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电话互联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67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电话互联网
分类号: F626.53
页数: 9
页码: 1328-1336
摘要: 民国17年(1928)3月,浙江省长途电话筹备处成立,计划建设全省电话网路,确定全省长途电信网省中心和地区中心,按其交通和商业情形分为七区,以杭州为省中心局,丽水是七个区中心局之一。各区中心局与省中心要有至少1条以上直达电路。
关键词: 莲都区 电话互联网

内容

第一节长途电话
  长话电路
  民国17年(1928)3月,浙江省长途电话筹备处成立,计划建设全省电话网路,确定全省长途电信网省中心和地区中心,按其交通和商业情形分为七区,以杭州为省中心局,丽水是七个区中心局之一。各区中心局与省中心要有至少1条以上直达电路。民国19年(1930),浙江省电话局建设从龙游至温州长途电话干线,12月,从龙游经遂昌、松阳至丽水段架通。民国20年(1931)2月,从丽水经青田至温州段架通,丽水长途电话电路可通青田、松阳。是年11月,杭一处干线丽水一云和一龙泉线建成;云(和)一泰(顺)线云和一景宁段建成。增加丽水至云和、龙泉、景宁长途电路。民国22年(1933)3月和12月,分别增加丽水至缙云长途电路。民国23年(1934),丽水为电话交换中心,丽水至全区各县均可直通长途电话。民国26年(1937)12月杭州沦陷,丽水至杭州电路阻断,长途电话只能通达钱塘江沿岸各郊县。12月1日,碧湖电话代办所改为临时电话支局,增加丽水至碧湖长话电路。民国23年(1934)3月3日,丽水至黄岩开通单路载波电话电路。民国31年(1942)6月24日,日军侵占丽水县城,丽水至云和长途电话线路被毁。9月,县城克复后电路经抢修恢复通话。8月26日,丽水在规溪亭设临时长途台,至12月12日撤销。12月11日,在大港头设长途台,开通大港头至丽水、云和、松阳、小顺、碧湖等电话电路,民国24年(1935)8月撤销。日本投降后,民国34年(1945)9月,原撤迁到丽水的省级机关迁回原地,丽水等地的电话电路随之减少。至解放初期,由于长途电话线路年久失修,电路通话质量低劣。1949年9月,丽水直达长途电话电路仅有丽水至缙云、云和、青田等地。
  1952年6月25日,云和县邮电局并入丽水县邮电局,长途电话电路作相应调整,原云和长话电路改为农话电路。是年,增开丽水一金华一杭州载波电话电路和丽水至云和、丽水至龙泉载波直达电路。丽水至各地长途电话电路增加19路。1959年9月,丽水至温州长话电路增至3路。1960年2月16日,景宁县邮电局并入丽水县邮电局,丽水至景宁长话电路改为农话电路。1961年5月25日,因配合青田境瓯江水电站建设,丽水邮电局迁至云和镇办公,丽水至各地长话电路减少为10路。1962年4月25日,因瓯江水电站停建,云和县邮电局恢复,丽水县邮电局从云和迁回丽水,丽水至云和长话电路恢复。1964年,丽水白云山脚建成303机务站,4月1日,长途台迁入机务站作业。因业务量少,丽水至温州长途电路由3路减为1路。1975年11月6日,庆元县邮电局恢复,开通丽水至庆元长话电路2路。是年,丽水至各地长话电路凡28路。1978年,丽水至温州长话业务量回升,长话电路又增为3路。1980年,丽水有长话电路42路。1982年5月1日,松阳县邮电局恢复,丽水至松阳开通长话电路。1984年10月1日,成立景宁畲族自治县邮电局,开通丽水至景宁长话电路。1985年3月30日,丽水安装DD14长途半自动对端设备,开通丽水至杭州、金华、温州半自动电路,丽水长途电话进入自动拨号交换网。1986年9月29日,杭州经丽水至福州小同轴电缆工程竣工,开通丽水至杭州、金华、温州长话电路60路。1989年10月30日,杭州至福州小同轴电缆扩容至960路,新增丽水至杭州、温州长话电路60路;丽水至青田24路。是年,丽水有长途电路225路,其中全自动长话电路24路,半自动电路32路,出租电路24路。1990年,丽水至各地长途电话电路249路,其中自动电路130路,半自动电路48路,人工电路71路,出租电路34路。1995年,有长话业务电路2571路,公众网话路2326路,党政网专用电路2路,移动网话路330路,寻呼网电路3路。2000年,有长途业务电路7748路,长话业务电路3934路,党政专网长途电路30路,数据通信长途电路2280路,出租电路1504路。之后,由于光缆的普及,光纤电路大规模增加,长途电话不再受到电路短缺的制约。
