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45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中学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5
页码: 934-938
摘要: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改莲城书院为崇正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处州中学堂,宣统三年(1911)又改名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学堂。民国纪元年(1912)改称省立第十一中学校。民国22年(1933),改省立处州初级中学。民国27年(1938),增设高中,称省立处州中学。
关键词: 莲都区 中学教育

内容

发展概况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改莲城书院为崇正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处州中学堂,宣统三年(1911)又改名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学堂。民国纪元年(1912)改称省立第十一中学校。民国22年(1933),改省立处州初级中学。民国27年(1938),增设高中,称省立处州中学。
  宣统元年(1909)创处州第一女学堂。民国5年(1916),改办女子师范学校。民国12年(1923),改为处属联合县立女子学校。民国18年(1929),改为处属联合县立初级中学,设中学部和女子师范讲习科。
  抗战时期有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临时联合初级中学等。民国37年(1948),创办私立刘基中学(同年停办)、私立南明中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处州中学由丽水专署接管,省立民众教育馆附属中学、县立简易师范、私立南明中学并入处州中学,有初中14班,620人,高中6班,289人,教职工92人。1951年,囿山、碧湖、和合3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956年4月,县第一初级中学建立。1957年,改名碧湖初级中学。是年,创办碧湖镇民办中学,浙江省处州中学改名为浙江省丽水中学,城关公社业余中学改城关镇民办中学。1958年,太平、仙渡、大港头、黄村、榴溪等小学附设初中班,巨溪民办初中开办。1960年,创办雅溪中学,曳岭区各完小附设初中班划出,单设曳岭中学。是年,全县公办中学10所,中学生4041人。1961—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普通中学撤、并、转,保留丽水中学、碧湖初级中学和城关镇民办中学。1963-
  1964年,相继恢复雅溪中学、曳岭中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招生中断,学校停课。
  1967年“复课闹革命”,教学秩序混乱。1969年,城关各小学全部附设初中班,农村公社普遍设立初中。1970年,恢复高中招生,大中专招生实行推荐。1973年,改城关“五•七”五校为县第二中学。至1975年全县有初中46所,高中10所,在校学生16035人。1977年,农村公社办“五•七”高中,计高中42所,初中20所,小学附设初中班98所,附设高中班3所,在校中学生24327人。1978年,开始压缩高中,整顿初中,撤销小学附设初中班、高中班。
  丽水中学旧址(1978年3月摄)
  是年,改城关“五•七”二校为梅山中学。丽水师范附属小学改丽水师专附属十年制学校(1986年改丽水地区实验学校,实行九年一贯、五四分段制)。1979年,建县城郊中学。1983年,全县完全中学4所,高中2所,初中33所,小学附设初中9所。1985—1986年,创办市第三中学。1949—1990年,全市历届初中毕业生82481人,高中毕业生23413人来。1977年恢复大中专招生考试,至1990年,考入高校新生1976人,中专(技校)新生3803人,其中1989年报名人数2643人,录取数610人(高校267人,中专、技校343人),占23.1%,为录取人数最多一年。1992—1993年,创办大洋路学校(九年一贯制)。2000年撤地建市后,高中段归丽水市管辖,2002年,创办天宁中学。2007年开始,水阁中学归丽水市管辖,2008年开始,富岭中学归丽水市管辖。2009年,丽水中学搬迁后,原丽水中学旧址办成一所初中,取名为处州中学,归莲都区管辖。是年秋季开始,大洋路学校初中部、江滨中学停止招生。从1990年至2009年先后撤并了峰源中学等18所初中。到2010年,全区有初中13所,292个班级,在校生10887人,教职工1251人。
  中学教学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崇正学堂招收县学附生以研究时务为主。光绪三十一年 (1905)处州中学堂招收第一班生,学制七年(后为3-5年不等),课程开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注重经学、外语。民国元年(1912)起,中学根据壬子学制,修学年限定为四年,废止读经。民国16年(1927),课程分必修、选修两类,必修科目:党政训练、童子军、国语、数学、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理、化学、音乐、图画、卫生、体育;选修科目:应用文练习、英语、珠算、商业算术、商业常识、簿记、速记、中文打字、园艺、手工、缝纫、烹饪、刺绣等。民国22年(1933),中设立英语、数学、自然、社会、艺术五学科教学研究会。抗战时期省立临时中学对国语、理化等主课采用新教学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沿用三三制,课程废除公民、童子军、军训等科目,开设政治、外语(由英语改开俄语)。学习苏联经验,课堂教学分五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1957年后,提倡教学理论同实际结合,学以致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1962年起,强调“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落实,要求教学必须吃透“两头”(教材、学生),精讲多练。1963年,课程设政治、语文、外语(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产知识、体育、音乐、图画等,统一使用部编教材。