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乡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71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乡镇
分类号: F291
页数: 11
页码: 1374-1384
摘要: 莲都区乡镇主要有碧湖镇、高溪乡、大港头镇、峰源乡、联城镇、太平乡、雅溪镇、仙渡乡、老竹畲族镇、丽新畲族乡、黄村乡、双黄乡等12个乡镇。
关键词: 莲都区 乡镇

内容

第一节碧湖镇
  基本概况地处丽水城区西南部,瓯江中游,东与青田县章村乡毗邻,南与大港头隔江相望,西接高溪乡和松阳县裕溪乡,北连联城镇,东北角和水阁街道办事处隔江为邻。位于北纬28°1551—28°2618"东经119°4129_119°5153"。辖区面积83.6平方千米。2010年总人口49311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101人,城镇化率6.29%。镇政府驻地镇环北路。
  该镇为“中国活力乡镇•浙江二十强”、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浙江省136个省级中心镇之一。“古堰画乡”景区的通济堰位于该镇的堰头村。
  建制沿革唐宋元明清代,属来仪乡、义靖乡地。1934年划分碧湖镇为和平镇、中市镇,以现大众街(原名三角坛)为界,上为和平镇、下为中市镇。1939年2月仍合并为碧湖镇,属碧湖区公所。1949年5月10日解放,9月改为县属镇。1950年4月至1952年5月为中共丽水县委、县人民政府驻地,区公所迁高溪村。1952年5月县委、县人民政府迁城关镇后,为碧湖区公所、碧湖镇驻地。1953年3月碧湖又改为县属。1958年10月推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碧湖大队属碧湖人民公社。1959年1月生产大队改称管理区。同年7月恢复镇建制,县属。1961年9月调整公社体制,恢复区建制,以管理区建人民公社,原生产队为大队,大队下设生产队。1963年6月遂昌县联溪公社堰后、堰头、大林、麦垵4个大队并入碧湖区新合公社。1983年3月政社分开,恢复乡村建制。1992年5月撤销碧湖区和石牛、新合、平原3个乡并入碧湖镇。2001年
  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摄于2010年)
  碧湖中学运动场(摄于2010年)南山村民打包杨梅销往全国各地(摄于2008年)
  高溪乡政府,成立于1950年高溪乡政府(摄于2010年)
  8月撤联合乡并入。辖5个镇属办事处,59个行政村,470个村民小组,3个居委会。
  农业平原及山垄地块相结合,耕地面积3551.6公顷,以种植稻谷、蔬菜、水果等农作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传统农业转向效益农业,农户以种植蔬菜和家禽、家畜养殖为主。2010年,农业总产值3.688亿元,同比增长7%,农民人均收入5457元,同比增长11%。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水系遍布整个碧湖平原,至2010年,仍发挥着重要的灌溉、防洪、蓄水、防火、洗涤功能。
  林业有林业用地7333.9公顷,林木总蓄积128496立方,森林覆盖率53.4%。生态公益林3138.7公顷,占林业用地的42.7%。
  工业2010年,有300多家企业投资创业。建成省级开发区——浙江丽水工业园区,入园企业30多家。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9亿元。辖区内有燕京啤酒厂等大型企业。
  文教卫生辖区内有碧湖中学、碧湖小学、碧湖第二小学、莲都区人民医院、南山骨科医院等文教卫生设施。
  第二节高溪乡
  基本概况地处丽水城区中西部,东南与碧湖镇相连,西邻松阳县板桥乡,北与丽新畲族乡、联城镇接壤,位于北纬28°2023"-28°2730",东经119°4014"-119°4714"。辖区面积85.57平方千米。2010年,总人口9841人,其中畲族1800人。乡政府驻地高溪村。
  建制沿革唐宋元明清代,属义靖乡一部分。民国时属西区。1949年9月成立10月的新岭乡政府和成立于1951年1月龙潭乡政府于1956年2月并入高溪乡。1956年11月改称为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11月,改称咼溪大队。1962年1月,改称高溪公社。1968年8月成立高溪公社革委会。成立于1965年1月的红南公社在1970年7月并入高溪公社。1980年9月由高溪公社革委会改为高溪公社管委会。1983年10月23日,恢复高溪乡人民政府。辖15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123个村民小组。
