展《古堰画乡文化养生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成立古堰画乡创AAAA工作领导小组和创A办公室,莲都区财政拨款创建工作专项经费330万元,招聘、借调多名专职工作人员,统筹景区创AAAA工作。
  2013年,莲都区风景旅游局进行《莲都区旅游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和《莲都区碧湖一大港头旅游总体规划》的前期实地考察、规划思路交流工作,至年底,两项规划均已完成初稿编制。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内已经完成古堰画乡片区、九龙湿地片区、石牛温泉养生度假片区、四都片区等四大区块总规、详规的编制,同时也完成瓯江干流莲都段旅游开发、通济堰养生文化园等各专项规划。同年,古堰画乡创AAAA工作从以下八个方面开展:一是内外部的交通;二是游览设施;三是旅游安全;四是卫生设施;五是邮电;六是旅游购物;七是综合管理;八是资源和环境保护。至12月31日,市区两级政府用于古堰画乡景区创建的整合配套资金达24.55亿元,其中通景公路改造投入17亿元。
  2014年完成《丽水市大港头旅游风情小镇及业态布局规划(局部详规部分)》编制及修改;启动编制《丽水市古堰画乡创5A区旅游总体规划》,为5A创建发展奠定基础;古堰画乡管委会共完成建设项目投资2.91亿元,《浙江省丽水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送审稿)》通过省级专家组评审。完成《丽水市大港头旅游风情小镇及业态布局规划(局部详规部分)》的编制及修改。
  2015年,完成《古堰画乡旅游发展策划》《古堰画乡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策划》《古堰画乡创建国家5A级景区实施方案》编制。是年,古堰画乡小镇被列入全国深化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试点镇、全国首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省首批特色小镇、全省首批服务业特色小镇创新试点、首批浙江省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示范点,获评全国最美乡愁艺术小镇、全省优秀特色小镇,大港头镇被列入中国首批特色小镇,景区获全国旅游安全保障最佳景区。
  2016年上半年,古堰画乡小镇被列入全国深化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创新试点镇,获得奖励资金4000万元,贴息贷款2000万元。同时,邀请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团队,高起点、高水平谋划小镇建设和未来发展。先后完成《古堰画乡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丽水古堰画乡特色小镇开发规划》《古堰画乡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策划》《古堰画乡创建国家5A级景区实施方案》编制,并委托中国美院团队编制了《古堰画乡城市色彩详细规划设计》,对古堰画乡核心区域的建筑色彩、风格等进行总体规划,并逐幢为画乡区块沿江建筑设计立面改造方案,努力提升小镇整体品质。启动编制景区核心区内的大港头村等5个村的整治方案,为小镇发展蓝图全面勾绘到位奠定基础2017年,委托中国美院设计团队完成编制《古堰画乡城市色彩详细规划设计》《古堰画乡AAA级公厕建筑改造设计》等方案。同时,完成丽水度假村、大港头画乡新韵、云境、处州古民居根艺文化园等项目的概念性规划方案,投资规模达20亿元。精准把握旅游类特色小镇发展定位,以“旅游+”为引领,出台全市首个促进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力促小镇成为产业融合集聚的大平台。
  三、建设与成效
  2005年10月30日,大港头镇选送的舞蹈《古堰画乡竹鼓情》在浙江省第二届乡镇文化会演暨文化艺术节颁奖大会上荣获创作、表演双银奖;大港头文化中心干部作词的歌曲《古堰画乡》在浙江省2005年“绿色浙江”之歌创作演唱大赛中荣获银奖。12月25日上午,丽水油画院在大港头镇成立。同日上午''古堰画乡”网站开通仪式在大港头镇政府隆重举行。
  2006年,“古堰画乡”作为文化产业园区开发项目推出以来,赴堰头一带游览堰坝、堰渠、观赏自然风光的人逐年增多。
  2007年,完成镇区丽云路、通源路、江南路等6条街道改造和游客接待中心、入口标志主体工程。有序推进瓯江画舫、古樟埠头、江滨古街改造等旅游项目。引进33家行画企业,总数达44家。同时积极拓展国外行画市场,引进加拿大普森(浙江)国际实业有限公司。完成“在水一方”写生基地资产转让,规范管理古堰画乡展览馆,抓好写生点所涉及的7个行政村的村容村貌整治,举办古堰画乡杯国际摄影比赛,充分利用区域内写生创作资源吸引并组织几十批外地画家前来写生创作,扩大古堰画乡影响。
  2008年,大港路、玉河路、通坪路开工建设,完成景区入口标志、江滨古街区改造,玉溪路二期道路和香樟古埠建设,游客接待中心、瓯江画舫投入使用。“在水一方”写生创作中心投资180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创作度假区建设。有商品油画企业43家,画工200人,年生产总值400万元。10月27日,对年底前进驻古堰画乡乡村酒吧的10家市直旅行社进行项目签约,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至年底有3家开业。同年区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打造以老竹镇沙溪村、丽新乡马村、黄岭上为主要节点的乡村风情旅游线和以大港头河边村、大港头村、河边金村、碧湖郎奇、堰头、下圳红圩村等连点成线,体现古堰画乡视窗功能的农家乐园旅游线。
