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姓氏录
2010年调查统计,莲都区户籍人口385451人,共有562个姓氏,比1990年多175个姓氏,其中复姓12个,比1990年多7个。按人口多少为序,辑录如下:
陈(26390人)、李(19704人)、叶(18959人)、王(17434人)、周(16764人)、刘(12916人)、徐(12578人)、吴(12405人)、张(11908人)、蓝(9815人)、朱(8881人)、黄(7408人)、雷(7156人)、何(7017人)、林(6055人)、杨(6029人)、郑(5781人)、潘(5743人)、谢(5672人)、江(4375人)、金(4371人)、胡(4370人)、钟(4044人)、赵(3574人)、章(3357人)、吕(3304人)、汤(3007人)、孙(2798人)、梁(2768人)、毛(2524人)、季(2519人)、夏(2372人)、曾(2360人)、邱(2330人)、沈(2293人)、魏(1941人)、蔡(1907人)、许(1906人)、傅(1896人)、高(1836人)、程(1826人)、米(1728人)、邹(1680人)、赖(1678人)、方(1646人)、项(1645人)、付(1599人)、俞(1512人)、余(1497人)、翁(1389人)、杜(1387人)、施(1371人)、马(1368人)、戴(1356人)、纪(1336人)、武(1303人)、龚(1276人)、涂(1252人)、应(1249人)、冯(1245人)、卢(1239人)、尤(1214人)、蒋(1179人)、兰(1166人)、罗(1161人)、范(1147人)、管(1135人)、廖(1067人)、梅(1020人)、麻(1017人)、邓(1015人)、陆(926人)、陶(916人)、严(899人)、洪(869人)、曹(852人)、董(843人)、颜(828人)、全(775人)、关(717人)、丁(697人)、汪(695人)、占(686人)、莫(685人)、郭(684人)、宋(661人)、熊(659人)、唐(655人)、艾(640人)、舒(638人)、饶(635人)、降(633人)、扬(625人)、顾(615人)、石(605人)、柳(604人)、彭(604人)、苏(604人)、肖(604人)、樊(594、人)任(593人)、钱(566人)、富(549人)、桑(537人)、阙(533人)、尚(531人)、华(526人)、贾(523人)、姚(502人)、厉(501人)、包(497人)、谭(492人)、孟(487人)、袁(477人)、聂(452人)、史(443人)、水(422人)、揭(420人)、未(416人)、韩(415人)、祝(412人)、姜(408人)、詹(403人)、桂(395人)、童(395人)、幸(385人)、褚(371人)、单(363人)、尹(359人)、缪(354人)、侍(350人)、沙(342人)、牛(340人)、保(335人)、娄(332人)、齐(330人)、鲍(329人)、虞(327人)、鄢(326人)、田(315人)、邵(311人)、练(305人)、耿(304人)、温(302人)、甘(298人)、隋(296人)、庄(296人)、诸(292人)、闵(260人)、凌(254人)、国(253人)、孔(253人)、深(252人)、盛(251人)、官(250人)、英(250人)、诸葛(247人)、鲁(244人)、常(243人)、符(243人)、阮(242人)、池(231人)、商(229人)、连(224人)、主(220人)、薛(217人)、倪(