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摩崖石刻碑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51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摩崖石刻碑刻
分类号: J314.3
页数: 2
页码: 1019-1020
摘要: 南明山摩崖石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丽水市南明山。有东晋至宋、元、明、清和民国各代摩崖石刻58处,其中云阁崖12处,高阳洞15处,石梁20多处。最早的题刻“灵崇”为晋朝道教理论家、医学家葛洪所书。“灵崇”二字刻在云阁崖正中,刻石深约半指,字径0.45米,隶书。东侧“南明山”三字,北宋书画家米芾书,字径0.5米。两处题刻旁均有北宋绍圣四年(1097)处州知州刘泾书赞语和题款。高阳洞主要有北宋科学家沈括游题记,正书,计4行,21字;南宋绍兴年间洪水题刻,行书,5行,行8字。是研究古代莲都很有价值的水文资料。
关键词: 摩崖石刻 碑刻

内容

摩崖石刻
  南明山摩崖石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丽水市南明山。有东晋至宋、元、明、清和民国各代摩崖石刻58处,其中云阁崖12处,高阳洞15处,石梁20多处。最早的题刻“灵崇”为晋朝道教理论家、医学家葛洪所书。“灵崇”二字刻在云阁崖正中,刻石深约半指,字径0.45米,隶书。东侧“南明山”三字,北宋书画家米芾书,字径0.5米。两处题刻旁均有北宋绍圣四年(1097)处州知州刘泾书赞语和题款。高阳洞主要有北宋科学家沈括游题记,正书,计4行,21字;南宋绍兴年间洪水题刻,行书,5行,行8字。是研究古代莲都很有价值的水文资料。
  三岩寺摩崖石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丽水城区西北1千米三岩寺,有唐宋至清和民国各代摩崖石刻20多处。时代最早的是唐代书法家李邕题刻“雨崖”,在白云洞前。“雨”字径1.25米,“崖”字径1.5米,“李邕”二字字径0.2米,正书。抗战初遭日机轰炸震断倒下,1963年春重新竖立。
  “栝苍古道”摩崖石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城区东北15千米的岩泉街道银场村官坑桥下峭壁上。篆书,竖刻,字径102厘米X69厘米;落款为楷书,“嘉庆九年 (1804)春浙江巡抚扬州阮元题”十四字,字径22厘米X20厘米。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扬州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 (1789)进士,历任浙江、河南、江西巡抚等。
  碑刻
  处州重刊孔子庙碑原碑为唐代文学家韩愈撰文,任迪行书并篆额,唐大和三年(829)初立(原碑碑阴有杜牧碑记600余字)。咸通四年(863)刺史王通古曾重立。均已佚。该碑为明嘉靖二年(1523)陈一新摹刻宋嘉定十七年(1224)篆书家陈孔硕重书的碑文,王俸校补原碑文中蚀去的73字。碑高1.62米,宽0.76米。碑额、碑文均篆书。分四层。第一、二层各18行,行9字,第三层17行,行9字,第四层17行,行8字。末有明嘉靖二年(1523)王俸校补、陈一新摹刻共28个小字。该碑在《金石萃编》
  南明山石梁(摄于2010年)
  括苍古道摩崖石刻(摄于2010年)
  《两浙金石志》《括苍金石志》《处州府志》《韩昌黎集》均有著录。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唐司马陈松碑现存碧湖镇郎奇村前街,乾符二年(875)立石。该碑高155厘米,宽73厘米,厚约25厘米。碑额阴刻篆体“唐□州司马陈府君墓碑”,字径约9厘米X6厘米。碑体基本完好,碑顶螭吻圆雕头部解放后碑敲落,碑体表面石层风化严重,碑文阴刻楷书,残存字径约1厘米。宋王象之《舆地碑目》收丽水唐碑五,至清时,丽水入《舆地碑目》就已五存其一。该碑还录入清《六艺之一录》。
  元郡学圣像碑元延祐元年(1314)刊刻。通高2.34米,宽0.98米。上部根据清湘赵揆所藏的山东曲阜孔庙孔子像拓片刊刻孔子半身线条画像。像左有“曲阜祖庙真影”6字,画像线条简练,技法极工。下部刊刻处州路儒学学录摄学事蔡升敬书。碑阳为元大德五年(1301)“处州路重修儒学教授厅之记”,额大篆,文正书,共20行。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元林定老墓志刻于元元统三年(1335),高85.8厘米,宽67.2厘米。碑额“先考新昌使君中顺林公圹志”,篆书,字高3.2厘米。碑文行楷,23行,字径1.1厘米。该碑由处州路总管卢景篆额并书丹,林诚祖撰文。碑文书法俊秀又不失豪挺之气,甚宗李北海之风。林定老,元代进士,丽水县城人,《中国科举辞典》和《全元文》卷九三四均有传,详见本志《人物》。
  重摹秦淮海画像碑高0.35米,宽1米。碑中间刻秦观线条立像,右边刻北宋元祐三年(1088)除太学博士敕文,左边刻乾隆六十年(1795)秦淮海后裔秦瀛的重刻题识。乾隆六十年(1795)秦瀛任杭嘉湖道时为纪念先人秦淮海(秦观)立。嘉庆元年(1796),于万象山建淮海祠将此碑迁立于祠内。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梅花碑周友胜绘并刻石,高1.16米,宽0.46米,清光绪十八年(1892)立石,并刻自题七律和跋及林树滋、季培、周益谦诗词三首。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通济堰历代碑刻宋元祐八年(1093)州守关景晖《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明道 (1032-1033)中,有唐碑刻尚存,后以大水漂亡数十年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尚存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碑刻,刻记堰图、堰规及历代修建情况。1959年,运至温州江心寺存放,1980年运回原处。现共存碑刻21方,其中宋代1方、元碑1方(碑阴为明代重刊碑),清代12方(其中1方阴刻1962年文物标志碑,1方在新亭,1方在碧湖),民国4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方。通济堰流域图碑,高1.94米,宽0.8米,宋绍兴八年(1138)县丞赵学老书立,明洪武三年(1370)知县王弼、县丞冷成章、主簿萧仲箎重刻,碑刻志通济堰大坝、干渠、支渠、水闸、叶穴等分布情况及堰流经地区地理状况。范成大通济堰碑,高1.68米, 宽0.92米,刊刻南宋乾道五年(1169)处州郡守范成大所定通济堰规二十条。
  元延祐元年郡学圣像碑
  林定老墓志拓片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

相关作品

南明山摩崖石刻
相关作品
三岩寺摩崖石刻
相关作品
唐司马陈松碑
相关作品
元郡学圣像碑
相关作品
元林定老墓志
相关作品
通济堰历代碑刻
相关作品
梅花碑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