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清乾隆九年(1744)外地新聚堂高腔班社在丽水演出。清中叶后,碧湖一带盛行处州乱弹。同治七年(1868),峰源西坑村有处州乱弹班。光绪年间(1875—1908)碧湖上黄村有处州乱弹林月台班。民国期间,丽水先后有项新玉班、戴玉林班、包玉台班、官文班、何新春班、齐德武班、品玉小山班、新品玉班、均溪科班等20余个处州乱弹班社。清咸丰六年(1856)建木偶戏章堂班,提线木偶戏渐盛。
民国17年(1928)9月,有莲城京剧科班,招30余人学唱京剧。20世纪20年代初,京剧流行县城。民国25年(1936)越剧流入丽水,嵊县群英、如意、群芳、苏凤等10多个班社先后到丽水演出,此后30余年越剧兴盛不衰。抗战时期,先后建立浙江同乡回乡服务团歌剧社、处州中学抗日剧团、新生平剧研究社、处州民众教育馆剧咏社、丽水青年国剧团、印工剧社、邮工剧社、省合作金库业余剧社、青云票社、省立联中剧团、囿山小学剧团、省儿童保育院剧团等,民国28年(1939)3月各剧团在天后宫举行抗日救亡联合义演。
1949年11月,省立丽水民众教育馆建人民业余文工团。20世纪50年代初,处州乱弹班社始统称婺剧团。1950年,有农村业余婺剧团、越剧团100多个。在土改反霸斗争中,演出了《白毛女》《血泪仇》《三世仇》《王秀鸾》《刘胡兰》《爱国者》等戏剧。1950年9月,丽水省立人民文化馆接收原“新生评剧研究社”,成立京剧研究会,演出了《打渔杀家》《蝴蝶梦》《空城计》《追韩信》等传统戏与《打败美帝野心狼》等现代戏,并为捐募寒衣、救济灾民等进行义演。是月,文化馆接收原宣平“菲菲剧团”。11月,丽水县成立地方戏创作研究小组,是月,菲菲剧团配合婚姻法宣传,演出《罗汉钱》《小女婿》等剧目。1951年1月,县文化馆先后设专职“戏改”干部,管理民间职业剧团。是月,丽水县业余文工团成立。7月,丽水菲菲剧团由私人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11月,丽水召开全县农村剧团团长会议,贯彻农村剧团“业余、资源、小型、多样、为生产为政治服务”的方针。1952年,丽水县委开办为期40天的“艺人速成识字班”。通过学习,丽水菲菲剧团开始用剧本排戏,演出了第一个剧本《闯王进京》。1953年7月,丽水县文化馆的京剧研究会转入工人俱乐部,后成为工人业余京剧队。9月,丽水菲菲剧团经学习整顿,改为丽水县越剧团。至1954年,农村业余剧团有144个。1956年,县机关业余话剧团成立,国庆节连续七天公演老舍多幕话剧《西望长安》。1958年10月,丽水县赤石剧团越剧小戏《满堂红》(徐灯明编)参加温州专区专业、业余剧团会演,获优作奖。1966年9月,丽水县木偶剧团而被迫解散。1969年12月25日,丽水县越剧团与文化馆合并,成立“丽水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办宣传队,大演“革命样板戏"。1980年3月4日,丽水县木偶剧团重建,定为半农半艺集体所有制自负盈亏的性质,团部设在碧湖镇。1982年,丽水县文化馆成立业余京剧队。1983年,20多个公社、村建有农村半职业性剧团。1985—1987年,进行戏曲普查。2008年,成立莲都区“山花”艺术团。是年,成立莲都区飞飞越剧团。2010年,举办元宵节“戏剧票友”演唱会。
演出场所
清末民国初,城乡寺庙、宗祠木石结构戏台(万年台)多至300余座。民国20年(1931)后,鲁班师庙、文昌阁先后改建戏院。
1949年,东岳宫改建戏院,有座位700个。1951年12月,由省立丽水人民文化馆接管,称人民戏院。1953年,改建为人民剧院,年接待专业剧团20多个,演出近300场。1980年扩建, 有座位1167个(楼座311个)。
1977年,丽水地区大会堂对外营业,影剧两用,1987年,更名丽水地区文艺会堂,座位1388个。到2010年,各乡镇都建有文化礼堂,乡村文艺演出场所,不少行政村也先后建有文化礼堂和戏台。市区的演出场所也逐渐增多,主要有市大剧院、观音阁戏台等。
戏曲剧团
处州乱弹旧称“处州班”,清中叶盛行一时。丽水、青田、缙云、松阳、遂昌、云和等县都有班社,以莲都的碧湖一带居多。主要流行于丽水、温州、金华地区,以及江西、福建二省毗邻城乡。早期徽戏和乱弹两种声调混在一起,主要唱调有西皮、二簧、平板、乱弹尖、慢板心、二凡、罗卜子、反调等数种,传统剧目120本,代表作《一把抓》。表演传统特技有耍乐、变脸、甩佛珠、摸烛花、挟卵、滚打、射叉、双龙出水等。木偶剧团莲都的木偶戏由来已久,清末民国初,已盛行,农村有不少的木偶班,农忙务农,农闲活动。木偶戏班人员组织一般是4一8人,所有傀儡行头、乐器道具只有一担箱子,队伍精悍,行动方便。
丽水市越剧团1950年9月,宣平县“菲菲剧团”归属丽水县人民文化馆管理。1953年9月,丽水菲菲剧团经学习整顿,改为丽水县越剧团。1955年6月,丽水县越剧团办理职业剧团登记手续,转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成立剧团党支部、团委、艺委。1961年10月,丽水县越剧二团(原景宁越剧团,1960年景宁县撤销时改称)撤销建制,并入丽水县越剧团。1969年12月25日,丽水县越剧团与文化馆合并,改名为丽水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8年,丽水县越剧团恢复建制。1988年,考评定级为二等甲级剧团。1990年,有演员35人。1993年8月,实行馆团合并,丽水市越剧团精减人员,保留17人编制,连同财产经费一起并入丽水市文化馆。