212人)、谷(209人)、谈(205人)、瞿(203人)、东(200人)、利(195人)、支(193人)、乐(192人)、柯(188人)、于(187人)、宁(184人)、冷(182人)、昊(180人)、殷(179人)、伍(177人)、向(169人)、奚(168人)、汲(166人)、来(164人)、木(164人)、计(163人)、智(160人)、危(159人)、学(154人)、席(152人)、乔(150人)、侯(149人)、沃(147人)、平(144人)、汝(144人)、葛(143人)、卯(143人)、申(143人)、杲(137人)、化(137人)、蓬(136人)、强(136人)、苗(135人)、宇(135人)、韦(133人)、居(132人)、巫(132人)、法(131人)、封(131人)、祁(129人)、才(128人)、云(128人)、贺(127人)、元(127人)、易(126人)、土(124人)、丰(123人)、万(123人)、辛(121人)、卓(116人)、益(115人)、和(113、人)钭110人)、龙(109人)、隆(108人)、仰(108人)、都(107人)、柴(106人)、骆(104人)、秦(104人)、阎(103人)、晋(102人)、崔(99人)、邢(99人)、栗(96人)、寿(96人)、於(95人)、费(93人)、琴(93人)、贡(92人)、余(92人)、红(91人)、井(87人)、僧(87人)、岑(85人)、柏(83人)、堵(83人)、景(83人)、印(83人)、劳(82人)、钦(82人)、闫(82人)、仲(81人)、边(80人)、素(80人)、鞠(79人)、经(76人)、查(75人)、黎(75人)、茅(75人)、白(74人)、暨(74人)、邬(72人)、卜(71人)、杳(71人)、伏(69人)、宗(69人)、毕(68人)、步(68人)、段(68人)、谯(68人)、羊(66人)、安(65人)、裘(65人)、游(65人)、盖(64人)、郏(64人)、腾(64人)、屠(64人)、养(63人)、终(63人)、左(63人)、宫(62人)满(62人)、位(62人)、稽(61人)、闻(60人)、萧(60人)、禹(60人)、福(59人)、吉(59人)、牟(59人)、庞(59人)、爱(57人)、卡(57人)、路(57人)、欧(57人)、滕(57人)、阳(57人)、穆(56人)、郎(55人)、凤(54人)、文(54人)、伯(53人)、皮(52人)、越(52人)、车(51人)、漆(51人)、时(51人)、昌(50人)、扶(50人)、朴(50人)、冀(49人)、娇(49人)、焦(49人)、亢(49人)、墨(49人)、牧(49人)、茹(49人)、司(49人)、衣(49人)、宰(49人)、火(48人)、帅(48人)、乌(48人)、丘(47人)、荆(46人)、阚(46人)、索(46人)、须(46人)、有(46人)、展(46人)、端木(45人)、姬(45人)、容(45人)、翟(45人)、储(44人)、弓(44人)、郝(44人)、弘(43人)、花(43人)、束(43人)、松(43人)、通(43人)、沿(43人)、苑(43人)、阴(42人)、辜(41人)、别(40人)、那(40人)、娜(40人)、燕(40人)、古(39人)、滑(39人)、佟(39人)、原(39人)、藩(38人)、房(38人)、曲(38人)、铁(38人)、暴(37人)、干(37人)、禄(37人)、鱼(37人)、缑(36人)、卞(35人)、仇(35人)、达(35人)、衡(35人)、怀(35人)、解(35人)、芦(35人)、明(35人)、慕(35人)、农(35人)、蒲(35人)、仓(34人)、