  2009年,投资1615万元,按照国家AAAA标准,推进“古堰画乡”景区建设,“三基地一中心”整体框架基本形成。全年完成大港路、玉河路、通坪路3条道路续建工程,加上原有道路,基本形成6横4纵道路主框架;先后修建处州民俗文物陈列馆和传统农具展示馆,完成游客接待中心、堰头游步道、景区绿化和路灯亮化等工程,制作景点标志和路标指示,开通景区直达公交车;有24家餐饮服务单位和55个特色产品经营点,完成堰头坝至大港头段河道疏浚和古堰画乡游轮码头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大港头镇对江滨古街道进行改造,在丽水设计院编制修缮方案的基础上,邀请浙江古建筑设计院专家对方案进行优化,全面完成沿街住户立面修复工程。建成游客服务中心、票务中心和两个停车场。2009年商品油画企业46家,画工220人。“五一”期间,举办“2009古堰画乡旅游节”。6月,北京芥子园画院丽水分院在大港头开业,11月进驻古堰画乡的画家唐雪根60米油画大作《大潮》在大港头河边金村开笔,画期一年,浙江电视台、丽水电视台追踪报道。年底,已引进民俗民品店7家、休闲吧3家,江滨路初步形成集油画街、酒吧街、民俗民品街于一体的多元文化旅游一条街。
  2010年,完成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基地招商引资工作;古堰画乡共投资1004.6万元进行各项目建设,启动大港路续建工程;对堰头村进行改造,包括沿渠立面修建、堰首、社公庙、龙庙的修缮;通济堰景区的改造,包括游步道工程建设和雕塑群的建造;完成古堰画乡摄影展馆建设。
  2011年,古堰画乡共投资300万元进行各项目建设,主要有:完成通济堰博物馆项目征迁协议签订和土地清场工作,完成堰头村古街、兴竹园、林家铺子、大港头派出所立面改造工程,完成堰首平台整治和加固工程,重新设计景区导览图、撰写景区景点介绍、历史人物简介,实施油画展览馆外立面修缮和景区安全监控建设工程。
  2012年,古堰画乡景区实际完成投资7006万元,主要用于景区游步道绿化提升工程,大港头老街改造提升、堰头西侧立面整修、堰首平台改造、景区监控工程等已建成投入使用;游客接待中心和通济堰养生文化园已开工建设,并完成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土地农转用程序、玉河路二期管道铺设,完成停车场厕所,码头管理用房厕所改造工程和河道清淤疏浚工程,景区功能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12月,古堰画乡景区正式启动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工作, 游人接待中心项目等旅游项目建设,力争在2013年实现AAAA目标。
  2013年,古堰画乡共接待游客7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983万元。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62275万元,主要建设项目有石牛温泉、国家九龙湿地公园、古堰画乡创AAAA主体工程及配套项目建设。规模以上启动和续建的旅游项目有9个,其中古堰画乡有两项,分别是古堰画乡新游客接待中心、古堰画乡景区维护项目。8月9日,古堰画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初评。
  2014年4月29日,国家景评委正式发文公告,古堰画乡正式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市首个开工建设的养生(养老)项目——通济堰养生文化园开馆试营业。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基地、江滨休闲街区等项目已签订招商协议,其中,文化产业基地1、2、3号地块顺利完成土地出让;古堰画乡景区维护项目、童憩园项目、亮化工程大港头大港路项目等顺利完工。古堰画乡景区业态呈现稳步上升态势,特色民宿、茶吧小店相继开出,至年底,景区有各类业态129家。其中画廊42家;展览馆3家,民宿、农家乐28家;休闲吧及工艺品店29家;其他27家。
  2015年,共完成投资2.33亿元,其中政府投资0.25亿元,企业投资2.08亿元。各类业态竞相迸发,共有188家、近200名创客在此入驻发展,其中画廊49家,油画产值突破3500万元。民宿经济不断壮大,总床位数已达1700张,“隐居画乡”“小楼”“画中游”“云上伊人”“遇见花开”等民宿深受市场青睐。完成渡南路外立面改造,丽云路(丽云西路)、江滨路绿化美化提升和花样庭院、景区维护等项目建设。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基地1-2-3号地块全部开工建设,进展顺利。完成5D梦幻油画馆及酒吧一条街、玩摄影基地、乡愁艺术广场、大港头镇区杆线下地、智慧景区信息系统一期工程、丽云路立面改造、江滨路沿江侧外立面改造等项目初步意向方案编制。成功创建诗画利山国家AAAA级景区,实现莲都AAA级景区零突破。上海、江苏、宁波、温州、金华等长三角地区以及高铁沿线客源地市场合作关系网络相继建成。“丽水巴比松”油画首次走出国门,与法国巴比松实现“穿越百年的握手”,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荣获“2015快拍浙江一外国人看浙江”摄影比赛“最温情小镇”奖。成功入选全省首批特色小镇和全国首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2016年,为有效解决古堰画乡小镇建设的资金问题,小镇积极主动与省金控公司和丽水市生态产业基金谋求深度合作,共同出资5.2亿元(其中省金控和市生态产业基金现金注资2亿元)重新组建浙江丽水古堰画乡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成为小镇投资、建设、管理等工作的主平台。古堰画乡先后获“2016年度省级优秀特色小镇(连续两年)”“2016年度省级优秀旅游度假区”及同程旅游2017年度最佳突破奖等荣誉。制定出台《莲都区关于促进古堰画乡特色小镇经济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扶持促进小镇范围内文化旅游、金融投资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创业,成功引进25家基金公司入驻。
