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51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文物
分类号: K872.55
页数: 25
页码: 1015-1039
摘要: 解放前,丽水没有专门的文物工作机构。1950年,在县人民文化馆设文物征集委员会。1951年,丽水县人民文化馆征集到一批香炉、铸马、观音像等文物。1956年,配备专职文物干部一名,从事文物整理、保护工作。1958年,在第一次全省文物普査中,调査到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及其他文物古迹逾100多处,为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打下了基础。1959年,征集革命文物309件。
关键词: 莲都区 文物

内容

第一节文物保护与珍藏文物
  文物保护
  解放前,丽水没有专门的文物工作机构。1950年,在县人民文化馆设文物征集委员会。1951年,丽水县人民文化馆征集到一批香炉、铸马、观音像等文物。1956年,配备专职文物干部一名,从事文物整理、保护工作。1958年,在第一次全省文物普査中,调査到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及其他文物古迹逾100多处,为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打下了基础。1959年,征集革命文物309件。是年6—8月,浙江省瓯江水库文物工作组重点对后甫古文化遗址、吕步坑、保定古窑址进行调查发掘,并选择发掘清理四座宋墓、一座元墓、一座明墓,出土数百件文物。是年,通济堰等一批碑刻转移温州保管,灵鹫寺石塔整体迁移至云和。1960年夏,碧湖宋塔经省批准拆除。1961年4月15日,通济堰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县人民委员会首次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竖立文保单位标记。1963年2月,成立县文物管理委员会。3月11日,南明山摩崖石刻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天妃宫大殿拆除。1977年,又拆除了其前庭、拜亭及两廊,只保留后寝。1980年,开展维护保养南明山摩崖石刻及维修巾山塔、厦河塔,收集散失文物等工作。是年,增订编印《丽水文物》(1965年金志超初稿)。是年3月20日,从温州运回通济堰碑石13方,同年从云和将灵鹫寺石塔迁移回丽水,置于万象山。1984年,撤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独立设县博物馆。是年,县人民政府重新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并竖立标记。1985年8月,文物、工商、公安部门联合打击文物盗掘和走私贩卖活动,收缴一批文物。1986年,全市(县级)文物普查900余处,同时征集畲族历史文物80余件。1988年,恢复市(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县)博物馆。是年,公布第二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在保定、堰头、水东等重点文物村(乡)建立业余文保小组。1989年12月,灵鹫寺石塔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中共浙江省委机关——兴华广货号旧址因四牌楼城市道路拓宽,整体后移16米。1997年初,市(县)博物馆从天妃宫搬迁至万象山南麓。是年,厦河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市(县)内24处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重新竖立文物标志碑,是年,投资30多万元建成330多平方米的文物库房,同年11月,重新调整业余文物保护员队伍,举办文保员培训班。2000年3月,在联城镇白前村发掘出土恐龙化石。4月,发掘后甫遗址,认定该遗址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纹硬陶窑址。至2000年7月,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市本级与莲都区部分事权划分的决定》,市(县级)博物馆划归市文化局管理。原有文物管理保护职能以及馆藏文物和财产与人员均划归市管,时有建筑面积1009平方米,工作人员6人,馆藏文物3670件(包括复制品、参考品),有革命文物、少数民族文物、字画、碑拓、陶瓷类、金属类等。馆藏古籍、方志、宗谱及各种资料8000余册。是年11月,对吕步坑窑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并举办考古发掘培训班。2001年6月,通济堰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丽水市开展第二次全省文物普查,是年,厦河塔整体维修,修复塔刹,安装避雷装置。2004年,南明门及城墙进行考古发掘。是年12月,白云花苑工地发掘出土恐龙蛋化石。