伊(34人)、羿(34人)、霍(33人)、康(33人)、欧阳(33人)、凡(32人)、简(32人)、郦(32人)、宣(32人)、郜(31人)、汉(31人)、荣(31人)、覃(31人)、言(31人)、裴(30人)、秋(30人)、斯(30人)、员(30人)、巢(29人)、巩(29人)、哈(29人)、浦(29人)、冼(29人)、敖(28人)、年(28人)、上官(28人)、菅(27人)、竺(27人)、薄(26人)、梵(26人)、靳(26人)、庆(26人)、莘(26人)、渝(26人)、籍(25人)、巨(25人)、况(25人)、赏(25人)、相(25人)、晏(25人)、岳(25人)、畅(24人)、能(24人)、胥(24人)、雍(24人)、臣(23人)、佴(23人)、邰(23人)、苟(22人)、湛(22人)、植(22人)、谌(21人)、成(21人)、代(21人)、刁(21人)、漫(21人)、母(21人)、仆(21人)、濮(21人)、璩(21人)、冉(21人)、溯(21人)、郁(21人)、班(20人)、苍(20人)、但(20人)、屈(20人)、慎(20人)、隗(20人)、筱(20人)、银(20人)、喻(20人)、斩(20人)、傲(19人)、楚(19人)、督(19人)、杭(19人)、敬(19人)、糜(19人)、芮(19人)、瓦(19人)、艮(18人)、权(18人)、尧(18人)、钮(17人)、甄(17人)、簿(16人)、勾(16人)、广(16人)、惠(16人)、台(16人)、巴(15人)、邸(15人)、后(15人)、桓(15人)、帕(15人)、戚(15人)、区(15人)、偃(15人)、充(14人)、喇(14人)、宓(14人)、卫(14人)、午(14人)、郗(14人)、刑(14人)、丛(13人)、丹(13人)、宦(13人)、逮(13人)、栾(13人)、韶(13人)、师(13人)、宿(13人)、习(13人)、从(12人)、公(12人)、敏(12人)、申屠(12人)、双(12人)、戈(11人)、廉(11人)、蒙(11人)、骈(11人)、仉(11人)、狄(10人)、鹏(10人)、戊(10人)、窦(9人)、虎(9人)、家(9人)、戎(9人)、山(9人)、祖(9人)、贲(8人)、蔺(8人)、融(8人)、库(8人)、荀(8人)、訾(8人)、鄂(7人)、邝(7人)、殳(7人)、咸(7人)、贝(6人)、迟(6人)、蓟(6人)、乜(6人)、蔚(6人)、匡(5人)、雒(5人)、甯(5人)、笪(4人)、党(4人)、扈(4人)、嵇(4人)、蒯(4人)、逢(4人)、脱(4人)、邴(3人)、晁(3人)、酆(3人)、呼延(3人)、夔(3人)、留(3人)、泮(3人)、庾(3人)、咎(3人)、臧(3人)、啜(2人)、岱(2人)、空(2人)、无(2人)、赫连(1人)、皇甫(1人)、寇(1人)、闾丘 (1人)、守(1人)、太史(1人)、太叔(1人)、夏侯(1人)、晓(1人)、宇文(1人)、战(1人)。
第二节主要姓氏源流
莲都姓氏迁徙,因历朝更迭,屡遭战火洗劫,加之年代久远,古代谱谍大都散佚,缺乏准确资料。且谱谍资料亦非完全可靠,现仅据部分幸存谱谍及方志等历史资料所载,录以为考。
吴氏诸族
县城吴氏渤海郡望,支分德清。北宋时,吴庠官处州,遂举家定居城内。传四代,吴邦老任德清令,遂复居德清。宋元际,吴克仁任处州州官,遂定居行春门外。传六世,吴江迁潮州,吴清迁浦城。传八世,吴万禄迁居廿四都大舖,吴万祥中武举,迁武举弄。至十二世,吴玉鑑迁居老竹。人物有宋太常少卿吴安国,明洪武四年辛亥科榜眼、刑部尚书吴公达等。