  小镇建有巴比松油画馆、丽水油画院、缙云工艺美校古堰画乡巴比松分校等油画发展平台,与各类艺术院校开展合作,成立古堰画乡“院校联盟”。全国近300家高等院校在此建立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年接待写生创作人数15万人次以上。小镇现有各类画廊企业49家,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画工300余人,油画产值达1.2亿元。此外,中国江南巴比松项目、风情商业街项目、画家苑项目等一批投资达7亿元的油画产业平台项目已开工建设;推进利山村、畲坑村、堰头村、大港头村等特色民宿村的建设。小镇共有民宿101家,床位数2400张,民宿平均入住率达60%以上。积极鼓励创业创新,共吸引188家、近200名创客在此创业和生活。同时,推动互联网与传统旅游产业的融合,“古堰画乡酒020体验馆”“昔时手作”“堰上休闲吧”“米未咖啡吧”“茶食料亭”等一批原创业态不断涌现,古堰画乡红茶、金盘露贡酒等各种产品效益显著。
  是年,对原弘济书院进行重新设计布展,更名为世遗通济堰馆,以展示通济堰历史文化及水利灌溉原理为主题,运用现代声、电、光等多媒体手段,通过沙盘演示直观展示通济堰水利设施世遗奇观,系统解读通济堰水利管理体系,凸显通济堰古代水利设施对当地农耕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作用,项目已完成建设。
  是年,成立古堰画乡小镇和创5A景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区领导现场办公制度,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月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分管领导每周到小镇召开督导会,协调解决建设中的难题,所有问题能马上解决的全部解决在一线,需要深入研究的高效协调解决。上半年,通过与国家、省、市发改委的对接汇报,小镇成功获批全国深化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试点镇。小镇列全国127家特色小镇之一,预计将获得金融支持。古堰画乡小镇是年完成投资10.5亿元。小镇自来水厂、50省道通景公路改造、渡南路立面改造项目等一批项目顺利完工;加快推进小镇客厅、景区停车场、画廊一条街提升改造、坪地花海等一批投资达3个多亿的基础设施工程。小镇内部还设有新能源电动汽车租赁点,方便游客绿色便捷出行,力争做到基础设施游客友好型的目标。下步将着力加快古堰画乡景区3A级旅游公厕、古堰画乡堰头游步道、古堰画乡智慧景区等工程建设。
  2016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古堰画乡写生基地”正式在古堰画乡挂牌。完善油画政策扶持体系,加大对油画创作、生产、展览、销售、艺术交流、绘画用品及销售等的扶持;加强人才培养,以“传、帮、带、培”的方式,开展油画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在中、小学校开设油画课程,普及油画教育;先后举办“艺心常游——2016浙江省小幅油画作品展”“丽水本土巴比松优秀作品展” “历届写生行馆藏作品展”“自在的涂境——浙江巡回展•丽水站”等活动,做强“巴比松”油画品牌。11月份,成功举办以“对话:山水与风景”为题的中国写生大会,邀请了国内外顶级美术大师24人,共创作了86幅写生作品,其中24幅作品被古堰画乡巴比松油画馆馆藏。“丽水巴比松”油画首次走出国门,与法国巴比松实现“穿越百年的握手”。
  是年8月,全省首个小镇音乐节——“古堰新韵”小镇音乐节举办。国内外5位艺术大师、15位著名音乐领军人物、130多位青年音乐家、60位音乐学子和筑梦班51位学生齐聚在此,共举行14场音乐演出、26场“音乐与莲都不期而遇”主题活动,社会反响十分强烈。是年开通江苏镇江、南京、徐州高铁专列,设立宁德、漳州两家福建新市场办事处,参加各类旅游推介、博览会30余场,组织旅行社老总踩线70余次,共计500余家,接待媒体、画家、作家、影像团队采风40余次。举办中国(长三角)高铁旅游联盟•古堰画乡高铁旅游研讨会、“20国世界胶片绘色古堰画乡”——全球青春代言人旅拍、世界旗袍协会古堰画乡旗袍秀、积极争取并完成CCTV-7《乡村大世界》特色小镇系列特别节目《小镇外传》85分钟专题片拍摄(全国仅4地入选,浙江唯一),极大提升了古堰画乡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莲都区委、区政府强力推进大港头低小散木制品行业整治,仅用时43天腾空拆除整治了154家木制品企业(加工点),拆除违章建筑8.2万平方米,清理违法用地22.52万平方米,为小镇发展拓展了空间。积极打好“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等转型升级组合拳,并于7月掀起了创国家AAAA级景区环境“六乱”整治高潮。同时设立旅游警察,形成管理联动,增强旅游保障力。创新提出打造“三无”景区的目标(无地沟油、无黑导游、无烟头),针对游客推行“万元红包换烟头”“百万门票换烟头”“垃圾换礼”等创意活动,引导广大游客参与文明旅游。