规定中学生每年参加劳动1个月。语文、数学、外语教学时数增加。“文化大革命”时期,学生参加“文化大革命”作为主课。1970年实行二二学制。1973年,开始按省教学计划规定设置课程进行教学,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农业、卫生、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和美术。1978年始,将二二制改为三二制。全县各中学先后建立学科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1981年,恢复三三制。以后数年,片面追求升学率,分快班、慢班,课堂考试频繁,出现“题海战术”。1985年,改革课堂教学,贯彻“少、精、活”原则,要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理4科教材分甲、乙两种版本,各中学根据不同条件选用。
  部分学校采用电化教学。1987-1990年,丽新乡初级中学面向中下生,采取“放低起点,重视补课,注意衔接,步步落实,节节过关”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上升,教学经验受国家教委中学司赞扬,连续四年获市基础教育一等奖。联合乡初级中学实行文化教育与劳技教育结合模式,成绩显著,被评为省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省教委授予“为造就全面发展人才作贡献”奖旗。
  1991年开始实行初中毕业“三考合一”和初二年级史地结业会考。1993年开始进行初中“2+1”分流教育试点工作。1993年,起始年级开始使用省编义务教育新教材,主要科目有英语、体育与保健、劳动与技术、社会、数学、语文、自然科学。1995年开始逐步开展“说课”活动。1996年开始建立丽水市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教学质量监控系统,2000年开始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校本培训模式。2001年起在一类中小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市区学校实现网络联通。2003年,开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科学、历史与社会、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2006年,开始实施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同年,接受省课改实验区课改工作评估检查,并获通过。2007年,莲都区教育局教研室被评为浙江省第一批课改先进集体,同年,被确定为浙江省区域推进校本教研项目基地。2006年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2004年,大洋路学校被评为浙江省首届校本教研示范学校。2006年,梅山中学被评为浙江省第二届校本教研示范学校。2007年,天宁中学被评为丽水市第二届校本教研示范学校。
  2010年,区教育局教研室研发了《莲都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控和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软件,并开始运用与实施,效果十分明显。全区初三学生学业教学成绩呈现出优生占比高、平均分高、合格率高、成绩更趋平衡等四大特点。
  中学选介
  丽水中学位于卢镗街东段,系清末府学与校士馆等的遗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莲城书院为崇正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名处州中学堂,宣统三年(1911)改名省立第十一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改称省立第十一中学校。民国12年(1923),省第十一师范学校并入,设师范部。民国22年(1933),改名省立处州初级中学。民国23年(1934),全省初中毕业生会考总计成绩名列第一。民国27年(1938),始办高中,称省立处州中学。1954年称浙江省处州中学,列为省重点中学。1956年9月,改名浙江省丽水中学。1988年起专办高中。1990年,校园已拓展至55333平方米,建筑面积18492平方米,共24个班,学生1135人,教职员工128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19人,中学一级教师30人。图书馆藏书5万册,报刊杂志2000余种。物理、化学、生物仪器及电化教
  丽水中学教学楼(1986年7月摄)学设备齐全。自创建至1949年毕业生:旧制630人,初中1720人,高中488人。1950—1990年,高初中、简师及复习班毕业生14704人,考取大专院校1949人。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全校师生投入保卫衢严温处四府煤铁矿主权运动。辛亥革命期间,师生接应光复军,使处州顺利光复。“五四”运动时期,为处州“得民主与科学风气之先者”。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校建立支部,学校辗转山区坚持办学6年。民国35年(1946),师生投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运动,举行罢课示威游行。民国37年(1948),31名学生奔赴北乡中共游击区参加武装革命斗争。1949年5月,71名学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62名学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4—1985年,先后选送飞行员9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获省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8项次。该校早在1954年就被省教育厅定为省16所重点中学之一。至1981年5月,又被教育厅定为全省首批办好的18所重点中学之一。2000年撤地设市后,为丽水市教育局直管。2009年8月,校址迁至紫金路北弄和村边。