洪渡吴氏延陵郡望,支分福建。宋时,始祖迁居处州城三皇岭。元至正年间,吴弼迁居洪渡,后世除聚居洪渡外,还散居丽水城内、郑山、雅里、官桥、朱弄、曳岭脚及宣平吴上圩等地。历史人物有明湖广巡抚吴政、上海知县吴则等。
吴处吴氏延陵郡望,支分仙居。宋时,吴宁迁居岩泉,越六世吴叔敬分迁吴处。
龙孔吴氏渤海郡望,支分福建。清乾隆时,吴景凤、吴景进兄弟由闽西大田迁居上金竹,后转迁龙孔,后裔分居金竹等地。
青林吴氏延陵郡望,支分仙居,再迁永康。清康熙年间,吴可理从前塘头迁居青林。
靠坑吴氏延陵郡望,支分江西。清初,吴德生自南丰县六都港桥头林村迁居西乡靠坑。
三峰吴氏延陵郡望,支分龙泉。清时,吴荣(字耀宗)自梧桐口迁居碧湖白沙五村。民国6年,洪水冲垮宗祠、民宅,举族转迁三峰。
何村吴氏渤海郡望,支分杭州。
刘氏诸族
县城刘氏彭城郡望,支分龙游。宋时,迁居府前华祠岭,元中叶,刘颜等分居缙云应刘等地。
长濑刘氏彭城郡望,支分保安。南宋初,刘光世长子尧仁避难于丽水竹洲。尧仁长子刘集迁青田九都武阳村;次子刘乐迁居长濑;三子刘荣迁居松阳。竹洲刘氏传六世至刘宗寿,由竹洲迁居郡城仓前。长濑刘氏后裔分居彰口塘等地。戈剳刘氏彭城郡望,支分福建。宋淳祐年间,崇安人刘向荣从五夫里迁居刘店,后裔分居戈剳、彭头、画阳、岩头、连山等地。人物有民国教育局长刘廷煊。
坛峡刘氏彭城郡望,支分福建。清乾隆间,建阳人刘逢从墨田迁居坛峡。
太平刘氏彭城郡望,支分江西。清乾隆间,刘绍显由苦竹迁居枫树号。
刘山刘氏彭城郡望,支分金华。宋元之际,刘向荣由竹溪迁居刘山。
西坑刘氏彭城郡望,支分江西,再迁福建,又迁宣平。清乾隆间,刘亨予迁居曳岭西坑。后世分居老竹、范村、徐坑口、周坦等地。
何氏诸族
半岭何氏唐会昌中,山西晋城人何云龙避刘稹之变迁居处州城内,后世分居半岭等地。
玉溪何氏清源郡望,支分浦城,后迁龙泉。宋时,参知政事何澹四子处信由龙泉迁居玉溪。
汝河何氏清源郡望,支分浦城,后迁龙泉。宋时再迁丽水县城西山,又迁宣慈白马山脚。元时,何仲舆赘居汝河。后世分居黄村洲、清湾、白前等地。人物有元泉州路总管何珏等。
花街何氏清源郡望,支分浦城,后迁龙泉。南宋时,何渊迁居丽水迎秋庄(今花街)。
马村何氏庐江郡望,支分福建。宋时,何万梧由建宁葛藤窝迁居马村。后世分居周坦、潘底、西岸、岭下、黄村洲、城内小水门等地。
碧湖何氏清源郡望,支分浦城,后迁龙泉。宋时,参知政事何澹迁居保定,后裔散居碧湖一带。
黄岭上何氏庐江郡望,支分江西,后迁福建。清乾隆时,迁居黄岭上。
根竹园何氏清源郡望,支分浦城,后迁龙泉。明时,宋丞相何执中次子何志正14世孙何道成迁居丽水廿三都根竹园。
小安何氏清源郡望,支分浦城,后迁龙泉。元时,宋参政何澹次子何处智五世孙何智自碧湖樟塘迁居安溪。
祝氏诸族
官桥祝氏鲁东郡望,支分衢州。五代初,祝实任处州判官,遂迁居官桥。长子坦,分居浦江,后迁兰溪,明末又迁崇明,旋转迁苏州,今后裔尤存;幼子缜定居丽水,后裔分迁丽水城内、曳岭脚、武义柳城等地。人物有大中大夫祝亚,卫尉少卿祝廷,宋抗金忠烈祝公明,福建提举祝公达,父子均以孝载入国史的祝大昌、祝昆等。
祝村祝氏太原郡望,支分丹城。宋时,祝生出家丽水灵山寺。祝生子君随父定居灵山。明时,后裔迁居祝村及永康等地。
叶氏诸族
碧湖叶氏南阳郡望,支分松阳,后迁河南。唐时,光禄大夫叶炎因避战乱迁入碧湖。后裔分居碧湖、高溪等地。明时,叶天生分居河边村。人物有宋太府少卿叶宏,明南阳侯叶琛,南雄知府叶现等。
黄畈叶氏南阳郡望,支分松阳,后居龙泉。乾隆六年,叶益信由栗垟徙黄畈。前垟叶氏南阳郡望,支分松阳,宋时迁居苏州,后迁丽水白桥,再转福建建宁,清时迁居前垟。
金弄口叶氏南阳郡望,支分松阳。清顺治辛丑(1661),叶朝贵子叶文盛自卯山迁居金弄口。