  传输设备
  载波设备载波是一种应用频分多路复用原理,能在一对线路上传输多路电话的传输设备。1951年,丽水有载波电话增音机1部,开放金华一丽水一温州长话电路。1955年9月30日,丽水装设德国制TFC单路载波电话终端机2部,分别开放丽水至温州、金华电路。同年增设增音机1部。1958年,丽水至金华、丽水至龙泉电路装设3路载波机2部。1959年,丽水至金华电路改装12路载波机。是年,丽水有12路载波机1部,3路载波机2部,有人增音机3部。1961年,丽水至温州电路改装12路载波机,增加单路载波机1部,分别通达杭州、温州、金华、文成、龙泉、云和等地。1980年,丽水有载波机12部,其中3路5部,12路7部;增音机3部。
  1986年9月29日,杭州至福州小同轴电缆工程全线竣工,丽水安装300路电缆载波设备,有基群调线转接架1架,预调通路架1架,中间遥测遥信业务架1架,远供电源架1架,60路分路调制架2架,300路中间有人增音机1部,24路载波终端机1部,四线试验架1架,二、四线试验架1架。1989年1月,303机务站载波和电力设备迁城内大众街电信大楼。4月4日,杭州至福州小同轴电缆扩容至960路,丽水安装960路有人增音机1部,960路远供电源架1架,960路遥测架1架,120路分路机调制架1架,300路预调通路架1架,960路音频终端架1架,二、四线试验架1架,24路载波机1部,减少60路分路架1架。1990年,丽水有载波终端机37部,其中3路4部,12路20部,300路以下5部,600路和360路6部,其他2部;增音机4部。设备容量732路。
  随着1993年光纤电缆网的建成投产,技术相对落后的模拟载波设备和电路逐步停开,全部从传输网中退岀,载波通信完成了历史使命。其后,长途电话全部采用光传输数字信号完成。
  人工交换设备丽水电话开办之初,交换机皆为长途、市话共用。民国22年(1933)10月,有105门交换机1部。民国32年(1943)3月,碧湖有交换机50门。4月,大港头安装10门交换机2部。民国34年(1945),城区有交换机20门,包括市内、长途、专线6户,碧湖分机1具。民国35年(1946),有30门交换机1部。民国36年(1947),改装50门交换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丽水长话、市话、农话仍合设一处,共1部50门磁石人工交换机。1958年,长话、农话与市话交换机分设,长话、农话有交换机3部,总容量70门,设3个座席。1972年,丽水局长途交换设备由磁石改为共电交换机,有长途共电交换机4部,总容量80门,设4个座席。1981年,改用JT-2A共电长途电话交换机,设8个座席。1988年安装JT-14D共电式交换机,设16个接续座席,4个记录台,1个班长台;同时设2个173立即接通无绳台。
  1990年,丽水人工长途交换设备有共电交换机120门,中继器(包括长途线、市话线、记录线、专线)3架360回线,信号器1架,电源器1架,字母钟1套。
  半自动、自动交换设备1985年3月30日,丽水开通DD14长途半自动对端设备。1987年4月25日,安装DD16全自动长途对端设备。9月1日,安装第二架DD14设备,丽水长途电话进入全国长途电话自动交换网。1988年10月29日,安装开通300线JT-801长途电话自动交换机,市话有权直拨用户可与全国大中城市用户直拨通话。1990年,丽水有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300路,长途对端设备容量32路。
  1992年4月,程控电话开通,长途电话结束了模拟通信,全面走上全自动的数字通信时代。1993年5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公布了进入长途自动网的局名及网路汇接关系,确定丽水长途区号为578。丽水为C3局,C3局辖C4局(C4局为县级局)。1995年1月15日,丽水地区C3网开通,全区长途区号统一使用0578,取消各县长途区号。