2005年3月,处州府城墙(南明门及城墙、洞天楼、望京门旧址合并)、谭宅、厦河塔、丽水中共浙江省委机关(刘英旧址、兴华广货号旧址、黄景芝律师事务所旧址合并)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年,南明门进行修缮,修复城楼及瓮城,望京门旧址修复部分城墙。巾山塔整体落架修复,安装避雷装置。同年12月21日,在富岭街道办事处下仓村发掘出土多件南宋龙泉窑珍品。2007年9月,全面启动莲都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12月,成立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其职能为承担莲都区除丽水中心城区和开发区以外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2000年撤地设市以后,莲都区的文物保护管理职能一直由市文物部门承担。2007年2月,丽水中心城区和丽水开发区以外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职能转由莲都区承担。是年4月,市、区文物部门完成了事权的交接,12月,莲都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正式挂牌成立。到2010年底,全区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3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区辖地11处);有省级历史文化村镇西溪1处。
  2007年,成立莲都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组织机构,落实了普查经费78万元,其中省拨普查经费25万元,地方补助53万元。组织40多人参加的业务培训,在全区各乡镇进行调查摸底,收集文物线索。2008年1月9日开始实地普查工作。截至2009年底,共录入不可移动文物624处。其中,复查234处,新发现390处,分别为古建筑481处,古遗址28处,古墓葬19处,石刻类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89处,其他2处。另外登记了古村落9处,信息点223处。2010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普查办验收,文物普查资料的整理、编撰、入档、展示普查成果等工作正有序进行。
  2007年开始,相继完成《丽水市2007年通济堰西干渠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工程设计方案》《通济堰堰首段整治维修设计方案》《浙江通济堰碧湖产业区块文物保护方案》《堰头村沿渠建筑立面整修工程方案》《50省道莲都段公路改建工程方案》编制工作,均已通过论证,报批《浙江丽水通济堰文物保护规划》已初步完成,并征求市、区相关部门意见,正处在修编、报批阶段。2009年,委托浙江省古建院设计了《堰头村沿渠建筑立面整修工程》,修缮面积为6550平方米,项目总概算为421万元。2008-2009年,在龙庙和堰头村“景星庆瑞”“南山映秀”的古民居及大会堂中设立通济堰陈列馆、处州农耕文化陈列馆、处州民俗文化陈列馆和通济堰历史人物展示,提升通济堰的旅游文化底蕴,开辟堰头村旅游线路、导游牌、指示牌、古民居说明牌等旅游设施。
  2007年11月和2009年3月,莲都文物部门相继对老竹镇前道村莲花山石板墓和高溪乡
  南明门(2008年7月摄)
  岑口村扁担山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2010年8月,对老竹镇后坑村太原山的陈五官墓进行了迁建前抢救性考古发掘,并详细记录考古资料,确保古墓葬文物进一步得以保护。
  2008年,堰头村村街古道修复工程完成,总投资31.28万元。2009年,向省文物局争取到保护经费70万元,完成堰头村社公庙修缮设计,整修工程设计方案正处报批阶段。是年,完成孝子牌坊修复工程。2009年,莲都区政府启动了“农耕水利文化园”项目建设,选址在堰头村东南侧的保定屿上,总用地面积为4万平方米,其中在园区内新建通济堰水利博物馆,占地面积为455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6223平方米,投资估算为6276.02万元。2010年,博物馆项目经区发改局批准立项。
  2010年6月,省住建厅组织召开“西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论证会,原则通过西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方案。
  2010年7月,对分布在全区的廊桥保存现状进行专题的调查摸底。是年,文物部门对却金馆至三望岭段古道、孝子牌坊、第四公馆遗址等文物点开展划定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是年,开展宗祠的专题调查,编制《莲都区宗祠保护和抢修项目规划方案》,筛选碧湖镇沈氏宗祠、老竹镇曳岭脚村蔡氏宗祠、联城镇汝河村何氏宗祠、仙渡乡南源村刘氏宗祠等5座宗祠和西溪村朱氏、李氏宗祠(位于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内)、岱后村朱氏宗祠(现为中共丽水县委旧址纪念馆)等10座宗祠拟进行保护维修和抢救性加固。
