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重大政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35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重大政务
分类号: D625.55
页数: 7
页码: 777-783
摘要: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配合朝鲜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发动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运动。1951年1月,丽水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丽水分会,在全县城乡迅速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热潮,并发动群众参加“反对美帝国主义重新武装日本”和“拥护五大国缔结和平公约”的签名活动。
关键词: 莲都区 重大政务

内容

第二节重大政务
  抗美援朝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配合朝鲜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发动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运动。1951年1月,丽水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丽水分会,在全县城乡迅速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热潮,并发动群众参加“反对美帝国主义重新武装日本”和“拥护五大国缔结和平公约”的签名活动。1951年2月,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广泛开展抗美援朝爱国主义及国家建设方针、农村发展方向的教育。各乡村结合实际,开展了制订爱国公约运动。在此基础上,各行各业都开展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纷纷表示要增加工业产品、粮食产量和家庭收入,来支援抗美援朝。195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51年增加151.8万公斤,工业产值比1950年增加466万元,增长132.6%,有力支援了国家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
  1951年3月,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干部大会,对抗美援朝参军运动作了部署。全县有12681名青年报名参军,占全县总人口的10%,后经体检合格者561人,批准入伍者411人,于3月15日前分三批送往省军区。最后经过审查和部队确定,丽水县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数359人。是年7月,经体检审査,全县又有1045人参军,后为响应毛主席精简节约、增强国防及生产建设的号召,第二批新兵一律返回原籍生产,以加强地方生产和民兵建设。359人赴朝参战为丽水籍志愿军战士在解放朝鲜战场上英勇杀敌立下战功,其中的59名战士英勇牺牲在朝鲜战场上,成为革命烈士。
  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全县人民在全国性爱国捐献中积极捐款捐物,共筹得人民币204亿元(旧币)、金5两4钱、银圆12元、金银首饰51千克又73件、铜218千克、铜板1073枚、锡101千克、军鞋2193双、毛巾464条、袜子22双、肥皂178条、慰问袋1127只、鸡362只、鸭188只、猪150头。
  剿匪斗争解放前夕,国民党在丽水县潜伏了许多特务,委派了丽水专员、县长等,妄图凭借丽水山区交通不便的地理环境,在丽水建立国民党失败后反攻复辟的“游击根据地”。并乘机进行反革命活动,纠集国民党残余势力、地痞流氓和农村中思想顽固的伪乡、保长及地方封建势力,先后组织土匪武装。1949年6月中旬,县域内的西乡、北乡、东乡相继出现匪患,7月,匪患在农村迅速蔓延。
  丽水县境内的武装土匪大小有十几股,其中较大的有3股:一是以陈迪化为首的“国防部青年反共救国团浙东义勇总队第十一支队”,土匪多数是李延年南逃时掉队的散兵游勇,小部分是陈迪化任职丽水盐务局时招募的盐兵。支队下设9个大队和独立中队,共400余人。二是以受国民党特务组织委任为丽水县长的赵万宗为首的“反共青年救国军丽水支队”,共400余人。三是受任“国防部独立纵队司令兼丽水专员”的蔡洪登为首的“反共青年救国军丽、缙、青便衣队”,土匪多为地主、流氓、伪职人员,共有匪徒200余人。此外,还有青田、缙云、武义、宣平、云和5个县边界的小股土匪共有500余人,也经常窜入丽水县境内与丽水的匪徒勾结,攻打区公所,袭击乡政府,残杀村干部、党员、民兵,破坏公路交通和通信线路、拦截汽车、抢劫财物,气焰极为嚣张,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和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危害极大。