  农业平原及山垄地块相结合,境内有高溪水库,库容1017万立方。耕地面积597.47公顷,主要种植水稻、大豆、水果、食用菌、蔬菜等。2010年,农业总产值12795万元,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收入5725元,同比增长12%。
  林业林地面积7072.4公顷,森林覆盖率83.7%。林木主要以松、杉、毛竹、油茶为主。2009年,完成省级生态公益林的扩面界定和林权信息化建设暨山林界次的界定工作,新增生态公益林面积2636.7公顷。
  工业有工业企业19家,以木材加工、铸件、木质玩具、饲料加工为主。2010年,工业总产值3262万元。
  文教卫生辖区内有小学、卫生院等文教卫生设施。
  第三节大港头镇
  基本概况地处瓯江干流龙泉溪与支溪松阴溪汇合处,53省道一级公路及“两龙”高速公路贯穿全境,系丽水市区与云和、景宁、龙泉、庆元、松阳、遂昌、龙游、衢州和福建、江西等地联系的交通咽喉,亦称丽水市区的西大门。历来是停靠木船、木排、竹排的天然埠头,故名大港头。位于北纬28°13'07"—28°19'30",东经119°37'32"—
  119°4843"。辖区面积94.22平方千米,2010年总户数4688户,总人口12429人。镇人民政府驻地港和路。
  该镇是国家级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浙江省十大生态旅游名镇、浙江省旅游强镇,“古堰画乡”景区位于该镇。
  建制沿革宋元明清,属元和乡地。民国时属南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港头镇分为峰和乡、通源乡和港和乡3个乡,峰和乡政府于1950年成立,驻地西坑村;通源乡政府成立于1949年10月,同年4月撤销,驻地石侯村;港和乡政府成立于1949年11月,驻地大港头村。1956年2月,峰和、通源和山溪(今北埠乡)三乡并入港和乡,同年11月乡政府改为乡
  大港头镇政府(摄于2010年)
  人委,驻地大港头村。1956年4月至1958年7月同江南区一起并入碧湖区。1958年11月16日实行公社化,港和乡改称港和大队(管理区),1959年2月22日,山溪乡划出,1962年2月2日,港和大队改为港和公社。1968年10月,港和公社改为港和公社革委会,原公社社长改称革委会主任。1980年10月13日,改设为港和公社管委会,1984年1月13日,恢复港和乡人民政府。1986年2月25日,港和乡人民政府改称大港头镇人民政府。1992年6月,北埠乡并入大港头镇人民政府,辖22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140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
  农业平原春季以种蔬菜为主,夏季以种植单季晚稻为主。山区实行油菜一单季稻模式。耕地总面积523.2公顷,2010年农业总产值1.26亿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收入8115元,同比增长11%。
  林业现有林业用地7095.3公顷,林木总蓄积228803立方,森林覆盖率77.3%。生态公益林3924.2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5.3%。
  工业有工业企业170家,主要产品有家具、竹板、阀门、建材等。2010年,工业总产值2.35亿元。
  文教卫生辖区内有大港头学校、大港头卫生院等文教卫生设施。
  第四节峰源乡
  峰源乡高山蔬菜(摄于2010年)
  基本情况地处丽水西南山区,东与青田县章村乡交界,南与景宁畲族自治县相连,北与大港头镇相邻。位于北纬28°0523—28°1414"东经119°4029一119°5348'5辖区面积189平方千米。2010年,总户数2651户,8123人。乡政府驻地庞山村。境内最高山葑阳湖(主峰海拔1325米)和大源山(主峰1232米),最高峰八面湖(海拔1389米)。
  建制沿革宋元明清时,峰源属元和乡。明清时,郑地属云和县。民国时属南乡,1949年7月成立峰源乡,增设赛源乡(驻地赛坑),于1951年5月间,该两乡划给云东区管辖,1953年4月,增设上垟乡(驻地上垟)、夏庄乡(驻地夏庄)。1956年撤区并乡时,合为峰源乡(驻地庞山)。1958年7月云和县并入丽水,成立丽云区,峰源乡属于丽云区管辖。1958年11月,在公社化时,以乡建队成立峰源大队,1962年2月,成立峰源人民公社,1984年1月恢复峰源乡人民政府至今。郑地乡民国期间隶属于云和县云东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地乡七个行政村划归丽水市,乡政府所在地从郑张山村迁至郑地村。1999年郑地行政村分成郑地行政村和高源行政村。2006年6月峰源乡与郑地乡合并为峰源乡。辖20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172个村民小组。