  2017年,加强AAAAA级景区创建。及时调整原先“三步走”的创建思路,实施“三步并两步走”。第一步:全力开展创AAAAA软硬件项目建设,同时争取2017年底前通过国家资源与景观质量评审。第二步:力争2018年底前通过国家局暗访,2019年创成国家AAAAA级景区。市、区领导多次主动与国家和省级旅游部门联系汇报工作,5月22日,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专题听取古堰画乡创AAAAA工作汇报,并对古堰画乡资源评估等创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瓯度委和区创AAAAA办先后多次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进行对接,与浙江省旅游职业学院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及辅导合同,并开展国家级资源评估前期筹备和创建实施方案调整工作。
  是年,古堰画乡旅投公司积极完善公司内部框架设置、考核、人事、考勤、财务等各项管理制度,全年组织员工培训33次,涉及仪容仪表、安全演练、服务接待、导游技能等各方面,进一步提升景区运营管理水平。坚持“创”“建”并举,主动优化创建步伐,扎实推进国家级景观质量评估工作。积极推进对标整改,对照“旅游交通、游览设施、综合服务、特色文化、信息化、旅游安全、旅游管理、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八大类评分细则,进行全面梳理,启动古堰画乡AAAAA级景区创建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以项目建设为依托,着力提升“三大功能”(景区游览功能、餐饮住宿功能、旅游购物功能)、完善“五大设施”(游客中心、停车场、AAA级旅游厕所、信息化系统、标识标牌系统)。
  2017年,全面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古堰画乡项目共32个,其中计划内项目24个,占全区企业投资项目数35.8%;年度企业总投资任务6亿元,占全区企业投资任务12.8%。
  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1亿元,其中,古堰画乡旅投公司完成投资2.73亿元,社会企业完成投资3.98亿元。古堰画乡景区停车场、中国江南巴比松、滨水花苑、风情商业街、镇区强弱电杆线下地工程等10个项目顺利完工。古堰画乡游客中心、滨水花苑停车场、大港头镇区给排水管网提升工程、AAA级旅游公厕等8个项目进展有序。古堰画乡栈道新建、大港头镇至碧湖污水处理厂主管工程二期项目完成招投标。全年完成坪地半岛、镇区新增地块等区域土地征收工作,新征收土地40.67公顷,累计征收土地100余公顷。古堰画乡景区停车场、中国江南巴比松、滨水花苑、风情商业街、镇区强弱电杆线下地工程等10个项目顺利完工。古堰画乡游客中心、滨水花苑停车场、大港头镇区给排水管网提升工程、AAA级旅游公厕等8个项目进展有序。古堰画乡栈道新建、大港头镇至碧湖污水处理厂主管工程二期项目完通济堰古樟林(摄于2010年)
  国学经典诵读现场(摄于2011年)
  古堰画乡写生(摄于2008年)
  成招投标。
  伴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小镇逐渐成为莲都旅游特色化发展的新引擎。是年,古堰画乡旅游人气火热不减,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2.8万人次(2016年159.69万人次),同比增长8.24%;实现门票收入2093.2万元(2016年1802.5万元),同比增长16.12%,其中,网络售票占总收入11.5%,同比增长118.8%,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先后举办2017古堰画乡小镇艺术节暨“玩转画乡”旅游季、“世界丽水人古堰画乡行”、全国“诗画浙江”好歌曲唱作大赛总决赛、“古堰画乡&艾莱依2018新品发布会”、“画的N次方”、特斯拉2017"寻找最美江南”全球宣传片拍摄等主题活动。景区“双创”环境不断优化、氛围不断向好,创客群体不断壮大,“古堰画乡酒020体验馆”“昔时手作”“堰上休闲吧”“米未咖啡吧”“茶食料亭”等一批原创业态不断涌现;“一默家”“米乐娜”“画居匠心”“驻85”等情怀民宿深受市场青睐,景区及周边民宿总床位数已达2400张,平均入住率60%以上。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
  摄影是丽水区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丽水社会文化、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丽水有着丰富的摄影创作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活跃的文化基因,独具特色和丰富多样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为丽水的摄影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1999年,缙云仙都、龙泉凤阳山、庆元百山祖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命名为国家级摄影创作基地,之后丽水又先后评出23个市级摄影创作基地。除了以上25个已被命名的摄影创作基地,遍布丽水九县(市、区)的摄影创作资源从自然风光到人文风貌,各有侧重彰显,为丽水摄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土壤环境和优越条件。