  1949年6月25日,蔡洪登股匪杀害县武工队员李光元,劫走刚从严溪(建德)取回的九支枪。7月中旬,陈迪化股匪在青田海口一带袭击温州专员李铁锋乘坐的船只,打伤李铁锋,打死两名随行人员。同时陈迪化还派行动队长莫日东及骨干毛大贵等人进城扔手榴弹、打黑枪,妄图杀害县公安局长。9月中旬,陈迪化股匪在云和石塘马坑桥处轰炸袭击部队军车,打死解放军官兵5人,绑架26人,抢走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10月25日,陈迪化携匪徒袭击在曳岭畎岸村的执行任务解放军便衣队,县大队长杨凤山、中队长谷明月等7人牺牲,14人被俘。12月2日晚上,陈迪化股匪60余人,包围高溪缸窑村农会会场,枪杀群众15人,打伤12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缸窑惨案”。
  面对匪患日益猖獗的严峻形势,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委、省军区和中共浙江第七地委、丽水军分区的指示,认真贯彻“军事清剿,政治瓦解,发动群众”三管齐下的方针,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建立和发挥基层群众组织和民兵组织作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地方部队、公安机关、民兵和群众协同作战下,展开了一场历时2年8个月的全县人民剿匪斗争运动,至1952年2月肃清了丽水境内的全部武装土匪。
  “大跃进”运动1957年10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提议恢复多快好省的口号,得到与会者的响应。10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有关农业和农村多个方面的工作在12年内都按照必要和可能,实现一个巨大跃进”。同年12月,中共浙江省委二届二次全会召开,会议指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农业生产来一个大跃进。”丽水县委书记张介青在这次大会上作了题为《接受经验教训,改变低产现状,为提前实现八百斤县而奋斗》的发言。12月22日《丽水日报》全文刊登了张介青的发言,并发表了题为《开展群众性的总结评比选模运动,接受经验教训,实现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的社论。12月23—26日,丽水县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是:1958年粮食亩产650斤,争取700斤,来一个生产“大跃进”。
  1958年1月29日,丽水县委向省委上报了《关于整风运动推动生产大跃进的报告》,汇报了全县通过全民整风,将粮食产量从亩产400多斤“核实”到664斤的情况。介绍了丽水县龙江乡、碧湖镇通过“核产”,1957年粮食亩产分别达到614.5斤和943斤的“经验”。同时把一些不愿说假话的干部,扣上“有严重右倾思想,屡教不改分子”的帽子而加以撤换和处分。此文一经上报,引起中共浙江省委的高度重视,不仅全文转发,还让《浙江日报》全文刊登,并配发了两篇社论。之后,《人民日报》也于2月26日做了转载,并加了编者按:“丽水县委的这篇十分生动和深刻的报告,提供了一个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典型经验。”并指出:“丽水的经验表明,两种不同的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目前全国还有不少地方对核实产量,解决粮食统购问题,特别是从积极地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入手,鼓起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组织生产大跃进,还缺乏有效办法,丽水县的经验很值得各地参考。”此文一出,“丽水经验”迅速推向全国。
  1958年,丽水县各条战线的“大跃进”“捷报频传”,5月17日,《丽水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丽兴社大跃进的第一炮响彻云霄,小麦高额亩产1400斤》的新闻。
  6月25日,《丽水日报》报道了雅溪区双溪乡黄村早稻亩产预计可达3000至5000斤的消息,引起省委书记林乎加等省委负责同志的高度重视,并责成省农业厅赴丽水总结早稻高产经验,并引来建德、武义、嵊县、瑞安等12个县463人前来丽水参观和学习。
  除了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外,其他战线也不甘落后,纷纷掀起大干快上的跃进高潮,当时丽水县委、县政府提出全党动手,全民办工业,乡乡办工业,各部门办工业。要求58年要投资3500万元,兴建工厂283个,新增职工8286人,1958年工业总产值要达到2624万元,比1957年增长2.21倍,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教育战线也出现了盲目冒进的现象,1958年,全县小学由1957年的262所,学生16264人,猛增到310所,学生19682人,普通中学学生人数由1957年的1730人增至2678人。
  丽水的生产“大跃进”运动,严重脱离客观实际,挫伤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许多坚持实事求是的基层干部被作为“拔白旗”的典型,遭到无情打击,欺上压下的“浮夸风”盛行。丽云等区、乡严重缺粮,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1958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八届六中全会以后,丽水“大跃进”运动中“左”的做法得到初步纠正。1959年3月,免去张介青丽水县委第一书记职务。
