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事
拜田年农历元月初八,在田头燃香插烛,压烧纸,向田土地神拜年。祈祷田土地保佑庄稼得到丰收。
开犁春节后头一天耕田,叫''开犁”。举行祭祀牛栏神和拜犁仪式。拜犁时烧香纸行三拜,求一年耕耙顺利。
炒蝗蚁农历二月初二日,家家户户炒粽子、炒年糕。俗叫“炒蝗蚁”,可减少当年虫害。
种花生择干支蛇日播花生,含蛇吃老鼠,花生种不被鼠食之意。
桃枝护种浸种时以桃枝插谷种箩,取桃符压邪之意。
社秧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田野祀谷神。是日播谷种,称“社秧”。
观潮落泥择平潮时辰播谷种,谷子不会浮走,拥簇。
播菜籽俗称“戽菜秧”,农历受死日不下种。菜秧自未栽忌送人。
开秧门首日拔秧插田,称“开秧门”。第一把秧反手拨,连泥带回抛屋顶。
祭(祀)谷神农历五月廿五日五谷神生日,旧时在五谷神庙祀祭。
避秧风凌晨下田拔秧,先用手在秧苗上戽几下水,以避手脚被“秧风”所吹染而发痒发肿。治''秧风”用红头绳缠手腕。
下田挑担到田,扁担要竖着插在田地上,不然影响一天劳动。下水田要左脚先落水,可避蚂蟥叮咬。
插田饭插田时主家用丰盛的酒菜招待“插田客”。同时分发熟鸡蛋,意插田时能避浮秧。
测稻虫农历六月初一日雨,旧测禾有虫患,谓之放稻虫。初二日再雨,则无患,谓杀稻虫。
告稻虫过去丽水南乡大片稻禾受虫害时,有农民到大王公菩萨或其他神灵前点香烛, 供祭品告稻虫,祈求神灵除虫灭灾的习俗。
做田福据《丽水县志》风俗栏载:“夏至日,农家具酒肉祭田间,曰做田福。见禾颖先茁者曰挂榜,是日闻雷多旱。”谚语“夏至响雷公,塘里好栽葱”,一直在群众中流传。
祈雨、取龙旧时久旱不雨,请师公往神庙求雨,忌戴箸帽、撑伞。求雨不得,请师公去龙潭、水窟取龙,在水潭捕住泥鳅等动物,放入“龙罐”带回,放生水塘中。
尝新米择吉日,以新米饭(麦收时用新面饼)祭谢天地、五谷神、田土地神,灶君、祖先, 请长辈先尝新,以示尊敬。
忌讳忌跨越扁担。点花生时忌食种子。忌敲稻桶。忌刀刃朝天摆放。露水未干忌动庄稼。忌空扇风车。
二、山林
植树春节至清明期间,下半年十月小阳春气候都可植树。
风水树村头水口,村后岗坳,寺庙周围种植松、樟、槠、枫、银杏等常绿的“长命树”,俗称“风水树”,为村庄兴旺标志。“岭头树”“坳头树”“凉亭树”“桥头树”“路边树”“水边树”“田坎树”等为地方标志严禁砍伐。
坟头树坟墓周围栽植松、柏、樟,取长青之意。
祭山神上山砍树,石压纸马,以祭山神,大批伐树时,用三块石垒成''三块坛”祭山神,逢农历初一、十五用三牲祭山神。砍树忌说话。
三、饲养
丑日捉仔猪干支丑日属牛,是日捉小猪,示养猪大如牛。
剪猪尾出卖肉猪时,将猪尾长毛剪下,压在猪栏门口石下,示养猪连续不断。
谢猪栏土地仔猪三朝、售猪日、杀猪、除夕夜均谢猪栏土地神。感谢土地神保佑,使猪平安健壮。
护孵孵雏鸡、鸭时,用烧纸压在孵窝内,祈神佛保佑,在孵窝盖上插镰刀等铁器避邪。
旋生疏鸡将生疏鸡的头旋在翅下,绕桌脚倒顺旋三圈,还要洗脚,使其忘却归路,意为生疏鸡不会走失。
逃瘟近处有禽瘟蔓延时,将鸭鸡关进笼放到楼上逃瘟。
牛三朝仔牛生下三日,要为牛儿做三朝。
参加田祭人类农事祭祀活动,牧童和牛都参加,可获得美食。