  丽水市第二中学前身为丽水县城关镇工农“五七”五校,创办于1969年4月,初创时因无校舍设施,借丽水中学的教室上课,设有初中部和小学部。1971年小学部并入工农“五七”三校(现囿山小学),只设初中部。1973年,改校名为丽水县第二中学,选校址于体育广场东侧。1974年教学楼建成,同年9月从丽中迁至新校舍,始设高中部,成为普通完中。1981年起初中停招,1983年起撤初中部,只设高中部。1990年有16个班级,在校学生588人。教职工总数71人,其中专任教师56人,含中学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28人。学校占地面积7334平方米,校舍面积4829平方米。该校对体育工作尤为重视,在田径方面,参加全国、全省各类比赛,从1979年到1990年,共夺得1项全国冠军,9项(人次)省级冠军,有3人打破4项省纪录,培养了张亮、武小虎、金涛、张永媛等一批出色的运动员。1988年,金涛获全国青年田径冠军赛撑杆跳高冠军,被授予国家运动健将称号。在航模方面,有9人次夺得省级冠军,3人次夺得全国冠军。张慧良打破1项省纪录,叶瑞荣打破1项世界纪录,平1项全国纪录,1987年获国家运动健将的光荣称号。1987年6月4日,在民主德国举行的世界航模冠军锦标赛上,吴晖夺得F3-E级世界冠军,并打破了该项目的世界纪录,他是莲都区体育界继李玲蔚后又一位世界冠军。该校自1978-1990年共为高校体育专业输送了27名新生,从1980年到1988年为省体工队输送了6名运动员。1982年,学校被评为地区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989年度体育达标率为95.5%。1991年2月6日,更名为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
  梅山中学“风雅颂”文艺演出(2010年4月摄)梅山中学创办于1978年,位于市区梅山弄23号。2004年,斥资5000多万元投入梅山中学的整体迁建。2005年8月底,迁入位于寿尔福路707号的新校区。新校区占地面积56620平方米。学校坚持以“学习改变命运,教育创新生活,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和“育人为先,质量保证,特色护航”的办学思路,把“追求职工生活的高品位,追求学生发展的高素质,追求教育教学的高质量”确定为办学目标。至2010年,学校拥有40个教学班,1824名学生,136名教职员工。
  碧湖中学创办于1956年,初名为丽水县第一初级中学,次年改为碧湖初级中学,1970年定名为碧湖中学。2006年,碧湖中学完成了碧湖片所有农村中学的撤并任务。2007年撤出高中部,成为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校园总占地面积73068.2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705.9平方米,新建有学生食堂、学生宿舍、邵一夫科技楼、400米环形跑道和4个篮球场及1个足球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设施也进一步完备。学校现有2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02人, 教职工103人,其中本科毕业69人,专科毕业34人,中学高级教师10人,中学一级教师46人。
  花园中学创办于1999年9月,占地50266.66平方米,总投资400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为国有民办体制。是年,招收8个班361名学生。2000年,招收10个班479名学生。2002年7月,学校进行改制工作,实行学校内部教职工股份制。2006年开始每年招收12个班级550余名学生。2010年,有36个班,105位专任教师,具有中学高级职称54人。
  老竹民族学校创建于1959年。校址原设在榴溪,为原抗战时期省立浙东第二临时中学校址。1990年8月,由榴溪迁往老竹,1992年撤高中部,成为初级中学。1990年、1992年、2003年、2004年,原永丰中学、老竹镇中、巨溪中学、丽新中学分别并入。2007年,老竹中小学合并为老竹民族学校,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承担着老竹畲族镇、丽新畲族乡、原巨溪乡31000多人口的九年义务教育任务。校园占地面积56亩,建筑面积16086平方米。2010年, 学校有37个教学班,学生161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50人,住校生1025人。教职工120人, 其中少数民族教师23人。
  勤工俭学
  民国27年(1938),省战时第一儿童保育院办农场和畜牧场。民国29年(1940),组织学生冬耕队,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60队,联合初级中学40队。1949年下半年,处州中学成立工读委员会,学生参加耕作、砻谷、印制、养猪等生产劳动。1950年,收入折合稻谷6050千克,其中5050千克分五等补助171名学生,1000千克改善师生福利。1958年后,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劳动列为正式课程。部分学校办小工场、小农场、小牧场,中小学生参加支农劳动。“文化大革命”初期,否定以课堂教学为主,片面强调“学工”“学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后期办有“五七”二校粉笔厂、“五七”五校灵芝厂、峰源中学算盘厂、丽水中学教模厂和富岭中学、白桥小学桔园、西溪中学茶园等小工厂、小农场,增加学校收入,改善办学条件。1984年根据“育人、聚财为教育服务”方针,县教育局设勤工俭学办公室。至1988年,全市有校办工厂13个,产值144.69万元,利润7.88万元。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面积304亩,农业产值16.74万元,纯收入1.68万元。校办第三产业21家,纯收入4.14万元。1990年校办工厂16个,年产值262.02万元,纯收入27.16万元。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面积579亩,农业产值9.27万元,纯收入5.01万元。校办第三产业20家,纯收入8.5万元。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慧良
相关人物
叶瑞荣
相关人物
吴晖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浙江省丽水中学
相关机构
丽水中学
相关机构
丽水市第二中学
相关机构
梅山中学
相关机构
碧湖中学
相关机构
花园中学
相关机构
老竹民族学校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