  治理太平港该工程在小安溪流域,位于城区西北7千米的凤鸣、林宅口、官桥、白前、武村、敏河和苏埠7个村。联城镇沿溪两岸村民,自1962年起,筑堤护岸,修建了长达4千米的防洪堤。但由于缺乏全面规划,各村各自兴建,缺乏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各村的堤坝互不连接,故一遇洪灾,大部分堤坝被毁,村庄被淹,农田冲成沙滩的水患时有发生。沿岸群众要求建设一条坝体坚固防洪能力强的防洪堤的愿望十分迫切。
  1975年10月,县政府决定重新治理太平港。该工程自柴弄口至苏埠村河段,全长7千米,除部分沿山外,两岸共建防洪堤9千米。其设计标准为十年一遇,流量每秒1410立方米, 河道宽度160—230米,堤高1.9—7.9米,基础开挖深度迎水面1.5米,背水面1.2米,堤坝结构采用干砌石块,乱石填肚的方式。迎水坡为1:0.5,背水坡1:0.3,顶宽2米。工程于1975年10月30日开工,次年底完工。
  工程完成后,沿岸新增耕地120公顷,初步达到了防洪效果。1983年9月,凤山前桥头左岸,一涵洞经数次洪水冲蚀,导致336米堤坝被冲毁。县政府于1984年1月,制订修复方案, 采取疏通和堵缺口相结合的办法,疏浚河道300米、完成干砌石2858立方米、填石1422立方米、浆砌石157立方米、清理淤积砂石4200立方米,太平港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企业破产改制1992年,丽水市政府全面部署辖区内的国营企业改制。采用租赁经营、组建集团公司、兼并、出售、破产、解散、实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丽水化工厂于1994年1月改制为纳爱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全市首家股份制企业。1995年5月,丽水动力机厂,以破产形式进行改制,为全市首家破产的国有企业。1996年,电池厂、味精厂等一大批国有或集体企业以破产形式改制成功。2004年,区人民法院先后受理了拥有248名职工、涉案标的达1.43亿元的浙江碧湖啤酒有限公司破产案和拥有职工1200多名、涉案标的8189万元的浙江安托油泵油嘴有限公司的破产改制案,运用调节审判形式,两家企业改制成功。至2004年底,全区共有38家国营、集体企业完成改制。
  滩坑移民安置滩坑电站是丽水市一重大建设工程,它的建成对缓解浙江电力紧张,促进丽水市经济发展和改变丽水落后面貌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发(2003)23号)文件,莲都区安置滩坑移民的任务是4500名,因水阁镇划归丽水经济开发区管理,原水阁镇550名安置任务由市政府另作安排,最终全区落实安置3950人。移民主要来自景宁县外舍乡、金钟乡、渤海镇、陈村乡、大顺乡,共计1128户、3702人;青田县北山镇岭根乡计68户、281人。
  这些移民被安置在莲都区的6个乡镇32个行政村的35个安置点。全部实行有土定点安置。先后分三个水平年实施:第一个水平年安置654人、185户,安置在高溪乡7个行政村,第二水平年安置538户、1829人,分别安置在碧湖镇、老竹镇和丽新乡19个行政22个安置点;第三个水平年安置491户、1500人,分别安置在富岭乡、碧湖镇、联城镇和老竹镇5个行政村6个安置点。全区实际安置滩坑电站移民1214户、3983人。
  滩坑移民全部采用分散插队集中建房的安置形式,共分配给移民生产田地142.13公顷,人均0.03公顷,建房用地305197.6平方米,人均76平方米。建房统一砖混结构。35个安置点交通便利,子女入学、就医、广播、电视、通讯等配套齐全,全区已有951户、3135人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安置点100%实行统一排污。2010年,省、区政府投入2000万元,为安置点实施雨水集中排放,道路硬化小区绿化、亮化工程。
  建设黄村水库1999年,丽水市政府为改善城市供水的水源水质,决定建造黄村水库。该项目位于好溪支流流域上,坝址以上集雨面积为150.7平方千米。1999年7月5日动工兴建,2001年7月25日竣工,2002年5月16日向天宁水厂试供水,2003年11月10日通过验收,水库总容量4193万立方米。正常容量为3970万立方米。坝高62.2米,增建装机6400千瓦的浦岸电站。枢纽建筑物由拦河大坝、输水系统、压力前池等组成,以向市区供水为主,结合发电。其主要建筑物拦河坝、溢洪道、防空洞工程为3级,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100年一遇洪水校核。工程总投资12600万元,设计总规模为每日向市区第二水厂输水20万吨,一期为日供水10万吨。
  建设防洪堤为了提高城区防洪能力,为广大市民及游人提供一个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休闲场所,区政府决定于2000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防洪堤。防洪堤位于瓯江干流北岸小水门至好溪堰入口的一段堤岸,总长度8千米。主要建设项目有主城区、水东、水南城防工程,配套建设江滨绿化景观和古城排涝泵站,总投资9.4亿元。已形成主城区的防洪闭合圈,达到了50年一遇防洪标准。该工程的建成,形成了一个由5.6平方千米的湖面,20千米的堤防,57平方千米的滨江绿化景观以及古城枇杷山与两个湖心岛等组成的城市水利风景区,被誉为丽水的“外滩”。防洪堤的建成,使丽水城市的品位大大提升,生态城市的魅力在这里得到充分显现。