  丽水摄影艺术有组织地发展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79年,吴品禾、初小青等八人组织成立“闪光影会”摄影组织,以推动丽水摄影艺术创作为宗旨,为丽水摄影艺术的发展播下种子。在“闪光影会”的影响下,丽水摄影创作群体逐渐壮大,一批批摄影人前赴后继地成长起来,创造了诸多成绩和荣誉,丽水逐渐培育出一批热爱光影艺术的摄影人,形成一支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创作群体。
  1999年,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落地在丽水举办。在本届艺术节上,中国摄家协会授予丽水“中国摄影之乡”称号,这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为摄影氛围良好、摄影发展迅速、为中国摄影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地方性区域授予的荣誉称号,丽水是全国首家被授予该荣誉称号的城市。“中国摄影之乡”的命名是丽水摄影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从此,摄影成为丽水的一张响亮的金名片。
  2000年7月,丽水撤地设市。新的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认识到摄影文化是丽水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作为区域文化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培育。在政府的推动下,丽水积极开展队伍建设和活动举办。频繁的高规格的影赛和影展,既给丽水摄影界创造了与世界顶级摄影家的直接交流切磋的机会,更给丽水摄影的爱好者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现象,摄影在丽水不仅渗透到各个地方和单位,而且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全民摄影活动也为“中国摄影之乡”持续书写荣耀与辉煌增添着原动力。
  2003年12月,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第十届国际摄影艺术展在丽水举行,让丽水摄影开始接轨国际,摄影也成了丽水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2004年初,中共丽水市委、丽水市人民政府决定举办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旨在以打造“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为总体目标,打响摄影品牌,展示绿谷文化,提高丽水城市知名度和城市品位,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把展示摄影艺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与推动丽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结合起来,充分体现节会的国际性、艺术性和群众性,把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办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节庆活动,进一步促进丽水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打响丽水金名片。2月,丽水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摄影家协会就共同举办2004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签订协议,5月份成立了2004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组委会。举办摄影文化节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书记办公室会议和常委会多次听取汇报,市委、市政府的分管领导也经常检查督促,市委办公室还将摄影节工作列为重大工作,每月督查。
  2004年10月17-21日,丽水举办了首届“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该届摄影节推出了全国首个总奖金超过一百万元的“2004中国丽水国际摄影大奖赛”和“首届中国国际摄影高级论坛”,活动引起强烈关注。摄影节期间,丽水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摄影家协会还签订协议,从2005年开始,将在丽水连续十年五届共同举办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暨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