碧湖叶氏古楚郡望,支分襄阳。明时迁居丽水碧湖。后裔分居纪店、箬溪、采桑、松坑口、官桥、大源、下章、里坑、城内。
俞氏诸族
水南俞氏河间郡望,支分河南。宋时,俞昙迁居丽水水南。后裔分居青田武溪等地。人物有明延平知府俞廷芳、南京工部尚书俞俊等。
河村俞氏河间郡望,支分永康。明成化间,俞龙自俞溪头迁居河村。
朱氏诸族
卢湾朱氏沛国郡望,唐时,始祖以武职镇守括州,后定居路湾。后世迁徙库头、金竹、陈村及缙云河阳、新建,青田海溪等地。
西溪朱氏沛国郡望,支分婺源。宋时,瑞安通判朱连离任回乡,中途留居西溪。后裔分居西溪、百步、潘村等村落。人物有清奉节知县朱有章等。
底朱朱氏沛国郡望,支分金陵。宋绍兴间,朱希真任温州道,途径芦村庄,遂卜居于此。
长乐朱氏沛国郡望,支分括苍。宋靖康元年,朱弄朱氏分居于此。
王氏诸族
城内王氏清河郡望,支分江南。五代时王温自杭州迁居处州城。后裔分居城内、厦河、青林及松阳、湖州等地。人物有宋通议大夫王信等。
下河王氏太原郡望,支分江南。唐末,始祖王乾元任乐清令,迁居丽水弓岸。明时,王年分居处州城东下河。
奚渡王氏太原郡望,支分瑞安。明时迁居奚渡。
显滩王氏太原郡望,支分四明。北宋时,迁居显滩。南宋初,王贤分迁缙云东门。
大港头王氏太原郡望,支分绍兴。宋时,王坦迁居玉溪,后世散居大港头一带。
水阁王氏太原郡望,支分青田。明隆庆元年迁居水阁。
碧湖王氏太原郡望,支分泰顺。清康熙年间,王宗祥自茶田村迁居碧湖街。
河边王氏太原郡望,支分福建。明时,王嘉迭自泉州安溪县金田迁居云和双港。清时,王豫意分居河边。
张山王氏太原郡望,支分江南。明末清初,王明山由上庄迁居丽水南乡张山。
李氏诸族
县城李氏陇西郡望,支分长安。唐时李繁任括州刺史,后留居小括苍山。至四世,分迁处州城=山,西溪,缙云五云,武义俞源等地。后西溪李氏一支尤为繁众,分居西溪、东山、岩蒙、百步等地。
庞山李氏陇西郡望,支分江南。北宋时,李贞镮迁居庞山。后世分居云和等地。
雅里李氏陇西郡望,支分长安。唐末,为避黄巢之乱,宁王嗣孙李宗国迁居钱塘。后世迁居永康馆下。李房转迁栝北雅里。后世分迁莲房、金竹、季岭根、仙里、周村、朱弄及城内。张氏诸族
县城张氏清河郡望,支分曲江。宋时,张定一(号抱璞子)迁居处州府城濠头街河沿。明初,张祥图分居水阁。人物有明太仆卿张敦仁、刑部主事张敦复等。
八石坑张氏清河郡望,支分福建。清初,因耿精忠之乱,长汀慈坑张有华携兄弟有庆、有余等避乱迁石臼坑。有华之孙,又迁八石坑。
凤鸣张氏清河郡望,支分江南。宋时迁居凤鸣。人物有明义士张学甲。
沈氏诸族
碧湖沈氏吴兴郡望,支分建阳,再迁清流。清雍正年间,沈承拔为避闽寇,迁居碧湖。
官桥沈氏吴兴郡望,支分湖州,系南朝沈约之后。唐会昌间,沈仁寿任永嘉县尹。由都槐里迁居缙云宫前。元明之际,后裔分迁官桥。
岩泉沈氏吴兴郡望,支分绍兴。元至正年间,沈贵迁居岩泉,后世分居青林、上坑等地。
杨氏诸族
水东杨氏弘农郡望,支分福建。宋时,由浦城移居水东。南宋绍兴年间,杨国荣分居缙云官店。
城郊杨氏弘农郡望,支分四川。宋淳熙间,浦州人杨兴立任遂昌知县,后移居丽水奚渡。后裔分居小安、堰古、温州永嘉等地。人物有清武进士杨光表等。
周氏诸族
城内周氏汝南郡望,支分江山。宋大中祥符间,周武略迁居丽水下河黄村。传至八世周呦,移居周坑;第十一世周镐于元至正三年分居岭头;第十三世周邵偕其弟周岐分居梅田。又第十三世周暘转居梅田。后世分居葛畈、沙畈以及江苏丹阳等地。人物有宋孝子周智等。
莲房周氏汝南郡望,支分建康。唐时,周茂德授松阳县令,任满归道,值黄巢之乱,隐居于遂昌西隅,周茂德曾孙启英赘居郡城=山下。周启英曾孙周养中于宋宣和间,因避方腊乱,迁居莲房白岩寨。后世分居永康、东阳等地。