  农业小平原及山垄地块结合,耕地面积486.34公顷,主要种植单季晚稻及高山蔬菜、食用菌。2010年农业总产值10039万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收入5467元,同比增长11%。
  工业全乡境内建有18座小型发电站,装机容量7560千瓦,2010年发电2400多万千瓦时。主要从事发电、竹木加工及农产品加工等行业,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90万元。
  文教卫生辖区内有小学、卫生院等文教卫生设施。
  第五节联城镇
  九坑桃花源(摄于2010年)
  基本概况地处丽水城区西面,东与丽水城区相邻,南与水阁街道隔江相望,西与丽新乡、老竹镇毗邻,北接太平乡。位于北纬28°2526—28°3201",东经119°43'23"-119°5427",辖区面积108.7平方千米。2010年总户数4698户,总人口16923人,(其中农业人口16500人)。镇政府驻地武村。
  建制沿革宋元明清时期,属和乐乡。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当时为多武乡,属太平区管辖,设村为保,其中,苏埠村分上埠和下埠两个保,白前分白前与常宅两个保。1949年6月,建联城乡政府,所辖范围仍与民国时期相同,保改为村。1951年2月,成立联城、新合、凤街三个乡。1956年,新合、风街两乡并入联城乡。1958年11月,实行人民公社体制,原联城乡改称联城大队。1959年1月,生产大队改称管理区。1962年,改称联城公社,原生产队为大队,大队下设生产队。1979年3月21日,张村街、下林、=峡、界牌、下沈、后弄、赵源七个大队划归张村街公社管辖,花街村则分为花街、金周两个大队,白前分为白前、常宅两个大队,至此,全乡共管辖13个大队。1983年3月始,政、社分开,恢复乡村建制,改联城公社为联城乡政府,原大队改称为行政村。1992年5月20日,联城乡、张村街乡、苏港乡三乡合并为联城镇。辖27个行政村,104个自然村,173个村民小组。
  农业地势东南低西北高,丘陵地貌明显,水利条件优越。境内有万方以上水库36座,万方以下山塘58座。有太平港、瓯江、宣平溪三条溪流。有耕地960公顷,主要种植水稻、豆类、水果等农作物,是莲都区农业大镇。2010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1.138亿元,同比增长19%,农民人均收入5859元,同比增长10%。
  工业改革开放前,只有2家工业企业,20世纪80年代后,个私企业迅速发展,出现以制笔业、化纤、竹木制品、制砖、水泥预制为主的企业。有莱克制笔有限公司等规模企业。2010年,工业企业42家,工业总产值2.5亿元。太平橘(摄于2010年)
  文教卫生辖区内有联城中学、联城中心小学、联城卫生院等文教卫生设施。
  第六节太平乡
  基本概况地处丽水城区西北部,东与市林场、仙渡乡交界,南与联城镇相连,西邻老竹畲族镇,北接雅溪镇。位于北纬28°2950"—28°3839",东经119°4452"-119°5510"。辖区面积105.34平方千米。2010年总户数7725户,总人口21775人。乡政府驻地太平村。
  建制沿革宋元明清时,属和乐乡。民国时属北乡。1949年7月建立平=人民政府,乡政府所在地在下=村;1951年2月,成立安田乡人民政府,乡政府驻小安村;1956年2月,平=、安田二乡合并成太平乡,乡政府驻下=村。1958年11月,太平乡改称“太平大队”;1962年2月太平大队改称“太平公社”。1982年5月乡政府所在地迁至太平村。1983年12月,改称太平乡。1992年5月,在“撤区、扩镇、并乡”中,原莲乐乡朱弄、长乐、沙河、昌坑头、吴弄、大坑6个行政村并入太平乡。2006年8月,巨溪乡并入太平乡,辖1个办事处,33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203个村民小组。
  农业全乡有耕地498.6公顷,主要分布在太平港、小安溪沿岸,以种植水稻、豆类、蔬菜及水果等为主,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621万元,同比增长11%, 农民人均收入5713元,同比增长9%。
  林业山林面积8820公顷,2009年完成省级生态公益林的扩面界定和林权信息化建设暨山林界次的界定工作,新增生态公益林面积4401.5公顷。至2010年12月,开发生态公益林6149.9公顷。
  工业有丽水机制沙场等规模企业及乡属个体企业14家,以水力发电、建材加工等为主。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09万元。