  2005年11月5—8日,“中国第11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暨2005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在丽水举办。本届摄影文化节突出摄影主打品牌和地域文化,推出40多个摄影展览,共展出4000多幅作品。摄影节的成功举办扩大了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的品牌影响力,时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李前光评价此次活动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佳、影响最大的一次国际性摄影活动。
  2007年11月17—21日,“中国第12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暨2007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在丽水举办。本届摄影文化节推出100多个展览,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家的6000多幅摄影作品参展。中国首家规范化运作的专业摄影博物馆一一丽水摄影博物馆开馆,成为当年摄影节和中国摄影界的焦点。中国摄影节形成了“西有平遥,东有丽水”的格局,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向着更专业、更成熟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打响了国际摄影品牌。
  2009年11月28日—12月2日,“中国第13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暨2009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在丽水举办。本届摄影文化节首次推出“十大策展人”评选。美国亚特兰大摄影节、意大利嘎啦飞亚摄影节、巴西摄影节、英国如巴如巴摄影节等22个国际知名摄影节和国际著名机构负责人,34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名国外摄影家参与了本届摄影节。本届摄影文化节成功转型,实现了从原来的沙龙性摄影节向学术性摄影节的转变,并获评“2007年度最佳摄影节”,也被誉为中国摄影节成功的新模式。
  2011年11月5—9日,“中国第14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暨2011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在丽水举办。在前几届摄影节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本届摄影节以“打造摄影名城,扩大国际交流,展示秀山丽水,推动科学发展”为目标,着力体现国际性、艺术性、品牌性和群众性,并力求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创新。阿尔弗雷德•斯带格利茨、安塞尔•亚当斯、爱德华•韦斯顿、今道子等世界摄影大师原作落地丽水摄影节;全球10个摄影节、多个知名博物馆、画廊推荐的40多名摄影师参加主题为“美国生活”的摄影群展;全球五大洲20多个国家组成的国际摄影展廊联盟首届展览;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在中国内地的首个主题展览等等。本届摄影节国际展览数和国家数均突破上届。同时,中国台湾也组织20多个台湾摄影家赴丽水参展,这是台湾首次以大规模组团形式参加丽水的摄影节。本届摄影节以300多个专题、近万幅作品展出的规模和质量成为2011年中国摄影界的一场视觉盛宴。
  2013年丽水摄影节于11月6-10月在丽水隆重举办,本届摄影文化节由影赛影展、摄影采风、摄影讲座、专家见面会、摄影器材展销等多项活动组成,共推出200多个展览,来自30多个国家的参展摄影师的6000多幅作品参展;举办了“快拍丽水”24小时赛事、“感受丽水”摄影大赛;主办了国内外著名摄影家的专题讲座、摄影研讨会等系列活动;组织了摄影器材展销会、摄影主题创作旅游等摄影产业活动等。从本届摄影文化节的活动内容、参展作品等各方面来看,比以往各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众多业内人士认为,丽水摄影文化节进入了一个的新的发展阶段。
  2015年,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更名为“丽水摄影节”,于11月6—10日在丽水举办。本届摄影节围绕“作为生活的摄影”这一主题设置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共有52个国家1934人的6582幅作品参展。举办了12场中外名家主题讲座,以及幻灯会、学术论坛、群众性摄影活动。本届摄影节在传承中有所创新,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效。一是办节模式加快转型。二是本届摄影主题接地气,展览活动聚人气。三是专业水准明显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四是传播方式不断创新,自媒体、新媒体得到充分应用。
  2017年11月15—19日,2017丽水摄影节在丽水举办召开。本届摄影节由丽水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举办,共设置了15个主展区和景宁、古堰画乡两个分展区,推出展览1050个,展览数量突破国内摄影节历史之最。摄影节期间还推出了共享经济研讨会、摄影专家见面会、影像拍卖会、摄影图书博览会、摄影产品博览会、摄影名家讲座、摄影工作坊、摄影采风活动等30多场活动,五天参会人流量达到25万人次。本届摄影节充分注重精品、特色、融合、共享、开放理念,坚持学术性、国际性、群众性和品牌性打造。来自世界50个以上国家的3000多位摄影精英以各自不同的艺术理念和介入方式,向全世界呈现出一场光与影的文化艺术盛宴。国内外业内人士评价,本届丽水摄影节是亚洲范围内组织最好的摄影节,并且与大多数世界范围内的摄影节组织达到同样水准,规模、体量、主题、媒介丰富性、先锋性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扩张,将载入史册。