  会议电话设备1958年,会议电话开办初期,仅用闸刀和交换机塞子汇接。以后使用单向汇接台和双向汇接台。1990年,丽水会议电话设备有24路JH-10型会议电话汇接机3部,16路ZT-10会议电话汇接机1部,扩音设备1套,电话会议室约120平方米。1994年12月28日,开通可视会议电话系统。
  长话业务丽水长途电话创办初期,仅办理普通长途电话业务。因电路少,业务量不多,丽水至杭州等地电路每天仅定时开放1小时直达通话。民国24年(1935)6月,丽水开办夜讯电话业务。是年,长途电话平均每次通话时间为4.92分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除抗日战争期间,由于省级单位纷纷迁到丽水地区,致使业务量大幅攀升外,几十年间少有变化。其业务种类、接续方式,也均执行交通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丽水长话出口0.69万次,至1965增至4.47万次,1970年5.99万次。改革开放后,长话业务量有了大幅提高,1980年达到16.33万次;1990年,79.35万次;2000年,内地长话出口795.2万次,国际及港澳台地区21.88万次;2005年,内地长话出口1109.1万次,国际及港澳台地区出口6.22万次。2010年,内地长话出口312.25万分钟,国际及港澳台地区出口13.44万分钟。每百人年挂发长途电话,1949年4.5次,1965年20.8次,1980年57.7次,1990年247.56次,2000年2334.5次,2005年3186.6次,2010年8107分钟。
  第二节市内电话
  市话线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丽水虽办有城镇电话,但机线设备少,质量差。1949年,市话线路仅21.5对千米。1958年8月15日,丽水首次架设市话电缆,从大众街出局至三坊口计1.4皮长千米。是年,丽水架空市话线路有9杆千米36对千米。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丽水市话线路发展缓慢,1960年,市话线路为18.9杆千米51对千米,市话电缆2.3皮长千米。1970年市话线路为35杆公里135对千米,市话电缆14.6皮长千米。
  1971年7月,首次埋设地下电缆管道,从大众街出局至三坊口埋设6孔地下电缆管道447米。1972年1月,为安装自动电话线路配套,对市话线路进行调整扩容,扩充总配线架出局地下管道为12孔20米,出局电缆1450对,形成3个配线区:一是经城东路至地委方向以280对电缆出局;二是走大众街方向以700对电缆出局;三是走红旗街(继光街)方向以450对电缆出局。
  1980年,市话装机用户激增,出局地下管道增至18孔,市话电缆总长度为33.5皮长千米,线路为63杆千米,238对千米。为解决用户装机线对不足的困难,同年,在用户线上使用1+1线路载波机。1982年6月,埋设解放街四牌楼至中山街地下管道。1985年5月,延伸至括苍文艺会堂。翌年5月,建成括苍路经灯塔街至城东路地下电缆管道。1988年建成大洋路和大洋路中段至城东路菜场地下管道,次年建成大洋路南段地下管道,1990年3月,建成中山街北段地下管道。是年5月,陆续敷设解放街、中山街、灯塔街西段、三岩寺、灯塔小区、丽阳路、丽青路、海潮地下电缆4.097皮长千米;架空电缆8.434皮长千米。市话出局电缆从3000对扩容至5000对。
  1990年,市话线路为63.82杆千米,地下电缆管道50.44孔千米,电缆总长度66.1皮长千米。
  1991年起,为配合程控电话建设,加大市话线路投入,以满足机线配套需要,市话线路有了较大增加。至1995年,电缆长度增至150.6皮长千米,电缆管道增至140孔千米。1997年以后,光缆开始应用于市话通信。2000年,电缆长度为476皮长千米,光缆长度21皮长千米;出局线55156对。2005年,配线电缆1859皮长千米,出局线206610对。2010年,配线电缆2440皮长千米,出局线261115对。