  珍藏文物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莲瓣纹碗1964年10月,城西三岩寺金桥头发现,南宋德祐元年(1275)叶梦登妻潘孟光墓出土。釉色为梅子青,釉层厚处呈翠色,薄处呈青白色。施釉均匀,为龙泉窑瓷中珍品。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南宋龙泉窑粉青象钮盖罐2005年12月21日,富岭街道办事处下仓村发现,南宋嘉定壬午年(1222)姜氏墓出土。象钮盖罐共三件,盖上均塑一只站象为钮,造型生动传神。盖罐施粉青厚釉,釉层润泽。器物造型顺畅,做工精细。出土的还有粉青刻花粉盒、粉青菊花鼓钉三足炉、粉青盖罐,均达国家一级文物标准。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南宋绿地酱彩刻画缠枝牡丹弦纹瓶1959年6月,从南宋何偁墓发掘出土。瓶为绿黄底釉,梅瓶形腹,腹上部以酱褐色填绘缠枝牡丹花4幅,表层再施半透明绿釉,具河北磁州窑产品风格。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碧湖宋塔藏雕版印刷佛经碧湖砖塔建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1960年因规划瓯江水库工程经省批准拆除。有珍贵的雕版印刷佛经、写经和铜镜、铜佛像、碑刻、砖刻、琉璃珠、钱
  碧湖宋塔出土的宋代经书(1960年出土)
  谭宅俯视照(2008年摄)
  洞天楼(2008年摄)币等文物出土。雕版印刷佛经均为经折装。五代吴越国经卷七卷,有“杭州法昌院印造”字样,有的经卷尾有北宋政和六年 (1116)或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的施经愿文。北宋初期刻本佛经一卷,卷尾有碧湖人叶能定用墨写的施经愿文。南宋初期雕刻佛经二卷,其中一卷附刻有序和跋,并刻有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的年款。另一卷的卷首刻有佛教故事扉画一幅,卷尾刻有南宋乾道八年(1172)处州丽水叶岳的施经愿文一篇。经卷开版弘朗,刀法遒美,印刷清晰。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太平天国门牌1964年,从岩泉办事处银场楼梯尖自然村征集,为清同治元年(1862)正月13日太平天国铤天安掌理会和军务吴得昌发给村民刘泮龙之门牌。门牌高56.4厘米,宽31.5厘米,连史纸墨刷,墨笔填写。《浙江太平天国革命文物图录选编》收录。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张之清致滴水岩暑期青年读书会信件张之清(1913—1988),原名查民愈,曾用名查铭树,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丽水县首任县长。1939年6月任中共太平区区委委员,是年7月写信给滴水岩暑期青年读书会,肯定青年们暑期活动计划,鼓励他们投身革命运动。
  天庆观铜钟为南宋绍兴三年(1133)处州天庆观道士吴师正所铸。铜钟高2米,口径1.20米。铜质青纯,音声洪远。顶部为双龙钮,葵花形口。钟身以凸棱线划分为二层上下界十二区,铸有铭文,铭文清晰。铭文中载有郡县文武职官及舍钱人姓名共428人,其中还有部分志籍未载的郡县文武职官。天庆观,晋时称老君庙,唐始改称开元观,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天庆观,元元贞元年(1295)改称元妙观,明洪武年间毁于大火,天顺年间重建,至
  兴华广货号(摄于2010年)
  民国时期碧湖宋塔
  南宋龙泉窑粉青象钮盖罐 (2005年出土)
  太平天国门牌 (丽水市博物馆馆藏)
  清康熙时因屡遭水灾观废无存,于康熙癸酉年(1693)将钟移至囿山法海寺明远楼上。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第二节摩崖石刻碑刻
  摩崖石刻
  南明山摩崖石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丽水市南明山。有东晋至宋、元、明、清和民国各代摩崖石刻58处,其中云阁崖12处,高阳洞15处,石梁20多处。最早的题刻“灵崇”为晋朝道教理论家、医学家葛洪所书。“灵崇”二字刻在云阁崖正中,刻石深约半指,字径0.45米,隶书。东侧“南明山”三字,北宋书画家米芾书,字径0.5米。两处题刻旁均有北宋绍圣四年(1097)处州知州刘泾书赞语和题款。高阳洞主要有北宋科学家沈括游题记,正书,计4行,21字;南宋绍兴年间洪水题刻,行书,5行,行8字。是研究古代莲都很有价值的水文资料。
  三岩寺摩崖石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丽水城区西北1千米三岩寺,有唐宋至清和民国各代摩崖石刻20多处。时代最早的是唐代书法家李邕题刻“雨崖”,在白云洞前。“雨”字径1.25米,“崖”字径1.5米,“李邕”二字字径0.2米,正书。抗战初遭日机轰炸震断倒下,1963年春重新竖立。
  “栝苍古道”摩崖石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城区东北15千米的岩泉街道银场村官坑桥下峭壁上。篆书,竖刻,字径102厘米X69厘米;落款为楷书,“嘉庆九年 (1804)春浙江巡抚扬州阮元题”十四字,字径22厘米X20厘米。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扬州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 (1789)进士,历任浙江、河南、江西巡抚等。
  碑刻