耕牛休息清明日耕牛休息,一早放牛吃草。
抢牛馒头农历四月初八为牛生日,传天上会落牛馒头。牧童要绝早,赶牛到田野抢牛馒头。
教牛择干支犬日始教牛耕田,示牛耕田如犬跑。
许愿猪牛患病,到神庙求神许愿,病好后要到庙宇还愿。
避牛瘟将牛避于山上或远牵他处。
谢牛栏土地仔牛三朝、插田、割稻首日、尝新米日、除夕夜均谢牛栏土地神,感谢土地神保佑,使牛平安健壮。
养蜂出二蜂王,须分桶。收蜂桶要贴红纸,表示兴旺。
蚕桑桑随蚕荣落。古“处州贡绵绢”,是古宜蚕桑,因“茧丝之税,重倍他郡”,不知何年蚕业而废,后有植桑养蚕。
孵蚕种旧时蚕妇沐浴更衣,置蚕种于肚兜内孵蚕种。用粗鸡毛刷下孵出的幼蚕。用剪细的嫩桑叶喂养幼蚕。
眠蚕上山用麦秆、油菜籽杆或松枝做成蚕山,让蚕上山结茧。蚕山上放一张红纸,以示吉利。
蚕姑娘护抽丝在抽丝架上,燃香三支,祈蚕姑娘护抽丝。
忌讳忌孕妇、新寡妇、喝过酒的人入蚕室。忌点油灯、吸烟,说“死”“僵”等语。20世纪30年代的瓯江渡船
四、渔猎
做顺风新船下水,祀祭“清风老爷”,祈求出船顺风。
开船正月首次出船捕鱼需择吉日,以正月初三、初六或初九日为开船吉利。到神庙祭神后,方可出船捕鱼。
启航不语船只起航,各船户忌打招呼。渔船提篙开航,岸上有人高叫谓“打彩头”,当日不捕鱼。
开船问卜捕鱼开船先问卜,卜具头朝上,上游捕鱼顺利,卜具头朝下,下游捕鱼顺利。
奉天后船上奉立天妃娘娘的神龛,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供祭品,祈求天妃娘娘赐福保平安。岸上有天妃宫的地方,渔民都要去朝拜。
狩猎枪手隐蔽在野兽经过之地待之,称为“坐靶”,众人到密林中驱逐猎物,称为“赶蓬”。头枪击中野猪者优先取得头和胃。四肢未捆扎前赶到的人,均可分一份。
忌讳忌踏千斤板,千斤板系祀祭祖师之处。出航忌乌鸦叫,船中忌覆碗、锅,筷子忌放在碗口上,途中忌搭和尚。
五、坊匠
行业祖师旧时各行业逢祖师爷生
辰及年节均至祖师庙祭祖师。
雇工多在春节、端午、中秋各节决
定去留。春节前预支下期工钱,表示要留用。
拜师正月择吉日,设香案拜祖师,再拜师父、师娘。学徒三年制,有食无工钱,三年后成“半作”,有一半工钱。无论学徒、半作,主家具以师父工资付给师父收执。
满师学徒出师摆满师酒,谢过先师,再谢师父师娘及同行师傅。师父送徒弟一副全新工具。
浸豆做豆腐头日浸豆,放铁刀器具以压邪。过年停业,石磨、木架、豆腐桶等用具上贴红纸,以示兴旺。
酿酒农历十月制黄酒称“十月缸”。年终制酒不过立春,称“赶冬水”。用酒再复酿酒,称作“重酒”。历史上名酒“金盆露”“括滩清”“绿衣黄酿酒”酿制失传。清朝后期开始酿制的 “蓼花红”至今不衰。
贴红酱园开工要点香祭祀祖师,酱缸等制作用具都贴上红纸。过年节要重新贴红。以示兴旺。
崇拜鲁班建筑行业崇鲁班为祖师,称“鲁班先师”,认为所用工具均由他发明和传授。本行使用“鲁班尺”。学徒拜师、满师,开年、开业,工程奠基、竣工时都行祀谢。
老师帮旧泥水木匠有一定组织,称“老师帮”。对手艺高强、精通业务的师父,称“老师伯”,又称“作头老师”,其为帮首,又称为“包头伯”。帮内称呼有伯、老师、半作、学徒、粗工、小工之分。
崇拜泰山蔑匠受他匠歧视、改崇鲁班为泰山,泰山姓石,名为敢当,故民间房屋直对道路,便竖有“泰山石敢当”石碑,利用其神威驱邪镇妖。
