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推广组织
机构沿革民国12年(1923)3月,有丽水县农业改进所,以试验、推广小麦、水稻良种为主,其下属丽水县林场,以从事林木育苗和技术推广工作。
1959年6月,县农场改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引进示范、繁殖良种和改进栽培技术为主。1963年成立丽水县林科所,主要从事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以油茶、油桐、乌桕良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为重点。1971年,在全县各人民公社建立畜牧兽医站。1973年,在各公社建立科学实验站。1975年,又在各公社建立农业机械管理站。
1977年5月,丽水县农业局与县林业局分设后,县农业局在丽水县城郊区、碧湖区、曳岭区、雅溪区、丽云区5个区,设立区所在地的农业推广站。1984年4月,成立丽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设有科教股、农机股、土地股、粮油站、果蔬站、茶叶站、蚕桑站、食用菌站等,对
口为辖区内的农业新品种、新良种、实用技术推广服务。1993年11月,市农业局相应在5个镇设立农技推站和一个农业局直属农技推广站,担任农业技术推广任务。
2004年,进行乡镇农业推广机构的改革,全区调整设立11个乡镇(街道)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站。2007年1月,增设高溪乡和丽新乡的农业技术服务站,进一步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机构网络。
科技特派员2003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从省级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首次选派38名科技人员到丽水市的37个贫困乡镇担任科技特派员,其中下派到莲都区巨溪乡省级科技特派员1名。2005年12月,莲都区下发《关于派遣第一批区级科技
枇杷产业发展论坛(2010年6月摄)
莲都区蔬菜产业效益提升技术培训会在碧湖镇郎奇村召开(2010年10月)特派员到乡镇工作的通知》,完善特派员为“三农”服务网络,并经莲都区委组织部、区科技局、区农村工作办公室、区财政局四家单位共同研究决定,从区直机关、事业单位首次派遣9名热心“三农”工作,志愿到农村第一线从事科技服务和创业的科技人员,入驻9个乡镇担任区级科技特派员,与省、市下派的科技特派员一起,指导和帮助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的难题, 实现乡乡都有科技特派员。
2008年,莲都区共有省、市、区三级选派的科技特派员12人进驻贫困乡镇,下派的科技特派员以实施科技项目为载体,大力开发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实施科技扶贫项目12项。2008年底12个扶贫项目在省、市、区科技特派员的精心指导下,均通过项目验收。2010年,有省科技特派员7人,市4人,区4人,共15人,省团队科技特派员1个,法人特派员1个。
第二节农林科技推广
示范实用技术
1994年11月8日,“农村技术市场”正式开业。它是浙江省首家设置在城镇中的“农村技术市场”。市场将《袋料香菇无棚架半地下室栽培技术》和《菇粮轮作》等适用技术作为首次农业应用技术推广。《光明日报》首先报道,全国多家单位来丽水考察取经。
2010年6月,首次将一项国内外领先的公路养护新科技成果——玄武岩纤维沥青碎石封层技术,应用于330国道、50省道莲都段道路面破损维修工程中。
生态示范基地
2002年,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大户开展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创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是年,丽水市山水果业有限公司“山水桃”、“山水椪柑”的示范基地,通过省级第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至2009年,全区被认定为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有31个,面积1.11万公顷。莲都区被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无公害农产品(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2002年,开始莲都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申报认定工作。到2008年共建区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404个,面积0.56万公顷,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2007年起,根据《莲都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的实施意见》,开展创建莲都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工作,至2009年已累计创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47个。