上黄村周氏汝南郡望,支分湖广。宋淳熙三年(1176),道州营道人周鼎处州任职,定居丽水厦河门外,后其子周荫迁居转徙梓川(上黄村)。人物有明翰林庶吉士周贵等。
龙溪周氏汝南郡望,支分松阳。宋建炎间,周梦祥自板桥迁居郡城锦山。传五世,周侃分居丽水龙溪(九龙)。
陈氏诸族
画蒻陈氏颍川郡望,世居丽水。一世祖陈天皊,越七世,陈昶移居禖沿里。后世分迁白桥、李家源、郡城太平坊、堰古、杨叶村、陈突、水东、徐宅、项渡、龛潭、陈坑、章巷等十二支。
皂树陈氏颍川郡望,支分金陵。宋熙宁间,右正言陈禾迁缙云县城丛桂坊,后裔分居丽水皂树。
大水门陈氏颍川郡望,支分开封。宋绍兴间,陈献任温州通判,任满寓居缙云县城仁和坊。元末,后裔散居丽水大水门、岩泉等地。
上陈陈氏颍川郡望,支分缙云。明永乐间,陈科自碧街福源坑底迁居西溪,后转徙上陈,后裔分居金竹、洪渡等地。
陈村陈氏颍川郡望,支分杭州。五代时陈倪志避兵灾至处州泗洲楼,九世孙大承分居北乡燕窠,后徙居燕窠山脚之陈村。
陈寮陈氏颍川郡望,支分福宁。明初,刘向荣官金华县尉,迁居陈寮。
梓川陈氏颍川郡望,支分湖州。宋时,陈霸先二十二世孙陈光祖,自安吉迁居滴水岩。资福陈氏颍川郡望,支分许州。五代时,始祖陈征官温州司户参军,致仕定居青田。四世孙陈余庆迁居丽水资福。后世分居南乡沙溪等地。
黄村陈氏颍川郡望,支分金陵。唐乾符元年秋,处州判官陈宗坚病卒,其子陈有生扶柩回乡,至缙云遇黄巢兵起,边结庐于十三都下洄。传八世,陈训孙迁居金谷。陈训孙九世孙陈嵩迁居丽水黄村。后裔分居李家源、丽水城内、岩泉等地。
蔡氏诸族
曳岭脚蔡氏济阳郡望,支分福建。五代吴越时,蔡抱迁居处州城。蔡抱生二子,长子蔡咸熙、次子蔡咸谑,兄弟二人因东西岩名胜,再迁曳岭脚村。后裔分居松阳思步(今属三都乡)等地。人物有宋嘉定十六年癸未科榜眼蔡仲龙等。
石牛蔡氏济阳郡望,支分泉州,后迁永嘉,再迁缙云小章,明初转迁南顿,清时又迁石牛。
金氏诸族
县城金氏彭城郡望,支分江西。宋嘉熙间,金百镒迁居处州城内。人物有明开封知府金文、现代木刻画家金逢孙等。
另有金峻一支,明万历年间自绍兴府城迁居丽水县城姜山之.东。
金鸟金氏彭城郡望,支分绍兴。南宋间,始祖迁居金鸟。后世散居黄村一带。
金坑金氏彭城郡望,支分河南,再迁潮州,后迁福建。宋时,金委绍官宁国太守,任满迁处州括苍门外渎杉。金委绍孙金元崇迁居城内县学山下。金元崇孙金亨盛分居八都沙溪。元末,为避战乱,金亨盛之子今泽自沙溪迁居金坑。后世分居坑口、黄寮坑、金田及云和、青田、龙泉、温州瑞安等地。
汤氏诸族
碧湖汤氏中山郡望,支分金陵,再迁金华,后宦居龙泉。北宋时,婺国公汤载长子稻迁居云和,汤稻孙转又迁碧湖上街。后裔分居碧湖、青田、松阳、萧山等地。
周村汤氏中山郡望,支分江南。明初,汤善武迁居丽水渡川。清道光三年(1823),汤士琪迁居碧湖周村。
徐氏诸族
西坑徐氏东海郡望,支分江南。宋元之际,迁居碧湖泉庄,元前至元九年分居丰(峰)源西坑。人物有清武义教谕徐望璋等。
太平徐氏东海郡望,支分龙泉。宋绍兴年间,淮西按使徐楫迁居太平下=。后裔分居岭头、南源、皂树、竹洲、张山、丽水城内等地。
孙氏诸族
新亭孙氏富春郡望,世居富阳。南宋咸淳间,孙开自龙门村宦居处州府城,后迁新亭。明万历年间,因避乱,良恩率弟良田自新亭分居松阳县板桥。
黄泥墩孙氏富春郡望,源于会稽,世居富阳。北宋时,始祖迁居处州城。宋淳熙间,孙锐自郡城迁居缙云县丛桂坊,后裔又分居丽水黄泥墩。
下河孙氏富春郡望,支分舒城,后迁开封。宋庆历年间,孙渭迁居缙云内孙。元时,后裔分居丽水下(厦)河。
黄氏诸族
仙渡黄氏江夏郡望,支分福州,后迁金华。南宋初,黄雅迁居丽水,再迁缙云县城水南,清时,又分迁丽水范坑、皂树等地。