  处州重刊孔子庙碑原碑为唐代文学家韩愈撰文,任迪行书并篆额,唐大和三年(829)初立(原碑碑阴有杜牧碑记600余字)。咸通四年(863)刺史王通古曾重立。均已佚。该碑为明嘉靖二年(1523)陈一新摹刻宋嘉定十七年(1224)篆书家陈孔硕重书的碑文,王俸校补原碑文中蚀去的73字。碑高1.62米,宽0.76米。碑额、碑文均篆书。分四层。第一、二层各18行,行9字,第三层17行,行9字,第四层17行,行8字。末有明嘉靖二年(1523)王俸校补、陈一新摹刻共28个小字。该碑在《金石萃编》
  南明山石梁(摄于2010年)
  括苍古道摩崖石刻(摄于2010年)
  《两浙金石志》《括苍金石志》《处州府志》《韩昌黎集》均有著录。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唐司马陈松碑现存碧湖镇郎奇村前街,乾符二年(875)立石。该碑高155厘米,宽73厘米,厚约25厘米。碑额阴刻篆体“唐□州司马陈府君墓碑”,字径约9厘米X6厘米。碑体基本完好,碑顶螭吻圆雕头部解放后碑敲落,碑体表面石层风化严重,碑文阴刻楷书,残存字径约1厘米。宋王象之《舆地碑目》收丽水唐碑五,至清时,丽水入《舆地碑目》就已五存其一。该碑还录入清《六艺之一录》。
  元郡学圣像碑元延祐元年(1314)刊刻。通高2.34米,宽0.98米。上部根据清湘赵揆所藏的山东曲阜孔庙孔子像拓片刊刻孔子半身线条画像。像左有“曲阜祖庙真影”6字,画像线条简练,技法极工。下部刊刻处州路儒学学录摄学事蔡升敬书。碑阳为元大德五年(1301)“处州路重修儒学教授厅之记”,额大篆,文正书,共20行。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元林定老墓志刻于元元统三年(1335),高85.8厘米,宽67.2厘米。碑额“先考新昌使君中顺林公圹志”,篆书,字高3.2厘米。碑文行楷,23行,字径1.1厘米。该碑由处州路总管卢景篆额并书丹,林诚祖撰文。碑文书法俊秀又不失豪挺之气,甚宗李北海之风。林定老,元代进士,丽水县城人,《中国科举辞典》和《全元文》卷九三四均有传,详见本志《人物》。
  重摹秦淮海画像碑高0.35米,宽1米。碑中间刻秦观线条立像,右边刻北宋元祐三年(1088)除太学博士敕文,左边刻乾隆六十年(1795)秦淮海后裔秦瀛的重刻题识。乾隆六十年(1795)秦瀛任杭嘉湖道时为纪念先人秦淮海(秦观)立。嘉庆元年(1796),于万象山建淮海祠将此碑迁立于祠内。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梅花碑周友胜绘并刻石,高1.16米,宽0.46米,清光绪十八年(1892)立石,并刻自题七律和跋及林树滋、季培、周益谦诗词三首。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通济堰历代碑刻宋元祐八年(1093)州守关景晖《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明道 (1032-1033)中,有唐碑刻尚存,后以大水漂亡数十年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尚存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碑刻,刻记堰图、堰规及历代修建情况。1959年,运至温州江心寺存放,1980年运回原处。现共存碑刻21方,其中宋代1方、元碑1方(碑阴为明代重刊碑),清代12方(其中1方阴刻1962年文物标志碑,1方在新亭,1方在碧湖),民国4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方。通济堰流域图碑,高1.94米,宽0.8米,宋绍兴八年(1138)县丞赵学老书立,明洪武三年(1370)知县王弼、县丞冷成章、主簿萧仲箎重刻,碑刻志通济堰大坝、干渠、支渠、水闸、叶穴等分布情况及堰流经地区地理状况。范成大通济堰碑,高1.68米, 宽0.92米,刊刻南宋乾道五年(1169)处州郡守范成大所定通济堰规二十条。
  元延祐元年郡学圣像碑
  林定老墓志拓片第三节古遗址古建筑古墓
  古遗址
  丽水浙江龙——恐龙化石遗址位于联城街道白前村黄弄岗。2000年3月,为配合金丽温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在黄弄岗恐龙化石出土点抢救性发掘出土约占个体30%—40%的恐龙肱骨、腿骨、骨盆、8块颈椎和脊椎、14节尾椎等骨骼化石20多块。经过中日专家长达七年的合作研究,认为白前村恐龙是在晚白垩世早期的沉积地层中发现的新的结节龙类甲龙,遂将它定名为"丽水浙江龙一Zhejiangosauruslishuiensis",这是世界恐龙史上第一次出现以"浙江”''丽水”的地名命名的恐龙,是恐龙家族的新属新种,填补了恐龙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白云山恐龙蛋化石遗址位于丽水城区北郊白云花苑小区内。2004年12月9日,在该小区的建设工地发现,经抢救性发掘,共出土恐龙蛋化石1百多枚。恐龙蛋化石蛋形为扁圆形,直径12—14毫米不等,蛋壁灰白色,呈晶状,壁厚约2毫米。
  小括苍山唐宋州治遗迹位于城区小括苍山与万象山之间。仅遗存有少量石砌护坡及砖、瓦等建筑遗物。
  吕步坑古瓷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市区西郊五里吕步坑村社山,面积约800平方米。经过1959年和2000年两次发掘。有两座不同时期窑床和产品,烧造年代自六朝至唐朝。采用龙窑明火叠烧技术,个性特征鲜明。遗存可分三期:一期为中、晚唐时期,产品以折