  至此,摄影文化已成为继石雕文化、剑瓷文化、畲族文化、华侨文化、黄帝文化等传统文化之后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成为丽水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内容。
  附录:丽水摄影大事记
  ▲1907年,“精美”照相馆张耀哉拍摄丽水现存最早的照片《潘溢澄60岁寿照》。
  ▲1923年,松阳人刘笃斋将自己的照片印刷在《雅弢氏宗谱》,是现存最早的将照片印刷到宗谱的人。
  ▲1925年,受阙伊和传教士影响,丽水人邹瑞贤、邹伟贤两兄弟在丽水城内的宋衙基(今文昌路)开设''吾真”照相馆。吾真照相馆旧址是丽水目前留存最早的照相馆。
  ▲1927年,《旅游杂志》第25卷第10期刊载韩浩然拍摄的作品《蓝色的瓯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瓯江风光照片,拍摄于青田石洞附近。
  ▲1929年,上海同济大学教授H.Stube(德国)和龙泉人李化民在景宁开展民族学考察,拍摄大量畲民照片,成为现存最早畲民影像资料。
  ▲1934年,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凌纯声与芮逸夫、勇士衡三人对丽水当地畲民生存状态和地理环境进行田野调査并做详细影像记录。
  1935年,加拿大传教士Wiliam C.McGrath出版图书《亲历龙国》以摄影图片详细记载丽水民俗风情和瓯江风光。
  1944年,《东南日报》丽水分社在丽水举办战时时事照片展。1956年,全国私营工商业改造,丽水所有私营照相馆纳入国营照片馆。
  ▲1972年,丽水地区文化局设立摄影办公室,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政府部门最早设立的摄影组织机构。
  ▲1974年,叶金甫开丽水先河,使用传统暗房技术成功冲洗第一张彩色照片。
  1980年,初小青《影途遇敌》获联合国组织第五届摄影“亚洲文化中心奖”,是丽水摄影首度在国际赛事中获奖。
  ▲1980年,初小青、吴品禾、高金龙等八人组织成立闪光影会,民间摄影团体。
  ▲1981年,丽水市摄影家协会正式成立,吴品禾任主任。
  ▲1983年,丽水摄影家群体赴北京王府井举办“丽水风貌”摄影作品展。
  ▲1984年,丽水日报摄影组成立,丽水新闻摄影进入新的历史。
  ▲1986年,丽水首次举办全国性摄影大赛,推出“春”主题全国彩色摄影万元大奖赛,收到全国各地11万幅作品。
  ▲1988年,吴品禾、高金龙在丽水青少年宫举办青年摄影培训班,培养摄影骨干。
  1988年,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丽水摄影家第一本摄影专辑《中国青年摄影家:初小青》。
  ▲1989年,吴品禾荣获首届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
  ▲1992年,国营照相馆解散,丽水私人照相馆全民复苏,婚纱、写真影楼出现。
  ▲1992年,吴品禾荣获第二届中国摄影艺术节组织工作金像奖。
  1999年,丽水承办第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并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中国摄影之乡”称号。
  2004年,丽水举办首届“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并从2005年开始与中国摄影家协会合作每两年举办一届。
  ▲2004年,丽水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推出瓯江行摄影大展,该赛事逐渐成为丽水最具有影响力的大众性摄影展赛活动。
  2005年,丽水开展首批“丽水摄影创作基地”评选,通过连续两次评选,丽水共评出25个国家级、市级摄影创作基地。
  2007年,《丽水摄影》杂志创刊,由丽水日报社主办。
  2007年,中国首家由政府支持成立的实体摄影馆丽水摄影博物馆建成开馆。
  ▲2007年,丽水首次独立举办摄影高端论坛。
  2010年,丽水出台《丽水摄影发展规划(2011-2020)》,这是国内第一个关于摄影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
  2010年,丽水举办全国首个由政府机构出资举办的摄影研修班。
  2010年,丽水学院开辟摄影专业本科教育,面向全国招生。
  2012年12月,丽水与中国摄像家协会签订《关于共同建设丽水摄影强市战略合作协议》。
  2014年,中国第一个摄影文化村在遂昌车前村挂牌,由民间投资的丽水文化产业园在天宁工业区开园。
  2014年,丽水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摄影家协会签署一轮战略合作协议。
  2004年,丽水首届“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颁奖现场历代修志纪略