  撤镇设街道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要求和丽水市委、市政府的具体部署,结合莲都区的实际,为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便于行政管理和体制完善,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2001年6月,区委、区政府决定,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城关镇建制,在原城关镇管辖范围设置紫金、岩泉、万象、白云四个街道。9月,区委、区政府抽调工作组,负责撤镇建街道的具体工作。10月,区委、区人大、区政府相继发文任命了各街道的领导班子,明确了街道党工委、人大工委、办事处的工作职责。国庆长假后,各街道新任领导到位,原城关镇的干部也到各街道报到。各街道经过短期运作、筹备。11月,相继举行了挂牌成立仪式,步入正常运行轨道。撤镇建街道是区委、区政府为推动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城乡区划布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创建省教育强区2005年12月5日,区政府发文,决定用三年时间创建省教育强区。创建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5年8月—2006年7月)建立创强领导小组、召开动员会,加快布局调整步伐。完成梅山中学迁建、碧湖中学综合楼建造等工程,撤并石牛中学、青林、太平3所中学及10所小学。老竹、太平、黄村、高溪4个乡镇通过省级强镇达标验收。第二阶段(2006年8月—2007年7月)完成莲都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新建、水东小学迁建、曳岭中学扩建等工程,撤并中学2所,小学3所。西溪、丽新、峰源、双黄4个乡镇通过省级教育强镇达标验收。第三阶段(2007年8月—2007年12月)撤并中学1所,小学13所。扩建丽云中学改办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巨溪、严鸟、联城等乡镇通过省级教育强镇评估验收。三年共投入教育经费2.8亿元;开通周末班车线路24条,有1634名学生乘上周末班车;发放教育券407万元,30%的学生得到资助;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教师人均2000元的工作经费安排机制;小学、初中生均用经费分别达到362元、566元,分别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9%和37%。教育质量监测连续四年名列全市第一。对照《浙江省教育强县评定条件》和《浙江省教育强县评定操作标准》要求,经过逐项自查自评,区政府于2007年11月15日上报省政府教育督导室要求评估验收。2008年1月23—24日,省教育强区评估验收组实地察看了10个乡镇(街道)的19所中小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幼儿园。11月3日,莲都区被授予第五批“浙江省教育强县”荣誉称号。
  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制定经过自上而下,几易其稿,2006年3月25日,提交区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纲要”提出的“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十一五”期末,市区生产总值达到1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左右,人均GDP达到4万元;经济结构升级,产业布局明显优化,重点、骨干行业初步显现,工程总产值达到60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5:47:48;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累计投资达50亿元;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按现行体制市县区本级财政总收入5.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50元。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合理,义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统筹的“大社保”体系基本建成,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6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安全保障有力,公共危机应急机制较为健全,“平安莲都”建设成效进一步显现。区城中心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市、区城市管理建设体制更趋完善;统筹城乡发展机制和城乡一体化框架初步形成,碧湖中心镇和大港头、老竹、双溪三个重点镇初具规模,较好地发挥在人口、产业方面的集聚功能,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保障体系和循环经济促进体系,城乡生态环境在稳定的基础上,重要指标得到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0%左右,2010年实现欠发达地区生态区目标,并对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提出了具体步骤和具体措施。