  文教卫生辖区有太平中心小学、太平卫生院等文教卫生设施。
  第七节雅溪镇
  基本情况地处丽水城区北部偏西方向,东与仙渡乡毗邻,南与太平乡接壤,西与武义县新宅镇交界,北与缙云县新建镇相连。位于北纬28°3413'"-28°4412"东经119°4732'一119°56'18"。辖区面积156.65平方千米。2010年总人口2159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89人。镇政府驻地双溪村。
  该镇是北部的重要集镇,是浙西南的红色革命发源地之一,中共丽水县委旧址纪念馆位于该镇岱后村。
  建制沿革宋元明清时期雅溪镇属懿德乡,民国初期属北乡北懿区,1934年属太平区。1950年设双溪乡,1955年2月雅溪区公所迁入,1958年4月曾改名双港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雅溪公社双溪管理区。1961年公社体制调整时,成立双溪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改为双溪乡,1989年12月改为双溪镇。1992年5月撤销雅溪区和莲乐乡,莲乐乡并入双溪镇。2006年8月,西溪乡、泄川乡并入,改名为雅溪镇。辖34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200个村民小组。
  农业有耕地面积541.85公顷,分布在山峡、低谷及小平原沿溪,主要种植稻谷、豆类、蔬菜、水果和生产食用菌等。2010年,农业总产2.69亿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收入5219元,同比增长9%。
  工业有工业企业21户,主要从事酿造、铅制品、砖瓦等行业,2010年工业总产值1351.2万元。
  林业2010年,全镇封山育林面积6197.1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48.9%。
  文教卫生辖区内有雅溪中学、小学、雅溪卫生院等文教卫生设施。
  第八节仙渡乡
  基本概况地处丽水城区东北部,北靠缙云县,西接雅溪镇,南连太平乡,东与双黄乡接壤。位于北纬28°3241—28°3841"东经119°5304"-119°5929"。辖区面积65.8平方千米,2010年总人口11498人,总户数4208户。乡政府驻地葛畈村。
  建制沿革宋元明清属懿德乡,民国属北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仙渡设仙渡、芦南2乡,属太平区,后归属雅溪区。1958年10月,推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以原有区建人民公社,乡为生产大队,仙渡归属雅溪人民公社。1961年后设立仙渡公社。1983年3月,政社分开,恢复乡村建制,改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仙渡公社分为仙渡、皂树2乡。1992年,丽水市撤区扩镇并乡,撤销皂树乡,并入仙渡乡。辖15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130个村民小组。
  农业有耕地面积755公顷,分布在山间溪边沿岸,春季以种植蔬菜为主,夏季以种单季晚稻为主。桃果、香菇、茶叶、中草药和花卉产业等经济作物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11459万元,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收入5799元,同比增长11%。
  林业现有林地5289.6公顷,其中松杉树林4127.6公顷,林木总蓄积104060立方,森林覆盖率81.6%,生态公益林2339.3公顷。
  工业有工业企业12家,其中集体企业3家,个私企业9家,主要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小水电、竹木加工等行业,有较大规模的大姆山茶叶加工生产基地、丽水市零雕工艺品厂等。2010年,工业总产值502万元。
  文教卫生辖区内有仙渡中心学校、仙渡卫生院等文教卫生设施。
  仙渡乡腰鼓队(摄于2009年)
  第九节老竹畲族镇
  基本概况地处丽水城区西北部,东与太平乡巨溪办事处毗邻,南与联城镇接壤,西与丽新畲族乡相接,北与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交界。位于北纬28。2821—28°3549"东经119°42'00"-119°4944"。辖区面积86.9平方千米。2010年总人口15574人,其中有畲族3000多人,占全镇人口20%。镇政府驻老竹村。
