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居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70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居住
分类号: K892.3
页数: 2
页码: 1364-1365
摘要: 由于长期迁徙,居住都极简陋。往昔,畲族搭寮居住,把寮称为“拉山哈拉”即畲寮,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拉”已消失,被泥木结构的瓦房所替代,现许多畲家,已建成砖混结构的“小洋楼”。
关键词: 畲族 居住

内容

畲寮泥间由于长期迁徙,居住都极简陋。往昔,畲族搭寮居住,把寮称为“拉山哈拉”即畲寮。畲寮分“简易”和“正规”两种,简易的“拉"即小山棚,通常以数根竹木作支柱,架上横木或毛竹作梁,用小竹杆或细树干扎成框架,上面盖上茅草或稻草编打成的“草帘”,或用杉树皮等盖顶,四周用草帘或竹片等编扎成篱笆作“围墙”,亦有在竹蔑篱笆上抹上细泥的,此墙被畲家戏称为“千枝落地墙”。
  “正规”的''拉”称为“泥间”,是用泥土夯成围墙及音隔墙,用比较粗大的木料作栋梁,以数十根小木料(或竹片)作椽,扎成框架,屋顶草帘,屋顶很陡,使雨水可较快流淌,大雪也不致积压。泥间一般为一排三间,建在山坡向阳避风和近水处,中间为堂屋(正厅),堂屋靠泥墙处,摆设“香火榜”(祖宗灵位),右侧为灶房,左侧作卧室,卧室除四周是泥墙外,尚有竹蔑作筋,填上半尺左右厚泥土,制成隔层的泥楼,称“土库”,土库夏凉冬暖,若畲寮发生火灾,住在土库内的人也较安全,所以衣物、粮食等,大部分放在土库中。牛栏、猪舍、柴间、毛坑等,都另行在泥间外塔建。
  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拉”已消失,被泥木结构的瓦房所替代,现许多畲家,已建成砖混结构的“小洋楼”。
  居住环境畲族有句俗语:“造成风水画成龙。”所谓''造成风水”,即要保护居住环境加强绿化,“风水”好了,人即“成龙”。
  畲族对村落的选择一般都是把房舍建在避风向阳有水源之地,并在村口和屋后山上栽种松树、枫树、苦槠树、樟树等,屋边种毛竹、果树等,使住宅掩映在青山绿林之中,村口有大树既可挡热又能避风,屋倚青山使水源不枯,畲民称此即“风水” 。
  畲族村落的“风水”都是畲民用勤劳的双手“造成”的,在空气清新的环境生活成长,促使
  20世纪30年代的畲寨(水阁山根村)
  水阁山根畲寮(摄于2010年)畲家子女既勤劳又健壮而被“画成龙”。
  上梁习俗畲民生活改善后,较富裕户即兴建泥木结构的瓦房,并仿效当地汉人建房的择址、定向、吉日良辰上梁等风俗。
  房屋的地址择定平整好后,木匠把梁柱等屋架全部制作完成,即请地理先生(风水先生)择定吉日良辰(一般是子时后到凌晨)上梁。上梁的前一天,要请亲戚朋友帮助拼好柱子和横品等屋架,并竖立好,仅留栋梁于正厅三脚木码上。栋梁木料从山上选好杉树,砍伐到抬下山制作成栋梁,不能落地。
  上梁前,要杀一头大猪,用猪血撒在栋梁、栋柱和正厅横楣上。时辰一到,木匠和泥匠要将斧头、长尺、锄头等工具放置在三牲祭品的祭桌前,一起祭“鲁班师父”和畲族祖先。然后在栋梁正中贴上一张“凤凰在此”的黄榜或贴由师公画的朱砂黄纸灵符。并在栋梁两边挂上一对“龙兴锤”(木制、染红)和红布三角香袋(内装茶叶、铜钱和五谷),再由已上屋架的壮青年徐徐把栋梁往上升,此时男女歌手即唱起《上梁歌》。
  上梁日,要请“竖寮酒”,邀请建房的木匠、泥匠、帮助的村人和亲友们。至亲的礼品中除了礼金、楹联等,还须有一扇发糕,意贺添丁发甲发财发家。
  现畲家建造砖混结构的房屋,已无梁柱,但上梁之俗仍然沿用。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

相关专题

畲寮
相关专题
上梁习俗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