  腹碗为主,平底居多。多为紫胎,胎厚釉薄。二期为盛、中唐时期,仍烧造折腹碗,出现撇口
  折腹碗,器型多样,釉色青釉和酱釉。三期为南北朝(六朝)晚期至盛唐时期。撇口或敞口斜
  腹假圈足碗,胎粗糙,除明火叠烧外,还有大小件器对口套烧。专家根据大量的实物资料分
  析研究,认为吕步坑窑遗址是瓯江中上游最早的青瓷窑址。
  保定瓷窑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碧湖镇保定村,保定为元明时期瓯江流域窑业中心。有窑址13处,面积约6000平方米。12号窑址为宋窑,烧制黑瓷和黄褐釉瓷器。其余窑址时代均属元、明,生产青瓷,以碗为多,及盘、杯、小碟等。碗内底大多印花卉或文字,花卉以葵花、荷花居多,文字有吉祥语。碗心印有蒙古八思巴文的,以示为官方烧造瓷器。1959年,选择位于窑山中央的4号窑址进行局部发掘,发掘面积358平方米,清理窑床3条,选取标本589件。
  通惠门宋代处州衙署建筑遗址位于继光街西侧(原通惠门内),面积约200平方米。遗址离地表深约4—7米。1986年建筑施工中发现,出土一.批文物及标本近200件,有房屋梁架构件、“官”字样瓦等建筑材料,宋代瓷器、钱币以及铜葵口碗、
  保定窑址标本
  (丽水市博物馆馆藏)铁弧刃刀、漆片、陶瓶、角器、石注水槽、木制品残片等。其中,墨书“州院”款的碗底,刻“值日书铺吴安”和“官”字样官署当值木牌。
  银场山元明银矿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岩泉办事处枫树湾银场山。银场为元明时期处州著名产银地。现存矿址7处,矿洞口近圆形。直径不等,洞深度也不一。有的矿洞有地道相通。在老鼠垵矿洞下方岩石上有元“辛酉至治元年(1321)开坑纪念”摩崖题记。刻工较粗拙,是研究丽水古代银矿冶炼历史的确凿资料。据地方志记载,开采的矿石都在当地冶炼,但尚未发现冶炼遗迹。
  古建筑
  通济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碧湖平原,拦水大坝位于碧湖镇堰头村松阴溪,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为浙江省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宋元祐八年(1093)州守关景晖《詹南二司马庙记》中记载渠名为“通济”。坝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宋政和元年(1111)于堰头渠道上修建石函引水桥一座。南宋开禧元年(1205)改木坝为石坝,坝体为拱形(现存水泥大坝为1954年重修)。干渠道纵贯碧湖平原,全长23千米。支渠321条,分为48派,有闸72座。大坝西侧存詹南司马庙。
  处州府城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丽水市区旧城域,始建于唐代,到元代形成基本格局。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割(因)原府城之半而新筑之,设望京、岩泉、行春、南明、括苍、通惠六门。今存南明门及瓮城、南明门至行春门、括苍门至万象山、望京(丽阳)门等及泄水闸口、护城河遗址、城濠(大洋河)等部分古城遗迹和遗存。南明门(大水门)是唯一幸存的古城门,2006年进行修缮重建城楼和部分城墙。城
  台石砌基座呈长方形,外设瓮城,平面呈半圆形。望京门(丽阳门)位于原处州府城的北端,现保留错缝叠砌的砖城墙约65米。洞天楼临近括苍门,因“括苍洞天”而得名,由石砌拱券门洞和木结构楼屋组成。处州府城墙具有鲜明的山区府城特色。
  谭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大众街酱园弄内。由谭宅和小谭宅两座院落构成,谭宅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面积1760平方米,二层楼房式砖木结构,总体布局为门厅、正厅、后寝、附房四进,各进设天井,两侧为厢房。小谭宅建于清中后期,占地面积530平方米, 正屋二层楼、三开间,分前厅、后厅两进。
  修复后的南明门古城墙(摄于2010年)
  通济堰大坝(摄于2010年)
  灵鹫寺石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丽水城内万象山。共四座,分别建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和十一年(1218),外观与结构大致相同。3号塔较完整,通高4.2米,塔顶高2.0米。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构成。塔基为六边形须弥座,塔身为椭圆形,中空,刻有佛像、神将、莲纹、祥云纹和铭文。塔顶刹座六面挑檐,呈弧形,其上依次为覆钵、宝珠、受花、相轮(共五重)、宝盖等。原位于丽水市东北灵鹫寺,1959年曾迁至云和县城郊前溪山,1980年迁至今址。
  厦河塔旧志称“佛头岩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紫金办事处水东塔下村西佛头岩上。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知府俞均建,知府任可容续建,至二十二年(1594)建成竣工,历时近十年。塔身八面九层,为楼阁式砖塔,现高38.48米。由基座、塔身及塔刹组成。基座花岗岩砌筑。塔身、塔顶全部为青砖筑造,塔身高约30.8米,塔心中空,每层铺就木板,结构上采用“壁内折上式”,由塔壁中置砖梯旋转登道,可至七层。塔刹毁坠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二月二十三大风。2002年维修时加固塔基,重做塔刹。
