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70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服饰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2
页码: 1365-1366
摘要: 据《处州府志》载,畲族服装是“无寒暑,皆衣麻”。因地域不同,畲服亦有较大差异,但其共同特点是:皆衣麻,崇蓝黑,无裙。
关键词: 畲族 服饰

内容

服饰据《处州府志》载,畲族服装是“无寒暑,皆衣麻”。因地域不同,畲服亦有较大差异,但其共同特点是:皆衣麻,崇蓝黑,无裙。
  根据生活需要,分日常生活服、劳动衣、出客衣、新娘衣、法衣等等。如男性日常生活衣衫(含劳动衣)为“布衣短褐,衣尚蓝”;而出客衣亦为土布大襟短衫,纽扣是豌豆似的铜扣或布扣,后改为长衫,色仍为蓝黑,衣襟用月白色或红色镶边,下襟开叉处镶有云头形图案,称为“郎冠衫”或“蓝冠衫”。妇女服装上衣为大襟衫,长度过膝、领、袖、襟处都镶有花边,花边为红、白、绿、橙等较鲜艳的颜色,下身为长裤,日常束拦腰围裙。姑娘出嫁时,服饰亦为蓝青色,上衣胸前右衣襟及领圈处镶有四色的大花边,袖口亦镶花边,下身为蓝青色长裤,裤脚绣有多种颜色形状相同的图案纹样,俗称“通盘领”花衫。
  最有特点的是“法衣”,为大襟长衫,无纽扣,用带束。衣长为三尺,袖口大一尺,一代学师者穿红色,称“红赤衫”,若学师后又传师给下一代的,则穿黄色衫, 称“乌蓝衫"(或“黄蓝衫”),红赤衫和乌蓝衫都镶有月
  20世纪30年代的畲民服饰
  青布绣花女衫白色衣边,帽后有两条长飘带,称“水古帽”。凡“传师学师”(做聚头)过的人,才可得此衣衫,不论男女,寿终后皆穿“法衣”入棺,而没有“学师”过的“白身人”,死后则穿“郎冠衫”或一般衣衫。
  头饰畲妇头饰称“笄”,认为是为纪念畲族始祖婆三公主(高辛王帝喾的三女儿)的特殊头饰。昔日每位妇女必置此,娶媳的人家则男女办,招赘的人家由女方自办,结婚时始戴,逢年节或作客皆戴。日常或劳动时不戴,头发用蓝布方巾或毛贼巾谡之。老人去世后戴笄入棺。
  鞋履劳动时经常赤脚,木屐与草鞋,是昔日畲民穿着的鞋。20世纪60年代后与当地汉人相同。
  木屐,造型简单,用半寸厚的木板,劈成鞋底,前掌和后跟凸出两块较厚的部分,劈凿成两个齿状,以增加摩擦力。前端中心打一小洞,后跟两边各打一小洞,用一条麻线或棕搓细绳穿住前端小洞,分成两股系牢后跟的小洞。走时会“咔达咔达”作响,亦称木屐为“骑马鞋”。
  草鞋有单带草鞋和四耳草鞋之别,皆用稻草,亦有用山麻皮或添加细布条掺和稻草的。单带草鞋可谓是畲家的独特手艺,用一根细麻绳系束草鞋的周边,不用束缚,穿着极简易方便。四耳草鞋为昔日农村常见的草鞋,在草鞋前端的“鼻”处有两股草鞋绳,穿过前面左右两端的“耳”,交叉后穿过后跟的固定绳处,往回穿过后厢的左右两“耳”,往上至脚背打个活结。此类草鞋较坚因,穿旧后又可翻过来再穿。
  彩带
  木屐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