1957年6月18日,丽水越剧团被评为浙江省文化系统1956年度先进单位。1958年2月,丽水越剧团参加温州专区专业剧团评比,被评为全区优胜红旗单位。10月,《三八妇女炼钢炉》参加省现代戏会演,获剧目奖和演出奖(陈秉均编剧,主要演员叶如琴等)。1980年,《祥林嫂》参加省专业剧团会演,许春生、李晓丽分获青年演员二、三等奖。1982年,参加省“小百花”调演,演员胡建丽获奖。1985年,新编历史故事剧《范进中举》获省第二届戏剧节编剧(赵雪海、耿如皓等)、导演等13项奖,主演耿如盈获演员一等奖、陈小明获演员二等奖、叶金兰获青年演员二等奖、林丽霞获伴唱奖。1989年,《黄花案》获省第四届戏剧节优秀演出、编剧(鲍言白、耿如皓等)导演等10项奖,耿如盈获演员一等奖,朱丽莉获青年演员一等奖。是年,浙江省戏剧中年演员精英大奖赛,耿如盈获最佳演员奖。
河边金婺剧团初名何新春班,建于民国16年(1927),系由林永定木偶(处州乱弹)班转为人戏班,班主何奎祥(均溪人)。该团早期名角云集,正旦汤吉昌的“矫功”,大花吕逢林的“耍牙”,正生杨德善的“双龙出海”和“轻功”,正生王兰旺的“挟卵”和“滚灯”,小生杨坤茂的“僵尸跌”等。民国23年(1934)更名项新玉班,班主齐德武,主要演员除汤吉昌离班外,基本上还是原班人马。民国29年(1940),存放在大港头天后宫的戏服被日寇飞机掷弹烧毁,戏班因而解散,民国30年(1941)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改名河边金婺剧团,先后演出《前后麒麟》《对珠环》等30余本处州乱弹传统剧目。1958年,自编自演现代剧《钢铁元帅升帐》参加温州专区调演,获创作、演出奖。“文化大革命”期间解散,1976年重建。20世纪80年代后解散。
碧湖越剧团建于1959年,演员40多人,演出剧目有《哑女告状》《双狮图》等。1966年,改为碧湖延安文艺宣传兵团,不久解散。1979年7月恢复,改碧湖镇文工团。全团演员有17人,乐队5人,其他6人。演出剧目有《沉香扇》《棒打薄情郎》等。1981年5月,改称碧湖区越剧团,全团有36人。是年9月,开始在松阳、遂昌、龙泉和福建浦城、松溪、政和、建瓯等地演出,受到各地群众欢迎。1984年停办。
保定剧团创建于1949年,团长吕圣望。主要演员有吕朱花、叶秀英、吕一亭等,演出剧目有《半夜鬼星》《双金花》等。在土改、抗美援朝等运动中,还自编自演现代小戏。1956年开始,聘用处州乱弹名艺人杨坤茂为师,剧团从越剧改为乱弹。“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被迫将大部分道具、服装化为灰烬,剧团改为宣传队,以演样板戏为主,兼演相声、表演唱,变为“什锦班”。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由保定大队筹资,添置服装,成立保定大队婺剧团。1982年,改为新合乡婺剧团。
县木偶剧团1950年,建爱和木偶剧团,1956年改名。剧目有《征东传》《征西传》等80余本。1964年,改一人提线为多人提线,男女分演,小木偶改为大木偶,演出《金沙江畔》《琼花》等现代剧。1965年,参加丽水专区木偶戏会演,获演出二等奖。“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演。1966年9月解散。1980年恢复,归县文化馆管理。1991年停办。
作品
20世纪60—80年代阙文与人合作改编、创作或执导影视文学剧本有《冼星海》《寒夜》《贺龙传奇》等,其中《冼星海》《寒夜》获1983年第38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证书。1980年, 尚毅的越剧现代小戏《公爱馄饨婆爱面》获省调演创作奖。1981年,越剧现代小戏《冒尖户的亲事》获省调演创作三等奖;吴纳德、孙金田的婺剧小戏《八百两》获省现代剧创作调演优秀节目奖。1984年,袁春根、吴广宏电影文学剧本《山野的风》获省优秀电视剧奖。1985年,李潮波、叶兆雄畲族神话越剧《三公主》获全国首届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团结奖。1991年,唐宗龙电视剧文学本《畲山铁弓缘》、宋知非小戏《雨啊,你下吧》获省现代戏调演剧本二等奖。2003年,陈良良小品《扶贫》在中国戏协《小品、小剧本创作园地》刊物上发表。2009年,陈小明的小品《农村就是我的家》《看你怎么赖》和叶晓玲的小品《创意宾馆》都获得国家和省里褒奖。2010年,全区37名文艺工作者创作小品、歌曲、曲艺等作品47件。全年,小品、音乐、舞蹈、摄影、论文等作品在国家、省、市各种刊物上发表或获奖的有75件,其中国家级13件,省级19件。
若干年莲都区(丽水县市)戏剧小品获奖情况一览表
表26—1—1
续表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