裁缝男的叫“裁缝老师”,女的叫“裁缝师娘”。奉“轩辕氏”为祖师。量衣用“轩辕尺”(三元尺)。剪刀、尺、画粉(粉钱)包,系祖师传下法宝,晚归都随身携带,使妖魔不敢近身。
剃头崇吕洞宾为祖师。旧时剃头老师去农村剃头,采取全年承包,以黄豆、稻谷为酬。
剃满月头婴儿满月剃头,称“判山”,剃毕,将一双煮熟的“和气卵”放到婴儿头上滚一滚,寓意为“头面光洁,不生疮疤”。
剃过年头除夕夜前,所有的人都要理发过年,不让旧发带到新一年去。收拾剃刀、发剪工具时,都要贴红纸“缠红”,表示发彩,祝来年生意火红。
建窑择吉地和吉日建窑。要设祭礼神。是日忌儿童、孕妇入窑地,更不许闲人挑着粪桶经过,以防触犯神灵,降祸于窑。
祭窑在祭窑日,窑匠要沐浴斋戒,在窑头师父榜前设祭,香案上有用面捏成的童男童女,点香烛跪拜祖师,保佑烧出优美瓷器。
入窑择农历三、六、九日期入窑,并祭祀祖师、山神、土地。入窑时讲吉话,严防污物秽气进窑,影响烧窑。
做窑福开窑点火前祭“窑公”,备酒肴请老师,俗叫“做窑福”。
忌讳窑工在窑场用膳不能说笑,筷不能敲碗或架在碗上。泥水工忌雨天筑泥墙、砌烟囱。墙脚忌用磨盘、石臼、台阶石等旧石料。木匠忌用有钉子和凿过孔洞的旧木料、梁。“鲁班尺”忌妇女坐跨。早上最忌听到女人哭声。
六、商业
店号店铺都有店号,具有时代特色。旧有王德茂、锦华馆、许德生、曹同大、陈益美、顾广泰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人民、大众、新兴等,现有恒昌、万丰、老百姓等。生意人爱惜自己声誉,讲“金字招牌,硬碰硬” 。
开业店铺新开和过年后重开店门,都要择吉日,放鞭炮,打腰鼓,摆花篮,以祝生意兴旺。
广告在店门口悬挂店号名,招揽顾客。百年老店生生堂、致中和药店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现场绞鹿制药。
供财神商店中置财神木龛,年节至财神庙祭神,保佑发财致富。
吃“六肉”旧时店员、学徒由老板供给伙食,每月逢六(初六、十六、廿六日)供肉食,称吃“六肉”。
圆满十六旧时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称圆满十六,店主宴请店员,并定下一年去留。
集市集市旧称“行日”,参加集市叫“过行”。旧时丽水地无珍产,商贾鲜通。每月县城以农历三七日为市,后改为三八日,碧湖以丑辰日为市,并有大、小行之别。所陈诸物,率鸡、豚、米、粟之类。“旸雨偶愆,则米价骤腾,质复滥恶,籴升斗者,深以为病”。据明成化《府志》记载,当时有苏步、石牛、九龙、碧湖、宝定、均溪、水南、厦河、官桥、堰头、太平、岩泉等十二处集市,至清代中后期,增有南明、青林、葛渡等共十五处之集市。到清末民初,剩下县城和碧湖镇两处。城区集市可细分为"小行”,分布地点各历史时期有不同。今俱废。现有超市、菜市场、农贸、副食品、粮油、棉布、小商品等市场。
行期县城集市,旧为三七日,碧湖镇原以丑辰日为市,1949年后曾改为三八为市,后又以一六为市。每年农历十二月廿日起至月底,每日都成“市日”,谓“日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