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节令 祭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69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节令 祭祀
分类号: K892.3
页数: 2
页码: 1360-1361
摘要: 农历正月初一,畲民早起放开门鞭炮后,父母就拎着蓑衣,率子女到门外平地上,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插三支燃香,然后和子女一起跪拜四方神灵,祈求赐福。部分畲家尚承沿“汲新水”之俗,即由此家大人到井边或山坑潭前,插三支明香,取回一桶水用做早餐。吃饭在中堂香火榜前,得祭祀祖先后再吃。
关键词: 畲族 节令 祭祀

内容

农历正月初一,畲民早起放开门鞭炮后,父母就拎着蓑衣,率子女到门外平地上,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插三支燃香,然后和子女一起跪拜四方神灵,祈求赐福。部分畲家尚承沿“汲新水”之俗,即由此家大人到井边或山坑潭前,插三支明香,取回一桶水用做早餐。吃饭在中堂香火榜前,得祭祀祖先后再吃。
  是日清晨,大人叫孩子到屋边竹林去摇毛竹,称“摇竹娘”,祈孩子快快长大,平安吉祥。同时,大人则用毛竹制成的“响板”在住宅四周边走边敲兜上一圈,以“驱秽气”。
  是日,家中忌来外人,特别是上午,若有人来家,就认为“晦气”“不清爽”,是全年不吉利的先兆。此日不借火。
  正月初二始,出门拜年。是日,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拜父母,外甥拜娘舅等。还有给耕牛“进补”和牵牛出栏“游乡”之俗。
  正月初五,有“送年”仪式,由父母拿着扫帚和畚箕,领着子女到中堂、走廊、房间、灶房和禽畜的栏舍等处,象征性地打扫一点垃圾,然后拿到村口偏僻处,口中念道:“新年已过,送你上路,漂洋过海,早上天堂!”其意思是,过春节时,历代祖先的魂灵都被邀请回家吃住,现年节已过,就此送走。随后把畚箕搁下,悄悄返家,数天后再取回畚箕。
  正月初八,有“祭祖”之俗。畲祖按宗房或放祠堂或于是年轮到经办祭祖的“祭房”家举行。祭后,同在祭房家吃“太公饭”。
  畲族青壮年不作生日,五十岁以上逢十才做生日,生日都在正月初二至初八这几天中举行,称为“上十酒”或“上十饭”。“上十”的人家,要请长辈和同辈聚餐,亲戚和同宗房者要送肉和索面等作礼物祝寿,称为“送十寿”。
  正月十五元宵节,畲民称“正月半”"过小年”。下午,要置“三牲”向天神、土地、社公、祖宗、猪、牛栏土地、灶神等献祭。
  正月二十,畲族山歌有“正月二十是天串”之说,此说是沿《女娲补天》故事而来,传说这天天被穿漏,要各户做麦饼吃,是谓“补天串(穿)”。
  春节期间,村里来了客人,尚有是夜在来客的主家行“长夜对歌”的习俗,称“新年劳歌”。但来客若是孕妇或带婴儿的妇女以及家中有丧事的“孝男”“孝女”,则不允许找他(她)唠歌。
  二月二,是土地神节,各家各户备供品祭土地。亦有“炒黄蚁”之俗,是日,把玉米或黄豆放大铁锅中炒熟,供全家人吃,谓''吃黄蚁”,传说可消灭“黄蚁”(白蚁),使房屋不受蛀害。
  清明,做“蓬点心”或煮蓬糕祭祖扫墓,此俗与当地汉族类同。四月初八为“牛节”,是日耕牛休息。是日也是“乌饭节”,节前一天,畲民就上山采鸟稔树嫩叶,装入蒲草袋内,加小量水,揉出液汁,用汁浸糯米煮饭,此即乌饭。据传,此俗为纪念畲族义军首领蓝天风而来。又说,吃了乌饭,夏天不怕蚊蝇和毒虫叮咬,不会发痧。
  五月初五端午节,畲族称“五月节”,以茜草煮成红蛋,给孩子进补。也用鲜箬叶包粽子, 用粽子祭祖。
  五月廿五,为五谷神诞辰,畲民各家置供品为五谷神贺生日,祈求五谷丰登。
  农历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为“分龙节”。这天,歇锄免耕,男不挑粪,女不洗衣,忌在屋外晾晒衣物,忌动用犁、耙、锄头、柴刀等铁器,唯恐“惊龙”而暴发山洪,或“走龙”致干旱。旧时,是天清晨,畲村族长或长者,就会走遍全村,互告勿违。是日,若遇狂风暴雨,也有畲民循古俗以铁锄或粪勺置屋顶“压龙”。部分畲村在“分龙节”结伴到远处山上砍“六月柴”,待干燥后再捆挑回家,或劈取“黄桑”“千斤”等野藤,供修补箩筐、蔑簟等用。
  六月初六,畲俗与汉族雷同,白天“晒霉”,将衣箱服饰杂物置日下曝晒,晚餐须吃肉。俗语云:“六月六,要吃肉;勿吃肉,生痨毒”。
  七月十五,蒸料糕,备酒菜,贺庆丰日,亦到祠堂、村庙和家宅香火榜祭祖。
  八月半,即中秋节,畲族称“过人节”。家家户户做麻糍、蒸米糕、做豆腐,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团聚。一年节日中,唯有这个节日不祭祖,俗语云:“八月半,不煮太公饭。”
  七至八月间,择吉日“尝新米”。是日,蒸新米糕,煮新米饭,备酒菜,摘稻穗一束,然后把案桌放在天井或门口,摆上糕点、稻穗、酒菜等供品,祭拜天地,庆贺丰岁,然后全家聚餐。
  九月初九,重阳节,做麻糍,炊九层糕。
  十一月冬至,俗称“冬节”,同清明、七月半皆为“鬼节”,不须择日便可安葬死者,亦可拾骨移葬。
  过年习俗。畲族俗语云:“没秧莫种田,没酒莫过年。”在过年前,畲民家家户户都要酿制糯米酒。腊月三十日上午要在大门两边贴红纸对联;如当年有丧事的人家,须用绿纸或蓝、紫色纸的对联。同时,也要在牛栏、猪栏、鸡舍及稻桶、水桶、米缸、水缸、石臼、麦磨、谷柜、农具等上贴红纸条。下午三点后开始祭祀,将已烧好的鱼、鸡、猪头、年糕等供品挑到村庙、祠堂和祖先香火屋(或香火榜)前祭祀,鸣放火炮,祭毕,全家吃团圆饭。晚饭后即行“住岁”(守岁),家人聚在火炉塘一起唱山歌,讲古老(传说故事),并点旺松明灯“造天亮”。
  在除夕日,畲民要做许多糯麻糍,在三十夜吃,大部分置放在谷柜内,待过年后吃,称“隔岁有余”。
  除夕夜,要在灶后火炉塘里烧焙一只根脑(大树根),称“隔年火种”,也叫“煨大猪”,以祈来年吉祥。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