  市话交换设备民国22年(1933)10月,由浙江省电话局筹设,丽水县协助在丽水创办城镇电话(市话),安装杭州拆下的105门磁石人工交换机1部。至民国25年(1936)10月,用户有机关14户、商号22户,住宅4户,其他8户,凡48户。抗日战争时期,因为杭州等地机关商店纷纷迁到丽水,市内电话相应发展。民国28年(1939)2月,丽水市话有100门磁石交换机4部。民国31年6月24日,日军侵犯丽水,市话交换室连同400门交换机被毁。9月,电话交换室改租陈诚街安装20门磁石交换机复业。
  1949年,丽水市内电话有40门磁石交换机1部,电话机22部,计费用户9户。1962年,丽水县市话容量220门,1963年扩容至400门,用户电话机312部。
  1972年2月,丽水市话由人工改为自动,安装HJ905型纵横制4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拆除400门人工磁石交换机,实现市内电话自动化。1975年11月,加装HJ905纵横制交换机400门,总容量达到800门。
  1978年以后,丽水市话发展加快,原800门自动电话已实装732门,交换机超负荷运行。1979年11月,临时在城东路设市话分局,安装551型复式共电人工交换机140门1部,1980年又加装1部,合计280门,以缓解供求矛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节奏加快,市话交换机容量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1982年1月,安装HJ921型纵横制2000门自动交换机,原1080门旧设备拆除。1988年1月,安装开通HJ921A型纵横制3000门自动交换机,原2000门交换机关闭。1990年3月,继续扩容,将已关闭的原2000门重新开通与3000门交换机并网,使市话容量达到5000门。
  1991年,程控电话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同年6月1日,为了加快程控电话建设,地区行政公署成立了由分管副专员为组长、地区邮电局局长为副组长的程控电话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由于建设资金困难,采取贷款、集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办法解决。1992年12月12日,丽水程控电话TS-780线/LS-5120门开通,电话号码由5位升6位。1994年3月18日,碧湖开通S1240-3000门程控电话,翌年1月15日,电话号码升7位。由于社会各界及群众通信需求旺盛,初期安装的程控电话容量已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程控电话经多次扩容,至2000年,莲都辖区内交换机总容量75376门;2005年178274门。2010年209921门。
  市话业务民国22年(1933)10月,丽水市话开办,有用户48户。民国32年,省电政管理局决定,因丽水城区专线不足10户接入城内收费处20门总机,不作市内电话处理。是年,碧湖有市话专线用户14户。民国37年,丽水有专线用户25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丽水市话业务量少,用户发展缓慢。1949年,有用户14户;1970年为870户,其中计费用户848户,除少量公务住宅电话外,没有私人住宅电话。
  1972年2月开通自动电话,电话号码为3位,另设有特种业务号码。1981年,特种号码开放“112”障碍受理台、“113”长途电话挂号台、“114”市内电话查号台、“116”国内长途(包括农村)电话查询台和“119”火警电话。1982年1月,丽水市内电话号码升为4位。1986年8月,增设“173”长途电话立即接续台。1987年4月,电话号码升为5位。1988年,增设“120”急救中心电话。是年,市话用户1908户。
  1989年,针对市内电话装机热,电话供求矛盾突出、新装电话困难等状况,实行市话营业“五集中”管理和“六公开”制度,监督纠正装机中出现的不正之风。
  1990年,丽水市话用户3157户,其中住宅电话577户。1991年6月起,丽水规定凡接入市内电话交换机的电话用户月租费由包月制改为复式计费制。1995年,有市话用户17013户,其中住宅电话12334户。公用电话603部。