  突破农民建房审批难瓶颈长期以来农民建房审批手续繁琐,审批时效较长,农民建房审批难的问题一直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全区部分农村10年没审批农民建房,村民需要改善居住条件要求迫切。2007年2月,区政府启动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联动机制,出台了农民住房困难户认定标准,中心城区外农村村民建房审批管理补充规定,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安置标准一系列建房政策,并从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着手,将原有的审批流程由8项减少到3项,以加快审批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并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加快审批和制止“两违”同步推进。全年共办理建房土地审批1139户,是2006年的6.4倍。同时强制拆除顶风抢建违法建筑267起,面积27786平方米,现场制止“两违”行为570起,面积87909平方米。农民建房审批难和违法建房多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采砂管理2008年2月1日,区政府成立了区采砂管理办公室,建立了区委区政府领导、采砂办协调指导、乡镇(村)属地管理的工作机制,出台了《莲都区河道采砂管理实施细则》,整治、规范、平复三管齐下,符合规划的20家沙场采砂许可权实行了依法有偿出让,严厉査处22起非法采砂行为。同时,将足额收取砂石资源出让金及采砂平复押金作为砂石资源出让的前置条件,督促平整回填,平复河滩27万立方米,回填废弃石料30万立方米,采砂管理实现了无序到规范的过渡。
  下山脱贫异地转移为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聚集,优化和提高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推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莲都实际,区政府于2008年4月25日印发了《莲都区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实施意见》。按照5年转移2万人的目标,2009年争取并启动了全区性下山脱贫转移小区项目:白前城郊农民新社区和大港头镇、碧湖镇、老竹畲族镇以及岩泉青林、高溪吴源、联城坑口等脱贫点建设。完成了高山远山、地质灾害点2593人的异地转移和拆迁工作,2010年完成异地转移908户2303人,其中整村搬迁35个自然村621户1519人。青林避险安置小区、碧苑小区、吴源脱贫点基本完成农民建房,碧湖、大港头、老竹三个镇域安置小区及白岸口、畎岸、磨石坑等脱贫点项目有序推进。
  “96345”平台服务2008年3月7日正式开通的莲都区“96345”市民服务中心是区委、区政府确定的2008年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十件实事之一。中心通过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服务自愿,建立起一个面向市区每一位市民,面向市民全天候服务需求,面向市民全方位便民服务,具有便捷、优良、高效的服务质量,能够满足市民需求的服务平台。通过设立“96345”求助热线电话和服务网络,开展供求信息中介传递,落实市民及单位迫切需要的服务项目。内容涵盖生活服务、事务咨询、企业服务等3个大类31个小类共计130多项服务项目,使“96345”市民服务中心成为市民服务的窗口,社区服务的平台,居民生活的好帮手。
  农村危旧房改造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2009年区政府开展以“改造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建设新农村”为主要目标的旧村改造和以''修缮、置换、租用、并户”等方式为主的农村旧房改造。2010年,全区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5568户,其中批建新房2789户;共审批农民建房2009宗,面积181100平方米,其中宅基地118宗,面积9869平方米;拆改建469宗,面积39973平方米;迁建安置490宗,面积31443平方米;启动旧村改造建设项目59个,共拆除905户92273平方米,累计拆除2125户24.02万平方米;实施建房616户,累计建房1343户,943户完成建房。全区共有23个村投入2000多万元开展改造区块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延年
相关人物
李铁锋
相关人物
李光元
相关人物
蔡洪登
相关人物
杨凤山
相关人物
谷明月
相关人物
张介青
相关人物