畜禽类动物繁殖技术推广应用
猪民国29年(1940),县农业推广所从省农业改进所引进中型约克公猪1头与土种母猪
交配,繁殖杂交仔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从省农科院、金华等种畜场,引进中型约克种猪42头,为杂交亲本外来品种,后因瘦肉率低,1954-1982年引进盘克猪、上海白猪、苏白猪、中白猪39头。1967-1982年,从杭州大观山、省农科院、金华等种猪场引进长白猪130头,从省农
碧湖猪一公猪
碧湖猪一母猪科院、金华种猪场引进大约克、丹麦长白、杜洛克、汉普夏大型瘦肉型种猪70头,成为杂交父本主要品种。1973年始推广母猪本地良种化、公猪外来纯种化、肉猪杂交一代化的“三化”技术繁育方针。1988年转入有系统、有计划地核心群世代技术的选育,并在建碧湖猪繁种扩群的基础群。2010年,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全年生猪出栏15.66万头,比上年增长8%。
牛本地黄牛个体普遍较小,耐粗耐热,抗病力强,适宜山区耕作,1983年从温岭引进高峰牛3头,对本地小黄牛进行改良。1956年从杭州引进黑白花奶牛,进行牵引交配繁殖。1976年开始采用冷冻奶牛精液进行人工授精技术。1985年起逐步采用冷冻奶牛精液和直肠把握输精法配种。到了2000年,全区开展大规模菜牛饲养。2010年,全区有规模养牛场10个,饲养4800头牛。
羊解放前,皆本地白山羊,属肉用型,具有耐粗、抗病、适应性强等特点,但个体小。1949年引进奶山羊19头,1956年引进绵羊250头,1960年县种畜场和峰源牧场从合肥引进新疆细毛羊200头,1965年县民政部门从嘉兴引进湖羊700头,1974年县畜产公司从山东引进青山羊300头,都因不适应先后被淘汰。进入新世纪后,又引进了波尔山羊等优良品种。2010年,全区良种羊的饲养量得到较快发展。
兔民国35年(1946年)丽水有宗兔73只,皆是观赏用兔。1957年县农业局引进安哥拉兔(毛用)200只、青紫兰兔(皮用)200只、日本大耳兔(毛用)2000只、力克斯兔(皮用)200只。1958年建立碧湖种兔场,饲养肉用兔200只、毛用兔150只和皮用兔150只。1980年市畜产品公司引进西德长毛兔78只,后成为丽水兔杂交亲本主要品种。1981年4月进行兔的人工授精试点,1984年4月推广。2000年后,兔的饲养量逐步萎缩。到2010年,全区仅少数农村有零星的饲养。
家禽1956年引进苏州鸭2000羽、龙游鸭600羽、萧山鸡600羽。1959年引进狮头鹅250羽。1971年地区农科所引进白洛克鸡1400羽。1983年起陆续引进蛋用鸡S220、罗丝鸡、澳洲黑、红色考尼什、洛岛红等品种,引进浙东白鹅、太湖鹅、金定鸭、法国番鸭、北京鸭、狄高鸭、康贝尔肉鸽、鹌鹑、火鸡等,引进新浦东、海星、红宝、海佩科等8个良种鸡品种。1983城关镇灯塔大队机械化养鸡场建成,先后引进来航鸡、罗丝鸡和伊沙鸡等商品代蛋用鸡。1999年引进白羽王鸽进行肉鸽规模养殖。2010年,全区家禽养殖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并实行生态养殖,对家禽养殖落实疫病防控和禽产品安全监管措施。
林业技术推广应用
民国22年(1933)3月,丽水县国民政府建设科农业改进所,下属丽水农场从事林木育苗和技术推广工作。1963年丽水县成立县林科所,主要从事林业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应用和普及工作。1983年6月,丽水县林业科技人员选用常山、龙游、安吉、青田、遂昌、武义等地14个优良无性系嫁接改造低产劣株油茶技术,调整推广油茶新品种获得成功,至1987年10月,现场产量比对验收,新品种油茶亩产6.6千克,比对照老品种亩产3.29千克,新品种亩产净增产一培。油茶低产林改造通过二级鉴定,1989年获丽水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6年,林业科技人员在南山渡口进行猕猴桃引种技术推广中间试验,推广了三个品种五个株系,1988年首次投产,亩产120千克。1989年丽水市科委组织验收,亩产超905千克。
1987年,林业科技术人员从贵州农学院引入刺梨种子育苗,1988年春分又分别在南山、太山、陈寮马铃园等地试种获得成功,具有推广应用价值,1990年丽水市科委立项扩点试验。