  1997年3月,地区物价局、邮电局联合发文,决定扩大丽水市内电话及所属乡镇农村电话基本营业区范围:1.取消丽水市内电话基本营业区,以现行丽水市城关镇行政区域为一个营业区。2.农村电话以现行各乡镇农村邮电支局(所)为中心,半径5千米范围内为一个营业区。
  2000年,市区市话用户50713户,其中住宅用户39635户。2005年,电话用户统计不分市话农话,以本地电话为基本单位,是年,莲都辖区内有本地电话147435户,其中城市住宅电话41869户,乡村住宅电话23697户。由于移动电话及其他通信手段的普及,固定电话开始出现萎缩迹象。
  至2010年,市区内固定本地电话用户为129749户。第三节农村电话
  经营体制
  农村电话原称乡村电话,1960年改称农村电话。农村电话是指在县境以内,以县城为中心除市话外连通县至乡镇广大农村用户的电话。农村电话有邮电局经营、乡镇村经营和个人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区镇以上一般由邮电局经营,人、财、物纳入省管,经营主体为地方国营;乡办电话交换所为集体所有,归乡政府管理,自负盈亏,业务上受邮电局指导。
  农话线路
  民国22(1933)年8月,丽水至碧湖架设12号铁线一对22.4杆千米。11月,丽水至岩泉单线一条,丽水至碧湖、岩泉电话开通。民国23年(1934)2月,碧湖至大港头、碧湖至沙溪分别架设铁线一对计7.5杆千米,开通丽水至大港头电话。同年3-6月,丽水至太平和南明山架通电话。抗日战争胜利后,丽水大部分乡村电话入不敷出,杆路无力维修,木杆腐烂,铁线锈蚀严重,部分杆路被毁,音质音量均很差。至1949年5月丽水解放,仅有少数乡村电话能勉强维持通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丽水县政府设立电话所,有磁石交换机1部12门,用户8户,线路41.5对千米。1953年10月并入邮电局。
  1951年2月,为配合土地改革,省局工程队来丽帮助架设雅溪区电话线路,整修丽水至碧湖、大港头、雅溪电话线路。1952年,有乡村电话线路45杆千米,100对千米。
  1956年12月,丽水至丽东线路大修,新架2.5毫米径铁线一对5千米。翌年,先后架设碧湖至高溪、平原、龙江等电话线路。1958年12月,丽水至曳岭新架3.0毫米径铁线一对18.13杆千米。是年,丽水有农村电话线路347杆千米。
  1961年12月,整修碧湖至新合、石牛线路。1962年7月,架设庞山至郑地线路。1963年9月,大港头至大山峰线路由单线改为双线。1965年3月,新架丽水至碧湖杆路一条计13.55杆千米。1972年,农话出局线开始使用电缆。翌年,架设丽水至丽东架空电缆4皮长千米。1979年6月,架设丽水至雅一电站线路。其后,丽水农村电话杆路陆续将木杆更换成水泥杆。1984年10月,架设城西路至大桥对称电缆,建立农话终端房。
  1985年10月,丽水至碧湖架设7/1.8钢芯铝绞线1对18杆千米。1987年6月,丽水至云和4.0米/米长途线改为丽水至大港头和云和至大港头,归农话使用,原丽水至大港头农话线路拆除。1990年11月,丽水至雅溪架设7/1.0钢芯铝绞线一对23杆千米。是年,丽水农村电话杆路668杆千米,其中邮电局经营276杆千米,其他各种联营392杆千米,农话杆路基本到位。
  1994年后,随着程控电话建设,光纤电缆开始应用于农村电话。
  1995年,有明线409对千米,电缆87.1皮长千米,光缆20.0皮长千米。其后,技术落后、抗灾能力很弱的明线线路逐步淘汰。2000年,农话有中继光缆线路253皮长千米,纤芯长度2135芯千米。2005年,有本地中继光缆445皮长千米,纤芯长度8257芯千米。2010年,本地中继光缆1937皮长千米,本地中继光缆纤芯长度52516芯千米。农话设备
  传输设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话基本靠实线传输,单线线路则用幻象线传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开始使用单路载波机。1960年,丽水有农话载波机6部,后因用户减少,载波机停用,至1969年恢复使用,是年,有载波机2部。
