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69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教育
分类号: G75
页数: 3
页码: 1355-1357
摘要: 清嘉庆八年(1803)前,朝廷不准畲民参加科举考试。嘉庆八年仪征阮元抚浙,会同浙江学政奏准,畲民始获参加科举考试。清代,丽水畲民中有3名秀才。
关键词: 畲族 教育

内容

清嘉庆八年(1803)前,朝廷不准畲民参加科举考试。嘉庆八年仪征阮元抚浙,会同浙江学政奏准,畲民始获参加科举考试。清代,丽水畲民中有3名秀才。
  民国时期,畲民能上学读书的人数仍很少,大学生仅2人,95%以上为文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少数民族教育实行优惠政策,1985年起,少数民族小学生一律免收学费,对民族学校补助经费。1954年始,政府对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每年4160元。1956—1957年,补助少数民族学校基建经费20000元,建新教室9个,计438.74平方米。补助少数民族学生棉衣、雨鞋等经费973元。1953-1958年,拨给丽新乡上塘畈村民族小学校舍修建费1629元,困难学生救济费394元,棉衣20件,单衣9件。1980年开始,县统战部、民族事务科每年将困难补助费总额15.2%作为民族教育经费,下拨到各畲族学校。1984年起,每年拨给少数民族高中班(含师范)经费5000-8000元,教师慰问经费500元。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对少数民族学生按录取分数线降低10—20分录取,在同等成绩下,优先录取少数民族考生。
  自2000年开始,实行少数民族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政策,累计已有2万多人次享受此优惠举措。实施少数民族学生补助教育券政策,每人每年按小学、初中、高中分别补助100元、200元、800元。保险费、周末班车费等也列入补助范围。参加中考的学生给予享受加分30分的优惠政策。2005年以来,投入资金150多万元,为丽新畲族乡中心小学购置教学仪器、音乐、体育、美术器材和增设校园网。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对老竹畲族镇民族学校的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宿舍、食堂等进行了全面改建与扩建,并对中心幼儿园作了修理改造。
  学前教育
  1958年始,畲族始有与汉族一起办的托儿所、幼儿班。1958年,崇义乡沙溪村(生产队)办幼儿园有幼儿36名,其中畲族幼儿12名。1959年3月,计有托儿所56所,入托幼儿1057人。1977年后,多座乡(镇)完小、初小增设学前班,至1982年达85%。1988年底,全县16座民族小学有学前班儿童103名,1990年底有学前班儿童232名。2005年始,16所民族小学先后撤并到乡镇所在地小学。2008年,有学前班儿童215人。
  小学
  1952年,畲族在校小学生共512名。1956年,创办民族小学5所,其中初小2所,完小3所,学生509人。1957年,有民族小学7所,学生565人。1959年,增至27所,学生1649人。1962年,部分公办民族初小转为民办。1964年,办耕读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0%,1966年下半年,耕读小学停办。1967-1980年,流生现象较严重。1981年9月,有畲族学生的小学114所,学生2222人,占全县(区)小学生的6%。1984年,批准改为民族小学的有16所。1985年7月,大济小学恢复为民族小学。1988年底,畲族在校小学生153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2%。1999年,独立设置的民族小学有3所,全市(县级)畲族在校小学生2065人。2000年畲族在校小学生2097人。2007年,丽新乡小学改为民族小学,是全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民族小学。2010年,全区畲族在校小学生1690人。
  丽新乡上塘畈小学1950年由畲族民众自行集资创办,1953年改为政府管理。1950年创办时有学生10余人,1959年增至100多人。1968年,改为完全小学。1975年政府拨款和村民集资人民币万元,建成了108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1984年改为民族小学,是年荣获浙江省教育厅和省民族事务局颁发的“民族教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987年12月,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称号。1988年设有6个班,学生181名,教师8名,师生都是畲族。1990年有5个班,学生157名,教师8名。是年10月,国家民委授予该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5年,撤并到丽新畲族乡小学。
  中学
  1949年前,全县畲族仅有中专生2人,高中生5人,初中生22人。1958年,丽水创办了民办中学、职业中学、农业中学等,在校畲族学生60多人。1959年6月底,畲族在校中学生31人。1981年9月,全县13所中学中畲族学生均占10%以上,共有畲族中学生784名。1983年5月,畲族在校中学生为567人,是年,初、高中畲族毕业生362人。1988年底,畲族在校中学生为815人。1990年畲族在校中学生为607人。1999年全市(县级)在校中学生1028人。2000年,全区有畲族在校中学生1061人。2007年7月,曳岭中学改老竹民族中学,是全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民族中学。2010年,有畲族在校中学生897人。
  民族班
  1984年9月,在碧湖中学内创办“民族高中班”,是年招少数民族学生50名,以后每年招生45—50名。民族高中班由县教育局和碧湖中学统一合作领导管理,政府民族科每年补助经费5000—8000元,考上大专1人奖学校100元,考上中专1人奖学校50元。1987年考取民族学院1人,大专自费生1人,1988年考取民族学院1人,1990年考取大专2人。1998年,民族班撤销。
  畲民文化教育
  1950年始,在畲乡畲民中兴办冬校、民校,至1957年11月,有1000多畲民参加扫盲学习,脱盲500多人。1958年5月,有畲民25人参加速成班学习。1959年3月,有畲民5878人参加扫盲学习,脱盲3724人。至1962年8月,全县畲族民众共有5230人脱盲。从1983年起,省民族事务局每年在丽水地区举办一、二期有关种植、养殖、电器修理技术等培训班,至1988年底,丽水先后有畲民60多人参加了学习培训。2000年始,为促进畲民增收,政府在畲族村每年举办水果、茶叶、蔬菜、笋竹两用林、沼气、电脑技术和养殖业等科技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亲临畲族村和重点户作科技培训和现场指导。确定10个畲族村为“远程教育示范村”,赠送电脑、电视机、DVD和多媒体科技光盘,组织畲族村干部和重点户畲民到外地考察学习农林经济综合发展的先进经验。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