“十一五”期间,兴林富民工程建设成效突出,建立省、市级兴林富民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11个,扶持科技示范户341户。建成兴林富民科技示范基地7个,面积0.26万公顷。建立花卉苗木基地0.03万公顷,实施毛竹低改面积0.23万公顷,油茶低改面积0.15万公顷。建成笋竹两用林基地0.36万公顷,修建林(园)区道路178千米,建立森林食品基地8个,面积0.15万公顷。建成无公害山茶油基地2个,面积0.1万公顷。培育省、市级林业龙头企业5家,新建林业产业合作社19家,新增示范性林业专业合作社7家,新创森林食品品牌3个。引进和推广无公害笋竹两用林培育面积132公顷,油茶新品种引进等新技术(新品种)49项,建立良种基地10公顷。
第三节水产水电科技推广
水产技术人工繁殖鱼苗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始于1959年的鱼种、鱼苗的繁殖。1974年,首次获得家鱼苗人工繁殖技术扩大成功,人工孵化鱼苗40万尾。1985年,推广先进的渔业催产技术,成功孵化鱼苗370万尾。
1995年,推广“小体积网箱高密度网箱养鱼”水产技术,每立方米养鱼221千克,每顷亩产量207015千克。2002年,在稻田推广养殖田螺,在高溪水库推广“网箱养殖代例刺鱼巴”成功,2003年推广面积达20公顷,产量40余吨。是年,推广山塘精养青鱼成功,每公顷产量达7500千克,每公顷效益达19950元。在武村水库推广养殖湘鲫成功,2004年推广面积20多公顷,产量达5万千克。2004年,在梅园养殖场推广人工养鳜鱼成功,并培育田鱼苗,建鲤苗成功,产鱼苗3000万尾。汇编水产技术推广经验并送养殖学习参考。送养殖大户到省、市参加技术培训,组织经验交流,科技人员下乡开展技术咨询服务。2010年,积极开展渔业养殖新技术推广湘鲫养殖,并在山区低产田进行泥鳅养殖试验。这一年,全区渔业总产量达到437吨,产值4226万元。
水电技术境内水力资源较丰富,理论储藏量为28.5万千瓦,可开发25.13万千瓦(其中瓯江干流为19.5万千瓦),实际可开发量为6万千瓦,规划小水电可开发量7.422万千瓦 (不含瓯江干流)。
1969年,建成西坑电站并投产,实现了莲都区历史上水电站零的突破。
1996年起,电力部门组织实施农村电网的改造和节电项目,减少电量损耗,农村人均用
岩泉街道水东村开展实用技术推广(2006年12月摄)
电量由1995年123.7千瓦时提高到1999年的134.17千瓦时,全市乡村通电率100%,户通电率达99.9%,供电可靠性达99.2%,电网线损率约6・6%。1999年,通过国家电力部、省计经委的农村电网改进后,达到全国农村电气化县(市)要求。
至2010年,应用水力技术已并网发电的小水电站有76座,装机容量42705千瓦;在建小水电站24座,装机容量19365千瓦;审批或已规划小水电站11座,装机容量6610千瓦;合计装机容量已达68680千瓦。
第四节农村能源推广
1973年,丽水县开始在农村推广应用家用小型沼气池,主要采用立式圆形池。至1988年,共推广沼气池1053个,其中城关镇68个、碧湖镇23个、城郊区16个、碧湖区895个、雅溪区2个,曳岭区48个,丽云区1个。1999年,实际使用池数317个,年产气76080立方米,节约标煤76吨。
1982年,丽水县开始普及推广应用省柴灶,引进推广赣I型和缙云县大户芯省柴灶。1983年在试制的基础上推广丽水I型水箱省柴灶、II型连锅省柴灶、III型轴负省柴灶。城镇使用省柴灶和I、II型组合省柴灶6661户,改灶后具有明显的节柴效果,与旧柴灶相比,平均可省柴1/3—2/3。
1986年6月30日,丽水市被列入国家农牧渔业部节柴改灶试点县,主要指标:“在1986—1987年的两年内,完成全市农户的70%改灶任务,预期经济效益达到387万元。”当年,使用省柴灶和I、11型组合省柴灶的农户增加到41517户,占全市总户数的67.4%,全年节柴6.3万吨。11月,在全市全面推广省柴灶,与23个乡的乡长签订普及省柴灶责任状,普及率要达到占乡农户数的75%。1988年,有58210农户使用,占全市总农户数的88.6%,全年节柴8万余吨。
1990年,有62487农户使用,占总农户数的89.7%,年节柴10万吨。通过推广应用省柴灶,群众普遍反映“省柴灶省时,既卫生又好烧,不但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按每担柴2元计算,一年能节省400万元,同时还能节省砍柴工60多万个。
1996年11月,丽水市入选“九五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项目县(市)”。
丽水市“九五”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节能技术推广应用表
表25—3—1续表25-3-1
2010年,区重点科技项目“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顺利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的验收,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与家禽健康养殖生态内循环小区建设技术研究”,并获省级通过验收。
莲都区丘陵山地果园立体生态护理研究与示范验收鉴定会(摄于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