  巾山塔旧志称“巾子山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丽水市城区3.5千米,海拔约317米的巾山之巅。塔以山名,始建年代不详,在明正统三年(1438)张懋丞《元妙观碑》有载:“观有寥阳殿,向巾子山(即巾山),山有塔……”塔高13.53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六面七层。塔壁厚实,内为空筒式,沿内壁悬挑踏跺可旋转而上至五层。塔的第二层镶嵌着四块分别用篆、隶两种书体题记的“南无阿弥陀佛”,四至七层外壁辟有券形壁龛,龛内嵌有佛、道人物造像,第六层内壁供奉莲座观世音像。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2005年,整体落架维修。
  仁寿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南南明山,原名佛日仁寿寺。始建于宋乾德三年(965)。现存仁寿寺正殿为清嘉庆八年(1803)建,重檐歇山顶,梁枋上有重建和修缮题记。正殿后有清“重修南明山仁寿寺碑记”一方,通高1.70米,宽0.80米。碑额篆书,正文楷书。19行,行38字。碑阴刻“南明山普潮禅师纪事碑”,楷书,17行,满行32字。记录了“嘉庆癸亥(1803)鼎建大殿,丁卯年(1807)塑佛像,辛卯(1831)铸洪钟,丙申(1836)敬塑大士十八罗汉像等”。道光庚子年(1840)立。1998年重新竖立。
  厦河塔全景(摄于2010年)
  灵鹫寺石塔全景(摄于2010年)
  巾山塔(摄于2010年)
  天妃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内卢镗街(现囿山路),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占地面积1768平方米,建筑平面纵长方形,通深68米,宽26米。由前庭、两廊、拜亭、正殿、后寝构成。建筑具明代风格,正殿屋顶为重檐歇山式,四角微翘。上檐下有补间斗拱6朵,转角斗拱2朵。殿内全部圆形木柱,梁枋穿插。后寝为两层歇山顶木结构。石柱础雕刻、正殿墙上泥浮雕及石柱上阴刻对联工致细腻。历史上,天妃宫是福建会馆。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县革命委员会批准大部分拆除,仅存后寝。
  孔庙原在城内=山。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建,经历代扩建,规模宏大,民国县志记载“正中为大成殿,翼以东西两庑,后为崇圣祠,前为大成门,为棂星门,为泮池,为屏墙。崇圣祠左为明伦堂,右为乡贤、名宦祠。又左为崇德斋,西为广业斋,为祭器库。大成门东为文昌庙,西为省牲所,明伦堂东为忠义祠,又东为节孝祠,祠下为土地祠,为教谕署”,“文化大革命”初拆除。
  古墓葬
  四都张村汉墓在水阁街道张村村(原旭光小学附近),1964年发现,为竖穴土坑墓。已被盗挖。出土釉陶旋纹盘口壶和青铜洗残件及铜镜等。
  高溪西晋纪年墓位于高溪乡高溪水库磨石山东坡,早年己被盗。1965年发掘清理西晋砖室墓3座,均为券顶砖室墓,木棺葬。墓砖侧面印有“元康六年(296)八月十日”反书阳文款识和钱纹、绳纹,另有锈残铁剪等。
  溪口唐墓位于市区溪口原砖瓦厂取土场,1962年清理。属唐代晚期土坑墓。长2.2米,宽0.7米,葬具朱红漆木棺,已朽。出土随葬物有黄绿色釉陶盘口壶、葵口圈脚米黄色釉瓷碗、米黄色釉弧壁瓷碗、青绿釉敞口瓷碗、酱色釉陶灯盏、石砚台、铁鼎及“开元通宝”钱等。
  华祠岭背宋墓位于市区中山街中段原华祠岭背,1978年清理。为竖穴土坑墓,木棺完好,棺板为天然树段锯开,未加修整和油漆,长短不齐、宽窄不一,板间有凹槽与扁榫相合。底板长2.60米,盖板长2.82米。棺内出土陶灶、三足陶鼎等明器各1件,木胎漆碗残器1只、青瓷盏1只及“太平通宝”钱1枚。棺外有韩瓶1对,覆盖六瓣葵口青瓷盅1只。
  南宋汤思退墓位于紫金街道风化村,1985年发掘。墓地被破坏,仅存南宋乾道二年 (1166)墓志铭一方。汤思退(1117—1164),字进之,号湘水,青田人。南宋绍兴乙丑(1145)科进士,曾在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任宰相左仆射,孝宗兴隆元年(1163)又出任宰相。
  南宋何澹家族墓1959年6月、7月,瓯江水库文物工作组在莲都发掘4座南宋墓,分别是参知枢密院兼知政事何澹(1146—1219)及妻朱氏墓、朝散大夫直焕章阁新知袁州少卿何处仁(何澹长子)及妻陈氏墓(两墓均在保定凤凰山)、赠太师郑国公何偁(何澹之父)及妻石氏墓(在新合堰山西侧轿马郑村)、给事中王信(何澹亲翁)及妻郭氏墓(堰山南麓,大港头平地村)。四墓墓地前半部均为墓园,设祭坛。除何处仁墓外,其他三墓园内均有石将军、石马、石羊、石虎等石雕像1—2对,对称排列。墓室位于墓园之后高坎上,均为长方形石椁,分
  天妃宫后寝内景(摄于2010年)东西两室。4墓均有墓志铭。出土黄绿地酱褐彩绘“缠枝牡丹”瓷瓶、青瓷坛、铁牛等文物。
  南宋叶梦登夫妇墓位于市区西北三岩寺金桥头,1963年发掘。为长方形石件砌筑双室并列合葬墓。出土有龙泉窑青瓷莲瓣碗及六角扁瓶各1件、铜镜、铜剪刀、铜镊子、铜钱及饰物(残)等和德祐元年(1275)叶妻潘孟光墓志铭1方。其中梅子青莲子瓣纹碗为南宋晚期龙泉窑之精品。叶梦登,生卒年不详,字天游,丽水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进士,曾任吉安教授。