大山黄氏江夏郡望,支分福宁。清顺治十七年,黄有麟,自福安迁居丽水下大山。
山头港黄氏江夏郡望,支分汀州。清雍正八年,黄辉佐三兄弟由长汀县宣河里半溪三塘美迁居括北廿三都张山后。乾隆十八年转迁山头港。
潘氏诸族
丁公潘氏荥阳郡望,支分杭州。潘谋于唐大中年间为避黄巢之乱,从杭城住沙坊迁居丽水丁公。后世分居吾古、竹洲、横塘、高埔、周坦、龙泉、武义上坦等地。人物有宋万州知州潘叔豹等。
县城潘氏荥阳郡望,支分杭州。宋末为避金乱迁居丽水宣平。越六世,潘景德迁居丽水城。
赖氏诸族
丽光赖氏松阳郡望,支分江南。南宋时迁居福建。明时自永定县城后衙背迁居处州城。
南坑赖氏颍川郡望,支分福建。清时,赖长生自长汀迁居云和,后转迁南坑。
尤源尤氏吴兴郡望,支分福建,系出沈氏。元至正年间始迁祖尤世传由浦城北一乡迁居尤源。后世分迁杨山、横坑、西坑、新砀、岩头、坑底寮、资福、高溪、詹山、内斜、花街、黄田、米坳、云雾坑、岭下、半岭、丽水城内以及泰顺、兰溪、临安、遂昌、松阳、云和、青田、缙云、龙泉、温州等地。
双溪桑氏黎阳郡望,支分洛阳。五代后晋时,桑国震迁居双溪。后世迁居丽水小山、昆濑、大坑以及河南、福建、无锡、无为、南京、广西、陕西、广东、岳州、长沙、天津、义乌、云南、南海、杭州、浦城、寿宁等全国各地。
官桥林氏济南郡望,支分福建。五代后唐时,先锋使林宝镇守处州,携弟林贤定居官桥。林宝后世分居钱仓、处州城内、林宅口、张村街、周坦、缙云黄龙等地,历史人物有宋户部侍郎林觉,元新州尹林定老、浙江行省都事林彬祖等。林贤一支除聚居官桥外,分迁碧湖、吴孝、巨溪等地。人物有宋义乌知县林牧等。
碧湖宋氏广平郡望,支分金华。北宋末,典军校尉宋守常携弟守己,由南城迁居缙云长澜岩堂,后裔迁居丽水碧湖。
周坦范氏高平郡望,支分江苏,后迁福建。清康熙年间,范宽远自上杭汤边迁居宣平。清道光三十年(1850),范=才由上官山分居周坦。
皂树樊氏南阳郡望,支分池州,后迁仪征。南宋末,樊万任两浙儒学提举,出视处州卒,其子祀孙守墓皂树。后裔分迁三官殿、桃源及缙云县城丛桂坊等地。
县城薛氏河东郡望,支分福建。宋绍兴间,薛寿任瑞安知县,由建宁迁居瑞安。元至元间,薛寿之薛延为避战乱迁居丽水东门。后裔分居县城、莲房、谢山头、绍兴等地。人物有明刑部尚书薛希琏等。
县城赵氏天水郡望,支分幽蓟(今北京),后迁洛阳,再徙缙云县城。明初,后裔分居丽水县城、普爱等地。
巨溪钦氏源于西洋,支分苏州。宋朝,西洋某国宜也吉出使中国进贡而不返,宋王朝命其在钦天监任职,遂以钦为姓。元迁居居缙云。清乾隆间,后裔由丰溪钦岩分迁富山头、昌坑头等地。
碧湖钭氏辽西郡望,支分陈留。宋嘉祐年间,钭滔出任处州知州,值时乱路隔,与缙云官店杨氏结亲,遂居之。后裔迁居碧湖。
县城梁氏安定郡望,支分福建。宋时,崇安人梁迈携弟梁逊投亲来括,遂定居县城梅墩。后世分居县城仓前、厦河、十八都石侯、老竹梁村、碧湖三峰等地。人物有宋户部尚书梁汝嘉,宋广西转运使梁安世,吏部侍郎梁季(珌)等。
碧湖魏氏钜鹿郡望,支分南昌。北宋崇宁元年,魏致任处州同知。致仕后卜居城西通济里,即今魏村。后裔分居碧湖一带。人物有清武进士魏国桥等。
陶庄耿氏高阳郡望,支分凤阳。元末,耿再成奉朱元璋命守处州,卒,其六子天珑掌其事,定居丽水,后不传。明万历间,耿再成三子天瑜九世孙耿应悟由广东合浦迁居富岭陶庄。后裔分居城内、高溪及松阳、遂昌等地。
县城姚氏吴兴郡望,支分杭州。乾隆初年,姚正煌任丽水府台师爷,遂卜居城内文敦街(今桂山路)。
县城高氏渤海郡望,支分江南。宋时,高百道迁居丽水小水门,后世分居泄下、莲房等地。
雅庄龚氏武陵郡望,支分福建。元至元间,上杭人龚华玉迁居雅庄。