  1975年11月,丽水至大港头、雅溪、庞山使用B845单路载波机。1977年9月,丽水至大港头改用ZJ3三路载波机。1978年8月,丽水至雅溪改用ZJ3三路载波机。1982年3月,丽水至碧湖安装使用ZJ3和ZMX201三路载波机各1端。1987年9月,碧湖改用ZJ12十二路载波机。1989年12月,丽水至碧湖安装ZD52高三路载波机,大港头至庞山安装使用ZJ3三路载波机。1990年,丽水农村电话有载波机18部,其中12路4部,3路14部。
  1994年,农村程控电话开通后,采用光缆传输。载波设备退出农话通信。
  交换设备民国28年(1939年)12月,碧湖临时电话支局设10门磁石交换机1部。民国33年(1944)3月,增设10门交换机1部。
  1951年8月,大港头安装8门磁石交换机1部。1952年10月,碧湖安装20门磁石交换机1部,后又加装12门1部。1954年4月,碧湖改装30门磁石交换机,原12门和20门交换机拆除。是年,丽水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8门。
  1956年5月,雅溪、黄村分别安装20门磁石交换机。1958年,为适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通信需要,部分公社始设交换机,开办乡村电话交换所。是年,为生产队和钢铁基地安装总机3部30门。1960年,丽水农话交换机总容量1548门。
  1962年9月,部分区、乡行政区划变动,丽东区邮电所成立,安装60门磁石交换机。同年,国民经济调整,农话交换机总容量减为461门。1966年,碧湖安装100门交换机。1973年8月,雅溪安装100门交换机。1980年,曳岭安装50门交换机。是年,农话交换机总容量1070门。
  1981年,农话台改用JT2A型共电人工接续台座席6个。1982年3月,碧湖安装551型复式共电人工交换机2台2401986年,安装使用NDD01型半自动对端设备。1988年2月,大港头安装100门交换机。
  1990年,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670门,实装925门。其中邮电局经营900门,实装547门;乡(镇)村经营90门,实装31门;各种联营6200,实装324门;私人经营60门,实装23门。
  1994年3月18日,碧湖开通S1240-3000门数字程控电话;4月4日,大港头开通远端模块 RSUX-1976门程控电话;9月16日,曳岭开通远端模块RSUX-1488门程控电话。1995年,丽水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174门,其中数字程控5024门,实装1665门。2000年,交换机总容量18640H ,其中实装13522门。其后,设备升级,实行长、市、农合一,2010年,局用交换机总容量96162门。
  第四节移动通信
  无线寻呼为适应通信的发展,1991年10月1日,地区邮电局开通了无线寻呼(俗称BP 机)业务。这是一种单向的初级移动通信系统,它以广大的程控电话网为依托,采用单向无线呼叫方式将主叫用户的信息传递给持机用户,提供人们在移动过程中建立通信联系的能力。该年期末有用户151户。经过设备的不断升级,实现了全区、全省和全国联网。由于无线寻呼初期投资相对较少,而收益却比较可观,一些有能力的社会机构如公安、安全等部门陆续涉足寻呼业务,开始出现激烈竞争局面。1998年,邮电寻呼有用户X7132户。
  为使通信企业更好地面向市场,扩大融资,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国家信息产业部决定把全国邮电无线寻呼业务资产从大网中剥离出来,重组成独立核算、界面清晰的专业化无线寻呼运营公司。1998年6月1日,浙江省无线寻呼公司丽水分公司成立。1999年6月,国家信息产业部决定,将全国邮电无线寻呼业务成建制划归中国联通公司经营,电信部门据此不再经营无线寻呼业务。