  南宋叶宗鲁夫妇墓位于城东北黄泥山南坡,1976年2月清理。为二次葬尸骨冢,墓穴深1.9米,宽4.3米,长4.1—4.3米。墓早年被盗。墓内有石匣放置骸骨。出土墓志铭2方及钱币433枚。叶宗鲁墓志碑阴刻《重葬记》。
  南宋姜氏墓位于富岭街道下仓村,2005年12月21日发掘清理。墓室为青砖错缝叠砌,在前部墓壁砖砌壁龛内出土南宋龙泉窑粉青象钮盖罐、粉青菊花鼓钉炉、粉青刻花粉盒、粉青盖罐共6件龙泉窑青瓷均可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同时出土青铜菱花镜、姜氏墓志铭等。墓主为南宋李垕之妻姜氏,生于南宋淳熙庚子年(1180),嘉定戊寅年(1218)病故,嘉定壬午年(1222)下葬。李垕,史料未载生卒和经历,据民国15年(1926)《丽水县志》(杂记)载:南乡下苍西冈土人掘得宋李垕古圹,李刚作坊志,正书三百七十余字。
  南宋梁安世墓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竹镇梁村。墓丘以卵石垒成。梁安世,老竹梁村人,见本志《人物》。
  明代吴政墓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雅溪镇洪渡村。墓前有祥瑞浮雕、望柱、石门、石书卷等遗迹。吴政,雅溪洪渡人,见本志《人物》。
  明代薛氏家族墓位于城北约2千米薛坟岗村。墓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均为石椁墓。墓室四角石板间以榫槽相接,结构较坚固。出土青瓷烛台等和薛希琏妻詹氏墓志1方。薛希琏,县城人,见本志《人物》。
  明代何镗墓位于双黄乡黄畈村。面积约100平方米,原有拜台、石桌等墓仪石构件,已散失。何镗,县城人,见本志《人物》。
  明代叶钜墓位于高溪乡黄塘窑村西约500米。墓域面积约600平方米,高约20米。原有祭台等已毁。叶钜,字伯广(生卒年不详),丽水高溪人。明正统年间曾参加镇压叶宗留等领导的处州银矿工人起义。
  第四节古村落古民居
  西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地处市区西北部,村落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山环水绕,景色秀丽,迄今1200多年。村落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村落中通京古道贯穿南北,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鳞次密集。至今保存有“南极星辉”“长发其祥”“与德为邻”等14处传统民居,以及高楼井、李氏宗祠、鹤山禅院、积善庵、文昌阁、观音桥、明觉寺等。
  西溪村老商业街(摄于2010年)堰头村丽水市文化名村。位于市区约二十五千米碧湖镇堰头。渠道两岸千年古樟弥漫,村落建筑沿渠而建,至今保存有“南山映秀”“景星庆瑞”“三星拱照”“玉叶流芳”“光荣南极”“懋德勤学”“佳气环居”“社公庙”以及“节孝流芳”牌坊等20多处古民居和古建筑,还有路亭、古桥和店铺,形成了堰头村特有的古村落格局和风貌。
  碧湖镇位于市区西南部平原。面积约2万平方米。历史街区街巷纵横,长达1.2千米的人民街店铺林立,有酒坊、蔑店、木器打铁店、药房、百货店、弹棉花店等,宅院、祠堂、古桥、古堰渠、河埠、古井等保存完好。它是莲都区西南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从明代始形成的丑、辰日为市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有丰富的集市文化和多彩的民间文化。
  大港头镇位于市区西南部。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临溪保留了清末民国时期老街、店铺、古民居群等建筑和瓯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古埠口。是中国摄影基地和巴比松油画基地。
  碧湖老街(摄于2010年)
  大港头老街(摄于2010年)
  刘祠堂背历史街区位于城内三坊口西侧刘祠堂背,顺地势石板铺设的街道尚存,街道两侧清-民国时期的临街店铺房基本保存。青石板铺设的街道保存完整。明代开国元勋刘基祠牌坊(碑亭)尚存,是丽水市区保留为数不多的古街区之一。
  下南山村古民居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碧湖镇下南山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村落依山而建,坐东向西,呈阶梯状分布,现存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民居十多幢。村落建筑因山地形制构筑,布局合理。泥墙、石阶、古道、廊道、古樟、流水环抱在青山之中。
  下南山村(摄于2010年)
  刘祠堂背历史街区(摄于2010年)莲都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
  表26—6—1
  莲都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
  表26—6—2
  莲都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
  表26-6-3续表26-6-3续表26—6—3