  丽水县修志且流传于世始于明代。见《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类著录,在明正统以前,纂修者不可考,无传本。目前可见最早的单独成卷的丽水县志,为明成化《处州府志》(共十八卷,郭忠、刘宜所纂修)中的丽水分志。明成化《处州府志》目前存世有四部,海内收藏此志有3处,即原北平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与宁波天一阁,皆残缺不全。而日本的明成化《处州府志》藏本为寰宇内唯一完整无缺者。明成化《处州府志》第三、四卷为丽水县分志。第三卷有舆图、沿革、分野、疆域、形胜、风俗、山川、城池、坊巷、公署、学校、坛庙、塘堰、桥渡、养济院、漏泽园、土产、户口、贡赋、寺观、古迹、名宦、人物、灵异、祥瑞、灾异共26门;第四卷独为文献记载1门。
  至清代,先后编修4部丽水县志。民国时期编修1部丽水县志。
  清雍正《丽水县志略》一卷,此书作于清雍正九年(1731),未详作者,见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五十三著录。清同治《丽水县志》卷末载云“《浙江通志》载雍正《丽水县志略》一卷,盖时方编辑通志,官吏奉檄塞责之作,不足为典要,故书亦不传”。
  清道光《丽水志稿》四卷,金学超原纂,屠本仁增补,陈棠整理。《中国地方志联合书目》著录。有清道光十六年(1836)温州录古斋刊本,四册,南京大学收藏。丽水市方志办公室有原刻本之复印本。金学超,字理阶,嘉兴人,清乾隆三十年(1765)起,任丽水县教谕,始创此书。屠本仁字道甫,桐乡人,嘉庆十年(1805)继任丽水县教谕“尝辑《丽水县志》未就而去”。陈棠,字景南,丽水人,嘉、道间生员。“屠莼渚(本仁)著《丽水志稿》,携归嘉兴,棠出百金购回,锓其板。”
  清道光《丽水县志》,知县张铣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修,刊本,共十四卷。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武汉大学收藏。丽水市志办有中国书店出版《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原刻本影印本。张铳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到任,“询知邑无志乘……鸠资创修”。清道光壬辰科(1832)状元、浙江学政吴锺骏为其序云“……丽水为杠郡首邑,向无县志,仅散见于郡志中……虽举其大概,而岁久失修,已百余年。因革制度,考征无由。今邑侯蒙化张镜蓉同年,征文考献,创辑县志,视郡志所载,盖加详备……”
  清同治《丽水县志》十五卷,知县彭润章等修纂,清同治十三年(1874)修,刊本,八册,流传尚多。台北成文出版社印行《中国方志丛书》亦收入此书。丽水市档案馆有原刻本之复印本。彭润章志序云“……十一年补丽水令……得乡先辈张公铣所纂《丽水县志》……然自戊午、辛酉[咸丰八年(1858)、十一年(1861)]两经兵焚,版遭毁,书之存者亦寥寥矣。越二年,岁稔民和,集都人士议重修……”阅时十月稿成,付梓。民国《丽水县志》十四卷,知事李锺岳等主修,邑人孙寿芝总纂。创于民国13年(1924),至民国15年(1926)完成。丽水启明印刷所铅印本,10册。《中国方志丛书》亦收入此书,丽水市档案馆有原铅印本。卷首续修凡例云“丽水之有县志,自清道光丙午(1846)创始……同治甲戌(1874)重修之……今阅五十余年矣。时事迁移,国体改变,因革损益,先后异宜,亟待采辑,以资掌故。爰本旧志,增以新制,其门类悉仍其旧,名称略有增改……不敢过事纷更,致滋紊乱。”
  1963年7月,丽水县人委成立《丽水县志》编委会,主持编修《丽水县政治志》等编,惜未成书。区史志办藏有《丽水县政治志》铅印本。
  1988年6月,丽水市政府成立市志编纂委员会,启动首轮《丽水市志》编修工作,确定《丽水市志》下限至1990年。1989年1月召开会议,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全市70余个单位建立修志班子,组织近200人参加修志工作。市志办公室会同各单位修志人员在市、地和杭州、温州、南京、上海等地档案馆、图书馆查阅档案、书刊,摘抄史料,在市内外调查、访问,广泛搜集口碑资料,合计搜集到资料1500余万字。1992年3月,完成志稿。4月底,进行第一次评稿。5月,进行第二次评稿。经两次评审,市志办公室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对志稿进行全面的调整、补充、修改,至10月底完成。经市委、市政府审定,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审批,于1994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丽水市志》共96.8万字,叶兆雄主编。全书设建置、自然环境、居民、工业、农业、林业、商业、城乡建设、交通邮电、财政金融、经济管理、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司法、军事、民政、人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畲族、人物等23编及附丛录。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

相关人物

黄绍竑
相关人物
朱家骅
相关人物
许绍棣
相关人物
伍廷飏
相关人物
李文伯
相关人物
阮毅成
相关人物
孙序裳
相关人物
洪季川
相关人物
袁吉
相关人物
冯紫岗
相关人物
张锡昌
相关人物
倪觉民
相关人物
倪灏森
相关人物
陆润生
相关人物
伍廷飏
相关人物
倪灏森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浙江省教育厅
相关机构
浙江省建设厅
相关机构
浙江省审计处
相关机构
浙江省民政厅
相关机构
浙江省卫生处
相关机构
浙江省地政局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