  移动电话1992年,移动电话建设启动。1993年12月20日,全地区邮电局同时开通移动电话。初期建成900兆模拟蜂窝移动交换机容量8000门,基站10个,其中丽水1个,18+1个信道。1997年,丽水本级有移动用户5177户,其中数字移动电话2331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54部/百人。1998年,丽水增加模拟基站1个,100个信道;数字基站20个,864个信道。移动用户9326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3.20部/百人。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改革现行移动通信业务由各邮电局分散管理的局面,省邮电管理局决定,全省移动业务及从事移动业务的工作人员全部从邮电局剥离出去,划归省移动通信部门领导和管理。1997年10月1日起,移动公司与邮电局在财务上彻底分离,实行独立核算。邮电局系统不再经营移动业务。
  2008年9月,中国电信并购中国联通CDMA网的移动业务成功,电信部门重新经营移动业务。10月1日是中国电信正式承接C网业务的第一天,全市各电信分公司营业厅迎来首批移动用户。2009年3月,电信移动天翼3G正式运行。至2010年底,全有C网移动用户72172户,其中3G用户7806户。
  小灵通“小灵通”为俗称,其正式名称为“个人手持电话系统PHS”(PersonalHandyphoneSystem),是固定网络的补充和延伸,也称为无线市话。随:着移动电话的强势冲击,电信固定电话用户初现退势,而国家规定中国电信无移动电话经营权。为了改变此不利局面,电信引进“小灵通”这种界于移动与固话之间的通信方式。丽水电信于2001年4月初期投资718万美元引进PHS系统,建设基站679个,可覆盖丽水9个县市区的城区及部分乡镇。5月安装开通。“小灵通”以其方便、可靠、低辐射、低资费为其卖点与移动电话展开竞争,莲都区初期设备容量17500门,用户3258户,之后得到迅速发展,至2005:年底,建成基站562个,3581个信道,用户数达到46150户。但小灵通仅是市话的延伸,覆盖面小,尤其在复杂环境下使用,信号弱。这些先天不足影响了发展,至2010年,其用户数降至16311户。
  第五节互联网
  1995年6月28日,丽水ChinanetC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业务开通,仅有DDN网用省内电路90路、分组交换网用省内电路1路。由于电脑尚未普及,初期用户及业务量均甚少:1995年底,有分组交换用户9户,业务量1125千字段。1997年,开通1nternet (国际互联网),建成“163”网、“169”网接入接点,用户可直接拨打:163”“169”特服号访问Internet和Chinanet多媒体信息网,同时向公众开域宽带和窄带业务。1999年,ADSL(AsymmetricDigitalSubscriberLine)宽带正式投入商用。至2000年,IP网端口总数1630个、中继电路总帝宽21.55Mbps;宽带业务网端口总数72个、中继电路总带宽155Mbps。有因特网拨号注册用户3212户,非注册用户4062户,专线用户19户。互联网以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得到迅速发展,至2005年,有互联网窄带接入用户8242户、宽带接入用户24827户,其中住宅用户17875户,办公用户1044户,网吧48户。宽带接入ADSL端口容量18475个,VDSL端口容量1408个,LAN用户端口容量1014个;本地2Mbps传输端口5577个,本地155Mbps传输端口68个,帧中继/ATM网端口容量100个,互联网拨号服务器/VPDN64K折算端口6856个,互联网路由器专线64K折算端口8896个。局域网同城高速互联端口113个。城域网中继带宽52G,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9台,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并发用户30000个。
  2010年,市区内有互联网宽带用户62192户,窄带用户4269户。其中,住宅用户51091户,办公用户lllOl。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

相关机构

浙江省电话局
相关机构
云和县邮电局
相关机构
丽水县邮电局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