瀑泉项氏辽西郡望,支分江南,系楚项梁之后。宋时,项邦任青田知县,携子项昌迁居瀑泉。后裔分迁松阳县城、青田、遂昌、缙云、仙居、衢州、平阳等地。历史人物有宋龙图阁学士、文学家项安世,元泉州路总管项棣孙等。
样后章氏河涧郡望,支分南安。唐时,康州刺史章及迁居浦城。宋时,章骥迁居丽水玉川(今样后)。
保定吕氏东平郡望,支分金华。宋时,吕明伦自婺州府城迁居松阳,再迁丽水保定。后裔分居碧湖及松阳裕溪等地。人物有明画家吕文英、工部尚书吕鸣珂、史学家吕邦耀等。
碧湖纪氏高阳郡望,世居丹阳。太康元年,纪亨僴
官临海,自秣陵迁居丽水义靖乡宝合里(上阁)。后晋天福二年,纪中昭分居碧湖。宋建隆二年,纪规曙分居龙溪(九龙)。
皂树邓氏南阳郡望,支分福建。清康熙年间,邓万智自上杭迁居皂树。
县城谭氏济阳郡望,支分江西。清朝乾隆年间,谭自恭自南丰来丽水贩卖夏布,后定居城内。后裔分居中国香港、台湾及美国等地。历史人物有清末教育家谭献等。
县城端木氏东鲁郡望,世居济宁。南宋时迁居金陵乌衣巷,继迁溧水留下。明末,端木绶迁居处州城。清顺治间,另有端木召泰自江宁府城迁居处州城。人物有清贡生端木彧、汤溪县县长端木彰。
大坑华氏武陵郡望,支分福建。清康熙间,华兴自汀州府城迁居丽水朱溪,旋又迁居大坑。
武村武氏太原郡望,支分长安。村祖武藩,为武则天从父武士让之孙武攸绪的五世孙。唐时,由乐安迁居武村。后世分居北乡董弄、里东及古竹等地。
周坦戴氏谯国郡望,支分福建。后,戴明山由漳州南门外迁莆田。清乾隆三十四年 (1769),戴万广自广业里白沙田迁居周坦。
周坦涂氏豫章郡望,支分江右,后迁福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涂国文寓居宣平山下鲍。涂国文五子涂锦春遗孀携子涂承贵分居周坦。
沙河江氏济阳郡望,支分福建。元至元年间,先祖由上杭古田迁居沙河。后世分居畎岸、杉树坑、周坦等地。
横塘郑氏荥阳郡望,支分河南,后迁余杭,再迁宣平。明时,郑秉由白马山集宁里迁居横塘。后世居新屋、新袅、老竹、浅田、城内白蛇弄等地。
界牌冯氏颍川郡望,支分江西。清乾隆年间,冯其勒迁居界牌。后世分居黄毛垟、仁村、紫金街道前山等地。
官桥艾氏天水郡望,支分江西。宋末,为避战乱,艾大郎由抚州崇仁迁居丰邑。清时,艾广树转迁丽水官桥节孝。
富村富氏古齐郡望,支分睦州。唐宝应元年,为避战乱,富达迁居括州。五代时,富韬分迁青田柔远乡甘泉里之南田。越四世,富严迁居吴县永定乡安仁里。后世随高宗南渡,复迁青田南田。富弼五世孙富世延分迁丽水梓川富村。后世分迁富山头等地。
陶村陶氏浔阳郡望,支分台州。吴越时,陶温自长潭迁居缙云陶滩。宋时,陶榆任丽水教谕,分迁小筠(缙云双港桥)。明时,陶泉再分迁丽水小陶村。
王弄詹氏河间郡望,支分太原。唐时,詹暹迁居丽水王弄八角井。后裔分迁丽水城大水门、缙云、松阳马湖街、宣平石浦、车昌等地。
城东卢氏范阳郡望,支分缙云。成化间,卢守义自白竹迁居丽水东都,后裔分居卢埠、水东、堰古、下河、齐村、资福等地。
县城熊氏江陵郡望,支分江西。清康熙年间熊金德迁居处州府云和县城,清嘉庆间,熊联珠迁居丽水城内高岭弄。
谢山头谢氏陈留郡望,支分江南。明代迁居懿德乡谢山头(今属太平乡),清康熙年间,后裔分居小溪、大畈、城头等地。
第三节族谱
截至2010年12月,据不完全统计,莲都区现存族谱276部(不含重复版本),其中畲族族谱35部。若干年莲都区族谱收藏情况表
表29-3-1续表29-3-1续表29-3-1续表29-3-1续表29-3-1续表29-3-1续表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