  老竹畲族镇政府(摄于2010年)
  该镇是国家级生态镇,省级生态示范镇,省级旅游强镇,东西岩风景区位于该镇。
  建制沿革民国前,老竹镇隶属宣平县管辖,分为崇义、新匀、新桥、永丰、梁周等5个乡。1949年5月仍属宣平县管辖。1958年4月宣平县建制撤销,5月,崇义、新匀、新桥、永丰、梁周连同联成、清和乡并入丽水县。1962年2月,上述辖区又并入武义县,4月,复归丽水县。1958年10月推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分为生产大队,行政村为生产队,新匀乡、新桥乡、梁周乡、周坦乡并入崇义大队,梁村乡并入永丰大队。1961年9月,调整公社体制,崇义生产大队设为崇义人民公社,永丰生产大队改为永丰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恢复乡、村建制,崇义公社改为崇义乡,永丰公社改为永丰乡。1986年1月改崇义乡为崇义畲族乡,1988年2月,改崇义畲族乡为老竹畲族镇。1992年5月25日,撤销永丰乡,并入老竹畲族镇。辖2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97个自然村,135个村民小组。
  农业有耕地865.7公顷,大部分分布在平原上,部分在山垄中。主要作物有水稻、大豆、玉米、花生、番薯、柑橘、食用菌、蔬菜。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968万元,同比增长8%, 农民人均收入6250元,同比增长11%。
  林业林地面积6445.7公顷,森林覆盖率84%。林木主要以松、杉、毛竹、油茶为主。也发展板栗、桃、瓯柑、笋、茶叶等经济特产。生态公益林面积2994.2公顷,2010年新增1427.9公顷。
  工业有工业企业29家,主要从事木制品加工、发电、建材、饲料加工等行业,其中集体企业2家,个私企业27家,2010实现工业总产值1892万元。
  文教卫生辖区内有老竹民族学校、老竹卫生院等文教卫生设施。
  第十节丽新畲族乡
  基本概况地处丽水城区西部,东与老竹畲族镇接壤,南临高溪乡、联城镇,西与松阳县板桥畲族乡相连,北与武义县三港乡、柳城畲族镇毗邻。位于北纬28°2554"-8°3364",东经119°3651"-119°4356"。辖区面积83.22平方千米,2010年总户数3168户,总人口10042人,其中畲族人口占21.3%。乡政府驻地畎岸村。
  建制沿革汉时,丽新属松阳县管辖,隋属括苍县,唐、宋、元属丽水县,称懿德乡。明景泰三年(1452)设宣平县后,懿德乡的吾赤口、白岸口、马村、山村、上塘畈、咸宜、黄弄等村归属宣平县,为宣平县崇义区懿德乡。清代,畎岸、黄岭上为丽水县懿德乡二十一都所属,西坑为丽水县元和乡十八都所属。其时,丽新地域分别属两县三乡,两县以咸宜石门洞、马村三路湾的分水沟为界。民国初,畎岸、黄岭上、双坑三个村属丽水县沈青乡,乡公所驻地凤山前村(今联城镇所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畎岸、黄岭上、双坑仍为沈青乡所辖。1950年12月,黄岭上、双坑、畎岸村划入宣平县,更为青岸乡,后又称黄岭乡;咸宜、黄弄、上塘畈、山村四个村为宣平县曳岭区新民乡。1956年,撤区并乡,并青岸乡、新和乡、新民乡为清和乡,乡驻地畎岸村。1958年4月,撤宣平县,是年5月,清和乡并入丽水,改名丽新乡。1958年10月,为英雄公社丽新大队,1959年4月,改称为曳岭公社丽新大队,下辖10个生产队。1961年9月,调整公社体制,恢复区建制,丽新为曳岭区丽新人民公社,下辖10个大队。1962年2月,划归武义县,4月复归属丽水县。1983年3月开始,恢复乡建置;同年12月,改丽新公社为丽新乡,下设10个村,1986年1月改丽新乡为丽新畲族乡。辖10个行政村,70个自然村,100个村民小组。
  农业周边高山环抱,形成独特的小盆地,有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2座,10万立方米以下1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9座,山塘160处。有耕地513.73公顷。主要种植水稻、水果、蔬菜等农作物,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659万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收入6272元, 同比增长10%。
  工业有工业企业16家。以木材加工、小水电、生产建筑用砖为主,2010年工业总产值2813万元。
  林业至2010年,有林业用地6818.8公顷,森林覆盖率99.34%,活立木蓄积量150435立方米,属莲都区木材蓄积量最多的三个乡镇之一。
  文教卫生辖区内有丽新畲族民族小学、丽新卫生院等文教设施。
  第十一节黄村乡