  莲都区省、市级文化名村一览
  表26—6—4
  成立于1928年的中共曳岭区委机关所在地--新屋村全景第五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莲都区开展民间文艺普查,共普査到民族民间造型艺术10类,共148件,民间表演艺术3类,共39项,民族、民间、生活习俗、历史发展的实物25件,民间传统文艺制作9项,民族民间代表性民俗事项5项,并公布了莲都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月,莲都区被确定为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畲族三月三”保护基地之一。是年,莲都区开展“非遗”普查,共收录代表性项目2652项,编印乡镇街道卷17卷。公布了莲都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4项被命名为丽水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年,莲都区文广新局被评为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公布了莲都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处州乱弹”项目入选第一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普慈寺庙会”等2个项目入选第三批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莲都区积极挖掘抢救2008年“非遗”普查中发现的具有1500多年历史、中断50余年濒临失传的民俗活动“翻龙泉”,10月,“翻龙泉”等4个项目入选第四批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年7月,成立莲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莲都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下属纯公益类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2名,其中股级职数1名(该中心成立之前,均由区局文艺科和区文化馆兼职负责该项工作)。
  2007—2010年莲都区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名单
  表26—6—5
  2007—2010年莲都区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名单
  表26—6—6续表26—6—6
  2007—2010年莲都区1-3批区级非遗名录(部分)
  表26—6—7续表26—6—7续表26—6—7
  历代志书载列名胜古迹、祠祀、坊表等
  续表26-6-8
  旧志书载列楼阁亭园宅续表26—6—8
  旧志书载列坊表
  坊表,在历史上有古表宅里,树风声之义也。名山胜迹,因地而建。丰功伟烈,硕望巍科,乐善好施,完贞全节,因人传也。坊门是古时街市里巷之门和官署名,坊表牌坊具有旌表、尊崇、标志、空间引导和纪念性功能的建筑物。历代修志,不管存废,均俱列于后。明成化十八年(1482)《处州府志》载有已废的十九坊,仍保存的有六十二坊之多,清雍正、光绪《处州府志》共载有六十七坊续表26-6-8续表26—6—8
  旧志书列祠祀
  旧志云:社祀五土,稷祀五谷,民所以厚其生也。崇德报功,遍于群祀。其有不在祀典,而民间崇奉,久历年所,则有举莫废,亦附列焉。承其事者,尚其凛鉴,观之赫而敷神惠求民瘓哉!续表26-6-8续表26-6-8
  旧志书列冢墓续表26—6—8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师正
相关人物
葛洪所
相关人物
米芾
相关人物
韩愈
相关人物
任迪
相关人物
陈一新
相关人物
王通古
相关人物
林诚祖
相关人物
范成大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丽水市博物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西溪
相关地名
堰头村
相关地名
碧湖镇
相关地名
大港头镇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吕步坑窑遗址
相关作品
吕步坑古瓷窑
相关作品
保定瓷窑址
相关作品
通济堰
相关作品
处州府城墙
相关作品
谭宅
相关作品
灵鹫寺石塔
相关作品
厦河塔
相关作品
巾山塔
相关作品
仁寿寺
相关作品
天妃宫
相关作品
孔庙
相关作品
四都张村汉墓
相关作品
高溪西晋纪年墓
相关作品
溪口唐墓
相关作品
华祠岭背宋墓
相关作品
南宋汤思退墓
相关作品
南宋何澹家族墓
相关作品
南宋姜氏墓
相关作品
南宋梁安世墓
相关作品
明代吴政墓
相关作品
明代薛氏家族墓
相关作品
明代何镗墓
相关作品
明代叶钜墓
相关作品
南明山摩崖石刻
相关作品
三岩寺摩崖石刻
相关作品
唐司马陈松碑
相关作品
元郡学圣像碑
相关作品
元林定老墓志
相关作品
通济堰历代碑刻
相关作品
梅花碑
相关作品
太平天国门牌
相关作品
天庆观铜钟
相关作品
《两浙金石志》
相关作品
《括苍金石志》
相关作品
《处州府志》
相关作品
《韩昌黎集》
相关作品
《舆地碑目》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