  基本概况地处丽水城区东部偏北方向,东面和北面与缙云县相接,南临紫金街道和青田的舒桥乡,西连岩泉街道和双黄乡,位于北纬28°2617"—28°3437",东经119°5958"-120°0824"。辖区面积100.8平方千米。2010年总户数4450户,总人口11281人。乡政府驻地黄村村。
  建制沿革宋元明清时,为喜康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信孝、池岭、戈剳三个乡。1956年合并称信孝乡,1958年属信孝公社称信孝管理区,1961年建立黄村人民公社,1965年严鸟公社并入黄村公社,1979年严鸟人民公社恢复,1981年改置黄村乡,2006年严鸟乡撤并入黄村乡。辖19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141个村民小组。
  农业耕地面积369.6公顷,主要分布在山峡、溪边沿岸,以种植稻谷、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也发展茶叶、杨梅、柑橘、桃、香柚等经济作物。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720万元,同比增长11%,农民人均收入4850元,同比增长10%。境内大坑洪村下游的黄村水库是以供水为主的中型水利工程,一期工程于2001年5月完建,日供水量10万吨,年供水量2920万吨,担负着丽水主城区的生活供水任务。
  林业山林面积5304.3公顷,占总面积的86.47%,有用材林2273.3公顷,木材蓄积量48530立方米,竹林1073.4公顷。
  工业有工业企业13家,其中大部分为小水电,2010年工业总产值520万元。
  黄村乡下陆村村景(2010年7月摄)文教卫生辖区内有黄村中心小学、黄村卫生院等文教卫生设施。
  第十二节双黄乡
  基本概况地处丽水城区东北部,东与缙云县东渡镇交界,南临金丽温铁路,西依岩泉街道,北与仙渡乡相邻。位于北纬28°2957"—28°3441"东经119°5629"-12O°O831"。辖区面积39.6平方千米。2010年总户数2472户,6845人,其中农业人口5265人。乡政府驻地黄畈村。
  建制沿革宋元明清属丽水县喜康乡。1949年始有乡建制,辖7个农会,即黄畈、沈村、里佳源、雨伞岗、高山、贾坑、下后弄等,属岩泉区辖;1956年撤区并乡改属信孝区辖,增加了琯头行政村。1958年11月实行公社化时,原双黄乡改称双黄大队(管理区)。1962年,设双黄人民公社,由县委直接管辖。双黄人民公社管辖黄畈、沈村、里佳源、雨伞岗、高山、贾坑、下后弄、琯头、余岭等九个大队,将戈塔大队划给黄村公社。1968年9月,改为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将余岭大队划枫树湾管辖。1984年10月体制改革,原双黄公社又恢复为双黄乡人民政府。辖8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76个村民小组。
  农业有耕地面积329.73公顷,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主要以种植单季晚稻,兼作玉米、番薯、大豆等。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832万元,同比增长8%, 农民人均收入5599元,同比增长11%。
  林业林业用地面积2527公顷,以种植松杉木为主,毛竹、油茶资源丰富。
  工业以小水电为主,境内有水电站4座,2010年工业总产值420万元。
  双黄乡黄畈村(2010年7月摄)
  文教卫生辖区内有双黄小学、双黄卫生院等文教卫生设施。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

相关机构

丽水县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碧湖中学
相关机构
碧湖小学
相关机构
碧湖第二小学
相关机构
莲都区人民医院
相关机构
南山骨科医院
相关机构
高溪公社革委会
相关机构
高溪乡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联城中学
相关机构
联城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联城卫生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碧湖镇
相关地名
高溪乡
相关地名
大港头镇
相关地名
峰源乡
相关地名
联城镇
相关地名
太平乡
相关地名
雅溪镇
相关地名
仙渡乡
相关地名
老竹畲族镇
相关地名
丽新畲族乡
相关地名
黄村乡
相关地名
双黄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